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小知識:「暗傳」的技巧——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詩文欣賞

「暗傳」的技巧——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圩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是著名的山水詩人,許多人都欣賞他的「詩中有畫」:可是,這首詩注意的人還不多,便是注意到了,也多數草草讀過了事。其實這首詩頗有值得一談的技巧。

它是把眼前景色加以鋪張描寫,而在這些景色的背後隱藏了一件事實。這個事實沒有明說,要待納心的讀者仔細尋味才能發現。這在技巧上可以稱之為「暗轉」。

這位盛唐大家,在藍田縣南的輞川有一所別墅,佔地頗廣,有華子岡、斤竹嶺、鹿柴、辛夷塢等名勝。詩人豫居別墅,同友人裴迪時相往還,唱酬甚多。這首詩是他住在別墅的時候贈給裴迪的。

詩的內容本來簡單,先是描寫輞川的景色,再表達自己的閑適心情;最後把裴迪稱讚一番,比作楚國的隱士接輿,又把自己比作東晉的隱士陶潛。我們泛泛一讀,不過如此而已。

詩人描寫的是什麼時候的景色?』一看就知道是秋天的晚景。因為「寒山」「秋水」點明是在秋天;「暮蟬」「落日」也指出是黃昏時節。這都不用多加詮釋。 可是且慢,請你再仔細看看:

「寒山轉蒼翠」——請注意句中這個「轉」字。

「秋水日潺湲」——請注意句中下的「潺湲」。

秋天的山,自然可以說是「寒山」。因為秋風一來,天氣驟變,山上樹木逐漸枯黃憔悴,顯出一片蕭瑟的神氣,所以說「寒」,可是,為什麼又說「轉蒼翠」?

秋天已是進入枯水季節,按照常理,「潦水盡而寒潭清」(王勃《滕王閣序》),「風霜高浩,水落而石出」(歐陽修《醉翁亭記》),這才是秋天的典型景色,為什麼詩人卻說「秋水日潺湲」?

再看三四兩句;時正日暮,詩人拖著手,傾耳聽著越叫越歡的蟬聲。這似乎很平常;細看,卻也頗似含有另外的內容,並不象字面說的那麼簡單。

五六兩句,一句用「余」字烘托渡頭的「落日」,一句用「上」寧描繪圩里的「孤煙」,這又是什麼意思?

這些都值得我們細想。

細想之下,終於恍然了。原來詩人描寫的不是一般的秋天晚景,而是一番久雨(或幾場大雨)之後忽然放晴的景色。在一系列的景色鋪寫之中,巧妙地隱藏著「久雨乍晴」這層用意。

因為久雨乍晴,本已蕭瑟枯冷的山色突然變得翠綠盎然了。所以他才下了個「轉」字。

也是久雨乍晴,本來減弱了的流水忽又滿漲起來,於是他整天聽到「潺湲」的聲響。

正由於連日下雨,一旦放晴,他就走出大門,到院子外面欣賞這可喜的景色了。

「臨風聽暮蟬」,看來簡單,實在也仍是藏著「乍晴」的特有氣氛。有僕么證據呢?唐詩人杜牧的《題揚州》詩說:「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宋訶人王沂孫《齊天樂》詞(詠蟬)說:「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玉箏調柱。」寫的都是雨過的蟬聲。還有元詩人周權的《村居》詩說:「山鳳吹斷檐前雨,高樹蟬聲正夕陽。」蟬聲在雨過以後,聽起來特別響亮,所以這何也正好貼切雨後。

不消說,「渡頭余落日」寫的也是魄晴所見,只是用「余」字點出渡頭的冷落;至於「圩里上孤煙」,如果對照詩人的《使至塞上》詩「大漠孤煙直」,也不難知道,那正是雨晴以後,炊煙直上,同「積雨空林煙火遲」(王維《積而輞川庄作》>的氣象恰好相反。

上面六句,就是我說的「暗傳」。

大抵是由於下雨,兩位朋友幾天都不曾見面,等到天色轉晴,彼此都渴欲一見了。所以詩人的「倚杖柴門外」,一面是欣賞新晴的景色,一面也是看看朋友是否光臨。果然,就在黃昏時分,那位喝得有點醉意的裝迪,一邊唱著歌,一邊步履蹣跚地走來了。

接輿是春秋時代楚國的隱士,《論語·微子》有「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的話;《莊子·人間世》也有「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的話。王維是借接輿來稱讚裴迪的。「五柳」的典故出自陶諧的《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在這裡,王維又借「五柳」自比,說明自己也是個隱居不出的人。

整首詩洋溢著對久雨新晴的喜悅,可是詩中既沒有點出雨後,也沒有點出新晴,連題目也藏過這一層意思;它只是鋪陳眼前的景物,而這些景物又分明顯出了久雨新晴的特色,以及詩人面對這些景色內心湧起的喜悅。這就是「暗傳」,是一種巧妙的借景敘事和抒情的手法。

我們欣賞古人的詩,就要深入封這些地方。


推薦閱讀:

【文史知識】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的六代知識分子
古文史一
文史雜談 制度禮儀篇
迎春賀歲之際,你可知「歲」是一顆星?|文史宴
文史隨筆 你生來就是冠軍——逆境造就克服困難的種子

TAG:知識 | 技巧 | 王維 | 文史 | 小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