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奧巴馬,這是我所了解的中國「茶」

今日在朋友圈看到這張圖,竟不自覺的笑了。相比之下,可能還是中國人更懂得中國的「茶」。

圖中手持之器為蓋碗,應有三物:杯托、杯蓋和杯。茶人們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為「地」,杯蓋為「天」,杯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品茶時將杯托、杯蓋、杯一同端起來,這種手法稱為「三才合一」。看圖,你應該就明白為什麼我說「可能還是中國人更懂得中國的『茶』。」這句話的意思了。

在動筆寫本文之前,我對文章標題糾結了很久,標題最後幾個字是用「茶道」好、還是用「茶文化」好,但是用哪個我都覺得不合適,所以乾脆就用「茶」這一個字。我覺得,寫文章和品茶一樣,你不能為了寫文章而寫文章,也不能為了喝茶而喝茶。

看到這裡,大家可以忽略前面的標題和配圖了,因為今天我們不是來討論圖中景象,而是閑聊一下我所了解的中國「茶」。

眾所周知,「茶」源於中國,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之記載。唐人陸羽之《茶經》更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關於茶的起源,有幾種說法:

① 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② 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③ 秦漢說

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

④ 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然而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正確性。

茶文化,可能是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保存、發展與傳承得比較好的。

在我印象中,凡是客至或是閑談,必煮水烹茶,不論酷暑嚴冬,有了茶,就有了話題,少了茶,就少了樂趣。對於中國人而言,茶所代表的含義並不僅僅是茶本身所能體現的,更多的是一種禮儀、一種技藝、一種心境。

中國的「茶」,我看來應該有這幾種深意:茶人、茶葉、茶器、茶藝、茶禮、茶道。(不求苟同)

為何將「茶人」放第一呢?因為我覺得應是先有種茶、制茶之人才有茶葉之物,因有品茶、賞茶之人而後有所衍之茶器、茶藝、茶禮、茶道之類。人可以無茶,但茶不可以無人。

然後說茶葉,關於茶葉的種類,滿目琳琅,有分類排名,美名曰「中國十大名茶」,但版本不一:

碧螺春、信陽毛尖、西湖龍井、君山銀針、黃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門紅茶、都勻毛尖、鐵觀音、六安瓜片。

南京雨花茶、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茶、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

江蘇碧螺春、西湖龍井、安徽毛峰、安徽瓜片、恩施玉露、福建鐵觀音、福建銀針、雲南普洱茶、福建雲茶、江西雲霧茶。

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蒙頂甘露、信陽毛尖、西湖龍井、都勻毛尖、廬山雲霧、安徽瓜片、安溪鐵觀音、蘇州茉莉花。

西湖龍井、江蘇碧螺春、安徽毛峰、福建銀針、信陽毛尖、安徽祁門紅、安徽瓜片、都勻毛尖、武夷岩茶、福建鐵觀音。

關於茶器,陸羽在其《茶經》之中,曾列舉了適於烹茶、品飲的二十四器:

1、風爐:為生火煮茶之用,以鍛鐵鑄之,或燒制泥爐代用。

2、笤:以竹絲編織,方形,用以採茶。

3、炭撾:六棱鐵器,長一尺,用以碎炭。

4、火夾:用以夾炭入爐。

5、釜:用以煮水烹茶。多以鐵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銀釜。

6、交床:以木製,用以置放茶釜。

7、紙囊:茶炙熱後儲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8、碾、拂末:前者碾茶,後者將茶拂清。

9、羅合:羅是篩茶的,合是貯茶的。

10、則:有如現在的湯匙形,量茶之多少。

11、水方:用以貯生水。

12、漉水囊:用以過濾煮茶之水,有銅製、木製、竹製。

13、瓢:杓水用,有用木製。

14、竹莢:煮茶時環擊湯心,以發茶性。

15、鹺簋、揭:唐代煮茶加鹽去苦增甜,前者貯鹽花,後者 杓鹽花。

16、熟盂:用以貯熱水。唐人煮茶講究三沸,一沸後加入茶直接煮,二拂時出現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將盂中之熟水再入釜中,稱之謂『救沸」、 「育華」。

17、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還有鼎州瓷、婺 州瓷、岳州瓷、壽州瓷、洪州瓷。以越瓷為上品。唐代茶碗高足、偏身。

18、畚:用以貯碗。

19、扎:洗刷器物用,類似現在的炊帚。

20、滌方:用以貯水洗具。

21、渣方:匯聚各種沉渣。

22、巾,用以擦拭器具。

23、具列:用以陳列茶器,類似現代酒架。

24、都籃:飲茶完畢,收貯所有茶具,以備來日。

以上這些是極其講究的,縱目而視,還有我們所知的陶瓷、紫砂、玻璃、塑料、紙杯等等。後面這幾個,最多只能稱之為盛水之物,不能稱為茶器了。

再說茶藝,茶藝是一種技藝、一種藝術、一種文化。它所包含的不僅僅是品茶技法和鑒賞手段,而是包含了整個品茶過程中形式和精神的統一。

一般來說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等一系列的內容。也有人曾這樣介紹茶藝:

01、燙杯 —— 春江水暖鴨先知

02、賞茶 —— 香花綠葉相扶持

03、投茶 —— 落英繽紛玉懷裡

04、沖水 —— 春潮帶雨晚來急

05、悶茶 —— 三才化育甘露美

06、敬茶 —— 一盞香茗奉知己

07、聞香 —— 杯里清香浮情趣

08、品茶 —— 舌端甘苦人心底

09、回味 —— 茶味人生細品悟

10、謝茶 —— 飲罷兩腋清風起

如果大家想更多的體驗茶藝精神理念,可以了解下廣東潮州工夫茶以及福建安溪茶藝。

關於茶禮,我這裡說的更多是品茶時的容態禮儀。舉個顯淺的例子,如果你去別人家做客,主人給你泡了一杯茶,而你一口都沒喝就要離去,此時主人肯定會說:喝了茶再走吧。就更不用說奉茶、接茶、謝茶、品茶時等等的禮儀了。如果再回到文章圖片,一看坐姿、品相,你就很容易明白,茶禮是個啥了。

再說茶道,凡事只要涉及「道」就有種高深莫測的感覺。

茶道,是制茶、賞茶、品茶的美感之道。是一種烹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是一種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是一種端莊優雅的生活藝術,更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傳承。

可以說茶道,包含了上面所有與茶有關的東西,也可以說沒有任何關係。一言蔽之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

最後,送上幾首茶詩: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一字至七字詩·茶》

唐·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椀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喜園中茶生》

唐·韋應物

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餘,率爾植荒園。

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蕭員外寄新蜀茶》

唐·白居易

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

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

《嘗茶》

唐·劉禹錫

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盌花。

《茶詩》

唐·鄭遨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惟憂碧粉散,常見綠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汲江煎茶》

宋·蘇軾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大至邦國之交,小至市坊閑聊,時時刻刻都會有茶的身影。對一個中國人來說,不論男女老少,你可以說你不抽煙不喝酒,但是你不能說你不喝茶。

--- < 完=""> ---


推薦閱讀:

特朗普:奧巴馬和希拉里創造「伊斯蘭國」組織
駱家輝為何受奧巴馬垂青?
奧巴馬推「學徒計劃」 欲重振美國製造業
【白宮義見】忙忙忙!獨家跟拍奧巴馬12小時 奧總內政外交一手抓還不忘撇情操
奧巴馬宣誓就職開啟第二任期 小女兒贊其沒搞砸

TAG:中國 | 了解 | 奧巴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