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古玉真贗圖文對比【下】
真品玉龍 紅山文化 高26厘米 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遺址出土質呈碧綠色,造型似「C」字狀。龍吻部前伸,閉口,鼻端平齊,鑽出二圓鼻孔,眼外突,作細長柳葉形,邊沿起棱,額和顎底陰刻斜網格紋,頸脊凸出後卷的長鑞,鑞內部淺凹,邊沿斜磨,是紅山文化玉器做工的特點之一。龍尾內卷,龍背部穿一孔,用於繫繩懸掛。此為紅山玉器的代表作品,是古玉中最早的龍形象。
仿紅山文化玉龍 高19.3厘米 此龍時代原定為紅山文化,玉質、造型與真品相仿,但仔細對比,可看出有數處不同: 1.整體形象上,仿品缺乏真品剛勁挺拔、渾圓飽滿的氣勢。 2.細部刻划上,真品線條柔韌中見剛勁,頭部起始頓挫、尾部收束有力,抑揚有致,流婉暢達,富有韻律變化,給人以無窮回味之感;仿品頭、尾、鑞部起收軟而無力,精神狀態不佳,刀法生硬,嘴部線條既不符生物結構,又虛擬出三條豎直線,尤顯突兀,眼部邊沿無稜線,變化不足。 3.表面玉質上,真品光潤,綹斑自然;仿品則多有散布的蝕斑,細看頗不自然,有人工做作痕迹。
真品名稱: 獸形玉玦 真品年代: 紅山文化 真品尺寸: 高14厘米,寬10厘米 河北圍場下伙房出土質呈雞骨白色,略作「C」字形,獸頭似豬首,以陰線勾勒出大圓眼、眼眶和吻部,寬耳上豎,身內卷,尾與頭銜接,獸頸部鑽一孔,可用於穿系。這種獸也有稱之為豬龍的,是紅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
仿紅山文化獸形玉玦 現代 高13.8厘米,寬10厘米 此玦原定品名為龍胎,時代定為紅山文化。玉質、形制稍與真品同,但不符處亦頗昭然:1.造型上,真品獸身彎曲有力,圓肥飽滿;仿品彎勢乏力,軀身瘦贏。 2.刀法上,真品頭部採用陰線刻劃,迴環自如,眼、鼻、耳交代清楚;仿品頭部則用斜磨堆擠之法,面部結構含糊不清,且穿孔偏下,與常見者不同。 3.玉質上,真品受沁表面綹裂細張,潤而有光;仿品班駁脫落,灰暗枯澀,表明質地不佳,且系有意為之。
真品名稱: 玉鳥 紅山文化 高2.5厘米,寬4.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質青黃色,雜以赭紅沁。琢一扁平形鴞,橢圓首,尖喙,寬尾,雙翅展開作飛翔狀。以陰線刻出羽紋,背面光素,有一對鑽的牛鼻孔,可穿系。這類玉鳥在紅山文化遺物中多有發現,除鴞形外,也有鳳、鷹、燕等,均形體簡練,或為尊奉的神鳥,或表祥瑞之義。
仿品名稱: 仿紅山文化玉鳥 現代 寬5.8厘米 寬7.5厘米 此鳥時代原定為紅山文化。玉質淡黃色,局部有赭紅沁。造型與真品略同,較有區別之處為:1.整體上,真品羽翼開張自然,富有氣勢;仿品則顯得拘謹、板滯。2.細節上,真品以陰線勾劃,且有鑽孔供穿系;仿品羽翅則以陽紋表現,不類紅山風格,且無穿孔。3.玉質上,真品為紅山常見;仿品色澤偏淡,且有飯糝,為一般紅山玉料中少見。
真品名稱: 玉龜 紅山文化 長4.8厘米,寬2.8厘米 1973年遼寧阜新石戈鄉台吉營子村出土質淡綠色,部分受灰黃沁。琢一龜形,頭略如三角形,頸長伸,背橢圓,尾尖,四肢蜷伏,背面腹部中央出一豎脊,脊當中橫里鑽一孔。玉龜在史前良渚文化、江淮地區原始文化中都有發現,形制各不相同。這種玉龜具有鮮明的紅山作風。
紅山文化玉龜 現代 仿品尺寸: 長4.3厘米 玉器 此龜原定品名為鱉佩,時代定為紅山文化。玉質赭黃中夾雜黑色,造型與真品略似,較大區別在於:1.整體上,真品較窄長,形簡而意存,似有活力;仿品較寬短,形簡而意未到,缺乏活力。2.技法上,真品結構清楚,刀工簡拙蒼勁,腹部穿孔,為早期特點;仿品結構不明,刀工僵硬呆板,且口部穿孔,與早期做工不符。3.玉質上,真品採用紅山常見之黃綠色玉,沁斑浮沉自然;仿品沁斑分布繁雜,不似自然形成。
真品名稱: 玉馬蹄形器 紅山文化 高14厘米,上口徑10厘米,下口徑8厘米 遼寧建平採集質暗綠色,有灰白沁。呈橢圓筒狀,上大下小,上口沿為斜坡狀,下口沿平直,邊有小孔,供穿系。整器磨製光滑。這種似馬蹄的器物是紅山文化的獨有創作,或認為是束髮器,或認為是護臂器,或認為與祭祀有關,尚無定論。
仿品名稱: 仿紅山文化玉馬蹄形器 仿品年代: 現代 高16.8厘米 此器時代原定為紅山文化。玉質、形制略同真品,但仍有不似之處。1.整體上,真品外形線條十分流暢,圓弧得宜,剛柔相濟,轉折自然;仿品外形線條不夠順暢,稍欠力感,轉折生硬。2.玉質上,真品沁斑、磕缺處宛然一體,渾樸純厚;仿品感覺過新,磕缺處尤其如此,無歷久之氣,無包漿,表明時代不會早。
真品名稱: 玉雙聯璧 紅山文化 高13厘米,寬8厘米 遼寧建平牛河梁墓葬出土青白色,間呈雞骨白沁蝕。扁平狀,如同二不規則璧上下相聯,上小下大,皆穿一孔,器邊沿斜磨似刃。這種雙聯或三聯璧,亦為紅山文化的特徵。
仿紅山文化玉雙聯璧 現代 高6.8厘米 此璧時代原定為紅山文化,玉質褐黃色,形制與真品略同,但二者區別十分明顯:1.外形上,真品上下協調,左右對稱,圓渾厚實;仿品上下左右不均衡,線條很不流暢,顯得單薄輕飄。2.鑽孔上,真品系用管鑽單面穿通,孔徑圓正,呈喇叭形,孔內遺有螺旋痕,為早期工藝特點;仿品孔徑不圓,且兩面一致,無大小之別。3.刀工上,真品二璧相聯處,用斜磨之法,邊沿兩面削減,為紅山玉器鮮明風格之一;仿品在之方面則全無體現。
真品名稱: 獸面紋玉丫形器 紅山文化 長15.2厘米,寬2.8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質為暗綠色,局部有綹斑。體扁薄細長,好似「丫」字形,上部為一獸面,以陰線勾出眼、鼻,其雙耳分開高聳,寬平嘴外凸,獸面以下皆琢以起伏凹凸的平行弦紋,底端鑽一圓孔,可穿系。這種器物在紅山文化發掘品中曾有出現,亦為紅山玉器獨特之類別,其用途尚不明了。
仿品名稱: 仿紅山文化獸面紋玉丫形器 現代 長17.8厘米 此器時代原定為紅山文化。玉質青黃色,形與真品相似,但畢竟有所距離:1.琢工上,真品獸面於平面上陰線刻出,寬嘴兩端嘴角厚,中間薄,上下嘴唇呈一弧線,突現出獸面的猙獰,器身弦紋平直有力;仿品獸面有起突效果,嘴唇過厚,寬窄平齊無變化,器身弦紋勁健不足。2.玉質上,真品的暗綠色澤為紅山玉器中常見,淳樸厚實;仿品以黃色為主的色調在紅山玉器中較少見,且無古樸之氣。
真品名稱: 玉璧 : 良渚文化 直徑16.2厘米,孔徑4.3厘米 1986年浙江餘杭反山出土質呈青色,有條斑狀灰白沁。扁平圓形,厚薄不勻,中有對鑽圓孔,孔內遺有台階痕。素麵無紋,磨製較精。玉璧是古代的禮器。這種大型、厚實的光素玉璧在新石器時代多見。右圖系良渚文化玉梳背,仿品上的紋飾即仿此器。
仿品名稱: 仿良渚文化玉璧 此璧品名、時代未見說明,玉質青色,滿布灰黃沁。從形制、紋飾看,應系仿良渚玉璧:1.紋飾上,真品光素無紋;仿品飾良渚文化的簡化人面紋,形象與上頁下圖良渚文化玉梳背相似,但良渚玉璧上從未見飾人面紋,又仿品刻劃粗劣,益見其偽。2.琢工上,真品圓周規整,孔用雙面鑽;仿品圓周不暢,孔用單面鑽,不具良渚特點。3.玉質上,真品本色、沁色交織自然協調;仿品雖也頗有古舊之色,但細察仍覺輕浮。
真品名稱: 玉琮 良渚文化 高5.4厘米,孔徑4.6厘米 1978年江蘇武進寺墩出土質碧綠色。矮方柱體,外方內圓,上大下小,中心對鑽一孔。器表分成兩節,每節以四角為中線,各飾一組簡化的人面紋,共八組。人面以兩條凸起的橫長棱象徵羽冠,二圓圈表示眼睛,一短橫棱代表鼻子。玉琮是良渚文化的代表器物,所刻人面或獸面,或人獸組合紋,為當時氏族社會人們崇拜的「神徽」。
仿品名稱: 仿良渚文化玉琮 現代 孔徑9.5厘米 [/color] 此琮時代原定為良渚文化。玉質、造型頗類真品,但仔細觀察,仍可發現其為仿作,不到之處在於:1.細節上,真品射外周呈圓弧形,每組人面兩側相距較近,眼睛位於鼻上,細圓形;仿品射外周呈方角形,每組人兩面側相距較遠,眼睛位於鼻旁,粗而不圓。2.玉質上,真品綠色為良渚玉器多見,微有灰白沁,由內透外;仿品雖綠中泛白,但由外入內,失於浮泛,非自然所為。
真品名稱: 玉琮 良渚文化 高10.8厘米,孔徑5.2厘米 1982年江蘇武進寺墩出土質青色,灰白沁。長方柱形,外方內圓,上大下小,中心有對鑽孔。表面分四節,每節以四角為中線,飾簡化人面紋,共十六組,均以兩條平行凸橫棱象徵羽冠,單圈代表眼,一條短凸橫檔表示鼻。玉琮系古代的禮器,盛行於新石器時代,延續至三代。
仿品名稱: 仿良渚文化玉琮 現代 高19厘米,寬9.85厘米 此琮原定品名為駔琮,時代定為漢代。玉質青綠,遍布赭紅沁。從製作風格考察,當為清代的仿品:1.形制上,真品射外周方中帶圓,每組人面紋上下分隔緊湊;仿品射外周呈圓形,每組紋飾上下分隔疏鬆。2.紋飾上,真品為簡化人面紋;仿品為由雲紋組成的獸面紋,旁飾八卦紋,這在清代玉器上多見。3.玉質上,真品沁色有千年之態;仿品給人沁色太新,且有意造作之感。
真品名稱: 玉半圓形飾 真品年代: 良渚文化 真品尺寸: 高3.5厘米,寬5.8厘米 1986年浙江餘杭反山出土質淺青色,有深綠色斑點。半圓形,正面微弧凸,背面內凹,邊緣略薄。淺浮雕獸面紋,雙圈眼,橢圓形眼瞼,眉心刻捲雲紋,寬鼻闊嘴,頭有尖頂和弧形邊框象徵的羽冠。背面鑽三對牛鼻孔,用於穿綴。
仿品名稱: 仿良渚文化玉半圓形飾 仿品年代: 現代 仿品尺寸: 高5.5厘米,寬9厘米 此飾原定品名為獸面紋半圓形器,時代定為良渚文化。玉質灰白色,帶黃斑點。造型與真品相彷彿,相異處如下:1.琢工上,真品外形飽滿,紋飾線條剛柔相濟,肯定有力;仿品外形起伏不暢,紋飾線條模稜兩可,浮雕層次感不強。2.玉質上,真品灰白沁如霧籠紗罩,自然天成;仿品沁色生硬板結,太過鮮明。
真品名稱: 玉觿 良渚文化 長6厘米,最寬1.2厘米 1977年江蘇吳縣張陵山5號墓出土質呈淡綠色,表面灰黃沁。扁平形,作獸牙、獸角狀。以透雕技法琢出似一側面戴冠人像,作風樸拙。觿是上古時期人們結繩記事時的解結工具,後逐步演變成一種隨身佩掛的象徵器,《禮記》:「子事父母,左佩小觿,右佩大觿。」劉向《說苑》:「能治煩決亂者佩觿。」此件是現所見到的最早玉觿,也是迄今史前之獨一作品。
仿品名稱: 仿良渚文化玉觿 現代 長9.7厘米 此觿時代原定為良渚文化。玉質赭紅色,間雜黑色。器形接近真品,但顯著不同之處為:1.整體上,真品略如彎月形,刀工樸拙有力;仿品則平直不彎,刀工缺乏剛質感。2.細節上,真品略似人形,無具體五官;仿品人形則刻出五官中的眼、鼻、口,此種做法不見於這一時期的出土物中。3.玉質上,真品呈自然受沁的灰黃色狀;仿品色澤濃重,無歷千年之態。
真品名稱: 獸面紋玉圭 龍山文化 長17.8厘米,寬4.6厘米 1969年山東日照兩城鎮出土質呈墨綠色,局部有白色斑和乳白色浸蝕。扁平體,中部斷接。上端平直,下端單面刃,磨製光滑。上部兩面均陰線琢一獸面紋,頭戴「介」字形冠,獸面以兩眼為中心,用旋轉的曲線環繞其展開,形象猙獰。此類獸面紋玉圭為龍山文化所獨有。
仿品名稱: 仿龍山文化獸面紋玉圭 長14.6厘米,寬5.3厘米 此圭時代原定為龍山文化。玉質墨綠色,大部灰白沁。造型與真品近似,當系直接仿製,琢工較好。但二者仍有區別:1.外形上,真品窄長,線條肯定挺拔;仿品寬短,線條遲疑不暢。2.技法上,真品獸面紋陰線剛硬古樸,富有原始工藝特點;仿品陰線微帶隱起,線條過於柔暢滑利,具現代工藝特點。3.玉質上,真品灰暗沉著,有久遠之氣;仿品雖經做舊,灰白沁仍然跳眼,有過新之感。
真品名稱: 四孔玉刀 龍山文化 長48厘米,寬13厘米 1969年山東日照兩城鎮出土質呈青綠色,周身有褐色沁。長方形,雙面刃,磨製光滑。單面鑽有四孔,三孔近刀背處,一孔位於尾端中部。4多孔玉刀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一般不作實用,而是禮儀用器。
仿品名稱: 仿龍山文化四孔玉刀 長29厘米,寬8厘米 此刀原定品名為玉笏,時代未標。玉質土黃色,局部有赭紅沁。從形制看,應仿龍山文化,與真品不同之處在於:1.外形上,真品前寬後窄,邊線勁利;仿品前窄後寬,邊線不挺。2.玉質上,真品沁色由里發散,細裂如冰紋;仿品沁色附著於表面,系人為短時強力而成。
真品名稱: 玉三牙璧 龍山文化 直徑8厘米 1978年山東藤縣裡庄出土質呈淺灰色,扁平狀,中部鑽一大孔,外緣等距突出三個大牙,方向、形狀一致,各大牙之間又等距琢出四組小鋸齒形牙,每三小齒為一組。這種三牙璧是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大汶口文化亦偶有發現,以前稱之為璇璣,認為是天文觀測儀器。現一般認為是一種異形璧,或謂之戚璧,供裝飾之用。
仿品名稱: 仿龍山文化玉三牙璧 直徑7.5厘米 此璧原定品名為璇璣(戚璧),時代定為西漢。但從出土資料來看,此種牙璧一般多為史前器。玉質褐色,造型與真品類似,但細察之,仍有相異之處:1.外形上,真品外圈如用虛擬線加以連接,可形成一整圓,這是早期同類器物的做法,因為它是在圓環形器基礎上再琢出齒牙的;而仿品則不能。2.齒牙上,真品三大牙之間各有四組小齒牙,每組有三小齒,每組、每齒均對稱,排列規則,齒口銳利;仿品三大牙之間只一組三齒,且齒口圓鈍。3.玉質上,真品質樸色雜,有歷久之氣;仿品色澤一致,多有蝕斑,不似自然形成。
真品名稱: 虎面玉飾 真品年代石家河文化 尺寸不詳 1989年湖北荊州天門出土質青綠色,表面受灰白沁。圓雕,作一虎面形,陰刻單圈眼,長眉,寬鼻,兩耳半凹,內各鑽一小孔,面部中間起脊。這種造型的虎面傳世品時有所見,以前多斷為三代,現知為石家河文化所特有,為其代表性器物之一。
仿品名稱: 仿石家河文化虎面玉飾 寬2.4厘米 此虎面時代原定為西周。玉質青色,大部分有褐色沁。仿品形貌略同真品,細微差別在於: 1.局部上,真品雙目較平,眉弓較窄,耳內穿孔較小,面中部有突脊;仿品雙目突出,眉弓較寬,耳內穿孔較大,面中部無突脊。 2.玉質上,真品沁色似雞骨白,原色與沁色交互融合;仿品原青色缺乏舊氣,沁色過艷,二者分界明顯,頗不協調。
真品名稱: 玉馬 商代 長6.3厘米,高2.9厘米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質青白,微有沁蝕。扁平體,作一馬行走狀,俯首,「臣」字形眼,張口,豎耳,琢出頸部鬃毛,足肢粗短,長尾下垂,尾末磨成斜刃,馬耳後穿一孔,可穿系。這種玉馬在商代十分少見,也是玉器中最早的馬形象。
仿品名稱: 現代仿商代玉馬 長4.4厘米 此馬原定品名為立姿馬佩,時代定為殷商。玉質褐黃,微有沁斑,造型明顯模擬品,但技藝拙劣:1.整體上,真品體態勻稱,比例合度,頭、足、尾支撐有力;仿品頭重腳輕,比例失調,腿足肥碩無力。2.玉質上,真品純凈,沁蝕深淺自然;仿品雜渾,沁色做作。
真品名稱: 玉兔 商代 長10厘米,高5.8厘米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質呈黃褐色,扁平體,作一奔兔之形。首略昂,雙圈大眼,張口露舌,鼻翼系刻出,長耳後豎,肥軀翹尾,足前屈,爪、趾畢露。前足處鑽一孔,可用於穿系佩掛。玉兔始見於殷商,商周時較為流行。
仿品名稱: 仿商代玉兔 長6厘米 此兔時代原定為殷商。玉質白色,局部有褐紅沁。姿態略似真品,區別在於:1.整體上,真品動感強烈,富有神韻;仿品似動非動,且前、後肢的結構、比例均不協調。2.細節上,真品鼻、舌、耳紋皆有表現;仿品則無,且無穿孔,與商代動物佩飾多有穿孔的特點不符。3.玉質上,真品採用商代常見之淺黃玉,光澤不甚強;仿品則用當時較少見之白色玉料,且沁色濃艷,有新染跡象。
推薦閱讀:
※蔣介石的《哭母文》與毛澤東的《祭母文》之對比
※兩相對比命理優劣自見
※看看我軍南海礁盤上的三代高腳屋今昔對比
※渲染、烘托、襯托、對比
※真假古玉對比(圖2)
TAG: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