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醫的精髓及其發展----龐建國文集

論中醫的精髓及其發展

中醫學,從以《黃帝內經》《黃帝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出現為代表,傳承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和精神,風塵僕僕的走到了二十一世紀。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醫學文化之一,它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秦朝的名醫扁鵲到唐朝名醫孫思邈;從金元四大家到吳鞠通、趙獻可,無數的中醫人才獻身祖國醫學,為廣大的勞動人民解除病痛,推動著中國醫學的發展。縱觀世界歷史,中國是為數不多的沒有發生過類似歐洲「黑死病」那樣嚴重瘟疫的國家之一,其中,中醫學的貢獻是無可質疑的,同時中國的歷史也告訴了我們祖國醫學的價值。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中國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我們每一個中醫藥學子都應該時刻準備著投入到振興祖國醫學的偉大事業中去。然而,時至自然科學高度發展的二十一世紀,中醫學卻由於其特殊性,被很多人質疑,甚至是詆毀。在現階段發展中醫的過程中,究竟該把重心放在何處?這就要我們考慮什麼是中醫研究的精髓。

事物總是不斷運動變化的,而事物內部矛盾的地位也在不斷變化。所以每個階段針對一個問題,研究的對象和方法也要不斷變化,不能說哪一者永遠是研究的主題。我認為,現階段中醫的研究重點不是中醫理論研究,而是治療優勢病種的藥物研究。

首先,中醫理論的特殊性決定了現階段研究重心的方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中醫學以「元氣論、化生論」為基礎,在其發展過程中,吸收了許多中國古代哲學和中國古代社會學的內容,這就使得其理論體系具有很強的宏觀性與主觀思考性,而對微觀結構的研究和客觀標準的制定不完善。它與從「原子論」發展而來的強調結構和客觀標準的西方醫學體系不同。比如中醫在思考方式上強調陰陽學說,《黃帝內經》里提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病機病理方面強調「風、寒、暑、濕、燥、火」,「喜、怒、憂、思、愁、恐、驚」等內因外因學說;研究方法上強調「取類、比象、思外揣內」,診斷上更是採用與西醫不相同的「望、聞、問、切」四診結合的方法。中醫學把宏觀的「陰陽」以及由此而來的「五行」「寒暑」「虛實」等作為解釋和治療疾病的手段,多進行邏輯上的推想,這就造成了兩個現階段阻礙其發展的根源:

其一:在當前已經失去了過去的哲學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情況下,無法對中醫理論進行深刻的繼承。「認識的東西不一定能理解,可理解的東西一定能更深刻地認識。」然而我們學習中醫時,不能從其本質的哲學觀和社會觀理解它,所以只能得到膚淺的認識,導致我們的理論研究不可能深入到中醫的骨髓里。比如《黃帝內經》里談臟腑時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我們學習時,只是得到這樣的認識:「心,古人認為是最重要的臟,像皇帝一樣,是主管五臟六腑和人體運作的。」可在古代,這一句話,對醫家來說所揭示的東西要比我們認識的多很多,而在運用時也要看到更豐富的東西。因為我們是不能深刻理解「君主」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影響的,也就不能很好的類比到臨床治療,指導治療思路,比如考慮「行水」只想到「肺主行水」而看不到心的調節和總領作用。自「五四」運動以來,古文古語基本被廢棄,以至於今天我們必須專門學習「醫古文」才能看懂醫學古籍,可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思考方法又恰恰是在這些我們無法深刻理解的古書里。所以,繼承中醫成了一大困難,由此目前中醫理論的發展停滯也是情理之中了。

其二,中醫理論導致新科學技術無法運用到醫療實踐中,讓中醫學不能與時俱進。「理論指導實踐」,中醫理論的特殊性導致中醫治療手段的特殊性,即以調整為主而拒絕手術、注射等強制介入的方法(比如華佗所創麻沸散,從很大意義上說是因為不符合這個基本思想才失傳的)。而目前科學技術發展越來越微觀化、結構化,對人體的介入也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出現了以前想都想不到的器官的更換技術。這在中醫看來是完全違背了醫學精神的,必然不能被吸收和運用。所以長期以來,當西醫學藉助著高科技的武裝飛速發展時,中醫還是湯藥、針灸、推拿、導引,縱有些許進步也是換湯不換藥。反倒是中藥的研究藉助新技術取得了不少令世人矚目的成績。比如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青蒿素的成功開發等。

其次,現階段中藥的研究比中醫理論的研究具有更高的社會和實用價值。西醫作為建立在現代科學理論體系上的醫學,自傳入中國以來大大提高了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比如「麻疹」「小兒麻痹症」「天花」等疾病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從這點上看,西醫較之中醫確實有很大的優越性,我們不能因為西醫還有許多解決不了、而中醫能夠解決的問題,就說「中醫比西醫好,西醫的理論是錯誤的」。這隻能說明西醫和中醫都還有很大的缺憾,而中醫目前最大的價值也正在與它還能解決上述問題。當現代科技有一天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或是第三方的理論能夠將中醫、西醫統一起來時,中國醫學也就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中醫理論也便只能作為啟迪人思想的一種哲學思維存在了,轉而將出現一種全新的世界醫學。換句話說,中醫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在現階段,科技還沒有發展到能夠解決中醫問題的程度,中醫還有許多寶貴遺產沒有被挖掘。我國中醫工作者在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毛澤東同志教導我們:「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品……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從原始社會的簡單醫療到近代西醫大範圍介入治療的很長一段時期里,所有的疾病都是中醫治療。這其中不乏有類似治療:免疫性疾病、病毒性病、內分泌疾病等等的特效藥。如果對這些經驗用科學的方法加以研究,發現其中的奧秘,必然能讓中醫在現代社會裡起到更大的作用,同時促進中醫學的繼承工作、提高中醫學的社會地位,為中醫學近一步發展創造條件。

而加大中醫對優勢病種的研究力度可以更好的整合中醫資源,將有價值的東西運用到有價值的領域中去。時下興起的「系統論」「結構論」「控制論」,都說明科技已經逐步發展到宏觀微觀兩方面了,當它們統一起來時,誕生的新理論必然會更加完善。那時再回頭研究中醫理論將更容易的把握它。而目前,科技水平僅提供了比較完備的研究中藥的條件,所以把精力浪費在還不能很好認識的中醫理論上,倒不如認真研究中醫對優勢病種的治療方法,豐富現階段的醫療技術水平。今年六月,中醫研究院啟動的「中醫優勢病種研究工作」正說明我國的中醫工作者已經投入到這項研究中了。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中醫的精髓是優勢病種的研究而不是中醫理論的研究。我們正處在最有利的發展階段,面對祖先所留下的寶貴財富,每一個中醫學子都應該深刻地感受到責任的重大,否則就是對歷史對文化的背叛。縱然會有許多人譏諷我們熱愛的事業,縱然會有很多人阻礙我們向著發展中醫、振興中醫的目標前進,但人民的需要高於一切。中醫在沒有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之前是不應該也不可能消亡的。正如常存庫老師所言:「中醫還有許多值得我們獻身其中的東西,人生短暫,我們必須抓緊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當祖國醫學在世界文化發展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時,我們,必然會為能將自己的畢生精力貢獻給祖國的醫學事業感到無限的光榮!

另:

中醫的精髓

作者:南方健康網

許多朋友不知道中醫到底妙在何處,中醫的精髓是什麼?我可以一言而概括之——即天人合一、辯證論治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理論體系。

簡言之:「陰陽」二字。細說之,講不完,如《黃帝內經素問》所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中醫理論的學習,好比學習我國傳統文化——「書法」,學會寫字形很容易,但寫好字,寫精通,徹底明白其深厚內涵,不易!我國著名的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學醫數年後行醫,名聲大振! 後行醫過程中,他覺得自己還沒有徹底理解一些中醫理論之精微,隨即閉門謝客5年,重新反覆鑽研《黃帝內經素問》和《靈樞經》等等醫學典籍的中醫理論。這樣學習5年後再次行醫,成了我國醫學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由此可見,中醫理論的指導臨床有多少重要,醫生的層次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對中醫理論的理解程度。可以說,中醫理論是中醫戰勝病邪的法寶,好比《孫子兵法》之韜略,只有理論精微,方能臨陣不亂,於病情的千條萬縷中理出頭緒,出奇兵,制敵。

天人合一,許多人都聽說過這是中醫的總原則之一,看病要把握四時春夏秋冬季節的不同,天氣不同,病情不同,而採用不同的診治方案。例如從脈象上看,春脈主弦,夏脈主洪,秋脈主毛,冬脈主石。若冬季出現夏季脈就反常了,陰陽反象,冬不收藏,春必發溫病等;春季主升發,用藥則應順應自然升發之氣,勿伐天和,勿太多用伐生氣之葯,否則於大自然相違,於人體健康不利。而梅雨季節,則應順應天氣去濕健脾,防寒濕之邪入犯人體等等,這些均是根據天氣季節的不同,結合人體差異,來與大自然達到和諧的統一,這是傳統中醫的高妙之處,與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倡的自然療法相一致,而這方面我們中華傳統中醫早已走在了世界前列,已經將其升華為理論水平,就更高一層了。

辯證論治,即根據患者的不同癥狀,將其辯別為中醫的不同證,加以靈活診治。最常用的是醫聖張仲景的六經辯證,即根據人體經絡進行辯證分析疾病的一種中醫診斷方法,分為太陽、少陽經、陽明經、太陰、少陰和厥陰經,因為中醫認為,人體疾病萬變不離其蹤,都由經脈傳變,抓住了經絡即抓住了疾病之綱,而後才能準確診治,因此,張仲景的六經辯證至今還運用於臨床,效果顯著。其他中醫還有衛氣營血辯證、臟腑辯證等等,這些均是中醫的診斷基礎,有了辯證論治,中醫診治疾病就能突出一個「活」字,辯證論治要求中醫大夫於動態的宇宙天氣中,把握動態的人,動態的疾病,運用中醫天人合一、辯證論治理論,準確地把握人體與天地間的最佳平衡點,巧妙調節人體陰陽平衡,最終化疾病於無形,因為中醫的靈活性,和具有創造性,所以已知和未知的疾病,只要有癥狀,它均可制訂出診療方案,為及時挽救病情贏得了時間,這正是中醫學的最大特色之一。

到此,朋友們對中醫的精髓——中醫理論體系應有了一個了解,最後還要特別指出的是,中醫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完整理論體系並廣泛應用於全世界人民的民族醫學,這是我們中國人、中國醫生對世界人民、世界醫學做出的偉大貢獻,做為黃炎子孫,我們應為此而感到自豪。

另:

中醫精髓知識

編者按:中華民族歷經災荒、戰亂、瘟疫,但人口眾多,中醫功勞大矣!中西醫各有特點:中醫特點是宏觀、全面、經驗、曲折、檢查費很低、副作用小、顯效慢(也有不少顯效快的),西醫特點是微觀、片面、實驗、直觀、檢查費很高、副作用大、顯效快(也有不少顯效慢的);中西醫應該理論交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能共創輝煌。但中醫理論深奧難懂,不宜掌握。將中醫理論從中醫家的診室里和課堂上解放出來,使其從複雜變為簡單,從深奧變為通俗,成為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科普知識,對減輕醫療負擔、祛病強身、延年益壽、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享受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義!作者潛心研究中醫,涉獵西醫,在中西醫理論的交匯點上認識醫理和疾病的本質,對中醫理論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新的觀點。作者以身心、臟腑的陰陽平衡為主線,闡述了什麼是陰、陽,兩者之間的關係及一些疑難病症的生理、病理的原因和治療方法;并力爭將中醫理論簡單化、通俗化、科學化,便於人們掌握。作者在中醫精髓理論的指導下,給自己和一些親友看了一些病,大多療效顯著,花錢少,見效快。相信只要具有中等以上文化(含中等)的人,認真學習,掌握了以下要點(含28期《寓言故事》「陰陽平衡身體健 自我保健靠秘訣」),自備一本中藥常用書,不僅對您及您的親友的健康必將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並且對有志於中西醫科研的人們也將起到一定的啟迪作用!作者拋磚引玉,希望推動中醫科研的蓬勃開展。

 

中 醫 精 髓(上)

郭慶梓

1、中醫的基礎是陰陽平衡,只有平衡才健康,不平衡才患病!

2、假設中醫陰陽平衡的數學模式為1——10,4——7為年輕體壯之人的平衡點,5—6為年老虛弱之人的平衡點。梵谷於平衡點的多為陽盛陰虛(上火炎症),低於的多為陰盛陽虛(寒症)。雖然無疾而終的查不出毛病,但那是4——1內的病態平衡。

3、中醫以五臟為基礎,將人的身體主要分為陰陽12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大腸經為陽經,屬表,表為陽;肺經為陰經,屬里,里為陰。它們為表裡關係。以下類推。陽經走身體表面,與靜脈伴行,具有衛御作用,是抵抗疾病的前哨;陰經走身體裡面,並與身體表面的動脈伴行,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五臟六腑的病變,必然先從相對應的經絡穴位上表現出來。因此12經是中醫診病、用藥、按摩、針灸等的主要依據。

4、腎為水,肝為木,心為火,脾為土,肺為金。水生木(水為母,木為子,以下類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現代西醫發現,腎功能對肝細胞合成具有決定作用;肝能合成心肌細胞。土生金,我國東北、西伯利亞高嚴寒地區,肺將零下40—50度的空氣,加熱到37度,這需要肺泡耗費很多能量,這來源於胰腺的胰液吸收營養、胰島轉化能量,人吸入冷空氣後,肺部沒有感覺寒冷、不適;肺泡呼吸,直接與外界接觸,如果沒有脾臟分泌具有殺滅病菌、吞食不良物質的免疫淋巴T、B細胞,肺怎麽存活呢?這為中醫臟器的相生理論提供了生理學的基礎。

5、臟腑的主要功能。心為生命的發動機,供應各細胞、器官、系統、肢體等的一切營養,回收其一切代謝廢物,而且還具有活血作用(心主血;主腦,腦為陽經之首;腦病主要責之於心,心包應歸於心);脾臟、胰腺等臟器在血液的供應下才得以生存。肺具有呼吸作用(心肺之氣為宗氣),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一旦停止呼吸,30分鐘左右人的生命就完結了;其還主身體皮毛,皮毛之病責之於肺。腎臟功能複雜,不但排泄水、鈉、鉀,調節體液、電解質和酸鹼平衡,是血液凈化器;而且主生殖,正常人的睾丸、卵巢具有生育、性慾功能;而且主骨、主髓、主腦(腦為一身之首)、造血(紅細胞和血小板由骨髓所造,血小板具有凝血止血作用)。腎應含甲狀腺,因為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促進新陳代謝和肌體生長發育,對骨骼和神經的發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分泌的T3和T4,具有命門之火的作用,分泌少,喜熱怕涼,是內寒的主要病因,分泌多,喜涼怕熱,是炎症、上火的主要病因。腎還應含甲狀旁腺,其分泌甲狀旁腺素,調節鈣磷代謝,維持血鈣平衡。甲狀旁腺素分泌減少時心肌收縮減弱,血管擴張,血壓降低,心律紊亂,心力衰竭,手足抽搐,出現病危狀況,是水克火的病理原因;分泌多時,骨痛、骨折、骨質疏鬆、骨量少、骨彎曲(骨病也應責之於甲旁亢)、腎及輸尿管結石、鈣化,甚至腎功衰。腎還應含腎上腺,其皮質也有調節水鹽、糖和蛋白質代謝的作用;其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縮力加強,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肌體處於應急狀態(這也是水克火的病理原因,長期處於此種狀態,是恐傷腎的病理原因;腎上腺髓質對腦、脊神經有重要作用)。腎也應含腦垂體,腦垂體中的腺垂體可分泌激素,可促進生長發育,影響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等活動;神經垂體只能貯存、釋放由下丘腦運來的激素,功能是使血壓升高、尿量減少、子宮收縮等。脾臟是T、B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的製造器官,能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紅細胞、病菌、異物和細胞碎片,貯存血液,參與機體免疫反應。脾臟還應含胰腺,胰腺不僅分泌胰液,使小腸吸收各種營養,而且分泌胰島素,在血紅蛋白(攜帶的氧氣)、T3、T4等的共同作用下,將胰液吸收的營養,轉化成身體所需的能量及基礎物質。胰腺還應含口腔腺,因為其分泌的唾液,具有消化作用。胰島素分泌多,血糖低;分泌少,血糖高;低血糖和糖尿病主要責之於胰腺。脾主要具有活血、統血、藏血作用,胰腺主要具有消化吸收作用,肌肉病主要責之於胰腺(脾主肉的生理原因,脾還喜燥惡濕,風濕病主要則之於脾)。肝具有解毒、消化、製造血紅蛋白、貯存和分解糖原、貯存血液、活血、疏瀉、分泌膽汁等功能,肝主筋,筋的病主要責之於肝,筋應含血管及神經。胃具有容納、蠕動、分泌消化液、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上牙上火痛責之於胃。小腸主要具有吸收營養的功能。大腸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下牙上火痛責之於大腸。膽具有貯存、濃縮、排泄膽汁,膽汁參與消化食物。膀胱具有貯存、排泄尿液的功能,是陽經之首,具有複雜的作用,入腦。三焦經,上焦含心肺,中焦含肝膽、脾胃,下焦含腎膀胱,可能只是指臟腑功能的補充。

6、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及反克。臟腑之間具有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作用;一熱俱熱,一涼俱涼;血熱則稀,寒則稠;熱則細胞軟,寒則硬(凝結)。蒼蠅夏季非常靈活,氣溫高,想打它很困難;秋冬季,氣溫低,容易打,甚至容易捉。這證實溫度高,蠅體血脈流暢,靈活;溫度低血流慢,笨拙。人蠅一理。火克金,即心上火,肺也上火。反克,肺上火,心也上火;肺涼,心也涼。這種克與反克的關係,具有先後、主次、輕重之分。木克土,供應肝部的血管在先,由此分支,遠距離再供應脾,(一熱俱熱,一涼俱涼)肝熱血供多,流速快,供應脾的血液也多,反之,則相反。水克火,詳見5。

7、中醫的基礎為陰陽平衡,但是何為陰陽呢?自然界中的水為陰,太陽為陽,這是一切生命的基礎,誰也離不開!春夏的熱為陽,秋冬的涼為陰。白日為陽,夜晚為陰。活動為陽,靜止為陰。熱性食物為陽,涼性食物為陰。氣溫室溫高為陽,低為陰。穿戴暖活為陽,穿戴涼快為陰。年輕氣盛多陽,年老氣衰多陰。食物熱量高為陽,熱量低為陰。補氣(即補血紅蛋白)葯(食)物為陽,補血(即補紅細胞)葯(食)物為陰。補命門之火藥(食)物為陽,滋陰降火藥(食)物為陰。體內水分少為陽,水分多為陰。肝、心、胃為陽臟,多熱,易養;肺、脾、腎為陰臟,多涼,宜補。每一臟腑也分陰陽。

腎主髓,髓生血,血主要是紅細胞,血為陰,腎陰是一切陰(寒、降)的基礎;腎又有腎陽,即甲狀腺分泌的T3、T4,是命門之火,是原氣,屬腎陽,腎陽是一切陽氣(含上火炎症、升)的根源;T3、T4多就上火,低就內寒。腎為先天之本。

肝製造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是輸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唯一載體,是生命的基礎物質,是身體陽氣的根本,是生命的根本。人休克無氧代謝時,一個葡萄糖只能轉化為1至2個能量,而正常的有氧代謝,可以轉化為33—35個能量。西藏高原上的人,血紅蛋白含量高,到平原上後,往往上火(炎症)。所以血紅蛋白高就上火,低就內寒。

脾(胃)為後天之本。胰腺分泌胰液吸收營養(谷氣含葡萄糖、脂肪、蛋白質,含鐵、鋅等微量元素及各種維生素),分泌胰島素將營養轉化為能量,營養和能量為生命的物質基礎,如果脾胃不能吸收和轉化,將會渴死,餓死。脾胃吸收和轉化功能好的話,火力就旺(上火),差火力就弱(內寒)。

現在打個比方。腎陽為汽車的點火系統,點火系統好的話,汽車動力就足,身體就好。血紅蛋白好比為進排氣系統,進排氣通暢,,汽車動力就足,身體就好。食物好比汽油,好汽油就動力強勁,身體就好。脾胃好比活塞環、活塞和鋼套,脾胃功能好,發動機就動力強勁,身體就好。沒有腎陽,就好比點火系統故障,就不能啟動;沒有血紅蛋白,就好比進排氣系統堵塞,也不能啟動;不吃飯,就好比沒有汽油,也不能啟動;脾胃不好,就好比汽車抱缸,也不能啟動。

精神狀態好為陽,差為陰。何為思傷脾,憂傷肺,怒傷肝,恐傷腎,喜傷心?思傷脾:過度思慮時,大腦血液供應充分,大腦便分泌一種物質,收縮脾部的血管,使脾部血液供應減少,營養不能適時運來,代謝廢物不能適時運走,食物消化受到影響,嚴重時,脾和左胃部難受,甚至疼痛;長此下去,損害脾臟。憂傷肺:過度憂愁,大腦分泌一種物質,收縮肺部的血管,使肺部血液供應減少,營養不能適時運來,代謝廢物不能適時運走,唉聲嘆氣,長此下去,造成肺部損害。恐傷腎,詳見5。總之,過分的喜或者怒的精神狀態,都會使血液供應減少,營養不能適時運來,代謝廢物不能適時運走,損壞心和肝。精神狀態好(樂觀主義,自豪,愉快,興奮等良性情緒,能舒張有關臟腑的血管,使血流供應充分),陽,血液供應充分,抗病能力強;差,陰,血液供應減少,抗病能力弱,容易生病。

血分血陰、血陽。血陰為紅細胞(為血),血陽為血紅蛋白(為氣)。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血含谷氣、宗氣、原氣,屬於真氣,行於全身,是生命、健康的基礎。臟腑功能的優劣,體現在真氣的優劣上。

總之,陽,即內熱上火(炎症),是由於氣溫高或室溫高或穿戴多或食用熱性食物多或甲狀腺分泌T3、T4多或血紅蛋白含量高或消化機能亢進或精神亢奮(其中可能有一種或數種),致使血液中水分蒸騰,水分減少,血稠痰生,血流減慢,容易在這些(一切節氣或時辰的轉折點前後,特別是夏至或冬至轉折點,子時夜裡11點至凌晨1點或午時上午11點至下午1點轉折點,陰曆初1或15的轉折點)節氣或時辰,容易在人體的(必然有)某一薄弱臟腑發生疾病,很可能由陰性體症轉化為陽性體症,再由陽性體症轉化為陽性病症,如肝、肺等炎症、腫塊等。這就是陽,這就是陽性體症或陽性病症發病的原因。

總之,陰,即內寒(喜熱怕寒),是由於氣溫低或室溫低或穿戴少或食用熱性食物少或甲狀腺分泌T3、T4少或血紅蛋白含量低或消化機能抑制或精神抑制(其中可能有一種或數種),致使血液中水分增加,血稀(寒)痰生,血流減慢,容易在這些(一切節氣或時辰的轉折點前後,特別是夏至或冬至轉折點,子時夜裡11點至凌晨1點或午時上午11點至下午1點轉折點,陰曆初1或15的轉折點)節氣或時辰,容易在人體的(必然有)某一薄弱臟腑發生疾病,很可能由陽性體症轉化為陰性體症,再由陰性體症轉化為陰性病症,如胃寒等症、腫塊等。這就是陰,這就是陰性體症或陰性病症發病的原因。

人生病的內因為,T3、T4或血紅蛋白的多少,消化機能或精神狀態的好壞,一種或數種。外因為,氣溫或室溫的高低,穿戴或吃喝陰性或陽性食物的多少。相同的外因條件下,內因起決定作用。如爬雪山,陽性體症的人可以過去,陰性體症則可能過不去;而過沙漠,陰性體症則可以過去,陽性體症容易中暑可能過不去。在相同的內因條件下,外因起決定的作用,如溺水而亡、燙傷、患職業病、接觸傳染源患傳染病等。這也證明,身體有一利必有一害;陰性體症不易得陽性病症,如肺炎、非典、感冒等;陽性體症不易得陰性病症,如胃寒等。只有良好的內因與外因的統一,只有陰陽平衡,才是健康的最佳狀態。

8、肺、脾、腎、心經(心臟占人體重量的0.5%,卻耗費氧含量的15%,大腦占人體重量的2%,卻耗費氧含量的20%)常多氣少血,心包、肝經(肝25%動脈血,75%靜脈血)常少氣多血。膀胱、小腸經常少氣多血,膽、三焦經常多氣少血,胃、大腸經常多氣多血。陰經腎為本,陽經膀胱經(從經絡挂圖上看,所有臟腑都在膀胱經上顯現出來)為本。氣為血帥,血為氣載;氣血為本,根在肝腎。氣血多少異常,就是病態。肝炎,就是氣多血少,治療就要減氣補血滋陰;胃寒,就是氣少血多,治療就要補氣溫陽減血等。

9、心腎是升降的根本,脾胃是升降的樞軸,肝肺是升降的翼佐(肝藏血,肺主氣)。升降反作,進出失律,衰老病死,陰陽不平衡,皆出於此。升降出入有序,健康長壽,陰陽平衡,也皆出於此。

10、左升右降。左腿腳、右手臂和右半腦氣血多,冬天年紀大的人可能不覺得左腿腳、右手臂涼,視力好的人多右眼;可是年紀大的人(多為男人)容易在天寒、血壓高、血管硬化、激動、勞累、內熱、喝酒多時(一種或數種原因)右半腦得腦溢血,先溢血後栓塞。右腿腳、左手臂和左半腦氣血少,冬天年紀大的人(多為女性)可能會覺得右腿腳、左手臂涼,好多人左眼視力差些;可是年紀大的人容易在天寒、血壓低、血管硬化、情緒抑鬱、活動少、內寒、血稠或栓塞時(一種或數種原因)左半腦得腦栓塞,先栓塞後溢血。

11、左半圓肝脾腎主升,右半圓心肺胃主降,影響升降失職主要為脾腎,起決定作用的是腎,腎陽式微(即甲狀腺分泌T3、T4少)不能發動,致使脾陷胃逆,肝木不升。僅補脾效果差,兼補腎效力倍增,理中湯再加附子。胃為燥土,脾為濕土,胃賴心血所蔭,脾濕所濡,燥濕調停脾升右降,則右半圓能正常右旋。但心陰暗耗,心火上炎不能下蔭,則易導致胃燥上逆,胃逆則肺金不降而升;出現心煩失眠,乾嘔胃脹,胸部不適等,嚴重時出現干嗆咳逆等症;治療原則為「清心潤土涼金」,用竹葉石膏湯之類可以調復。如胃逆不降,除用瓜蔞、半夏開結降逆外,酌加黃連卻顯奇效(因根源在心)。這說明右半圓升降失職和心肺胃密切相關(註:摘自著名大師楊力所著的《周易與中醫》)。

12、風(肝),寒(腎),濕(脾),暑或火(心),燥(肺),應該是生命必須的基本的有益的物質;風寒濕火燥過分(多或少)成為五邪;風火燥是陽邪,寒是陰邪,濕既是陽邪(濕熱)又是陰邪(風濕,陰邪為主,陽邪為輔);風火燥制衡陰邪,溫腎、補氣、活血(溫熱葯)、祛寒痰;寒制衡陽邪,滋陰(清熱解毒)、補血、活血(寒涼葯)、祛熱痰;濕熱,用寒涼的清熱燥濕葯;風濕,用溫熱的祛風濕葯為主,滋陰葯為輔;風寒濕火燥的陰陽平衡,是健康的基礎和根本。

13、熱生痰,寒生痰,五臟六腑皆生痰。一切痰症、腫塊、腫瘤、血栓,皆應分清陰陽,然後化痰。緩則治本,急則治標。熱痰一般用涼的化痰葯,寒痰一般用熱的化痰葯。肺生咳,心生咳,五臟六腑皆生咳;有血虛咳,氣虛咳;有內熱咳,內寒咳等;皆應對症治療。

14、內熱上火的治療原則是滋陰降火,嚴重時化痰活血補血(即補紅細胞,紅細胞由鐵、B12等合成)理氣,少穿少在室溫氣溫高的環境,不食熱性食物,多食涼性食物(趁涼食用)。內寒的治療原則為溫陽補氣活血化痰(補T3、T4類,即附子類;補血紅蛋白),多穿多在室溫氣溫高的環境,食熱性食物,不食涼性食物(趁熱食用)。用藥原則為,那個臟腑患病,主選走該經的葯,實在沒有走該經的葯,可選用相生相剋該經的葯,或用引經葯(主選走該經的葯)。腎炎,主選走腎經的葯等等。

15、跌打損傷(腫脹、淤紫),天熱、上火之人,多用涼的活血理氣化淤化痰、利水滲濕葯;天寒、內寒之人,多用溫熱活血理氣化淤化痰、利水滲濕葯。損傷在胃經的,多選用走胃經的葯,在肝經的,多選用走肝經的葯等。這樣,見效快,省錢。

16、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陽盛傷氣,須補氣(即血紅蛋白)。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血為陰,血紅蛋白為陽,補氣即可。

17、暴怒則氣逆於上(怒傷肝),過喜則氣散(喜傷心),悲哀(憂愁)則氣消耗(憂傷肺),恐懼則氣下(恐傷腎),過思則氣鬱結(思傷脾),過勞則氣傷,寒則氣收,熱則氣瀉,驚則氣亂。心病則須心藥醫,情志失調必須先將情志調整過來,必須保持熱烈、鎮定、樂觀、心寬的情緒,即心平氣和。用藥原則為鎮靜葯(傷肝)、收澀葯(傷心)、補氣葯(傷肺)、活血理氣葯(傷腎、傷脾),除鎮靜藥用涼葯外,其餘應多用溫熱化痰走該經的葯。

18、血寒則稠,流速慢;血熱則稀,流速快;血多不好;血少也不好;氣少不好;氣多也不好。年紀大心臟難受,可能是供血不足,氣虛、氣滯(氣滯,肝製造的血紅蛋白可能部分有缺陷所致,主要應責之於肝);或活血補血,或補氣,或理氣。血管硬化,主因為內寒,腎陽虛肝陽虛和氣虛,治療大法為或溫肝腎或補氣或活血,活血葯多有軟化血管功能。血管栓塞,主要為腎陽虛肝陽虛和氣虛痰凝,治療大法為或溫補肝腎或補氣或活血化痰。

19、久視傷血(肝),久卧傷氣(肺),久坐傷肉(脾),久立傷骨(腎),久行傷筋(肝)。這是五勞七傷之中的五勞,力求勞逸適度,有傷必補。

20、風邪侵襲,上部(額頭)先受病,如感冒發燒。濕邪侵襲,下部先受病,如膝蓋風濕痛。大小便不通、瀉利失禁等,多屬下;喘逆、嘔吐等,多屬上。

21、傷於暑邪,多汗、煩躁、多言、身熱如火炭,汗出熱解;傷於濕邪,頭有被物囊束一樣的沉重感。

22、風邪偏盛肢體疼痛遊走不定(風痹),肢體動搖不定,眩暈(頭暈目眩),抽搐,突然發生強直等,多屬肝;熱邪偏盛紅腫,發痛發癢的瘡癢,心神不安,神昏抽掣等,多屬心;燥邪偏盛津液乾枯,氣喘急促,胸部脹悶等,多屬肺;寒(痹)邪偏盛肌體疼痛,痛有定處,遇寒加重,肢體捲縮、筋脈拘急等,多屬腎;濕(痹)邪偏盛(肢體沉重、酸痛不舒),水瀉,頸項強直,小便不通、水濕停留、外溢而為水腫脹滿等,多屬脾。

23、氣逆上沖,躁動、發狂、動作越常,癰腫酸痛等多屬火。脹滿腹大,腹中作響、叩擊聲音如鼓,尿液、汗液混濁不清,嘔吐酸水、劇烈下瀉、里急後重等多屬熱。汗、尿、涕、涎、白帶等清稀透明而寒冷,多屬寒。喜食生冷,多熱、多火。喜食熱燙、辛辣、魚蝦,多寒。

24、上部或表淺的脈絡損傷血外溢,可見鼻孔等出血;下部或內里的脈絡損傷血內溢,可見大便等下血。

25、神志清晰、精力充沛、反應靈敏、肢體強健、面色紅潤,表示氣血未傷,謂之「得神」,易治療,預後好;神志不清、精神萎靡、動作遲緩、面色晦暗無華,表示精氣已傷,謂之「失神」,病難治,預後不佳。面部黃赤色為熱病,因為熱盛迫血充於肌表;寒病白色,因為寒盛血行遲緩不能上榮於面;青黑色為痛症,因為氣血凝滯等。頭下垂難抬起、兩目深陷獃滯無神,因為精神將要衰竭;背彎曲肩下垂,因為胸中臟氣將要敗壞;腰酸疼痛不能轉側,因為腎臟精氣將衰;膝部曲伸不利、行走時曲背扶杖,因為筋將衰憊;不能久立、搖晃不穩,因為骨髓將要疲憊。

26、疾病傳播,一般先由表傳里,表症相對較輕,里症較重;里症先使其傳表,方可治好。感冒發燒,一般是內熱受寒,治療用清熱發散(天熱用辛涼、天寒用辛溫)葯。光打吊針不解表,退燒慢。便溏可能是腎寒、肚腹受涼、涼性葯(食)物(補血藥)服用過多所致。額頭正中痛,可能是肝或膀胱經內熱受寒;偏頭痛可能是胃經受寒;太陽穴或頭兩側痛,可能是膽經受寒;治療原則為滋陰解表。年輕時,臟腑之一可能多熱,年紀大時可能多寒。年輕時臟腑之一有寒,年紀大時,可能更寒。止血藥多為涼性,多能促進骨髓製造血小板,血小板能凝血。活血葯,多走心肝脾經。因為心主血,心跳有力,心播出量多,對活血有益。肝製造的活性物質能抗凝血。脾製造的T、B淋巴細胞能活血。

27、為什麽年老體弱之人的心肌梗塞病死率很高呢?人在生命垂危時,呼吸急促,意識喪失,甚至出現只出氣不進氣的胸脯急促起伏的倒氣危象。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在身體里的生命周期只有大約3—4個月;紅細胞好比是運輸汽車,血紅蛋白好比是盛裝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容器;出現病危癥狀時,紅細胞減少,主要可能是血紅蛋白大部死亡,汽車性能不好,速度慢,容器泄露或容器減少,致使氧氣不能及時運來和二氧化碳不能及時運走,致使心肌缺血缺氧,主要是缺氧,才出現病危癥狀,出現心肌死亡、梗塞,時間越長,梗塞面積越大,甚至梗死。西醫沒有補氣、溫陽、活血葯,搶救時,只會打強心針(提高血壓),吸氧,所以很多危重病人難於救活。中醫搶救此類病人的經驗,給以獨參湯(大補血紅蛋白,即補氣)或參附湯(補命門之火,補T3、T4),既補氣又補陽,效果不錯。

28、正氣為本,邪氣為標;病因為本,癥狀為標;原發病為本,繼發病為標;舊病為本,新病為標。疾病有新舊、大小、輕重,方葯有大小、多少、有毒或無毒。主治疾病叫君葯,輔佐君葯叫臣葯,應順臣葯叫使葯;按照「君臣佐使」的法則來配藥,方葯應分主次,配合應得當,才能提高療效。汗法,發汗來驅除體表外邪,多用於外感風寒;吐法,迅速從口中涌吐排除毒物的急救方法(病邪在上);下法,攻逐體內結滯,通瀉大便,排出體內蓄積,恢復正常機理的方法(病邪在下);和法,通過和解,祛除疾病,扶助正氣的方法;溫法,祛除寒邪補益陽氣的方法;清法,清熱、降火、保津、除煩、解渴的治療熱性病的方法;補法,補益陰、陽、氣、血和某一臟腑的不足的方法,能維持平衡、扶持正氣;消法,消除(活血化瘀、理氣化痰等)凝滯在體內的各種有形之邪的方法等等。藥性猛烈葯,病去六分就停葯;不很猛烈葯,去七分就停葯;不猛烈葯,去八分就停葯;平和葯,去九分就停葯;然後用食物、運動調養。過分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等營養品,也對健康不利;過分靜養也不利;應適當營養、適當靜養、適當運動。

29、濕熱用清熱燥濕葯,熱毒用清熱解毒藥,中暑用清熱解暑葯,便秘用潤下藥,風濕用祛風濕葯,內寒用溫陽葯,水腫用利水滲濕葯,失眠用安神葯,氣滯用理氣葯,氣虛用補氣葯,血虛用補血藥,陽虛用補陽葯等。

30、在中醫(五臟為基礎,12經為重點,陰陽平衡為基礎,氣血通滯及多少為關鍵;年輕時一般多補陰,年老時一般多補陽,適當運動和營養)理論的指導下,首先應重視掌握醫理、藥理,分清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實症為陽,虛症為陰);區分是真熱假寒還是假熱真寒(真象或假象);正治法為熱則涼之,涼則熱之;反治法為熱則熱之,涼則涼之,實際上還是假熱真寒或真熱假寒的逆治法;一般用正治法;然後對症下藥。一付葯,少則三五種,多則數十種。初次給自己開藥,(開後要仔細琢磨一下,停幾天,爭取更完善,無懈可擊再抓藥)劑量要小些,有毒藥(中醫認為,對證毒藥是良藥,不對症良藥是毒藥)一般不用,一劑湯藥可分兩次服用,頭次只服二分之一,若沒有不良反映,再按量按時服用。有不適,要及時調整藥方。散劑,每次一般可服5—25克,一劑可服十天左右,又省錢又方便,熬中藥又麻煩又容易溢鍋熬干。使用中藥,要注意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中藥有多種功能,如三七,既能活血,又能止血;有的又走多種經絡,如雞內金,走脾、胃、膀胱經。注意中藥特長,如羌活善治上半身風濕(脊背頭項的疼痛),獨活偏於治療下半身的風濕(腰腿疼痛)。

31、中醫的望聞問切(含西醫的各種檢查),只是診病的手段,只能是參考值,而治療用藥後的自身體會,才具有最重要的價值。感覺舒適或輕的,說明對症;感覺難受或重的,很可能不對症;有重有輕的,要找准主次、緩急、趨勢。

32、內熱一般用涼葯,病輕,若病重,是用反葯;內寒,用熱葯,病輕,若病重,是用反葯。這是一條基本規律,萬萬不可粗心大意!有些危重病人,可能會出現熱極生寒(原因可能是熱量極度喪失。如內熱受寒高燒不退時,一要滋陰二要辛溫助陽發散驅寒,一味消炎退燒,必定命喪黃泉)或寒極生熱(可能是迴光返照,不可消炎降火,應大力溫陽補氣為主)。但是,有時會熱中有涼,涼中有熱,但一定要分清和抓住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基本的趨勢。

33、按摩,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等功效。主要哪裡痛按摩哪裡及附近有關經絡穴位,主要是骨頭縫裡找穴位,按壓面積相同,施加同樣的力量,會出現疼困酸麻脹的感覺,感覺重,病重;輕,病輕。重應多按摩;輕,少按摩。若一個部位,經按摩,感覺由重到輕,就是病勢減輕;若由輕轉重,就是不對症。同時,用紅花油或正骨水塗抹,一周左右換另一種(為了減少抗藥性,提高藥效)。按摩時,在腳腕、手腕、膝、肘、臂膀、手指、腳趾、頸椎等關節處,一般先輕輕用力,再加大力量,可前後左右旋轉、彎曲、推拉等手法,由臂膀按摩(活動)到手指,或由腰按摩(活動)到小腿,或由腿按摩(活動)到腳趾。如果按摩時,臂膀到手指、腰到腳趾沒有麻脹等感覺,說明經絡不通,病勢較重。經絡、穴位,應該是氣血流通的最弱點,而不是最強點,因為,病勢先從薄弱臟腑、肢體顯示出來,正如河堤決口,只能從最薄弱處先決口。如果先學會按摩手法,先熟悉經絡穴位挂圖,再熟悉經絡穴位,那就更好了。自我按摩也是自我鍛煉,但是按摩力太小效果差,力太大難受,應力度適當。但是,傷口不能按摩,快爛也不能按摩。危重病一般不按摩。

推薦閱讀:

兩宋墨花墨禽的發展
海底撈到底學不學
愛情的發展階段
校長發展的新方向(二)
中小市值行業2018年度投資策略:曙光已現 攥緊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TAG:中醫 | 發展 | 文集 | 建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