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用藥提防5「雷區」
(Gettyimages供圖) |
用藥不當有可能給寶寶的心、腦、肝、腎等器官帶來藥物性損害 感冒、發燒、腹瀉、嘔吐……都是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免不了的困擾。然而,有些家長怕麻煩,就根據以往經驗自己買葯給寶寶吃,還有家長直接將成人用藥減量給寶寶服用;有的家長擔心寶寶長不好,購買各種營養品給孩子「進補」,迷信「維生素是補品,多吃一點沒關係」……專家表示,目前我國兒童藥品面臨著臨床研究少、用藥品種少、劑量及劑型缺乏等方面的問題,再加上一些不實廣告的宣傳,讓很多家長存在著用藥誤區。專家提醒,孩子生病若自行服藥沒辦法緩解癥狀,或者病情突然加重,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治療,釀成終身遺憾。 文/記者莫冠婷通訊員林惠芳、彭文斌
醫學指導/廣東省婦幼保健院藥學部副主任張琳、藥師趙晶晶
「不注重兒童用藥安全,危害或許是終生的。」廣東省婦幼保健院藥學部副主任張琳介紹,據報道,每年全球約有上千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其中2/3的兒童死於用藥不當。相關統計數據也顯示,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平均達到12.9%,其中新生兒是24.4%,分別為成人的2倍和4倍。
張琳解釋,這是因為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生理特點獨特,心、腦、肝、腎等器官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導致排毒、代謝和藥物耐受性都比較差,對藥物具有特殊的反應性和敏感性,較之成人,更易受到藥物不良反應的侵害。
誤區一:
將成人葯
減量給兒童用
真相:兒童並不是縮小版的成人,成人藥物給兒童服用,往往引起副作用甚至毒性反應。給孩子的藥量要綜合考慮年齡、體重、身高、病情等來計算,因為不同劑型的藥物在體內達到和維持有效濃度的所需藥量以及所需時間都有差別。如按年齡來計算,2~4歲的兒童用藥量應為成人藥量的1/4~1/3,4~6歲的兒童用藥量應為成人藥量的1/3~2/5。並且由於兒童的特殊生理特點,有很大一部分的成人用藥是不能給兒童使用的,如諾氟沙星這類喹諾酮類的抗生素,會影響兒童骨骼的發育,因此這類藥物兒童是禁用的。
誤區二:
維生素是補品,多多益善
真相: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很少,每日僅需10μg~10mg。有些父母認為,維生素是營養劑,多多益善,於是長期大量給孩子服用,但這可能對機體造成傷害,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會引起中毒。例如,如維生素A過多可引起煩躁、頭痛、嘔吐、皮膚瘙癢、視物不清、肝臟腫大;維生素D過量會造成多臟器點狀鈣化和多尿;維生素E過多會導致出血傾向……其實維生素廣泛存在食物中,只要給孩子調整好飲食結構,便不會缺乏維生素。如果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應嚴格遵醫囑服用。
誤區三:
人免疫球蛋白能增強體質
真相:「近年來,不少人把人免疫球蛋白製品當作增強體質和提高免疫力的『補藥』來使用,這是錯誤的。」張琳介紹說,人免疫球蛋白是由健康人血漿經低溫乙醇法分離提取並經病毒滅活處理的免疫球蛋白製品,主要預防甲肝、麻疹和腮腺炎,治療免疫缺陷病。人免疫球蛋白是血製品,注射存在一定風險,一旦製造的血源受污染,患者注射後感染傳染病的幾率極大。
而且,沒有證據表明人免疫球蛋白能增強體質。長期反覆使用,會干擾孩子自身抗體的形成,容易誘發過敏反應,還有可能感染乙肝或丙肝。
誤區四:
寶寶腹瀉,立即使用止瀉藥
真相:腹瀉分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兩大類。非感染性腹瀉有飲食性腹瀉,例如吃得太多、突然改變食物成分、食物過敏、受涼後腸功能失調等。感染性腹瀉是因為腸道微生物感染,例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引起的腹瀉。腹瀉的治療是綜合性的,單純止瀉不是「治本」的方法,而應採取:1.調整飲食;2.感染性腹瀉的抗感染治療或給予益生菌扶植正常腸道細菌;3.脫水時的補液治療;4.適當止瀉治療,止瀉僅是治療中的一個小小輔助治療。
誤區五:
癥狀緩解即停葯,效果不好即換藥
真相:很多家長擔心抗生素有副作用,一看孩子病情稍有改善就立即停葯,或者只讓孩子吃3天抗生素。還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吃了某種抗生素兩天,病情並沒有得到明顯的好轉,就即刻換用更高級些的抗生素。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不僅容易導致孩子病情反覆,而且更容易造成細菌耐藥性。所以應遵從醫囑,尤其是在使用抗生素這類藥物時,更要聽從醫生的指導。
推薦閱讀:
※抗凝葯是心血管用藥中的一把雙刃劍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臨床常見用藥誤區
※糖友多吃蔬菜少用藥,常吃這9個便宜蔬菜益處多到數不清
※糖醫說|和糖尿病人談談合理用藥
※高血壓提倡聯合用藥,但是這幾種葯不能隨便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