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冷兵器——箭

| 冷兵器 | 俠文化 | 人文 |

縱覽中華上下五千年, 探索中華冷兵器之謎,回歸古代冷兵器時代,解密流傳百世的名刀名劍,第一冷兵器自媒體

箭,又名矢,是一種藉助於弓、弩,靠機械力發射的具有鋒刃的遠射兵器。因其彈射方法不同,分為弓箭、弩箭和摔箭。弓用之箭較長,約為 70厘米左右;弩用之箭較短,在50—60厘米上下。箭由箭頭、箭桿、箭羽三部分組成,箭頭,又名箭鏃,多為鐵制,頭銳而底豐,式樣有三菱形,三角形,圓錐形等。其刃薄而鋒利,旁有槽。箭桿以木或製成,嵌於箭頭之下。箭桿古代稱「梃干」,一般用竹或木兩種材料製做,嵌於箭頭之下。箭桿為圓柱形,用箭端製作而成。箭羽常以鵬鶻等巨禽翅製成,夾於箭桿尾端,使箭在飛行中平穩地命中目標。古時候,人們把用竹製做的箭桿稱為箭;把木製的稱為「矢」。

箭的歷史伴隨著弓的產生,遠在石器時代就作為人們狩獵的工具。傳說黃帝戰蚩尤於涿鹿,純用弓矢以制勝,此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當時之弓矢,都以竹木為之,雖能及遠,終未能完善,迨後推闡其理,互相發明,加以精密之改造,於是乎弓矢逐成為戰爭之利器。

箭(矢,簇) 用於弓射或用於弩射。弓用之箭較長,約為70厘米左右;弩用之箭較短,在50—60厘米上下。在實踐中證明「三棱式鏃」最適用,其優點是:製作簡便,鏃體堅固,鏃鋒銳利,穿透力強。還因鏃體近似流線型,故箭飛行時阻力小,方向性好,保證了箭射出後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又具有較強的殺傷性能。所以,到戰國末年,三棱銅鏃以其優勢逐步取代了各式銅鏃,成為箭鏃的主要形制。陝西秦俑坑出土的銅鏃數以萬計,三棱銅鏃佔99.85%,足以說明先秦時期已由多種鏃型趨於單一形式的三棱鏃。箭桿為圓柱形,用箭端製作而成。箭歷經迄今約有三萬能年的演化。古代軍隊把箭列為作戰的武器隨著火器的出現,至十九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戰爭中已基本上不用弓箭。近代以後,射箭從軍事上分離出來,成為習武強身的體育運動項日,射箭被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之一。

箭的飛行速度和準確性與尾羽的關係密切。箭羽太多,飛行速度慢;太少,穩定性差。為了使之有恰當的比例,在《考工記》中載有將箭浮沉部分的長短,以求出裝尾羽之比例的方法。箭羽以?翎為最上,角鷹羽次之,鴟梟羽又次之。裝雁鵝羽的箭遇風易斜竄,質量就更差了。在宋朝,當優質羽供應不足時,曾發明風羽箭。據《宋史·兵志》記載,慶曆四年(1044),宋廷「賜鄜延路總管風羽子弩箭三十萬」,可見風羽箭也是一種實戰兵器。這種箭將箭尾安羽處剔空兩邊,利用向內凹進的空槽產生渦流阻力使箭保持飛行穩定,其設計思想是相當科學的。

 為增大箭的殺傷效力,後漢時耿恭發明了「毒箭」。三國時,關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亂箭阻擊,右臂中一弩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遂請華倫醫治。神醫華倫曰:「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烏頭是一種藥用植物,中草藥名叫「附子」,其莖、葉、根均有毒。那時少數民族慣用的弓弩箭頭多帶劇毒,中箭者,皮肉爛,爛到五臟而死。可見毒箭的致殘、致死率是很高的。隨著金鎧鐵甲的出現,要求箭更具穿透力。晉代多用鋼鐵箭鏃。唐代箭分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種,前兩種用於狩獵,後兩種用於戰鬥。用於戰鬥的箭鏃用鋼製成,刃部較長,能穿透堅甲。除了毒箭以外,還有在箭桿上縛有縱火物(油脂或火藥)的火箭(中國古代火箭),在戰爭中廣泛應用。

明清時代,出現了一種飛行中帶響的箭叫「鳴鏑」。 「鳴鏑」是在箭鏃上加了一個用骨或獸角製成的小哨。箭的發展,是隨弓弩的不斷改進而發展的,強弓大弩的出現,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貫穿力,所以對箭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然而當火器進入中國的大門之後,走過漫長歷史歲月的古弓弩終於像西山落日那樣,不可挽回地消失在軍事革命的地平線以下。


推薦閱讀:

古代帝王都想「封禪」,「封禪」到底是怎麼回事?
中國古代的「為官之德」
怪事年年有:王妃很腹黑
中國古代神秘文化:四象、四神、二十八宿揭謎研秘研究
如何學習中國古代古天文學

TAG:中國 | 古代 | 冷兵器 | 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