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黃帝內經》運氣學說初探

《黃帝內經》運氣學說初探

張廣修 張同遠

我們人類生活的自然界,時間和空間為兩個重要範疇。時間是物質世界的持續性和順序性的抽象,空間則是物質世界廣延性的描述,時空結合統一,成為物質世界的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時空宇宙中發展變化的。

由於人類世代生活於自然界中,並且一刻不停地進行著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社會活動,與自然界的關係十分密切,因此,外感疾病的發生率相對較高。關於外感疾病的病因病機、癥狀表現、治療方法、預後預防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即已奠定了基礎,形成了系統而又完整的外感疾病學說。

《內經》外感疾病學,其因雜,其機奧,其症繁,其療當,內容豐富而又全面,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至於具體說理闡述,則是通過宇宙氣象演化模式-運氣學說進行的。因此,在學習《內經》外感疾病學之前,首先要弄懂弄通《內經》運氣學說。而要弄懂弄通《內經》運氣學說,首先要弄懂弄通《素問遺篇》中的有關內容。

「運」指五運,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氣的運動;「氣」指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變化要素。《內經》運氣學說,基本觀點是「人與天地相參」(《素問、咳論》)、「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素問、至真要大論》);主要方法是以古代曆法為基礎、以天干地支為工具、以陰陽五行為模式、以運氣相互作用為條件而加以說明的。至於具體內容,則是「把自然氣候現象和生物生命現象統一起來,把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體發病規律統一起來」1,從宇宙時空節律上來探討外感疾病的發生髮展規律。《內經》運氣學說,是《內經》學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內經》外感疾病學的精髓,要學深學透,必須從下述幾個方面循序進行:

一、首先弄懂古代曆法知識

我國古代曆法較為複雜,歸納言之有下述幾種:

(一)陽曆:「陽」指太陽,「陽曆」就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一周(實即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定為一個「回歸年」,共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現代精確到「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其五小時多的尾數,通過置閏方法進行處理,即每4年進加一天,每滿一百年又「廢閏」一次,每滿一百年又不廢一次,如此反覆調整。

(二)陰曆:「陰」指太陰即月亮,「陰曆」就是根據月亮在「白道」上運行一周(實即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的時間定為一個「朔望月」,每月為二十九天十二小時四十四分二秒八,具體製為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但十二個月加起來,比「太陽年」運行一年的時間少十一天多,於是採用「三年一閏」(即每三年加回一個月)和「十九年七閏」的方法進行調整。

(三)農曆:又稱「夏曆」,現在稱之為「古歷」、「老歷」、「舊曆」,此歷用陰曆方法劃分月份,又參照陽曆日數來「置閏」,其實是一種陰陽合曆。

(四)干支曆法:即在農曆基礎上,配上天干地支,演為六十甲子,作為紀時、紀日、紀月、紀年的工具。

《素問、六節臟象論》說:「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從上可知,《內經》所用的曆法,是以農曆為基礎的干支曆法。奇行說:「在古代的各種預測術中,特別講究要推算出準確的年、月、日、時的干支,然後才能將它輸入預測系統中進行觀察與分析」4。《內經》運氣學說,就是以干支甲子來經緯時空、推演說明氣候變化和外感疾病發病規律的。

二、其次弄清幾個概念:

(一)九星。《素問、天元紀大論》中有「九星懸朗」句。唐、王冰《補註黃帝內經素問》注曰:「九星,謂天蓬、天芮、天沖、天輔、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此九星,為古代天文學中的九個星宿,其五行屬性是:天蓬屬水,天芮、天禽、天任屬土,天沖、天輔屬木,天心、天柱屬金,天英屬火。《素問、刺法論》中有「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等具體星名,主要用作五行代稱,屬於修辭手法之一。例如「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即是說,司天之木受金運窒抑,余類推。

(二)音律。《素問、針解篇》說:「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音」為音階,「律」指旋律,兩詞為音樂學術語。在《內經》中,「音」凡二義:一者指聲音。據《素問、金匱真言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篇記載,木聲為角,火聲為徵,土聲為宮,金聲為商,水聲為羽。至於具體的音質特點,唐、王冰《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在註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時說:角之木音「調而直」,火之徵音「和而美」,土之宮音「大而和」,金之商音「輕而勁」,水之羽音「沉而深」。二者代指五行五運,具體是角代木運,徵代火運,宮代土運,商代金運,羽代水運。這種簡捷說理方法在《素問、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刺法論》、《本病論》等篇中廣泛應用,以之修辭,使語言簡練精美。例如:「土運太過」這個內容,用了四個字,轉了一個彎子才表達出來,說成 「太宮」則乾脆利落多了。

關於「律」:「律」數有六,故《針解篇》稱「六律」。古代六律,有廣、狹二義。狹義六律,指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另有六呂與之相配,即大呂、夾鍾、仲呂、林鐘、南呂、應鐘。六律屬陽,六呂屬陰,陰陽相合,故《針解篇》說「陰陽合氣應律」。廣義的六律,包括六律、六呂,合為十二,故亦稱十二律。關於律之所配,有兩種情況:

1、《淮南子、天文訓》曰:「律之數十二,、、、、、、律以當辰」,即十二律與十二時辰相配,具體規律是黃鐘配子,大呂配丑,太簇配寅,夾鍾配卯,姑洗配辰,仲呂配已,蕤賓配午,林鐘配未,夷則配申,南呂配酉,無射配戍,應鐘配亥。

2、律以配氣:即律與氣候相配合,如《呂氏春秋、音律》說:「天地之氣合而生風,、、、、、、以生十二律。仲冬日短至則生黃鐘,季冬生大呂;孟春生太簇,仲春生夾鍾,季春生姑洗;孟夏生仲呂,仲夏生蕤賓,季夏生林鐘;孟秋生夷則,仲秋生南呂,季秋生無射;孟冬生應鐘。」

上述十二律的兩種配法,只是角度不同,實質內容則一。蓋時辰以地支為紀,六氣由地支化生,故仲冬月建為子,子與仲冬皆配黃鐘;季冬月建為丑,丑與季冬皆配大呂,余類推。《內經》取六律之陽者(即狹義六律)與六氣相配,作為六氣代詞以簡捷說理過程。例如《素問、本病論》說:「丙寅陽年太過,、、、、、、太簇之管,太羽不應」,其「太簇」即代指丙寅年寅申合化之相火,上句意思是說:「丙寅陽年,水運太過,但寅申合化之少陽相火與太過之水運不相應」,語句長且複雜,簡化為上述說法,則既簡明又易懂了。

綜上可知:《內經》運氣學說中之「音律」,是作為代詞使用的,是代替五運六氣的,並不是作為聲音、旋律來解說五運六氣的。明乎此,就不會大驚小怪的了。

在弄明白《內經》運氣學說中相關曆法、相關概念之後,再來探討具體的運氣演化規律,就比較地淺顯易懂了。

三、運氣演化規律

《內經》運氣演化規律,分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兩類。一般規律是基本、基礎,特殊規律則由一般規律演變化生。

(一)一般規律:運氣演化的一般規律較為複雜,大約可歸納為理論上的兩個階段(實際上是同步進行的),即甲子化生出運氣的規律和具體的運氣演化規律。

1、甲子化生運氣規律。由於《內經》運氣學說是以干支曆法為基礎的,干支組成甲子,甲子經緯天地,故天地五運六氣,皆由甲子所化生。具體規律是天干化生地之五運,地支化生天之六氣。天干化運如《素問、五運行大論》說:「土主甲乙,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即甲己化生土運,乙庚化生金運,余類推。天干化生之五運,在一年的主治形式上,有中運、主運和客運的不同情形。中運統主一年。如《素問、天元紀大論》說:「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即是說,甲年己年,土運為中運;乙年庚年,金運為中運,余類推。主運即五運分主五時,每時七十三日零一刻。初運為木運,從大寒節當日交運;二運為火運,在春分節後十三日交運;三運為土運,在芒種節後十日交運;四運為金運,在處暑節後七日交運;五運為水運,在立冬節後四日交運。如此周而復始,年年不變。至於客運,其規律是:以當年的中運為初運,按五行相生順序值於主運之上,輪流運轉,周而復始。上述五運,《內經》以角、徵、宮、商、羽之五音分別作為代詞,用以解說運氣演化過程。

關於地支化氣,《素問、五運行大論》說:「子午之上,少陰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戍之上,太陽主之;已亥之上,厥陰主之」;《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意思是說,子午化生少陰熱氣,丑未化生太陰濕氣,余類推。上述地支化生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在一年之中又分主氣、客氣而輪值。「主氣」主司一年之內的正常氣候變化,即季節性氣候變化。具體內容是一年分作六步,每步包括四個節氣共六十天八十刻半,始於厥陰風木,終於太陽寒水,年年不變。厥陰風木為初之氣,始於大寒節終於春分節;少陽相火為二之氣,始於春分節終於小滿節;少陽相火為三之氣,始於小滿節終於大暑節;太陰濕土為四之氣,始於大暑節終於秋分節;陽明燥金為五之氣,始於秋分節終於小雪節;太陽寒水為終之氣,始於小雪節終於大寒節。至於客氣,則將六氣分為司天、在泉、間氣三種而分別司值。其規律是:以當年輪值之歲氣為司天,如子年午年,少陰君火司天,余類推。司天之氣,在正南方即主氣的三之氣上,通主上半年氣候變化。與司天相對的氣為再泉,如《素問、五運行大論》說:「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下」指在泉,與「上」之司天相對而言。例如厥陰風木司天則少陽相火在泉,余類推。在泉之氣主管下半年氣候變化。左右間氣則隨司天、在泉之氣的不同而變更。《素問、五運行大論》說:「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上」為南為司天,下為北為在泉。站在南方司天位置臉朝北看,當厥陰司天時,則左間氣為少陰君火,右間氣為太陽寒水,余類推。至於在泉之氣的左右間氣,《素問、五運行大論》說:「少陽在下」時,「左陽明右太陰」;「陽明在下」時,「左太陽右少陽」;「太陽在下」時,「左厥陰右陽明」;「厥陰在下」時,「左少陰右太陽」;「少陰在下」時,「左太陰右厥陰」;「太陰在下」時,「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意思是說,站在在泉位置臉朝南方看時,若少陽在泉,則左間氣為陽明,右間氣為太陰,余類推。間氣各司一步之氣候變化。

在理解上述干支甲子化生運氣規律時,有幾點情況必須特別注意:

(1)「化的條件是合,只有合起來才能化,所以化又稱『合』或『合化』。」5其原理與化學上「氯」與「鈉」化合為「鹽」、植物學上雄蕊與雌蕊配合而結果實等情況相同。因此,「甲」與「己」必須合到一起,才能化生新的土質;「子」與「午」必須合到一起,才能化生新的火氣。單獨的「甲」、「己」、「子」、「午」,無化可言,各屬原始的木、土、水、火,不可能有新質產生。

(2)《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干支曆法,是「子甲相合」即天干與地支緊密配合而後成其紀的。這樣的配合共得六十個「甲子」,組成六十甲子的整體系統,即:「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已、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戍、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已、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戍、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已、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戍、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已、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戍、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已、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戍、癸亥。」請看:在這個整體系統中,每個甲子,都包含著一干一支,干為陽,支為陰,陰陽配合,永不分離。因此,單獨的天干、地支,在這個系統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再看:在這個整體系統中,六十甲子,循環往複,順序發展,永不錯位,任意錯位跳越的甲子,在這個系統中是不可能出現的。於此可知:在六十甲子的曆法長河中,天干合而化運,地支制之;地支合而化氣,天干統之。單純的天干化運、單純的地支化氣,在干支曆法中是不可能的,因而是不存在的。

(3)《周易、繫辭》云:「乾知大始,、、、、、、坤以簡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於此亦知:陰陽相合而化生萬物,有主次役守之分,陽為主為役,陰為從為守。故甲己化土,己隨甲化;乙庚化金,乙隨庚化;余類推之。因此,《素問、五運行大論》所說的「金主乙庚」、「木主丁壬」,是按十個天乾的原始順序而言的,不可因序害意,誤解為庚隨乙而化金、壬隨丁而化木。

2、運氣演化規律。運氣演化的一般規律十分複雜,具體言之包括五個方面內容:

(1)盛衰迎隨規律。《素問、天元紀大論》說:「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治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意思是說,十干化生五運,凡陽干之運,均屬運氣太過而有餘,謂之盛;陰乾之運,均屬運氣不及而衰少,謂之衰。如此陰陽更迭,盛衰迎隨,演為三陰三陽,化生宇宙萬物。

(2)「虛實夾正」規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夫六氣者,行有次,止有位,、、、、、、運有餘,其至先,運不及,其至後,此天之道,氣之常也。運非有餘非不足,是謂正歲,其至當其時也。」程士德等在《素問注釋匯粹》「附二:五運六氣學說簡介」中注曰:「先至,指太過之運,均從大寒節前十三日交運;後至,指不及之運,均從大寒節後十三日交運。」《素問、六微旨大論》說:「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唐、王冰《補註黃帝內經素問》注曰:「假令甲子歲氣有餘,於癸亥歲未當至之期,先時而至也;乙丑歲氣不足,於甲子歲當至之期,後時而至也。故曰來氣不及、來氣有餘也。言初氣之至期如此。歲氣有餘,六氣之至皆先時;歲氣不及,六氣之至皆後時。先時後至,後時先至,各差三十日而應也。」綜上可知:天氣治歲,周天三百六十五度而有奇。在一歲之中的六步六氣輪值交替過程中,初氣先時而至,六步之氣皆先時而至;初氣後時而至,六步之氣皆後時而至。這樣,在六十甲子一周期的年歲推演過程中,先至一氣者必先止一氣,後至一氣者必後止一氣。「先止-後至」與「先至-後止」交替出現,形成了氣虛與氣實循環更迭的規律,可以簡言之為「虛實夾正」規律。舉「甲子-乙丑-丙寅-丁卯」這四年為例:在甲子與乙丑年間,甲子年氣先止十三日,乙丑年氣後至十三日,其間二十六日「虛「而無氣,屬於「氣虛」;而在乙丑年與丙寅年之間,乙丑年氣後止十三日,丙寅年氣先至十三日,其間二十六日雙重氣治,則屬於「氣實」。至於「運非有餘非不足」即「至當其時」之「正歲」,以及氣虛與氣實之間的那段時間,則屬於不虛不實之正氣了。

這種「虛實夾正」現象,《內經》在有關篇章中屢有述及。例如:《素問、本病論》說:「又或遇少陰司天,天數不及,太陰作接間至,即謂天虛也」,此「天虛」即是上述六氣值虛之「氣虛」;《靈樞、刺節真邪》說:「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蓋氣之動也則為風,虛氣動也則發為虛風,最易賊犯人體而為疾,且病情嚴重;正氣形成之正風,邪力較弱,傷人較輕;至於氣實引起之實風,《靈樞、百病始生》說:「兩實相逢,眾人肉堅」,不發為疾。「兩實」,一指天之氣實,二指人之體實,氣實而治泰,體實而壯堅,氣不為邪襲體,是故其疾不生。明白上述運氣「虛」、「實」、「正」演化規律非常重要,因為它直接制約著、決定著外感疾病的發生規律。

(3)渾融制約規律。《素問、六微旨大論》說:「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木氣承之;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炎之下,陰精承之。、、、、、、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明、王履《醫經溯洄集、亢則害承乃制論》說:「承,猶隨也。、、、、、、雖謂之承,有防之之義存焉。、、、、、、然所承也,其不亢,則隨之而已,故雖承而不見,既亢則克勝以平之,承所見矣。然而迎之不知其所來,跡之不知其所止。、、、、、、常存乎杳冥恍惚之中。、、、、、、亢則害,承乃制之道,蓋無往而不然也。」另外,《說文解字》「五」作「X」:「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舞也」;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道》說:「舉陰陽則賅五行,陰陽各具五行也;舉五行則賅陰陽,五行各有陰陽也。」當代程士德等在《素問注釋匯粹》「附二:五運六氣學說簡介」中也說:「五行中有陰陽,如木有陰木陽木,火有陰火陽火;陰陽中有五行,如陽中有木火土金水,陰中也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中有陰陽就能運,陰陽中有五行就能化。」於此可知,陰陽五行是一個對立統一、渾融不可或離的整體系統。在這個整體系統內,時刻不停地進行著制化演化運動,「整體渾融」是制化演化的前提保證,苟互相孤立而不渾融一體,有何制化演化可言?而「制化演化」則是「整體渾融」的作功形式和存在形式,苟無制化演化,陰陽五行僵死廢絕,整個世界也就不可能存在了。於此可知,陰陽五行的正體渾融和制化演化規律,「大致宇宙,小至秋毫,無不存焉。在不同層次(檔次)的陰陽五行系統里,陰陽升降出入的幅度、五行運動的規模有大小之分,但陰陽與五行互寓、系統內通過相制而相濟的調節原理卻是完全相同的。」6

五運六氣的演化過程同樣是如此。具體地說,在五運六氣系統中,陰陽五行,渾融一體,生克乘侮,勝復淫治,隨機而動,相綜進行。舉甲子年大寒至春分這段時季為例,中運、客運為土運,主氣為風木,燥金隨之;君火司天,在泉左間為風木;其年甲子,其子屬水。可知在這段時季中,木火土金水五行俱全,水火陰陽混同存在。正因為如此,才引起宇宙事物演化變化、生機蓬勃的。再舉《素問、五常政大論》的幾個平氣之年來看:「敷和之紀,木德周行,陽舒陰布,五化宣平」;「升明之紀,正陽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備化之紀,氣協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齊修」;「審平之紀,收而不爭,殺而無犯,五化宣明」;「靜順之紀,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由此可知,在任何一個年份中、季節中,甚至在任何一個時間之中,陰陽五行的整體系統是無所不在的,陰陽五行的生化制約是同時進行的,只是由於某些條件,某氣相對地有所偏勝罷了,但偏盛不等於孤純。明白這個規律非常重要,因為這樣就不致於機械地認為某種外感疾病只發生於某季了。實際上,任何一種外感疾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於任何季節、任何時候。

(4)日月盛虛規律。《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太虛寥廓,肇其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彰。」說明在運氣演化過程中,「九星」與「七曜」是個重要因素。「七曜」包括日月和五星,其中日月尤為干支曆法的基礎,運氣演化的根據。日月的運行周旋,除了引起上述「盛衰迎隨」、「虛實夾正」等總體規律以外,自身還帶有一些相對特殊的規律嵌套於上述諸般規律之中,直接制約著宇宙的運氣演化和人體的生理病理活動。如《素問、八正神明論》說:「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

(5)太乙游宮規律。《內經》在《靈樞、九宮八風》中,將八方八卦(宮)與八個節氣相配,以「太乙」游宮為說理方法,以推斷氣候變化情況。具體配宮是:立春艮卦為「天留」宮,春分震卦為「倉門」宮,立夏巽卦為「陰洛」宮,夏至離卦為「上天」宮,立秋坤卦為「玄委」宮,秋分兌卦為「倉果」宮,立冬乾卦為「新洛」宮,冬至坎卦為「葉蟄」宮,中央為「招搖」宮。太乙游宮規律是:「太常以一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上天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太乙日游,以冬至之日,居葉蜇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反於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太乙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所謂有變者,太乙居五宮之日,病風折樹木,揚沙石,、、、、、、因視風所從來而占之。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沖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謹虛風而避之,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是故太乙入徒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凶也。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另外,《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唐、王冰《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注曰:「八正,謂八節之正氣也。、、、、、、以時至,謂天應太乙移居,以八節之前後,風朝中宮而至者也。」

上述五個運氣演化規律,互相嵌套,交混存在。

(二)運氣演化的特殊規律。運氣演化的特殊規律,大概言之可歸納為兩類:

1、生扶同化規律:即運與氣或生或扶,同一而化。具體又有五種情形:

(1)「天符」:即中運之氣與司天之氣的五行屬性相同。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土運之歲,上見太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木運之歲,上見厥陰;水運之歲,上見太陽。、、、、、、天之與會也。故《天元冊》曰天符。」即是說,己丑、己未年,在運為土(己為土運),在氣為濕(丑未化生太陰濕氣而司天),土濕同化,而為天符。以此類推,火運之戊寅、戊申、戊子、戊午年,金運之乙卯、乙酉年,木運之丁已、丁亥年,水運之丙辰、丙戍年,上述十二年均為天符年。

(2)「歲會」:即歲運與歲支的五行屬性相合。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丁卯年,丁歲為木運,卯在五行屬木,以木扶木,是為歲會。類推之,戊午、甲辰、甲戍、己丑、己未、乙酉、丙子年,此八年皆為歲會年。

(3)「同天符」:即中運太過之氣與客運在泉之氣合而同化。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太過而同地化者三,、、、、、、甲辰、甲戍太宮下加太陰,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陰,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陽明,如是者三。、、、、、、加者何謂?、、、、、、太過而加同天符。」即是說,甲辰、甲戍二年,太宮土運,太陰濕土在泉,土濕同化,而為「同天符」,餘四年類推之。

(4)「同歲會」:即中運不及之氣與客氣在泉之氣合而同化。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癸已、癸亥少徵下加少陽,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陽,癸卯、癸酉少征下加少陰,如是者三。、、、、、、不及而加同歲會也。」即是說,癸已、癸亥年,歲運為少徵,少陽相火在泉,是同氣而化,故為「同歲會」,余類推之。其五,「太乙天符」,即既屬天符,復為歲會。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天符歲會何如?岐伯曰:太乙天符之會也。」在六十年中,太乙天符有戊午、乙丑、己丑、己未四年。此四年,中運、司天、歲支三氣會合,故《素問、天元紀大論》稱此特殊年份「三合為治」。

2、克抑失守規律:《素問、本病論》說:「願聞氣交,何名失守?岐伯曰:謂其上下升降,遷正退位,各有經論。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是故氣交失易位,氣交乃變,變易非常,即四時失序,萬化不安,變民病也。」意思是說,關於五運六氣的盈虛更復,司天、在泉、左右間氣的升降遷退情況,在《素問、天元紀大論》等有關篇章中已有「經論」,即已有具體論述。本篇所論的,是在前述運氣演化的一般規律基礎上所出現的一些特殊情況,即五運六氣的升降遷退規律失常,四時之氣輪值失序,以致宇宙間氣交紊亂,萬化不安,引發民病的特殊規律。據《本病論》記載,這種特殊規律,主要有兩種:

(1)運克氣規律。「運」指五運,「氣」指六氣,包括司天之氣等。其克抑規律是:凡本年中運之氣克制下年司天之氣的,下年司天之氣因受其克抑而不得按時升值,導致氣交失守而生變;凡本年中運之氣克制下年在泉之氣的,則下年在泉之氣因受其克抑而不得按時降而值位,亦同樣導致氣交失守而生變。

前者例如:《素問、本病論》說:「是故已亥之歲,君火升天,主窒天蓬,勝之不前。又厥陰木遷正,則少陰未得升天,水運以至其中者。君火欲升,而中水運抑之,升之不前,即清寒復作,冷生旦暮。民病伏陽而內生煩熱,心神驚悸,寒熱間作。日久成郁,即暴熱乃至,赤風瞳翳,化疫,溫癘暖作,赤氣彰而化火疫,皆煩而燥渴。」意思是說,辛已、辛亥年,中運為水(天蓬),厥陰風木司天;次年壬子、壬午,少陰君火輪值司天。但由於君火受上年水運克抑,故「升之不前」,即不得按時遷正,以致該年氣交失守而生變。在自然界,表現為「清寒復作,冷生旦暮」等惡劣氣候,在民則易因寒襲而生內熱。這種惡劣氣候若郁久化毒,毒盛化疫,還可使民染疫氣,引起疫癘流行。在六十年中,這樣的年份共有十二年,且多連續出現,即辛未、戊寅、己卯、庚辰、辛已、壬午、辛丑、戊申、己酉、庚戍、辛亥、壬子年。

後者例如:《素問、本病論》說:「是故寅申之歲,少陰降地,主窒地元,勝之不入。又或遇丙申、丙寅,水運太過,先天而至。君火欲降,水運承之,降而不下,即彤雲才見,黑氣反生,暄暖發舒,寒常布雪,凜冽復作,天雲慘凄。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寒勝復熱,赤風化疫,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也,赤氣彰而溫病欲作也。」意思是說,丙寅、丙申年,水運太過,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次歲丁卯、丁酉,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當降為在泉。但由於丙年水運太過,少陰君火受其克抑,因此「降而不下」,以致該年氣交失守而生變。在自然界,表現為「寒常布雪,凜冽復作,天雲慘凄」等反常氣候。君火久而不降,寒淫郁而「化疫」,民染疫氣為病,則可出現「面赤心煩,頭痛目眩」等症,甚者癥狀變重而成為「溫病」。在六十年中,這樣的年份共有十二年,亦多連續出現,即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丙戍、癸已、甲午、乙未、丙申、丁酉、丙辰、癸亥年。

(2)氣克運規律。「氣」指六氣,由地支化生;「運」指五運,由天干化成。複習言之,在干支曆法中,天干、地支是以相結合的甲子形式出現的,故地支化氣,有天干參與;天干化運,有地支協從。十個天干,陰陽各半,一陽一陰,雌雄配合,化生新質,其運乃成。按一般規律,陽干之年,其運皆屬太過。但在特殊情況下,在運氣演化的三十個陽干年份中,若參加化運的陰乾被其所配的地支屬性相剋,或被其所配地支化生的氣性相剋,則其干受損,其力大削,化生的中運,表面上屬太過而盛,其實則由盛變衰了。在這樣的年份中,司天、在泉、左右間氣的升降遷退,皆隨運氣的由盛變衰而由常變殊,相對紊亂,即氣交失守而生變。故《素問、本病論》說:「余聞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經緯天地。數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岐伯曰:失之迭位者,謂雖得歲正,未得正位之司,即四時不節,即生大疫。注《玄珠密語》云:陽年三十年,除六年天刑,計有太過二十四年,除此六年,皆作太過之用。令不然之旨。今言迭支迭位,皆可作其不及也。」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天干地支,組成甲子;甲子布為司天在泉(司天即天甲子,在泉即地甲子,依次排布間氣甲子),上下經緯時空天地。按一般規律,在六十甲子周年中,陽干之年共有三十年,除六年天刑(即天符,包括戊寅、戊申、戊午、戊子、丙辰、丙戍年)以外,其餘二十四年,皆作運氣太過論斷。其實「不然」,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太過之運也可變為不及,以致司天、在泉之氣在其輪值迭移過程中,「雖得歲正」但未得遷正,以致司天與在泉不相和奉,「失守其位」而「四時不節」,氣鬱化毒,最終引起 「大疫」流行。

因運受氣克而陽運化衰,終至司天、在泉剛柔失守而郁毒化疫,其理較為微奧,現舉《素問、本病論》一例以解說之,若與後述「運氣演化的基本格局」相參,則更能加深理解。

《素問、本病論》說:「假令丙寅陽年太過,如乙丑天數有餘者,雖交得丙寅,太陰尚治天也。地已遷正,厥陰司地,去歲太陽已作右間,即天太陰而地厥陰,故地不奉天化也。乙辛相會,水運太虛,反受土盛,故非太過,即太簇之管,太羽不應,土盛而雨化,水復即風,此者丙辛失守其會,後三年化成水疫,晚至己已,早至戊辰,甚即速,微即徐,水疫至也。、、、、、、又只如丙寅年,丙至寅且合,應交司而治天,即辛已未得遷正,而庚辰太陽未退位者,亦丙辛不合德也,即水運亦小虛而小勝,可有復,後三年化癘,名曰水癘,其狀如水疫。」

此段經文的意思是說:

1)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已、庚午、辛未、壬申、癸酉」這個演化格局中(參後述),輪值丙寅年時,「丙寅」之「丙」與「辛未」之「辛」合而化成水運,於此同時,「乙丑」之「丑」與「辛未」之「未」合化濕土之氣。本來,丙年水運盛而有餘,但因在丙辛合化過程中,其「辛」水受到本身所配的「未」土相剋,且受丑未合化之濕土之氣相剋,故辛干受損力衰,所合之水運亦相應地由盛而變衰。

2)水運既衰,則其氣不但不先至十三日,反而後至十三日。因此,在丙寅年年初的二十六日中,少陽相火未能司天,乙丑年之太陰司天因無接替而繼續值位不退,但此時丙寅年之在泉辛已已經遷正,乙丑年之在泉即庚辰太陽輪為右間,如此,形成「天太陰而地厥陰」的「地不奉天化」的特殊時季。水運太過名「太羽」,少陽相火名「太簇」,丙寅之年,中運與司天錯亂不堪,故曰「太簇之管,太羽不應」。

3)由於丙辛失守,水盛變衰,衰而氣鬱,郁而化毒,毒生疫氣,民染為疾。此種疾病,名曰「水疫」。在「丙寅、丁卯、戊辰、己已、庚午」這五年中,丙寅、丁卯、戊辰為前三年,戊辰、己已、庚午為後三年,疫邪甚者,在前三年之戊辰則可發病;若疫氣較輕,則發病稍緩,可在後三年之己已才發生疫病。

4)另外,乙丑年太陰司天,庚辰太陽在泉。丙寅年在司天、在泉交接過程中,若丙寅少陽已升遷司天但庚辰太陽在泉不退,而形成上少陽下太陽的特殊局面時,亦是由於「丙辛不合德」而其水運由盛變衰所致的,其年易化生水癘,水癘的性質和癥狀與水疫相同。

在理解上述「氣克運」的特殊運氣演化規律時,有幾點情況必須注意:

①此種氣克運規律,《素問、刺法論》稱之為「剛柔失守」。如云:「剛柔二干,失守其位」;「假令丙寅,剛柔失守,上剛乾失守,下柔不可獨主之」等。就化運之天干來看,陽干屬剛,陰乾為柔,柔虧助剛不力,故云「剛柔失守」。經文又云:「假令庚辰,剛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無合,、、、、、、布天未退,、、、、、、上下相錯,謂之失守」。此指司天與在泉相錯相乖,不相和奉。司天在上為剛,在泉在下為柔,天地相錯,故云剛柔失守。上述二說,因果相關,說法角度不同,內容並無歧義。

②上述「氣克運」的特殊規律,歸納言之可有兩種情況,一是陽干所合之陰乾被相配的地支屬性所克,在六十年中,這樣的年份有甲戍、丙子、戊寅、庚辰、壬午、戊申共六年;二是陽干所合之陰乾被其所配的地支化生之氣所克,在六十年中,這樣的年份有甲子、丙寅、壬辰、甲午、丙申、壬戍六年。上述「氣克運」共有十二年,《素問、本病論》述及者僅甲子、丙寅、庚辰、壬午、戊申五年,屬於舉例,應當活讀《內經》而類推理解之。

(三)運氣演化基本格局。《素問、六微旨大論》說:「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遠。」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在自然界,毛羽鱗介,飛走蠕行,金玉土石,動植礦物等,都是通過氣機的升降出入而生化不已的,而氣機的升降出入,又必須在特定的「器」內才能進行,因為「器者」為「生化之宇」。唐、王冰《補註黃帝內經素問》注「器」曰:「器者,謂天地及諸身也。宇,謂屋宇也。、、、、、、諸身者,小生化之器宇;太虛者,廣生化之器宇也」;明、張介賓《類經》注曰:「宇者,天地四方曰宇。、、、、、、凡物之成形者皆曰器,而生化出乎其中,故謂之生化之宇。若形氣散敝,則出入升降無所依憑,各相離分而生化息矣」。綜上可知:各種不同事物的生化,是在具有各種特定條件的特定「器」內進行的,若脫離或超越了這個特定的器,則其器散敝,破敗失約,失卻了特定的生化條件,特定事物的生化就無從進行了。這種「器」,也可稱之為「格局」。「格」者,格式、規格,亦即形式、結構也;「局」者,局限、局面,亦即局部、局勢也;「格局」者,一定範圍之內的事物發展狀態也。通俗言之,一切事物的生化發展,必須在具有特定條件的範圍之內才能進行,否則必不可能。

五運六氣的演化,同樣離不開「器」即「格局」。由於運氣演化以「五運」和「六氣」為基本要素,故其基本格局為「地以五為制」(《素問、天元紀大論》,下同)的「運」格局、「天以六為節」的「氣」格局和「五六相合」而三十為一紀的「紀」格局、六十甲子為一周的「周」格局。

1、運格局:「運」即五運,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所化生。由於在干支曆法中,干與支是以干支結合的「甲子」形式出現的,其甲子共有六十個,故每十個甲子為一個化運格局。具體言之即「甲子-癸酉」、「甲戍-癸未」、「甲申-癸已」、「甲午-癸卯」、「甲辰-癸丑」、「甲寅-癸亥」各為一個完整的化運格局。其五運的化生,均是在各自的格局中進行的。例如在「甲子-癸酉」這個格局中,甲子與己已化為土運,而在「甲申-癸卯」這個格局中,則是由甲申與己丑化為土運的。同是甲己化成的土運,由於其格局不同,化運之甲子組成不同,故所化生的土運的性質亦隨之各不相同。另外須知,例如「甲子-癸酉」格局中的甲子,是不可能超越局外去與其他格局中的己卯、己丑、己亥等相合而化運的,因為一超局,一越局,則局壞散敝無約,「生化息矣」了。

2、氣格局:「氣」指風、寒、熱、濕、燥、火六氣,由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個地支所化生。由於在干支曆法中,干與支是以干支結合的「甲子」形式出現的,其甲子共有六十個,故每十二個甲子為一個化氣格局。具體言之即「甲子-乙亥」、「丙子-丁亥」、「戊子-己亥」、「庚子-辛亥」、「壬子-癸亥」各為一個完整的化氣格局。其六氣的化生,均是在各自的格局中進行的。例如在「甲子-乙亥」這個格局中,甲子與庚午化為君火,而在「丙子-丁亥」這個格局中,則是由丙子與壬午化為君火的,同是子午化成的君火,由於其格局不同,化氣之甲子組成不同,故其氣之性質、功能即作為司天、在泉、間氣的升降遷退情況亦隨之各不相同。同樣道理,例如「甲子-乙亥」格局中的甲子,是不可能超越局外去與其他格局中的壬午、甲午、丙午等相合而化氣的,因為一超局,一越局,則局壞散敝無約,「生化息矣」了。

3、紀格局:《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歲」即甲子,意為五運六氣,相合相演,三十個甲子為一紀,格局成焉。

《素問、六甲臟象論》說:「五日謂之候」。在干支曆法中,「日」即甲子,「五日」即五個甲子。紀局三十個甲子,共有六個候。《內經》在紀局之中,為了突出主次,簡便觀覽,每候抽取第一個甲子為綱,排為司天、在泉、左右間氣的紀局圖。舉「甲子-癸已」這個「紀」來看,六候之綱為甲子、己已、甲戍、己卯、甲申、己丑。甲子少陰君火司天,己卯陽明燥金在泉,己丑太陰濕土、己已厥陰風木和甲戍太陽寒水、甲申少陽相火分別列為司天、在泉的左、右間氣。如此,紀局之中,六綱出焉;六綱既列,紀局演焉;五行之中,一綱舉焉;一綱既舉,五行彰焉。微哉!奧哉!重複言之,紀局中的任何一綱,都率領著包括自身在內的五個甲子,形成一個陰陽五行俱全的相對完整的演化系統。由此益知:陰陽五行系統,是一個以某行為主而五行渾融的整體系統,這個系統,是無時不有、無檔不含、無往不在、無有休止地進行演化的。

4、周格局:《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凡六十歲,而成一周。」「六十歲」即六十個甲子。即相延相續的兩個紀局合為一個「周」局。在六十甲子的周局中,嵌套著紀、氣、運局,循環演化,以致無窮。

弄明白運氣演化的基本格局,對於理解《素問遺篇》中的有關內容,進而對於學習《內經》中的外感疾病學說,雖十分有益的。不把《素問遺篇》的內容弄懂弄通,即使把《內經》全書背得滾瓜爛熟,仍然是個《內經》的門外漢。

結語

《內經》凡對於重要篇章,常以「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素問、靈蘭秘典論》)、「藏之金匱」(《素問、天元紀大論》)、「慎傳也」(《素問、氣交變大論》)等語戒秘之。在《內經》之中,由於《素問遺篇》內容特殊,價值奇貴,為寶中之寶,故「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唐、王冰《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一度隱秘未傳。直到北宋林億等奉命校正醫書時,才發現載有《素問遺篇》的《內經》完本。但由於其內容深奧,言詞過簡,歷代醫家未能理解,反以「辭理鄙陋,無足取者」等語訾之而不注不理。庸眼難識寶光,致使《遺篇》的學術思想長期埋沒未揭。

通觀整個《內經》,關於外感疾病的論述,至少有二十九篇論文。這些論文,按其主要內容約可歸納為五類:其一,《素問、六節臟象論》為外感疾病的序篇。其二,《七篇》大論為淫感疾病的專篇,另有《素問、玉機真臟論》、《舉痛論》、《風論》、《繆刺論》和《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寒熱》、《五變》、《賊風》、《百病始生》等篇,從病因、癥狀、治療等不同方面豐富了淫感疾病的內容,與《七篇》大論遙相呼應,組成完整的淫感疾病學。其三,兩篇《遺篇》為疫感疾病專篇,而《素問、熱論篇》、《刺熱篇》、《評熱病論篇》和《靈樞、熱病》等篇則與《遺篇》遙相發揮,共同組成完整的疫感疾病學。其四,《素問、瘧論》、《刺瘧》、《痹論》等篇主要論述伏邪為病的癥狀和治療。其五,《素問、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等篇則重在教授外感疾病的預防措施。上述五個方面,對立統一,相互補充,組成了科學而又系統、深刻而又完整的外感疾病學。

綜上可知:《遺篇》對於《七篇》的運氣理論,不是否定,而是補充;不是破壞,而是完善;不是謬妄,而是真理;不是廢物、蜣丸,而是《內經》的瑰寶、明珠。如果把《內經》的運氣學說、外感疾病學說比作一條逶迄千年的巨龍的話,那麼,《遺篇》就是鑲嵌在這個龍首上的慧睛。《七篇》離開了《遺篇》,有如龍而無睛,必然僵卧不靈,失卻其科學價值;而《遺篇》離開了《七篇》,身之不存,睛將安附?同樣失去其科學意義。必須《七》、《遺》結合,並與通部《內經》融會貫通,才能加深理解,得其科學真諦。

唐、王冰在《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中曾說:「將升岱嶽,非徑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千餘年來,真經埋沒,大道失輝。歷代有關醫家由於失卻了《遺篇》理論的指導,「非徑」「無舟」,有如盲子夜行,站在《內經》中醫門外,對於《內經》的運氣學說,不懂裝懂,夸夸其談,以致對於外感疾病的認識,淫疫不分,新伏不辨,三感不別,五病不審;胸無主見,人云亦云,盲目附和,混鹿為馬;臆造規律,妄立紀綱,謬種流傳,牢不可破;甚者封「經」封「聖」,以假亂真,使中醫外感疾病學的發展,嚴重脫離了《內經》軌道。在中國醫學走向世界的今天,揭《素問遺篇》中未揭之秘,還《黃帝內經》完整面目,已經成了當務之急。

張廣修醫師簡介

張廣修,著名中醫實踐家,從醫近50年,收古今醫藥精華,除世人難愈頑疾,對於內科、男科、婦科、兒科、皮膚科、五官科的諸多疑難雜症的治療,積累了獨到的成功經驗。

張廣修,著名中醫理論家,發表中醫論文近40篇,撰寫中醫專蓍10多部,揭《內經》中未揭之秘,正歷代諸家之誤,為改造、發展、完善、統一中醫學說,增添了思路,拓寬了視野,創新了局面,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醫學史意義,必將對中國醫學的發展,中國新醫學的創立,產生深遠的有益影響。

張廣修醫師的新老患者,張廣修著作的新老讀者,張廣修醫師的新老網友,都是張廣修的良朋益友。在此,願和廣大朋友一道,攜手並肩,共創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未來!

推薦閱讀:

雙喜將至,各種運氣都很不錯的4個生肖
運氣門
壞運氣有哪些徵兆,你知道嗎?
(1)從「君火以名」論運氣學說推崇少陰
2018霉運即將過去,迎接新年好運氣的生肖

TAG:運氣 | 黃帝 | 黃帝內經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