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口述歷史:我所知道的乾隆與和親王
我的九代祖是清世宗雍正皇帝胤zhen,這兩個字都是不常用的。清朝皇帝的名字一般都很怪,字都很生僻,為的是防止出現更多的避諱字。如康熙最初所立的太子名胤(音reng 或cheng),大家都要避諱這兩個字,甚至這兩個音。大家知道,清朝有一個著名的詞人叫納蘭成德(容若),後來一度改為納蘭性德,就是為了避諱cheng 這個音。但胤reng被廢后,後人仍管納蘭叫性德就不對了。因為他死後,親朋在弔唁時,都稱他為成容若。胤reng被廢后,立為理親王,與禮親王昭lian等都屬於「世襲罔替」的「八家鐵帽子王」。理親王的謚 www.6park.com
法為「密」,這不是好字眼。後來胤zhen當了皇帝(雍正),於是同輩的人為避諱「胤」字,而改為「允」字。雍正只特許他喜歡的懿親王胤祥可以不避,但他自己不敢,還是自動改為允祥。 www.6park.com
雍正有十個兒子。長子早在乾隆出生的前七年,即康熙四十三年死去,二子、三子、七子、八子、九子、十子皆夭折。六子又過繼給別人。所以這裡面只有第四子弘曆與第五子弘晝有繼承皇位的可能。後來弘曆當了皇帝,這就是清高宗乾隆皇帝,而弘晝只能被封為和親王。在爭奪帝位的過程中,他們兩人的關係十分複雜微妙。其中生辰是一個關鍵。弘晝只比弘曆晚出生一個時辰,但就是這一個時辰決定了他們終身的兄弟地位,進而決定了他們終身的君臣地位。弟弟雖被封為親王,但在皇帝哥哥面前只能永遠是臣子。 www.6park.com
他們之間的關係之所以複雜,還有一個特殊的背景。按清制:某后妃生了孩子,必須交給另外的后妃去撫養,即親生的母親不能直接撫養親生的兒子,目的是避免母子關係過於親密而聯合起來有所企圖,甚至謀求皇位。這是皇室和皇帝最忌諱的事。為此不惜割斷母子之間的血緣親情,用心可謂良苦。和親王是雍正耿氏妃所生(後被封為裕妃,地位在諸妃之上,死後被尊為純愨皇貴妃),而撫養他的恰恰是乾隆的生母(雍正時封為熹妃,乾隆即位後,稟雍正遺命,尊為孝聖憲皇太后)。而乾隆生下後又被別人所撫養。人的感情是複雜的。雖然天下的母親沒有不愛自己親生骨肉的,但對從小就把他拉扯大的孩子也會產生深厚的感情;而對雖為親子,卻從來沒親自撫養過的孩子,感情上就未免容易隔閡或疏遠。乾隆的生母就是這樣的人,她雖不是和親王的生母,但從小把他撫養大,對他感情非常深,喜愛的程度遠遠超出親生兒子乾隆。乾隆長大後當然非常了解這種感情和這層關係,特別是當了皇帝之後,更不得不時時加以提防。因為自己當了皇帝,生母就是太后。太后在清朝有很大的權力,甚至是廢立大權。乾隆總擔心太后因喜愛和親王就借故廢掉自己而立和親王。所以乾隆不得不採取極為謹慎、周密的策略和辦法。他一方面對太后十分恭敬,晨昏定省,禮儀上格外尊崇,甚至大興土木,修建大報恩寺(即後來的頤和園主建築)為太后做壽。另一方面就是處處帶著太后,表面上是向外界表示母慈子孝,自己時時侍奉在太后的左右。實際上是隨時看著她,隔開她與和親王的聯繫。與其交給別人看著,總不如自己看著更放心。但史家卻往往沒有看透這一點。《清史稿 后妃傳》在記載乾隆生母時稱: www.6park.com
高宗事太后孝,以天下養。------太后偶言順天府東有廢寺,當重修, 上從之。------上每出巡幸,輒奉太后以行。南巡者三,東巡者三,幸五台者三,幸中州者一,謁孝陵, 木蘭,歲必至焉。遇萬壽,率王大臣奉觴稱慶。-----慶典以次加隆。-----先以上親制詩文(前邊提到的「永綿奕載奉慈幃」就是這類詩文)、書畫,次則-----諸外國珍品,靡不具備。 www.6park.com
如果把「奉太后」「南巡、東巡」等解釋為「孝敬」,也許勉強可通,但「xian木蘭」就令人費解了。木蘭是滿語「吹哨引鹿」的意思,清朝皇帝常於每年秋率王公大臣到圍場打獵習武,稱「木蘭秋xian」,稱其地為木蘭圍場。後來這個制度與這個圍場都逐漸廢弛,圍場成了放牧墾田的地方,於是索性改為「圍場縣」,今屬河北省。顯然,「木蘭秋xian」,就是當時的軍事演習,這和太后有什麼直接關係?為什麼也非要帶著她?而且非要等她病重後才把她送回承德的避暑山莊?這不明明是對太后存有疑慮,才時時帶在身邊嗎? www.6park.com
後來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叫王伯祥,著述甚豐,雖有很多在抗日戰爭中毀於戰火,但有一部《乾隆以來系年要錄》尚存,這個名字是套用宋人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而來的,但建炎以來是南宋在江南另開基業,套用到乾隆以來未見得准合適。書中用大量的篇幅大談特談乾隆如何每日親侍太后左右,他們之間如何的母慈子孝,把這些當成煞有介事的美談。這隻說出了表面現象,而沒有看到深層原因,即不了解乾隆為什麼要如此孝順太后。他表面上作的很堂皇,像個大孝子,但實際上是另有考慮。這是很多修清史的人,包括我很尊敬的 www.6park.com
王伯老所不知的。我曾為這本書寫過一篇跋,雖然沒有直接道破這一點,但有一段話卻是針對類似所有這樣的現象而發的: www.6park.com
後世秉筆記帝王事迹之書,號曰「實錄」,觀其命名,已堪失笑。夫人每日飲食,未聞言吃真飯,喝真水,以其無待申明,而人所共知其非偽者。史書自名實錄,蓋已先恐人疑其不實矣。又實錄開卷之始,首書帝王之徽號,昏庸者亦曰「神聖」,童 者亦曰「文武」,是自第一行即已示人以不實矣。 www.6park.com
這是我很得意的一段文字,得到葉聖陶老「此事可通讀報章」的稱讚。 www.6park.com
「和王」滿語叫「和碩」意為四分之一,一角,相當於英語的quarter,即他的爵位享有皇帝四分之一的權力。其實雍正在挑選繼嗣時非常慎重,對他們從小就進行觀察,多次通過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試探,測驗弘曆與弘晝兄弟的喜好、性格、志向、能力。當乾隆與和親王還在上書房念書的時候,雍正就常讓太監拿一些小東西、小玩意兒,如小盒子、圖章等賞給這兩位阿哥(太監在皇帝面前一律稱皇子為阿哥),平時見面時常也如此。這些東西多少有些志趣尊卑的象徵性。雍正本希望乾隆能拿到好的,但乾隆總搶不過和親王,好東西每次都被他搶走,這種「搶尖兒」的行為也很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所以雍正最終選定乾隆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旦決定後,就把他的名字作為皇位繼承者放在神聖的太和殿「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面,以示鄭重。(後來我發現,這四個字是根據位於西華門內路北咸安宮門兩側的刻石翻拓的,一邊是「正大」兩字,一邊是「光明」兩字,這四個字是順治皇帝所書。原拓片在台灣,現在掛在太和殿上的是重拓的,墨跡不如原來的濃。)但弘晝卻不這樣想。他對自己因只比乾隆晚生一個時辰而沒能當上皇帝始終耿耿於懷,說不定還會懷疑是不是有人在裡面做了手腳,因為那時還沒有準確的計時方法,更沒有準確的接生記錄,早一時辰,晚一時辰,只是那麼一報而已。日久天長,他的心理難免有些變態。再加上自小受到太后的寵愛,有恃無恐,所以脾氣稟性頗為怪異。他喜歡自己做點小玩意兒,家裡盆盆罐罐的小擺設以及一些祭祀的用品都是紙糊的。每到吃飯的時候就讓傭人跪一院子,大哭舉哀,他自己在上面邊吃邊樂,覺得很痛快。前面提到的「鐵帽子王」之一的禮親王昭lian,曾編過一本《嘯亭雜錄》,書中多記宮中之事,這是一般人所不敢寫的,只有像他那樣地位的人才敢這樣寫,因此在清史研究中是一部很重要的書。我曾買得此書中的兩卷,是一般版本中所沒有的,後交給中華書局,以補足原來的不足。書中有一條叫「和王預凶」,說的就是這件事。「凶」是五禮之一,五禮包括「吉」、「凶」、「軍」、「賓」、「嘉」五種,即以吉禮敬鬼神,以凶禮哀邦國,以賓禮親賓客,以軍禮誅不虞,以嘉禮和姻好。和親王在沒死前即預先行兇禮,而且這種禮是哀邦國的,對國家很不吉利。也許他心想這國家反正不是我的。這說明他心理嚴重失態,而且是有意沖著乾隆來的。乾隆拿他也沒辦法,還說你既然喜歡做小玩意兒,乾脆去負責造辦處吧。他於是做了一個小板凳,上面鋪上馬鞍子,自己騎在上面,還問「哥哥您看怎麼樣?」乾隆只好尷尬地說「好」。他又馬上跪下磕頭請罪,說:「我在皇上面前失禮了」。氣得乾隆無奈地說:「這是你找尋我啊,我並沒說你有什麼不對啊!」這話看似寬宏,實際積怨很深,挑明是你故意尋釁。又如,一次他和乾隆一起到正大光明殿去監考八旗子弟。到了傍晚,他請乾隆先去吃飯,乾隆沒答應,他便有意激道:「難道您還防備我買通他們不成?」乾隆當時沒說什麼。第二天和王又覺得不妥,向乾隆叩頭謝罪,說自己出言不遜,冒犯了天威,請皇上不要計較。乾隆答道:「我要是計較,就憑你昨天一句話,就可以把你剁成肉醬!」從中不難看出他們的積怨隨時有爆發的可能。這種緊張的關係一直延續到和親王死去。據說他病重臨死時,乾隆曾去看望過他。和親王掙扎著爬起來在床上給乾隆磕頭,一邊磕,一邊用兩手圍在頭上,比划出帽子樣。和王的用意是希望乾隆把自己「頭上」的這頂「和親王」的「帽子」永遠賞給子孫,就像八家「鐵帽子王」那樣永遠世襲罔替地傳下去。也不知乾隆是真不明白還是假不明白,所答非所問地摘下自己的帽子,交給他,說:「你是想要我的帽子啊?」眾所周知,皇帝的桂冠就是權利的象徵。不知乾隆此刻是把這頂帽子當成普通的帽子,還是當成具有特殊意義的帽子。如果是後者,是想讓和親王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沾一下這頂桂冠的邊,還是諷刺他你到臨死也不忘這頂帽子?這隻能是見仁見智地任人評說了。但和親王不算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而他死後乾隆仍讓他的兒子永璧多襲了一代和親王,而永璧的兒子雖不再襲親王而改襲郡王,也確實對這位弟弟法外開恩了。 www.6park.com
《清史稿 諸王傳》有一段不到三百字的和王傳,其中除了對殿試這一段有具體的記載外,其餘都是概括的介紹,說他: www.6park.com
少驕抗,上每優容之。------性復侈奢,世宗(雍正)雍邸舊貲,上悉以賜之,故富於他王。好言喪禮,言:「人無百年不死者,悉諱為?」嘗手訂喪儀,坐庭際,使家人祭奠哀泣,岸然飲啖以為樂。做明器象鼎彝盤盂,置几榻側。----- www.6park.com
www.6park.com
我的所聞可以和這些記載相印證,並對它們進行一些具體事例的補充。 www.6park.com
而太后卻總向著和王,處處偏袒他。這也是乾隆沒奈何的地方。如當時的造幣局在北新橋路西,即現在的第五中學一帶。當時的銅錢一面鑄有滿文的「寶泉」二字,一面鑄有漢文的「大清通寶」字樣,所以又稱「寶泉局」。錢鑄好後,由北新橋往南,經鐵獅子衚衕(今張自忠路)東口運往戶部。鐵獅子東口路北的大宅子就是和王的王府(即後來的段執政府)。那兒有兩個門,人稱東阿司門、西阿司門(音),晝啟夜閉,起守衛作用。一次,造幣局的車路過此地,和王居然令人把所有的車馬通通由東阿司門趕進府內,關上大門,簡直和路劫一般。乾隆聽到後大怒,決心一定要嚴懲他一下。按律,截國庫的錢要根據情節輕重發配到遠近不同的地方。但考慮到太后的因素,又不敢真的把他發配得太遠,和大臣商議後,決定採取變通的方法,罰他去守護陵寢。第二天早上,乾隆到太后那裡請安,想把此事通報太后。只見太后沉著臉,連頭都不抬,只顧自己收拾東西。乾隆搭訕了半天,太后始終一句話都不說。乾隆只好耐著性子,問身邊的宮女:「太后這是怎麼了?」宮女答道:「您把和親王發去守陵,太后不放心,說了:『我怕和王受不了,要收拾東西陪他一起去。』」乾隆聽罷,只有暗自叫苦,收回成命。乾隆一是怕消息傳出去,說太后讓自己氣跑了,二是仍怕藉此機會使太后與和王更結在一起。 www.6park.com
後來太后還是不高興,也不和乾隆過話。乾隆只好再去找宮女打探虛實。宮女說:「太后說了,『沒見過金山、銀山是什麼樣。』」乾隆巴不得能找個機會討太后歡心,心想這回好辦,讓戶部多湊些金元寶、銀元寶往桌上一堆,不就得了嗎?果然就這麼辦了。太后遛彎兒時看到這堆出來的金山、銀山高興得笑了,真有點像「烽火戲諸侯」的翻版。不料接著跟乾隆說:「把這些都賞給和王吧。他太窮,他但凡有錢何必截寶泉局的錢呢?」乾隆心裡叫苦不迭,連忙解釋說:「這都是我從戶部臨時借來,請您看著玩兒的。」太后仍然不依,鬧得乾隆一點辦法都沒有,最後只得全都賞給和親王。太后就這樣包庇、縱容他,他明明已是「富於他王」了,還要在乾隆面前為他哭窮。乾隆只能裝作順從,虛以周旋,但心裡的怨恨不言而喻,關係也只能越來越僵。直到乾隆三十年和王死後,才算平靜下來。和親王工書,有《稽古集》傳世。 www.6park.com
在乾隆時期,和申是一個重要人物。和申是一個極富機謀權術的人,在長期的仕宦過程中,權力越來越大,讓朝廷和群臣都感到有點尾大不掉了。為了籠絡他,乾隆把自己的女兒和孝公主賜婚和申的兒子豐紳殷德。但乾隆只讓女兒稱和申為丈人,而不稱公公,這樣一來好像自己這一方成了男方,成了女婿,氣勢上就能占點便宜。這也算是一種皇威的體現吧。 www.6park.com
乾隆早就說過,執政六十年後即遜政,把政權交給太子——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嘉慶只是乾隆的第十五子,為什麼能輪上他當皇帝?這裡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深層原因。嘉慶的生母據《清史稿》所記為魏佳氏,看起來是旗人的姓,因為旗人的姓常有「某某佳」氏,但「佳」實際上就是「家」,只不過改寫成「佳」而已,乾隆皇帝特別喜歡這樣改姓氏。現代學者鄭天挺的《清史探微》也持這種觀點。但實際上她並不是旗人。嘉慶的生母當是江南一個曲藝藝人,是乾隆三幸江南時看中的一位女子。後來,孫殿英盜清陵時,也盜開了她的墓,知道她深受乾隆寵愛必定有許多財寶。結果把她的鞋脫下來找寶時,竟發現她是小腳。眾所周知,旗人婦女是不裹腳的。這個出土的實物鐵證,證明她一定是漢人,而不是旗人。所以,所謂的「魏佳氏」,不過是後派上的一個姓。魏佳氏被娶到宮中後,受到乾隆的特別寵愛,並生了一個兒子。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凡后妃受寵,必然遭致皇后的妒忌,爭風吃醋是後宮的鐵定法則和常規遊戲。最後魏佳氏被皇后害死,手法大概是灌毒藥。據說乾隆一次在南巡到德州時,曾和皇后有一次極為激烈的爭吵,皇后甚至提出要鉸發,大有要出家為尼的架勢。封建社會提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決不能隨意毀壞,旗人尤其重視頭髮,只有在父母死後,兒女才要剪下一縷頭髮放在父母遺體的手中。可見吵到要鉸發的地步一定是非同小可,可能就是為魏佳氏之死而引發的。而乾隆對皇后的鉸發非常氣憤,認為這是對他的要挾。後來就把皇后廢掉。魏佳氏死後,手下的人,為她安排的是水銀葬。這也大有深意。當年宋真宗的劉皇后迫害死宋仁宗的生母李妃,並掩蓋真相,說自己是仁宗的親母。當時以呂夷簡為首的大臣為了能長期保留李妃的遺體,就是為她實行水銀葬,並按皇后的的等級為她穿戴。劉皇后知道後大鬧,呂夷簡對她說,這實際上也是為了保護你們劉家。等到劉皇后死後,大家才告訴仁宗真相。仁宗到寄存李妃靈柩的廟裡打開棺材一看,果然面色如生,全身皇后裝束,仁宗為之大哭。但荒唐的是,仁宗居然不知怎麼處置這件事,不知是否該認自己的生母為太后,又覺得劉皇后終究厚葬了自己的生母,這正如呂夷簡所說,實際上保全了劉皇后。當年孫殿英盜墓後,也有魏佳氏面色如生的記載。可見確實實行的是水銀葬,這也從側面證明,當時是有意地模仿前例,把她按皇后的規格下葬的。乾隆終究比宋仁宗明白,他所心愛的妃子被皇后害死了,他就格外喜愛、加倍珍惜她的兒子,進而決定傳位於他。這就是嘉慶皇帝。而乾隆廢掉皇后後,真是心灰意懶,再也不想立正宮。有一次他到熱合的避暑山莊,一位老學究,說穿了就是一個迂腐的書獃子,還拿出那套封建倫理向乾隆建議,說什麼後宮不可無主,應該續一位正宮母儀天下。他以為端出這樣一套堂而皇之的諛詞來拍馬一定能得賞,不想,氣得乾隆差點把他殺了。 www.6park.com
話說回來,到了乾隆六十一年時,乾隆果然對外宣布遜政給嘉慶,朝野就改稱嘉慶元年,但在宮中仍繼續用乾隆年號紀年,為避弘曆的「歷」字,不稱「時曆書」,而稱「時憲書」,繼續按乾隆六十一年、六十二年往下排。這說明乾隆雖然偏愛嘉慶,但自己並不想輕易撒手,真的遜政,而是要繼續把持朝政,親裁一切大小事宜。上朝時依然坐在寶座上,而嘉慶只能站在一邊,所以和 仍然得到重用。 www.6park.com
www.6park.com
一回,在朝堂上乾隆與和申商議選派誰去補現在的某些出缺,嘉慶照例只能在旁邊聽著,而這二位偏偏不說正式的人名,全用什麼「大幺」、「幺天」、「大天」、「虎頭」之類的骨牌名來代替。他們倆當然是心照不宣,但嘉慶聽起來卻是一頭霧水。下來後,嘉慶就問和申「你們剛才說的都是誰?」和申卻不以為然地說:「我們爺倆兒的事,您就別問了。」從乾隆這方面來說,他明知嘉慶不會清楚這些骨牌名都代表誰,而偏要這樣說,就是有意不讓嘉慶知道;從和申這方面來說,作為佞臣,就要討主子的歡喜,處處表現對主子的忠心,既然主子不願直呼其名,自己也就不好把機密泄露出去;但作為新主子,嘉慶沒頭沒腦地在臣子面前碰了這樣一個軟釘子,心裡不能不窩一肚子火。 www.6park.com
後來又發生了一件事:乾隆在一次談話中,流露出想把原來上書房的師傅,後因故放外任的朱圭重新調回京城,主持「閣務」。嘉慶與朱圭有師生之誼,關係親密,聽說這個消息後,自然很高興,就寫了一首詩給他,表示祝賀。不料,這事讓和申知道了,竟把這首詩抄給了乾隆。並煽風點火地說:「嗣皇帝欲市恩於師傅。」和申的目的很明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權高蓋主,得不到嘉慶的好感。如果嘉慶一旦接管了實權,決沒有自己的好果子吃,趁他還沒接管大權,扳倒他也不是一點希望沒有。如果另立一個年輕無能的新主子,也許還能控制住局面,繼續掌權。乾隆拿到這首詩後果然大怒:一來我還沒正式決定,你就先透露出去,法度何在?二來這確實有向手下親密大臣賣人情的嫌疑,以便培植自己的勢力。要知道,凡老皇帝到後來,他最大的對手或敵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兒子。他們都怕自己的兒子因急於登基反過來把自己廢掉,或者另立一套,把自己的既定方針否掉。所以太子在沒登基前總有被廢的危險。現在乾隆也不例外,他也把這件事與廢立聯繫在一起。於是召集重臣商議如何處置這件事,並把嘉慶的詩當廷示眾。當時的權臣除和申外,還有阿桂、董誥等。阿桂是實力派。雍正時,朝廷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即把西南一帶世襲執政的土司,改為朝廷指派輪換行政的流官。當地土司不滿而紛紛造反。阿桂就是最後攻克四川一帶大、小金川,平定叛亂的功臣。當時他動用了大量的火炮,這在那時可是克敵制勝的法寶,一般的部隊、一般的情況,不會有這樣的裝備,可見阿桂當時的地位。解放戰爭前,從北京城到西山的路兩旁,還可以看到很多舊時的炮樓、碉堡,那都是為阿桂練兵進行實戰演習修建的。但阿桂是武將,這次該文臣出馬了。在乾隆的追問下,董誥經過一番思考只說了五個字:「聖主無過言。」這話可理解為:英明的君主從來沒有說過錯話;也可以理解為:不要讓臣子認為君主說過錯話。非常含蓄而巧妙地提醒、告誡乾隆:您既然已經決定立嘉慶,就不能輕易改變,否則前邊的決定不就成了出爾反爾的「過言」了嗎?這就冠冕堂皇地堵住了乾隆想要提出廢立的嘴,乾隆聽罷也只能默默無語,以別的理由不再召朱圭入京,並囑咐董誥以後要好好為自己輔佐嘉慶。沒想到和申沒能借這個機會扳倒嘉慶,反而使一些老臣更死心塌地地站在嘉慶這一邊。 www.6park.com
當然和申也不會只把賭注下在一邊,他也會抓住機會討好嘉慶,以表自己早有擁戴之心。早在乾隆六十年,乾隆準備正式冊封嘉慶為皇太子,但還沒正式公布時,和申得知後,就搶先向嘉慶獻上一柄上等成色的如意,以表擁戴。但這根稻草救不了他的命。據說,嘉慶接過來瞥了一眼,狠很地把它摔在地上,摔得粉碎,大聲質問道:「宮裡都沒見過這麼好的東西,你怎麼會有?」言下之意,你這貪官貪得也太出格了。 www.6park.com
乾隆六十四年,乾隆死去。嘉慶作為兒子,當然要舉哀服孝,按一般的官員,須丁憂三年,但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宮中另有一套說辭和規矩,喪期可以通過巧妙的解釋而縮短,一天頂好多天,有如現在的打折。所以嘉慶很快就正式即位親政了。親政後頭一件大事就是解決和申。先讓王念孫上書彈劾和申種種不法之狀,然後由嘉慶下達交刑部嚴查的命令。拿入刑部後,嘉慶還沒敢馬上殺他,因為他畢竟在朝野上上下下經營了那麼多年,到處都是他的黨羽,就像崇禎一開始不敢貿然殺掉魏忠賢一樣。而和申還在獄裡作詩,向嘉慶表示懺悔 www.6park.com
。但嘉慶最終還是沒放過他,宣布他犯有二十大罪。這真叫「欲加之罪,何患無詞」。而有諷刺意味的是,第一條大罪就是「蒙皇考冊封皇太子,尚未宣布,和申於初二日在朕前先遞如意,以擁戴自居。」可見嘉慶對和申表面擁戴,實則反對,是多麼的痛恨。最後,賜帛令其自盡。而嘉慶的另一項命令就是急召朱圭入朝,任上書房總師傅。 www.6park.com
這是和申的必然下場。有一件事最能說明這一點:當嘉慶還沒被正式立為太子,和申還沒倒台,權勢如日中天時,眾皇子中就出現這樣一個笑談:某阿哥很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絕對不可能當太子,就對其他阿哥說:「眾位哥哥,如果老皇殯天了,你們都有繼承王位和宮中財富的可能,我自知沒那樣的好命。就說那機會多如雨點,也落不到我頭上。我只有一個請求,哪位哥哥將來當了皇帝,請把和申住的宅子賞給我,我就心滿意足了。」試想,在那個時候,眾皇子就惦記上和申的府第了,他能不倒台嗎?這位阿哥最後真的如願以嘗,不但如此,而且在日後朝廷激烈、殘酷的傾軋中,居然能安然無恙。因為他早早表示只在財物上有貪心,正表示在政治上沒野心,這樣,所有在政治場上爭鬥的人誰也不會拿他當對手,他於是得以保全。歷史上這類的事情很多。李後主被俘後,日日思念他舊時的「無限江山」、故苑的「雕欄玉砌」,所以吟詠方畢,牽機(毒藥)遂至。正因為他讓別人擔心還有政治上的不甘心。而蜀後主劉禪,被俘中原後,每日樂不思蜀,反而得以盡天年,正因為在別人眼裡他再也構不成政治威脅,而統治者怕的恰恰是這種政治野心,腐化墮落對他們並無所謂,權位才是最重要的。僅從苟全性命這點上說,誰能說這種人不正是「大智若愚」呢! www.6park.com
歷史上有康乾盛世之說。據我看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時代最為強盛,雍正次之,乾隆最差。康熙收復台灣、平定 爾丹、力敗沙俄,簽定尼布楚條約,使中國的版圖空前絕後地廣闊,制定了開明的民族政策,重用漢族知識分子,大度而主動拜謁明孝陵,消除了明末遺老的對立情緒,穩定了人心。推行寬鬆的文化政策,優待人才,並注重選拔人才,促進了清代的文化建設和學術發展。這種勢頭在乾隆前期還得到保留,乾隆本人也算勤勉。但到了乾隆三十七年以後,情況就截然不同了,這一年川楚「教匪」開始起事,此後愈演愈烈,說明政治統治已發生危機。這一年開始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本身是一部了不起的書,但乾隆修四庫全書的重要目的是推行文化專政,鉗制文人的言論和思想。所以自雍正以來興起的文字獄愈演愈烈。大批的學術著作和文學創造被封殺,大量的學者和文人被殺的殺,剮的剮,株連的株連,滅門的滅門。這說明他預感到思想統治也發生了危機,神經變得極為脆弱。這一年開始編纂《貳臣傳》、《逆臣傳》,將明朝入清繼續為官的人,如錢謙益、朱彝尊、毛奇齡等都列入貳臣,把在清朝封官後又反清的人,如吳三桂、耿精忠等都列入逆臣,這說明他們對文武大臣和各種人才已存有嚴重的戒備之心,不再想如何利用他們,而是如何防範他們。到了這種地步,康乾盛世也就走向窮途末路,而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繁榮期也逐漸走向盡頭了,封建社會的滅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推薦閱讀:
※一個人有沒有教養,看這些行為就知道!
※五帝錢不能隨便擺,擺對招財,擺錯招災!你知道五帝錢怎麼擺嗎?
※擇日擇吉事半功倍!知道么?
※跑步跑出膝關節損傷,到底應該如何預防?第四點很多人都不知道
※禮儀 | 這些見面禮儀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