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基礎速成
偶爾會被一些朋友問,照片應該怎麼拍,參數應該怎麼調。我每次被這麼問到,也不知道從何答起,雖說每拍一張照片,參數調整得不會很多,但不同場景下拍照的思路實在是千差萬別,其中更涉及很多取捨關係,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
因此,乾脆把一些常用技巧,以最直觀最通俗的方法整理出來,方便以後有需要的人可以查閱。此文目的,是讓人很快看完,就能立刻理解並應用,所以儘可能不講解太多內在的理論。此文對象是不會攝影的人,因此主要是針對DC寫的。
最後啰嗦一句:技法歸技法,好照片靠的是想法。這裡介紹的是純技法,並不涉及如何拍好一張照片(要我說如何拍好一張照片,我還得繼續修鍊多幾年)
第一篇,焦距。
拉動相機變焦桿,可以看到相機在變焦。這裡所謂的變焦,就是改變焦距的意思。
焦距改變,視角也同時改變,這就是焦距的最直接定義。
焦距數字越小,畫面內容越大,看得越廣;相反,畫面內容越小,看得越遠。而光學變焦倍數,就是最遠的焦距除以最小的焦距所得的數字。
(一)視野對比
看下圖,分別是24mm,50mm,108mm的對比圖。(PS:LX3的2.5X變焦何來108mm?因為松下有個擴展光學變焦)
可以看到,24mm的視野很大,包含的畫面內容多;108mm視野最遠,可以作特寫用途。 DC視野最大的那端叫廣角端,視野最長的那端叫長焦端。通過變焦實現遠近變化,是最基本的焦段應用。
(二)透視對比
上面那3張圖,是保持相機位置不變拍的;現在下面2張圖,則是保持主體在兩張照片里相同大小的前提下拍的。
如上圖所示,主體在兩張照片里大小相同,但24mm廣角端所包含的背景,比108mm長焦端要多。
再留意兩張照片上主體背後的模型。24mm的強烈透視感,把「近大遠小」這個常識更加誇張了,因此背後的模型在畫面里變小;而108mm,則比較忠實比例的呈現眼前所見。
廣角可以很好地交代好主體和環境,控制好主體和陪體是用好廣角的關鍵;長焦則可以捨棄一部分環境信息,讓主體更受關注。
廣角有誇張空間的作用,而長焦則有壓縮空間的作用。
廣角需要有遠近對比參照物,才能顯得有魄力。要是沒有參照物,廣角也就僅僅能看到多一點東西罷了。另外含有線條的構圖,也可以通過廣角的誇張,來實現強烈的衝擊力,這裡不一一舉例。
而長焦除了可以拍得更遠之外,還可以忠實物體本身比例,並排除無關的環境信息。另外長焦更容易虛化背景。(但小DC就別指望能很好的虛化人像的背景了,感光元件小決定了不可能,但花草微距等還可以虛化得不錯)
(三)廣角的局部誇張
近大遠小的強烈透視,用在同一主體上,可以特意誇張某個部分,相當有衝擊力。
簡單的說,要誇張哪裡,就把哪裡更靠近廣角鏡頭。
稍微仰視一下,更顯得有壓迫感
要是換成108mm長焦端,頓時失色不少吧
(四)長焦的忠實比例
長焦沒有強烈的透視,衝擊力小,但比例忠實於物體本身,有利於拍出和諧的畫面。
下面這張和諧的模型隊列,跟廣角的風味很大不同吧。
以上所說的廣角和長焦,為了好理解,其實都只是相對來說。只要理解一般DC的最廣到最遠之間,這種空間感是慢慢變化的就可以了。而50mm左右的焦距接近人眼實際所見,不誇張但有一定透視感,這樣的鏡頭稱為標準鏡頭。
我之所以把焦距寫在第一篇,是因為焦距對構圖影響最重要。不管拍什麼,第一時間選擇的,不是光圈快門ISO,而是焦距。
另外,並沒有規定什麼題材某某焦段不能拍。例如,85mm~135mm雖然是公認的人像焦段(因為忠實比例,不會拍成大鼻子,以及可以虛化背景),但實際上畫面篩選和構圖功力好的話,廣角拍人像的強烈衝擊力也是很有魅力的。
好好利用不同焦距的特點,來實現自己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篇,曝光
簡單的說,曝光就是指照片的亮度是否合適,如果照片感覺太亮了,就是曝光過度,相反就是曝光不足。
(一)相機測光原理以及曝光補償
首先要知道,顏色是有明度之分的。黃綠白等屬於高明度顏色,藍紫黑等屬於低明度顏色。而明度是沒有色彩的,只有灰度。而本身明度高而且淺的顏色,如淺黃色、淺綠色等,明度就更高了。
相機的測光系統,正是這樣沒有顏色概念地運作,把場景中所有東西都變成灰度,然後通過調整光圈快門來控制曝光,讓這個場景的平均灰度值,變為相機設定的某一個標準明度。這個標準明度就是中間灰,RGB顏色值是128, 128, 128。
好了,這樣會導致什麼問題呢?可以想像一下,淺黃色的明度,比中間灰要明亮很多,如果相機把淺黃色變為中間灰,那麼照片得到的顏色就是暗黃色了,這樣淺黃色就曝光不足;相反,暗紅的明度,比中間灰要暗很多,相機把暗紅色變為中間灰,那麼照片得到的顏色就是淺紅或者紅色,這樣暗紅色就曝光過度。
這兩種情況,我們得到的都不是想要的色彩,所以需要「曝光補償」。
畫面中淺色為主的時候,增加曝光補償;畫面中深色為主的時候,減少曝光補償。任何相機都有曝光補償,包括傻瓜機,一般是 -2 到 +2 之間,以1/3的梯度來調節,每1檔相差1倍曝光量,即 +1 的曝光量是 0 的2倍。
至於增加多少減少多少,就看實際辦事了。如果畫面里場景顏色豐富,平均測光得到的結果大部分還是讓人滿意的。但只有明白基本的測光原理,才能理解為什麼相機拍出來的照片時暗時亮。
對於這個原理,強烈建議親自對著白牆,以及對著黑衣服拍一張,再放到電腦里看效果,這樣會有更好理解。
(二)直方圖
說到直方圖,就不得不說說現在相機的LCD顯示屏,顏色鮮艷且相當明亮,顯示效果出眾,以致單純靠LCD的顯示效果來判斷曝光是否正確,會十分困難。幸好,我們還可以依靠直方圖。
看下圖,分別是曝光不足、曝光正常、曝光過度的直方圖對比。
直方圖最左邊緣代表最暗的黑色,最右邊緣代表最明亮的白色,圖中非邊緣部分代表各級別灰度,直方圖的山峰,代表照片上明度的數據分布情況。
第一張是曝光不足的照片,可以看到直方圖靠右邊部位沒有任何山峰,也就是說比較亮的區域幾乎沒有數據。如果照片本身就是沒有高光的,那較亮區域沒數據那是正常的。但現在照片中有亮度比較高的天空,直方圖右邊肯定必須有數據才算是曝光正確。因此看到這樣左偏的直方圖,大部分情況可以認為是曝光不足了。(例外情況就是,如果拍純黑色或者整個畫面都是深色為主的照片,直方圖左偏才是曝光正確)
第二張是曝光正常的照片,直方圖分布比較平均,右邊雖然有一定的留空,但屬於正常範圍。因為照片上的天空雖然沒有雲,但並不是一大片無層次的白色,還是有一定亮度變化層次的。
第三張是曝光過度的照片,直方圖偏右,且已經有一堆數據超過右邊緣,這稱為高光溢出。注意,高光溢出是無論如何也應該避免的!因為哪怕是曝光不足的照片,還能通過後期挽救一下(挽救後的效果不及正常曝光),但高光溢出是絕症,溢出了就沒得救的。除非你確定溢出的部分不是想要的部分,例如畫面中有燈或太陽這種高亮度光源的時候,高光溢出也是正常。而如果你拍的照片有白色衣服,總不會想讓白色衣服變成連衣服褶皺都沒有的一張白紙吧。
直方圖是判斷曝光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只要場景中有一定的淺色區域,就儘可能在直方圖右邊緣留有一點點餘地的前提下,讓直方圖往右偏,同時注意高光溢出。這是靠直方圖調整曝光的主要思想。為什麼要右偏?因為適當的曝光過度,可以減少暗部的噪點,後期把曲線往下拉,還能獲得更鮮艷的色彩。
(三)大光比場景
光比,即畫面中最暗和最亮所相差的程度。最暗和最亮相差程度大,就是大光比了。
首先要明白,人的眼睛是非常非常厲害的東西,比相機要厲害很多。不管是大白天,還是晚上只用一盞電筒照明,都能很快適應並看到東西,坐在室內也可以同時看清室內和室外的東西。
但相機不同,不信的話,用相機對著窗外,同時把室內和室外的一些東西拍進照片,你就會發現照片上室內曝光不足,室外有可能曝光過度。這是因為光比已經超出了相機表現的範圍,這個範圍稱為曝光寬容度。
先說說我們最常見的,大白天晴天時候風景的大光比情況
看下圖,是在天氣非常晴朗,日照非常強烈的時候拍的,眼睛看到實際景色是非常明亮的。但這張圖的顏色卻很灰暗,感覺就是曝光不足。而看直方圖,卻符合上面所說的曝光正確的直方圖,數據平均分布。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天空亮度比較高,雲彩構成了直方圖高光部分的大量細節。為了保留這些細節,我稍微欠曝了一點點。實際上可能再增加 2/3檔 左右的曝光,也是可以的。
但如果增加曝光直到地面曝光正常,那麼天空的雲彩可能就完全看不到,出現高光溢出,天空一片慘白無法挽回,慘白的天空是風景攝影時最需要避免的。所以在需要保留高光細節的情況下,寧欠勿過。
然後這張照片可以通過PS的「暗調/高光」命令調整,提亮曝光不足的地面,回復相對的正常曝光。如果天空在拍的時候就慘白,就無法做到這樣了。
另外提一下,如果有相機有RAW格式,這種情況拍RAW格式通過後期,會比JPG調整的效果更好。
實際中也有光比大到無論怎樣都挽救不了的情況,如果非要拍,那就不得不作出取捨了,天空慘白也是無奈之舉。不過你當然也可以選擇不把天空拍進去的~
(四)減少光比
以上描述的大光比情況,好像我們除了靠後期技術之外,並不能做到什麼。但其實不然,對風光攝影降低光比的方法還是很多的,但都需要一定的硬體條件。
第一,中性灰漸變濾鏡。這個濾鏡其實就是一塊從灰色漸變到無色的太陽鏡,因為灰色不影響透過的光的顏色,所以把深色的那端對著天空加在相機鏡頭前面,就可以降低天空亮度。因為最方便,估計這是用的最多的方法。
第二,用三腳架,搖黑卡,這個方法一般需要最少數秒的曝光。所謂搖黑卡,就是相機正在曝光的過程中,用黑色的紙,在畫面高光區域中快速搖動,通過這種變化的遮擋,來降低高光部分的光線通過。因為操作起來有一定技巧,而且大白天很難有長達數秒曝光的場合(除非使用中灰濾鏡,這個跟上面說的中灰漸變濾鏡不同,是沒有漸變的),所以估計實際用得到的情況也很少吧,起碼我自己就沒搖過(大家都是好孩子,不要扔東西~~~~~)
第三,用三腳架,包圍曝光,事後PS合成HDR(高寬容度圖像)。用來合成HDR的包圍曝光,必須從欠曝到過曝拍不少於3張照片(越多越好)。除了亮度不同,照片中的任何元素都不能移動。因為是用不同的參數把暗部和亮部最正確曝光的照片都合成在一起,所以寬容度異常強大,得出的照片有時也會超現實的華麗。製作方法和效果可以google一下。可惜我自己僅測試過可行性之後,就沒試過在實際中使用了(因為此懶人極少使用三腳架)。
(五)補光
補光的作用,也同樣是減少光比,但減少光比的對象不同。這個是直接對需要正確曝光的物體添加光線。
補光最常用的就是閃光燈和反光板。
估計很多人錯誤地以為,大白天不需要閃光燈。但剛才說過了,相機並不具備人眼那樣強大的光線適應力。
看下圖,是一種常見的逆光情況,哪怕增加2檔曝光,背景完全過曝,主體仍然黑色一片。但只要開一下閃光燈,或者用其他方法對主體添加顏色接近的光源(關於色溫和白平衡以後會說),就可以解決這個逆光的情況。當然,不同的補光方法,效果也是有差別的,但一般用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閃光燈。
而以下則是逆光相對沒那麼強的情況,但仍需要補光。但下圖閃光燈的參數作了一定調整(閃光曝光補償 -1檔,具體留待以後說)。這樣的補光,目的是利用環境光為主光,來減弱陰影。
哪怕是大白天,其實自然光下直接拍人,臉上的陰影還是相當礙眼的,不然拍人像的時候,怎麼會有人專門抬反光板?一般情況下減少陰影是必須的,不管用什麼方法。(當然視乎題材,也有拍側逆光甚至剪影的情況)
而拍婚紗照之類的,還會用更高效率的外拍燈或者外閃,但拍那個的想法就不一定是消除陰影,而是把人造光當主光用,為的是適應全天候的拍攝,這樣不管環境光從哪裡來什麼質感,都照拍無誤(攝影師要養家糊口的啊,總不能聽天由命)
把人造光當主光的,我也拍過一張,去年去拍婚紗照的時候,自己也帶上現在已經賣掉的A610拍的。用閃光燈來保證我家肥妹有足夠的曝光,同時把背景的海壓暗下去了,以致看上去有點像假景(千辛萬苦去看到這麼漂亮的真海,我居然拍得像個假的 囧rz)
這篇似乎有點長,不知道有沒有人能耐心看完。
但對攝影來說,曝光確實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應該多花一點時間了解。攝影本來就是用光的藝術嘛,即使用光的可能是信用卡~第三篇,光圈 / 快門速度 / 感光度
相對前面2篇,我覺得這一篇會是很容易理解且運用的,因為都是比較定性的概念。 首先解釋一下這三個概念: (一)光圈 光圈就是控制鏡頭通光的那個孔。 光圈大小可以用『光圈值』來表示,這裡是一組光圈值:F1.4、F2.0、F2.8、F4.0、F5.6、F8.0、F11……。後一個值對應的孔徑,是前一個的一半,因此單位時間內通光量少一半,習慣說法是「相差一檔光圈」。也就是說 F2.8比 F2.0 小一檔,F4.0比 F2.8 小一檔,如此類推。(有點數學常識的,應該可以看出,每個值乘以根號2,即 1.4,就是下一個值)。 每檔光圈值之間允許有過渡值,例如F2.2、F2.4、F4.5、F6.3,等等…… 總的來說,『光圈值』越大,光圈越小;『光圈值』越小,光圈越大。 要得到相同的曝光量,把光圈調大一檔,曝光時間就可以縮短一半;反之亦然。 (二)快門速度 快門是控制光線通過光圈的門。快門打開時開始曝光,快門關閉時結束曝光。開門關門的時間間隔,就是快門速度,也就是剛才所說的曝光時間。
這是一組快門速度: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1/2000……。單位是秒(s)。
按分數來理解,後一個值是前一個值的一半。因此後一個快門速度比前一個快一倍,曝光時間短一倍,曝光量少一檔。
跟光圈一樣,允許每檔之間有過渡值,例如1/5、1/10、1/20、1/25、1/40,1/80等等……
說到快門就不得不說個概念,叫安全快門。由於快門速度越慢,就越容易因為手抖導致圖像模糊。這個安全快門的概念,可以理解為,剛好不會因為手抖而導致圖像模糊的快門速度。(手是肯定會抖的,除非沒脈搏)。
安全快門的數值,隨焦距變化不同而變化,計算方法是該焦距的倒數。例如24mm的超廣角,安全快門是1/25 s;120mm的長焦,安全快門是1/125 s;300mm的超長焦,安全快門是1/300 s。可見越長焦越容易抖,而且還要視乎不同人按快門時候的動作輕重(如果用力按肯定抖,我家肥妹就試過廣角端 1/300 s 都抖的!)
(三)感光度(ISO)
數碼相機的感光度,是數碼膠片CCD/CMOS對光線的敏感程度。
感光度越低,噪點越少,細節更豐富;感光度越高,噪點更多,細節更差。
CCD/CMOS面積越大,畫質會越好,因此數碼單反的畫質才會比DC的高很多,因為單反的CCD/CMOS比DC的大很多倍。
感光度也一樣靠數值來衡量:ISO50、ISO100、ISO200、ISO400、ISO800、ISO1600、ISO3200。
跟光圈快門一樣,後一個值跟前一個值相差一檔曝光量,數字越大對光線越敏感。也就是說,在相同的光圈和快門速度下,ISO200 比 ISO100 多一檔曝光量。
一樣可以允許過渡值:ISO80、ISO160、ISO240、ISO320,等等。但不是每台相機都可以選得到ISO的過渡值。
(四)景深
景深是對焦點焦平面前後的清晰範圍。如果這麼說有點抽象,那我就說虛化吧,估計很多人就明白。
虛化厲害,就是景深小(清晰範圍小);虛化程度小,就是景深大(清晰範圍大)。
虛化包括前景與背景,可以利用前景和背景的虛化,來製造一定的畫面層次感。如下圖,畫面下面的綠色模糊,是被虛化了的前景葉子,適當運用前景虛化效果會相當不錯。
景深跟三個因素有關。焦距、光圈、拍攝距離。
焦距越長,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拍攝距離越近,景深越小;拍攝距離越遠,景深越大。
由於在完成構圖之後,焦距和拍攝距離已經決定好了,因此我們在這時最主要是靠光圈來控制景深。
景深不是越小或者越大就越好的,如何根據題材控制合適的景深,需要實際中摸索。
看下圖,景深差別就更直觀了:
上圖也可以看出,光圈從 F2.8 縮到 F8.0,快門速度也從 1/30 變慢到 1/4 。 因為是在腳架上拍攝,所以不會因為抖動而模糊,如果手持這麼慢的快門,就要注意了。
PS:由於小DC的CCD/CMOS很小,所以物理上決定了同參數下景深比單反大很多,拍人像基本上是拍不出明顯虛化,但拍微距還是可以虛化的(因為拍攝距離短)。個人覺得這種超大景深也可以作為優點來使用。
(五)快門速度快門對照片的影響
高速快門可以凝固瞬間;慢速快門可以記錄時間的流逝(當然還可以造成手抖模糊!)。
高速快門凝固飛行中的蜜蜂(翅膀太快了凝固不了)
慢速快門讓水流更加細膩
光圈 / 快門 / 感光度,各自之間有一定的制約和影響關係。光圈控制景深的同時,會影響快門速度;高感光度造成畫質劣化的同時,卻能用於提高快門速度;快門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畫面的效果,尤其是運動的畫面。
正因為光圈能控制景深的同時影響快門,所以我用得最多的相機模式是光圈優先(傻瓜機請無視)。用光圈控制景深自然不說,如需要高速快門則可調大光圈,相反就調小光圈;如果當光圈調最大,快門也不足夠的時候,就只能用光源了(不管閃光燈還是什麼燈)。
拍攝其實就是選擇,選擇不同的參數下的不同效果。最終妄想-零 的 攝影基礎速成(四)
第四篇,白平衡
說到白平衡,首先要提一下色溫。但我不想詳細說色溫的定義,有興趣的自己google了解。
簡單地說明,色溫可以理解為自然界的光線不同光譜表現出來的不同顏色。色溫低偏暖(黃),色溫高偏冷(藍)。
相機設定白平衡,其實就是設定一個色溫值,如果這個色溫值跟環境色溫不同,照片就會偏色。相機設定的色溫值,如果比環境的色溫低,照片就偏藍;如果比環境的色溫高,就會偏黃。這就是照片偏色的成因。
(一)單光源的白平衡
單光源的情況比較普遍。例如在白天戶外,單光源就是太陽;在室內,單光源就是檯燈、節能燈、日光燈等等。
看下圖,光源是天花板的一盞橙黃色節能燈,在不同的白平衡設置下拍的:
首先說日光白平衡,它最接近白天戶外自然光源下用肉眼所見的效果,個人覺得這是最標準的白平衡設置。白天戶外不妨都設置為日光白平衡,哪怕有時有些細微偏色,也是可接受的(晴天和陰天的色溫會有一定差別)。但顯然,室內橙黃色人造光源下,用日光白平衡會嚴重偏黃(如剛才所說,這時相機的設定色溫,比環境色溫高)
接著說自動白平衡,是相機在一定的色溫範圍內自動糾正偏色。我覺得自動白平衡一般都比較接近人眼對偏色的糾正能力,調整結果比較接近肉眼所見。如圖所示,照片的偏色程度比較中等,不像日光白平衡那樣嚴重偏黃,但仍對環境光有一定的表現能力。因為肉眼看到的光線本來就是橙黃的,所以如果用自動白平衡,相機是不會做到完全糾正偏色的。但仍要注意,自動的東西總會有一定的不穩定因素。
最後說自定義白平衡,這是絕對還原當前環境光的設置,設定時需要一張白紙或灰卡,實際上是用來告訴相機,「這是白色或灰色,別把它變成其他顏色哦」(白色和灰色沒有偏色,其他顏色也不會偏色)。因為是絕對還原準確顏色,所以表現不出環境光源是什麼顏色,需不需要表現出環境光源,要視乎拍攝題材選擇。不過嘛,大部分的情況,準確還原顏色是最好看的。
(PS:圖上的床單剛換了個淺綠色的,所以自定義白平衡的背景是淺綠)
對了,還有一點比較重要的,不要指望PS能很準確糾正偏色,因為PS能糾正偏色的範圍很有限。對於偏色厲害的照片是絕對無能為力的。繼續拿上圖做例子,如果要用PS糾正日光白平衡那張,哪怕只想糾正到自動白平衡那樣的結果,也是很無力的。即使能勉強糾正到相似,顏色也會變得相當不自然。
(二)多個不同光源的白平衡
如果是多個同色溫光源,當單一光源的白平衡調整即可。現在說的是多個不同色溫光源的白平衡,為了簡化情況,只用兩個。
既然是不同的光源,色溫自然有高低。剛才已經說過了,色溫低會偏黃,色溫高會偏藍。
我在原來天花板一盞橙黃色節能燈的基礎上,增加一盞LED小檯燈。分別對色溫高低的兩個光源使用自定義白平衡,就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情況:
左圖,是根據天花板節能燈調節的自定義白平衡。可以看出,相對天花板節能燈,LED小檯燈的燈色溫高,導致被LED照射的主體偏藍色,而背景的顏色是還原正確的。
右圖,是根據LED小檯燈調節的自定義白平衡。可以看出LED照射的主體顏色正常沒偏色,而由於節能燈色溫低,背景都偏橙黃色了。
顯然右圖的效果比左圖要好很多,在多光源的情況,對不同光源使用不同的自定義白平衡,照片效果的差別是巨大的。
除了室內布光,在室外也能利用具有色溫差的光源來營造特殊效果。但要先知道室外最大的光源是太陽,要營造這樣的色溫差並掩蓋太陽對主體的照明干擾,自己添加的光源必須是強力的光源。而且要控制背景的偏色,更要了解一下補色的原理。
在日光下按照人為光源還原白平衡的前提下,如果添加黃色光源,背景就會呈現黃色的補色——藍色;如果添加綠色光源,背景就會呈現綠色的補色——紅色;等等。(這個應用需要專業的燈光,了解一下就好,但有興趣可以在室內通過簡單的燈光+濾色片把玩一下)
下面這張,就說明了室內和室外的一個色溫差,按照室內的節能燈還原白平衡,室外的陽光就呈現藍色了。
(三)多光源下應該多試試多種白平衡
有些時候光源較多,或者雖然光源單一卻不知道該怎樣還原才好看,就應該多試試不同的白平衡設置。例如夜景、日出日落等情況。
如果相機有RAW格式,在這個時候拍攝RAW就最好不過了,因為RAW格式的白平衡,可以隨意調整並且是無損的。
下圖的天空、街燈、主體,色溫均不同,在這種情況不同的白平衡設置都有不同味道,最好是保存RAW,要是只能拍JPG的DC,可以不同白平衡設置多拍幾張。(太陽還沒完全下山,日光白平衡在這時還是最接近肉眼所見)
選擇白平衡,其實是在選擇要不要準確還原顏色。
顏色還原完全準確的話,就不能表現出環境光的氣氛,當環境光不是照片需要交代的信息的時候,則都需要準確還原顏色。這個選擇權在拍攝者手上。
另外,某些有白平衡微調功能的相機,可以在準確還原顏色的基礎上,再選擇偏向某一個色調。
第五篇,閃光燈
「曝光」那一篇,已經說過一些閃光燈的補光應用,這篇將會再簡要說明一下其他作用。
另外再提一下,閃光燈的專門知識很多,這裡只說簡單應用,其他有興趣自己去找教材。
(一)閃光曝光補償
跟曝光補償類似,閃光曝光補償控制的是閃光燈的輸出。
假設沒有任何環境光,±0 表示的是讓主體剛好充足曝光;+1 表示過曝一檔;-1 表示欠曝1檔。
但實際中應用一般都會有環境光,就例如以前說過的白天補光的情況。由於環境光和閃光同時照亮主體,那麼如果環境光和閃光的任何一個,都足夠讓主體曝光正確的話,則主體在兩種光同時照射下肯定會過曝。
所以閃光燈用來補光的時候,閃光曝光補償一般設置為負數,這樣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讓閃光與環境光混合。但具體負多少,要視乎環境光對主體的照射程度而定。
環境光對主體照射多,主體沒有閃光的情況下還能基本曝光正確的話,閃光補償就負多點,一般 -1;環境光對主體照射少,主體沒有閃光的情況下會曝光不足的話,閃光補償就負少點,完全逆光的時候可以為 ±0 甚至 +1。
但要注意環境光的色溫,如果跟閃光的色溫相差太大的時候,建議在閃光燈上加濾色片,讓閃光燈的色溫接近環境色溫(當然也可以像上一篇說的那樣,利用色溫差來營造特殊效果)。如果沒濾色片,直接閃也不是不可以,但建議選用閃光燈白平衡,不然很容易拍到半藍半黃的。
另外閃光燈的色溫跟太陽接近,白天戶外補光的時候可以直接閃。
(二)慢速同步、前簾同步、後簾同步
一般DC開閃光燈的話,會限制一個最慢的快門值。例如室內如果要 1/5 才正確曝光的話,開了閃光燈之後可能會強制變成1/60s。這樣的照片上往往就只有主體和暗暗的背景。
如果打開慢速同步閃光,就可以讓閃光燈在 1/5s 的快門速度下閃光了。這樣主體和背景都能正確曝光。(要注意背景對自動白平衡的影響,建議選用閃光燈白平衡)
看快門速度就可以知道,下圖是室內光源很暗的情況,效果差異如下圖所示(為了照顧效果,已作過閃光曝光補償的調整)。
普通閃光模式,讓快門強制從 1/3s 變為 1/40s,所以閃光照射範圍外的背景幾乎全黑了。而事實上如果室內光源正常曝光所需的快門速度,越接近閃光燈強制的快門速度1/40s的話,效果就越接近慢速同步的效果。
前簾同步和後簾同步,要在慢速快門下且被拍物體在運動狀態才能看出區別。
前簾同步:快門開啟之後的一瞬間閃光;
後簾同步;快門關閉之前的一瞬間閃光。
假設物體按軌跡運動,並且快門速度足夠讓物體運動一定距離。
前簾同步,物體會首先被閃光燈照射在照片留下實像,結果實像顯示在運動軌跡末端;後簾同步,快門關閉的瞬間閃光形成實像,結果實像顯示在運動軌跡的前端。因此後簾同步比較符合視覺習慣。
但不符合視覺習慣的前簾同步,不等於沒有用,它可以使用在從特定動作開始,同時要表現運動軌跡的情況。例如,你可以拿著一根焰火,擺一個很帥的pose,然後前簾同步閃光之後,就可以拿著焰火隨意揮舞了。這樣照片上就是你很帥的pose以及焰火的揮舞軌跡。
(三)外置閃光燈的應用
說到外閃,就不得不說經常被問及的一個問題:室內不夠亮,怎樣拍人才好看(引申問題,婚宴怎麼拍才好)
我一般這樣回答。
答案一:在室內光線還不至於太差,快門速度在 1/20s 以上的時候,可以用相機內置閃光燈,用慢速同步閃光,配合 -2/3 或者 -1 左右的閃光曝光補償,拍靜止不動的人效果不錯(閃光參數跟室外補光時候差不多,不同的是快門慢了,要注意手抖)。但如果要抓拍人的動作,這樣就只能不開慢速同步的閃光燈來抓拍了,但效果一般是黑背景加清晰的黑影。
答案二:外閃。這是理想的室內拍攝解決方法,基本上可以無視室內環境光,不管靜的動的照拍無誤。
小DC要接外閃,必須有熱靴,而且一般只有旗艦DC才有。但即使能接外閃,也肯定會頭重腳輕拿不穩。因此我一般會玩玩無線引閃,遙控接收器和閃光燈直接放三腳架上調好角度就可以隨意拍了,而小DC掛個遙控發射器也不會重。
便宜實用的國產銀燕,雖然是手動燈,但室內足夠用,買一個玩玩很不錯:
效果對比,左圖是相機內閃,濃重的陰影和閃光的直射,效果不理想;右圖為外閃使用跳閃(跳閃,指調整外閃角度對著上方照射,靠天花板均勻反射的光線來照亮房間),光線均勻和諧。
兩圖拍攝參數均為 F3.5 1/250s,較高速的快門足夠忽略室內環境光,因此兩圖均為單純用閃光燈拍攝。
另外附兩張婚宴拍攝,拍於同事的婚禮上,為避免當事人出鏡,因此做了模糊。快門均為 F4.0 1/100s,環境光只作為次要,主光是閃光,同樣是跳閃,以避免濃重的黑影。
這篇說得比較粗淺,我連GN值和光圈控制閃光曝光都沒說(因為DC即使有手動調閃光輸出功能,也十分雞肋),而對於這裡說過的,也必須實踐才能掌握。
另外要注意,閃光曝光補償功能一般需要功能較全的手動DC才有。慢速同步和前後簾同步,則全自動DC上也有可能有。
基本上我所知道的常用基本知識,大部分已經都在這幾篇文章里了。作用是以後有人問我問題或要我教攝影,直接看這裡即可。我是個懶人,懶得一個個回答~
最後再補一句,這裡說的只涉及技法,對於如何拍好照片,拍的時候謹記三個要素:主題、主體、簡潔。
全篇完。
推薦閱讀:
※最新版人像攝影擺姿大全(收藏吧)
※鏡間佳作| 萊卡&哈蘇 草莓音樂節
※VSCO FILM 07指南(翻譯)
※【Ins精選】每張旅行照片賺9000美元,這對情侶是這樣做的...
※如何欣賞攝影作品並學習其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