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中國只有讀書人,沒有知識分子。(黑白先生)
幾千年來中國只有讀書人,沒有知識分子。(黑白先生)
很多人不讀書,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論。看似普通平常,品味起來,有些令人震驚。大多數人,現在除了讓自己的兒女好好讀書,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找個好工作之外,自己是堅決不讀書的,也是堅決不買書的。問他為什麼不讀書,他說,我這輩子就這樣了。都定型了,還讀什麼書?有那功夫還不如多掙點錢,干點別的。
看到啦嗎?中國人讀書目的很清楚,生存或為了改善生活。古時讀書只一個目標:學而優則仕,當官。國人讀書不是為了求知,更不是為了探索真理。國人所有的智慧都是「生存」層面的。使得國人讀書,只為做官。不通邏輯,不明自然,不事生產,脫離實踐,滿嘴空言...所以幾千年來沒有像西方文明那樣誕生過哲學、化學、物理、幾何等等等。
「學而優則仕」,這是孔子給讀書人找到了出路,做了官的讀書人感激涕零,真覺著孔子比他親爹還親,尊孔為聖人發自內心。還有,皇帝的「儒家獨尊」,更讓儒生們之狂喜,能大小便失禁,想想中舉之范進的情景......八股取士制度,本來目的是為帝國篩選行政官員而設計,皇家的權力不允許掌握在豪門之手,這制度也為天下屌絲提供了一條出路也讓中國人普遍有了一個讀書的傳統。很多國人說,科舉制很先進,但是這讀書的節奏絕不是為了探索自然的奧妙和對真理的追求,是夢想著躋身於魚肉老百姓、當人上人的隊伍之中....
所以黑白先生得出結論,儒家學說是一種偽善的學說,它明明就是為皇帝服務的,卻總是打著「仁義道德」的旗號。這樣的偽善表現的教育上,就是大家都知道讀書就是為了做官,但人們卻從來也不在公開的場合表露這一點。……這就造成了中國學生在人格上的分裂。孔子的「學而優則仕」千年影響深重,至今仍然阻礙著中國社會觀念的進化。
何為知識分子?黑白先生看來:1、知識豐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2、自由思想,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彈指一揮間。3、獨立人格,不趨炎附勢、矯揉造作。4、批判精神,冷眼旁觀、針砭時弊、理性平和。
余英時先生指出,中國知識分子來自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源頭。國人讀書是為了當官。在西方,如果你說你是知識分子,那你的起點就是批評政府的。章開沅說:在西方,知識分子不是一般的讀書人或有專業知識、技能的人,而是關心人類命運、社會進步的社會精英。
所以說,中國的「讀書人」根本不是西方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他們很少象西方知識分子那樣直面人生,直面自我,在與外界黑暗與內心醜陋的搏鬥中開拓出新的精神意境。西方的知識分子,是基督教的神職人員變來的,天生跟世俗世界做鬥爭,骨頭硬。中國的讀書人,是從參加皇帝的科舉考試的文人變來的,是皇帝僱傭下的討功名利祿的俗人,所以骨頭軟。比如「手無縛雞之力、百無一用、 書獃子、儒生」都是來形容古代讀書人的。
早在300多年前,西方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彭巴爾侯爵、狄德羅、孟德斯鳩就提出了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1727年牛頓去世,遺體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陳列4天,供公眾瞻仰。下葬時棺木由2名公爵、3名伯爵和上院大法官抬著。參加葬禮的伏爾泰為出身卑微的他受到如此崇敬震撼:「我見到了一位科學家像一位功德無量的國王那樣,享受臣民為其舉辦的高規格葬禮。」而在東方,有十儒九丐之說:十個自稱儒者或儒學信徒的會有九個在權勢面前成為一個乞丐。
如圖:
德國出了很多的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詩人,這一切都與德式閱讀息息有關。德式閱讀可以總結概括為:讀書習慣、讀書氛圍、讀書設施。也可以理解成德國特有的讀書文化。當讀書成為一種全民文化的時候,民富國強就不再遙不可及。
中國學生成績再好,往往也是一個人死讀書的,只有做題,做題。背聖人的話,最後人人修成了一個山寨版的聖人。什麼都對,就是沒人味兒。就是不像自己。中國的讀書人,從小就失去了讀書的樂趣,西方國家的小學生相互是玩伴,中國已經是競爭對手,中國好比一個學習園,開滿了用化肥催生和除蟲出來的同一個品種的鮮花,按大小個,排列的整整齊齊,單調而乏味..而西方國家是一個百花盛開的森林,有不同的花色,也有灌木和雜草,按自己的意願獨自成長,充滿著生機....
1840年之後,中國面臨前古未有之變局,然而,中國的讀書人鮮有人為中國的政治變革提供系統的理論根據,依然號召讀經治國,除了國學還是國學。清朝完蛋的那麼順,不是因為腐敗,而是1905年廢科舉,是很關鍵的一個原因。讀書人覺得如果讀書不能當官,那讀書還有什麼用?所以中國的讀書人除了實用,已不可能透徹思考問題!西方自蘇格拉底以來是追求真理的兩千年,亞里士多德、休謨、洛克、康德等大師、巨人、思想家輩出,幾個世紀的知識和哲學發展最終才指引人們走向政治自由的道路!「善即知識」「批判和批判的討論是獲得真理的生活方式,也是最好的方式」我覺得蘇格拉底先生是全人類的。孔子強調的是尊重秩序、服從權威,所以孔子只屬於中國。
幾千年來,中國的儒生們只是這個社會大機器上的一個小小螺絲釘,而西方的知識分子是會獨立思考的大寫的人。魯迅先生說,讀書的目是「首在立人」。魯迅先生言,「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在五千年中華邁向現代社會的關鍵節點,「立人」之要在於培育公共精神、涵養公共文明。
(黑白先生寫於唐山,我的公眾號:heibaixiansheng333歡迎網友轉發分享。)
推薦閱讀:
※中美教育差異背後的制度焦慮 | 來論
※陳晉:漫談延安時期知識分子的待遇
※中國知識分子為什麼越來越猥瑣?——從知識分子的道德過錯說起
※中國知識分子與權力靠得太近
※【帝王軼事】曹操為何要對知識分子下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