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媽媽夠好,那爺爺奶奶真不好也沒那麼要緊
關於隔代教養的弊端,我談過很多。關於爺爺奶奶的好,我也談過不少。我相信,隔代教養這個話題在中國會持續存在很久。這是我們的一個文化現象。
今天,我想結合微信後台近期收到的相關問題,再聊一聊。
有育兒問題,請給我發信息。
靜觀育兒微信上,一位媽媽發愁地問:
我家公婆太慣著孩子了。我給孩子定規矩,他們就在背後破壞規矩。我說不能給孩子吃那麼多糖,他們就背著我給孩子買糖吃,並且還經常聯合起孩子一起來瞞著我!對於這點我真的特別惱火!跟他們說了很多回這樣下去,會把孩子慣得沒一點規矩,可是說不聽啊!說真的我都無語了。求助!
其實,從這位媽媽的描述中,我讀到的重點不是她的公婆行為如何,也看不出她的孩子到底受到了來自隔代撫養怎樣的負面影響,只看到感嘆號的接連使用,以及明顯傳遞出的焦慮情緒。
所以,其實不是爺爺奶奶給孩子吃糖讓媽媽焦慮,而是爺爺奶奶「背著」、「瞞著」的方式,讓媽媽有不適感。於是,表面看是個」糖果事件「,細究起來,更像是媽媽和爺爺奶奶在進行一場「孩子爭奪」戰。而且在這場爭奪戰中,這位媽媽有著失控感。
我能給出的建議是:
第一個,媽媽需要體會下自己的焦慮來自何處。
看起來在這場隔代教養關係中,最不舒服的不是孩子,而是媽媽。也許媽媽可以試試,跟孩子立更加靈活的規矩,而不要太多的「你必須」、「你應該」、「你只能」。若媽媽立規矩,不是基於尊重孩子需要,而是源自自己的控制欲,那麼我認為,爺爺奶奶的存在反倒能夠起到緩衝作用。對孩子倒是好事。
第二個,如果媽媽夠好,爺爺奶奶真不好,也沒那麼要緊。
母親和孩子之間的天然聯繫,是誰也取代不了的。沒人有能力去和一位母親競爭她的孩子。只要媽媽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裡,能夠做到情緒平和,能夠看見孩子的需要,並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和恰當的滿足,那麼,孩子的核心人格就會是有能量的,且有自己的邊界和分寸。這樣的孩子長大,不怕他沒規矩。
第三個,如果一個家庭里永遠只有一個統一的聲音,比如大家都只聽媽媽的,完全照著媽媽說的做,其實想想也挺可怕的。
我們至少要讓孩子看到,對於一件事情可能有很多維度的看法,孩子的思維發展一定是從一個單一維度發展成一個雙向的維度,再發展成多維度的。
譬如說,小孩子剛開始的時候對一個人的判斷,就是他是好人還是壞人,這就是一個單一的維度。再長大一點的時候,他可能就能意識到這個好人也可能做壞事,這個壞人也可能做好事。再長大一點的時候他會發現,還有一些人他的動機可能是好的,我是想做一個好事,但是結果變成壞事了,那這個人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呢?
孩子的思維方式不斷地在發生變化,發生變化的前提是什麼?他可以看到、聽到、感覺到,更多的、不同的聲音。他只有接收到這樣的信息,他才能慢慢意識到,原來這件事情還可以那樣去看,原來那件事情還可以那樣去理解,那麼他的思維發展的維度就會越來越豐富。
我也承認,老人家身上的確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也曾經為這些問題發過愁。我的應對辦法是,我不去指望他們能夠改變。寧願花時間讓自己變得更具包容性,也不期待別人來配合自己。所以,在隔代教養的衝突中,媽媽的態度和對孩子的高質量陪伴很關鍵。
最後,我想再講講另外一位媽媽的例子。
這位媽媽的父親不太會跟她的兒子相處,喜歡說一些嚇唬孩子的玩笑話。比如說,你媽媽這次出去就不回來了。你媽媽不要你了。你要是走了就不要回來了。諸如此類。
有一回,媽媽心情不佳,對於父親再次這樣逗弄孩子有些惱怒,於是當即對孩子說:
你外公老是這樣,你不用聽他的。
孩子回答說:
我知道的,他是這樣說話的,他一直就是這樣跟我玩的呀。
因為孩子在媽媽的高質量陪伴下,早早就知道了,媽媽愛我。媽媽一直都會在,不會丟棄我。所以,任何別人開得玩笑話,他都不會信。
你看,千樹萬樹,都不如媽媽的這個根。
關於父母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還可看我們的舊文:
高質量陪伴孩子的3個秘密,所有父母都能學會
一些家長反映,孩子在父母和老人面前判若兩人,根源還是父母導致的,就此,我在下面的視頻中具體談到:
在本文文後寫下您的留言,獲點贊數最多的粉絲,即可獲贈靜觀育兒送出的精美繪本一本(點贊截止至次日上午11:00,以客服截圖為準)。
本周獎品:《存起來的吻》
昨天獲獎的是:涅磐之空
推薦閱讀:
※蕭山奶奶教孫子看圖識字,笑炸了……
※奶奶帶孫子!太銷魂!笑到哭…
※這種手相的女人,有著丫環的身體,卻是少奶奶的命
※小影一一奶奶的心愿
※山東孩子六成隔輩帶:太溺愛 奶奶追著孩子喂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