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理精華緣起理贊

佛理精華緣起理贊--《佛理精華緣起理贊》要義解說

引用 來源:中國藏傳佛教網 錄入:管理員804發布日期:2007-5-25

一、難點解說

  1.「緣起」的一般含義和特殊含義

  在學習《緣起理贊》時首先要搞清「緣起」這個名稱的準確含義。「緣起」一詞有一般和特殊兩種含義。「緣起」的一般含義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只適合於有為法,不適合於無為法,只限於事物的因果關係,不適用於非因果關係的事物。這種緣起又分內外兩種。「外緣起」指有為法的一般因果關係,如植物的種子和果實之間的因果關係和其它自然科學所掌握的各種事物的因果關係,「內緣起」指的是有情生命的生滅、流轉的因果關係。「外緣起」是事物的普遍因果關係,是自然科學和佛教共同承認的因果關係,而「內緣起」是佛教獨有的緣起觀,即十二因緣。外緣起是通過世俗分別智和直覺經驗可以認識到因果規律,而「內緣起」是佛地的現觀直覺智和邏輯思辨所達到的認識對象,事涉隔世,世俗經驗很難證明。「緣起」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規律。如果承認這個說法正確,就不能不感到世俗因果觀,或者說自然科學的因果觀,並不完整,或者說留有一大片空白。因為,這種因果觀中只有世俗經驗範圍的物質因果觀,沒有生命生滅流轉的因果觀。只有佛教才把緣起因果規律推廣到了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一切領域。

  「緣起」一詞,除了上述一般性含義而外,還有一個只有中觀論使用的特殊的哲學含義。在宗喀巴大師的《中論大疏理海論》中對「緣起」義釋有相連、相依、相對三種含義,大小乘通用的緣起概念只有「因果相連」之義,沒有相依、相對之義。而中觀論使用的「緣起」一詞,遠遠超出了因果相連之義,包括了並非因果關係的事物相互之間的相依、相對關係。如事物的整體和部分,名稱和事物,大和小,長和短,有和無,快和慢,常和無常,有和非有,生和滅,來和去,上和下,左和右,東和西,美和丑,善和惡等等,都是相依和相對的存在。但因果關係只適用於有限的範圍,從因果相依的角度講,只能說果的存在,依賴於因的存在,但不能說因的存在,依賴於果的存在。如果因的存在要依賴於果的存在的話,那麼,在未生果之前,其因也應該不存在。但這與事實相背,因果有時間的先後,因在先,果在後,有因之時無果,有果之時,因已成過去的不存在了。同一事物和事件的因果,不能同時,故「因」依賴於「果」的觀點是說不通的,但從相依、相對的角度上說,「果」不但依於「因」,而且「因」也依於果。因為「果」是「因」的相對存在,「因」也是「果」的相對存在。因為無「因」不能稱作「果」,無「果」也不能稱其為「因」。比如「母親」與「子女」相對,若無「子女」,怎麼會稱「母親」?一個婦女,對其「父母」是「女兒」,對其丈夫是「妻子」,對其「子女」是「母親」,若離開她的相對條件,她便不具備上述三種性質中的任何一種性質,這便是相對存在之義。這種事物存在的相對意義,不但外道不理解,就連教內中觀以下的唯識、經部、有部均不能理解。所以宗喀巴大師在本《贊》中說:「對您勝法寶中珍寶,因緣之法堅信不疑,卻不理解性空之義,這倒使人感到離奇。」這「性空之義」就是相對存在之義。若理解了緣起的相對義,就等於理解了緣起無自性,即自性空之理。有人說「緣起性空」是三乘佛法的「共同原則」,如果是那樣的話,有部、經部、唯識宗不都成了中觀家了嗎?

  2.「中觀」一詞的哲學含義

  「中觀」的「中」的含義是排除「兩邊」,「觀」是智慧見解。「中」是一切事物的本來面貌,或原本狀態。這「原本狀態」,就是沒有經過人為地改造、添加、減少任何成分的自然狀態。正如《現觀莊嚴論》所說的那樣:「沒有任何可減損,也無任何可增益,真實之物真實觀,見真實者可解脫。」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的存在,沒有一件是「純客觀」、「純自然」的原本之物,都被人們塗上了一層主觀色彩,人為地進行了增減取捨的「加工」。原本不帶主觀傾向的「中間物」(事物的原本「中性」),在世俗分別智中已失去了本來面貌,被加上了常斷、有空、法我(物自性)、人我(人的自性)之類的戲論成分。「兩邊」是指「常邊」和「斷邊」,即「有邊」和「空邊」。「常」和「常邊」不同,「斷」和「斷邊」不同,同樣,「有」不同於「有邊」,「空」不同於「空邊」,這一字之差,有天淵之別。宗喀巴學派,對這類概念有嚴格的界定。宗喀巴在《中論大疏理海論》中指出:「兩邊」的「邊」,是指不符合實際的錯誤見解,是墮入錯誤深淵的懸崖絕壁上的危險道路。不能把符合實情的有無之見,視為「有邊」和「斷邊」。若說,佛有某種功德,就認為墮入了有邊;若說,佛無二障,就認為墮入了斷邊。若是那樣,就是大錯。「二邊」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虛構妄念。「中觀見」是符合實際情況的真知灼見,所以就自然排除虛構妄執,顯現事物的原本狀態。

  「中觀」一詞所代表的對象共有四種:(1)一是基本中觀,指一切事物的本具「中性」,即不變法性。如萬物無一例外地都是緣起的相對存在,因此,無一例外地都屬無自性之物。這種萬事萬物的相對現象的「有」和絕對自性的「空」的統一,就是基本中觀;(2)處於學道的中觀見是「道中觀」;(3)佛地的明見二諦的直觀智慧是「果中觀」;(4)解說中觀真理的經論是「論說中觀」。

  從本質上講,一切事物的無戲論本質法性是「本具中」,但這「本具中」是見道以上的聖眾和佛陀的定中觀慧的境界,並非見道以下的分別智境。

  在見道以下的眾生,通過中觀經論的學習,可以獲得中觀的抽象概念,或者說抽象思維性的理解,這是世俗分別智的最高極限。要想跨越凡聖的界限,獲得真實中觀見,需要修止觀,獲得智能的根本轉變,達到見性悟空的道位。「開悟」的悟不是道理的認識理解,而是產生世人從未體驗過的一種現量直覺。在此之前,對「中觀義」的所有思辨性的理解都是脫離不了語言和思維的抽象性框架。因此,必須分清楚真智體驗性的具體中觀和俗智分別性的抽象中觀。前者如進入「實地」,後者如「掌握地圖」,不能把這兩者混為一談。

  3.緣起理為何被稱為佛理精華

  佛法概括起來,只有見、行二法。「見」猶如人的智慧和眼睛,行猶如手足。人無智慧和眼睛,形同殭屍;雖有大腦智慧和眼睛,若無手足,將寸步難行,什麼事都做不了,像四肢癱瘓的殘疾人。所以在佛經中把智慧正見,比作「國王」、「元帥」和「眼睛」,把「善行」比作「臣民」、「僕從」和「手臂」、「腿足」。一個健全的人離不開身體上的這兩種東西,所以,佛法也始終離不開見行兩個組成部分。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人具有聰明智慧和受智慧操縱的身體和手足靈巧的創作活動,而動物則痴呆、笨拙,只有靠自然本能生存。

  佛教的根本宗旨是離苦得樂。眾生受苦的根源是貪、嗔、痴等煩惱,一切煩惱的根源是無明。無明有種種,如不知善惡因果報應,也是一種無明,但作為受生轉世主因的無明不是廣義的無明,而是俱生我執無明,「俱生」是指「先天性」的,非後天習染性的「本能」。這種「俱生無明」,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人和動物的本能性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就是產生自私自利、貪心、嗔恨心的總根源,要想消除苦厄,就要破除這個苦厄的總根源。這種俱生無明是一種盲目的虛妄意識,經不起深細智慧的觀察考究。因此,治這個頑症的唯一良藥就是激發無我真智即悟空真智。佛法八萬四千,最終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啟發眾生,生出真智,消除虛妄執見。

  佛陀在無數世來千辛萬苦,尋求學習的主要佛法是「般若法」。在中土降世,施教說法四十多年,說法的中心仍然是般若法。佛陀訓示說:「在這個世界上,若般若修行存在,就是我教存在,若般若修行不存在,就是我教不存在。」宗大師在本《贊》中說:「世間中的一切憂患,其根源是心智愚暗,明見此理可以根治,故此講說依存因緣。」「您的一切教化之言,均從理證緣起立意,目的只是遠離苦楚,除趨寂滅別無他求。」懂得這些道理,就不難理解把緣起性空之理視為佛理精華的原因所在。

  4.幾種錯誤觀點的糾正

  講到「緣起性空」的時候,所涉及到的兩個主要問題是「空什麼」和「如何空」的問題。前面講過,中觀智慧要破除的是主體我和客體法上的虛妄顛倒意識,即保留其本有的,消除其虛構的,並不是把沒有的說成「有」,有的說成「空無」。但在世俗意識中所呈現的都是虛妄顛倒相。在種種虛妄顛倒意識中,最主要的有兩種,即人我執和法我執。這個「我」,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我」,而是指「自性」。如在月稱《百論疏》中說:「我」是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其它事物而存在的「自性」。從理論上講,自性應具備三性:即非造作性、常住性、非依他性。「非造作性」就是非因緣生成性,「常住性」就是無變易性,「非依他性」就是非相對的絕對性、獨立性。這三種恰好是緣起性的對立面。人的「自性見」或俱生「自我意識」,是一種一切含識生命共有的本能性的盲目意識、我執意識,並不具備上述的「三性」。藏傳佛教史在否定自性問題上,有過「否定範圍過寬」和「否定範圍過窄」兩種錯誤傾向,後來宗喀巴學派進行了糾正。否定過寬是把否定的領域擴大到了緣起的領域,認為緣起也虛無不實,其結果就是否定善惡因果報應,否定事諦的一切見行,最後把佛的四身都認為是虛幻意識的虛構——這是一種徹底的虛無主義,是最危險的斷空、斷邊;否定範圍過窄,是只否定具三性的自性。這有兩點不當之過:(1)否定具三性自性,無損於具生我執和實執,因為人們思想上的我執自我意識中並沒有具三性的分別見。因此,否定具三性自性,犯了該否定的未否定的過錯;(2)自性的「三性」是因緣生成物的相反性質,懂得有為法的緣生性、依他性、無常變易性,就等於破除了有為法的相反的「三自性」。如果這也算「悟空」之理的話,那些二乘人,個個不都成了悟空之士了嗎?因為,他們沒有不了解有為法的無常、緣成、依他等特性的。其次,對真俗二諦義上應消除各種錯誤觀念。「諦」是「真確」義,「真諦」是聖位定中智中呈現的真實,「俗諦」是世俗智中呈現的「真實」。同一樣事物,對真智和俗智所呈現的性相是不同的,在真智中呈現的是「本質」,在俗智中呈現的是「現象」,應承中觀並不否定俗智中的所有現象,而只是否定其中的實在性。對「人」和「法」的實有自性,真俗二諦都不允許,也就是說「實有自性」用真、俗二智觀察,均不存在,這完全證明這種實有自性只是一個無明妄心的虛構。世俗智所認可的一切事物、現象,順應世俗見,原樣保留;出世真智,從實有本質和自性的角度,一律否定,空若太虛空間,俗智見有不見空,真智見空不見有,兩種智慧,兩種境界,在俗智中相互對立,在真智中對立消失。在定中見空,出定後得智見,見虛幻的有相,並無實有執著。這種空有一體,即空即有,從俗智角度考慮,始終是對立的,緣起性空的最大的難度就在這裡。宗喀巴大師說:「能分辨『實有』和『相有』,一心『同見空有』是見性後的境界,世俗智無法達到。」在宗喀巴之前,在這個問題上不是把「空」看成「實有」,就是把「有」看成「虛無」。前者墮入了真常邊,後者墮入了斷滅邊。有的執緣起的實在性,反對性空見,如小乘有部和經部的學人;有的是半空半不空,如他空見的心性不空和唯識宗的境空識有見等等。中觀派將一切法從緣起上建立,就可以避免實有和虛無二邊。如俗諦上承認外境客體的存在,但又不同於有部、經部從自性上建立的客體,既承認名相性的「人我」,又可以安立以自我行為為基礎的一切事法,不必懷疑造業受業、修行成佛等的存在,因而不會發出「念佛者是誰?」「我是誰?」之類的可笑的自問。凡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之類的概念,一律從真諦的角度理解,俗諦中承認有生、有滅、有常、有斷等現象。「有」和「無」是個矛盾概念,「非有」就是「無」,「非無」就是「有」,絕無中間狀態,所以在佛經中出現的「非有非無」的說法都是從兩種角度說的,應解作自性上「非有」,現象上「非無」,並非「非有非無」的中間狀態,或模稜兩可。究竟中觀境界雖然是非理性的存在,不是思維戲論所能表現者,但中觀理論是建立在語言和邏輯基礎上的,應用語言和邏輯思維表現時,就無法避免戲論。有些人一概否定戲論就等於一律否定語言和思想活動。否定語言和思想活動,不分青紅皂白,一概否定分別見的做法是「動物崇拜主義」的做法,與二諦義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一損俱損的中觀見,毫無共同之處。「能說此因緣,善滅諸戲論」所說的是最終達到的目的,並未否定因緣本身的戲論性。所謂「名相性存在」(有人譯作「假名」),並非「只有空名稱」,語言分「心內思維語言」和「有聲語言」兩種。「名相」主要指思維語言的「名相」,即思維觀念。「名相性存在」就是指「觀念性存在」,這觀念性存在,並不像唯識家那樣否定一切外境客觀存在,只是說對事物的有無和現象狀態的確定離不開觀念。當然這種「觀念」,並不是指某一個人的個體的觀念,而是指人類的觀念。如果是個體的觀念的話,這個個體的消失,就意味著整個世界的毀滅。但這是違背客觀事實的,中觀家並不主張純觀念性存在。如果那「名相」或者「假名」單指事物的語言名稱的話,在不懂「名稱」的嬰兒、聾啞人和動物面前就該什麼也不存在。若按前面的解釋,就不會陷入這類困境。

  要了解空有,首先要分清「空」和「有」的概念,「空」是「有」的否定概念,「有」是「空」的否定概念。「空」與「虛無」含義相同。「空」如太虛空間,是非因緣生成,不生不滅,常住不變,無任何作用的「無為法」;「有」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與「法」和「存在」的哲學範疇相同,包括無為法和空間的存在,一種是指因緣生成的有為法,有限的存在。有為法是因果之物,有生、住、滅的特點,是有作為的無常法,與無為法相對立。在中觀論中所講的「空」是絕對「虛空」,「有」是指「有為法」,「有」和「空」是對立不相容概念。有人講中觀時,說「空的無常性顯示了緣起生滅」,這是概念上的混亂造成的。「緣起」、「生滅」是有,不是空,「空」是常住不變的無為法,不是「無常法」。這兩個概念判若涇渭,不容混淆。他們還說什麼「有為即無為,世間即出世,生死即涅盤」。那麼,我們就要問:如果是「有為即無為」的話,牛角就該是兔角,活人就該是死人了。如果「世間即是出世」的話,五毒纏身的凡人和佛菩薩就該是一樣的了,如果是那樣的話,學佛修行,不是多此一舉嗎?如果「生死」就是涅盤的話,六道眾生誰無生死?難道六道眾生都成佛了嗎?如果真是那樣,講經的那些法師,拿起屠刀,每天殺千萬隻牲畜,促進眾生死而獲得涅盤,其功德肯定無量了。但我要說明這不是佛教的觀點,佛教從來二諦義分明,從不抹殺有為和無為、世間與出世、生死與涅盤的此岸與彼岸的界線,因此才說教說法,使眾生醒悟出世,追求涅盤。如果按照「世間即出世」,「生死即涅盤」的觀點,佛教就沒有存在的價值,那些講經的法師都該燒經毀佛,娶妻生子,等待自然「成佛」好了,何必多此一舉過毫無意義的講經念佛的生涯呢?不分有為無為、生與出世、生死與涅盤是違背佛理的邪見,從任何角度上都解釋不通。

  二、頌詞略釋

  《緣起理贊》是號稱第二佛陀、第二龍樹、雪域說空第一的肉身文殊宗喀巴大師的兩部佛理精華名著之一。這部著作精練優美的詩歌語言,以讚詞的形式,鉤玄提要地闡發了深奧無比的中觀哲理。「一粒沙中容納三千大千世界,沙不變大,世界不變小」的不可思議境界,在讀這篇讚詞時才能體會到。從文學的角度看,這是一篇意境深遠、語言生動優美的哲理詩篇,所以雪域學人將《緣起理贊》列入了宗喀巴大師的詩學名著四大《頌讚》之首,並不是沒有道理。但從佛教哲學角度來看,正如它的名稱中顯示的那樣是「佛理精華」,它的學術價值可以和龍樹的《中論頌》及月稱的《入中論》並駕齊驅。在藏傳佛教史上流傳著許多修行人在聚精會神地奉誦《緣起理贊》的朗朗讀書聲中寂然證悟性空的神奇的佳話。

  本《贊》共有五十八頌,每頌四句,共計二百二十二句。

  本《贊》內容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共有五十二頌,以解說緣起之理向佛作贊,第二部分敘述作贊的原因和迴向祝願。以下按《讚詞》的自然順序依次略釋詞義。

  自見其性宣說其理,

  故為勝解妙說第一。

  如見宣解依緣所生,

  無能敵者向您致敬!

  親見緣起性空法性真理者為無上覺者,宣說緣起性空之理者為無上導師,佛陀您親見此理,並如所見宣解此理,因此,您是勝解妙說第一,我今向您致以崇高敬意。

  世間中的一切憂患,

  其根源是心智愚暗。

  明見此理可以根治,

  故此講說依存因緣。

  世間中生老病死、變易無常等身心所遭受的一切苦難憂患的根源是對自我和五蘊身的執實無明,只有緣起性空的真智才能破除這種俱生無明,因此,佛陀以慈悲心向眾生宣講依存緣起。——這裡說的「緣起」是包括有為法、無為法在內的廣義緣起,即相依、相對的緣起。並不單指因果緣起。了解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具有理智之士,

  怎麼可能認識不到,

  相依相存因緣之理,

  是您神聖教義精髓。

  認識到緣起正見是消除俱生無明的唯一妙法的有理智的銳根人,就會認識到緣起之理是佛法的精髓。

  作為偉大救世者您,

  受贊功德會有種種。

  沒有一種讚美之詞,

  勝過讚美您說緣起。

  佛陀您四身功德和利眾事業等應受到讚頌的功德多得不可勝數,但沒有一樣受贊功德勝過你開示緣起之理的功德,龍樹《中論頌》中的「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與此說相同。

  「什麼事物依靠因緣,

  什麼事物便無自性。」

  沒有比您這個論斷,

  更加絕妙超群之說。

  佛陀您曾不止一次地說:「什麼事物依靠因緣,什麼事物便無自性。」您這話一語道破了萬物的終極法性,世界上學說理論很多,但沒有一樣比您這緣起性空之理更高明、更絕妙超群的學說。講緣起性空的主要經典是大、中、小《般若經》在《寒海龍王所問經》中說:「依緣生者便無生,他無所生之自性,依緣便是性空義,知性空者為善知。」

  愚鈍之徒執此理由,

  反而增固偏見之縛。

  聰慧之士以此為由,

  可以斬斷虛執迷網。

  對那些無知的物自性論者,使之更加增固實執偏見的緣起之理,對智慧明利的中觀見者,會變成斬斷我執法執戲論迷網的利劍似的真正理由。這裡所說的「愚鈍之徒」指的是二乘有部和經部的萬物具自性論者。

  此理正確無可置辯,

  因而您是真正導師。

  其它邪門外道之人,

  稱「師」猶如狐稱雄獅。

  您宣說的緣起之理是無容置辯的客觀真理,因而您才是宣揚真理、消除無明愚暗的真正的導師,至於其它邪門外道之人,被各自無知的信徒稱作「導師」,就像把狐狸稱做「雄獅」一樣滑稽可笑。

  偉大導師心靈救星,

  無比論師救墮能手。

  善於解說緣起之師,

  我今致以崇高敬意。

  宣說緣起之理的佛祖啊!您是偉大的導師,心靈的救星,無比論師,拯救墮落的能手,我誠心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利益眾生為己任者,

  您為利眾講說妙法。

  法中精髓便是性空,

  斷定性空最勝證據,

  

  就是眾緣相合存在。

  將其視為對立之因,

  或視其理不能成立,

  怎會理解您的本意。

  佛陀您為利益眾生所說的一切善法的核心是「諸法性空」,證明性空的最有力的證據是眾緣相合的存在。

  將「緣起」和「性空」看作絕對對立的,二乘人和不承認萬法依緣的外道門,怎能理解您的緣起性空的本意呢?根本理解不了。

  您的否定自性存在,

  就是肯定緣起之義。

  物我自性空不可得,

  與有作為並不矛盾。

  您的否定自性存在,就是肯定緣起的存在。尋找自性雖然空不可得,但這並不妨礙生滅流轉、世間與出世間、善惡業報等有作為的緣起現象的存在。不像有些人那樣,看到緣起現象,便認定有實有自性,一說到空,就認為一切事法就像海市蜃樓,虛無縹緲,空有無法統一。只有佛陀的真智才認識到:緣起與性空,是統一體,並不矛盾。

  如果認識與此相反,

  認為性空就無作用。

  有作用者便非性空,

  就會落入邪見深淵。

  自性空與有作用並不矛盾。如果認識與此相反,認為「性空」就無現象作用,有現象作用就非性空,就會墮入錯誤的「二邊見」深淵。

  因在您的教義之中,

  覺悟緣起最為殊勝。

  但這並非物相空無,

  也非物我自性實有。

  在佛陀您的教義中,覺悟緣起而破執斷惑最為殊勝,但這主張的「空」,並不是否定緣起現象的存在和事物的依緣起而產生的各種作用,您主張的緣起之有,也非絕對自性的實有。正如龍樹菩薩所說:「明見法性空,堅持因果行,沒有比這事,更絕妙神奇。」佛經中說:「見緣起就是見法性。」

  非緣起物猶如空花,

  故無無緣存在之物。

  如果物從自性中生,

  就與眾緣和合相悖。

  一切法都是特定的緣起現象,非緣起的存在,猶如虛空中生出花朵那樣絕無可能(空花、龜毛、兔角是絕對虛無的比喻)。如果事物從獨立自性中生出,就與眾緣和合的相對存在的實際情況相矛盾,因此,自性的存在絕無可能。

  從來沒有一樣事物,

  不是依緣存在之物。

  所以沒有一樣事物,

  不是自性空無之物。

  大至宇宙,小至微粒子世界,從來沒有一樣事物不是眾緣和合形成的緣起之物、相對存在,所以,沒有一樣事物不是無獨立不變自性的性空之物。

  自性本指不變恆性,

  倘若諸法原有自性,

  去染還凈便不可能,

  虛構意識也不會滅。

  「自性」是指始終如一,恆常不變的物性。倘若諸法原有這種永恆不變的自性,那麼眾生的心性的去染還凈就不可能,心中無明虛構意識的消除也將變得不可能。如果是那樣的話,惡者永遠惡,善者永遠善,無明者永遠無知,聰明者生就聰明,一切以改變心性、智慧素質為目的的教育培訓就變得毫無意義了,但無數事實證明,人的心性是具體環境、條件等眾緣和合的產物,並無固定不變的本性和固定不變的智慧能力差別。

  因此佛以獅吼之聲,

  對著理性開化之眾,

  再三宣稱法無自性,

  誰能動搖推翻此論?

  一切眾生的心性都是依緣生起之物,因此,也是依緣可變之物。無明覆蓋、貪嗔、自私等惡習污染之心,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去染還凈,凡心可以變成佛心,虛幻倒錯意識可以變得煙消雲散,慧日可以普照朗朗乾坤。因此,佛陀以無畏、無敵的獅吼之聲,對那些理性開化的知識界,開示勝義理諦,在無數了義經典中,再三宣稱:緣起諸法的終極之理是自性空。對這性空之理,從理性的角度上,任何人都提不出否定和動搖的理由,因為它是一切事物的絕對真理。

  自性原本絲毫也無,

  有此緣而卻生此物,

  完全合乎邏輯二義,

  一體之中並存不悖。

  一切事物無一例外地不存在獨立不變的自性,但有此緣(諸條件)都能產生此物,這是完全合乎邏輯的兩種含義。這貌似對立的兩種含義,實際上並存不悖,統一於一體之中,這就是它與眾不同之處。

  因視一切依緣而有,

  故不陷入絕對有無。

  這是救世佛陀之言,

  所向無敵原因所在。

  因視一切存在是緣起現象之「有」,非獨立不變自性的「有」,是獨立不變自性的「無」(空),並非緣起現象的「虛無」,故不陷入絕對的有空之見的錯誤深淵,這正是揭示真理的佛陀之言,說事講理,所向無敵的原因所在。世俗外道,有的說空而不知事相之有,有的說有而不知自性之空,唯有佛陀的正見以現象之有排除了實有,以自性空排除了絕對空,執有執空者均無懈可擊,道理圓通,所向無敵也。

  凡這一切均無自性,

  但從緣合生相應果。

  根本對立兩種性質,

  互不妨礙相互依存。

  宏觀與微觀世界,有形與無形的存在,凡此種種均無自性,但從相應的眾緣和合現象,產生相應的事相效果。這本來是相互對立的兩種性質,但卻互不妨礙,相互依存,非常和諧地統一於一體之中,成了一有俱有,一無俱無,互為存在前提的奇妙現象。

  沒有比這更奇妙事,

  沒有比這更高超理。

  以您宣揚此理作贊,

  那是絕妙無比讚詞。  

  沒有比這對立統一、相對存在更奇妙的事情,沒有比這性空事有更高超的理論。以佛陀您發現此真理,宣揚此真理作為蓋世無雙的宏偉功德,作贊稱頌,那是最能體現佛陀豐功偉績的絕妙無比的讚詞。

  那些愚昧思想奴隸,

  與您思想根本對立。

  對於論說性空之言,

  不能接受並非怪事。

  世界上無數形形色色的無知倒錯邪見的思想,缺乏理智,各執偏見,與佛陀您的正見相對立,對於性空的道理不能接受並非怪事,如果他們能理解,反而是怪事。

  對您勝法寶中珍寶,

  因緣之法堅信不疑。

  卻不理解性空之義,

  這倒使人感到離奇。

  對於您的勝法寶庫中的寶中之寶,因緣之法,堅信不疑的二乘學人和未覺悟真中觀之理的大乘學人,執迷於因緣之實有而不理解因緣便是性空之表現,騎在驢上不見驢,這種悟性低下的現象,倒叫人感到離奇而不可思議。

  由此悟出性空之理,

  最勝法門就是緣起。

  若以名相反而生執。

  認定自性實有之人,

  由此悟出性空之理的最勝法門是諸法緣起之理,因此,中觀家稱緣起之理為「理中之王」。組成推理形式就是:某物是無自性之物,因為,某物是依緣所生之物。若把緣起現象視為名實相符的自性存在,因而認定自性實有,就會產生不符合事物本質狀態的虛妄執見,執實妄念。

  讓他開竅進入先聖,

  所走過的唯一途徑,

  到達您的思想境地,

  還會有何別的良策?

  讓上述這種人,心智開竅,進入佛菩薩先聖所走過的破執斷惑,悟出真理的唯一途徑,到達佛祖您的無二涅盤的理想境地,還會有什麼別的良策嗎?悟出性空是唯一解脫之道,舍此道,別無任何解脫之道。因此,答案是肯定的:別無良策。

  自性絕對不依作用,

  因緣相對作用形成。

  互不相容兩種性質,

  一物之中如何並存?

  「自性」是不依緣起作用的獨立的絕對的存在,「因緣」是自他相對作用形成的現象。「自性」和「緣起」這是兩種互不相容、絕對對立的性質,在一物之中,如何並存呢?絕無並存的可能性。

  眾緣和合生成之物,

  雖然根本沒有自性,

  卻能顯現各種形象,

  所以稱作虛幻現象。

  眾緣和合生成之物,雖然根本沒有物自性,卻能在眾緣的作用下產生各種性能現象。對這種不存在終極自性的萬物緣起現象,就稱作虛幻現象,「虛幻」就是「無自性」,別無他義。

  您所開示這一原理,

  若講道理進行反駁,

  無能勝者其因何在?

  從此說中可得答案。

  佛祖您所開示的一切世與出世諸法原理,若擺事實、講道理進行反駁,沒有一個能取勝的,其原因何在呢?從緣起之說的合理性和不可戰勝性中可以得到答案。

  原因在於這一理論,

  對於已現未現之物。

  都能消除虛構假設,

  歪曲事實錯誤觀念。

  任何對立面論敵,無法取勝的主要原因在於緣起性空的這一理論,對於已現和未現的實有和可能存在之物都有著普遍的適應性,用這一理論武器來進行觀察,就能消除一切虛構假設和歪曲事實的錯誤觀念,發現事物的本來面貌。

  從那證明您的見解,

  正確無誤緣起之說,

  足以產生其餘論說,

  均屬可靠堅定信念。

  在《因明疏論》中說:「主要事理若可信,其它類推便可知。」從那證明佛祖您諸法性空之見的充足理由和緣起之說的正確合理性,便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得知您的其餘學說的正確可靠性,足以消除各種懷疑,堅定信念。

  如實所見解說合理。

  以您為師從事學修,

  可以遠離一切過患,

  因為能斷諸惡根源。

  佛祖您的一切解說合情合理,非虛構假設,而完全出於親證親驗的真知實見,因此,以您為師從事學修,一定能夠遠離一切因無知和罪過造成的過患。因為,您的慈悲品德和智慧正見,完全可以信賴,能斷諸惡根源的理論方法正確可靠。

  背離您的教義之人,

  雖然長期修鍊苦行,

  無損我執更使堅固,

  猶如招喚禍患為伴。

  背離您的緣起性空教義的外道和佛教內部的人,雖然長期修鍊各種苦行,不但無損於我執,反而執著自性實有而增固我執。修行的目的是為了遠離和根除無明招致的一切禍患,但堅執自性實有,增固我執,就像認賊作父、招喚禍患為伴一樣,無法得到清凈解脫。

  那些理智發達之人,

  可以分清二者利弊。

  怎能不從心靈深處,

  對您產生深深敬意。

  那些慧心明亮,理智發達的銳根人,可以分清以性空幻有破除人法二執的中觀學說和無損二執反使增固的其它內外道學說二者之間的對錯利弊,怎能不從心靈深處生髮信念,對佛祖您產生深深的敬意呢?這裡說明了銳根人是在充分理解教義的基礎上產生的誠摯的理信。

  別說您的系統學說,

  即使其中片言隻語,

  皮毛粗略懂得一點,

  也會獲得無限樂趣。

  別說掌握您的三乘顯密系統學說理論,即使是掌握其中的片言隻語,別說深入了解精髓,即使是從皮毛上粗略地懂得一點,也會受益不淺,茅塞頓開,如獲至寶,產生無限的樂趣。

  我自恨受無知之害,

  對這無上功德寶藏,

  雖然皈依時日已久,

  勝德點滴也未認識。

  「我」是宗喀巴自稱之詞。意思是:我恨自己受無知之害,雖然從小出家,拜高師三十多位,遊歷藏地各大寺院,求學三十多年,但對佛祖您的三密悲智無量功德寶藏及無比利眾勝德,別說全面了解,就連其中點滴也沒有真正認識到。謙虛是偉人的美德。《緣起理贊》是宗喀巴四十歲之作,那時大師已著作豐富,弟子如雲,格魯聖教和宗喀巴大師的盛名已傳遍了海內外,但即使是身份地位已達到了佛陀之後第一人的共認程度,他仍虛懷如谷、自稱無知、未能了達佛的智慧功德,表示悔恨自己,虛度人生。別的不說,就憑謙虛這一條,宗喀巴就堪稱偉人和學人的楷模,足以使人肅然起敬。

  當今世界上許多憑吹騙起家的歪門邪道,無恥狂徒,將自己的暗如螢火的邪慧比作太陽,把小如芥子的能耐吹作須彌,五毒魔行昭然若揭而尚自比佛陀,究竟哪個是真理,哪個是邪說,哪個偉大,哪個渺小,有頭腦的人稍做思考就會一目了然。

  但在臨近死神之前,

  趁此生命一息尚存,

  對您產生一絲真信,

  我自慶幸緣分不淺。

  緊接著上一頌意思說:雖然多半生已過去,在過去的歲月中,未能真正了達佛陀的功德智慧,對此悔恨不已,但在臨近死神之前的暮年,趁此生命一息尚存之時,對您的殊勝教義,特別是對聖教精華——緣起性空之理,獲得了以深刻領悟為基礎的一絲真信,對此我慶幸自己皈依正法的緣分不淺。

  論說之中緣起之說,

  智慧之中見緣起智。

  猶如世間崇高勝王,

  唯您獨步別無匹敵。

  緣起性空是佛理中的精華,見空般若智慧是佛陀智慧的最高境界,因此,教理論說中的緣起之說和智慧中的見空智慧,猶如世間具有崇高地位勝操大權的勝王一樣,崇高無以倫比。在世界上獲得見空智慧,善說緣起者,只有佛陀,別無匹敵。

  您的一切教化之言,

  均從理證緣起立意。

  目的只是遠離苦楚,

  除趨寂滅別無他求。

  佛陀您的一切教化之言,從宗旨和目的性上講,都是為如理證悟緣起性空立意。最終目的也只是為一切眾生破除無明,遠離苦楚。換句話說,除趨向虛妄意識及其所引起的苦火的寂然熄滅別無他求。寂天在《菩薩行論》中說的,「佛說種種法,皆為開智慧,為息滅苦楚,就應修智慧。」阿底峽在《道燈論》中說的「宣說法蘊足,八萬又四千,均趨於法性」的意思和本頌的意思可相互印證。

  您的教導不同凡響,

  無論是誰有幸得聞,

  都能得到煩惱息滅,

  誰能對您不生敬仰?

  佛祖您的教導自始至終貫穿慈悲心和利益所有眾生的靈活方便的大智慧,不同一切凡響。無論是誰,只要有幸得聞您的教導,如遇良醫,手到病除,都能消除各自心中的苦悶煩惱,擺脫困境,因此,誰能對您不生敬仰呢?

  能破一切敵對邪說,

  義理統一無相悖處,

  眾生獲得遠近二利,

  故我深愛這種教義。

  佛陀的教言有不同凡響三大特點:(一)說理合乎一切事物的客觀自然規律,無違理虛假之說。用合乎理性的真理之言,可以破除一切敵對的虛妄邪說。(二)三乘顯密思想義理完全統一,並無自相矛盾之處。有些人對佛教缺乏全面的知識,見樹不見林,妄加評論,猶如只見針葉樹和闊葉樹的不同差別而說長道短一樣,殊不知它們都具有樹木的統一性。(三)佛教不同於一切追求虛幻的教義和不切合實際、得不到實際利益,甚至愚弄眾生、引入歧途的形形色色的邪教外道,它能和受教化的一切眾生獲得自利和利他、眼前的和長遠的兩種幸福利益。由於上述三個原因,我宗喀巴深深熱愛這種教義。

  為得此法佛陀您曾,

  不惜捨去生命軀體,

  愛妻子女一切財產,  

  非止一次經無量劫。

  為得到緣起性空這個三世一切如來解脫之法,佛陀釋迦聖王您在無數世以來不惜生命軀體,妻子兒女,財產王位等進行施捨,廣造福田,尋師求法,歷經艱難,苦苦追求,而且不止一次一世,經過了無量劫的修行。關於佛陀釋迦牟尼在因地行大行、造福求法之事見於《佛本生記》、《賢愚經》、《百業經》、《百喻經》等。這些經典是學佛必讀之經典,應細細解讀。

  對其崇高功德利益,

  嚮往猶如魚上金鉤。

  使您傾心愛慕之法,

  未能親聆您教有憾。

  對其聞思就能擺脫輪迴鎖鏈的崇高利益功德,使佛陀您傾心愛慕,猶如魚上金鉤一樣一心嚮往追求的緣起性空大法,由於福薄緣淺,生不逢時,未能聆聽佛祖您的親口教導,宗喀巴我經常感到遺憾。

  為此心中常常思念,

  猶如慈母失去愛子。

  沉重憂愁壓在心頭,

  朝朝暮暮難以忘懷。

  為此事我經常耿耿於懷,念念不忘,猶如慈母失去愛子一樣,未能勝解此法的沉重憂愁,像泰山一樣壓在心頭,日日夜夜難以忘懷,心中不安。

  每當想起您的教導,

  眼前彷彿光芒四射,

  無比巍峨莊嚴佛身,

  以其悅耳梵天之聲,

  

  如此這般諄諄教誨。

  心中映現佛陀形象,

  消除心中熾熱煩惱,

  猶如一絲清涼月光。

  每當想起佛祖您從悲天慧海中發出的諄諄教導,彷彿旭日東升,光芒四射,無比巍峨高大,金光燦爛的莊嚴佛身出現在面前,以其悅耳動聽,深沉宏亮的梵天之音,對我進行著教導。

  當我心中映現佛陀您的莊嚴形象時,就像一絲清亮如冰的皎潔月光,照射到我的心房,熾熱難受的煩惱的火焰頓時熄滅,身心融入清凈快樂之中。

  如此珍貴無比之法,

  卻被學淺無知之輩,

  搞得如像馬蘭花草,

  交錯倒置亂無頭緒。

  如此珍貴無比的清凈之法,卻被那些學識淺薄,充滿邪見偏見,相信自我感覺的無知之輩,將它隨意解說,搞得就像交錯倒置,亂無頭緒的馬蘭花草的草鋪那樣,失去了原來的面貌。

  見此情景於心不忍,

  千辛萬苦探索求知。

  跟隨大善知識足跡,

  尋找您的原本教義。

  見此聖教教理泯滅,胡言亂語冒充正法的情景,我於心不忍,便千辛萬苦探索、求知,跟隨歷代印藏一切大善知識修學深義般若大法的足跡,追根溯源,尋找佛祖您的原本教義。

  當時研讀教內教外,

  眾多有關著作論述,

  使我產生種種懷疑,

  不得其解憂心如焚。

  當時研讀教內教外歷代知識學人所著的許多《般若》、《中觀》學的疏解論著,不但無助於獲得正見,反而產生了種種懷疑,在精細深入研究的過程中產生的一個個疑難問題,當時不得其解,憂心如火焚燒,心中不安。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您親預言準確解說,

  無比優越大乘之法,

  排除有無二邊戲論,

  龍樹理論夜荷花田。

  當在般若中觀學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在現有的疏論中得不到合乎邏輯理性的答案,自己又百思不得其解時,便想到佛祖您親自預言:排除常斷二邊戲論,準確解說無比優越大乘深密般若義與佛陀無異者為龍樹大師。龍樹中觀理論,理趣深奧難懂,當時和後世有各種不同的解說,但它就像夜荷花一樣,一般智慧的陽光開不了深藏秀色的花蕾,只有皎潔的月光照射下才破蕾開放,一展國色天香。

  清凈智慧輪廓圓滿,

  經學天空暢行無阻,

  驅散心中偏見夜色,

  壓倒一切謬論群星。

  清凈智慧輪廓圓滿,經學天空暢行無阻,能驅散人心中的偏邪之見的黑暗,理智的光亮壓倒謬論群星的如月論師就是贊扎古諦——月稱大師。

  皎皎明月月稱學說,

  光照深理夜荷開放。

  多虧恩師指點釋疑,

  至此心情才得寧安。

  在無明夜色籠罩下,如一輪皎皎明月,從東山升起者乃以破為立的月稱學說也。他的駁論中觀見的智慧之月光,第一次打開了龍樹深理夜荷花的堅蕾,使學人嘗到了藏在花芯的真理甘露。但在雪域藏地,得月稱之學真諦者稀如鳳毛麟角,多虧恩師文殊師利親自指點、釋疑,才解決了一系列的難題,至此我宗喀巴如釋重負,心情才得到安寧。

  佛陀利眾事業之中,

  言教事業最為重要。

  更重要者宣教緣起,

  智者以此紀念佛陀。

  佛陀利益眾生的事業主要是施教度化,教化眾生的主要手段是講經說法,因此佛說:「利眾業中,言教第一。」在言教中宣教開顯智慧、破執斷惑的緣起之理尤為重要,具慧眼的智者,學習、靜思緣起之理,解說宣教緣起之法,以此紀念佛陀,是最殊勝的紀念。

  以上是本頌,後面六頌是敘述作贊的原因和迴向祈願等詞。

  步佛後塵出世為僧,

  研習經教不算差勁,

  修相應行一介比丘,

  以此對佛略表孝敬。

  宗喀巴我乃步佛陀釋迦牟尼的後塵,放棄世間一切榮華富貴,受清凈戒出世為僧,一生勤奮研習三藏四續顯密經論教義及聲明、因明、醫方明、詩學等十明知識,學識不算差勁,並將所學知識理論付諸修行實踐,認真修持顯密二道相應瑜珈行,嚴持三律儀的一介比丘僧也。今作此佛理精華緣起理贊,以此對能仁世間眼佛陀略表孝敬之意。

  我今有幸蒙師指引,

  獲得人天導師聖教。

  此善迴向一切眾生,

  遇善知識賜教指引。

  我宗喀巴今生有幸蒙受明師指引,獲得了人天導師釋迦勝王的世間無雙的崇高教證二聖教,將聞思修、講辯著等一切弘揚此聖教所積功德,無私地迴向給沉淪苦海的一切眾生,願此福報使一切眾生世世代代遇到精通佛理的善知識的賜教指引,走向正道。

  但願聖教與世長存,

  不受邪見歪風侵擾。

  真正領會聖教本質,

  對佛理信充滿大地。

  但願萬劫難逢的神聖佛教與世長存,不受來自教內外的邪見歪風的侵擾;但願真正領會聖教二諦義的本質教義,對佛與佛法充滿理信的善器弟子充滿大地。

  宣揚依緣存在之理,

  這一無比優越教義,

  世世代代願以生命,

  維護奉行絕不松馳。

  為保持不滅和弘揚光大此世間稀有、無比優越的依緣存在、性空相有的佛理精華,生生世世願以生命維護奉行,絕不放鬆!

  偉大佛祖歷經艱辛,

  潛心所修法中精粹,

  如何使其發揚光大,

  日夜思考以盡天年。

  偉大佛祖,無數世來,歷經艱辛,苦苦求學,潛心所修法中精粹是緣起理法。我願為如何使其發揚光大嘔心瀝血,日夜思考,以盡有限之天年。宗喀巴大師的上述發願,也是對後學的啟示。

  純真無邪奉此法者,

  梵天帝釋護世諸神,

  黑善天等一切護法,

  形影不離永遠護持!

  思想動機純真無邪,奉持此緣起理法者,祈願得到大梵天、帝釋天等護世諸神和黑善天(怙主)、閻羅王、吉祥天女、毘沙門等一切世間與出世間護法,形影不離,永遠護持。

  《緣起理贊》雖然只有五十八頌,共二百三十二句,但卻概括了龍樹的《中觀論》和提婆的《百論》、月稱的《入中論》、寂天的《入菩薩行論》等中觀經典著作的基本精神和重點要點,是一部內涵很深,知識蘊藏量很廣的頌體形式的哲學論文,與上述幾部中觀名著,相互參照引證,可以寫出數十萬言的中觀大論。但那樣的論著只對專門研究者有用,初學者反而覺得繁瑣。尤其是當今世界,都苦於時間少,喜歡吃方便「快餐」,不喜歡長篇大論。因此,說理解經,也只能隨順時代,粗線條地勾畫一個大致的輪廓罷了,如願細品細嘗、尋根就底的學人,就請閱讀上述論著和宗喀巴大師的廣、略《菩提道次》中的勝觀部分好了,我的這個《要義解說》,只是一個在讚詞原文上添加了些注釋詞的詞面義解說而已。

  公元1999年仲夏寫於蘭山腳下校園住宅樓


推薦閱讀: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砂一極樂,一笑一塵埃 是什麼意思?
【2017.06.27關閉提問】佛教里常說的「善惡因果」中,對於是善還是惡有具體的判斷標準嗎?
勸世佛歌 . 人生必修的181條佛理
佛教說白了就是教人要做好人當順民,對不對?

TAG:佛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