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以什麼理由拒絕諾獎?隱士、今年沒寫半個字、不接受官方榮譽......
鮑勃·迪倫拿下諾貝爾文學獎後,感覺就像音樂、文學兩大神靈互輕互敬幾個世紀後,終於痛痛快快把酒言歡話衷腸,然而也許這次促膝談後,在今後的五個世紀里,這兩位大神又會再次互輕互敬。
這一次堪稱轟動的諾獎「意外」,必然引發了各界熱議。不過要說歌詞不算文學,詩人荷馬、文豪蘇軾都會跳出來反對。
鮑勃·迪倫也許並沒有想那麼多,或者他想的太多了,以至於至今尚未對獲獎一事作出回應,官方說法是,他至今對此保持靜默。
瑞典文學院的成員 Per Wastberg 表示,如果鮑勃·迪倫一直對諾獎保持沉默,那將是非常「粗魯和傲慢」的事情。
但這只是 Wastberg 的個人觀點。瑞典文學院的官方聲明中表示,從未規定獲獎者一定要來到斯德哥爾摩參加授獎典禮,「獲得諾貝爾獎的作者對於是否參加頒獎儀式有自己的主張。」不論鮑勃·迪倫最終是否會出現在頒獎儀式上,都不影響瑞典文學院對其文學成就的肯定與表彰。
其實,這早已不是諾獎第一次遭拒了。見證了百年文學發展的諾貝爾文學獎每隔幾十年就會有一位拒絕者。他們拒絕諾獎的理由各不相同,或許這就是文學「中青年」的個性,在他們眼中,「自我的堅持」才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浮雲飄飄。
1、1925 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蕭伯納 愛爾蘭劇作家
拒絕理由
▼
今年我沒寫半個字。
▼
獎項公布後路透社發了一篇報道,引述了蕭伯納向記者說的一句話:「這件事情我實在想不通,我想我獲獎是因為今年我沒寫半個字。」後來,迫於輿論壓力,他還是領了獎。他非常幽默地表示:「幹嘛要在一個老頭子的脖子上繫上一隻金鈴?」 蕭伯納領了獎狀後,便把它掛在別墅的牆上一個不顯眼的角落裡,並將這筆約合 8000 英鎊的獎金捐給了瑞典的窮作家們。他認為該獎只不過是「拋給那些已經渡過苦海的人們的救生圈而已」。
這位拒絕者的代表作
《蕭伯納戲劇集》
《蕭伯納戲劇集(精)》收錄了《英國佬的另一個島》、《巴巴拉少校》、《匹克梅梁》三個劇本。蕭伯納的劇本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能啟發觀眾去思考問題,加深對社會的理解,同時又表現了獨特的機智和幽默,能始終抓住觀眾的興奮點,滿足他們的審美情趣。
《聖女貞德》
貞德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青年女愛國者,是法國著名的女英雄,一個被尊為聖人的傳奇人物。她領導農民群眾擊退英軍對奧爾良的圍攻。蕭伯納塑造出了一個具有嶄新意義的人物形象。他著重突出了貞德的個人意志,賦予這個人物以現實意義。但他在強調個人意志時,也說明了個人能力的局限性,並且進而認為,人類害怕他們的聖賢和英雄,因此必欲將其置之死地而後快。
2. 1958 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帕斯捷爾納克 俄羅斯詩人、小說家
拒絕理由
▼
我所隸屬的社會並不容許我的接受
▼
1958 年 3 月,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消息傳出,蘇聯作協代表團就開始了在瑞典的各種公關活動,希望同樣得到提名的蘇聯作家肖洛霍夫能夠獲獎。諾獎公布後,納斯捷爾納克表示「無限的感激,驕傲、感動、驚喜,不知所措。」
但他的祖國卻在背後狠狠地捅了他一刀。蘇聯的《文學報》、《真理報》先後發表了《國際反動勢力的挑戰》、《圍繞一部文學毒草的反革命叫囂》等文章,把《日瓦戈醫生》被定性為一個「墮落」的詩人「對社會主義的誣衊」。帕斯捷爾納克被開除出蘇聯作協。蘇聯當局提出要如不拒絕就將帕斯捷爾納克驅逐出境並剝奪他的蘇聯國籍,還拿他情人伊文斯卡婭做要挾。
最終,作家不得不表示「鑒於我所隸屬的社會對這種榮譽所做的解釋,我必須拒絕授予我的、我本不配獲得的獎金。」
這位拒絕者的代表作
《日瓦戈醫生》
外科醫生日瓦戈一戰期間在沙皇軍隊供職,眼見沙皇的無能和舊軍隊的腐敗,預感到革命力量的日趨成熟,期待革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新生。然而國內戰爭的嚴酷現實及新政權隨後的一系列政策,使這位誠實、正直的舊知識分子,對於暴力和集權產生了深切的懷疑和憂懼。他嚮往安靜地過自己的生活、做有意義的工作;而這樣的人生理想,以及他與拉拉艱難優美的愛情,最終不為嚴酷的現實所容。
3、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讓-保羅·薩特 法國哲學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
拒絕理由
▼
我向來不接受來自官方的榮譽
▼
對於拒絕諾貝爾文學獎一事,薩特發表了非常明確的聲明(以下為主要觀點節選)
個人方面:我的拒絕並非是一個倉促的行動,我一向謝絕來自官方的榮譽。一個對政治、社會、文學表明其態度的作家,他只有運用他的手段,即寫下來的文字來行動。他所能夠獲得的一切榮譽都會使其讀者產生一種壓力,我認為這種壓力是不可取的。
客觀方面:諾貝爾獎本身並不是西方集團的一項文學獎,但它事實上卻成了這樣的文學獎,有些事情恐怕並不是瑞典文學院的成員所能決定的。現在,諾貝爾獎在客觀上表現為給予西方作家和東方叛逆者的一種榮譽。顯然我拒絕這筆二十五萬克朗的獎金是因為我不願被機構化,無論在東方或是在西方。
這位拒絕者的代表作
《存在與虛無》
薩特在書中哲學詞語述說對世界的理解:人即自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遠處在變化中,而且是在時間的流逝中實現的。正是由於它具有時間性,「自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樣是一種「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種總是顯示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麼只是指他過去是什麼,將來並未存在,現在是一個聯繫著過去和將來的否定,實際上是一個虛無。因此,人註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須自由地為自己做出一系列選擇,正是在自由選擇的過程中,人賦予對象以意義,但人必須對自己的所有選擇承擔全部責任。
自由之路三部曲
「自由之路」是一部未完成的三部曲,包括《不惑之年》、《緩期執行》和《痛心疾首》。全書描寫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一年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法國乃至歐洲所發生的一些事情。薩特把自由觀作為「自由之路」的哲學基礎,改變了一般傳統小說正面人物的設計,所有的人物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異化,一般表現為真誠作弊,言不由衷,自欺欺人。
4、1969 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塞繆爾·貝克特 法國劇作家、小說家、詩人
拒絕理由
▼
我是個怕出名的隱士
▼
愛爾蘭荒誕派戲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聽聞自己獲獎後馬上躲到小山村了當起了與世隔絕的「隱士」。但記者們還是在那個小山莊里找到了他,並不斷地向他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經過幾天的思考,這位「身不由已」的獲獎人在政界人物的勸導下答覆瑞典學院:他同意接受此項獎,由於健康的緣故,他無法親自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
這位拒絕者的代表作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表現的是一個「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的悲劇。作品著重表現人的心態、心理活動過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動障礙。作品中的人物沒有鮮明的性格,作品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等待戈多》是戲劇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誕派戲劇。
《馬龍之死》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清醒的等死過程。馬龍是一個年齡已逾八十、生命已臨近死亡的孤單老頭兒,他一個人單獨待在一所房子里,卧床不起,奄奄一息,巴望著死亡快些降臨。在這個漫長的過程里,馬龍用寫作消磨著無聊的時光,自己為自己編故事,窺視著床邊帶血的木棍,每天給他送飯菜的婦人……他的意識漸漸地進入到死亡的巨大陰影里,伴隨著他嘮嘮叨叨、絮絮不停的獨白。
5、2004 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 奧地利女作家
拒絕理由
▼
我沒有資格獲得這一大獎
▼
耶利內克在得知獲得如此崇高的獎項後,她感覺到的「不是高興,而是絕望」,「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本人能獲得諾貝爾獎,或許,這一獎項是應頒發給另外一位奧地利作家彼傑爾漢德克的。」耶利內克並不認為自己獲得的諾貝爾獎是「奧地利的花環」,她與政府仍完全保持著距離。
這位拒絕者的代表作
《鋼琴教師》
書中描寫了如共生體一樣不正常的母女關係。埃里卡雖年齡上已屆而立之年,仍然時刻處於母親的監視之下,內心因長期的壓抑經受了極大的扭曲。埃里卡的學生克雷默爾的出現打破了母女之間死一般沉寂刻板的幽閉生活。克雷默爾熱烈地追求自己的女鋼琴教師,但他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可怕的情愛陷阱:母親固執而變態地從他手中搶奪埃里卡,埃里卡在對待情慾上表現出受虐狂的瘋狂舉動。最終克雷默爾選擇了逃離……
轉自:單向街書店 ID: onewaystreet2013
-end-
推薦閱讀:
※官方闡釋雄安新區:這次真的不一樣,不搞造城運動,不搞土地財政
※3DMax 2010 官方簡體中文版附下載安裝及註冊激活方法
※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及總領事館 | 澳大利亞官方旅遊網站
※《超級異性吸引術》(官方收藏版)
※2014年TVB藝人官方月曆曝光[高清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