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公案大全 3

禪宗公案大全3(2012-06-03 17:22:55)

轉載

標籤: 禪宗公案文化 分類: 道禪/Taoism

61.三掌斷三際也 唐朝的宣宗是一代英明君主,俯仰佛教,擁護三寶,修復舊寺,廣興佛法。他未做皇帝之前,遭武宗猜忌,便詐死潛逃,到香嚴禪師門下剃髮作小沙彌。   有一天,師徒二人游廬山瀑布。香嚴禪師吟道:「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小沙彌隨口續上兩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禪師笑道:你這個小沙彌是做不成了,你還是要作皇帝的喲。   後來沙彌到鹽官齊安禪師那裡參禪,當時黃檗希運禪師在那裡作首座。沙彌見黃檗禪師拜佛,便問:「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禪師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禮如是事。」   禪師洒脫,不作拜佛想,卻是常拜。   沙彌說:「用禮何為?」此語已落斷滅空,這也是著相,著了非法相。禪師打了他一掌,他嗔心一起,怨道:「太粗生!」   他沒在這一掌下開悟,反說禪師太粗暴了。禪師說:「這裡是什麼所在?說粗說細!」隨後又打兩掌。   後來沙彌果然作了皇帝,但還沒忘這個茬。黃檗禪師圓寂後,宣宗竟謚他「粗行禪師」。宰相裴休是黃檗禪師的入室弟子,知道這三掌的故事,便向皇帝上奏:「三掌為陛下斷三際也!」   宣宗畢竟是信佛的皇帝,於是就將黃檗禪師改謚為「斷際禪師」。62. 出口示相 有僧人問靈觀禪師:「什麼才是佛?」 靈觀禪師聽了,沒說一句話,只是將舌頭伸出來給僧人看。 僧人見了似乎有所體悟,便向禪師禮拜致謝。 靈觀禪師連忙說:「等一下,等一下,你悟到什麼嗎?幹嘛禮拜我呢?」 僧人恭敬的說:「感謝師父慈悲,伸舌提示我,法身遍及四方,無所不在。」 靈觀卻回答:「喔,你想太多了,我只是最近舌頭上生了一個瘡,給你看看!」63. 百年鑽故紙 唐朝古靈神贊禪師,本來在福州大中寺受業,後來出外行腳,因受百丈禪師的指點而開悟,但之後又回到大中寺。曾經教導他的師父問他:「你離開我這,在外頭學了些什麼?」神贊回答:「沒有什麼特別的。」於是師父便派他擔任一些雜務的工作。有一天,師父正在窗下看佛經,剛好有隻蜜蜂想要飛出去,但幾次衝撞都被紙窗擋住,神贊在一旁見狀便有感而發說:「世界如此廣闊,但卻不肯出去,一直鑽著這張紙,要到哪一年才出得了。」於是隨口頌了一偈: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師父聽了神贊所頌的偈,便放下佛經問他:「你在行腳時遇見何人?我前後見你幾次說話都與過去不同。」神贊回答:「我蒙百丈和尚指點開悟,特地回來報答您的慈德。」師父於是宣告徒眾準備齋席,請禪師說法。64. 三喚四喚 有一對夫妻,丈夫是一個儒生極其排佛,妻子卻篤信佛教。丈夫聽妻子終日念佛十分厭惡,怎奈無法可施。一日心生一計,在家大喚其妻名字不止,其妻厭而生怒,問儒生為何喚其名,儒生回答道:「我叫你幾聲你就煩了,你每天叫阿彌陀佛,他難道不覺得煩嗎?」 我們念佛的本意是為了沉澱心靈,由念佛的專一而生定,由定生靜,由靜而生慧。有句俗話說: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若是我們念佛的時候注重的只是佛菩薩的名諱,只是口中的聲韻,就喪失當初原本的用心了。如果能做到:念念從心起,念佛不離心。哪在乎所念的音聲大小,所稱的名號多寡,都不失如來本意。65. 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一病不起。家人用盡各種辦法都無能為力,眼看奄奄一息。 這時,路過一遊方僧人,得知情況,決定點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看一眼,搖搖頭,走了.... 又路過一人,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走了....再路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 疑惑間,畫面切換。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燭,被她丈夫掀起蓋頭的瞬間...書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釋道: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嗎,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2個路過的人,曾給過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 書生大悟,唰地從床上做起,病癒!66. 初祖達摩  公元527年,梁大通元年,菩提達摩坐船來到中國。九月二十一日從廣州上岸,這時中國的梁武帝是個非常喜歡佛教的皇帝,十月一日,達摩受梁武帝之邀來到首都南京。梁武帝問:"我自即位以來,供養佛僧,建造寺廟,抄寫佛經,這究竟有多大的功德?"達摩說:"這根本沒有功德可言。你所說的只是世俗的小果報而已,談不上真功德。真功德是最圓融純凈的智慧,它的本體是空寂的,你不可能用世俗的方法去得到它。"十月十九日,達摩自知與梁武帝法緣不合,就渡江到北魏去了。後來,梁武帝想派人去追,也為時已晚了。   達摩渡過長江,便到了嵩山少林寺,他整天面壁而坐,精神集中,屏息諸緣。   正光元年十二月,有一位名叫神光的禪僧,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動。 達摩:"你一直站在雪中,究竟有什麼心愿?" 神光:"但願師父打開甘露之門,拯救眾生,請教我佛法吧!" 達摩:"諸佛為求無上的悟道,不惜花費無限的時間去修行。你憑極小的決定,怎麼能求到大法,我想你是很難如願的。" 神光取刀斷臂,達摩:"諸佛為求法,不把身體當身體,不把生命當生命。你斷臂求法,也是一種很好的行為。" 神光:"請師父為弟子安心。"達摩:"你拿心來,我將為你安心。" 神光:"我已尋了很久,可是我找不出心來。" 達摩:"假如你能夠找到的話,那又怎能算是你的心呢?我已經給你安好了心,你現在明白了嗎?" 神光:"明白了。諸法本來空寂,因此菩薩才不動念,不動念才能登涅盤之岸。"於是,達摩就收神光為弟子。   公元五三六年,達摩覺得應該離去了,便召集弟子,達摩:"你們談談自己的悟境吧!" 道副說:"依我的見解,不要執著文字,但也不離於文字,這便是道的妙用。"達摩說:"你得到我的皮毛了。" 總持比丘:"依我現在的見解,猶如慶喜看見了佛國,一見便不須再見。"達摩說:"你只得到我的肉了。" 道育說:"四大皆空,五蘊非有,依我所見,並無一法可得。"達摩說:"你得到我的骨了。" 最後輪到神光,他只是作禮叩拜,然後仍回到原位,並未說話。達摩說:"你得到我的真髓了!"於是,神光慧可成為了禪宗二祖,接續了達摩祖師廣度眾生的事業。   達摩偈云: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67.荷澤神會 荷澤神會(公元670年-758年)是湖北襄陽人,俗姓高,他對維護慧能的法統及禪宗的通俗化的貢獻很大,並使得提倡頓悟的南禪壓倒了漸悟的北禪。   他十三歲時便去參拜慧能。慧能:"你千里跋涉而來,是否帶來你最根本的東西?如果你帶來了,那麼你應該知道它的主體是什麼?你說說看。"神會:"這東西就是無住,見就是主。"慧能:"你這小和尚,詞鋒倒也敏利。"   神會:"師父坐禪時,是見還是不見?"慧能打了他三柱杖,問他:"我打你是痛,還是不痛?"神會:"我感覺也痛,也不痛。" 慧能:"那我是也見,也不見。"神會:"什麼是也見,也不見?" 慧能:"我見,是因為常見自己的過錯;不見,是因為我不見他人的是非善惡。至於你不痛,那麼你便像木石一樣沒有知覺;如果是痛,那麼就像俗人一樣會有怨憤之心。見和不見,都是兩邊的執著,痛和不痛都是生滅的現象啊!你還沒有見到自性。" 神會聽了大為慚愧,立刻向慧能行禮。慧能諄諄地教導他:"你如果心迷不見,就請教大德高僧。你如果心悟見性,就依法修行。你自迷不悟,卻來問我見與不見,我悟不能代替你悟;你悟也不能代替我悟。為什麼不自證自見,反問我見與不見。"神會再次行禮,禮拜了上百次,求師饒恕。從而成為慧能最虔誠的信徒。   一天,慧能向眾人說:"我有一個東西,沒有頭也沒有尾,沒有名也沒有字,沒有背也沒有面,你們大家知道是什麼東西嗎?"神會:"這是諸佛的本源,我的佛性。"慧能:"告訴你無名無字,你偏要叫它本源佛性。你也只能做一個註解佛法的和尚。"68.南嶽懷讓 南嶽懷讓,陝西金州人,公元677-744年,俗姓杜。十五歲出家先學律宗,後到嵩山拜慧安為師,慧安介紹他到曹溪去見慧能。   慧能問:"你從哪裡來?"懷讓答:"我從嵩山來。"   慧能問:"來的是什麼東西?怎麼來的?"懷讓答:"說他是東西就不對了。"   慧能問:"是否還須要加以修證呢?"懷讓答:"我不敢說不可以修證,但可以說決不會污染。"   慧能問:"你的看法正好和我的相同,這個不會污染的,乃是佛菩薩要我們留心維護的。"   懷讓便在慧能門下,跟隨了十五年。後來便來到南嶽,大大宏揚禪學。   他的弟子中,最有名的就是馬祖道一。69.馬祖道一 馬祖道一四川成都人,俗姓馬,在佛教僧侶中,以俗姓稱祖的,可能就是他了。   馬祖十二歲出家當了和尚,後來到南嶽拜懷讓為師。   一天,懷讓看馬祖整天獃獃地坐在那裡參禪,於是便見機施教,問:"你整天在這裡坐禪,圖個什麼?"馬祖說:"我想成佛。" 懷讓就拿起一塊磚,在馬祖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馬祖不解地問:"師父,您磨磚作什麼呀?"懷讓:"我磨磚作鏡子啊。"馬祖:"磨磚怎麼能作鏡子呢?"懷讓:"磨磚不能作鏡子,那麼坐禪又怎麼能成佛呢?"馬祖:"那要怎麼樣才能成佛呢?"懷讓:"這道理就好比有人駕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呢?還是打牛!"馬祖無法回答。 懷讓又說:"你是學坐禪,還是學坐佛?如果學坐禪,禪並不在於坐卧。如果是學坐佛,佛並沒有一定的形狀。對於變化不定的事物不應該有所取捨,你如果學坐佛,就是扼殺了佛,如果你執著於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馬祖聽了懷讓的啟示教誨,就好象飲了醍醐一樣清醒。從此,馬祖才真正悟了道,便跟隨懷讓整整十年。馬祖離別懷讓後,便到江西去作方丈,在懷讓的六位入室弟子當中,只有他得到了心傳。70.日面佛,月面佛 馬祖道一得了重病,有一次院主來探望他,問:"大師近來身體可好?"馬祖道一:"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洗頭沐浴,結跏跌坐,而逝。   只要活得明心見性,隨緣任運,不管是長壽,還是短壽,都不虛度此生。(註:日面佛的壽命為一千八百歲,月面佛的壽命只有一晝夜。)71.百丈懷海 百丈懷海禪師是福建人,為馬祖席下最著名的入室弟子,後住江西百丈山,世稱為百丈禪師。四方禪僧,紛至踏來,席下人才濟濟,如溈山、希運等後來都成為了一代宗師。   懷海參見馬祖大師後,成了馬大師侍者。每次施主送齋飯來,懷海一揭開飯盒蓋的時候,馬大師就拈起一塊燒餅,問大眾:"是什麼?"每回都這樣。就這樣,懷海在馬祖身邊呆了三年。72.聽音入理   一次,懷海禪師上堂說: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身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意思是說靈光獨自閃耀,就可以脫離塵世的牽累。本性顯露,真理永恆,無須拘泥於語言文字,心性清凈,沒有污染,本來就已圓滿完成。所以只要遠離虛妄塵緣,就可以覺悟。   有一天,眾人都在外面勞作,突然一個和尚聽到了鼓聲,便扛起工具,大笑而歸。百丈懷海感慨道:"真是一個好釋子!與觀音菩薩聽音入理有同工之妙!"百丈禪師回去後問那個和尚:"你剛才明白了什麼道理?"和尚說:"剛才肚子正好餓了,一聽到鼓聲,我便趕緊回來吃飯。"百丈聽後,哈哈大笑。73.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懷海禪師對禪宗的又一個巨大貢獻就是訂立了天下聞名的禪門清規《百丈清規》,他總是親自實踐帶頭勞動,年老了也不停止在外勞作。 據說百丈懷海禪師九十四歲時,還與弟子們一起勞動。有一次,弟子們把他的農具悄悄地藏起來了,想讓他休息,百丈說:"我沒有什麼德行,怎麼敢讓別人養著我呢?"所以,當天他沒有參加勞動,也沒有吃飯。百丈懷海就這樣告誡他的弟子們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句話成為千古傳頌的佳句名言。74.野狐禪 百丈和尚每次說法的時候,都有一位老人常跟隨大眾聽法,眾人離開,老人亦離開。忽然有一天不離開,百丈禪師於是問:"面前站立的又是什麼人?"   老人云:"我不是人啊。在過去迦葉佛時代,我曾住持此山,因有位雲遊僧人問:"大修行的人還會落入因果嗎?"我回答說:"不落因果。"就因為回答錯了,使我被罰變成為狐狸身而輪迴五百世。現在請和尚代轉一語,為我脫離野狐身。"於是問:"大修行的人還落因果嗎?"百丈禪師:"不昧因果。"   老人於言下大悟,作禮說:"我已脫離野狐身了,住在山後,請按和尚禮儀葬我。"   百丈真的在後山洞穴中,找到野狐的屍體,便依禮火葬。75.山下水牯牛 南泉普願參見馬祖道一後,才頓然得魚忘筌,到達遊戲三昧的境地。一天,南泉給眾僧舀粥。馬祖過來問:"桶里是什麼?"南泉說:"這老頭子怎麼張口就說這種話?"馬祖就不再吭聲了,從此別的和尚也不敢再考他。   南泉普願離開馬祖後,棲止於池陽南泉山,一住三十年。有一天,南泉上堂來說:"我自小就養了一頭水牯牛,想向河東放牧,可它要吃別人的水草;想向西邊放牧,也要吃別人的水草。所以不如將就著,在這兒吃點草吧,可是卻又總找不到。"   一次,南泉在山上幹活,有一個和尚過來問:"到南泉那兒去的路怎麼走?"南泉舉起他的鐮刀說:"我這把鐮刀是花了三十塊錢買的。"和尚說:"我不問你鐮刀,我問你到南泉那兒去的路怎麼走?"南泉說:"這鐮刀我用得正快!"   南泉普願要謝世了。有位弟子問:"師父百年以後到哪裡去?"南泉普願說:"到山下做一頭水牯牛去。"那弟子說:"我也跟師父你去,行吧?"南泉說:"你要跟我來,就一定要銜上一根草。"76.曹山本寂 曹山本寂,福建人,是曹洞宗的又一創始人。他拋棄塵緣,投入洞山良價門下,洞山問他:"你叫什麼名字?"他回答:"本寂。"洞山問:"哪個呀!"他又說:"不叫本寂。"由此深得洞山器重。   後來,他辭別洞山到曹溪,再回到江西的吉永。因為他非常仰慕曹溪慧能的英名,將自己所住的山叫曹山。   僧人清稅說:"我孤獨貧困,請老師拯濟。"曹山說:"清稅和尚,你過來。"清稅走上前,曹山禪師就說:"泉州白家酒,你吃了三盞,吃後還說沒有沾唇。"   一次一個僧人對曹山說:"學生渾身是病,請老師醫治。"曹山答:"我不醫。"僧人問:"為什麼?"曹山說:"我要叫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僧人說:"難道和尚沒有一點慈悲心嗎?"曹山說:"我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的人。"   有一次,曹山禪師聽到鐘聲就叫到:"哎喲!哎喲!"弟子問他:"師父這是怎麼啦?""那鐘聲打中我的心啦。"弟子無言以對。   有一個弟子問:"世間什麼最貴重?"曹山回答說:"死貓的頭最貴重。"弟子問:"為什麼呢?"曹山說:"因為從沒有定過價錢。"   僧人問:"我抱璞投師,請老師雕琢。"曹山答:"不雕琢。"僧人又問:"為什麼不雕琢?"曹山回答:"要知道曹山是好手。"   他曾做過一首偈子:    枯木龍吟真見道,骷髏無識眼剛明。喜識盡了消息盡,此人哪辨濁與清。77.德山宣鑒 德山宣鑒禪師,四川人,俗姓周,幼年出家,曾精研佛法,尤其擅長講解《金剛經》,故有周金剛之稱。當他聽說南方禪宗十分興盛,便不平道:"佛學如此博大精深,即使修行一輩子,也難以成佛。 南方的妖魔竟敢胡謅什麼"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我要搗毀他們的老巢,滅絕這些邪種,以報答佛恩。"於是,他挑著《青龍疏抄》離開了四川。在湖南澧陽的路上,他看到一位婦人在賣餅,當時他肚子有點餓了,就停下擔子,想買點心,婦人指著他的擔子問:"裡面裝的是什麼書啊?"德山道:"是《金剛經》。"婦人說:"我有一個問題,你要答得上來就送你點心吃,如果答不上來就請你走開,沒有點心吃。《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將來心也不可得",不知道你點的是哪個心?"周金剛頓時啞口無言。   隨後,他到龍潭崇信禪師那裡去,一進法堂他就大聲嚷嚷:"久聞龍潭大名,到此一看,即不見潭,也不見龍。"崇信躬身道:"你已經親身到了龍潭。"德山無法回答,就留了下來。   一天夜裡,德山宣鑒侍立在龍潭身旁,龍潭禪師說: "夜深了,你怎麼還不回去。"德山宣鑒便往外走,剛出去又回來說:"外面好黑。" 禪師便點起一支蠟燭給他。他剛伸手接,禪師就一口吹滅。德山頓時大悟。 第二天,龍潭對大眾說:"這裡有個漢子,牙齒好像劍樹,張著血盆大口。一棒打不回頭。他日異時,在孤峰頂上,樹立我的道法。"德山宣鑒悟道後,便把《金剛經疏抄》等在法堂上一把火燒了。 他感嘆道:    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   (意思是:窮盡了玄理佛論,也不過像放在虛空中的一根毫毛;用盡了世間機巧,也不過像投入巨壑中的一滴水珠。)   德山宣鑒悟道後上堂說:"說得出來也三十大棒,說不出來也三十大棒。"德山的棒臨濟的喝,形成禪宗特有的棒喝交加。   有人問:"什麼是菩薩?"德山宣鑒就用棒子打他:"出去!別到這裡來拉屎!"   "什麼是佛?"德山宣鑒回答:"佛是西天老騷狐。"   德山宣鑒有一天在堂上說:"我這裡沒有佛,沒有祖,達摩是老臊胡,釋迦牟尼是乾屎橛,文殊、普賢是挑糞工,什麼等覺、妙覺都是凡夫,菩提智慧、涅盤境界都是系驢的木樁。十二類佛經是閻王簿,是擦瘡的廢紙,什麼四果三賢、初心十地都是守墳的鬼,自身難保。"   臨終時,德山宣鑒告戒徒子徒孫道:捫空追響,勞汝心神。夢覺覺非,竟有何事! (意思是:追逐虛空幻響,只會徒勞你們的心神,夢中醒來,才會覺悟到它的虛幻,明了本來無事的道理。)78.洞山良價 洞山良價是禪宗曹洞宗的創始人之一,他俗姓,浙江會稽人。從小在五泄山默禪師處披剃出家,慧性穎發。二十一歲去嵩山受具足戒,此後先參南泉普願禪師,又參溈山靈佑禪師,最後在雲岩曇晟禪師處問無情說法而獲得印可。唐宣宗(公元859年)大中末年,入新豐山行化眾生,最後在筠州(現江西高安)洞山教化,弟子甚眾,名滿天下,和弟子曹山本寂,共同創立了有名的曹洞宗。入滅後賜謚號為:"悟本禪師"。   洞山良價少時就非常聰穎,有一次,他隨師父念般若心經, 當念到"無眼耳鼻舌身意",洞山忽然抬手摸著自己的臉問師父:"我明明有眼耳鼻舌,經中為什麼說沒有?"  79. 馬大師有伴就來   普願禪師設齋祭祀馬大師,問眾僧道:"馬大師來嗎?"大眾無話可答。洞山:"等到有了伴就來。"普願:"你雖然年輕,卻很可以培養。"洞山:"和尚不要把良民降低為賤人!"80.無情說法   良價禪師辭別溈山後,直接拜訪雲岩曇晟禪師。問:"無情說法,什麼人能夠聽到?"雲岩:"只有無情能夠聽得見。"良價:"你和尚聽得到嗎?"雲岩:"我如果聽得見,你就聽不到我說法了。"良價:"我為什麼聽不到?"雲岩豎起拂子說:"可聽到嗎?"良價:"沒有聽到。"雲岩:"我說法你尚且聽不到,更不要說無情說法了。"良價:"無情說法,出在哪個典故?"雲岩:"你難道沒看到《阿彌陀經》說:水鳥樹林,全都念佛法。"良價對此有所省悟,於是說偈云: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如用耳聽終難會,眼處聞時方得知。81.難得不相見   良價辭別雲岩曇晟禪師,雲岩問:"哪裡去?"良價:"雖然離開和尚,還沒有決定停留的地方。"雲岩:"莫非到湖南去?"良價:"不。"雲岩:"莫非回家鄉去?"良價:"不。"雲岩:"什麼時候回來?"良價:"等和尚有了住處就回來。"雲岩:"從此一別難得相見。"良價:"難得不相見。"82.睹影悟道   洞山臨走時,又問雲岩禪師:"師父百年之後,一旦有人問:"畫了和尚像嗎?",我該如何回答?"   雲岩:"只要向他說:"就這樣。""洞山聽了不語,雲岩見此情形,鄭重地說:"你承當這件事,務必謹慎小心。"   當時,洞山良價不解,後來因為過河時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一下子徹底領悟雲岩所說意旨,以前的疑惑頓時全然冰消雪化,隨即作了一首偈: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在,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與么會,方始契如如。83.不明大事最苦  洞山問僧人:"世間什麼最苦?" 僧人回答:"地獄最苦。" 洞山說:"不對!" 僧人問:"老師的意思是……?" 洞山說:"穿著一件僧衣,而不明了大事,這才是最苦的。"84.如何避寒暑   有弟子問洞山良價:"寒暑到來時,如何迴避?" 洞山回答:"可以到沒有寒暑的地方。" 弟子又問:"哪裡是沒有寒暑的地方?" 洞山回答:"寒時化為寒涼,熱時化為酷暑。"真可為: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雪峰有一次搬柴,把一捆木柴往洞山良價腳下一扔,  洞山就問他:"這捆木柴有多重?" 雪峰說:"地上的人都提它不起來。" 洞山說:"那它是怎麼到這兒來的。"雪峰啞口無言。  洞山臨終時,對眾僧說:"僧家無事,在臨行之際,不可喧動。"  說畢,端坐而逝。85.不知最親切 法眼文益,浙江餘杭人,俗姓魯,是法眼宗的創始人。幼時便出家,跟隨希覺律師學法,後來嗣法於羅漢桂琛禪師,後住持金陵清涼院。    文益到福州參謁長慶慧棱禪師,未能徹底明了。後來和紹修、法進三人打算走出嶺外,路過地藏院,被大雪阻住去路,只得稍作停歇。圍爐烤火時,羅漢桂琛禪師問:"你們打算到哪裡去?"文益說:"行腳去。" 桂琛問:"為什麼事行腳?" 文益答:"不知道。" 桂琛感嘆道:"不知最親切。"86.一切現成   雪停之後,文益前來告辭,桂琛禪師把他送到了寺門口,說道:"你平時常說"三界由心生,萬物因識起"。"就指著院中的一塊石頭說:"你且說說,這塊石頭是在心內,還是在心外?"   文益:"在心內。" 桂琛:"一個四處行腳的出家人,為什麼要在心裡頭安放一塊大石頭呢?"   文益被窘,一時語塞,無法回答,便放下包裹,留在地藏院,向羅漢桂琛禪師請教難題。一個多月來,文益每次呈上心得,羅漢桂琛都對他的見解予以否定。直到文益理盡辭窮,羅漢桂琛才告訴他:"若論佛法,一切現成。"這一句話,使文益恍然大悟。 87.無絲毫著重   僧人:"什麼是僧人應該著重注意的地方?" 文益:"如果有絲毫著重,就不叫僧人。"  88.取捨之心成巧偽   僧人:"一天十二個時辰里,怎樣作為,才能和道相應?" 文益:"取捨之心成巧偽。"89.幾時和道不一致了   僧人問:"怎樣表露,就能和道相應?" 文益反問道:"你幾時表露,就和道不相應?"90.這你也有   有人:"什麼是諸佛的奧理玄旨?" 文益:"這你也有。"(待續)
推薦閱讀:

禪宗心法
每一念都沒有安插《自己的見解》,都以「平等心」,無所障礙 | 慧律法師: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禪宗十牛圖「解說」 | (九)第八圖 人牛俱忘
12個字,道盡《金剛經》主旨
壇經 行由品第一

TAG:禪宗 | 公案 | 禪宗公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