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怎樣辦學術期刊?

按:此文寫於2015年7月,由於某種原因,一直沒有發出來。時隔一年多,特地發在平台上,用來與同行交流,別無他意。

今天我們怎樣辦學術期刊?

胡鍵

前面我談了怎樣寫好一篇學術論文,在這裡我要談論一下今天我們怎樣辦學術期刊。今天,學術期刊被詬病的情況非常嚴重,包括核心期刊問題、發文低水平重複的問題、版面費的問題、核心期刊分等級的問題,等等。不少學者在媒體上撰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揭露,但一般都會把學術期刊作為批判的對象。而學術期刊的主編、編輯們又忙於自己的業務工作,即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去回應這些情況。於是,在學術界似乎就真的以為這些是學術期刊本身的問題。誠然,少部分學術期刊的確存在著這方面的問題,尤其是還沒有創出品牌的雜誌,基本上就是靠收取碩士生、博士生的版面費而生存下來。但是,凡是有名望、成品牌的學術期刊絕對不會有此方面的問題。再說,即便有問題,這些問題雖然表現在期刊的版面上,但根源可能還是在科研管理體制上面。因為科研管理體制追求的論文產出的數量,而論文產出的質量並非從論文本身來衡量的,而是通過科研管理部門認定的不同級別的核心期刊來衡量的。再加上,各高校對碩士生、博士生的論文發表要求,而為了如期畢業拿學位,碩士生、博士生髮表論文也就有急迫感,於是即便是低水平重複,甚至是抄襲的文章,交版面費就能發表也願意。這樣無疑就縱容了一些低品質的學術期刊借用「核心期刊」來要挾碩士生、博士生的學位。正是這樣,學術垃圾充斥著我們的期刊上,這種情形顯然與科研管理部門有直接的關係,儘管學術期刊本身要負一定的責任。

在這種情形下,無論是作為研究人員還是作為學術期刊的主編,都不得不思考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今天我們怎樣辦學術期刊?在這裡我想放棄研究人員的身份而以一名主編的身份來談談我們今天如何辦學術期刊的問題。

辦學術期刊是一種境界,辦好學術期刊是另一種境界,但帶著一種責任感、事業感來辦學術期刊,那更是一種超乎尋常的境界。因此,今天我們應該用第三種境界來辦學術期刊。這就要求辦刊的主編要有以下的情懷:

  第一,要有學術擔當。這是第一重要的。學術期刊本質上是為學術服務的。一是要有學術創新,沒有創新思想的論文,發出來不過是完成了科研考核而已。問題是,我們究竟是為什麼辦刊的?毫無疑問,我們絕不是為考核辦刊,不是為學位辦刊,不是為職稱辦刊。可是,作為主編,我們會經常遇到這樣的論文,說某某要拿學位、某某要評職稱、某某要完成科研考核,等等。說內心話,作為主編最不願意接到這樣的文章,接到這樣的文章也頭大。作為主編,唯一的願望就是為學術思想創新辦刊。同時,也是為傳承學術思想辦刊。學術思想是一代一代傳承的,而學術期刊是傳承學術思想的重要平台,也是工具。通過學術期刊,我們可以了解前輩學者的研究情形;同樣,通過學術期刊,我們可以把最新的學術成果看法出來,從而也就是為未來儲存了學術思想。正因為這兩大功能體現了學術期刊的學術擔當,也即是學術期刊主編和編輯們的學術擔當。為了這兩大功能,作為主編都永遠希望有最好的文章刊發,至少是有所創新的文章刊發。

第二,要有文化擔當。學術期刊雖然發表學術論文,但學術是一個民族的核心文化軟實力。學術作為文化軟實力取決於學術論文的內容。眾所周知,文化垃圾肯定不能成為文化軟實力,只有那些有見地、有創新的學術論文才能成為民族文化的軟實力。因此,文化擔當就是要杜絕文化垃圾。如果沒有文化情懷,沒有文化擔當,就不會關注論文的內容,甚至會把文化垃圾發表在刊物上。在此情形下,學術期刊不僅不會成為文化軟實力,更難以成為核心的文化軟實力。

第三,要有社會擔當。學術期刊除了上面所說的兩大功能外,還有一個教化社會的功能。如何教化社會呢?一是要展示優秀學術成果,二是要傳播優秀學術成果。展示是前提,在展示的同時,還要把學術思想傳播出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優秀成果,在於在解釋歷史、預測未來的過程中,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從而為社會提供某種智慧。不少人試圖把人文社會科學作為「社會工程學」來看待,也就是期望人文社會科學能夠對現實的具體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其實這是不科學的,也不可能。人文社會科學最大的功能就在於用思想來滋養社會,提高社會的整體素質。這個過程可能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當然其影響也是持久的。因此,學術期刊的社會教化功能就是展示學術思想,把學術思想傳播出去,使之轉化為社會的精神食糧。

第四,要有批判精神。職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活的態度。作為主編、編輯,就是要對論文精雕細琢,能夠精益求精,使一篇論文通過反覆修改之後真正體現作者的創新。因此,主編、編輯就應該有批判的精神,有挑剔的眼光,甚至是吹毛求疵的態度。沒有批判的精神就難以獲得好的稿件,就難以把文章修改到最滿意的程度。當然,批判的精神並非是無理取鬧的態度,也不是隨意批判。批判要有根有據,能夠就論文提出十分中肯的批評意見,同時更能提出非常專業的修改意見。否則,編者與作者之間就會產生誤解。避免這種情況產生的根本途徑就是編者也專業,作者要諒解。因此,辦好一本學術期刊,尤其是綜合性期刊,對於主編來說是極大的挑戰。眾所周知,一個人的專業領域無論有多寬,也都不足以完全來駕馭一本綜合期刊。絕大多數綜合期刊覆蓋的領域都是人文社會科學的所有領域。因此,在組織專家撰文,選題策劃,這些就非常考驗主編的知識結構。至於要對具體的論文提出十分專業且到位的批判和修改意見,就更是對主編的最大挑戰。因此,編者的批判精神來自於編者的學習精神,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提高自己對論文的批判的水平。

第五,要對年輕的研究人員進行學術規範的啟蒙。學術規範(另參見本人另外文章的專門闡釋)是學界最大的問題。主要的原因在於,攻讀學位的時候,幾乎沒有老師專門來談學術規範,甚至老師們也常常忽視學術規範的問題,基本上是教授知識和研究方法。所以,絕大多數輕輕科研人員都忙於課題、忙於發表論文,也很少思考學術規範的問題。從來搞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年輕科研究人員的論文是在學術規範上被攔在發表之外的。主編和編者在審讀論文的時候,第一眼肯定是選題,不少青年科研人員有較強的選題能力,能夠抓住學術界的理論熱點、也有現實的關注,簡言之選題具有創新性。但是,在寫作時由於缺乏學術規範,編者感到作者沒有學術積澱,所以論證混亂。這樣的論文就很難入編者之眼。假若能夠按照學術規範來撰寫,這樣的論文就很有可能被選中。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主編、編輯就有責任對年輕科研人員進行學術規範的啟蒙和普及。不要以為學術規範是八股風格,應該知道,形式是內容的外在表現,好的內容需要好的形式來包裝,而學術規範從某種角度來看就是學術內容的外在包裝。缺乏好的包裝,內容的創新性和邏輯性就會大打折扣。酒香也需吆喝。學術規範做得好,就意味著論證更具有嚴密的邏輯性。

第六,要有鋪路石的精神,幫助年輕的科研人員成為真正的學者。一份刊物就是一個重要的學術平台。現在各個機構都說培養學術後輩,培養青年科研人員。為此,各單位會為年輕科研人員搭平台,包括課題、學術榮譽、資金等。但是,最重要的平台還是學術期刊,當然是指有品位、有學術影響力的學術期刊。因為,衡量學者的根本標準還是在什麼樣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沒有成果出來,再多的課題都是假的。因為,課題的理想僅僅是一項工程的開始,並不是結束。只有把成果發表出來以後,並且通過成果結項以後才是課題的結束。因此,學術期刊是真正培養人學術人才的平台。不過,學術期刊不是為任何年輕人開放的,只有那些潛心研究、致力於中國學術研究、把學術研究視為知己的視野和生命的年輕科研人員,學術期刊是理所當然要為他們提供平台。不少人是為了學位、職稱和學術榮譽來發表論文的,一旦獲得以後,就去做行政領導。學術期刊不應該為這些人提供平台。有人問:期刊怎麼能判定一個科研人員對學術研究得出態度呢?沒有別的,正是從論文本身來判定。一篇學術論文完全可以看得出一個作者對學術的態度。治學嚴謹、遵守學術規範的年輕科研人員肯定對學術研究有一種特別的情懷;治學不嚴謹、沒有學術規範的年輕科研人員,作為編者我肯定不相信他有學術研究的情懷和理想。

第七,要敢於得罪人,敢於對作者說不。提攜年輕科研人員並不是沒有條件的,同樣對所有作者的論文也都是有條件的,期刊對作者論文的條件除了政治標準之外,那就是學術質量的標準。學術期刊在作者看來甚至一些領導看來就是資源,是主編的資源。學術期刊如果是一種資源的話,那也是一種公共資源,絕不是主編的私有資源,更不是編輯們的私有資源。只不過主編和編輯部代表一個機構來管理這種公共資源而已。當然,公共資源用得好就會有利於學術的發展,用得不好就會成為公私利益交換的平台。自2002年我們雜誌社改刊以來,最初,同行各種排名都在全國20名左右,但近十年來,我們刊物的各種排名都在全國第二、第三名徘徊。這說明,我們編輯部致力於維護這個公共平台,維護這種公共資源的公共性。對於一個單位來說,研究人員固然重要,不過研究人員一旦成長起來,很有可能所有的光環都在研究人員身上,與這個單位越來越沒有什麼聯繫,甚至還有可能成為高薪「跳蚤」。而然,打造一個公共平台,一種公共資源,這個平台、這種資源一旦成為知名平台,成為優質資源以後,它永遠是這個單位的名片,永遠是學術界的優質資源。因此,作為編者,我呼籲一個機構要重視一份期刊,也要對期刊的發展進行有效的投入;同時作為編者,我也希望我們的編輯們要敢於對不好的文章說不,以維護一個學術品牌,維護一種公共學術資源。毀掉一個學術品牌非常容易,但要打造好一個學術品牌卻要付出全體編輯們的艱辛努力。當然,更要獲得全體作者和上級領導的配合和支持。

第八,要隨時可以提筆著文。特別是主編撰文對於引導期刊發展、體現辦刊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於主編的特殊身份在自己主編的刊物上發表論文,往往會被人詬病,甚至被認為是藉助於公共權力來提高自己的學術影響力。這種嫌疑是難免的。自辦刊以來,作為主編也常常為自己的兩份刊物撰稿。領導也確實對我進行了提示,說有人在舉報我。但是我想,本人一直在事務之餘從事學術研究,在來雜誌社之前,本人的論文常常發表在北京的權威期刊上,即便來雜誌社之後,也同樣每年都在北京的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我自認為我的學術影響力不需要通過自己的雜誌來提升。反倒是,本人在自己的雜誌上發表的論文都是在為自己的雜誌提升相應的影響因子。當然,這並不重要,最為最重要的是,為自己的雜誌撰稿更多的是一種辦刊引領。而另一本雜誌因不算科研工作量很少有院內作者撰稿,在這種情形下,作為主編就只好親自提筆撰文了。我們總不能讓雜誌開天窗。主編撰文一直是中國的傳統。從民國時期辦刊以來,主編都要為自己辦的報紙、雜誌撰寫社論和主文,以體現辦刊的理念和編輯部的價值傾向。為自己的雜誌撰文,還體現在主編所倡導的學術規範、學術風格。更重要的是,主編要從事研究且為自己的雜誌撰文以通過這本期刊來引領學術發展的趨勢。眾多學術期刊可能在這個問題上有一種糾結:究竟是跟著學術界走,還是引領學術走?好的期刊,好的主編,就是要有學術引領能力,而不是有作者牽著鼻子走。

大家都說,期刊編輯是為他人做嫁衣。但是,在今天自出版、雲出版的形勢下,以及關於學者的智庫定位的情形下,學術期刊的學理性發展道路越來越受到挑戰,期刊編輯想為他人做嫁衣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所以,不要抱怨,而要有學術的抱負。抱怨,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期刊對學術發展的價值;抱負是因為學術期刊天然就是為學術發展而辦的,我們全體的編輯應該有這樣一種責任感和理想抱負。

推薦閱讀:

春秋戰國文化(3) 孔子辦學 奔走遊說

TAG:學術 | 學術期刊 | 期刊 | 我們 | 今天 | 辦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