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誰調換了我的父親

最近日本電影「誰調換了我的父親」描寫兩個家庭的男孩於醫院出世時被調換,六年後醫院致電調解事故,兩個絕然不同的家庭,一個鼓吹勤奮就成功的中產「良多家庭」,另一個是鼓吹親子為樂的基層「雄大家庭」。「慶多」自少成長於凡事有修養的「良多家庭」,「疏晴」自少成長於凡事玩得開心的「雄大家庭」。電影似乎帶出一個問題「誓要血緣/決要親情」,同時比較從兩個家庭的父親、母親及孩子角度回應感受。導演有意背地帶出男主角良多與基層的原生家庭與父母關係的疏離,良多從不會欣賞自己原生家庭,尤其看不起終日酗酒的父親—不懂愛。聖經中描寫天父的愛「我願在你身上揮霍我的愛,只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是你的父親。」(約壹三1)「我能給予你的,遠超過地上的父親所能給予你的」(太七11)「因為我是完全的父」(太五48)正表達真愛之源。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現代社會:血緣在法律上依然凌駕於愛,兒子需要真正懂愛的父親,父親也需要真正懂愛的兒子。電影故事在反思了「血緣」及「養育」的關係,如其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調換了孩子,良多隻從成年人的角度來處理調換孩子的事情,只為自己想一個適合的方法,沒有從孩子的角度思考 – 到底他們需要一個怎樣的父親及想過什麼生活。電影似乎在關心的是孩子的將來,父親曾經也是孩子,於是建立在一大個問號上,孩子可以選擇自己的父親嗎?男主角良多不滿意父親對自己的愛,曾經離家出走,父親從不明白自己的內心世界,也不曾與他遊玩嬉戲。但是,自少成長所期待非常融合的父子情竟出現於「雄大家庭」中。回想昔日他努力換取高尚職業及豐裕生活,以為是自己成功的方程式,卻翻版了他父親般不懂親子的愛。電影在反映愛是需要培養,經過時間歷練,一起感受的。沒有愛,縱是血脈相連也枉然。電影最後一幕,刻意從良多重拾原生家庭所失去的父子親情,他決要親情,良多向非血源關係的慶多為自己所作的道歉,似乎響應失去了父親對自己愛之投射,重建親子的關係,道出世上有無微不至的父母,也有永遠體諒父親的孩子。


推薦閱讀:

賈平凹:父親的半瓶酒
今日聚焦:絕不要忽略明天父親節的理由,在這!
父親的愛真實而深沉 你能讀懂父親沉默的愛嗎?
《我的父親王近山》(11)
父親節快樂

TAG:父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