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學良是功多還是過多?

|查看更多問答我有靠譜回答105個回答

這些歷史要讀 歷史問答達人 7贊踩過大於功!過去歷史書上,對張學良的讚揚,就只有西安事變。他和楊虎城將軍發動兵諫,最終促使國共二次合作,共同抗日。除此以外,還有就是東北易幟,推動中華民國的統一。

在小編看來,東北易幟確實是功績。但西安事變卻是有爭議的。雖然其結果確實推動了國共的再次合作,促成了民族統一戰線。但同時,在戰前兵變活抓國家元首,對國民政府帶來了極為負面的影響,同時也讓日本看到中國的混亂,給了他們發動全面戰爭的信心。但即便這兩個都是功,卻也抵不過他的罪。張學良手握數十萬東北軍,卻一槍不發就將東北拱手讓與日本。

要知道,當時的東北軍,可是中國武器裝備最好、體系最完善的軍隊。而且,在九一八事變前,東北軍在關外尚有守軍二十萬之巨,而日軍撐死了也就兩萬人。不論是火力還是兵力,日軍都處於絕對的劣勢。然而,東北就這麼給丟了。東北的淪陷對中國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

因為,東北是當時中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擁有大量的戰略資源。東北在老帥張作霖的治理下,在各地闖關東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經發展成中國最富有的地區。

只有三千多萬人口的東北,當時的工業產值卻佔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一,糧食產量也遠高於關內的平均水平。此外,老帥打造的東北兵工廠,是當時東亞數一數二的大型軍事工業機構。能生產各類輕武器和部分重武器。巔峰時期的槍支產量,一天便能裝備一個營。而且,東北軍還擁有法國雷諾坦克等坦克二百多輛,飛機三百多架。

而所有的這些,都隨著張學良的不抵抗,全部送給了日本人!東北因此成為日本入侵中國的基地和橋頭堡,東北的資源更成為日軍的血液,助日軍進一步侵略中國,侵略世界。單這一點,張學良就是民族罪人!與丟失東北相比,西安事變和東北易幟都不過是小功而已。小功又怎抵大過呢? 5評論

狄飛驚 網路作家 代表作《說不盡的宋朝》 32贊踩張學良曾評價張作霖「有雄才無大略」,評價蔣介石「有大略無雄才」,那麼他就是張作霖和蔣介石的合體——「既無雄才也無大略」。張學良出身太好,典型的富二代、官二代,張學良本身沒有雄才大略,但張作霖還是搞繼承製,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攤子給兒子。

1928年6月,張作霖被炸死,張學良接班,他上台後幹掉奉系的「權臣」楊宇霆、常蔭槐,倒也有情可原,畢竟歷代皇二代上台,基本都要來這麼一手,不然根本掌控不住實權。1928年12月,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通電全國,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完成國家形式上的統一,算是給國家和民族立下的第一大功。

1929年7月的中東路事件,強硬了一把,想要收回中東鐵路,結果被斯大林的蘇聯軍隊大敗,畢竟實力有限,勇氣可嘉,可以理解。1930年的中原大戰,張學良一開始中立,但後來出手幫助蔣介石,擊敗了汪精衛、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人,不失為務實又顧全大局的選擇,當然也保護了自己的利益。到目前為止,張學良的表現還算是冷靜的、沉穩的、果斷的,對國家和民族有功無過,最大程度維護了自己的利益,算得上是超常發揮了。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奉行「不抵抗政策」,直接放棄東三省,不論是擅自做主還是服從蔣介石的命令,他都成了千古罪人,鍋背的一點也不冤。1937年的七七事變,張學良為九一八事變中的錯誤抉擇做了一次挽回的努力,最終結果是成功的,但並不能彌補他放棄東三省的罪過——在當時的環境下,聯合抗戰是必然選擇。縱觀張學良的一生,他雖然沒有張作霖的「雄才」和蔣介石的「大略」,無法一人領袖全國,但多數重大決策還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對國家和民族是有功的。

張學良只錯了一次,就是放棄東北,而這個錯誤是無可挽回的,「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個恨恐怕他自己都無法原諒自己,就把民族罪人這個鍋背下去吧!親愛的朋友們,你們認為張學良到底是功大,還是罪大呢?歡迎留言討論!我是專註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28評論

大鬧天宮齊天王大剩 40贊踩首先感謝激請,關於少帥張學良這個人呢,相信很多人對於張學良的一生啊,都是褒貶不一,諸多評價。 有人說,中國之所以有今天的抗戰勝利呢,是因為張學良的引發的西安事變,從而主導了中共合作的方向,也讓中國有了取得勝利的一天。關於這一點,小編是絕對同意的,但是張學良一生的貶絕對多於褒。對於那些貶方面評價張學良的聲音來說呢。我認為他們也是正確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張學良的一生,不僅僅只有西安事變的影響。不可以否認他在西安事變上是的確做到了很積極的作用,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促進中共合作的積極效果。 但是,功過不相抵,不能因為西安事變就忘記了當初張學良所下達的不抵抗命令所帶來的後果。小編認為,當初日本軍隊能夠在很小兵力和很小損失的情況下,入侵山海關。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絕對是起到很大的「功勞」。而這個「功勞」也是導致了張學良成為千古罪人的原因。這一點是永遠不可能洗白的。因為小編認為,如果當初張作霖還沒有死的話,日本人連山海關都進不去。

皇姑屯事件慘狀(資料圖)

身著元帥服的張作霖與五子學森(左)、六子學浚(右)合影(資料圖)當然了,這並不是說當時的東北軍完全可以打敗日本的軍隊,因為畢竟當時雙方的軍事實力還是很懸殊的,但是在當時雙方軍事實力的比例條件下。東北軍是絕對有能力將日本趕出山海關甚至東北也有很大可能不會淪喪。 多年來,「九一八事變」被我國民眾視為國恥。至今,9月18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那麼在在這場將整個東北陷落的事變前,東北軍和日軍實力到底相差多少呢?當時東北軍保守估計軍隊數量在40萬人以上,張學良帶兵入關後,東北留守部隊約20萬人,關內精銳部隊20萬人部署在經熱河、察哈爾、京津地區,一旦東北發生動亂駐防長城沿線的部隊可在很短時間內馳援東北戰場。東北軍擁有由法國雷諾中型坦克為主力的中國最強大的裝甲部、龐大的裝甲列車部隊、由20多艘艦艇組成的中國最強大的的海軍和由300多架國外新購的各型飛機組成的中國最強大空軍,武器裝備東北軍比關東軍絲毫不差,甚至在火炮、地利、補給等方面還有優勢。此外,當時的國民政府已完成北伐,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中國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並迫使日本承認中國的關稅自主權,處於經濟危機中的日本感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壓力。經過張學良多年的精兵簡政,東北軍還一直保持著40萬左右的主力,但戰鬥力還是不錯的,並且東北兵工廠生產力很高,在東亞都可以排的上號的,每天的產量就可以武裝一個營,步槍型號為六五、七九,迫擊炮是16年式。反觀日本,關東軍總兵力約2萬人,其中正規軍只有1萬人,在鄉軍人約1萬人,警察3000人。日本駐朝鮮軍2個師團約3萬人。而且當時日本關東軍在事變時不僅沒有空中武裝力量,甚至在輕武器方面也不曾裝備「捷克輕機槍」這樣的高技術含量武器。由於日軍資源較匱乏,打不了大規模的持久戰,且當時日本國內也分成了主戰主和兩派,如果戰爭初期遭到猛烈反擊,日本國內主和派極有可能佔據上風,東北也有很大可能不會淪喪。當時被日軍俘獲的東北軍裝備

(資料圖)

摺疊式衝鋒舟

東北軍強大的兵工廠被日軍佔領,這是二百四十毫米大炮試製生產線

日軍繳獲的大量炮彈

被日軍俘獲的保貞式戰鬥機(註:日軍共繳獲幾乎所有的東北軍飛機,這些被日軍繳獲的飛機最後被日軍用於在錦州戰鬥中轟炸東北軍。)

日軍與東北軍倉庫中的大型毒氣炸彈

日軍與東北軍倉庫中繳獲的化學航空炸彈合影

日軍清點捷克式輕機槍

(資料圖)而張學良的性格呢,也是偏向軟弱,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張學良的確是熱血男兒的話,就絕不會下達不抵抗的命令。當然了,他下達不抵抗的命令不完全是因為軟弱,而是1929-1930年的蘇聯紅軍入侵東北,是使得張學良做出不抵抗政策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要從改訂新約運動說起,從1928年6月起,國民政府大力宣傳要擺脫不平等條約的束縛,並發起一場同列強「改訂新約」的運動。當時的條件和各種原因也可以說是因導致張學良的畏畏縮縮。但是,小編認為其中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張作霖的死讓張學良害怕了,因為張學良他作為一個不完全的紈絝子弟。多年來都是依靠他父親的威名,而所謂的"狐假虎威",當他父親去世之後,當時張學良應該是感到害怕和因為1929年8月14日,蘇聯沿中東路一線向中國進攻,戰爭開始,張學良領導下的王樹常、胡毓坤、于學忠、鄒作華、沈鴻烈等將領均試圖遏止蘇聯進攻,不過,因為蘇聯動員新進武器與大量兵力,使東北軍在隨後被蘇軍擊敗,東北多處地方被蘇軍佔領。 中國軍人死傷及被俘人員9000餘名(傷亡2000名,被俘7000餘名)。據蘇方統計,蘇軍被擊斃143人,失蹤4人,受傷665人。 1930年,在美國的調停下,張學良被迫在伯力(哈巴羅夫斯克)簽訂了《中蘇伯力會議議定書》,議定書恢復了蘇聯在1929年7月10日以前在中東鐵路的一切權益,會後蘇軍撤出中國東北,但繼續佔領中國領土黑瞎子島等地。並將領土爭議一直持續到2005年(今以協議方式,使中俄各得到黑瞎子島領土的一半)。 由於當時中國共產黨對此事件態度曖昧,讓其被認為幾近「賣國」,失去了不少中國民眾的支持。中東路事件後,對中國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使得中國間接失去了可以在東北地區可以藉以抗衡日本影響的力量,為日本發動對中國東北的佔領鋪平了道路。而東北軍的迅速潰敗,暴露了東北軍外強中乾的實際情況,也直接鼓勵了日本關東軍在東北採取行動的決心。另外,張學良,王樹常,胡毓坤,于學忠,鄒作華,沈鴻烈雖未能於該役獲勝,但是積極抵抗蘇聯紅軍的態度與立場,讓他們獲得了中華民國國軍首批青天白日勳章。 這次外戰的慘敗,使得張學良認識到在中國相對強大的東北軍在外戰中不堪一擊,畏戰思想抬頭。當然關東軍也看到這一點了,東北軍不過如此。加速了入侵的進程,張學良通過這次戰爭,不敢在1931年又進行一場對日戰爭,而且他有了這次對蘇戰爭的「經驗」後,認為日本也會想蘇聯紅軍那樣,得到利益後,撤出中國的。沒想到釀下如此大禍! 所以不得不說張學良的一生的確是褒貶不一,有褒有貶。但是小編認為褒是多過貶的。因為畢竟,不論西安事變對促進中共合作有多大的影響,都不能夠抵消因為張學良的一念只差導致整個東北三省的淪陷。

張學良(資料圖)而讓張學良成千古罪人的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張作霖和張學良性格不太一樣,他雖然看起來北人南相,但性格剛烈果斷,特別是和日本的關係上,這一點從一次張作霖父子的對話中頗能反映出來。 北伐戰爭時期,張學良從前線回來,因為戰況不利,勸張作霖不要繼續和南方打仗,老將(當時張學良背後叫張作霖「老將」)不聽。張學良說日本人盼著我們打,不要我們向前打,日本人抄了我們的後路,我們打不過日本人,要吃苦頭的。 張作霖大怒,拍桌子叫道:我有30萬東北軍,我才不怕日本鬼子!他撐死了在南滿有13000人,要想收拾他,我把遼寧各縣的縣長、公安局長召集起來開個會,三天就把他的鐵路扒了。東北軍先打重鎮大連旅順,他13000人怎麼跟我打?我怕什麼日本鬼子? 當時,張氏父子說話,張學良的幾個衛士,東北軍的將領都隨侍在旁。 從這段話看來,張作霖父子,對於日本在東北的實力,都是有警覺的,但是老帥打江山幾十年,雖不讀書卻有經驗,盛怒之下,瞬間判斷雙方力量對比依然相當準確,幾條措施也頗有可行之處,方針更明確鮮明。相比之下,看「九·一八」時少帥的表現,則顯得不知己亦不知彼,心中無數,看來在閱歷方面,確實不如其父。雖然張學良在西安事變事件中的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一點點的功勞,並不能與他將整個東三省及裝備,拱手相讓於日本,而導致整個東北被日本統治長達十三餘年所能相互抵消的,所以不論張學良在西安事變中做出多麼大的貢獻都並不能洗刷他千古罪人的罪名。 3評論

杜康不負西江月 北京明石博略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29贊踩這個問題說難也不難,對於歷史人物首先要看基本立場,尤其對於張學良來說首先他的身份是地方軍閥,之所以改旗易幟是因父親張作霖被日軍炸死,覬覦東北虎視眈眈,而以東北軍一隅之力無法獲勝,因此改旗易幟,投靠國民政府的目的就是獲得支持對抗日本。

東北改旗易幟後發生了一件對張學良影響至深的事情就是中東路事件,1927年412政變之後,國民政府親美反蘇,在蔣所謂革命外交的蠱惑下,1929年7月,中蘇之間由於中東鐵路的路權歸屬問題,爆發了"中東路事件",從7月末開始直到11月,大小戰鬥進行了數十次。起因是中國東北當局將中東鐵路電報電話收回,派軍警包圍蘇聯駐哈爾濱領事館,逮捕總領事並武力驅逐,結果是蘇軍與東北軍發生武裝衝突後,國民政府對蘇宣戰。此時的張學良信心滿滿,他在答記者問時說:「對俄戰事,兵力充足,無勞中央軍必要,但望在軍火彈藥上予以接濟。 」這其中固然有張學良不想讓中央軍趁機進入東北的原因,但從中也可以看出張學良對東北軍的實力是相當自信的,從根本上說敢於獨自和蘇軍開戰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但在大規模武裝衝突爆發後,東北軍卻連連失利,張學良在5個月的堅守中,兩個旅覆沒,一個旅長陣亡一個旅長被俘。而此時國民政府仍然要求張學良打下去,並無實際援助,消耗東北軍實力之心昭然若揭。張學良因此不得不在12月20日與蘇聯簽訂了《伯力協定》,收穫了戰敗的恥辱。接下來面對日本的挑釁,張學良知道國民政府靠不住,而日本在之前的日俄戰爭中大獲全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陰影在這位少帥心頭揮之不去。而蔣介石此時早已定下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國策,三令五申不與抵抗,往來電報如雪:31年8月16日蔣介石給張學良密電叮囑:無論日本在東北如何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呈一時之憤,置國家之不顧!(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212頁)

以上兩個原因導致張學良錯誤的下達了不與抵抗,寄希望於國聯調停的命令,成為張學良一生的遺憾,稱之為過。

對於功勞張學良的功績必須是肯定的,首先在九一八之前由於兩次調兵入關,東北地區兵力空虛,面對日本不斷挑釁,張學良通過黃顯聲的請求發放了二十萬枝步槍,每隻槍配屬五十發子彈開始武裝地方部隊。這些武器成為了武裝東北五十五萬眾義勇軍的重要武器來源,使得東北大地燃氣熊熊的抗戰烈火,給了日寇沉重打擊。同時成立北平後援會,直接領導和武裝各地義勇軍,除上海何遂創建的後援會外是唯一直接支持東北抗戰的組織。僅抗戰經費累計撥發30萬大洋之巨。

長城抗戰張學良也是強烈的主戰派並擔任總指揮,在長城抗戰取得相當不錯的戰果後,熱河主席湯玉麟不戰而逃,國民政府數十萬大軍此刻正在圍剿紅軍無兵可派,東別軍和西北軍加上部分中央軍苦戰之後不得不撤退,國民政府簽訂塘沽協定徹底出賣了東北是最終失敗的根源。東北軍隨後被調往西安剿共,聯合西北軍和紅軍三位一體的局面是張學良做的重要的一件事情,紅軍到達陝北不毛之地分外艱難,張學良數次給落難中的紅軍巨大支援,前後大洋76萬,子彈1100萬發,甚至包括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後的四萬套軍裝也是張學良提供的。評價歷史就一定要有歷史觀和客觀性,張學良功過歷史已經給了客觀評價,西安事變促成了全民族統一戰線,結束了軍閥混戰和內戰,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避免了被日軍各個擊破,一致對外,是千秋之功! 5評論

小司馬遷論史 歷史問答達人 301贊踩張學良的功過很難評價,總得來說功有東北易幟、西安事變,過的話就是不抵抗。而且個人認為兩功難抵其一過!

東北易幟張作霖死後,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也就是宣布東北歸附南京國民政府。張學良此舉促進了全國統一,因為在張作霖手裡,東北一直是相當於張家的天下。但是張學良可以如此做,雖然是因為迫於對日本侵略的擔憂,希望藉助於國民政府遏制住日本侵略步伐。九一八事變,下令不抵抗雖然有人說是蔣介石的意思,但是當時的東北軍完全是聽令於張學良,如果張學良下令抵抗,東北不至於被日軍如此輕易的佔領。而東北的丟失對抗戰到底有多大影響,就舉一個例子,日軍侵略中國時的子彈槍支就是在東北進行生產補給。張學良如果在撤出東北的時候,炸毀工廠礦產,估計都比這樣直接送日本一套完整的軍工產業要好。西安事變,促成統一戰線這也是張學良最大的功績,在西安張學良採取強硬手段,促使蔣介石接受統一抗戰的決議,使得中國四分五裂的局面終於因為抗戰而團結到了一起。這也算是張學良對丟失東北的一點補償的,但個人還是認為兩功難抵其過! 352評論

學於古今 3贊踩功過難說,總的來說,東北易幟和西安事變是功,九一八事變不抵抗為過,個人認為,兩功遠抵一過。

東北易幟張作霖死後,張學良宣布東北軍歸屬南京國民政府,東北乃國之一隅,東北歸附,中國統一抗日的進程就大大加快,各系軍閥見最強的東北軍歸附,也無心爭鬥,紛紛投入到抗戰之中。

西安事變在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下,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張學良見日本侵略者洶洶來潮,不忍國家破碎,於是誓死兵鑒,雖然蔣介石同意共同抗日,但張學良卻受到將近五十年的監禁,這是他為這個破碎的國家和平付出的代價。

九一八事變不抵抗在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可以說是一個最大的背鍋俠,蔣介石為了不讓日軍有更多的侵略借口,決定採取不抵抗政策,日軍長驅直入,迅速佔領東北,導致東北地區的軍民受到空前災害。

張學良這一生,都獻給了這個支離破碎的國家,他犯過錯誤,也立過功,宋美齡在他的葬禮上寄言道:漢卿將軍千古。也足見張學良的功勞被很多人認可,他的過失,也在這五十多年的歲月里得到懲罰。所以,張學良仍然是國家的功臣?

9評論

懷疑探索者 科學達人 123贊踩如果要我評價張學良,就是兩個字「艱難」。張學良生於高級軍哥家庭,錦衣玉食,榮華富貴,這是他在「艱難」時代的幸運,但也是他的負擔。張學良的父親是張作霖,號稱「東北王」,是從死人堆裡面爬出來,刀山火海滾出來的一代梟雄,雖然沒有什麼文化,卻有很多手段,能伸能屈,會做「孫子」,會偽裝,也會籠絡人心,有很高超的鬥爭能力。張作霖如果在世,東北的局勢還不至於一敗塗地。不過,我認為,即使張作霖活著,東北也是遲早要丟的,要麼張作霖的軍隊被迅速擊潰大部分,殘餘軍隊退入關內,要麼就是張作霖頂住了日軍的很長一段時間的進攻,最後,彈盡糧絕的張作霖率軍隊退入關內。實際上,東北軍的戰鬥力並不強,人數雖多,只是舊式軍隊,雖然有一些先進的武器,但並不能算是現代化軍隊,就如同1880年的滿清購買了一些世界上的先進裝備,但是我們不能說它可以匹敵英法聯軍了。如果張作霖以一己之力對抗日本,是頂不住的,其他的軍閥未必會去援助他。不管怎麼說,這兩種結局都是張作霖他抵抗了,很有可能延緩日軍的戰略意圖。而張學良,從現在的史料來看,他幾乎沒有抵抗,就放棄了大半個東北。究其原因,是由於張學良的個人能力不夠,張學良也是有一些愛國之心,可惜早期被軍閥的個人利益蒙蔽了判斷。在當時,舉國上下都對抵抗日本沒有信心,寄託希望於國聯的調停,張學良也深受這種思潮的影響。張學良的判斷是,日本人不可能全面進攻,而是想撈好處,所以我不能打,一打就鬧大了,還是讓外國人出面調停。結果,局勢發展太快,已經不是張學良可以控制。無論如何,沒有抵抗就迅速的丟失東北之境,作為實際上的地方最高軍政長官的張學良要負有主要責任,這是毫無疑問的,儘管他後來後悔莫及,有捐軀為國之意,但歷史已經不會給他機會了。至於東北易幟,西安事件,這些功勞也不能抹殺。總而言之,張學良是一個悲劇人物。可嘆。 47評論

王者之尊81783006 25贊踩哥倫比亞大學展出蔣介石下給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電報-《銑電》。 據《李烈鈞自傳》記:張學良繼續在法庭上揭LOU說:「過去國人都責怪我出MAI東北,現在我要讀一讀蔣WYZ給我的電報,請大家看看我是不是抗日的?」隨即從衣袋裡拿出一個小錢包,從中取出蔣介石命令他不抵抗的電報,當場宣讀起來。李烈鈞一見,馬上大聲制止。鹿鍾麟怕場面不好收拾,只得提議暫時休庭。 時任陸海空軍副司令行營秘書處機要室主任洪鈁回憶說:蔣介石於8月16日,曾有一《銑電》致張學良謂:無論曰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張學良曾將這個《銑電》轉知東北各軍事負責長官,一體遵守。見《九一八事變當時的張學良》,《文史資料選輯》第6輯,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4頁。   洪鈁當時隨同張學良在北平辦公,因此,他的回憶有相當的權威性。 此外,還有另一個當事人趙鎮藩的回憶,他說:當年8月,東北軍第七旅旅長王以哲曾到北平向張學良彙報日軍情況,回來後傳達說:張副司令已經派人將情況報告了蔣介石,蔣指示暫不抵抗,準備好了再干,一切事先外交解決。要效法印度甘地對英國非暴力不合作的辦法來應付曰本,遇事要退讓,軍事上要避免衝突,外交上要採取拖延方針。他寫道:接著又接到張學良轉來的蔣介石的《銑電》(八月十六日),主要內容是:採取不抵抗政策,竭力退讓,避免衝突,千萬不要「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希轉飭遵照執行」等語。見《日軍進攻北大營親歷記》,《文史資料選輯》第6輯,第4頁。   趙鎮藩當時是東北軍第七旅的參謀長,北大營的守衛者。他的回憶也具有權威性。 收到蔣的命令電報後,張的副官和于鳳至多次叮囑張要妥善保存這些蔣發給他的電報。在九一八後張受到輿論壓力時,張被迫出遊歐洲,于鳳至將十幾封蔣密令張不抵抗的電報保管於銀行保險柜中。張發動西安事變後,也是于鳳至以公開這些蔣介石密電為威脅,才保蔣不殺張。張學良死後,趙一荻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成立了為紀念張學良的書齋,曾於1993年展出了蔣密令張學良不抵抗的電報——銑電原件。在台灣的原件已被蔣銷毀。 5評論

愛看愛思考 7贊踩9.18事變?是張學良最大的污點。但是9.18事變是日軍突然發起的行動。就連日本政府都被蒙蔽了,只是關東軍都中下級軍官擅自發動的軍事行動。最多也就是得到了關東司令的默許,但是這個情況遠在北平的張學良並不知道。當時東北軍的主力部隊也沒有在瀋陽,諾大的瀋陽城就只有不到一萬守軍。其中7000多人在瀋陽城北的北大營里,這個北大營,距離瀋陽市還有一段距離。另外東大營還有千把人,瀋陽市區里就只有不到八百人的警察而已。還有各個部隊的留守人員,這樣的實力對比瀋陽的守軍根本就沒有與關東軍一戰的本錢。事實上瀋陽就只有警察局有成建制的抵抗,這是黃顯生將軍帶領著做最後的抵抗。後來黃顯生將軍創立了抗日義勇軍,繼續和日本鬼子作戰,期間得到了張學良的大力資助。也就是說,張學良並沒有追究黃顯生抗命的行為。但是黃顯生於1939被蔣介石下令秘密逮捕了,於國民黨逃離大陸前夕被蔣介石下令特務秘密殺害了。這說明了什麼?黃顯生將軍罪名是什麼?這個只有蔣介石知道了。 1評論

神晤 歷史問答達人 8贊踩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六國論》的觀點完美的闡釋了張學良放棄東四省是多大罪孽。在沒有消耗日本絲毫力量的情況下,送給了日本大量土地和各種資源。張作霖建設的東北,大量的重工業,使得日本的國力極度膨脹。奉天兵工廠的裝備,都可以支持日本幾十萬大軍完成三個月的亡華計劃,也幸是三個月沒有亡我中華,要不然就是張學良一人滅亡中國了。至於說他的功,就是一點點贖罪的行為罷了。以東北之財力軍力至少使日本損失十萬軍隊,得到一個斷壁殘垣的東北使得日本恢復也極度緩慢。套用先輩語:日本之所得,與戰勝之所得,其實百倍;小六之所棄,與戰敗之所棄,其實亦百倍。張學良到底是怕損失軍力而權勢跌落而棄東北,還是奉命棄東北,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他創造的歷史大過,沒法洗白。 1評論 查看更多回答相關推薦

關東軍到底是一隻怎樣的軍隊?悟悟空問答? 相關不感興趣

奉軍和東北軍的區張學良是功多還是過多?

|查看更多問答我有靠譜回答105個回答

這些歷史要讀 歷史問答達人 7贊踩過大於功!過去歷史書上,對張學良的讚揚,就只有西安事變。他和楊虎城將軍發動兵諫,最終促使國共二次合作,共同抗日。除此以外,還有就是東北易幟,推動中華民國的統一。

在小編看來,東北易幟確實是功績。但西安事變卻是有爭議的。雖然其結果確實推動了國共的再次合作,促成了民族統一戰線。但同時,在戰前兵變活抓國家元首,對國民政府帶來了極為負面的影響,同時也讓日本看到中國的混亂,給了他們發動全面戰爭的信心。但即便這兩個都是功,卻也抵不過他的罪。張學良手握數十萬東北軍,卻一槍不發就將東北拱手讓與日本。

要知道,當時的東北軍,可是中國武器裝備最好、體系最完善的軍隊。而且,在九一八事變前,東北軍在關外尚有守軍二十萬之巨,而日軍撐死了也就兩萬人。不論是火力還是兵力,日軍都處於絕對的劣勢。然而,東北就這麼給丟了。東北的淪陷對中國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

因為,東北是當時中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擁有大量的戰略資源。東北在老帥張作霖的治理下,在各地闖關東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經發展成中國最富有的地區。

只有三千多萬人口的東北,當時的工業產值卻佔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一,糧食產量也遠高於關內的平均水平。此外,老帥打造的東北兵工廠,是當時東亞數一數二的大型軍事工業機構。能生產各類輕武器和部分重武器。巔峰時期的槍支產量,一天便能裝備一個營。而且,東北軍還擁有法國雷諾坦克等坦克二百多輛,飛機三百多架。

而所有的這些,都隨著張學良的不抵抗,全部送給了日本人!東北因此成為日本入侵中國的基地和橋頭堡,東北的資源更成為日軍的血液,助日軍進一步侵略中國,侵略世界。單這一點,張學良就是民族罪人!與丟失東北相比,西安事變和東北易幟都不過是小功而已。小功又怎抵大過呢? 5評論

狄飛驚 網路作家 代表作《說不盡的宋朝》 32贊踩張學良曾評價張作霖「有雄才無大略」,評價蔣介石「有大略無雄才」,那麼他就是張作霖和蔣介石的合體——「既無雄才也無大略」。張學良出身太好,典型的富二代、官二代,張學良本身沒有雄才大略,但張作霖還是搞繼承製,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攤子給兒子。

1928年6月,張作霖被炸死,張學良接班,他上台後幹掉奉系的「權臣」楊宇霆、常蔭槐,倒也有情可原,畢竟歷代皇二代上台,基本都要來這麼一手,不然根本掌控不住實權。1928年12月,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通電全國,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完成國家形式上的統一,算是給國家和民族立下的第一大功。

1929年7月的中東路事件,強硬了一把,想要收回中東鐵路,結果被斯大林的蘇聯軍隊大敗,畢竟實力有限,勇氣可嘉,可以理解。1930年的中原大戰,張學良一開始中立,但後來出手幫助蔣介石,擊敗了汪精衛、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人,不失為務實又顧全大局的選擇,當然也保護了自己的利益。到目前為止,張學良的表現還算是冷靜的、沉穩的、果斷的,對國家和民族有功無過,最大程度維護了自己的利益,算得上是超常發揮了。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奉行「不抵抗政策」,直接放棄東三省,不論是擅自做主還是服從蔣介石的命令,他都成了千古罪人,鍋背的一點也不冤。1937年的七七事變,張學良為九一八事變中的錯誤抉擇做了一次挽回的努力,最終結果是成功的,但並不能彌補他放棄東三省的罪過——在當時的環境下,聯合抗戰是必然選擇。縱觀張學良的一生,他雖然沒有張作霖的「雄才」和蔣介石的「大略」,無法一人領袖全國,但多數重大決策還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對國家和民族是有功的。

張學良只錯了一次,就是放棄東北,而這個錯誤是無可挽回的,「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個恨恐怕他自己都無法原諒自己,就把民族罪人這個鍋背下去吧!親愛的朋友們,你們認為張學良到底是功大,還是罪大呢?歡迎留言討論!我是專註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28評論

大鬧天宮齊天王大剩 40贊踩首先感謝激請,關於少帥張學良這個人呢,相信很多人對於張學良的一生啊,都是褒貶不一,諸多評價。 有人說,中國之所以有今天的抗戰勝利呢,是因為張學良的引發的西安事變,從而主導了中共合作的方向,也讓中國有了取得勝利的一天。關於這一點,小編是絕對同意的,但是張學良一生的貶絕對多於褒。對於那些貶方面評價張學良的聲音來說呢。我認為他們也是正確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張學良的一生,不僅僅只有西安事變的影響。不可以否認他在西安事變上是的確做到了很積極的作用,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促進中共合作的積極效果。 但是,功過不相抵,不能因為西安事變就忘記了當初張學良所下達的不抵抗命令所帶來的後果。小編認為,當初日本軍隊能夠在很小兵力和很小損失的情況下,入侵山海關。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絕對是起到很大的「功勞」。而這個「功勞」也是導致了張學良成為千古罪人的原因。這一點是永遠不可能洗白的。因為小編認為,如果當初張作霖還沒有死的話,日本人連山海關都進不去。

皇姑屯事件慘狀(資料圖)

身著元帥服的張作霖與五子學森(左)、六子學浚(右)合影(資料圖)當然了,這並不是說當時的東北軍完全可以打敗日本的軍隊,因為畢竟當時雙方的軍事實力還是很懸殊的,但是在當時雙方軍事實力的比例條件下。東北軍是絕對有能力將日本趕出山海關甚至東北也有很大可能不會淪喪。 多年來,「九一八事變」被我國民眾視為國恥。至今,9月18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那麼在在這場將整個東北陷落的事變前,東北軍和日軍實力到底相差多少呢?當時東北軍保守估計軍隊數量在40萬人以上,張學良帶兵入關後,東北留守部隊約20萬人,關內精銳部隊20萬人部署在經熱河、察哈爾、京津地區,一旦東北發生動亂駐防長城沿線的部隊可在很短時間內馳援東北戰場。東北軍擁有由法國雷諾中型坦克為主力的中國最強大的裝甲部、龐大的裝甲列車部隊、由20多艘艦艇組成的中國最強大的的海軍和由300多架國外新購的各型飛機組成的中國最強大空軍,武器裝備東北軍比關東軍絲毫不差,甚至在火炮、地利、補給等方面還有優勢。此外,當時的國民政府已完成北伐,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中國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並迫使日本承認中國的關稅自主權,處於經濟危機中的日本感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壓力。經過張學良多年的精兵簡政,東北軍還一直保持著40萬左右的主力,但戰鬥力還是不錯的,並且東北兵工廠生產力很高,在東亞都可以排的上號的,每天的產量就可以武裝一個營,步槍型號為六五、七九,迫擊炮是16年式。反觀日本,關東軍總兵力約2萬人,其中正規軍只有1萬人,在鄉軍人約1萬人,警察3000人。日本駐朝鮮軍2個師團約3萬人。而且當時日本關東軍在事變時不僅沒有空中武裝力量,甚至在輕武器方面也不曾裝備「捷克輕機槍」這樣的高技術含量武器。由於日軍資源較匱乏,打不了大規模的持久戰,且當時日本國內也分成了主戰主和兩派,如果戰爭初期遭到猛烈反擊,日本國內主和派極有可能佔據上風,東北也有很大可能不會淪喪。當時被日軍俘獲的東北軍裝備

(資料圖)

摺疊式衝鋒舟

東北軍強大的兵工廠被日軍佔領,這是二百四十毫米大炮試製生產線

日軍繳獲的大量炮彈

被日軍俘獲的保貞式戰鬥機(註:日軍共繳獲幾乎所有的東北軍飛機,這些被日軍繳獲的飛機最後被日軍用於在錦州戰鬥中轟炸東北軍。)

日軍與東北軍倉庫中的大型毒氣炸彈

日軍與東北軍倉庫中繳獲的化學航空炸彈合影

日軍清點捷克式輕機槍

(資料圖)而張學良的性格呢,也是偏向軟弱,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張學良的確是熱血男兒的話,就絕不會下達不抵抗的命令。當然了,他下達不抵抗的命令不完全是因為軟弱,而是1929-1930年的蘇聯紅軍入侵東北,是使得張學良做出不抵抗政策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要從改訂新約運動說起,從1928年6月起,國民政府大力宣傳要擺脫不平等條約的束縛,並發起一場同列強「改訂新約」的運動。當時的條件和各種原因也可以說是因導致張學良的畏畏縮縮。但是,小編認為其中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張作霖的死讓張學良害怕了,因為張學良他作為一個不完全的紈絝子弟。多年來都是依靠他父親的威名,而所謂的"狐假虎威",當他父親去世之後,當時張學良應該是感到害怕和因為1929年8月14日,蘇聯沿中東路一線向中國進攻,戰爭開始,張學良領導下的王樹常、胡毓坤、于學忠、鄒作華、沈鴻烈等將領均試圖遏止蘇聯進攻,不過,因為蘇聯動員新進武器與大量兵力,使東北軍在隨後被蘇軍擊敗,東北多處地方被蘇軍佔領。 中國軍人死傷及被俘人員9000餘名(傷亡2000名,被俘7000餘名)。據蘇方統計,蘇軍被擊斃143人,失蹤4人,受傷665人。 1930年,在美國的調停下,張學良被迫在伯力(哈巴羅夫斯克)簽訂了《中蘇伯力會議議定書》,議定書恢復了蘇聯在1929年7月10日以前在中東鐵路的一切權益,會後蘇軍撤出中國東北,但繼續佔領中國領土黑瞎子島等地。並將領土爭議一直持續到2005年(今以協議方式,使中俄各得到黑瞎子島領土的一半)。 由於當時中國共產黨對此事件態度曖昧,讓其被認為幾近「賣國」,失去了不少中國民眾的支持。中東路事件後,對中國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使得中國間接失去了可以在東北地區可以藉以抗衡日本影響的力量,為日本發動對中國東北的佔領鋪平了道路。而東北軍的迅速潰敗,暴露了東北軍外強中乾的實際情況,也直接鼓勵了日本關東軍在東北採取行動的決心。另外,張學良,王樹常,胡毓坤,于學忠,鄒作華,沈鴻烈雖未能於該役獲勝,但是積極抵抗蘇聯紅軍的態度與立場,讓他們獲得了中華民國國軍首批青天白日勳章。 這次外戰的慘敗,使得張學良認識到在中國相對強大的東北軍在外戰中不堪一擊,畏戰思想抬頭。當然關東軍也看到這一點了,東北軍不過如此。加速了入侵的進程,張學良通過這次戰爭,不敢在1931年又進行一場對日戰爭,而且他有了這次對蘇戰爭的「經驗」後,認為日本也會想蘇聯紅軍那樣,得到利益後,撤出中國的。沒想到釀下如此大禍! 所以不得不說張學良的一生的確是褒貶不一,有褒有貶。但是小編認為褒是多過貶的。因為畢竟,不論西安事變對促進中共合作有多大的影響,都不能夠抵消因為張學良的一念只差導致整個東北三省的淪陷。

張學良(資料圖)而讓張學良成千古罪人的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張作霖和張學良性格不太一樣,他雖然看起來北人南相,但性格剛烈果斷,特別是和日本的關係上,這一點從一次張作霖父子的對話中頗能反映出來。 北伐戰爭時期,張學良從前線回來,因為戰況不利,勸張作霖不要繼續和南方打仗,老將(當時張學良背後叫張作霖「老將」)不聽。張學良說日本人盼著我們打,不要我們向前打,日本人抄了我們的後路,我們打不過日本人,要吃苦頭的。 張作霖大怒,拍桌子叫道:我有30萬東北軍,我才不怕日本鬼子!他撐死了在南滿有13000人,要想收拾他,我把遼寧各縣的縣長、公安局長召集起來開個會,三天就把他的鐵路扒了。東北軍先打重鎮大連旅順,他13000人怎麼跟我打?我怕什麼日本鬼子? 當時,張氏父子說話,張學良的幾個衛士,東北軍的將領都隨侍在旁。 從這段話看來,張作霖父子,對於日本在東北的實力,都是有警覺的,但是老帥打江山幾十年,雖不讀書卻有經驗,盛怒之下,瞬間判斷雙方力量對比依然相當準確,幾條措施也頗有可行之處,方針更明確鮮明。相比之下,看「九·一八」時少帥的表現,則顯得不知己亦不知彼,心中無數,看來在閱歷方面,確實不如其父。雖然張學良在西安事變事件中的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一點點的功勞,並不能與他將整個東三省及裝備,拱手相讓於日本,而導致整個東北被日本統治長達十三餘年所能相互抵消的,所以不論張學良在西安事變中做出多麼大的貢獻都並不能洗刷他千古罪人的罪名。 3評論

杜康不負西江月 北京明石博略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29贊踩這個問題說難也不難,對於歷史人物首先要看基本立場,尤其對於張學良來說首先他的身份是地方軍閥,之所以改旗易幟是因父親張作霖被日軍炸死,覬覦東北虎視眈眈,而以東北軍一隅之力無法獲勝,因此改旗易幟,投靠國民政府的目的就是獲得支持對抗日本。

東北改旗易幟後發生了一件對張學良影響至深的事情就是中東路事件,1927年412政變之後,國民政府親美反蘇,在蔣所謂革命外交的蠱惑下,1929年7月,中蘇之間由於中東鐵路的路權歸屬問題,爆發了"中東路事件",從7月末開始直到11月,大小戰鬥進行了數十次。起因是中國東北當局將中東鐵路電報電話收回,派軍警包圍蘇聯駐哈爾濱領事館,逮捕總領事並武力驅逐,結果是蘇軍與東北軍發生武裝衝突後,國民政府對蘇宣戰。此時的張學良信心滿滿,他在答記者問時說:「對俄戰事,兵力充足,無勞中央軍必要,但望在軍火彈藥上予以接濟。 」這其中固然有張學良不想讓中央軍趁機進入東北的原因,但從中也可以看出張學良對東北軍的實力是相當自信的,從根本上說敢於獨自和蘇軍開戰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但在大規模武裝衝突爆發後,東北軍卻連連失利,張學良在5個月的堅守中,兩個旅覆沒,一個旅長陣亡一個旅長被俘。而此時國民政府仍然要求張學良打下去,並無實際援助,消耗東北軍實力之心昭然若揭。張學良因此不得不在12月20日與蘇聯簽訂了《伯力協定》,收穫了戰敗的恥辱。接下來面對日本的挑釁,張學良知道國民政府靠不住,而日本在之前的日俄戰爭中大獲全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陰影在這位少帥心頭揮之不去。而蔣介石此時早已定下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國策,三令五申不與抵抗,往來電報如雪:31年8月16日蔣介石給張學良密電叮囑:無論日本在東北如何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呈一時之憤,置國家之不顧!(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212頁)

以上兩個原因導致張學良錯誤的下達了不與抵抗,寄希望於國聯調停的命令,成為張學良一生的遺憾,稱之為過。

對於功勞張學良的功績必須是肯定的,首先在九一八之前由於兩次調兵入關,東北地區兵力空虛,面對日本不斷挑釁,張學良通過黃顯聲的請求發放了二十萬枝步槍,每隻槍配屬五十發子彈開始武裝地方部隊。這些武器成為了武裝東北五十五萬眾義勇軍的重要武器來源,使得東北大地燃氣熊熊的抗戰烈火,給了日寇沉重打擊。同時成立北平後援會,直接領導和武裝各地義勇軍,除上海何遂創建的後援會外是唯一直接支持東北抗戰的組織。僅抗戰經費累計撥發30萬大洋之巨。

長城抗戰張學良也是強烈的主戰派並擔任總指揮,在長城抗戰取得相當不錯的戰果後,熱河主席湯玉麟不戰而逃,國民政府數十萬大軍此刻正在圍剿紅軍無兵可派,東別軍和西北軍加上部分中央軍苦戰之後不得不撤退,國民政府簽訂塘沽協定徹底出賣了東北是最終失敗的根源。東北軍隨後被調往西安剿共,聯合西北軍和紅軍三位一體的局面是張學良做的重要的一件事情,紅軍到達陝北不毛之地分外艱難,張學良數次給落難中的紅軍巨大支援,前後大洋76萬,子彈1100萬發,甚至包括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後的四萬套軍裝也是張學良提供的。評價歷史就一定要有歷史觀和客觀性,張學良功過歷史已經給了客觀評價,西安事變促成了全民族統一戰線,結束了軍閥混戰和內戰,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避免了被日軍各個擊破,一致對外,是千秋之功! 5評論

小司馬遷論史 歷史問答達人 301贊踩張學良的功過很難評價,總得來說功有東北易幟、西安事變,過的話就是不抵抗。而且個人認為兩功難抵其一過!

東北易幟張作霖死後,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也就是宣布東北歸附南京國民政府。張學良此舉促進了全國統一,因為在張作霖手裡,東北一直是相當於張家的天下。但是張學良可以如此做,雖然是因為迫於對日本侵略的擔憂,希望藉助於國民政府遏制住日本侵略步伐。九一八事變,下令不抵抗雖然有人說是蔣介石的意思,但是當時的東北軍完全是聽令於張學良,如果張學良下令抵抗,東北不至於被日軍如此輕易的佔領。而東北的丟失對抗戰到底有多大影響,就舉一個例子,日軍侵略中國時的子彈槍支就是在東北進行生產補給。張學良如果在撤出東北的時候,炸毀工廠礦產,估計都比這樣直接送日本一套完整的軍工產業要好。西安事變,促成統一戰線這也是張學良最大的功績,在西安張學良採取強硬手段,促使蔣介石接受統一抗戰的決議,使得中國四分五裂的局面終於因為抗戰而團結到了一起。這也算是張學良對丟失東北的一點補償的,但個人還是認為兩功難抵其過! 352評論

學於古今 3贊踩功過難說,總的來說,東北易幟和西安事變是功,九一八事變不抵抗為過,個人認為,兩功遠抵一過。

東北易幟張作霖死後,張學良宣布東北軍歸屬南京國民政府,東北乃國之一隅,東北歸附,中國統一抗日的進程就大大加快,各系軍閥見最強的東北軍歸附,也無心爭鬥,紛紛投入到抗戰之中。

西安事變在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下,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張學良見日本侵略者洶洶來潮,不忍國家破碎,於是誓死兵鑒,雖然蔣介石同意共同抗日,但張學良卻受到將近五十年的監禁,這是他為這個破碎的國家和平付出的代價。

九一八事變不抵抗在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可以說是一個最大的背鍋俠,蔣介石為了不讓日軍有更多的侵略借口,決定採取不抵抗政策,日軍長驅直入,迅速佔領東北,導致東北地區的軍民受到空前災害。

張學良這一生,都獻給了這個支離破碎的國家,他犯過錯誤,也立過功,宋美齡在他的葬禮上寄言道:漢卿將軍千古。也足見張學良的功勞被很多人認可,他的過失,也在這五十多年的歲月里得到懲罰。所以,張學良仍然是國家的功臣?

9評論

懷疑探索者 科學達人 123贊踩如果要我評價張學良,就是兩個字「艱難」。張學良生於高級軍哥家庭,錦衣玉食,榮華富貴,這是他在「艱難」時代的幸運,但也是他的負擔。張學良的父親是張作霖,號稱「東北王」,是從死人堆裡面爬出來,刀山火海滾出來的一代梟雄,雖然沒有什麼文化,卻有很多手段,能伸能屈,會做「孫子」,會偽裝,也會籠絡人心,有很高超的鬥爭能力。張作霖如果在世,東北的局勢還不至於一敗塗地。不過,我認為,即使張作霖活著,東北也是遲早要丟的,要麼張作霖的軍隊被迅速擊潰大部分,殘餘軍隊退入關內,要麼就是張作霖頂住了日軍的很長一段時間的進攻,最後,彈盡糧絕的張作霖率軍隊退入關內。實際上,東北軍的戰鬥力並不強,人數雖多,只是舊式軍隊,雖然有一些先進的武器,但並不能算是現代化軍隊,就如同1880年的滿清購買了一些世界上的先進裝備,但是我們不能說它可以匹敵英法聯軍了。如果張作霖以一己之力對抗日本,是頂不住的,其他的軍閥未必會去援助他。不管怎麼說,這兩種結局都是張作霖他抵抗了,很有可能延緩日軍的戰略意圖。而張學良,從現在的史料來看,他幾乎沒有抵抗,就放棄了大半個東北。究其原因,是由於張學良的個人能力不夠,張學良也是有一些愛國之心,可惜早期被軍閥的個人利益蒙蔽了判斷。在當時,舉國上下都對抵抗日本沒有信心,寄託希望於國聯的調停,張學良也深受這種思潮的影響。張學良的判斷是,日本人不可能全面進攻,而是想撈好處,所以我不能打,一打就鬧大了,還是讓外國人出面調停。結果,局勢發展太快,已經不是張學良可以控制。無論如何,沒有抵抗就迅速的丟失東北之境,作為實際上的地方最高軍政長官的張學良要負有主要責任,這是毫無疑問的,儘管他後來後悔莫及,有捐軀為國之意,但歷史已經不會給他機會了。至於東北易幟,西安事件,這些功勞也不能抹殺。總而言之,張學良是一個悲劇人物。可嘆。 47評論

王者之尊81783006 25贊踩哥倫比亞大學展出蔣介石下給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電報-《銑電》。 據《李烈鈞自傳》記:張學良繼續在法庭上揭LOU說:「過去國人都責怪我出MAI東北,現在我要讀一讀蔣WYZ給我的電報,請大家看看我是不是抗日的?」隨即從衣袋裡拿出一個小錢包,從中取出蔣介石命令他不抵抗的電報,當場宣讀起來。李烈鈞一見,馬上大聲制止。鹿鍾麟怕場面不好收拾,只得提議暫時休庭。 時任陸海空軍副司令行營秘書處機要室主任洪鈁回憶說:蔣介石於8月16日,曾有一《銑電》致張學良謂:無論曰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張學良曾將這個《銑電》轉知東北各軍事負責長官,一體遵守。見《九一八事變當時的張學良》,《文史資料選輯》第6輯,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4頁。   洪鈁當時隨同張學良在北平辦公,因此,他的回憶有相當的權威性。 此外,還有另一個當事人趙鎮藩的回憶,他說:當年8月,東北軍第七旅旅長王以哲曾到北平向張學良彙報日軍情況,回來後傳達說:張副司令已經派人將情況報告了蔣介石,蔣指示暫不抵抗,準備好了再干,一切事先外交解決。要效法印度甘地對英國非暴力不合作的辦法來應付曰本,遇事要退讓,軍事上要避免衝突,外交上要採取拖延方針。他寫道:接著又接到張學良轉來的蔣介石的《銑電》(八月十六日),主要內容是:採取不抵抗政策,竭力退讓,避免衝突,千萬不要「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希轉飭遵照執行」等語。見《日軍進攻北大營親歷記》,《文史資料選輯》第6輯,第4頁。   趙鎮藩當時是東北軍第七旅的參謀長,北大營的守衛者。他的回憶也具有權威性。 收到蔣的命令電報後,張的副官和于鳳至多次叮囑張要妥善保存這些蔣發給他的電報。在九一八後張受到輿論壓力時,張被迫出遊歐洲,于鳳至將十幾封蔣密令張不抵抗的電報保管於銀行保險柜中。張發動西安事變後,也是于鳳至以公開這些蔣介石密電為威脅,才保蔣不殺張。張學良死後,趙一荻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成立了為紀念張學良的書齋,曾於1993年展出了蔣密令張學良不抵抗的電報——銑電原件。在台灣的原件已被蔣銷毀。 5評論

愛看愛思考 7贊踩9.18事變?是張學良最大的污點。但是9.18事變是日軍突然發起的行動。就連日本政府都被蒙蔽了,只是關東軍都中下級軍官擅自發動的軍事行動。最多也就是得到了關東司令的默許,但是這個情況遠在北平的張學良並不知道。當時東北軍的主力部隊也沒有在瀋陽,諾大的瀋陽城就只有不到一萬守軍。其中7000多人在瀋陽城北的北大營里,這個北大營,距離瀋陽市還有一段距離。另外東大營還有千把人,瀋陽市區里就只有不到八百人的警察而已。還有各個部隊的留守人員,這樣的實力對比瀋陽的守軍根本就沒有與關東軍一戰的本錢。事實上瀋陽就只有警察局有成建制的抵抗,這是黃顯生將軍帶領著做最後的抵抗。後來黃顯生將軍創立了抗日義勇軍,繼續和日本鬼子作戰,期間得到了張學良的大力資助。也就是說,張學良並沒有追究黃顯生抗命的行為。但是黃顯生於1939被蔣介石下令秘密逮捕了,於國民黨逃離大陸前夕被蔣介石下令特務秘密殺害了。這說明了什麼?黃顯生將軍罪名是什麼?這個只有蔣介石知道了。 1評論

神晤 歷史問答達人 8贊踩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六國論》的觀點完美的闡釋了張學良放棄東四省是多大罪孽。在沒有消耗日本絲毫力量的情況下,送給了日本大量土地和各種資源。張作霖建設的東北,大量的重工業,使得日本的國力極度膨脹。奉天兵工廠的裝備,都可以支持日本幾十萬大軍完成三個月的亡華計劃,也幸是三個月沒有亡我中華,要不然就是張學良一人滅亡中國了。至於說他的功,就是一點點贖罪的行為罷了。以東北之財力軍力至少使日本損失十萬軍隊,得到一個斷壁殘垣的東北使得日本恢復也極度緩慢。套用先輩語:日本之所得,與戰勝之所得,其實百倍;小六之所棄,與戰敗之所棄,其實亦百倍。張學良到底是怕損失軍力而權勢跌落而棄東北,還是奉命棄東北,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他創造的歷史大過,沒法洗白。 1評論 查看更多回答相關推薦

關東軍到底是一隻怎樣的軍隊?悟悟空問答? 相關不感興趣

奉軍和東北軍的區
推薦閱讀:

張學良後代都有誰呢?能詳細介紹下么?
趙四小姐有多美?7張照片,讓你動心!怪不得張學良沉迷於她!
張學良原配——于鳳至
他是周恩來的老師、張學良的偶像,也是中國奧運之父,而他更大的功績是...
張學良將軍——軼事 面面觀『原創』

TAG:張學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