中國傳統文化(老師版本)

中國傳統文化

緒論——談中國傳統文化

一、文化

1、觀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創造的,有系統的思想理論北稱為觀念文化。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學說。

2、歷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銅器、玉器、金銀器、漆器、銅鏡、古錢)、藝術品(書法、繪畫)、古建築、陵墓、服飾。

3、社會制度:制度文化、書籍(文學、史學、醫藥養生、農學、天文歷算、科技)。

4、民族風俗、習慣、節日。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1、人文精神:

重視人的道德修養,主張通過自身的修養與學習,成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自然精神:

天人關係,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經》將「無名」作為天地的始原,「有名」作為萬物的本根。

《莊子》強調人們應該尊重自然,愛護自然。

3、奇偶精神:

陰陽、奇偶、五行、八卦、中庸、一分為二

觀察山的向陽和背陰面和風向,鑄造了陰陽的範疇。

奇與偶:貫穿了相生相剋、抑損並補、安危、動靜、左右、上下、盈缺、貴賤、尊卑、情思、知行等概念。

中庸是一,是奇,它排除「不及」和「過」,是從排除「二」個極端得出的「一」。

4、會通精神:

學習各種文化體系的長處,消化吸收來豐富自己

先秦時期各學派相互辯論相互吸收,共同發展。善於消化吸收外來文化,如佛學的發展。

三、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現代價值一方面是表層的,具有普及性,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另一方面是深層的,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

古器物以及書法、繪畫等蘊含的歷史和美學內容有一定意義的永恆性。

第一章炎黃時代與中國文化的開端

第一節赫赫始祖的業績第二節北粟南稻的農業第三節古陶神玉的世界第四節從刻畫符號到文字發明第五節龍——中國文化奮發精神的象徵

第一節赫赫始祖的業績

一、炎帝

農業方面:發展了原始農業,發明了最早的農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穀物粟,發明陶器(耕而作陶),創立「日市」。

醫藥方面:遍嘗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黃帝

發明文字:倉頡、沮誦是史臣

發明衣冠:冠冕、衣裳

社會制度:七輔、六相、三公、四史、百官

第二節北粟南稻的農業

一、中國生產性經濟的特點

1、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2、農業地位高於畜牧業

3、原始農業發展有階段性

二、北粟南稻

1、北粟

由野生植物狗尾巴草培育而來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

2、南稻

由野生稻培育而來

河姆渡遺址、良渚文化遺址

三、家畜飼養業

新石器時代馴養了豬、狗、雞,之後是水牛、黃牛、綿羊、山羊

四、定居與農業關係密切

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磨製石器作為生產工具,促進了制陶、製革、紡織等以婦女為主的家庭手工業的發展,促使農業村落出現,人類逐步實現了定居生活。

第三節古陶神玉的世界

陶器和玉器的製作是與史前農業相伴發生髮展起來的。

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玉器是禮器。

陶器的造型是滿足實用需要,其紋飾反映出更豐富的社會生活信息,出現了魚、鳥等圖騰。

玉器作為禮器,主要有璧、琮、璜

第四節從刻畫符號到文字發明

神農氏結繩為治,黃帝之史官倉頡「初造書契」。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具有形音義三個要素。

第五節龍——中國文化奮發精神的象徵

龍的誕生與原始農業發展有密切關係,它是取多種史前先民熟悉的動物特徵糅合創作出來的藝術形象,最初作為氏族部落的標誌出現,是先民崇拜的對象。

龍的形象:角似鹿、頭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遨遊四極、俯瞰八荒,「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第二章傳統文化的靈魂——中國哲學

第一節天人之學

l一、天人關係

l1、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l2、天人關係的核心問題:天是有意志的至上神還是無意志無目的的大自然

l(1)天是有意志的天神、天命、天道

l(2)天是自然界的天體,是茫茫的蒼天

l(3)夏商周的觀點:天命決定人事,據天道以定人事,把天道作為社會秩序、行為規範、人的理想的最後依據

l二、天人關係的觀點

l上古時代,巫風熾烈,「天道」神聖,人要作事都必先祀卜。從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無論是打仗還是出遊,大小事情都要占卜通神,祈求上帝的神諭與保佑。

春秋戰國時期,「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動搖了人們對於神聖天道的崇拜,鄭國的子產提出了「天道遠,人道邇」這一動搖神聖天道的警世名言。

第二節變易之學(「有對」之學)

l一、關於事物運動變化的觀點

l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l2、《易·繫辭》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l二、關於「有對」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源泉的觀點

l1、《老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未成文之聲與已成文之音),前後相隨,恆也。

l2、《孫子兵法》:人是「弱生於強」的最重要的轉化條件。

l三、關於對立雙方必有一方佔主導地位的觀點

l1、老子認為柔弱是對立雙方的主要方面,它決定了整個事物的性質及其轉化趨勢

l2、《易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第三節會通之學

l會通之學的基本表現:

l1、善於相互辯論又相互吸收,各學派之間和學派內部的都有,貫穿與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始終。

l2、善於融會、吸收各門具體學科的思想成果,並使之上升到理論高度,反過來影響各門具體學科,如天文學,醫學等。

l3、善於融會外來文化,嚴復翻譯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

第三章倫理道德與人文文化

第一節傳統美德

l三、孔子的道德觀

l1、中國文化史上第一個提出系統的倫理道德理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l2、關於孔子的「仁」:

l子曰:仁者,愛人。

l仁之廣義:「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l「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自重)、寬(寬厚)、信(信用)、敏(勤懇)、惠(關懷他人)」。

l「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l「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l3、孔子的「道」

l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l朝聞道,夕死可矣

l四、孟子的道德觀

l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

l人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l第二節中國史學的特色

l西周出現了有系統文字記載的歷史文獻——《尚書》,是我國和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史書。

l2、孔子把魯國史官所做《春秋》刪削成有獨立思想體系的歷史著作,標誌中國古代史學的正式開端,創立了編年體史學體裁,開啟了私人修史之先河。

l二、中國古代史學的三個階段

l正史別史雜史野史稗史之別蘇鴦2008-01-30鄭州日報

l 記載歷史的文字和研究歷史的學科謂之史。「史」的種類可分正史、別史、雜史、野史、稗史等。

l《永樂大典》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類書。

l《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

l

第三節古典文學的人文精神與藝術魅力

序:中國古代文學的特點

l源頭:上古時期,先民口耳相傳,創作和保留了動人的歌謠和神話故事。文字的產生使其保留在一些古代典籍中。

l內容豐富: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自序》開篇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l特點一:

l強烈的教化色彩: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l《詩》可以興:興,興起,有激發、感動的意思。《詩》用比興,觸目眼前之事,引譬連類,可以激發人的意志,感動人的情思,故曰「可以興」。

l可以觀:觀,觀察,這裡指從《詩》里可以看到社會政治得失和社會道德風貌。

l可以群:群,合群,意謂學《詩》可以學習到與人團結的方法,即孔安國所謂「群居相切磋」。

l可以怨:怨,怨刺,《詩經》里有許多諷刺統治者的怨刺詩,可以學習怨刺的方法,即孔安國所謂「怨刺上政」。

l特點二:立足於社會、人生的現實主義精神,受儒釋道三教等多元文化影響。

l儒釋道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文人的追求,即:儒家志向(治國)、道家心境(自然無為)、釋家胸懷(慈悲)。

l特點三:

l洋溢著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王國維評論說: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

l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一文中說:「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始於悲者終於歡,始於離者終於合,始於困者終於亨,非是而欲饜閱者之心難矣。」

l王國維的三種境界

l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P.90古典文學的人文精神與藝術魅力

l一、古詩

1、詩心:人之於詩,其心術之邪正,志趣之高下,習氣之厚薄,隨其所作,無不呈露

P.94

l二、詩眼:詩人獨具的慧眼

P.96

l三、詩情

l詩緣情而綺靡

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

P.102二、戲曲

l一、中國戲曲

l1、中國戲曲以南宋時溫州雜劇為代表標誌正式誕生。成就最高的是元代的北雜劇和明代的南戲。

l2、徽班進京:1790年安徽省的四個地方劇團在北京演出,接受崑曲、秦腔的曲調、表演方法等,形成了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京劇成為中國戲劇文化的代表。

第四章中國古代宗教的主體——佛教與道教

第一節佛教傳入與中外文化的融合

§一、中國古代宗教所包括的對象

§1、遠古時期:鬼神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

§2、秦漢以來的佛教、道教、伊斯蘭教

§3、民間流傳的明教、魔教、白蓮教等

§二、佛教

§1、最高目標:「四大」(地、水、火、風)為空,以人生為苦,追求精神解脫,即求得所謂看破紅塵式的「覺悟」。

§2、創始於印度,西漢傳入中國,明帝夜夢金人,開始尋訪佛法。後修建白馬寺,造佛像,譯佛經。

§3、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特點

§佛教三藏

通曉其中一門者,對應以「師」之頭銜,即:精通經藏者尊為經師,精通律藏者尊為律師,精通論藏者尊為論師。只有同時通曉三藏者被尊為三藏法師,以玄奘最有名。

§(2)影響最深P.114

§中國佛教學者客觀、實事求是地輸入和整理印度佛教文化的成果

§也輸入了印度語文、印度藝術、醫學、天文、數學、哲學

§印度佛教造像和開鑿石窟的風氣也為中國僧俗所借鑒,莫高窟、雲岡、龍門石窟

§越南、朝鮮、日本的佛教都是由中國傳入的

§(3)化得最好P.120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儒家的心性說改造了印度佛教的佛性說,把佛從外在的偶像變成了人的內心信仰——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三、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對哲學的影響:促進了邏輯思維的發展,佛教中佛性和儒家的性善、盡善等相融合。

§2、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封神演義》、《西遊記》很多情節出自佛經故事。

§3、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影響:石窟的開鑿、佛塔寺塔的修建

§4、對漢語的影響:促進音韻學發展,很多日常用語來自於佛教語彙,如剎那、清規戒律等。

第二節道教的興起與多種文化的融合P.123

§一、道教

§1、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中國古代宗教。

§二、道教的思想文化淵源

§1、道教與經學的文化淵源關係

§經學對道教的影響貫穿於兩漢的始終,經學各派對道教的形成都有影響,許多今文經學家精通方術。

§三、道教的文化結構

§道教的文化=道教思想+道教建築+道教美術+道教文學+道教音樂+道教醫學

§1、道教建築:

§總體布局採取中國傳統院落式建築,以木架構為主要結構,神殿處在中軸線上。

§設計思想體現陰陽五行學說,以及道教所追求的吉祥如意、長生不老、羽化成仙等觀念。

§2、道教美術:

§道教塑像、神仙畫像、宮觀壁畫、文人道畫

§3、道教文學:

§《封神演義》、《西遊記》

§4、道教音樂:舉行齋醮等儀式時,為神仙祝誕,祈求上天賜福、降妖驅魔以及超度亡靈等活動中使用

§5、道教思想:道教思想由道教和道家、道教和儒學、道教和佛學多種文化相融合而成

§(1)以老子為教祖,以《道德經》為經典,表現為對「道」的崇拜與信仰。

§(2)「道」為世界本原,「道」是「涵乾括坤」的最高存在,三清尊神是「道」的人格化身

(3)得道的方法:內修外煉,即內丹與外丹。

§三、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對歷代王朝政治生活的重要影響:唐朝借提高道教地位推行清靜無為的方針,曾發生四次大的滅佛事件,許多農民起義和道教有關(黃巾起義)。

§2、對科學(化學、醫學、養生學)的貢獻:

§強調「生道合一」,與長生必須安神固形,性命雙修。有很多養生術,如外丹、內丹、夫妻、胎息、服餌、辟穀、導引。

§氣功:來自道教內丹學,以吐故納新、除欲凈慮為要旨。

§3、道教對民俗生活的影響:

§不斷造神:龍王、土地、關帝、碧霞元君、送子娘娘

§推廣神仙信仰: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呂祖、真武大帝,很多活動轉化為民俗,如三月三,媽祖誕。

§4、道經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重要貢獻:探討人和宇宙的關係,探究宇宙和人類產生的原因及其本質。

§5、道教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

§道教仙話演變出民間故事,形成傳奇文學,如八仙傳說。則藉助了道教的境界。

§6、對民族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影響:

§強調與人為善,講天地良心,相信善惡報應;聽天由命、謹小慎微、因循守舊;道教養生及氣功有助於養成心境平和、心胸寬闊、淡薄純凈的心理狀態。

總結:道教是中國文化的根基所在。

第五章絢麗多彩的文物殿堂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下列文物受國家保護:(一)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和石刻、壁畫;(二)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築;(三)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四)歷史上各時代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五)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第一節玉器的文化特徵

第二節銅鏡的文化價值

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說文》中說:「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

商周時期,雖然有銅鑒,但是瓦鑒依然通行。到秦朝時期,才開始鑄造銅鏡。秦漢以後,鏡的製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麵包金銀的、或鑲嵌金銀絲的。隋唐以來,還有帶柄的、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直到明代末期,開始有以玻璃為鏡子的。清代乾隆以後,玻璃開始大興於民間。

一、我國最早的銅鏡發現於齊家文化遺址,漢代達到鼎盛期,隋唐為繁榮期。

二、銅鏡文化的特點:更多地具有世俗化內容。

三、銅鏡的紋飾和銘文:。

四、銅鏡的社會意義:

以銅為鑒引申出以人為鑒,官衙懸掛「明鏡高懸」的大匾,寓意明辨是非、公正無私。第三節金銀器的文化內涵

二、金銀器所反映的文化內容

1、崇拜與信仰

2、等級觀念

3、民風民俗

4、藝術水平頗具特色

第四節青銅器、陶器、瓷器與中國古代文化

二、陶瓷器的人文精神

5、隋唐時期的三彩俑、武士俑、天王俑是陶器中的瑰寶。唐三彩色彩斑斕,富麗堂皇。釉色呈綠、藍、白、赭、褐等多種顏色,但以綠、黃、褐等最為常見,故名。

6、明清兩代以紫砂器較為著名,其中又以紫砂壺為主要文物。

含鐵量較高的粘土製成,不上釉,有透氣性。

二、瓷器

1、瓷器技術成熟於東漢時期。

3、五代時期,柴窯的青瓷有「雨過天晴」的美譽,被譽為「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柴窯,據記載創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初年(954年)河南鄭州(一說開封),本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御窯,所以從北宋開始稱為柴窯。

4、宋代瓷器生產達到高峰,龍泉窯、鈞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等名窯輩出。

5、元代制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瓷器以青花、釉里紅最為出色。元代在宋代白瓷發展基礎上,更逐步向彩瓷過渡。

6、明清兩代陶瓷工藝繼續發展,並達到了制瓷業的頂峰。

三、瓷器的文化價值

1、精緻地反映了中國自古以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人文思想。

2、充分地表現了人物內心純真的感情和瀟洒的風度,使人成為真正優美的形象。

3、體現了中國人對歷史的尊重。

4、是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

第六章文化的搖籃——中國古代學校

第一節中國古代學校的源流和特點

2教育:人類有目的地傳授知識、學習技能、培養思想道德品質的一種活動。

2一、原始社會與學校的萌芽

2原始社會教育=傳授勞動經驗(狩獵、採集果實、用火、製造工具、漁獵、畜牧、農業、手工業)+生活經驗(宗教活動、道德秩序、社會風俗)+原始藝術(音樂、舞蹈)

2二、夏商西周時期官學盛衰

21、夏朝出現了學校

22、商朝具備了正式學校的基本形態

23、西周學校制度初具規模:西周開創了官師合一、政教合一的辦學傳統

2教學內容:六藝

2在官學中,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2三、春秋以降多樣化的學校網路

21、官學

2(1)稷下學宮

2(2)漢代教學形式:經師大班講課與學生課外進修相結合,還有分班教學的形式

2(3)官學建立了嚴格的考試製度

(4)學校行政管理制度完備,唐朝有了專門的機構:國子寺、國子監

22、私學

2(1)形成了相對自由的辦學方針和獨特的教學風格,注重學理或學術研究成果,高徒相授

2(3)書院

2書院起初是官方藏書、校書之所

2五代末期成聚徒講學之地

2宋朝出現著名書院: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應天府書院

2書院的特色

2注重教學與學術研究的結合,形成了學術研究的自由爭鳴風氣

2注重學生自修與教師指導的結合,著眼於學生獨立研究能力的培養

2注重優美的自然環境與和諧的人文環境的結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

第二節傳統教育與傳統文化

2一、孔子的倫理本位的課程論思想

21、提出以「舉賢才」為目的的「學而優則仕」,「賢」和「優」以是否達到道德完善——「仁人」為標準

22、教學用書:六經

2《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其中《樂經》已失傳,所以通常稱「五經」)(《禮經》漢代是指《儀禮》,宋以後《五經》中的《禮經》一般是指《禮記》。)

2

第七章藝術精品——中國書法、繪畫

第一節中國書法概說與書法精品

第二節圖畫與傳統文化

第一節中國書法概說與書法精品

第一部分:概說

一、中國書法: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里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漢字為依託,是中國書法區別於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標誌。

三、書法蘊含著各個歷史時期濃郁的文化觀、歷史觀和人生觀,是與觀念文化並行不悖的有形文化,也是表達各種文化信息的媒體。書法代表中國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說是核心的核心。(P.197)

第二部分書法精品

一、王羲之《蘭亭序》——登峰造極,風神蓋代,天下第一行書

二、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六、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l第八章傳統文化的珍品——中國醫藥學與養生學

第一節中醫學的分科和理論及藥物學的發展

l一、基礎醫學理論

l1、先民的醫食同源時期

l2、中醫藥學和養生學產生:

l春秋有六氣致病說,認為陰、陽、風、雨、晦、明失調會致病,後世的六氣指風、寒、暑、濕、燥、火。

l導引術為養生氣功打下了基礎。

l二、中醫藥學和養生學理論

l1、《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學說、精氣神學說、防未病、天人相應的養生原則,創立經絡學說。

l2、《神農本草經》藥物分類,藥物配伍說(君、臣、佐、使),四氣五味的藥物性能說

l3、《傷寒雜病論》首次提出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由「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來綜合分析癥候。

l4、內科學理論代表是孫思邈的《千金方》

l5、外科學及骨科:華佗用麻沸散做麻醉劑。

l6、針灸學理論是中醫學的瑰寶

l王維一是北宋著名的醫學家。經過3年的努力,完成了新的針灸經穴國家標準《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為便於保存,又將它分別刻在5塊石碑上。

宋仁宗認為「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如案形」。於是再次詔命根據《新鑄銅人針灸圖經》鑄造針灸銅人。

l2、醫家養生派

l秦朝-唐朝:服餌金石法、吐納導引術、房中術

l宋朝以後:動植物類養生葯興起,老年養生保健理論確立(P.241)

l食物養生:孫思邈編《補養方》,其門人增補為《食療本草》是我國第一本食養食療專著。第三節中華醫學的文化特點

l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的救死扶傷精神:

l醫德醫風的人道主義,正是儒家的「惻隱之心」,道家的「無欲無求」,墨家的「親愛」,佛家的「慈悲」等人文觀念的具體體現。

l二、防重於治、未老養生的治未病思想:

l防病抗衰思想與中國文化中的憂患意識一脈相承

l三、天人合一、形神一體的整體觀:

l形神合一,以神統行的整體觀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大統一的整體觀。

l四、注意調整陰陽的平衡觀

l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l五、動靜結合的恆動觀

第九章飲食文化的優良傳統

一、飲食文化的內涵

飲食資源、烹調技術、食品製造、食物治療、飲食民俗、飲食文藝

二、飲食文化和農學

1、農業產生以後種植業所獲得的五穀雜糧成為主要食物來源。

2、漢代對畜牧業非常重視,「人丁興旺、牛馬布野」

3、唐代種茶業發達,有茶聖陸羽所著《茶經》

4、明清時期,農牧結合與農畜互養形成了生態農業系統,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三、農作物的起源

四、中國飲食的結構

1、以穀物為主食,肉類、蔬菜瓜果為副食

2、食物結構:主食以五穀雜糧為主,副食上自山珍海味下至蟲蛇、野菜、常蔬

3、食物加工:

(1)先秦穀物主要是粒食;戰國發明了石磨,粒食被麵食代替。

(2)發酵業:發酵的方法制酒,釀醬,做饅頭,包子

(3)豆腐的發明是食品加工中的一大創舉,蛋白吸收率達到92%-96%,彌補了動物蛋白攝入不足的缺陷。

第二節飲食文化的保存與發展

二、民以食為天——飲食之樂為人生至樂

1、《詩經》、《楚辭》所記載的食單足以開筵宴

2、漢代文人的文賦中也有食單

3、唐宋迄清,文人雅士精於烹調藝術,自製名饌珍饈,留下許多食譜。蘇東坡自居「老饕」

4、陸遊喜歡素食,寫了數十首讚歎素食的詩

5、李漁《閑情偶寄·飲饌部》專談飲食文化,對菜肴進行理論探討,強調「鮮」是食物的本味。

6、袁枚《隨園食單》包括14部分,集古代飲食烹調之大成。

三、中國飲食文化講究色香味形意的完美統一,視食品為藝術品,將繪畫、雕塑、樂舞乃至詩詞等藝術作品運用與飲食菜肴,在構圖、色調、造型乃至命名方面刻意求美、求精,創造出名目繁多的名饌佳肴。

第十章古建築與傳統文化

第一節古建築中體現的傳統文化精神

第二節傳統建築的四種主要類型及其文化內涵

第一節古建築中體現的傳統文化精神

u一、傳統建築隨著傳統文化的發展而演變

u石器時代:天然崖洞、穴居

u夏朝:夯土建築,有了宮殿,體現出人與人的關係和等級制度

u魏晉至南北朝:佛教建築大量出現

u唐代:雍容華貴

u宋代以後:城市經濟發展,建築注重與文化生活相適應

u二、傳統建築體現的傳統文化精神

u1、體現出傳統的倫理觀念:從庶民的宅院到帝王的宮殿,從院落的經營到城市的布局,處處以嚴整的格局、井然的秩序來反應人與人的關係及政治倫理規範。

u2、中國傳統建築很重視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建築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在自然環境中糅入人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風貌。

u師法自然是園林藝術的基本法則。

u3、中國傳統建築體現出傳統文化追求多樣性統一的特點,即所謂「和而不同」、奇偶結合。

u重視建築群體的組合,空間序列的安排

u4、中國傳統建築體現出傳統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u塔的形式多樣,造型豐富,表現出兼收並蓄和勇於創新的精神。

u第二節傳統建築的主要類型及其文化內涵

u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我們今天稱之為故宮。做為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不僅是中國最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

u3、瀋陽的清故宮

u二、園林藝術——師法自然

u蘇州園林——留園

u三、宗教建築

u佛教:白馬寺、石窟寺院

u道教:蘇州玄妙觀三清殿、北京的白雲觀

u伊斯蘭教:西安化覺巷清真寺、北京牛街清真寺、新疆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

u4、民居

u北京四合院:嚴格區別內外,尊卑有序,講究對稱,對外隔絕,自有天地,體現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影響。


推薦閱讀:

不踐古人,自出新意 蘇東坡行書法帖
女子無才便是德!!?
從木頭到古琴,斫琴師用心血和巧手塑造弦上的靈魂
第二章:天然道德
第七十四章: 以法理民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傳統 | 傳統文化 | 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 | 版本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