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講座 : 《凈土點眼》 慈法法師開示

    凈土點眼 (慈法法師開示)  ——佛恩何處?報恩何在?  如法修持  正確的修行方法是什麼呢?是如法的修持。為什麼說累?就是違法地操作自己的生命,以惡法來逼迫自己,帶來了苦、困、難、障,這都是自己給自己帶來的東西。  苦處坦露自性是真安樂  安樂行是什麼呢?按照正行來說,就是苦難之時坦其自性,即坦露它自性的剎那生起的喜悅。就在苦的時候,坦露其自性,這種樂才是不可思議的樂!好比我們感到這件事本來很好,它就沒有什麼了,人基本上就是這個狀態,稱為業相續狀態;但你在極苦之處,突然把它的本質揭開了,會生起大樂。這個樂是大樂,就是苦處有樂!一般我們在樂處才會有樂,而不知這個難處、障處、危險處,就是業緣泛起處,在坦露它本質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樂!佛法恰恰用在這個地方。把所有的難緣、障緣解決於當下,這是真正的佛法利益,並不是在這個苦之外,再找一個樂。  面對業相,懺悔放下得究竟方便  現在的人犯錯誤了就包藏,隱蔽,害怕,畏懼,不敢面對。實際若面對了,懺悔得安樂。懺悔實際是一种放下的安樂,但透其本質,了其實相,得究竟安樂。因為業一來,你就把它解決了,在這個地方得究竟方便。什麼事情來了,都可以得方便,不然我們不得方便。  實際法印就是方便,也就是究竟方便。不像守株待兔的人,突然碰到一隻死兔子,就認為在這個地方可以得到兔子了,結果怎麼守,兔子也不來。為什麼呢?它是偶發性的。有人碰到一個利益也是偶發性的,但是一旦掌握了法印,就會時常歡喜,清凈安樂。你是主動的!  認知法印,歷事安心,得大安樂  在學佛最基礎的因緣上,要安心。要知道發心,要知道本心,明確本心,究竟於本心。我們在這個地方要不斷地去實踐,這是最初因緣。人一旦安心了,就會面對世間。面對世間的時候,看自己是真安心還是假安心。這時候的業種、業相,不是你個人的單一業相,是正報的相續了。業報相續,無始以來的業種一時泛起,面對事相若能如實解決,這時候得真實安心,就是相應安心,就是理事一如安心!  開始我們只能在事相解處安心,就是說:哎呀,我理解了,這個煩惱來了,我不要染著。對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註:四法印)認知了。但到事上,不見得能行,所以在事上就不斷地錘打,錘打……然後理事並舉,一時契入。這個契入是真實利益。  但此處尚不究竟,何以故?還有理,還有事,理事二種對待,尚有觀照二法。有觀有照,觀照為礙,此時不能得究竟歡喜,即沒有斷煩惱。若人一時對待消融,諸法無所得,無智亦無得,無有對待故,一切法秉然於光明藏中,連「無對待」都沒了,這時候得大安樂!此時不只是真實安樂,是大安樂!以大安樂故,能利益世間,無所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一路走出!在這個地方利益眾生。  你們開始能把心安下來就不錯了!先要把心安下來,先要解悟,然後在事上錘打自己。你先要經過道理,先要有個發心,先要有個心地的參照。如果這個都沒有,你怎麼行法啊?都是造業去了,你知道嗎?什麼業呀?煩惱的積累!  這個地方要看好,再把這個對待的問題解決了。知如法不如法,事事知其本性,坦其本性,念念回歸,這還是有覺有照,覺照之時不得究竟方便。一時觀照安樂,但是觀照也為礙,安樂之時也為障礙,不得究竟安樂,即不能斷除煩惱。這個地方已經能伏煩惱了,即煩惱來了,馬上知道它的本性是什麼,馬上能回歸到它的本性中來,這是很重要的修持。  凈土法門泯除對待,平等回入,斷煩惱於當下  凈土一法不是這樣修持,凈土是什麼呢?泯除對待,一時回入光明藏,清凈安住,無所對待!但是你們若用不上,那就慢慢爬吧,爬什麼?讀自己的心,明白自己的心。其實凈土教言是最深刻的了!九法界等蒙攝受,鹹得往生。平等緣起,一時回入,沒有對待!無對待的法則就是一時斷除煩惱!何以故?無始以來的善惡無記一時消融,歸入彌陀無礙光明中。這麼大的福報你不要,沒有對待的法則你不要,就是小心眼子,小膽量,總想搞點小名堂,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好了,那就慢慢來吧,不能一次性抉擇啊!  平等智中得大安樂,斷除煩惱。以彌陀無礙光明故,斷除現前煩惱,即善惡無記一時消融,凡聖一時消融,歸入光明,得以自在力;光明亦不可染,得以究竟寂滅。這個地方是斷煩惱方便,連伏它都不伏了!伏的時候還有這個東西呢,你還有對待。對待消融,心智蕩然,得三種清凈心中的樂清凈心(註:  「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三種?一者無染清凈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二者安清凈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三者樂清凈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是名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往生論》天親菩薩造)。  菩薩們啊!我講了這麼多年,就講這一句話:咸同趣入,一時解脫!但是人們不要,「哎呀,我有煩惱,我業障很重,我做了多少善事,這個善知識多好,那個善知識多壞,這個寺廟怎麼樣……」心總是對待啊,擇取啊,不能安樂!本來是一身輕之人、利益世間之人,結果奔波於自己的取捨中,沉淪於六道,辜負了彌陀啊!本來我們應該利益世間去了,沒事了,結果還在忙叨著自己的善惡無記業緣,辜負了彌陀!修這修那,你修三年以後再回頭,再來聽無修為之法、非因果之法、出生死當下成就之法!  彌陀教言本來就是這樣子的——身業禮拜阿彌陀佛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得生彼國,平等一味,入蓮池海會;口業稱讚阿彌陀佛平等光、智慧光、不思議光,乃至無盡光明一時湧入自己心中。何以故?心智蕩然啊!什麼蕩然?無所掛礙,無所對待!你還有什麼煩惱呀?還有什麼凡聖呀?還有什麼高低呀?還有什麼人我呀?只是贊佛功德,歡喜踴躍,不能自制。所以心常發願,願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得大安樂。可惜阿彌陀佛喲!這樣一個珍寶的教言,被我們踩在腳底下當土了,但當土也給你帶來安穩了。  你一對比,就知道彌陀教言甚深不可思議的所在了。平等緣起,光明緣起,也就是如來藏緣起,不可思議就在這兒!就是斷煩惱於當下,出生死於當下,橫斷橫出,不假第二方便。這不是胡說的,是真實不可思議!歷代祖師講:善哉稀有啊!凈土了義之了義啊!徑中之徑!圓頓之極圓頓啊!不可思議,橫斷生死!人們不知道這一點,認為這是誇大其詞,因為說自己的法門,所以就來誇讚它。根本不是這樣的!是如實之教、如實之說,如實的法則,如實的利益。  為何用不上力  有人認為彌陀教言在事上用不上力,就不以為真了,又回到世俗的善惡、是非、對待、得失、人我、凡聖……又徘徊去了,這是我們的習慣。  比如別人說我惡,你說我惡那我就惡唄,心智不動搖;別人說我善,那我就善唄,心智不動搖。用什麼力呀?就是在現實面前你是不是能這樣做!《往生論》中五念門與五種果門,念門是什麼呢?心念一至,即用此法。用它就用上力了,你不用它就不用力。不是你用不上力,是你沒有用過。我們平時不用,因緣一來了,就尋找其他的東西去了。你用的時候就知道了,經常用,用久了就方便了。  此處若不在事事處處串習,人多生畏懼,就說用不上力。每個事情上都要這樣,就在這些地方串習、串習……要不然人就很假。什麼假呀?遇法不知妙用,就是假。  果門法則斷除煩惱如獅子博鹿  果門就更簡單了,直接回入。不舍一切苦惱眾生,迴向為首,成就大悲,遊戲神通,至教化地。面對煩惱如獅子搏鹿,遊戲自在。(註:「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是名出第五門。」《往生論》天親菩薩造)什麼是獅子搏鹿?煩惱來了,拋拋它,讓它繼續跑,再拋拋它,還在跑,再拋拋它,跟煩惱逗著玩,如此而已。而不是被煩惱所困擾、纏縛了。鹿雖然很能跳躍,但獅子是久蓄而待發,一撲,把鹿給撲倒了,這時候鹿掙扎掙扎,獅子也不咬死它,讓它跑,然後又撲上去……鹿難逃獅子的大力與速度,它逃不出去。  我們運用法則純熟的時候,煩惱業習來了,就像鹿一樣,不過是獅子之食、獅子遊戲之物,而非危害之物了。鹿肯定是獅子口中之食,那煩惱、業障在佛法面前呢,亦是滋養佛法的食物,亦是其威德表現的地方。這就是現在學佛人轉不過彎兒來的地方,認為「哎呀,這個人這麼大的煩惱呀!」我說太了不起了,煩惱大好呀,剛好有好的法則來對治它。你真試一試嘛!關鍵是不是在用法則——這是最大的問題。你要是用自己的想法、業習,肯定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永遠沒有盡頭了,徘徊去了。  人念佛,主要是心中無事嘛!三種清凈心,主要是無事。這清凈之法,就是平等清凈,無染清凈、安清凈、樂清凈。過去講過一百二十種清凈心,實際這清凈心是什麼呀?依法行心!不依法行,我們的心沒法清凈。你再去偽裝它,再去設置它,總是不清凈;你若依法行呢?它不清凈也得清凈!  我們要是有這個基礎,再來看凈土教言的機制,就知道它的不可思議了。  通途教言識煩惱、伏煩惱、斷煩惱,凈土教言頓斷煩惱  我們從識煩惱、伏煩惱、斷煩惱、究竟無煩惱上來看這個法則。  識煩惱:一般的法則是先讓你認取煩惱,就是知苦、知樂,先知因果。  伏煩惱:知苦知樂之後,能伏煩惱。為什麼呢?一般人就會舍諸惡,何以故?惡為苦源故;行諸善,何以故?善為諸樂之源故。所以心智調柔,入於止觀二法。止觀是什麼?知應作處,作者;不應作處,止者。從凡夫地入菩薩地,十住、十行、十迴向的三賢位菩薩得以伏煩惱。煩惱現前之時,依法伏觀,就是止觀二法令其心智安樂,出生種種功德。這個樂是什麼呢?依因果法則而現,暫伏煩惱,但尚未斷除,所以稱為賢位菩薩。賢是什麼呢?於應作處決定作,於不應作處決定不作。這樣的人一定是賢善之輩,在世上一定受人擁戴,受人愛樂。何以故呢?賢善之人心智調柔故,稱為「菩薩」。  斷煩惱:一到登地菩薩,斷除煩惱無明。無所對待,如指標月,觀於諸法,對待消融。見月故,而消融指的作用,為什麼呢?見月了,月之本體照明世間,必無對待,千江有水千江月,相應之法,無取無舍,這是斷煩惱方便。知道所有煩惱不過是心的折射,實無對待,所以一時心境一如,得究竟解脫。  凈土教言一下手就是斷煩惱!就是所謂的九界眾生等蒙攝受,鹹得往生,光明普照,照耀之處莫不解脫,一味真實。實際你念一念「一切眾生鹹得往生」——本來是清凈的,是平等的。一切眾生在阿彌陀佛無礙光明中,鹹得消融自己的善惡無記業,一味平等與安樂,就是清凈平等、無染平等、無對待平等、真實平等。這個地方下手處極高,為什麼呢?果地覺故,下手就很高。  佛果兩種妙用:寂滅與光明  佛果有兩種妙用,一個是寂滅為樂之真實功德受用,寂滅海中遊歷自在,莊嚴國土遊歷其中,自在抉擇。這個寂滅之樂,就是在一切眾生的業相處無染無著,遊歷自在。在教言中稱為「息用」,即一切造作已經停止,無用功自然現前,不假勞作,不假對待。這是一種佛果的受用。  但眾生在這個地方會迷失,怎麼辦呢?所以光明趣入。光明遠超於神通。你看戒、定、慧中的「慧」——有定力與通力,二力合併為慧力,此慧力抉擇於光明之力,也就是說二力抉擇於光明力。光明力能消融善惡、是非與無記,一時回入大光明自在藏,你就得自在了!它的下手處就是光明。  《阿彌陀經》中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無量壽經》中說「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凈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無盡的光明!十二光明名號實際是假設之號,也就是一切光明一時湧出,普照十方,令一切有情入大光明藏,入無量光佛剎,得見心智!實際這是本源心智所照,心智光明與彌陀光明一時相應,而得究竟解脫!  這時你再讀如來隨順覺性,《圓覺經》中講:「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一切對待一時消融,這是消融之法。  印契與消融,果地回施令人心智一時安住。因賅果海,果徹因源,互徹互照。就是說我們舉心動念之時,就像佛的果地覺一樣,佛的果地覺映徹我們的因心,因果相應,一時趣入無上菩提!對於「趣入」二字,我們一般難以審視清楚。我們的心不可得,佛心也不可得;眾生心無色相,諸佛心也無色相;所以,運用這個大悲大智的心,你就得大悲大智;運用所謂世間的種種心,你就得種種報、種種果。  這個教言就是直接從光明下手。若不從光明下手呢,就從寂滅下手。但一說寂滅,眾生不知道咋回事了,難以審視,難以啟用。所以以光明趣入、平等趣入、清凈趣入,令人解脫。  我們在這個地方要不斷去思維、對比。教法有很多,藏通別圓等,你依什麼教就依什麼趣入,就得什麼利益。趣入很重要!  「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奪眾生三業,令趣入光明  《阿彌陀經》講:「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很多人都把這句話輕輕帶過去了。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就是普照十方法界,令一切有情在無所障礙的光明中一時趣入,令有情的心智趣入光明,直接奪我們的善惡無記業。眾生三業,奪掉了,稱為「攝受」。什麼「奪」?你說:「我這兒黑暗一千年了」,太陽一出來,你這一千年的黑暗還有沒有了?你說「我這兒燈光已經一萬年了」,太陽一出來,你這燈光還有用沒用了?善業就像這燈光一樣,你再亮,太陽一出來就沒有用了;惡業就像這黑暗一樣,黑得再久,太陽一照,就沒有了;你不黑不明的地方,太陽一照,也都是光明了。所以說「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這就是果地回施的法益!光明回施,令眾生趣入。  為什麼說凈土是攝受之法呢?《稱讚凈土佛攝受經》中說「攝受」。《佛說無量壽經》說:「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實際都是攝受,沒有一個你能怎麼樣、他能怎麼樣的問題,沒有!  報德回施,知恩報恩  雖說是佛力,實不過是本性之力;雖說是佛力,不過是報德差別之力。但若不知道報德差別,你不能趣入,你不會感恩!所以差別處顯無差別之真實,就應該感恩戴德!彌陀先成佛於我,光照於我,令我心智與佛無二,心生感激!這個地方若不感激,人就會沉淪,就會顛倒,會出大事情。沉淪而不知啊,遇佛法而沉淪了。所以,不知佛法之點眼與傳承,說是修行,實際是三惡道業。這可不是嚇唬人的,看起來你在修行,搞這搞那,心裡的種子不是無上菩提的種子,還是輪迴,三惡道還是你的家園。  以佛心為我心豈可思議?以佛願為我願豈可思議?就是這個攝受!十方眾生等蒙攝受,鹹得往生,《無量壽經》真實教義,全在於此!平等攝受,這個點眼要不知道,就是不知彌陀的報德回施。往往我們就在這個地方差這麼一點,說「我自性是佛,他自性也是佛,我們自性都圓滿,怕什麼」——你就完了!因為什麼?你沒有報德的回施!比如說我自性中有這個佛堂,沒有你來做,它就出不來。比如我自性中有這個罄,你不拿來,它就沒有用。(慈師輕擊一下身邊的罄,發出聲音。)這就是報德差別!拿來之時你可以用了,用了就相契,契無別,契無別實是真恩德嘛!所以,彌陀的報德印契我們自心,本來無礙,心生感恩,這就是他的報德給予。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佛以無量悲心,矜哀三界,予眾生以真實之利,這個真實就在這兒,就是果地回施。就像別人蓋房子,我們住房子是一樣的。這個地方要是看不清楚,人就出問題了。你在這個地方生起一念感恩心,說:原來佛先我成佛,以報德回施,印我自心,雖有差別,一時印契故,無差別妙用一時現前,感恩戴德,歡喜念佛!  這感恩戴德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所以凈土法門是知恩報恩的法,先知其恩,後報其恩。恩者,令你心休息、安樂,令你心智無礙。那你報什麼恩呀?令此法廣傳世間,熄滅眾生對待苦惱,令眾生得以成就。要不然我們白學佛了,嘟嘟囔囔地還是給自己找麻煩,鬼鬼祟祟地還是給自己找一身顛倒、一身痛苦。  凈土教言的傳承點眼  這個教言的點眼,就在於彌陀報德的給予,令眾生心智印契,一時回入平等妙用。所謂在差別中,方便印契,令眾生心智平等,妙用頓起,所以心生歡喜,感恩戴德。要不然你永遠沒法歡喜,彌陀給你什麼恩呀?你感什麼恩呀?平等清凈,一味趣入!無始以來的善惡業緣,一時回入光明藏。  曇鸞法師舉個例子,百年積薪——你整天打柴、堆柴,用火柴一點,沒了!(註: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積高千仞,豆許火焚,半日便盡。豈可得言百年之薪積,半日不盡乎。《略論安樂凈土義》釋曇鸞撰)阿彌陀佛的智慧之光就是這樣的,呼一下,就把你千年積的東西燒了,化作光明與溫暖。要不然我們很愚痴,會說:「我這柴這麼硬,燒不著。」智慧之火把它點燃,回入光明,這就是感恩的地方。否則末法時期,我們修來修去修驕慢,修來修去修邪見,修來修去修苦難,修來修去修迷失。在這個地方要看清楚。  說用不上力,用力的關鍵點就在這個地方。報德差別,平等攝受,令我等一時趣入光明藏,所以差別中生起無差別妙用。一時抉擇,感恩戴德了。這是最重要的地方,凈土教言的傳承全在於此!這一點要是馬虎過去了,你永遠不知道佛恩是什麼!你念阿彌陀佛,念得頭也大了,腳也小了,還是生煩惱,說「我都念佛了,怎麼還這麼多業障,還這麼多煩惱?」因為什麼呢?就是沒有把佛的功德接受過來。  在這個差別中,無差別回施,令你心趣安樂,無始以來的善惡無記業一時消融,消融於佛陀的大光明藏中!以佛光明為己光明,佛光明、己光明了無差別,佛心、眾生心、我心無差別,一時趣入圓滿教言,得究竟安樂!  這個點眼,若不給你點,你就是瞎子!你念佛就像畫龍,但是沒有眼。沒有眼,你飛不起來,就是飛也是瞎撲騰,搞得遍體鱗傷。為什麼呢?沒有眼睛!傳承就是眼目啊!沒有眼目修這個法太難了!你念佛怎麼得力呀?你沒有力可得。你心不向法,只嚮往自己的妄想、業力、沉淪。你就苦啊,真是苦海無邊。多生勤苦而不知法益究竟所在,多劫修行而不證道啊!  彌陀垂手,接度一切苦難有情,光明回施,入平等智,得究竟安樂。我們在這個地方的確要甚深地去觀察、思維,無始以來,我們再多的善不記了,再多的惡不記了,再多的無記也不記了,但光明於世間,平等於世間,安然於世間,無愧於世間,抉擇於世間,就是現在!  報德回施,令差別心智一時平滿,究竟安住  現在念佛人真不知道在幹什麼,什麼圓頓不圓頓,了義不了義,得力不得力,糊裡糊塗的,就是這個地方沒有抉擇,即彌陀報德與我等報德之別。這個「別」我們沒有分清楚,就籠統說自性是佛——完了!生驕慢了!閉塞了佛陀慈悲的給予,無意識地排斥了。  以阿彌陀佛圓滿報德令其心智一時平滿,回入光明,善惡無記業緣一時回入光明藏。因為它無自性,所以「回入」,是為方便!回入光明藏,於差別中生起無差別妙用,就是印契自心!以佛果德印契自心,自性坦然,一時安住,非外得,亦非內得,一時究竟抉擇!但你若不假於報德差別印契,你不能抉擇於自性。即現世這種回施的利益,於差別中回施無差別妙用,令我們的善惡無記業頓時消融於光明藏中。這個消融光明藏,即自性坦露,一時究竟安住!  方便安住就是究竟安住。報德回施是方便安住,因為什麼呢?是接度之方便,令你究竟安住於自性平滿中,得真實安樂,不可毀壞,入於不動地。此地不動,所以無有退轉。為什麼說凈土法門一生即得阿毗跋致,就是在這一點抉擇了!這個地方非修證法!(你修證法總是有進退的)非有為法!非因果法,因果法攝!它能表達出來,但是非因果法。何以故?究竟、徹底、圓滿故。非輪迴現象所能再造,非有為所能再造,但顯自性之抉擇,但以彌陀無量劫因地的成就,一直到成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德回施,令我等差別心智中一時平滿,回入光明藏,即貪嗔痴慢疑一切業緣,一時回入光明,印契自心,得以究竟解脫,或者究竟安住。  這個究竟安住,是凈土教言最真實的地方。彼國次於泥洹(註:涅槃,又名滅度,是滅盡煩惱和度脫生死的意思。見《佛教辭典》)之道,諸有眾生往生彼國,必趣於究竟菩提。佛這個報德接度啊,就是令你在差別中顯無差別妙用,無差別妙用是為真實,所以印契自心,得究竟安樂。沒有自性的印契,人不得究竟安樂,因為還是有對待。它是消融之時彰顯自性,即我們的差別業報,所謂善惡無記消融在彌陀這個平等光明之剎那,自性坦露,究竟解脫,究竟圓滿,究竟安住,無有退轉,這是十分重要的!  許多念佛人就在這個地方沒有如理地實踐、感知、觀察,所以沒有「至心信樂」。「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至心信樂」,就是信順二法,入如來種性,一時回入光明。因為有種性,故得趣入,信順是如來種性業嘛!若沒有這個,人就排斥,認為自己有修持、有善……而不能趣入。所以凈土教言不可思議就在這一點,善惡無記業一時融入彌陀的無礙光明報德,即圓滿報德。  入功德與出功德,無上菩提心之抉擇  在此處不斷地思維、觀察,就可以入此功德,得以自利。然後就是第五門,迴向為首,成就大悲,普利一切而無所畏懼。你就不在得失上計較了,不在修法上計較了,不在人我是非上計較了。  在自利分中,即禮拜、讚歎、作願、觀察這四門,就是入功德善巧。什麼叫入功德呢?就是你在不斷審視、觀察的過程中,得到抉擇了,要不然你根本沒法得到這個利益。在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即利益世間的智業),在入功德處,不斷地去感知、審視、觀察、實踐、發願,實際佛法的實踐就是這樣的。  若於自利分全然不顧,但回施阿彌陀佛無礙光明,一時就得見了!好比說,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普攝一切眾生一時往生極樂國土,實際就是一時令眾生照見自性,在這個差別相中,一時抉擇,回入光明,一時入平等一味法則,得究竟安住!就是現下安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一時得見,此心無造作、無對待!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以明自心,原來明也是明自心、印契自心罷了!印契你的無上菩提心,此心非造作分,非對待分。所以,彌陀的報德就是印契自心的方便罷了!  這第五門就是直接趣入,直接取用,不假方便了。若說自利分,你還有自己的想法,還用前四門不斷地串習。第五迴向門,「云何迴向?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迴向什麼呢?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普攝一切眾生,畢竟往生,令一切差別眾生在無差別光中一時融入,得見自性,清凈抉擇!這就是無上菩提心的抉擇!一切眾生咸能往生,就是無上菩提心的抉擇。這就是凈土的大力所在與無畏之說!  融入平等智光,自性何以退轉  《無量壽經》中說:「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無量無邊諸佛讚歎什麼呢?無量壽佛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趣入!趣入什麼呢?住不退轉!這個不退轉地是自性抉擇之地。是以佛平等光明照耀眾生差別業相,使之一時回入平等光明,得真實平等安住,顯自性真實。此自性真實是抉擇處,就是不退轉。自性何以退轉呢?無增減處何以退轉?無造作分何以退轉?所以入不退轉位。這個教言就是直趣不退轉!  你若有機會聽聞,你這樣做,你就一生得不退轉。何以故?阿彌陀佛以平等光明印契我們的自心,就是以平等光明照耀我們的差別業相,令差別業相一時趣入平等光明,而得究竟平等安住,就是自性安住嘛!這是清凈平等真實一味的法則。它無動無搖,無可散壞,不可詆毀——在此處你想詆毀,也詆毀不得,你怎麼詆毀它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的房間有燈光,像善業;有的地方有黑暗,像惡業;也有不明不暗的地方;但是太陽一出,一切消融!彌陀這個平等的光明,令九界眾生的差別業報一時融入平等智光中。智光是什麼呢?直顯一切眾生本來的自性,與佛不二的自性,抉擇於不退轉。這個地方是真實不虛的「阿毗跋致」之教言。  《阿彌陀經》中這樣講:「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就是一生成辦!這可不是大話啊!這是佛說的,佛若不說,我不敢說!  這個地方,諸位菩薩要是能夠觀到、感知到,真是這一生的大福報了。  我在這個地方真是對彌陀生起了感激!我以前自認為挺有修持的,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這學佛人怎麼不持戒?怎麼不精進?怎麼不禪定?遇到彌陀這個地方,心一下子歇下來了!一切眾生原來如是啊!一切因緣、業相莫不是幻化。彌陀的平等光明回施之時,莫不是大悲惠予眾生真實之利,令眾生平等安住,所以得清凈平等之樂。要不然我們不得樂啊,總是有差別——凡聖之別、男女之別、出家在家之別、善惡之別……太多了!  廣大平等安樂  你敢給一切眾生以平等法益嗎?沒有彌陀,誰都不敢!佛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嘴上也這麼說,但永遠找不到無差別的地方。說自性無別,什麼是自性啊?你找不到自性的抉擇處!你沒有這個支撐點,怎麼抉擇這個無差別呢?你看到事事都是差別,對不對?但在彌陀這個大威德平等一味的回施中,一切差別眾生一時趣入平等光明藏,得見自性抉擇,你怎麼不平等啊?怎麼不清凈啊?所以三種清凈心一時現前,無染清凈心、安清凈心、樂清凈,你不得不用此三心。平等了,你染什麼?平等了,你怎麼不安?平等了,你怎麼不樂呢?人不平等,分別執著就都來了。  你要是真正在這個地方抉擇了,會尊重一切,會平等面對一切,這時候你的心智廣大安樂。你怎麼能不安呢?!所以安心全在於此——平等回施。你會坦然面對這個世間,為什麼坦然呢?在彌陀這個教言中,知道一切業遇此無礙光明,鹹得回入,無一個能逃離!彌陀的光明給你一個無礙力、無畏力、無對待力,讓你真正地用慈悲心去利益世間,而不是嘴上泛泛說說「哎呀,要慈悲,要利人……」,一到事上,比誰都自私。  要不然我們這一生了生死太難了!想了生死,原來是造業。我看到很多人都在造業,真是這樣子!若不以彌陀這個無礙力的回施,令我們的善惡業消融在平等智光中,了曉自性,人沒有善根了。你知道嗎?我們的作業基本上都是惡業,不相信可以登記登記,很少有善業的東西。但你要是了解平等自性的真實,你會遠離虛偽、假設,或者說善惡業的染著,即對個人得失的染著,一時得到平等安樂住。  很多人就是在這個地方沒有抉擇!一旦抉擇了,再去學一切法,守護一切佛法,但是利益世間,無所畏懼!無有分別心故。原來學多少都是方便利人的,不為自求。  諸佛大願,平等印心  大多數人都是在為自己搞名堂,說「我今發心不為自求」——騙人的!若沒有這個清凈平等回施,令你這個差別心智一時回入平等自性中,得以究竟安住,你敢不為自求嗎?你舉心動念都是為自求的。但你若抉擇了這個地方,就不會為自求了。你明知無始以來善惡業造得再多,都得不到什麼,最多是個輪迴,你就老實了。這時候再念文殊菩薩的大願「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你就感到太坦然了,太踏實了!「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善業是人天福報嘛;「聲聞緣覺」,自己利益;「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就是自利利他,這都不為,幹什麼呢?「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不是大光普照,一時回入嗎?!  原來是一個光明啊!阿彌陀佛放的那個無礙光明,於差別中作平等回施,令一切眾生趣入平等智,就是本自心中一時解脫,跟文殊菩薩的大願有什麼差別?一點差別都沒有!為什麼會為自求?因為沒有識得自性啊!很多人一聽「不為自求」,頭都大了——讓別人做去吧,我還得為自己打算。  你念念「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你再念念「平等回施,令差別有情一時趣入平等光明,得無礙住,入自性之抉擇」,你再念念「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發現自己的心、自己的感覺、自己的運用,都是一樣的了!你再拿這個章來印,就不怕了;以前一印,一不合模,就跑了,不敢印自己的心。  我們要好好審視,善思維,善觀察,善運用,善抉擇,善回入,善回施一切眾生!  安心念佛,清凈現緣  你在這個地方明白了,真正究竟安樂了,會終身受益,一生得平等安樂住,盡未來際。你再念「我今發心不為自求」,就真正能踏實下來,不再懼怕業習了。業習犯起來,了了分明。為什麼會犯業習呢——為自求,你保準會犯。但不要緊,犯起來也不可怕了。以前你一犯業習,蒙蔽自心,馬上就暈了,暈倒在貪嗔痴的對待業習中,不得出離。何以故呢?沒有抉擇!沉浸在業習中不能自拔,猶如陷入沼澤啊!何以自出呢?你不能自出。不相信我們設一個沼澤地,把你扔進去試試,看你怎麼出來?你自己怎麼都出不來。你想於自己的業力中出來,根本沒法出!人自以為是得厲害,總以為自己修證個什麼,自己能成個什麼,自己有什麼了不起,豈不知業力一來,就像沉淪沼澤一樣,越糾纏,越陷入,直到沒頂!不知道輪迴到哪一道去了!  阿彌陀佛的心髓教言,令我們入自性光明啊!我們可不要辜負自己,辜負自己,亦對不起阿彌陀佛!  若這樣念佛,很好念——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念一句阿彌陀佛,不為自求;念一句阿彌陀佛,為利世間;念一句阿彌陀佛,念念真實;念一句阿彌陀佛,無掛無礙;念一句阿彌陀佛,不求得失。從前你念佛,想得到個一心不亂、消除業障、消除煩惱、積聚福德……全都是鬼活計!因為什麼呢?諸行無常啊!諸法無我啊!沒有回入清凈平等自性安樂住,沒有抉擇!搞來搞去就是鬼名堂!鬼名堂搞累了,就開始埋怨佛——我念佛、學佛了,怎麼還這麼苦呀?這麼累呀?這麼煩呀?  你現在再念佛,清晰了,不急不躁,踏踏實實。面對每個因緣,把它處理得乾乾淨淨。  自性彌陀、他方彌陀——彌陀在哪裡  古來以久,大家爭論的是什麼呢?他方彌陀、自性彌陀,就是二種邊見之誤區,令我們迷失。  說自性彌陀之人呢,往往迷失。說自性是彌陀,結果煩惱重重,你怎麼出離啊?陷入沼澤地,不能自拔,你怎麼出離啊? 說但念西方彌陀,恐怕也是迷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臨終時要身心安樂,不要迷失……天天磕頭,惶惶不安,不可終日。念來念去,最後覺得我怎麼還不安心呀?我怎麼還不見西方彌陀呀?苦啊!  很多人念佛,就在這兒抉擇不清楚。就是在彌陀報德回施上,令差別眾生差別心智,一時趣入清凈平等一味法則,得究竟安樂住,彰顯自性抉擇,得不退轉。要沒有這個地方,我們真是沒有辦法。你修吧,隨你怎麼修!  這個地方是最要命的地方!一定要把它思維清晰,觀察清晰,運用清晰,抉擇清晰,究竟於清晰之中。那你真會感到彌陀恩德浩大,不可思議!而不是泛說了,是真知彌陀了,真知彌陀不可思議,真知彌陀功德。不自害,也不害他人,但自利,利益世間,無所畏懼,無所休息,一直到生命的終結,究竟匯入光明藏,去見報德彌陀。何以故呢?你現在用的,全部是報德彌陀平等一味的回施令差別眾生心智消融的法則,依佛願起用豈可思議?!(註:乘佛願為我命。焉可思議。《往生論注》釋曇鸞撰)  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多思維,多觀察,即彌陀以平等光明、無礙光明、智慧光明平等回施,令差別有情一時趣入無差別妙用真實功德,而安住於自性中,抉擇於自性。實際就是這個機!若轉不過來,就碰不到這個機,就以為是自性彌陀,就以為是他方彌陀。自性、他方一時消融啊!所以無量光佛剎!要不然我們總是對立個東西。  佛告阿難,向此西方有極樂世界,汝當禮敬此方,阿難就去禮敬西方,阿彌陀佛現金色身。(註:佛告阿難: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禮無量壽佛。十方國土諸佛如來,常共稱揚讚歎彼佛,無著無礙。於是阿難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體投地,禮無量壽佛。白言:世尊,願見彼佛安樂國土,及諸菩薩、聲聞大眾。《佛說無量壽經》)這西方在哪兒?平等無礙光明回施,令眾生了曉自性無有差別,安住之時得見西方,金色阿彌陀佛一時照耀!要不然照不著你,你總是等著臨終,佛現身了再說。那現在呢?所謂清凈法身佛,你不得見!圓滿報身佛,你不得見!究竟無礙度化眾生應化身佛,你不得見!你只見什麼呢——你想像的那個形象,不得利益!  彌陀報德回施,令眾生抉擇自性  十方諸佛各現神變,攝化十方眾生,令生彼國。攝化——令生彼國,令得安心,令得解脫,令得圓滿,令得抉擇自性,令得究竟成就。都是「令」字!你讀讀《無量壽經》的五種原譯本,都是個「令」字。每個願中都是「令」眾生如何,「令」眾生如何……令——你猛一聽會覺得不舒服,實際你一接受,真是不讓你輪迴了!你必須得接受,你怎麼接受呢?就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你心智一時印契於自性抉擇。因為我們這個差別的心呀,總是不接受,所以「令」差別有情一時趣入無差別光明藏,得見自性抉擇。  這個自性抉擇是最重要的!但是若沒有彌陀的報德,你這個差別相何以泯除呢?何以消融呢?你沒有力量。我們無始以來就生活在差別對待中,就在這裡面強執自己,善惡無記,六道輪迴,翻來覆去……若沒有彌陀這種大威德的光明、智慧光明、不思議的光明,你怎麼能得到這種自性的認取呢?沒有機會!  我們無始以來善惡無記業執著得很啊!抱得緊緊的,誰都不敢舍!因為什麼?你捨不得,你沒地方舍!若沒有彌陀報德的平等究竟回施,眾生的差別心智不能消融!佛的大恩大德全在於此!  回復 | 推薦給朋友 | 轉貼  舉報
推薦閱讀:

中國佛學與經營之道
一代佛學宗師:鳩摩羅什
六字大明咒祥解
請觀音經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佛學與死亡學

TAG:佛學 | 法師 | 講座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