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化]七夕不是情人節!

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起源於漢代

  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六日夜這天,婦女們會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節日那天有很多活動,比如: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等好玩好吃的,可惜現在很多人對七夕節的印象就只剩下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了。  隨著不少習俗活動弱化或消失,很多風俗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小編很是傷感,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是把七夕節當做情人節的?  所以,小編一定要在此呼籲一聲:「七夕,不是情人節哦!」

  牛郎織女的心聲:不要總惦記著我們好嗎,我們談戀愛,你們瞎湊什麼熱鬧,去玩兒你們的吧:    所以,我們就去玩兒我們的吧,快來看看七夕有什麼好吃的:  巧果  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宋朝時就有賣的,做法還蠻簡單的(對於聰明的人來說):  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說著說著就餓了,會做巧果的舉個爪,小編要來抱大腿!

  除了吃的,好玩的也很多:  穿針乞巧  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喜蛛應巧   所謂「喜蛛應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放在果盆里,「穿針乞巧」以後,去看看果盆上是否有「喜蛛」在結網,誰先發現,誰就大吉大利。(這個中獎率,感覺和五百萬彩票差不多) 

  投針驗巧  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方法是這樣的:  先準備一隻面盆,放在天井裡,倒入「鴛鴦水」,(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的那種水)。  面盆和水露天過夜後,到了第二天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  原來面盆里的水,經過半天太陽光照射後,表面依稀生成薄膜,於是取引線(即「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若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漢宮每年的七月七,宮中的宮娥彩女們,都會一起到閉襟樓上,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竟然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勝得皇上喜愛,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做『鬥巧』。」(其實小編最想知道的是後來這個宮女和皇上的發展如何?)

  曬書晒衣  漢代的土豪們最喜歡在這個時候來裝逼了,衣服貴氣的晒衣服,有才華的曬書,  《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夠傲嬌,我喜歡!)

  拜織女  大概是這樣拜的:少女們和少婦們在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然後,大家那天就齋戒一天,洗個澡後去主辦方家裡,在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就一起圍坐在桌前吃東西:花生,瓜子什麼的,邊吃邊向織女默念自己的心事。  少女們希望自己變美,找個帥哥男朋友,少婦們則希望自己早生貴子等,祈禱完後就繼續玩,通常玩到半夜才散夥。

  拜七娘媽  傳說七娘媽能夠保佑孩子平安成長。  家中子女到了十六歲就要做「十六歲」的儀式,由雙親捧著七娘媽亭(又稱七星亭),立於神案前,子女由亭下葡卜穿過,男孩起身後須往左繞三圈,稱「出鳥母宮」,女孩則往右繞三圈,表示「出婆媽」,如此便表示孩子在七娘媽的佑護下,已經長大成人。然後再將七娘媽亭投入火中,奉獻給七娘媽。

  婦女洗髮  大家覺得,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不說了,小編要去我們的府南河逛一圈。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很多有趣的習俗,比如為牛慶生、種生求子、磨喝樂、染指甲、拜魁星、七夕儲水、迎仙等等。所以不要再覺得七夕就只是牛郎和織女的約會了哦。  不過雖然不是情人節,但卻可在此節為自己祈禱一段美好的姻緣,亦可親自動手做一些小手工來沾點節日的喜願哦
推薦閱讀:

七律 七夕 張子耀
不要再被騙了,七夕真的不是情人節!
除了偷聽兩顆星的秘語,我們還可在葡萄架下聊聊葡萄
七夕節來場這樣的約會 完美套路干住女神

TAG:文化 | 情人 | 七夕 | 漢文化 | 情人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