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談天說地問自己之每周一經節目

列位朋友:人的一生,成敗、榮辱都曾有過,習慣上人事因緣是是非非,耿耿於懷銘記在心。有時心潮澎湃;有時咬牙切齒,摧殘著心神不得安寧。若能回過頭來沉思一下,成功的不一定一切都對;失敗的不一定所有都錯。從歷史的長河上看,有善有惡沒有是非,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是事無常。生成事物的因和緣是無常、變易的,那麼它所生成的結果事物怎會是恆常不變的呢?所以,往事如煙,過眼散去,留下一片清凈在心田,不是很好嗎?下面且看先賢聖哲的精彩論述吧!

第11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

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於受、想、行、識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11經釋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住。一天世尊對諸比丘說,因為色是無常的,那麼由此無常的色做為因;做為緣所產生的諸色也是無常的。難道說無常的因、無常的緣,所新生出來的色能會是「常」嗎?

同理「受、想、行、識」若由無常因,無常緣所生,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之「受、想、行、識」怎會有常呢?佛告如是比丘:「受、想、行、識」受蘊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

佛說聖弟子,能作如是觀的話厭離於世間,於「受、想、行、識」厭離的人,不樂於諸法世間。不樂故,則解脫;解脫了知見(即改變了對世間的看法、態度),即是到了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思想境界。

這個時候諸位比丘聞佛所說,心生歡喜,決定奉照執行。

第12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

如是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12經釋文:說經地點同上,一天佛告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若以無常之「受、想、行、識」再來做為因;做為緣所生就的新的諸色,乃至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的。因為無常所生亦會無常,怎會常呢?所以說比丘,色無常是苦;受、想、行、識是無常,是苦。苦者,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如是觀者名叫真實正觀。聖弟子能做到這樣觀的話,於色、受、想、行、識解脫。我說這個解脫,就是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解脫。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列位朋友: 讓我們沐浴在正法佛學的暖陽春風中,輕鬆愉快地渡過每一周。謝謝大家!

列位朋友,下面我們繼續學習第13經:

擺在我們面前的事物確實有許多令人喜閱、生活幸福的,而在令人可心事物的背後確實也埋下了未來苦患的禍根。五蘊色味都有令人蒙昧晦暗的功能,驅駛人心欲愛染著,如果人們認識到它的本有屬性,是完全可以脫離的。這是色物存在的三個基本特點,即:1、染著性;2欣喜性;3、脫離性。如果有人做到了,便是解脫聖人,且看先賢聖哲是怎樣說出自己感受的。

第13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眾生於色不味者,則不染於色。以眾生於色味故,則有染著。如是眾生於受、想、行、識不味者,彼眾生則不染於識。以眾生味受、想、行、識故,彼眾生染著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如是受、想、行、識、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識。以受、想、行、識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以色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識。以受、想、行、識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識。

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13經釋文:如是我聞,一個時期佛陀住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國。爾時世尊教導諸多比丘時說:如果眾生對色的存在認識清楚,不晦暗的話,就不能受到色的染著。正因為眾生於色認識不清,思想晦暗的原故,才有了心的染著。同理,眾生於「受、想、行、識」蘊亦復如是。

佛告諸比丘說:如果是「色」對於眾生來說不構成禍患的話,所有眾生是不應該厭離於色的。正因為「色」已構成了對眾生的禍患的原故,所以眾生應該厭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說諸比丘,如果「色」對於眾生來說是不可以分離出來的話,那麼所有眾生是不應該從色中分離出來的。因為色對於眾生來說是可以分離出來的,所以彼諸眾生應該從色中分離出來;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告比丘說:如果我本人對於五受蘊,不能做到如實知五蘊存在的性質是晦暗的;是禍患苦根;此患是可脫離的;此五蘊存在是可以脫離的話。我就會在諸天中,或魔,或梵眾,或是沙門,或是婆羅門,或是天人身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會永遠住於顛倒生活之中,更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正因為我深切地了解到,洞然知見,五受蘊的存在性質是晦暗的、是禍患、是苦根。此禍患是可以出離的;此五受蘊也是可以從中分離出來的原故,我才能於諸天中,或是魔身、或是梵天身、或是沙門身、或是婆羅門身、或是其它天人身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以解脫結縛。永遠再也不住顛倒生活中,才得以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小結:此經從佛陀自身對五受蘊如實了知與科學的正確認識,脫離了五蘊的晦暗的影響。並經自身的努力實踐探索,最終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偉大成果。從一個普通的眾生,修習成為偉大的聖人。所以我們要遵重科學正法佛道,重實踐、重探索、重自身主觀因素,實現現實目標。反對憑藉外來力量幫助,追求夢幻理想。

佛陀以身作則為我們樹立了一面偉大旗幟,召喚人們要學習他的重科學、重實踐、重現實的科學態度與精神。他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理,即聖人來自普通人,而普通人經過正法律修習可以成就聖人。千萬不要唯心,不要迷信,不要把佛當作「神」來看待。他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種進步精神、進步思想的光輝代表,這樣才是符合佛之心意的。

列位朋友: 讓我們沐浴在正法佛學的暖陽春風裡,輕鬆愉快地渡過每一周,謝謝大家!

談天說地問自己

之每周一經節目

列位朋友:新的一周開始了,我們來繼續學習「雜阿含經淺釋」第14經。

當我們要從事一項事業或要辦一件大事前,首要是解決理論認識問題,然後是堅決果敢的行動。再好的理論若是空淡一陣,束之高閣又有什麼用呢?認真實踐才是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在修習五蘊束縛解脫這件大事上,且看我們的先賢聖哲是怎樣做的。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昔於色味,有求、有行。若於色味隨順覺,則於色味以智慧如實見。如是於受、想、行、識味,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識味隨順覺,則於識味,以智慧如實見。

諸比丘:我於色患,有求、有行。若於色患隨順覺,則於色患,以智慧如實見。如是受、想、行、識患,有求、有行。若於識患隨順覺,則於識患,以智慧如實見。

諸比丘:我於色離,有求、有行。若於色離隨順覺,則於色離,以智慧如實見。如是受、想、行、識離,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識離隨順覺,則於受、想、行、識離,以智慧如實見。

諸比丘:我於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離、不出永住顛倒,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已脫、已離,已出,永不住顛倒,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14經釋文: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一天,世尊教導諸多比丘時說:我之往昔,曾經於色味有心裡上的需求,有行為上的取有。如果我們能做到在追尋色味的同時,能夠反思觀察,於色之味能及時覺而悟之,就能以智慧心做到如實見。同樣在於「受、想、行、識」有求、有行時,若能在追尋「受、想、行、識」蘊味時,在隨順的同時能及時覺而悟之,就能以智慧心做到如實觀察、真實知見。

此時佛告諸比丘,我對於色之患,也曾有求、有行。但是在與色患隨順時,我做到了覺。所以於色患,以智慧做到了如實見;於「受、想、行、識」患,亦復如是。

佛告諸比丘我曾於色的可分離中,也曾有過追求與探索行動。在與色相伴相隨時,隨時校正方向,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覺悟,以致於色徹底脫離,以智慧之心做到了如實知見。同理「受、想、行、識」蘊,亦復如是。

佛說諸比丘,如果我於五受蘊做不到味的實質是什麼?不知道味可生禍患、生苦根;不知道味有可以分離性;不做脫離味的實踐活動的話,我於諸天中或為魔身;或是為梵身;或是沙門身;或是婆羅門身;或是天人眾中之身。是不會從它們當中能脫、能離、能出的,將永住顛倒,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諸位比丘,正因為我如實知五受蘊味,是味患、是味離、而得以脫離的原故,我才於諸天中,或為魔身,或是為梵身,或是沙門身,或是婆羅門身,或是天人眾中之身,已脫、已離、已出,永不住顛倒,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小結:以上幾經共講了五受蘊的四種特性。分別說明了厭離與解脫的根據。其中有二種是從因緣角度而說,有二種是從蘊味的角度而說的。因為五受蘊存在的實質是無常的、是晦暗無明的,所以聖弟子應通過培養厭離思想,而實現脫離苦的目標是完全能做得到的。

列位朋友:讓我們沐浴在正法佛學的暖陽春風中,輕鬆愉快地渡過每一周。

謝謝大家!

列位朋友大家好:在本周開始時我們來學習「雜阿含經淺釋」中的第15經。

每日清晨當我們睜開雙眼時一天的忙碌便開始了,勿勿忙忙走進熙熙讓讓的人群中,兢兢業業;奔奔波波,為了掙取金錢色物;爭奪功名利祿而累死累活。出於人們對色物金錢的欲愛、追求,人們也便成了它們的奴隸受其驅使,用盡身心而不得歇息,年復一年直至累死。

假若放棄了追求欲愛也便得到了身心自在,成為自己能主宰命運的自由人,且看先賢聖哲怎麼說?不仿做做試試!

第15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今當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修不放逸。不放逸已,當復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為究竟無上梵行。現法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快說此言!雲當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獨一靜處,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如是說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比丘;若隨使使者,即隨使死;若隨死者,為取所縛。比丘、若不隨使使,則不隨使死;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比丘白佛: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隨使使,色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為取所縛。世尊:若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如是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色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為取所縛。如是受、想、行、識,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為取所縛。比丘,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在靜處精勤修習,住不放逸。精勤修習,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時彼比丘即成羅漢,心得解脫。

第15經釋文: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當時有位異比丘,來晉見佛陀,稽首佛足,退卻一面。對佛說,偉大的佛陀世尊,請你為我概括地說一下正法律的精要吧!我聽到以後,會選擇獨一靜處認真修習,精勤不放逸修習。在不放逸修習中,精進思維善男子之所以要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自信世俗非長久之家而出世間家;為了探索、求取究竟無上梵行,在現實今生修習當中就能證明,已經得到了「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利益收穫。

爾時世尊,告訴這位比丘說,太好了!太好了!比丘此言簡潔痛快!你是說,只要簡略地說出正法律的主要精神思想,你就能選擇獨一靜處修習,做到精勤不放逸住,甚至是實現自知不受後有的目標,你是這樣說的嗎?比丘回答佛說就是這樣。佛對比丘說,你要認真地聽講,很好地思考,現在我就為你說。

佛說比丘:如果隨順五受蘊慾念的驅使的人,將隨順五受蘊流轉而致死。如果隨順五受蘊流轉乃至死亡的人,一定是被五受蘊系縛的人。佛說比丘,如果能夠做到不隨順五蘊利益的驅使,則不隨驅使者而流轉生死。不隨生死者,就能從「取」中得到解脫,不再行「取」了。此時比丘興奮地報告佛說,明白了世尊!知道了善逝!佛對比丘說,你是怎樣從我略說法要當中,能夠做到深入、廣泛地理解其中的含義的?

比丘回答說,接受色指使者的指使,將會跟隨著色指使者一同去生死。隨使使,隨死的人,就是被「取」所系縛。如是同理「受、想、行、識」蘊做為指使,如受其驅使,亦隨其指使者而死。跟隨指使者受其指使,亦隨指使者一同生死,成為「取」所系縛的人。

比丘繼續說,世尊:如果是色不能成為驅使,不隨驅使死。不隨使的指使,則不會隨使者而死,則從「取」中解脫了。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就是這樣地從世尊略說的法義當中,而廣解其義的。

此時佛陀高興地說,比丘你說得太好了!太好了!比丘於我略說的法義當中,做到了舉一反三廣解其義,佛陀再次肯定了比丘的廣解其義。色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為「取」所縛,如是「受、想、行、識」蘊亦復如是。

佛說比丘,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死者,則於「取」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於靜處,精勤修習,不放逸住。然後思維,之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穿著法服。自信,家非家,出家的道理,乃至到自知不受後有境界。當時彼比丘即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小結:這是雜阿含經開頭以來所出現的第一個問法的厲害主。只求佛說要義數語,即能廣解其義。而經一段精勤修習後,即得解脫阿羅漢主的人。其斷滅五蘊如此堅決、徹底;其理解五蘊是那麼全面、深刻,一發命中,即獲新生!焉有後人能媲美者?可見正法律的基礎理論是來自「五色受蘊」的學說。也可以說,只要掌握五蘊學說的理論,就等於掌握了正法律的命脈!失此無正法可言!

列位朋友,讓我們沐浴在正法佛學的暖陽春風裡,輕鬆愉快地渡過每一周,謝謝大家!

談天說地問自己之每周一經節目

列位同朋友:

上周我們學習了傾慕色物受其驅使而隨驅使者一同生息存亡的道理,細說諸如老病死為主的人生諸種苦惱。如果人能改變對色物的欲愛、佔有的習性,也就不受其驅使超越了苦惱了。道理簡單做起來難,難能方稱可貴;方顯聖人志氣!看看先賢聖哲是怎麼說、怎麼做的吧:

雜阿含經第16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所問如上。差別者,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若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

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時彼比丘白佛言:世尊,若色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如是受、想、行、識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

世尊:若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如是受、想、行、識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如是世尊我於略說法中,廣解其義,如是乃至得阿羅漢,心得解脫。

第16經釋文: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有位異比丘來晉見佛陀世尊,所提出的問題與上經不同的是,在上面的基礎上,需要更進一步闡明的是,隨順驅使者的驅動指使,不單純是隨順驅使者之死而死的問題,而且還增加許多,諸如老、病、憂悲、苦惱乃至純大苦聚集等一系列問題。所以說若不隨使所使,則不會隨使而死的人,就不會增加諸如老、病、憂悲、苦惱,乃至純大苦聚集等一系列問題。

此時佛陀問比丘說:你是怎樣從我略說的法要之中而更深入廣泛地聯到想其它方面意義的?這時異比丘回答佛說:世尊,若隨色使所使,隨色使而死。隨色使所使者,則會隨使之死而死的人則會增加諸如上述之系列苦惱之數,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比丘說,若色不隨使所使,則不隨使而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就是這樣在您略說的要意法中,而廣解其義的,如是乃至得阿羅漢,心得解脫。

列位朋友:讓我們沐浴在正法佛學的暖陽春風裡,輕鬆愉快地渡過每一周。

謝謝大家!

談天說地問自己之每周一經節目

列位朋友:做為一個專門出家的職業修行者沙門比丘,及在家二眾來說,捨去一切世間庶務,為修是務。凡是有礙於修習的事物都要去除乾淨,到底有那些事物會妨礙修習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色受蘊,且看先賢聖哲是怎樣論述的。

第17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有異比丘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住不放逸。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學道,為究竟無上梵行。現法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作是說,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於略說法中廣解其義,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住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汝如是說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比丘:非汝所應之法,宜速斷除,斷彼法者,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佛告比丘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意?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非我所應,宜速斷除;受、想、行、識非我所應,宜速斷除,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是故世尊,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所以者何?色者非汝所應,宜速斷除;如是受、想、行、識非汝所應,宜速斷除。斷除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靜處,精勤修習,住不放逸。精勤修習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時,彼比丘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第17經釋文: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一天,在佛講法時有位異比丘從座位上起立,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說:英明偉大的世尊,只要您能為我略說法要,我聽聞之後,就能做到於獨一靜處,專精思維、不放逸住。之所以善男子要出家,剃除鬚髮,穿著法服,自信非家出家學道。為的是能夠得到究竟無上的梵行,從而於現世法中能夠取得用身做證明:「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應該做的都已經做到,自知不再受後有之身」。

爾時,世尊高興地對比丘說:太好了!太好了!你是說,世尊能為我略說法要,我就能在略說法要中,廣泛深入地理解它的意義。能在獨一靜處,專精思維,不間斷努力,甚至是到達自知不受後有的收穫程度。你是這麼說的嗎?比丘回答說,就是這樣說的,世尊。

此時佛告訴比丘說,認真聽著,仔細思考,我來為你講說。佛說比丘:與你所要實現的目標一切不相應的事情,統統都要斷除掉,越徹底越好。斷除之後,會以清凈之身心,來從事修習,這對你的未來修習有很大的幫助,從中會取得長期收益,心情長期輕鬆愉悅。

此時彼比丘對佛言,知道了世尊!明白了世尊!佛告比丘,你是怎樣在我略說的法要當中,都廣泛深入地理解了哪些內容?比丘回答世尊:「色蘊」非我所應,是修習梵行的阻礙,應迅速地予以斷除;「受、想、行、識」蘊亦是非我要的,亦是嚴重干擾破壞修道的重要障礙,應與迅速除滅。以期除滅後所取得身心清凈,有助於我長期安穩、愉悅,所以說世尊,我就是這樣的在世尊略說的法中廣解其義的。

佛陀說,很好、很好!比丘你能從我略說的法要中,做到廣泛深入地理解與聯想。為什麼說色者非汝所應,宜速斷除,「受、想、行、識」非汝所應,宜速斷除呢?因為只有斷除了色、受、想、行、識五色受蘊的干擾阻礙,才能保證順利的修道,長期在一個安全、愉悅的環境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此時比丘聞佛所說,特別歡喜,禮佛而去。獨擇一靜處,精勤修習,住不放逸狀態。精勤修習,住不放逸以後,思維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穿著法服,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時,彼比丘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列位朋友:讓我們沐浴在正法佛學的暖陽春風裡,輕鬆愉快地渡過每一周。

謝謝大家!

談天說地問自己

之每周一經節目

列位朋友:

一個人來到世界上,從打懂事開始,學習、進步便伴隨終生。只有不斷地認識未知世界,才能不斷進步,乃至超越現時;超越自己。所以凡是有礙於進步的東西,不管是於自己、於別人都要清除掉。那麼對於我們出世間;出苦惱的梵行修習者來說,「色受想行識」蘊都要清除掉。在佛陀住世的那個年代,生活在其身邊的常隨弟子中,勇猛精勤、妄我修習的人不在少數,所以我們要向他們學習!

第18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從坐起,偏袒右肩,為佛作禮,卻住一面而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作如是說: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耶?時,彼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若非汝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佛告比丘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應,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是故,我於如來略說法中廣解其義。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比丘:色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靜處精勤修習,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時彼比丘,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第18經釋文:如是我聞,一個時期佛陀住在舍衛國。某次講法時,有位青年新入比丘,從座位站起來,偏袒右肩,為佛作禮畢,退住一旁,對佛提出問題說,慈悲的世尊,請您為我簡要、概略地講說正法律,我聽聞之後,馬上擇一靜處獨住。專門精修思維,永不放逸住,一直到自己能證知不受後有的結果。

佛對比丘如此善說,很興奮、讚賞,說很好!很好!你是在說,如果世尊能為我略說法,我聽聞之後,就能獨一靜處,專精思維,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對嗎?時彼比丘回答說,就是這麼說的世尊。

於是佛告比丘,你要仔細聽講,認真思考,現在就為你說。如果是有礙於你與其他等人的修習的一切事物,宜速斷除。只有將哪些有礙修習的事斷除徹底了,你才能得到良好的修習條件,有利於修習。使得你能長期安穩、愉悅,輕鬆自如地做到全身心放下,專精思維、不放逸住,及至取得自知不受後有的成果。

此時彼比丘高興地說,明白了世尊!知道到了善逝!佛對比丘說,你在我的略說法要中都廣解到了什麼?回答說,色不是我,與我的修習追求不相適應,亦非其他行者所應,此法應宜速速除斷,只有將有礙於修習的諸法清斷,才能順暢道路,使得在長期安穩平和中修習精進;同理,對「受、想、行、識」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亦應如是做,所以這就是我於如來法中廣解其義。

佛贊很好!很好!你在略說法中應廣解哪些法呢?佛說比丘,色非是我,與我修習並非相應,亦非其餘行者所相適應。此法應與除斷,創造條件,鋪平道路,開創良好的、長期的梵行環境,精進方便,乃至不受後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時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擇一靜處獨處,精勤修習,不放逸住,乃至取得不受後有的成果,此時比丘心解脫,成阿羅漢。

列位朋友:讓我們沐浴在正法佛學的曖陽春風裡,輕鬆愉快渡過每一周。

謝謝大家!

列位朋友:在人們日常勞動生活中,經常使用結紮、捆綁、墩實、打牢方法將某一物體固定住,這一做法叫作打「結」,以防物體的分散、流失。

在人們的思想中,有九種「結使」, 將人們獲取生活需要的色物觀念緊緊鎖牢,佛學上叫做「結所系法」,內容包括:色、受、想、行、識五個方面。通過精進專一思維五蘊無常變易特性的方法,使之斷滅清除,去除心結,實現自由心解脫的快樂人生目標。

第19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從座起,為佛作禮。而白佛言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說,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耶?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比丘:結所系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比丘白佛言世尊:色是結所系法,是結所系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結所系法,是結所系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是故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色是結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是結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第19經釋文: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給孤獨園時。有位出家不久的比丘,在一次法會上,向佛陀提出申請說,世尊:只要您能為我概略地說出正法的主要精神,我就能夠做到獨一靜處,專精思維,不放逸住。思維善男子之所以要選擇出家的道路,一直到成就了不受後有的修習結果。佛聽說後即讚揚比丘說很好!很好!你剛才是在說:世尊,只要你能為我略說法要,就能獨一靜處紜紜,是這樣的吧?回答說是這樣的。

佛說你要仔細地聽,認真地思考,我現在就為你說。佛說比丘,形成諸結使的所系縛法,應宜迅速除斷,斷除諸結法縛後,你就會因此收到良好的修習效益,長期處於平和安樂之中,以利進道。說到此時,彼比丘即說,可以了,我全明白了世尊!我全知道了善逝!

佛說比丘你從剛才的略說法要中到底都知道了哪些廣義法呢?比丘回答說,色蘊是諸結使形成的系縛之法。既是能產生結使之法,宜應通通清理除滅,而後就能取得清凈效益,長期安樂祥和。同理「受、想、行、識」蘊也應採用相同做法,取得相同效果,這就是我的廣解其義。

佛說很好!很好!你能於略說法要中做到如此廣解其義。色是結所系法,此法宜速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時比丘聽到佛陀再次重申強調指出的法要後。心大歡喜,禮佛而去,擇獨一靜處專精思維,不放逸住,直到修成心得解脫,成就阿羅漢。

列位朋友:讓我們沐浴在正法佛學的曖陽春風裡,輕鬆愉快地渡過每一周。謝謝大家!

每周一經

列位朋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困難使生活工作過得異常艱辛、困惑,甚至有時叫人難以愈越,人們常把這種情形叫做「魔」難,意思是魔給製造的困難。

事實上人們生活在世間服食「五欲」, 也就是需要「財、色、名、食、睡」 五類生活內容,往大一點說就是「色受想行識」 五種受蘊,它們既是人類的需求也是人類的魔難。拼死拼活年復一年;一代又一代;生生世世永無完結,貪慾五蘊、服食五欲的代表人物就是「魔」, 它的名字叫「波旬」。 如果是生活中接觸到五蘊、五欲起心動念了,就說明已為魔所動搖;受魔擺布、為魔所系縛,生活在苦中不得出離。反之,若放棄五蘊不食五欲,衝出魔界不為束縛,身心自由永無痛苦就叫做解脫!詳細請聽先賢聖哲是怎麼說的:

第20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從座起,為佛作禮。而白佛言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說,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耶?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比丘: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比丘白佛:知已世尊!知已善逝!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比丘白佛言世尊:色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如是受、想、行、識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是故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若色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如是受、想、行、識動搖,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第20經釋文:如是我聞,當佛陀在舍衛國給孤獨園講法時,一次有位比丘起立禮佛說,請世尊為我略說法要後,我選擇一靜處,做專精思維,不放逸住。而後認真思維,之所以善男子要正信非家而後出家學道,實是為了斷除色慾貪,而不得不自我採取的一項強制性措施。直至到自知悟道了不受後有之身。

爾時世尊讚許說道,很好!很好!比丘。你今天是說,善哉世尊!請為我略說法要,聞己當擇一靜處者紜紜,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是這樣說的,對吧?回答說是這樣的。

佛告比丘說,諦聽善思,當為你說。佛說比丘:當發生思想動搖的時候,就說明你已被魔所控制了。若不發生思想動搖的話,就說明已經從魔波旬的控制中解脫出來了。剛說到此,比丘就站起來說,我清楚了世尊!我明白了善逝!此時佛問比丘,你從我所說的要義中,都廣泛聯想到了些什麼?比丘回答佛:世尊,當色蘊發生振蕩搖動時,就表明已為魔所束縛,若不振動搖蕩者,就表明已解脫于波旬的束縛了,同樣「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就是我從佛說要義中所得到的廣解其義。佛讚許說很好!很好!你從我說的要義中所廣解的其義是:若色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搖者,則解脫波旬,乃至自知不受後有之身,心得解脫,成就了阿羅漢。

小結:以上諸經是佛陀為利根者略說法要,雖只數語,而聽聞者即悟義根道源;廣解其義;深得其味;直指要害;一語中的,此諸利根輩實為修習者之楷模。

列位朋友:讓我們沐浴在正法佛學的暖陽春風裡,輕鬆愉地渡過每一周,祝大家快樂!

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綠水青山看中國》是一個什麼節目?
《老梁有看法》是一檔什麼節目?
《和事佬》是什麼?
選秀節目點擊高話題多 靠什麼拉回觀眾視線
我們結婚吧是什麼節目?

TAG:節目 | 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