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上感應篇白話故事

太上感應篇白話故事

勸讀是獲福之本

《感應篇》起初是在《道藏》之中,自從宋朝真宗皇帝賜錢百萬命令工匠刊刻,而後才大行於世,當時的賢人君子極力遵奉;明世宗也曾作序頒行天下;清順治十三年,皇帝諭令刊刻《感應篇》頒賜群臣,並且得以遍及整個貢生讀書的國子監。歷朝對於本篇之奉行,興盛到這種程度。雖然如此,但豈止是人間寶貴此書,上蒼對於《感應篇》更是尊重,例如王巽病游東嶽府,看見殿上大書金字的《感應篇》,稱為『金章』;石中璞刻印了八千本,儲存在閣樓上,感召每晚都有紅雲層層圍繞;楊道機因病入冥府,冥司吩咐他廣勸世間人修學讀誦;周篪也被冥司告誡說:『你還陽之後要將此書廣布流通,能夠受持的人,不但可以脫離水

火、盜賊、病厄的痛苦,求子嗣、求長壽、求福祿、求成仙,都在這本書上。』可見本書對於世人有很大利益。無奈塵世境緣就像苦海,如醉如夢,年輕豪放的人執迷不信,到年老習性已經養成,更難冀望他能改悔,在醉夢中輕易浪費一生。

讀了《感應篇》之後,如醉忽醒,如夢忽覺,不但能夠轉禍為福,實在是起死回生。現在勸勉世人,第一要發信心,第二要發虛心,具備這兩種心,才可以讀誦《感應篇》,每日焚香虔念一遍,念熟之後便有樂趣。更要念一句學一句,念一句改一句,每天空閑時反覆細看。如果能夠心中默念,字字迴轉過來反省自己,更加微妙!每天都這樣做,終身都能謹守,一切的祈求,自然能夠感應。前賢曾說:『下根人應該讀,上根人也應該讀,天下沒有人不應該讀。』至於乾乾淨淨地整治這個心,更是第一關。

勸行是獲福之寶

《感應篇》讀了之後,務必做積德累功的事情。推官楊旬讀誦《感應篇》,常行十種利益社會的善行,後來生了一個兒子楊椿,年紀二十歲就考中了狀元。又如明朝江蘇如皋的冒起宗,他增注了《感應篇》,他的朋友夢到一個老翁在朗誦,仔細聆聽,乃是『見他色美,起心私之』二句,整部註解讀完,老翁說『該中』,那一年科第,果然考中進士。這是用筆來行善的例子。成都王雲芝有很好的口才,通源大師教他要積口德,從此之後,凡是利益他人的事情,無論大小,他都極口方便,不肯當面錯過;做了廿年,鄉試會試連傳捷報,兩個兒子也都先後登第。這是用舌頭來行善的例子。

順天曹世美,家境貧窮,卻喜歡行善,以真誠心勸導人幫助人,廣邀他人組成慈善會,布施茶水以解人渴、布施粥食以飽人飢、布施薑湯免人致病、布施棉襖免人受凍等等;別人出錢,自己出力,這樣經過很多年,會裡的人看他可以託付,就推薦他替一位財主賣油,共同分享利益,逐漸獲得五千餘兩金,兒孫都能安享厚福。這是以力行善的例子。

由此可知,楊旬的十善,現在富足的人應該學習;冒起宗的筆、王雲芝的舌、曹世美的力,現在貧窮的人也應該學習。讀誦《感應篇》,不外乎體察上天施行教養眾生之事;至於一舉一動,要常常心存敬畏,來自我修身,這就不論貧窮或富足都一樣要實踐。

勸刻是獲福之廣

太微仙君《功過格》說:『以善書傳給一個人就是十善,傳給十個人就是百善,傳給大豪傑大富貴的人就是千善,廣布無疆、重刻不朽的就是萬善。』何況《感應篇》更是天上人間所並重,是救世的寶訓呢!自古以來刻印這本書的人必定獲得奇報,這是筆墨難以說得完的。例如,瑞安黃鳳刻印此書,命終後獲得放還,又增加壽命;太谷程嘉猷刻印此書,陽壽已盡,菩薩讓他重生;龍山姚文然刻印此書,而瘧疾立即痊癒;錢塘於玉陛的妻子梁氏刻印此書,而三年的危病,一朝霍然痊癒。這些都是延壽去病的靈驗事例。

真大奎刻印此書,因而生了兒子繼承宗嗣;徽州吳大祚刻印此書,而連續生了三個兒子;仙居王竺刻印此書,而死去的兒子再來投生母胎;歸大賓刻印此書,而生了顯貴的兒子。這都是缺乏子嗣而得子的靈驗事迹。華亭沈業刻印此書而登第,黃岩楊琛刻印此書而考取進士……江西石中璞刻印此書而家道頓興,兩個兒子都很顯貴;休寧方時可刻印此書,而家財漸豐,生了兩個兒子都很顯貴,並且享有高壽。這都是富貴福澤的靈驗事迹。至於刻印此書而免除水難的,則有徽州許允卿;免除火災的,則有武林楊振之和江干徐天行。夢到關聖帝君命他刻印的,則是寧波李燧升;夢到文昌帝君命他刻印的,則是呂律仲。更有為父祈福、為母祈壽而如願的,則有錢塘孝子汪源。

現在奉勸世人讀誦《感應篇》,務必要在佛菩薩或神前立願刻印布施此書,讓世人都能夠讀得到;或是小卷或是大部,或是獨捐或是向眾人募款。製版之後最好能夠印送上萬本,就差不多可以滿願。可以在公共場所廣為放置以利流通,功德不可限量。

【添足】

布施之事,依佛法論之,重在發心。發心真誠,則一善可抵萬善;心不真誠,雖黃金萬鎰,止於半善而已。學者當隨緣盡分,不著於相,則功德庶乎臻於圓滿。詳情敬請參閱《了凡四訓》凈空法師講記。

勸講是獲福之深

太上老君作《感應篇》,普遍度脫萬世生靈,就像苦海中的慈航、危疾時的良藥,世人講解此書已經很久了。從前遂寧府周篪,每天都看《感應篇》,最喜歡為眾人演說,聽到的人都能向善。有一天忽然暴斃,見到陰官向他說:『你的命本來是在飢餓簿中,因為你常常演講《感應篇》,因此改列在福壽簿中。』又說:『這本書如果一個地方的人都能受持,那麼這個地方就能免除災難;天下人都受持,那麼天下就能豐足太平。』周篪醒來之後,就記錄這些話來勸化世人。現在世間讀誦《感應篇》的善男信女,應當撥空講解這本書,使鄰里的人常常聽到,因而化為仁里,陰德不可思議。

延安府的畢芳茂,沒有能力行善,心想若能勸化世人都做好人行好事,這是最大的好事,所以遇到人就講述善惡的報應,應病與葯,人們大多能夠悔悟。後來他參加鄉試,太守事先夢到神明說:『今年這個考試應當錄取畢芳茂,他的文章雖然不大好,但平日教人行善,功德非常大。』當榜單發布後,他果然考中第十名。

現在世上的好人,應當發心勸人為善,千萬不要獨善其身。碰到為人子侄的,便該提出孝道來勸勉;看到弟妹之輩,要提出悌道來說明;遇到刻薄吝嗇的人,就拿濟急救危的道理來勸說;對於奢侈浮華的人,便以自奉節儉、救災救貧來對他說明。以此類推,必須委婉開導使他感悟,任勞任怨做去,功德無量無邊。

奉勸世間當老師的人,不論在城鎮或鄉村,最好能在課餘時抽出一點時間,對這一班學生講述做善人的根本道理;四書五經,廣大精微,也要從最切實之處做起。凡是八、九歲到十七歲的學生,都應該講述,並且要勸他們每天早晨讀誦《感應篇》一遍,終身奉行,作為修身立業的助緣,這便是做老師的陰功積德,以後的福報沒有窮盡。

慈溪縣的秦三,家中存有《感應篇》已經歷經好幾代,常常為子孫講解,世代子孫都很有善根,代代也都很昌盛,生活平安快樂。現在做父兄的人,想要子弟賢明,保護身家,得到富貴,應該時常講解《感應篇》、《陰騭文》、《覺世經》,以及其它善書給他們聽,使子子孫孫,個個好善積德,這樣就能造源遠流長的福報。講解的時候,或是同族的人,或是鄰居,來聽的人多了,那麼一發起良善之氣來流通,這樣善的力量就會更為廣大。

《感應篇》自己讀誦之後,更要勸別人讀誦;自己講述後,更要勸別人講述。在講解時,務必詳慎推求,痛痛快快,不厭其詳,至誠懇切,使人聽了踴躍改正品行,以收實際的效果。

【附錄】

弘護正蒙教育 培植佛門龍象

⊙慕華

國家之治亂,民族之興衰,關鍵在於人心之邪正清濁。人心若能常保清正,雖未施行法治,也不至於亂;假使人心邪濁,縱然施以重典刑罰,恐亦難收治功!欲使人心清正,則須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上,教育的成敗,直接影響國民的品行,是國家興衰的徵兆。是故,《論語》中孔子云:『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我中華民族過去的教育,率皆秉承『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教育原則,以四書五經為主要教材,以明人倫、敦善行為基本修養;一般人只要『肯接受』任何經典、古訓的教化,即能如曾子所謂『吾日三省吾身』般地自我敦品勵行、變化氣質,達者便能兼善天下,窮者亦可自守其身。這正是中華民族萬古常新、歷久不衰的主要因素。因此,古來即有『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之佳言傳世。

自從歐風東漸,學人競相崇尚西法,廢除傳統文化,漠視養德教育,從此人心逐漸腐化,衍生嚴重的家庭問題,進而影響社會治安、國家穩定。欲救此弊,舍恢復傳統文化、落實人格教化,難以達成!而人格之養成,則是奠基於童年,及早讓兒童接受優良文化薰陶的教育,即是趁其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強的階段,讓他接觸最有價值的作品,在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地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而漸漸地陶冶其性情、培養其福慧,成為一生高遠見識、優美人格的源頭活水。

兒童讀經教育與佛門興衰關連甚大,印光大師曾對兒童的教育問題做了很切實的開示,其大意為:兒童於知識未開時(一般為十三歲之前),當教其讀誦《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聖人經籍,以資薰陶心性德能;待其知識漸開(十三歲之後),則須以《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等教導之,使其明白因果報應之事理而斷惡修善,型塑健全身心;更當教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以求消災免難、增長福慧。大師特為此一教育,立名為『正蒙教育』—源於《易經.蒙卦》:『蒙以養正,聖功也。』

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李炳南教授亦有:『宗教不能與民族文化脫節』、『古來由儒入佛者較多』之語。自古以來,各宗各派之祖師大德,大都因為少時即已飽讀詩書,受到聖人文化薰陶,奠定了深厚的人格基礎,以及古文讀寫能力,故於究竟了義之大乘佛法一觸即悟,進而發揚光大。迨至民國,學者競尚西學,竟將立國的命脈—民族文化,徹底摧殘,致使現在一般人,非但看不懂古書,並種下『殺父弒母』等『父不父、子不子』之禍端。再觀現今自詡為三寶弟子的我們,文學與人格之素養如何,大家心知肚明。此皆少時未讀古書、未受聖教之過也。凈空老法師常於講筵中提及:『文言文是開啟三藏教典的鑰匙,想要獲得這把鑰匙,最簡便之法就是「讀經」。』老人家曾舉其師李炳南教授對於學習古文的開示說:『能背五十篇古文,就可以看得懂古書;能背一百篇,就有能力寫古文。』

由此可見,不管是要奠定人格基礎或古文能力,『背經』可說是最理想的捷徑,而且要趁十三歲以前記憶力的顛峰時期好好培養,才能有事半功倍之效。《禮記》云:『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昔時賢文》說:『桑條從小矯,長大矯不屈。』此教育若能復興,則爾後三藏教典才不再塵封樓閣,佛門中也才會有更多因緣,出現如印光大師這種『儒佛會通』的『佛門龍象』。因此,凈空老法師於全球弘揚佛法的同時,也極力地倡導『兒童孝廉讀經』。另外,台灣日常法師及台中蓮社諸善知識,各自開辦了讀經學校,為日後大乘佛法之弘揚奠下深基,成效卓著;此一宏觀遠見,實在令人讚歎。

然而坊間之讀經教材『善本難求』,目前台灣所流通的《四書》讀誦本,大都採用南宋朱熹《四書集注》為底本,其後遺症可謂『惡劣異常』,謹述管見以供參酌:

其一、朱熹擅自將《大學》原文變動,造成經文紊亂,開啟『改經』惡風;此種作法,歷來受到許多名家、學者們的嚴厲批判。民初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更是大加撻伐,現居香港的南懷瑾老教授也極力反對。試想,倘若大家皆依己見而擅改經文,最後肯定將其改得支離破碎,還能流傳千古、利益眾生嗎?現今台灣某『附佛外道』,即以扶鸞方式,假託『仙佛』之言,擅改《四書》內容,絲毫不解孔子所謂『敬鬼神而遠之』之深意,可謂顛倒至極!彼等更依其教邪見,大肆竄改佛經,妄言『釋迦退位,彌勒掌天盤』、『六祖以後道降火宅,僧人已無道』……等大妄語。實則,彼等既非正法傳承,又無教典,專以竊改五教經典來掩人耳目,遂其傳播邪見、毀滅正法之私。其所謂『仙佛』者,若非鬼神冒充,即為狂人偽裝;蓋此行徑已嚴重違反正道,實乃『仙佛』所不為也!試想,倘若經文有誤,漢唐高士早予校正,何須留待二千年後,方由人眼難及之『仙佛』指正呢?此種痴人妄舉,不知因果可畏,悲哉!

其二、朱熹為學,多參佛門聖典,稍有所得;然而,『為使後世學人畢生不聞佛名,使自身立名於儒門宗廟』(此乃印祖之語),不惜違昧良心,多方誹謗佛、道二家因果輪迴之說,致使後世學人受其邪說影響甚鉅。朱熹更於《四書集注》中,引程子闢佛之說,攻擊佛法為『異端』,煽動學人視若『淫聲美色』予以排斥。民初主導『五四運動』、高喊『禮教吃人』、摧毀傳統文化、動搖國本的激進學者胡適之,就是受到『理學家』邪說的影響,變成狂妄無禮之徒。在胡適之的《四十自述》中說,本來他也是很怕死後會下地獄,但自從接受理學家『人死如燈滅』的思想,從此以後什麼都不怕了!甚至見到觀音菩薩聖像,也要將其丟入茅廁(孔子四十而不惑,但胡適之到了不惑之年,卻還為其幼時狂態而沾沾自喜)。到了晚年,他目睹社會風氣敗壞、文化水準低落的慘狀,不禁發出『當時太年輕了』的感慨。然悔之晚矣!這就是印祖為何再三嚴斥『學說害人』的緣故。

程朱理學之禍害無窮,倘非蕅益、印光兩位大師,慧眼洞見而一語道破,吾輩凡夫殊難覺察其弊;假使現在繼續讓小孩子由讀《四書集注》之版本入門,將來勢必會有更多人涉入理學家的思想領域;末法眾生障深慧淺,必有不少人受其影響,而成為邪知邪見之徒。願諸同倫,善體祖師大德苦心示現的深意,莫致貽禍後世,成為儒佛之罪人。

基於此項因素,正蒙教育中心特依『古本原文』,整編了一套四書、老莊、了凡四訓等繁、簡二類大字注音讀經教材,提供海內外兒童學習之用,希望對於蒙童的教化,能有些許助益。

教育乃百年大計,兒童學習任何一種學問,都應該要有師長的指導、帶動,與家長之督促、鼓勵,方能產生事半功倍之效。為發揚優良文化傳統,培育德智兼備的經世大材,企盼賢明的家長們,咸發至誠之心,共同推動這項益國利民的千秋大業—正蒙教育.兒童孝廉讀經。古語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殷切地期望,此一風氣若能持續下去,這個世界能成為『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相生』的人間凈土,大乘佛法之復興,亦指日可待矣!

太上感應篇白話故事(一)

《太上感應篇白話故事》緣起

科技愈發達,人心愈迷失;物質愈文明,道德愈墮落;心靈愈染污,治安愈敗壞。如何才能挽救世道人心、減少犯罪、自求多福、消災免難,乃至如何才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永息戰爭、天下太平呢?這些都是現代人最關心與憂心的問題。

然而,儘管有不少人關心與憂心,但對於世間亂象、天災人禍的解決,似乎還是束手無策,甚至每況愈下,問題愈趨嚴重。世人自求多福的結果,往往變成自求多禍。歸結其原因,是因為現代人過於迷信科學,對於善惡的標準、因果報應的道理,認識得不夠清楚,甚至於誤解得很深。這種反其道而行的結果,自然招致苦果,這是人心墮落、犯罪飆漲、世界大亂的根本原因。

《感應篇》博大精深,撮取了惠吉逆凶、福善禍淫之至理,發而為掀天動地、觸目驚心的議論,對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為善得何善報、作惡得何惡報,均能明察其根源,使人閱讀之後,能夠徹底明了善惡、因果、禍福的道理,知道自私自利會失去大利、得到大禍,因而人人自勉為善,以期集福消災。所以本書對於世道人心,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清朝彭凝祉尚書,曾題此書為『元宰必讀書』,他說:『並非讀此書即可做狀元宰相,而是狀元宰相絕不可不讀此書。』此說法可謂透徹至極。民初印光大師亦言:『此書究極而論,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圓成佛道。』印祖一生弘揚此書不遺餘力。當代凈空老法師更是諄諄勸勉佛弟子們,要將之視為『戒律』來讀誦受持,並為本書賜名為《集福消災之道》,均有其甚深的道理。

了凡弘法學會深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之理,故對於因果教化人心的傳揚,無不全力以赴;前有《了凡四訓》的整理,今有《太上感應篇白話故事》的譯整,即是此一理念的體現。在此感謝導師凈空老法師的鼓勵督促,鄭居士對譯整工作長期耐心的指導,鍾居士的倡請潤筆和校對,阮居士及多位教授的協助查對資料等,使得本書得以順利完成,利益十方。深盼世人讀了此書,都能深信因果、斷惡修善;此風一開,自然禮讓興行、災難干戈永息、人民安樂而天下太平!

公元二○○○年元月廿五日王妙音謹識

勸讀感應篇彙編啟

《太上感應篇》雖然是出自於《道藏》,但在《彙編》的註解之中,大都引用儒書和佛經,所以讀一書而得到三教的精義,這是第一件值得稱快的事!《彙編》是彙集古今各種註解,經過詳細審查、抉擇,精益求精而編輯成書的;所以讀了《彙編》,就等於是讀盡了《感應篇》的各種註解,這是第二件值得稱快的事!編者的手法與眼光,實在是高明得無與倫比,讀者能得此良好的引導,心量必能拓寬,福德因緣也會因而廣植,這是第三件值得稱快的事!儒家的至理名言、誠意正心的工夫、修身齊家的要訣,《彙編》中已經收錄過半;佛門中的文字般若,在此也可略見一斑;道家的攝心要義,亦已薈萃於其中,這是第四件值得稱快的事!所以《彙編》不僅是《感應篇》所有的註解之王,實在是一切善書之王!

凡是能夠看到本書,就是有福之人;若能一氣呵成地讀去,息心靜氣地反覆玩味,去體會個中的道理,並且踏實地奉行,就是大福之人!若能進一步精益求精,那麼希聖希賢、成佛作祖的道理,也都在本書之中。人生在世,倘若無緣見到本書,就有可能長劫沉淪,難以出離,豈非天大的不幸!《感應篇》的註解,是這麼地明白,這麼地詳盡,這麼地透徹,這麼地懇切,就像是耳提面命、大聲疾呼,而悲憫胸懷,聲淚俱下。所以有緣讀到本書的人,自應立刻回頭,改過遷善,又有什麼可懷疑的!

《彙編》中所記載的那些得到惡報的人,群相競逐於敗亡之途,臨死還不能覺悟的,都是由於一生當中不曾讀到《感應篇》呀!所以此書對人生的裨益,豈止是轉禍為福的唯一捷徑,而且也是超凡入聖的不二法門。惟願大家都能恭慎讀之!

感應篇序

舊刻 文昌帝君降筆

文昌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周人之急,濟人之乏;容人之過,憫人之孤。一心如此,聽命於天,故能久證真位。今勸世人,每日誦太上感應篇一遍,遵以修行;及書寫一帙,日夕瞻視,依此修行。行之二年,萬罪消滅;行之四年,百福皆集;行之七年,子孫賢明,榮登科第;行之十年,壽命延長;行之十五年,萬事如意;行之二十年,子孫為卿相;行之三十年,注名仙籍;行之五十年,天神恭敬,名列仙班。不依此加意修行,或作或輟,今日行,明日廢;人事既乖,心田日暗,雖口誦經,而其心不悟,是為瀆天,罪不容赦。

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見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聖賢。侵凌道德。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訐人之私。耗人貨財。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穀。勞擾眾生。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怨天尤人。呵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慾過度。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短尺狹度。輕稱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奸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詠及哭。又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推薦閱讀:

縱使山珍海味,也抵不過老媽的一手家常菜
薄姬的故事告訴世人,低調的女人最幸福
說一件你做的最正能量的事兒?
睡前故事——自由
蟬之歌

TAG:故事 | 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