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趨勢,是因為你不會畫趨勢線!(下)
如股價高點逐漸變低,所畫出來的趨勢線就是下降趨勢線,也就是壓力線;
還有一種是股價的低點和高點橫向延伸,沒有顯著的上升和降低趨勢,這就是橫盤收拾,也稱為箱型收拾。
趨勢線的畫法 以上升趨勢線為例。繪製趨勢線時,連接某一時間周期內最低點(或相對低點)與最高點之前的某一低點。這條直線應該中間不穿越任何價位。
下降趨勢線則相反,連接某一時間周期內最高點與最低點之前的某一個高點。同樣的,這條直線應該中間不穿越任何價位。 繪製趨勢線的原則 原則1:上升趨勢線不能連接最高點之後的低點。下降趨勢線不能連接最低點後的高點。 下圖中,「上升趨勢線2」連接了最低點和最高點後的低點,是錯誤的畫法。正確的做法是「上升趨勢線1」。
原則2:繪製的趨勢線不能穿越價位。這也被稱為切線原則。 下圖中的兩條趨勢線都穿過了價位,都是錯誤的畫法。
原則3:選擇的兩點之間,要有一定的時間跨度,並且兩個連接點不能偏向最低點或最高點一邊。 下面兩張圖的趨勢線,分別偏向了最高點和最低點。相比之下,「上升趨勢線1」可以更準確的反應市場的趨勢。
趨勢線的操作原則 上升趨勢線揭示了股價或指數的運行趨勢是向上的,它對股價或指數的上升具有支持作用,因而也稱為「上升支撐線」。所以,只要不出現上升趨勢線被有效突破的現象,即股價或指數正處於上升趨勢中,投資者盡可以放心的一路看多,穩健型投資者甚至還可以一路做多。 當然,一旦上升趨勢線被有效突破,其失去支撐作用的同時,就轉變為壓力作用,壓制股價或指數的再度上升。這時投資者就不宜再繼續看多、做多,而要進行減倉操作,尋機退場。下降趨勢線同理,反向操作。 趨勢線對於操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也是投資者為什麼要著重研究它的原因。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如何利用趨勢線進行買賣。 1)如果趨勢確定向上,應增加做多單,少反向做,保持牛市思維。 2)如果趨勢向下,應減少做多單,保持熊市思維。 3)如果價格突破趨勢線,市場上常用的操作策略有兩類:第一類是在確認有效突破趨勢線時即行操作,第二類是在突破後回試趨勢線時操作。 根據投資者的風格不同,買入/賣出的位置也不同。買點可以分為兩種,破位即買入/賣出,以及破位回調的時候買入。
買點1:上升趨勢線有效突破,賣出 價格在壓力線下方向上突破時,應買入合約,併到上一根壓力線的位置尋找賣點。
買點1:下降趨勢線有效突破,買入 價格在支撐線上方向下突破支撐線時,應平倉了結,併到下一根支撐線的位置尋找買點:
買點2:下降趨勢線突破回調確認,買入 在某些時候,我們可以發現,股價運行在兩條相互平行的趨勢線之間,上面的線為壓力線,下面的線為支撐線,我們經常把這種情況稱為箱形整理,一些投資者常根據支撐壓力線搏取短線差價,箱形操作的具體手法和獲得模式,我們會在未來的形態交易中提及。 趨勢線突破的定義 趨勢線的操作信號,以及趨勢線是否有效,都是以突破為核心的,在實戰中,突破可以有很多定義,以下推薦最常用的三種: 第一,突破收盤價的原則 也就是說,必須是收盤價突破趨勢線。以收盤價來定突破有效,要比當日內的最高或最低價突破趨勢線要確實得多,尤其是帶有長上下影線的時候。 第二,幅度3%的突破原則 這一原則主要用於中長期趨勢線突破的區別上。即突破後,距離趨勢線越遠,則標著這突破越有效。這樣理解,即收盤價突破趨勢線的幅度要達到3%,只有達到這一標準,才算突破有效,其他現象為有可能是假突破! 當然也要對K線的實體和換手率的大小進行考究。 第三,時間三天原則 股價突破中長期趨勢線後,必須要經過時間的驗證,標準是在趨勢線之上,連續站穩三天。突破趨勢線以後,在趨勢線的另一方停留的時間越長,突破越具有效力!三天這個時長是對於交易周期以日為單位的交易者,對於應用其它周期的交易者而方言,標準應該是三個Bar。 具體應用何種突破標準,不同的交易品種及不同的市場環境,可能適用不同的標準,我們也在做這方面的實證研究工作,未來會把研究結果跟各位共享。 結語 這兩篇介紹趨勢線的文章介紹了趨勢線的畫法和應用原則,可以幫助趨勢交易者有效的畫出趨勢線,並依據趨勢線進行日常交易工作。 趨勢線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技術工具,工具還需要交易者來操作,因此,對於成功的趨勢線交易,人的因素還是第一位的。 基於趨勢線突破的交易,在大類上屬於趨勢跟隨交易,閱讀趨勢跟蹤相關的資料和書籍,更深刻的理解趨勢跟隨交易的特性和優缺點,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應用趨勢線。 另外,趨勢線與其它技術指標的聯合應用,也能夠提升趨勢線交易的效率,如趨勢線與K線形態的結合、趨勢線與均線的結合,以同時間周期內上升和下降趨勢線組成的形態交易,這部分知識,讀者有興趣可以自行找資料閱讀,筆者在以後也會擇機跟大家進一步分享相關知識。
推薦閱讀:
※素食市場現狀及趨勢
※港股保持上升趨勢 資金「借基」掘金港股
※2012民營金融的新趨勢·新格局·新模式
※一文讀懂低溫脫硝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
TAG: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