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讀書心得

篇一:呂著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由《呂著中國通史》想開去

著名史學家嚴耕望曾推崇呂思勉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之一「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呂氏之書「博通周贍但不夠深密」。這些特點在《呂著中國通史》一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在這裡,我就《呂著中國通史》一書的優點做一個簡要的探討。首先,呂先生在寫本書時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及學者的社會關懷意識。在上冊文化部分,涉及到的內容是與一般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包括:婚姻、族制、財產、賦稅、實業、衣食、貨幣、住行、教育和宗教等,精心發掘史籍中社會各項制度的變遷情節,在研究中重視文化、社會結構的變遷而不是像過往的帝王將相史研究一樣,把視野集中在上層,尤其是上層的政治領域,這點在同時代的史學家來說是十分罕見的。書中能自覺地運用唯物史觀,而不為其所限,較為全面的研究社會各個層面、諸多領域,具有自己的特點。在關於階級的論述中,既看見了階級剝削的殘酷,上下層之間的不可變動性,又看到了盲動的階級鬥爭的危險性,對社會的分析極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可謂「成一家之言」。其次,呂先生在本書中有很鮮明的進化史觀立場,彌補了傳統史學對於社會變革的不足認識。梁啟超說「吾中國所以數千年無良史者,以其於進化之現象,見之未明也。」呂先生在《白話本國史》一書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歷史者,研究人類社會之沿革,而認識其變遷進化之因果關係者也」,因而「研究社會進化現象的一部分,就換做歷史學」,「現在研究史學,是把所存的材料,用種種科學的眼光,去研究他,以便說明社會進化的現象」。顧頡剛在《當代中國史學》中稱《呂著中國通史》「純從社會科學的立場,批評中國的文化和制度,極多石破天驚之新理論」。先生以中國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的社會現實為關懷,言論多有創造性。在論及婚姻家庭制度時,縱觀歷史全貌,語言家庭制度必將改革,男女終將平等:論及政體時推崇民主原理,但感慨中國無代議政體的歷史條件,急轉而下,「而成為現在的黨治」等等,都是本土性與時代性相衝撞而產生的火花。第三,是呂先生打破了通史書寫的慣常體例形式而是以專題的形式來編排,易使讀者了解一個制度、一個社會的歷史變遷、沿革情況。呂先生在《呂著》緒論中寫到:「史學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實。(二)、加以解釋。(三)、用以說明社會。(四)、因以1

2321 嚴耕望,《治史三書》呂思勉,《白話本國史》

推測未來,而指示我們以進行的途徑。」傳統的通史以斷代為限,割斷了社會發展的連續性,難以達到推測未來,指示當今的作用。再加上「政治活動全靠社會做根底」,於是先生決定更換體例,先就文化現象,分篇敘述,然後按時代加以綜合。比方說上冊第五章「財產」:「要講中國的經濟制度,我們得把中國的歷史,分為三個時期。。。。。。自今以後,則將為第四期的開始」。先用鳥瞰的手法,揭示歷史上經濟制度的大綱,這樣讀者一看就明了中國古代的經濟制度和財產所有權的演變情況。

由於通史浩繁,難以全盤涉及,幸而呂先生此書除了博通之外最大的優點便是其獨特的視角與觀點,在此,筆者主要想針對其中的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觀點:一、「漢化」與南方風氣的轉變,二、選舉與貴族制的演變。

第一、「漢化」與南方風氣的轉變

「軍事來說,一直是北方以節制勝,南方以強悍勝,直至東晉時才形成北強南弱的局面。」21直至三國時期,吳蜀的強守也部分基於南方風氣的強悍。 「而自東晉以來,此種風氣,亦

3潛移默化,談玄學佛,成為全國文化的重心。」。江南在東晉以前為什麼會形成強悍的風氣?

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由民族的經濟方式、共同的生活經歷所形塑。強悍風氣的轉變實際上體現了經濟與文化類型的轉變,精於農耕的民族會帶有農耕文化的特性,而「強悍之風」則常常用來形容游牧民族或農業欠發達的民族。此觀點的提出體現了呂思勉先生的敏銳、會通。但是,仍不能使我感到滿足,為什麼南方的風氣在東晉時期會產生如此宏大的變化?清末劉光漢認為五胡亂華和漢族的南下以及南北水利便利與否是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雖然這種解釋較為中肯,但是仍沒有解釋:衣冠南渡在何種程度上重新塑造了南方的文化?南方「閭里小人」與「冠冕君子」是否具有差異性?差異性究竟在哪?「冠冕君子,南方為優;閭里小人,北方為愈。」從顏之推的對於南北方語言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到,南方的卿相士大夫文化與民間風俗是有差別的,顏之推是如何來評判這種民間與卿相文化間的差異性的呢?「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皆有深弊。」衣冠南渡,在東晉之朝皆為士族,他們是漢文化的代表,而染吳越之氣的閭里小人很明顯是指沒有完全漢化的吳越之地的少數民族土著居民,在顏之推看來他們是南方文化的污染源。「在北方剩餘的漢族被認為是沒有骨氣之輩,他們柔順的與新來的異族雜居一處,後來自然彼此通婚。」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東晉以來,對江南文化1

2654 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華東師大出版社,1991年,緒論p4同上書 P391

3 同上書 p412

4 《顏氏家訓》卷七《音辭篇》

5 同上書

的稱頌,很大程度上是對南方漢化的認可。而北方在五胡亂華以後長期處於少數民族(至少是漢化的少數民族)統治之下,漢文化受到「夷狄」習俗的污染及異化,沒能得到有效地傳承與發展,而漢文化卻意外的在南方扎了根。「漢以來特別是永嘉之亂後北人的大規模南遷,使南方經濟得到加速發展,這不僅僅是南北要素的物理性相加,而是一種化學反應,即漢魏西晉的傳統文化隨著晉室南渡而遷移、保存於江南,並與以江南文化為核心的南方文化兼容混合,最後演化為一種新的文化,成為當時的主流文化。」正如呂先生所說「內亂是招引外族侵入中國的,又是驅逐本國人流移到外國去的。」而永嘉南遷大約是先生所指的第一種情況:「外國的文明程度低而人數少,而我們移植的人數相當多時,可以把它們完全同化。」

漢化對於少數民族自身來說意味著什麼?歷史告訴我們: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往往成也「漢化」,敗也「漢化」,在接受漢文化之初,異族首領往往顯出漢化的勵精圖治之風,和寬容、極富遠見的政治胸懷。如隋文帝、忽必烈......然而在該民族被基本漢化後,漸失游牧民族的彪悍之風,不由得顯出萎靡之狀。這些往往為後來的少數民族統治者所深感憂慮。「弘曆強調,再不能對滿人中的無賴之徒表現出特別的仁慈了。在本朝初年那個偉大的時代,道德水準要高得多,這樣的人似乎還值得改造。但隨著滿人人口數目的增加,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漸染惡習,浮靡囂薄,諸失國初渾厚之風』。這些人『希圖安便』,已經『幾與漢人無異」。在乾隆眼中,深受漢化的滿人已經失去了游牧民族自身的誠實、勇敢、節儉、毅力,墮落的與漢人無疑了。這當然不僅僅只是乾隆一個人的憂慮,至少代表著大多數被漢化的少數民族首領共同的心聲。漢文化作為一把雙刃劍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在古代乃至近代常常被用來作為價值判斷的依據,它究竟包含著那些具體內涵呢?首先,我們從少數民族的視角來看,至少包括農業耕作方式,及農業剩餘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活躍的商業。從異族首領對東晉以來被日益漢化遂成最具漢文化特點的江南的又獻又恨的態度可見一斑。「江南士民風尚本來便浮靡喜事」,再加上官吏姑息放縱,遂致「漸染日深」,以至於達到「牢不可破」之境地。

不僅僅是少數民族的首領對於繁榮的商業所產生的道德敗壞有著如此深刻的擔憂,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許多傑出的思想家也顯現出了相同的憂慮。孔子、韓非子、墨子......儘管政治主張不同,但是對於這個背棄三代以上美好品德,一心逐利的社會都顯示了不滿以及改革的意圖。孟子主張「平均地權」,韓非子主張「節制資本」,一個關注農業,另一個則把焦點放在工商業上,然而,本質上都是反對農業迅速發展過程中所必然伴隨而來的兼并和資1

2321 牟發鬆,《漢唐歷史變遷中的南方與北方》孔飛力,《叫魂》,上海三聯書店 ,1999年,p96

本擴張現象。這種試圖把「亂世」扭轉回「小康」時代的改革嘗試一直延續到王莽時期,正如先生對王莽改革的評價中所說的那樣:「王莽的失敗,不是王莽一個人的失敗,乃是先秦以來言社會改革者公共稍微失敗。因為王莽所行,並不是王莽一個人的意見,乃是先秦以來言社會改革者公共的意見」。戰國以來私有經濟的發展打破了三代以上的原有社會組織形式,產生出與封建列國時期相異的思想、倫理、經濟形式,因而被孔子看做是「亂世」。封建時代是井田制基礎上的倫理本位社會,「統治者階級的精神,最要緊的有兩種:一是勇武,二是不好利」。這大約是由社會經濟形式與封建時代的貴族政治所決定的。「在政治體制不盡完善的貴族政治的國家中有一種令人不快的情形,即貴族們雖然富有,卻不允許他們任意花費:與節制精神相悖的奢侈是必須摒棄的,因此,在這種國家裡只會有得不到任何財富的極為貧窮的人以及非常有錢但不得任意花費的富人」。孟德斯鳩所論述的貴族政治與奢侈的關係在我看來同樣的適用於對中國的封建時代的分析,在生產力水平極為有限的上古時代,很難讓人相信紂王能夠奢侈到哪裡去,無非是喝喝酒、吃吃肉,不要說與後世的皇帝相比,就單單是石崇、王愷之流也必然使其相形見絀、望而興嘆了,可是,為什麼就被後世歷久彌新的定性為慘無人道的暴君典型,而不可翻身了呢?歸根結底,還是在於貴族政治下的社會保留了「大同時代」氏族社會的烙印,「當此時代,只有所謂君大夫,原是征服之族者,擁有廣大封地,收入甚多,與平民相懸絕。此外,社會各方面的情形,還無甚變化......然則社會的內部,還是和親康樂的,不過在其上層,多養著一個寄生者罷了」。此社會是謂之「小康」,社會內部仍保留著一定程度的公有成分,並在此經濟條件下形成了節儉、互助的時代精神。而紂王的奢侈行為是與當時的倫理道德精神所違背的,自然成為萬夫所指的罪惡典型。這也是三代時期的倫理道德的構成要素。春秋時期齊桓公葵丘會盟,相約各國不準把水禍引向別國,不準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在經濟上相互合作,在政治上維持宗法統治,這些在商業繁榮、資本迅速擴張的戰國時期都被看作是匪夷所思的,更不用說打著仁義之師旗幟而終於敗北的宋襄公了。達恩頓在《屠貓記》中說過,「當我們無法理解一個諺語、一個笑話、一項儀式,或一首詩時,我們便知道自己正觸及某些事物。選取文獻中最使人難以索解的一面進行考察,我們或許可以開啟一個相異的意義體系。」戰國時代的人難以理解宋襄公的行為,嘲笑他痴傻,實際上是不明白春秋時期與之相異的意義體系。封建時代的倫理本位社會向戰國、秦漢的資本社會轉變,封建1

24321 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華東師大出版社,1991年,p89 同上書, p65

3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的時代精神過去了,社會階級以貧富分。商業資本的發展完全打破了原有的倫理道德體系,游士在列國之間奔走,全無道德意識。商業的繁榮、資本的發達遂成為漢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大量剩餘)所不能避免的。而少數民族較之落後,往往保留了氏族社會的公有制度,在均貧、尚勇的道德約束下,其統治者難免視漢化為畏途,猶恐腐化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我們可以相信東晉以來,江南與江北在經濟文化上體現出來的對立實際上不是地理空間的對立,而是更深層次領域的發展水平上的歷史性差異。

第二、選舉與貴族制的演變

日本學者內藤湖南認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質上顯著地差別:唐代是中世紀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期間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過渡時期。」其中,政治上的表現主要是由貴族政治向君主獨裁政治的轉變。這又與選舉制度密切相關,由魏晉到宋朝,選官制度經歷了九品中正法向科舉制的轉變,科舉制的考試內容又經歷了由帶「人格主義」、「掄才大典」傾向的帖經、詩賦向「實務主義」的策論與經義的轉變,科舉取試成為主要的選官手段。在此過程中,貴族的政治、社會勢力逐步消退,直至晚唐詩人劉禹錫有感而發「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對於內藤湖南的觀點,呂先生在本書選舉一章中也做出了回應(但極有可能是不自覺的回應)。「在官吏登庸法上,看做唯一選拔人才之途,怕還是宋以後的事」。內藤湖南主要針對的是唐宋時期選官制度與貴族政治的關係。在魏晉之前呢?追溯到三代時期,選官制度經過了怎樣的演變?它與貴族又有怎樣的相關性?這些問題在呂著中國通史中卻得到了較好的回答。

「選舉制度,在三代以前,是與世襲並行的」。呂先生認為俞正燮在《鄉興賢能論》中對於三代時期的選官制度說的最好。「古代的選官,是限於士以下的,大夫以上是世官,也就是貴族世襲制」。一方面上層政權是由征服部落所佔有的,不容許被征服部落去染指。另一方面,在士以下之地方,保留了專制制度未興時期的原有民主制的殘餘,這就形成了政治與社會之間的對立與差異,上層政治是世襲與專制的,下層社會卻是選舉與民主的。「專制政體興起後,只是把一個強有力的組織,加於其上,而於此等團體固有的組織,並未加以破壞,所以其首領還是出於公舉的,不過專制的1321 《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譯》第一卷,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中華書局出版社,1992年,p10

2 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華東師大出版社,1991年,p117

篇二:讀中國通史有感

讀中國通史有感

最近公司組織一次看書學習的活動,回想確實很久靜下心來讀一本完整的書了,而通過看書會收穫很多,但是我的性格里存在著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注意力很難集中,而我又非常想學習很多東西,無論做什麼或者是聽別人說話注意力總是集中不了,尤其是一些我不感興趣的東西,根本沒印象,而對於一些感興趣的又記不住具體的內容,當我去描述的時候總是不能描述清楚,不知是我表達能力所致,還是對事情本身不夠了解,缺乏思考。總之在這個新的環境中,我的自信越來越弱,總是被否定,被批評,為什麼我總是做錯事呢,也許只是因為我是這個團隊里最沒有地位的,成績最差的,能力最差的,不,我不相信,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而我的弱點恰恰是這些優勢無法展現出來,所以導致這種不利狀況。所以我更要強大自己,提升自己,在生活中被批評才能使我們更加強大,因為這樣才能更加完善自己,克服自己的缺點,去忍受一些東西,既然別人批評你,那肯定是有批評之處,我要做的是不要讓同樣的批評再次出現。以下為我看書心得:

中國通史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部分。昨天晚上主要看的西漢部分,確實劉邦雖然沒有太大的能力,但是劉邦比較謙虛,能籠絡賢臣,通過吸取商朝滅亡和秦興旺的歷史教訓和經驗,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方案和制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從古代開始,大到建國立業,小到經商做生意,都知道借鑒前人好的經驗和吸取前人失敗的教訓,這個一直沿襲到現在仍在使用,所以有些東西當我們看到正確的一面時,它就真的能夠幫助你成功。從歷史來看,而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君主帝王,必須懂政治,會用政治手腕,而不止是你多麼會帶兵打仗,韓信、項羽就是很好的例子。提到劉邦不得不說他的老婆呂后,其實呂后也算是女皇帝了,他在劉邦去世後,想方設法得到控制政權,手段狠毒,但是也給老百姓帶來不少好處,延續與民休息的政策,獎勵農耕,廢除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對外通過和親保持和匈奴的和平,因此人民生活比較安定,殘破的社會經濟也得以恢復,為漢初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秦始皇雖然是暴君,但是他的很多東西還是沿襲了下來的,當時能夠統一六國,說明他也是有很強的軍事才能的,但是統一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聽從

李斯(崇尚老子的法家),沒有真正的將法家運用,只是片面的學習,提出了一系列焚書坑儒,君主立憲制、統一貨幣等政策,制定很多限制的制度,來迂腐人們的思想,統一人們的思想,害怕有人反他。其實統一人的思想這點沒有錯,但是他的方式錯了,因為只有思想一致了,做起事來會很容易達到共識,少了一些爭執,比如現在很多企業開早會,舉行公司活動,舉行統一培訓,有自己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這些都是為了讓大家彼此更加熟悉對方,有統一的認識,就會朝著公司的目標方向向前沖。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耗費相當大的人力修築長城,真是那句話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其實他也挺累的,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肯定不希望別人搶走,誰都不甘心,但是思路誤導,如果人民安居樂業,生活一片和諧,誰會反對他呢,愛護老百姓而不是壓制老百姓,那老百姓會擁護他,反動的人也不會活躍起來,因為沒有人支持。所以當人被權利和慾望沖昏頭腦時是不清醒的,失去判斷的。當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當了國君,要什麼有什麼了,唯一不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命,官再大再有能耐最終都要死,而且還沒有任何預兆,於是就去尋找長生不老葯,當然長生不老之葯在紂王的時候就有提到,至今仍然沒有,所以無論你現在怎樣的活著最終都要走到自己生命的終點,這一點是沒有任何區別的,所以無論我們是怎樣的活著都要感謝父母給了我生命,不管走在哪裡那些幫助過我們的傳遞正能量的好心人,還有那些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行漸遠的朋友們,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的生活更加的有陽光和充滿愛。最後還留下了著名秦始皇秦兵馬俑,說明了他也想到了會死,而且為自己死後做了很好的準備,追求不死只是一種夢想,一種追求,這個建築說明了秦始皇計劃著雖然不能一直活下去,但是在另一國家要繼續自己這種國君的地位和生活,等於說這一切也是為了延續不死所享受的東西,但是在另一個國家他真的可以享受這些嗎?從這些歷史事件也可以看出是秦始皇的自私害了他,他的這些都是為了自己的慾望,無論什麼時候取得成績的時候不要忘了周圍的人,我們只有先去和別人分享了才會有可能得到別人和我們分享的東西,達到共享,這樣大家都知道了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為什麼大海大呢,因為它能接納百川。

技術部:

2014年11月19日星期三

篇三:中國通史讀後感

《中國通史》讀後感

翻開《中國通史》這本書,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一個人如果能身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為歷史的經驗是最為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面對風雲變幻、迅速發展的當今世界,只有了解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現在,充實人生,創造未來;只有借鑒歷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實人生;只有學會反思歷史,才能更好地認清未來。 隨之翻到目錄,這本書寫的是從有人類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間的事。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必將復興的堅實基礎,並造就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才能對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有信心,才能是我們擁有中國人應有的優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說,中國的歷史書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為主,對我們這些對古文向來不怎麼「感冒」的人來無疑是一味難咽的苦藥。《中國通史》以白話文的形式對中國歷史進行闡述,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滋潤我們那早已乾涸的歷史細胞。歷史蘊含著經驗與真知,它記錄了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輝煌與悲愴、交替與

更新,也預示著人類的未來。

我們不是搞歷史的,不許對中國的歷史有細緻入微的理解與獨到的見解,然而我們卻不能容忍對我國歷史的無知,《中國通史》對中國歷史進行一簡要描述,對於增加我們的歷史文化素養還是很有幫助的,就我個人認為非常值得看。

篇四:讀書心得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女作家、慈善家。她出生不久卻因生病成了盲聾啞人,從此,她過上了暗無天日的生活。我對她感到十分同情。然而,這個小姑娘依然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她小,還不知道她自己和其他人不同,事實上的確如此,海倫凱勒漸漸的感覺到了自己的與眾不同,有時候脾氣也會變得十分暴躁。後來,在家人的幫助下,那個會帶給海倫巨大影響的沙利文老師來到了小海倫的身邊,海倫的人生也因此而開始發生變化。莎莉文老師猶如一位母親,對海倫寬容、細心、諄諄教導,在她的幫助下,海倫學會了認字,她憑藉驚人的毅力打敗了她身體的殘缺,她甚至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哈佛大學且學會了講話,學成後她致力於幫助殘疾人的工作,她的不屈不撓、永不低頭的精神令我佩服又自愧不如,而自己有時遇到一點點挫折就喊著要放棄,還要埋怨這世界的不公,如今與海倫對比起來,我覺得自己一點都不堅強,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我時常覺得累,時常想逃避,時常覺得委屈,殊不知,其實我是幸福的且是幸運的。我要向海倫學習,學習她的堅強,學習她的堅韌。同時也可以看出,成功人士大凡都有幫助他們的人,所以我以後要廣結好友,以便不用孤軍奮戰,我相信所謂眾志一定成城。

我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我從小就十分喜愛書籍,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我把書當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營養品,看見書就像飢餓的人看到麵包一樣,愛不釋手。爸爸、媽媽給我的零用錢,我總是捨不得花,攢起來買書。每到星期天,我總愛到圖書館和新華書店看書,常常是等到關門時才依依不捨地離開;每逢生日,爸爸、媽媽問我要什麼禮物時,我總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書,書,我只要書!」在我的房間里,擺放著兩隻大書櫃,那裡面全都是書,從小小的、薄薄的連環畫到大大的、厚厚的百科全書,應有盡有。曾經多少次沒有和小夥伴一起玩耍,那是我一個人關在家裡,靜靜地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流連忘返。

讀書,讓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每每讀到高興處,我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臉上洋溢著欣喜的神情,綻開舒心的笑容;讀到悲傷處,我便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傷心不已,流下同情的眼淚;讀到幽默風趣處,我常常禁不住開懷大笑,覺得妙不可言;讀到深奧處,我總是皺起眉頭,冥思苦想;讀到優美的詞句,我會動筆摘錄,細細回味。書既像是一位充滿智慧的老人,不斷啟迪我,又像是一位真誠的朋友,跟我面對面地交談。

讀書,讓我健康的成長著。我愛讀書,我就像一隻勤勞的小蜜蜂,在書的百花園裡不知疲倦地飛來飛去,採集花粉。小說教給我做人的道理,詩歌喚起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童話讓我感受到美與丑、真與假??讀書成了我每天生活中的必修課。《雷鋒日記》讓我懂得人活著要多為別人著想,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哈里波特》把我帶進了魔幻的世界,讓我明白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重要的是要學會相信自己;《中國通史》陪伴我進入歷史的長河,走過一個個朝代,展示一位位君王將相,懂得了「以人為鏡,以史為鑒」??

同學們,是書開闊了我的眼界,讓我彷彿看到了銀河外的星體,看到了明天和昨天,看到了人類的歷史。書使我莊嚴地思考,使我的生活變得豐富與充實??在書的海洋里,我健康而快樂地成長著!

同學們,請記住,我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讀書體會

讀書,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拓寬視野,可以提高寫作水平,更可以激起人的各式各樣的感情,最終獲得美的感受。

我讀過許多課外書:《百家姓》《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十萬個為什麼》《上下五千年》等等。這些書不僅開闊了我的視野,還讓我知道了一個個為人處世的道理。

尤其是《上下五千年》,讓我記憶憂新。英國大哲學家培根說過:「歷史使人智慧。」是啊,縱橫天下,哪一個朝代不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元朝開始,成吉思汗首先只是一個部落的首領而已,到後來一樣靠他的智慧也當上了可汗啊。還有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哪一位帝王不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贏得統治者得最高權力的?

歷史的每件事都讓我們感想良多,暴君隋揚帝,玄武門之變??而今,我們又將翻開嶄新的一頁,譜寫著我們新世紀青年的歷史。

啊,書!你是知識的源泉,你是全世界人的營養品,你是使人類進步的階梯。啊!書,我熱愛你!

讀書心得

我看過一本淘氣包馬小的書主要內容寫;馬小跳、唐飛、毛超和張達一起去馬天笑先生那裡打高爾夫球,打著打著馬小跳發現遠處一間像城堡一樣的房子在他眼前,他覺得很好奇,所以馬小跳他們準備明天出發到這座像城堡一樣的房子里去,到了明天,馬小跳 ,唐飛、毛超和張達果然一起向像城堡一樣的房子去,他們來到後,一位叔叔驚奇地問:「小朋友,這裡是買車的地方,你們來這裡幹什麼?」,唐飛說:「小朋友不可以買車嗎?」,這位叔叔只好讓他們進了裡面,裡面有很多各種各樣的車,他們終於找到這座城堡,他們把門打開,第一眼看見的人是巨人,嘩!好大的巨人啊!馬小跳問巨人:「你有沒有交朋友」,巨人說:「我沒有朋友」,馬小跳說:「我們交個朋友吧!」「好」,馬小跳又問:「你叫什麼名字?」,我叫:「阿空,」你們呢?我叫:「馬小跳,我叫:「唐飛」,我叫:「張達」,我叫:「毛超」,有一次夏林果給巨人做了土豆沙娜,巨人覺得很好吃,然後巨人建議大家種一些土豆。

通過這個故事我覺得馬小跳他們四個人雖然很調皮但是他們有一顆善良的心。

我讀書 我快樂 我成長

兒時的我,在「鋤禾日當午,汗滴何下土」的詩歌聲中長大,每次端起書,看著那毫無生命的方塊字,我總是大喊沒意思。讀書是我最頭疼的事了。

漸漸長大了,我感到了知識的缺乏,每次作文,我都不知從何說起。爸爸、媽媽為我不喜歡讀書而煩惱,常常買許多書讓我閱讀。直到有一天,那天晚上,我們家裡開展成語比賽,該我說成語,媽媽說意思,我翻開成語詞典,說道:「金蟬脫殼(ké)。」剛一說完,爸爸、媽媽都哄堂大笑,我感到奇怪,不知道他們笑什麼,媽媽看我一臉的驚詫,說:「自己看看拼音,到底讀什麼。」「噢!是?金蟬脫殼(qiào)?!」我恍然大悟。爸爸嚴肅的對我說:「以後要注意多讀書,那才能積累知識呀!」於是,我便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多讀書,懂得好多好多的知識。 從那以後,我真的喜歡上了讀書,因為書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當讀到安徒生的童話集——《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曾為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命運做過祈禱;當我看到《狼牙山五壯士》時,我為狼牙山五壯士的悲壯流過眼淚;當我讀到《三國演義》時,我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欽佩不已。我深深地陶醉在書的海洋中, 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段話「讀書能醫愚,讀書能治窮,讀書能療病,讀書能礪志,讀書能致遠,讀書能練達,讀書能聰慧,讀書能知道怎樣交友,怎樣識人,怎樣說話,怎樣做事,怎樣活著才身心健康,讀書能明白什麼樣地人生稱得上完美無憾。」是啊!讀書得好處無窮無盡。

現在,當我捧起《鋼鐵識怎樣煉成的》,深深融入到裡面時,我感到自己是多麼的幸福,因為我擁有健康的身體,保爾雖然殘廢,但他那種不向命運低頭,堅強的毅志和頑強的精神,深深地把我折服,讓我佩服。我對今後的學習、生活充滿了希望。我更愛讀書了。

讀《三國演義》、《水滸傳》可以讓我們對中國名著有所了解;看《十萬個為什麼》可以使我們的知識更加豐富;讀《作文大全》可以提高我們的作文水平;就是看一些漫畫、搞笑之類的,也可以讓我們更加幽默,更加富有想像力。 讀書給了我知識,讀書給了我樂趣,讀書更給(本文來自:WwW.CdFdS.Com 池 鍀網:中國通史讀書心得)了我力量。

我讀書!讀書讓我知道了什麼是酸?什麼是甜?什麼是苦?什麼是辣?讀書讓我知道了怎麼為人處事?讀書給我的最大東西是:知識。它豐富了我的大腦,增長了我的見識。 你能說讀書不快樂嗎?

我從小就愛讀書,我現在覺得在我人生當中書不可缺少的。有一天,奶奶坐在書架旁邊的椅子上看書,我纏著奶奶問:「奶奶,你看的書?」奶奶回答說:「是《人體經絡》。」那時候我還很小。那時候我在看些圖畫書……我長大了,從奶奶的書櫃里看見了四大名著,我把裡面的《西遊記》拿了。我就好奇的看了起來,我對奶奶說:「《西遊記》是意思呀?」奶奶說:「看看就知道了,」我就又看了起來,裡面太好玩了,孫悟空打妖怪無窮,神通。唐僧帶領幾個徒弟去西天取經,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後都成了神仙……我越看越想看,越看越有意思,感覺到書裡面精彩的東西太多了,於是我想以後要多讀書。

篇五:讀書筆記

讀錢穆《國史大綱》之筆記

進入研究生學習,一晃一個學期就過去了,時間飛逝,可這個學期學到的知識去並不多,原本自己的歷史基礎知識也不過很紮實,也很想計劃一個學期的讀書生活,爭取在第一個學年把自己遺忘的差不多的歷史知識和學習方法彌補回來,進而打牢自己的歷史功底,為以後畢業時寫畢業論文做好準備,也為以後的實際教學做好紮實的鋪墊。於是從領導校園一卡通,可以借書開始,陸陸續續跑圖書館借了不少的書。有些深讀過,有些略讀之。不論怎樣,還是有些收穫的。 本學期內節約過這些書:夏曾佑《中國古代史》;錢穆《秦漢史》;張正明《楚史》;何成剛《歷史教學設計》;傅樂成主編《中國通史》;史馬遷《史記》;班固《漢書》;陳學霖《明初的人物、史事與傳說》;張耕華《歷史哲學引論》;張廣智《西方史學史》;錢穆《國史大綱》 等等一共27本,然這學期以來,精讀的歷史書並不是很多,在各位任課老師的教導下,和吳小紅導師的指引下,我精讀過夏曾佑《中國古代史》;史馬遷《史記》;班固《漢書》;錢穆《國史大綱》等書。本篇讀書筆記就以本學期精讀過的一本通史來寫,即錢穆《國史大綱》。

《國史大綱》作者錢穆,出版社:商務印刷書館,出版時間:1994年版,閱讀時間:2012年11月之12月。

《國史大綱》是一部簡要的中國通史,用大學教科書的體例寫成。內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紀中葉之中國歷史的演變發展,尤其是經濟與社會、政治制度、學術思想的狀況及其相互影響。全書(修訂二版)八編46章,共53萬字。全書力求通貫,便於讀者明嘹治亂盛衰的原因和國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書成於艱苦的抗戰年代,作者的憂患之情躍然紙上。是書於1940年6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一時洛陽紙貴,成為各大學的歷史教科書,風行全國,對學生積極抗戰,增強民族凝聚力起了積極作用。1974年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修訂再版本,到1992年已印行18版,1994年出版第二次修訂本。1994年6月北京商務印書館印製修訂二版本,後又多次重印。本書亦收入台北聯經出版公司出版之《錢賓四先生全集》。

作者錢穆(1895.7.30-1990.8.30)是著名的國學大師,江蘇無錫人,原名恩 ,字賓四,民元改名穆。先生家世貧苦,幼時喪父,中

學畢業即無力求學,以自學名家。原任中小學教師,1930年後執教於高等學府,歷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武漢大學、華西大學、江南大學等校教授,創辦香港新亞書院。其代表著作有:《劉向歆父子年譜》、《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政學私言》、《朱子新學案》、《中國學術通義》、《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等。著者畢生著書70餘種,約1400萬字。著者在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的通論方面,多有創穫,尤其在先秦學術史、秦漢史、兩漢經學、宋明理學、近世思想史等領域,造詣甚深。

《國史大綱》的《引論》甚為重要,表達了著者的文化觀、歷史觀與方法論。他指出,研究歷史,撰寫中國通史的目的在於:(1)能將我國民族以往文化演進的真相明白示人,為一般有志認識中國已往政治社會文化思想種種演變的人們提供所必要的知識。(2)應能在舊史統貫中映照出現今中國種種複雜難解的問題,為一般有志革新現實的人所必備參考。前者在於積極的求出國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為全部歷史所由推動之精神所寄;後者在於消極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徵候,為改進當前方案所本。這是錢穆撰寫此書的主旨。

錢穆指出,研究中國歷史的第一個任務,在於能在國家民族內部自身求得其獨特精神之所在。中國歷史的演進,其基本精神表現在學術思想文化演進上是和平與大同,協調與融化,這與其它民族是不同的。錢穆痛切警告:國人懶於探尋國史真諦,而勇於依據他人之說,因而肆意破壞,輕言改革,則自食其惡果。他反覆強調中西文化演進不同,不能簡單地用西方歷史來套用中國歷史,必須肯定不同國家民族之間文化的特殊性、差異性,以及文化價值的相對性。

作者以獨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時代的變遷,如戰國學術思想的變動,秦漢政治制度的變動,三國魏晉社會經濟的變動等。有的章,如第六章春秋戰國「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第八章西漢「統一政府文治之演進」,第十章東漢「士族之新地位」,第十八章「魏晉南北朝之門第」(變相的封建勢力),第二十至二十一章關於田制、兵制、宗教思想,第二十三至二十四章關於唐代政治機構與社會情態,第三十二章關於北宋士大夫的自覺與政治革新運動,第三十八至四十章關於唐至明代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等,都非常深入,很有見識。本書著者能由一個問題延伸一兩千年,由一點擴大到全面,系統梳理。如田制,能將兩晉占田、北魏均田到唐代的租庸調,由租庸調到兩稅法,合成一個整

體。

著者揚棄了近代史學研究中的傳統記誦派、革新宣傳派和科學考訂派,分析了其見弊得失。著者認為,史學不等於技術,不等於歷史知識與歷史材料,不能純為一書本文字之學;史學是「人」的史學,不能做號稱「客觀」的無「人」的歷史研究;史學一定要與當身現實相關,但又不能急於聯繫現實,不是宣傳口號與改革現實之工具。他強調對於本民族歷史文化認同的重要性,如果一民族對其以往歷史無所了解,缺乏起碼的尊重,此必成為無文化的民族,無歷史意識與智慧的民族。他主張努力開掘國家民族內部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內在的生機、動力。如果不深切理解國家民族背後的文化精神,則國家可以消失,民族可以離散。

錢穆也分析了阻礙中國歷史發展的「病態」。如中唐以後的社會是一個平鋪散漫的社會,政治仍為一種和平大一統的政治,王室高高在上,社會與政府之間的相隔太遠,容易招致王室與政府的驕縱與專擅。又如社會無豪強巨富,雖日趨於平等,然而貧無賑,弱無保,其事不能全部依賴於政府,而民間又苦於不能自振。再如政府與民間溝通在於科舉,科舉為官後出現腐敗等。這都是中唐以後的病態。宋儒講學主要是針對這種種病態而發。然而宋以後不能自救,中國政治進一步遭到損害。明代廢除宰相,尊君權,以及清朝統治,皆背離了傳統士人政治、文治政府的精神。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中的病態。

最後我們不能不指出,由於特殊的抗戰背景,本書在布局上詳於漢唐而略於遼金元清,詳於中原而略於周邊兄弟民族,在取材上詳於制度而略於人事,詳於文化而略於戰爭,在詞句上不用太平天國而用「洪楊之亂」。體察著者的初衷,大約他內在的情結是:如果治亂不分,內外不辨,日本侵略中國豈不是可以根據遼金元清的故事,名正言順地擁有與統治我廣土眾民嗎?儘管我們能同情地理解著者的苦心,然而今天讀這部書,我們不能不跳出漢族中心主義、華夏中心主義和正統史觀的立場,肯定周邊兄弟民族入主中原,與漢民族一道治理國家,給中國歷史文化注入了活力,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上起了積極的作用。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

在讀《國史大綱》是也摘錄了一些本人認為重要的語句,如下:

(一)引論

1、中國近世史學,可分三派述之。一曰傳統派,二曰革新派,三曰科學派

2、近世國人救國之先後發展形態對史學之認識:政治革命,文化革命,經濟革命

3、然西漢司馬氏尚謂:「文史星?,近乎蔔祝之間,主上一倡優畜之。」此非憤辭,乃實語。(一七)

4、以政治言,中國自秦以下,即為中央統一之局,其下郡、縣相遞轄,更無世襲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二一)

5、西方型文化之進展,其特色在轉換,而東方型文化之進展,其特色則在擴大。(二三)

6、故西方史常見為「力量」,而東方史則常表見為「情感」。(二四)

(二)第一章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

1、近代對上古史之探索,可分兩途述說:一、史前遺物之發掘。

二、傳說神話之審訂。(一)

2、如有巢氏代表巢居時期,燧人氏代表熟食時期,庖?代表畜牧時期,神農氏代表耕稼時期。(九)

(三)第二章黃河中下遊之新王朝

1、大體論之,殷商一代年曆,應在五百年左右。最要者,史記所記載,乃為最近新發見之陰虛甲骨文字所證實。(二五)

2、漢人傳說「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此論三代文化特點,雖屬想像之說,然以古人言古史,畢竟有幾分依據。(二九)

3、惟孔子以宋人而祖世居魯,一面抱有偉大高遠之理想,而一面又深受周文化之陶冶,極慕周公依賴之政制,切於實際,可見之於行事,遂成中國古代集文化思想大成至聖人焉。(二九)

(四)第三章封建帝國之創興

1、周公攝政七年,而始歸政於成王(非成王至是始長,乃大局至是定也。),於是周人傳子之制亦因而確定。(四五)

2、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與後世統一政府只以封建制為一種政區與政權之分割絕然不同。因此在封建制度的後面,需要一種不斷的武力貫徹(此種形勢,正如近代國家海外殖民,亦需有不斷的一種力量貫徹連係其間也。若此種力量一旦消失,則全體瓦解矣。)。(四五)

3、西周三百年來之力征經營,其面向常對東南,不對西北,幽王遭犬戎之難,見殺於驪山下,似犬戎居地亦在周之東南。(或偏近西南,而非西北)(四七)

(五)第四章 霸政時期

1、王命不行下引起的第一個現象,則為列國內亂。王命不行下引起的第二個現象,則為諸侯兼并。(五四、五五)

2、舊說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遠居四裔,而諸夏在中原;此觀念殊不可恃。當時蓋為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五五)

3、霸者標義,大別有四。一、尊王;二、攘夷;三、禁抑篡弒;

四、裁製兼并。(五九)

4、其大勢為文化先進諸國逐次結合,而為文化後進諸國逐次征服。(六五)

5、此即所謂「國」國有三訓:周禮:「惟王建國」,「以佐王治邦國」,「大曰邦,小曰國」,是也。齊語:??是也。又周禮小司徒:??是也。此三義可會為一義,即一國之限於一城是也。(六五、六六)

????等等,不在祥列。

讀完這本書之後,本人感覺收穫頗多,不僅豐富了我的歷史知識,也改變了對一些歷史的看法與以往固定的思維,以及書中對王國維、郭沫若、司馬遷、班固、司馬光以及近代學者們進行了略微的評論,我覺得是這本書的一大亮點。值得好好研究。

讀了這麼多書也開始學會了一些讀書的方法,這是學習到的最有價值的東西之一,學會方法,比學到了知識是更重要的。正所謂:授之於魚不如授之以漁。而我想說學之於知識不如學之於方法。在總結這些學習資料和方法時,本人覺得讀書應該要這樣讀書:

一、一目十行。這話大家常用,出自《粱書·簡文帝紀》:「讀書十行俱下。」宋代劉克莊詩云:「五更三點結漏,一目十行讀書。」一眼看十行是不可能的,但用來形容讀書敏捷,誇張得可以接受。當今科技飛躍發展,各種書籍浩如煙海,要瀏覽大量書報,確實需要點「一目十行」的本領。

二、二分群書。清末名家梁啟超很會讀書。他把每天所要讀的書分為二類,一類是一般的、粗讀; 一類是有價值的,細讀;格言還要精讀。這種主次分明的讀書方法,使他獲益不淺

三、利用「三餘」。三國時代的有名教育家董遇,常教導他的學生要善於利用「三餘」時間來讀書。他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宋代文豪歐陽修對崇敬他的人深有感慨地說:「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當然,「三

相關熱詞搜索:心得 讀書 中國通史 歷史書籍筆記 讀書心得是什麼


推薦閱讀:

談「中國八字命理學」的三大流派
一個女人,三個男人,一場生死大戰,決定了中國千年命運!
影響中國的85位名臣———張儀
盛唐與吐蕃(上)
《超級中國》在豆瓣的評分是多少?

TAG:中國 | 心得 | 讀書心得 | 讀書 | 中國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