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經濟遭重創 媒體稱「一夜回到1998年」
「梅普組合」正面臨當前危機的考驗
廣州日報2月22日報道 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讓「金磚四國」之一的俄羅斯面臨嚴峻挑戰。 大西洋 (行情 股吧)(600558,股吧)彼岸刮來的「傳染病」讓昔日傲慢不羈的石油大國失業人員猛增,商品價格飆升,盧布匯價下瀉,國家工業有解體的危險。俄媒體驚呼國家「一夜回到1998年」,意思是1998年重創俄羅斯的金融危機再次上演。
然而,有專家認為,俄羅斯目前的經濟實力和金融狀況與1998年時相比都大為改善。俄領導人正在努力化解這場危機,多數民眾對「普梅組合」的治國能力也未曾發生過懷疑。
一切似乎又表明,俄羅斯離1998年那場噩夢還很遠。
10年前,普京帶領俄羅斯走出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陰影,走向復甦;10年後,當讓俄羅斯從能源價格高漲獲益帶來的繁榮意外地戛然而止時,普京是否還能受到民眾一如既往的頂禮膜拜?危機仍在持續,似乎還未見底。對俄羅斯總理普京來說,挑戰剛剛開始,但不知何時結束。
經濟
要描述俄羅斯的脈動,莫斯科邊上的小鎮柳季諾沃最有發言權。僅僅幾個月前,僅有的5家工廠僱用了鎮上所有的勞動力。而如今工廠大幅裁員,在崗員工也難以發出工資。當地人伊萬說:「人們一覺醒來,發現所有事情都變了,就好像突然有一場颶風吹過這裡。」
儘管俄羅斯高層一再保有能力抵禦當下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但一些超市的貨架正在變得空蕩、百姓無法從有些銀行取出存款、富豪財產大幅縮水、大量工廠艱難維持生產、惠譽公司調低俄銀行信用等級……諸多事實表明,俄羅斯經濟正經歷自1998年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俄媒體驚呼國家「一夜回到1998年」,擔心1998年經濟危機再次上演。
今年經濟增長預計-3%
隨著國際原油價格從去年147美元一桶的峰值到如今跌破40美元,俄羅斯經濟10年來首度出現負增長,1月GDP將較去年同期下降4%。同時,國內通脹率直線上升,2009年預計將達到19%。失業人數也不斷攀升,僅今年前兩個月里,俄羅斯的失業大軍就增加了100多萬。
油價大跌等因素誘發的經濟基本面促使外國資本大量出逃俄羅斯。去年一年,俄羅斯的股市跌幅達70%,而今年10億美元級別富豪榜的上榜人數縮減過半,有的富豪資產縮水高達85%。
種種跡象表明,俄羅斯今年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俄今年的經濟增長預計將收縮3%。
「盧布危機」或重演
最令人擔憂的還是俄羅斯盧布匯率。自去年8月以來,俄羅斯盧布兌美元比價已經貶值了35%。2月6日,盧布兌一籃子貨幣一度跌至41,觸及俄羅斯央行宣稱的支撐位。現在,經濟學家們對盧布充滿悲觀情緒,一致認為盧布繼續貶值已無法阻擋。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擔心,1998年的「盧布危機」將重演。
1998年爆發的「盧布危機」中,盧布急劇貶值70%,俄政府拖欠了400億美元外債,俄羅斯人存款損失近一半,整個金融體系和經濟運行幾乎陷於癱瘓。
為了讓盧布逐步貶值,俄羅斯已動用了近2000億美元,相當於俄羅斯外匯儲備的三分之一。逐步貶值策略雖然避免了一次性暴跌的恐慌情緒,卻耗費了大量的外匯儲備。眼下俄外匯儲備已不到4000億美元。照這種速度,俄外匯儲備用不了多久就將全部耗盡。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盧布在未來幾周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投機者將和俄羅斯央行面臨一場博弈,俄政府將再次面對1998年時的艱難選擇:是以犧牲外匯儲備和國際影響力為代價換取盧布匯率穩定,還是讓盧布崩潰,將俄民眾帶回1998年的那場噩夢之中?
外債問題成「命門」?
金融危機帶來的連帶效應還不止這些。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31日,俄羅斯共背負外債4650億美元。僅2009年,俄銀行和公司就需償還本息近1400億美元。2月4日,全球主要信用評級機構惠譽公司宣布將俄主權債務評級從BBB+下調至投資級中的倒數第二檔BBB,並警告說可能進一步調低評級。這是惠譽1998年以來首次下調俄羅斯主權債務評級。
有媒體透露,目前,俄羅斯正在尋求與歐洲和其他外國銀行談判,以推遲償還4000億美元私營領域債務。但俄政府稍後否認這一消息。
外債問題很可能成為俄經濟中的「命門」。該問題曾是1998年俄金融危機的「直接導火索」,當時俄政府大量舉借貸短期外債用以彌補本國財政赤字,熱錢趁機進入俄國債市,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熱錢從俄羅斯大舉外逃,僅有240億美元外匯儲備支撐的俄金融體系頃刻崩潰。
目前俄羅斯的外債總額比1998年增加了13倍,這不能不讓人們為俄經濟的穩定性「捏著把汗」。
政治
本報綜合報道 與1998年相似,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由經濟層面蔓延到政治層面。
1998年的危機使葉利欽的地位和威信降到最低點,導致總理基里延科下台。而在如今的經濟形勢下,1月末俄羅斯全國多個城市爆發遊行示威,反對派將矛頭指向普京,認為普京應付危機不力,要求其引咎辭職。普京穩如泰山的地位似乎正在受到衝擊。
反對派要求普京辭職
1月31日,俄反對派在各地舉行遊行示威活動,抗議政府的反危機措施。反對派領導人指責普京政府浪費公共資金,並宣稱普京是俄羅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最大障礙。
反對派稱普京主要有兩大「罪狀」:一方面,去年出兵喬治亞,令投資者擔憂俄羅斯市場的可靠性,大舉拋售離場,加速了盧布貶值。
另一方面,政府對處理流動性危機似乎顯得全無準備;為避免俄羅斯經濟出現近10年來首次衰退而採取的政策也均以失敗告終。
一名西方外交官說:「金融危機給了梅德韋傑夫挑戰普京的機會。」在經濟不景氣的形勢下,憑著普京支持而當選總統的梅德韋傑夫也比以往顯得更加獨立。梅德韋傑夫多次公開批評政府的救市方案落實緩慢。
普京政府不會垮台
1月30日,梅德韋傑夫在接受採訪時說,普京是他很好合作夥伴,但他不會對普京政府出現的錯誤「視而不見」。他解釋道,「這不是什麼問題,而是一個正常過程,不是出於某個人的政治野心,而是為了國家的真正利益。這是我的初衷,也是總理的初衷。」
這表明,儘管梅氏的影響力依然非常有限,但他已經在不冒犯普京及其支持者的情況下,「發出自己的聲音」。
此前 梅德韋傑夫不止一次對普京內閣在處理危機中的表現表示不滿。兩人分裂的苗頭現在似乎十分明顯。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梅德韋傑夫正試圖向俄羅斯的精英分子暗示,普京政府對危機的滯後反應才應是被指責的對象。
還有報道稱,梅德韋傑夫已開始建立自己的權力基礎,普京最近收到的一份經濟報告,就是由梅德韋傑夫的人馬撰寫,普京對此大動肝火。
不過,僅有少數政治分析家認為,街頭抗議活動最終會導致普京政府垮台。反對派的聲音雖然響亮,但似乎並沒有得到民意的普遍支持和響應。1月22日公布的最新調查顯示,普京的個人支持率仍然高達83%。
瓦列達中心負責人古柯夫說:「普京已經成為一個象徵性的人物,代表著希望,他確實不受批評的影響。」
「梅普組合」難分裂
美國一家獨立智囊機構也認為,與1998年不同,普京政府不太可能因這次危機而垮台。因為,葉利欽以自由民主開放式的模式管理國家,而普京上台後奉行強力集權,防止社會動蕩。俄羅斯國內最近雖然出現了小範圍的抗議活動,但克里姆林宮現在有能力制止任何可能威脅國家穩定的大規模示威活動。
至於「梅普組合」,也不會出現太大的裂痕,從普京對全國支柱性企業發放救援資金這一事件中兩人的分工就可見權力分配的端倪。
在這一過程中,梅德韋傑夫在做三樣自己的工作:一是為發放500億美元救援資金簽署一系列法令;二是不斷發表講話穩定民心;三是代表俄羅斯在國際上爭取支持。但真正控制俄羅斯主要部門的卻是總理普京。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問題專家龐大鵬也認為,短期內梅普組合不太可能出現分裂,俄羅斯也不會在短期內出現政治動蕩。因為,梅德韋傑夫和普京在一些實質性問題上仍是基本一致的,比如在國家發展模式和戰略目標上;從權力運行機制和兩人的政治意願綜合來看,兩人並沒有太大的分歧。
民生
本報綜合報道 1998年,俄羅斯國內貧富懸殊、兩極分化,民不聊生。人們懷疑總統的治國能力,要求總統辭職的呼聲多次高漲,時任總統葉利欽的地位嚴重動搖。
如今,民眾雖然對政府的悲觀情緒有所增加,但總統梅德韋傑夫和總理普京的支持率仍然很高。對大多數俄羅斯人來說,總統和總理仍然是希望的象徵。
獨立調查機構列瓦達民調中心的負責人古柯夫表示,俄羅斯人還沒有完全感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
調查估計,目前僅有10%~15%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受到經濟危機的嚴重影響。
莫斯科市民加林娜在接受採訪時說:「(世界金融危機)基本上對我沒有影響。退休金正常,生活正常,以前怎麼過,現在還是一樣。(蘇聯)解體的那段時間才是危機,但現在我還沒受到危機影響。說到將來,我希望會變得更好,我寄希望於我們的政府。」
對於俄羅斯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經濟面貌很難有準確描述,因為俄官方禁止提供可靠的數據和信息,民間關於金融危機的公開討論也不多見。
官方慎用「危機」、「衰退」
目前,包括電視和報紙在內的所有重要信息渠道和傳播工具都被國家牢牢控制。像「危機」、「衰退」這樣的字眼直到現在才逐漸進入官方語言,而且使用得非常謹慎。
幾個月以前,儘管俄羅斯股市一再萎縮,主要銀行紛紛傳出不利消息,但克里姆林宮的官方說法仍是:「這主要是發生在美國的問題」。
直到去年11月20日,普京才終於公開表示,俄羅斯也在這場金融中遭到阻擊,並宣布用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救助需要幫助的大企業,解決失業者福利問題。
當俄羅斯人民詢問到底發生了什麼,普京給出的答案是:我們會盡一切努力,政府將行使一切力量確保幾年前國家崩潰的災難不會再現。
外交
本報綜合報道 1998年,迫於國內嚴重的危機形勢,俄外交底氣不足,迴旋餘地不大,同西方國家、尤其是同美國的關係則存在不少困難。
如今10多年後的今天,同樣面對金融危機的衝擊,俄羅斯卻面臨和美國關係「回暖」的最好時機。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外交專家柳豐華認為,如今俄羅斯在國際舞台上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外交疲軟,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也沒有下降趨勢。
在金融危機下,俄美關係趨向「回暖」。針對美國的「示好」,俄方一改以前的強硬態度,表示十分歡迎。
本月上旬,在美國副總統拜登提出新政府外交政策後,俄羅斯願意同美國就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恢復全面談話。
由於能源價格低迷,俄羅斯要走出經濟危機將面臨更大的困難,俄羅斯未來發展的動力在哪裡,投資從哪裡來,都是俄羅斯面臨的大問題。因此,對俄羅斯來說,改善俄美關係更加迫切。
而俄羅斯似乎也感到了外交上的乏力。為警告不聽話的烏克蘭,俄羅斯在今年元旦下令切斷天然氣輸氣管道,不僅讓烏克蘭人挨凍,也讓歐洲大陸恐慌。這種把能源作為國際外交舞台重量級籌碼的做法,其實已從智慧型的出擊狀態轉向動用「殺手鐧」的防守狀態。
「能源外交」並未淡化
近幾年,在高油價的大背景下,俄羅斯把能源作為推行其外交政策的有效工具,力圖通過能源外交重振其大國地位。而當能源價格下跌,俄羅斯手中的能源砝碼似乎難以成為要挾他國的強硬工具,但卻仍發揮著拉攏外交夥伴的戰略性作用。
實際上,在眼下的經濟形勢下,「能源外交」並沒有淡化,仍然發揮著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目前與日本、中國、韓國等的大型能源合作上可以看出,俄羅斯正利用手中的資源,來告知國際社會,它有能力與其他國家一道,共同攜手應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專家
對於俄羅斯國內「1998年危機重演」的擔憂,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俄羅斯經濟問題研究專家李中海認為,與1998年相比,俄羅斯的經濟實力和金融狀況都大為改善,其抗風險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1998年盧布急劇貶值,整個國家無力償還外債,幾近破產;而這一次,俄羅斯擁有巨額外匯儲備以及在能源價格暴漲過程中所積累的巨額財富,使俄政府無論在出台各種措施,還是預計未來發展趨勢方面,底氣和信心都與10年前有天壤之別。
目前,俄金融體系並未受到過多影響。國內所有主要銀行都是國有的,照目前情況看這些銀行都沒有像歐美同業那樣被高風險不良資產侵蝕。
不過,李中海也表示,經歷過1998年危機的人都知道,如果目前不採取有效的金融措施,控制盧布貶值,解決外匯儲備和外債問題,俄羅斯的金融體系很難維持現有的穩定。
危機暴露經濟結構弊端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俄羅斯問題專家龐大鵬和李中海都認為,金融危機暴露了俄羅斯單一經濟結構的弊端:從根本上制約了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空間,而嚴峻的經濟形勢又讓救市政策難以在短期內見效。
龐大鵬認為,與其他能源經濟國家相比,俄羅斯的經濟模式更具有特殊性。近年來俄羅斯經濟一直處於高通脹和高增長的發展狀態。
這主要基於國際原料和食品價格的增長以及俄銀行利率的居高不下。但是,俄羅作為一個轉型中的新興經濟體,不可能違背經濟發展規律,在高通脹的情況下實現長期高增長。這種經濟模式難以抵禦金融危機的侵蝕。可以說,全球經濟危機暴露了俄經濟結構多元化不足的弊端,導致其進入了高通脹、低增長的時代。
龐大鵬分析,由於俄羅斯現在的外債問題很嚴重,同時政府又需要大筆資金救市,因此政府手裡可用的流動資金不多,如果國際形勢不能及時好轉的話,救市政策很難見成效。
救市措施「治標不治本」
李中海認為,目前政府出台的這些措施都是「治標不治本」,沒有出台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的有效措施。
這是因為,除了政府可投資的空間很小以外,其使用財政政策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間也不大。
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俄羅斯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由於長期依賴國際原油、原材料價格和國際資本,本國的加工製造業滯後,大量手工業產品依賴進口,供給層面容易出現短缺,導致經濟發展沒有長足後勁。
龐大鵬表示,正如俄羅斯學者所指出的,俄羅斯的危機具有政治性,國家管理體系對危機準備不足。
因此,從長遠來看,俄羅斯要想實現經濟穩定增長,最根本的還是要對制度進一步加以創新,使得制度因素與非制度因素相得益彰,真正建立起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同時又能實現制度的獨特性與普遍性協調統一的國家治理模式。
鏈接
1998年,俄羅斯爆發金融危機,並迅速演變成多重危機。
在經濟領域中,俄羅斯先後爆發了金融危機、生產危機、預算危機和債務危機。
1998年9月,俄聯邦政府收入只有區區50億盧布,且已大幅貶值。俄羅斯外債超過了1550億美元,還不包括俄羅斯各銀行和公司所欠500億美元的債務。普通居民的財產縮水嚴重,銀行儲蓄損失一半。輿論形容,1998年夏,俄羅斯政府等於宣布「破產」。
在全社會範圍,出現了經濟危機與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複雜交織的局面。一年之內,兩任總理切爾諾梅爾金和基里延科相繼下台。
對於上世紀90年代初獨立的俄羅斯來說,這場危機衝擊之大,危害之深,都是空前的。它在俄羅斯人的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成為俄羅斯人不願回憶和重演的一場噩夢。 (本文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蔣林)
推薦閱讀:
※美軍空襲敘利亞——特朗普真想玩票大的?
※007第2集《來自俄羅斯的愛情》
※去了趟俄羅斯,沒能退稅,損失11%??
※防務新觀察:如何看待俄羅斯將開展「鋯石」導彈首次海上試射?
※俄羅斯官員們需要為禮品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