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孟子》譚(3)

21、最終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孟子》譚

「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孟子接著說: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著他來解救了。如果真是這樣,老百姓歸服他,就象天上降下雨水一樣,充沛的雨水,誰能阻止禾苗蓬勃的生長哪?可是當時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這就是人心與現實的差距。最終是得人心者得天下。不得人心者,得而付之。

22、一般的讀書人是做不到的——《孟子》譚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孟子在回答齊宣王提問時說:一個人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卻要其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這隻有讀書人才能做到。孟子這裡所說的「士」者,只能是聖人,如顏回。一般的讀書人、一般的「士」者是做不到的。

23、孟子繼承了管子的倉廩實則知禮節——《孟子》譚

「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孟子又說:至於一般老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也就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一旦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那就會胡作非為,什麽事都做得出來。繼承了《管子》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思想。

24、孟子從正反兩面來說明衣食足則知榮辱——《孟子》譚

「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孟子又說: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後才去加以處罰,這等於是陷害他們。哪裡有仁慈的人執政去陷害百姓的哪?所以,賢明的國君制定百姓財產政策,一定要讓他們上足以贍養父母,下足以撫養妻子兒女;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致餓死。然後教育他們從善的道德禮儀,老百姓也就很容易服從了。孟子從正反面來說明「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思想。

25、孟子描述了當時社會禮儀的實際狀況——《孟子》譚

「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禮儀哉?」孟子又說:現在各國的國君制定老百姓的財產政策,上不足以贍養父母,下不足以撫養妻子兒女;好年成尚且艱難困苦,壞年成更是性命難保。到了這個地步,老百姓連保命都恐怕來不及哩,哪裡還有什麽工夫來修養禮儀呢?孟子描述了當時社會禮儀的實際狀況,所以,孔孟到處碰壁。

26、孟子在當時提出的中國式的「烏托邦」——《孟子》譚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老者衣錦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又接著說: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為什麽不從根本上著手呢?有五畝大的宅園中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絲綿衣服了。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好好養起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有百畝的耕地,不要去防礙他們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認真地興辦學校,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覆教導學生,頭髮斑白的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重行走了。老年人有絲綿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這是孟子實施仁政的具體措施。可以說是當時的中國式的「烏托邦」。此仁政可保江山,難奪江山。

27、統一天下有統一天下的道德——《孟子》譚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的,所以沒有傳到後代來,我也沒有聽說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一天下的王道吧?統一天下有統一天下的道德,那就是霸道的王道;保天下有保天下的道德,那才是孔孟的仁道的王道。

28、這就是霸道與王道的統一——《孟子》譚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宣王問:道德怎麽樣就可以統一天下了呢?孟子說:一切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去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孟子所說的還是保天下的仁道的王道。此時,在下想到了一句口號「打土豪,分田地」。不分田地,誰跟你去打土豪;不打土豪,又怎能分到田地。分田地就是讓老百姓能安居樂業也。這就是霸道與王道的統一。

29、此處是婦人之仁,迂腐之仁——《孟子》譚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孟子還說:我曾經聽胡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裡去?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鍾。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到處死刑一樣。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鍾了嗎?您說:怎麼可以不祭鍾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宣王說:是有這件事。孟子所說的:我不忍心看到牛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此處是婦人之仁,迂腐之仁。這恐怕就是堂堂齊國失敗的文化原因吧?!

30、「君子遠庖廚」是不忍殺生的心理狀態——《孟子》譚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說:沒有關係。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孟子的「君子遠庖廚」,不過說的是一種不忍殺生的心理狀態罷了。「眼不見心不煩」,所以君子遠離宰雞殺鴨的廚房,但是轉眼還是要吃的呀!感覺有點魯迅筆下阿Q的意思。


推薦閱讀:

《孟子全譯》(精校本7):《盡心》(上、下)
孟子「不忍人之心」的哲學闡釋
何郁:以天下為己任,善養浩然之氣 先秦十子之亞聖孟子
《孟子》精華15句,只讀一遍,受益終生!
「盡心」和「用心」的區別

TAG: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