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詩歌(2017年2月)
道外區
古馬
白雲在天
午後有兩三閑人在老街太陽底下喝啤酒抽紙煙
電線杆站著 柳樹也有一棵沒一棵閑綠在道旁
曾經的桃花巷在哪裡 尋花問柳的人易聚易散
脫褲子的雲易聚易散 最終拋棄棉花的比喻
撕棉花的人不如撕桃花的好看
蕭紅好看嗎 看望蕭紅宜在冬天
在某個街口開一扇玻璃小窗的水樓前買包香煙
順便打問她在此地的住處 寒冷的風中
或許打問不著 那先拉起衣領
劃根火柴點支煙深深吸上一口
再辨認一下暮色中的方向
我尚不甘心我只知道落日的地址
我尚不甘心
我錯過她是在上一個世紀我尚未出生的年代
是在今天
白雲在天?
黑色電線中的電流聲 讚美著寂寞
潘維:詩歌如何寫生活場景,這是每個詩人都在面對的問題。從「看見」這面鏡子里,可以映現作者的心理語境。古馬作為西北地區最優秀的詩人之一,他的大多數作品有顯著的地方特點,但這首《道外區》寫得卻是某些年代的普遍性。前兩段描寫和雜感交織,蕭紅出現的轉折點顯得生硬,但之後作品中所體現的那種寂寞、內斂的人性撐起了這首詩。如何處理好抒情詩里那個「情」的濃度,確實需要技術,泛濫和冷漠都過於極端,我仍然要說,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要保持恰當的距離,詩人要懂得在作品裡虛構自己的真實。
李元勝:訪人不遇,是常被詩家寫到的題材。而古馬訪的是不遇之人,時代交錯的不遇之人。先懶懶地寫兩段場景,舒緩、平庸得我以為自己讀到了一首假古馬——他不是從來惜墨如金嗎?第三段突然提速,在繼續場景之前,信手拈來兩句「撕棉花的人不如撕桃花的好看/蕭紅好看嗎,看望蕭紅宜在冬天」。第四段仍然繼續第一人稱場景,到最後一句突然又有意外之筆。最後兩段繼續出手,快速推進,全詩在最後一句回到場景中,以一個小細節上戛然而止,穩穩收住。這是現代版的《登幽州台歌》,在小場景中寫出了不遇往者來者的無邊空曠。
宣告其身
葉麗雋
父親在月光下的菜地里澆水
酷暑日,八棱瓜、豇豆、黃瓜和茄子
都在等待著渴飲,被逐個澆透
澆著澆著,父親消失在夜色里
漸漸地,蟲聲嘶鳴,魅影四起
有什麼在悄悄地靠近
越來越重的呼吸,越逼越緊的腳步……
我僵立在田埂上,無法動彈
只有手裡的肥料小桶,在瑟瑟發抖
而心跳在體外……那呼吸,那腳步……
我的恐懼膨脹為龐大的黑夜,張著口
黑暗中,我突然聽到了自己
破胸而出的一聲吶喊:「我在這裡——」
頃刻間,怪獸消失了,我被拯救
父親的回應在遠處隱約響起……
——那是第一次,幼小的我
大聲地向世界宣告著自己的位置
如今,老之將至,我已懂得羞怯
不再驚呼出聲。當危險來臨
我甚至會失語——人世蒼茫,詩歌
也不啻為一種,求生的方式
臧棣:這首寫得非常精妙,幾乎稱得上小小的傑作。一般而言,按現代詩歌文化中流行的驚奇詩學,我們對好詩的當代性大致有一個判斷的底線,就是一首出自當代的詩,它必須在修辭的力度上給人們帶來足夠的審美震驚。但葉麗雋的這首短詩《宣告其身》,則在詩的修辭和句法方面,都顯得很樸素,就彷彿詩人沉浸在自己的體會中,完全沒有時間和精力再耍什麼修辭花招。詩的本事,源於詩人童年在鄉村的日常經歷。它很私人化,正式這種私人化的生存情境,為這首詩的真實性提供了一個親切的支撐。詩中的兩個轉化,都被這首詩的創造者拿捏的相當有分寸感。第一次轉化,普通的農事活動——暑熱天的夜間澆灌,轉化為一種荒野情境:一個農家小孩在夜幕沉沉的田野中突然遭遇人類生存中的原始恐懼。這個畫面,從樸素的敘事躍進到富於象徵性的轉喻,一下子撐開了詩的意圖的演繹路徑。也不妨說,這一詩歌視角的內在轉化,從類型上,激活了這首詩的主題向度:將這首詩從對自身經歷的回顧(傳記詩的類型)推進到帶有強烈隱喻彩的象徵詩。第二個轉化,正如詩的結尾提示的,這首詩也還牽涉對詩的功用的個人化的確認——詩是一種自我救贖的方式。就文學思想而言,或許作為一種觀念,這種確認本身並無多少新意;畢竟,關於詩和自我救贖之間的說法,我們已聽過不少。出彩之處在於,詩人在一首看似極其普通的經歷陳述的詩中,將常見的觀念和個人的體會如此真實如此自然地焊接在了一起。此外,從這首詩的意圖進展上看,詩人對寫作的控制也是相當老道的。更突出的,詩人對如何從詩的情境中慢慢抽出詩的含義,也有著令人稱奇的表現。
獨立
劍男
獨立的金雞,平靜水面上單腿站立的鷺鷥
停在松枝上的白鶴,它們紋絲不動
好像對世界而言,一條腿就已經足夠
但在雲溪,我看見一隻斷了腿的山鷹
被人牽著在路上蹦躂,眼睛裡充滿了火
那條不再聽使喚的腿似乎讓它感到
憤怒和絕望,獨自站立的東西有軟弱的一面
也有堅強的一面,因而是美的
但獨立之外的東西顯然並不顯得多餘
無論殘廢的,刻意藏起的
那支撐起我們的東西一定也包括
多出來的那一部分,就像那個跳芭蕾舞的
少女,似乎永遠只有一條腿,另一條
總是空的,那不過是我們對孤單力量
所表示的敬畏,以呼應我們在生活中的獨木難支
雷平陽:劍男這首《獨立》,取用了鳥禽和芭蕾舞演員現實中的「獨立」,以其獨立之美,呈現獨立中存在的殘廢與隱藏,繼而說出現實中我們的「獨木難支」。我必須承認,這首詩歌攪動了我內心世界中最脆弱也最敏感的神經,我迫切的想進入詩中,一起去搜索現實中的獨立現象,從及獨立的倒影與假象。它引我入瓮,我為之動蕩,唯一不滿意的是結束處的「獨木難支」,一個遼闊的空間因此縮小了許多。
早春
李海鵬
三月,天氣熱了起來,人們換上
薄衫,去海棠樹下看海豹。
看海豹:人住水裡,風住花團。
花團,有花瓣下落,紡錘形軀體里
噴出一大簇泡沫:三月,海獸在低吼。
泅渡人循回聲,追蹤自己的身體。
循回聲,觸到花粉過敏症患者們
哭泣的暗礁,皮膚上有綻放的章魚。
「該得到的尚未得到」,他始終感到癢——
三月,慾望的距離是海底兩萬里。
下一個登陸點:捕鯨船和圖書館。
每一次起錨都是開始冒險。水中騰躍的
金屬,朗讀者的低音從泥土裡掘出葬花人。
三月,捕鯨手的眼淚是一間心愛的花店,
抹香鯨低吼的腹中,賣花女正修剪花卉的聲息。
陳先發:好的詩歌尊重語言的自身運動——這意味著,一首詩在寫作過程中,很大部分並非作者先行設計好的,而是詞語以自身之力流淌、碰撞,產生的效果往往出乎作者的寫作意願之外。有時作者寫著寫著,自己也陷入驚異中:「我何以如此?」——所以,一首好詩要求讀者的大致類似:不要去求得某句詩的固定的「標準答案」,而是要「投入體驗」,用心感覺詞與詞撞擊所產生的神秘性,從而達到一詩多解的多元空間。你很難講清「朗讀者的低音從泥土裡掘出葬花人」這句是個意思,但你可以以自身體驗得到答案,不要羞怯於自身的答案是否幼稚,只要它忠於你自己的內心,它就是精確和有效的——體驗,是最好的鑰匙。
推薦閱讀: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31~40)
※徐訏詩歌:《進香集》
※如何賞析李白《白紵辭三首》?
※《寫履歷表》- 辛波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