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講記修訂版》 印廣法師主講 第2講
現在繼續為大家開講《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昨天我們已經講了【般若】這個名相概念,分別從「實相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這三個角度來理解,並且從「六根震動、六塵震動、六識震動」這三種震動來觀照這三種般若在我們修行過程中的妙用。
需要強調的是:這三種般若次第圓融,每一種般若同時就是三種般若。實相般若,它離開語言文字相,離開心意識,思維相如如不動,法爾如是。雖然如如不動,雖然法爾如是,那個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它當下具足不具足啊?所以這個實相般若當下是不是就是文字般若啊?是不是就是觀照般若啊?那麼在顯現為文字般若的時候,那個文字般若當下是不是就是實相般若啊?是不是當下就是觀照般若啊?那麼我們在進行觀照的時候,能不能甩開實相般若?能不能甩開文字般若啊?不能。
所以這三種般若啊,當下次第圓融,是一。我們再舉這個茶杯為例,比如說這是孫悟空,是不是?這是實相般若。孫悟空搖身一變,變成了茶杯,這茶杯是不是文字般若啊?那麼我們看看這個文字般若——這個茶杯當下是不是就是孫悟空啊?那麼我們既然知道孫悟空能變現茶杯,他在沒有變現茶杯的時候,我已經知道他能變現茶杯,那麼這個孫悟空他當下是不是就是茶杯啊?那麼能變來變去的那個變,是不是就是觀照般若啊?那種變的能力,這個孫悟空當下有沒有變的能力啊?這個茶杯當下是不是就有變的能力啊?
大家注意聽啊,這三種般若是不是就是就講「阿彌陀佛」?是不是就是講「如是我聞」啊?所以記好,「百界千如」,沒有哪一法不是「如是」。《法華經》講了「十如是——如是體、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力、如是用、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我們現在想一想,能不能舉出哪一法用「如是」講不清楚啊,用這個實相般若也講不清楚啊?你能不能舉出來?你能舉出來,我當下用「如是」來解釋,用「般若」來解釋,好不好?研究心法必須一切通達,你把這個問題通達了,宇宙萬法你都能達。
為什麼在《法華經》《楞嚴經》,佛反反覆復強調,反反覆復強調啊!強調什麼?就是四個字,就是「華開蓮現」。怎麼華開蓮現呢?你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了,是不是就「華開」了?是不是就是智慧打開了?智慧打開的同時,你即已解脫,叫「蓮現」。
自古以來唯有成佛最簡單,最簡單的事情變成了最複雜的事情,這就是由於我們的迷惑顛倒。你說這個法,很多人不相信,所以佛感慨萬分吶!講眾生可憐吶!他明明是佛,明明知道了什麼是佛,當下就是佛;但他不認可,不承認,他不敢相信。但是自古以來,狂呼亂叫的人並不多,除了佛,除了很個別很個別的祖師大德在狂呼亂叫,這個法呀,就是一步登天吶!就是不立階梯啊!就是無修無證吶!可是沒有幾個人這樣狂呼亂叫,有些人只是作為口頭禪而已,他口頭上這樣講講而已,一轉身:哦,還是要一步一步地要怎麼修怎麼證——講得神乎其神。
佛在世時,教化眾生當下成就,歷史公案也是這樣記載。在2500年以後的今天,我們通過弘揚《法華經》《楞嚴經》,使得當年佛肉身住世度眾生當下成就的氣氛再現。所以大家都要發願,使「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的局面從現在開始畫一個句號,讓它永遠成為歷史,大家有沒有這個決心吶?有沒有啊?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是「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多如馬毛」,馬比牛還大嘛,是不是?就是這樣。為什麼這麼講啊?因為往往有些人身上還有許多神仙啊、鬼神附體啊,所以得道的是不是應該比求道的還要多啊?他一個人就度了兩個人吶?是不是?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講這個般若,這三種般若如果對照的話,實相般若是不是就跟「如」相對照啊?那個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是不是就跟「是」相對照啊?那麼觀照般若和文字般若當下是不是就是實相般若啊?所以這「是」當下是不是就是「如」啊?是不是「不空空」啊?「不空空」是不是「空不空」啊?「實相般若」當下就是那個「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這個空當下就是不空,是不是「空不空」啊?這是不是三個如來藏啊?沒有哪一法不是『一心三藏』。
所以一個人當下是不是具足三種般若啊?你會吃飯、會穿衣、會講話,這是不是你的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啊?是不是有形有相啊?是不是?那麼在沒有吃飯、沒有穿衣、沒有講話之前,你這個東西存在不存在啊?那是不是就是實相般若啊?那麼這兩種般若中他互相具足,這就是我們的報身智慧之妙用。
所以如果把這個般若與三身功德相對照,那個實相般若是不是就是法身功德?那個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是不是就是我們的化身功德?那我們的報身功德是不是就包含在這兩種功德中?
如果與「阿彌陀」來對照,那個實相般若是不是就是「阿」?觀照般若和文字般若是不是就是「彌陀」?所以,那三個般若當下是不是就是一個「阿彌陀佛」啊?
我們要注意把已學的一些名相概念能夠圓融,圓通。我跟大家講啊,越是真理越簡單,千經萬論都是在講一個「阿彌陀佛」,都是在講一個「如是我聞」,都是在講一個般若,都是在講一個大,都是再講一個天——你還以為佛法里有什麼東西啊!佛法最簡單,最簡單!簡單到就是一句話,就是一個字,就是一個點。你把它搞明白了,所有的東西都明白;簡單到你解脫以後,你抓住了當下這一個念,你可以隨心所欲,千變萬化。
所以講《法華經》《楞嚴經》啊,就是來給我們解放思想,破除迷信。首先破佛所講的三藏十二部經,這就是迷信。佛當年講三藏十二部經,是迫於無奈,是恆順眾生。那當下破除了這個迷信以後,這個迷信當下是什麼東西啊?它當下就是真理啊!當下就是『如來藏』啊!你能不能把它扔到心外去啊?所以從『如來藏』之法而言,連垃圾、臭狗屎都是釋迦牟尼,都是「般若」,何況是佛的三藏十二部經啊?大家明白嗎?我們真正明白一切萬法都是妄想、都是執著、都是狗屎的時候,它當下就是法寶,當下就是《法華經》《楞嚴經》,大家明白這個道理嗎?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所以對於明白了『如來藏』道理的人,大家注意聽啊,他存在不存在謗佛、謗法的問題啊?你把佛說成是天仙,說成是泥巴瓦塊,泥巴瓦塊是不是就是我啊?就沒有什麼讚歎誹謗之說,這就是證到無分別法。
但是我警告各位,一個沒有明白『如來藏』道理的人,他就信口開河,依樣畫葫蘆,看這個佛像:「哼,把這個東西給我毀掉」;看了一本經書:「拿出去,扔掉」,他下無間地獄。因為他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沒有開這個智慧;他這是惡作劇,必受果報。所以同樣一句話,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對於不同根機的人而言,他所起的果報天地之別。對於一個開大智慧的人來講,他處處自在,嬉笑怒罵、做好事、做壞事,他都是在行菩薩道。但是修那個小法啊,修得很苦很累呀!他提心弔膽,走路都生怕踩死一個螞蟻;眼睛都不敢往兩面瞟,超過前面第四步,你就是破戒犯戒;男人跟女人講到第五句話,就是破戒;男女相隔一百步才可以對話——看上去修得很認真,越修情執越重,不能成就。在《楞嚴經》講,叫「想升情墜」,思想負擔太重,他必然往下墜,你說冤枉不冤枉啊?那些小乘法有其名而無其實,是佛的方便引導之法。
明白『如來藏心地法門』就知道:一切法都是我一個念變現;縱講第二義,也是我過去世的父母兒女。對這個法果真刻骨銘心、深信不疑的人,你叫他去破戒,他願意不願意啊?不願意!不需要你教,所以這個心戒叫「一戒一切戒」。現在有些人懂得了一點三皈五戒、什麼菩薩戒、比丘戒,就牛皮吹到天上去了;他自以為會持戒,還認為別人不會持戒,就誹謗大乘正法道場。在《楞嚴經》里,文殊菩薩對優婆離的持戒是不是予以否定啊?但是也要防止歪門邪道,利用大乘佛法心戒:哦,既然師父講持小乘戒不能成就,所以我就不持小乘戒。不可以這樣邏輯推理!我講小乘戒不能成就,並不是叫你不持小乘戒。持小乘戒,不能成佛,不能成就;如果不持小乘戒,你連人身都得不到,連畜生都得不到,明白嗎?所以我們現在有些人啊,他可會斷章取義,借題發揮了。這是不是在開我們的智慧啊?這叫慧共戒,也叫道共戒;開了智慧見到了道,我們自然一切的大戒小戒,能夠圓融、圓滿、圓通。不開智慧的人,你怎麼樣修,你都不能成就,所以這個般若智慧不可思議啊!
我們看一看在《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佛怎麼講:一念信解《如來壽量品》——也就是開了一念的智慧,一念吶!這個一念,就是明白萬法唯我一人一念之所變現,這個我是無量的我,大家明白嗎?——你明白這個道理的功德比受持三皈五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修無量法門無量劫的功德大無量倍,這就是一念的功德。對這個問題還有疑惑的人,你現在就可以把《法華經》打開,你看佛是不是這樣講的?我們感到很奇怪,《法華經》為「諸經之王」,佛為諸法之王,法王在經王里講的話我們怎麼敢輕慢,懷疑?你有一點點疑惑,你都要遭受果報——這是佛在《法華經?譬喻品第三》所講,你對受持《法華經》的人皺一皺眉頭,乃至敢懷疑《法華經》,敢輕慢受持《法華經》的人,都要下無間地獄;地獄出來以後,做人,做鬼,做畜生,渾身流膿流血、瞎眼、耳朵聾、歪鼻子、歪嘴巴。
我們現在處於佛滅度後的第五個五百年,第五個五百年叫「斗諍堅固」。這期間就是靠斗諍,明白嗎?斗,則生存;不鬥,佛法就要滅亡。我們現在不鬥,這個正法怎麼能起來啊?不能起來的!《法華經》和《楞嚴經》就是在斗諍中產生——不僅斗歪門邪道,還要斗佛門內部的歪門邪道,還要斗佛自己講的三藏十二部經,一斗到底,明白嗎?佛把自己講的三藏十二部經都斗下去了,這個問題非常嚴峻啊!有些人聽了以後,可能毛骨悚然:「哎呀,佛那麼多經典,有的搞精包裝,精裝版,啊!怎麼都是戲論法呀?」你不要說你們吶,我心裡都過不去啊;可佛他老人家就是這麼講的,我們有什麼辦法呀?不是徒有虛表啊!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昨天下午到一個很大的講經堂去,那位菩薩家裡光是《大藏經》就有十幾套。他專門有藏經閣,那麼多經,搞到現在還很好,他去年就發心要請人講《法華經》。我說:「你發這個心是對的,你家裡這麼多經,可你知道不知道『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啊?」「我知道啊。」我又說:「這麼多經典,只有《法華經》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你如果不請人來講《法華經》,你實在白糊弄一場,多可惜啊!」他說:「是啊,師父,我一直在想請人來講《法華經》。」
這是真的。佛到這個世界上來,就是為了講《法華經》,《法華經》就是為了講「阿彌陀佛」,就是講一個「如是我聞」;在《心經》來講就是講一個「大」,就是講一個「摩訶」,就是為了講一句「般若」,就是為了講一句「五蘊皆空」,就是為了講一個「諸法空相」,看你懂不懂。
不是有人講「我們就是一句佛號」嘛!可你不懂得這一句佛號光靠唸,不能成就啊!我們不能被歪門邪道迷惑。那時候波旬魔王流著眼淚,領著魔子魔孫對天發誓——他要怎麼樣破壞正法呢?「願佛滅後,破持戒者,助破戒者。欲令諸惡比丘不知佛法,但知讀誦。我欲於佛法中破安隱心。語言此非佛法,無有義趣」(見《佛藏經?囑累品第十》),他在這一點上來干擾。由此可見,開智慧何等重要。所以師父講這個法呀,結合到我們修行中一些敏感的問題,這個「般若」你把握了沒有?你觀照了沒有?
所以今天在講到『般若』的時候,講了三種般若,我們是不是就明白了?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是什麼啊?能夠知道『一心三藏』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實相般若,你明白了沒有?那麼師父把這個般若現在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這是不是就是文字般若啊?念到這個文字般若,你這麼觀照一想,就明白了,這是觀照般若,是不是?觀照般若,照到的那個東西,是不是就是實相般若啊?講來講去三個般若,就是一個東西。把這個問題搞明白,你成就了!當然在講《過五關斬六將證菩提》的時候,我們通過一些心理實驗,打一些比方,可以更加幫助我們達到觀照的效果。所以在講《心經》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再配合看師父這個光碟。這就是觀照般若,這就是文字般若,這就是實相般若。《過五關斬六將證菩提》是這三種般若最概括、最精華的體現。
【摩訶般若波羅蜜】。
波羅蜜呢,翻譯成漢語叫「到彼岸」;到哪個彼岸呢?就是到極樂世界,叫彼岸;回歸大光明藏,叫彼岸;成佛了生死,叫彼岸。所以這個波羅蜜呢,也可以解釋為火車、輪船、飛機、衛星,解釋為運載工具,那麼這個運載工具是什麼東西啊?就是「阿彌陀佛」,就是『如來藏』,就是大乘佛法,以此作為波羅蜜,作為工具。
那麼有些經典呢,還有一種提法,叫「波羅蜜多」。波羅蜜後面多一個多字,這裡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這兩個名相都是一樣的——比如講太原、太原市,是不是一個意思啊;也有一種說法呢,把它區別開來,講波羅蜜是到彼岸,波羅蜜多呢,是到彼岸之上——到彼岸呢,就是指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到了彼岸,他已經不受六道輪迴之苦;到彼岸之上呢,是成究竟圓滿之佛。這兩種解釋我們可以兼容,都很好,不一定非要否定哪一個,肯定哪一個。我們講圓頓大法,叫萬法歸宗。因為往往講各種小法的人,他特別喜歡爭論,特別喜歡執著。我們圓頓大法明白這些情況就好,通通把它圓通、圓滿起來。
那麼這個波羅蜜多啊,佛法里講無量的法門、無量的波羅蜜多。那我們在這部《心經》來講呢,叫它【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是徹法源底,究竟了義之說。無量的法門我們都不能離開一個法門,這就是心地法門,這就是文殊菩薩所講的「歸元性無二」——『歸元』就是成佛之義,性就是明心見性。《心經》、《法華經》、《楞嚴經》都是在教我們明心見性。這是指導無量法門之總綱。綱舉目張,那個打漁的漁網,如果沒有那個綱那個繩頭,它那個網能不能張開啊?不能張開。所以《法華經》《楞嚴經》《心經》之『如來藏心地法門』是指導無量法門之總綱。
下面我們來解釋這個【心】字。
那這個「心」呢,我們講:有佛心、菩薩心、天心、人心、牛心、馬心、狗心,是不是無量心啊?泥巴心,瓦塊心、樹木花草心,沒有哪一樣沒有心。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裡講這個心,就是從源頭上而言——就是泉水洞流出來的水,它可以四通八達,但是我們沿著流出來的水,逆流而上,找到了泉水洞,那就是我們要找的心源,那就是徹法源底。
我們前面講了『如來藏』、阿彌陀佛。在進行心理實驗,進行邏輯推理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在有形有相的萬法中,在冥冥之中,每一個人是不是都有一個無形無相的東西在操控我們吶?是不是?這就是無量的心。我們會種種的思維、觀照、分別、執著,這都是無量的心在起作用。那麼這無量的心,我們在思維的時候,是不是都有形有相啊?一定要注意,這些都要通通歸於「不空如來藏」,歸於「彌陀」。所以在沒有思維,沒有動腦筋之前,我們那個能夠思維、能夠分別的東西它在不在啊?雖然在,它有沒有任何形相啊?這就是說,我們無量眾生的無量的心意識,都是一個心,是不是?這就是彌勒菩薩在《楞嚴經》講啊:「從識性流出無量如來」。那個識性,識講到性,就是我們共同的一個心、共同的一個念;流出的無量如來,包括我們的種種意識心、妄想心;包括天、人、鬼、畜、樹木華草,依報、正報通通包含在內。所以我們這個『心』呢,從無分別到分別,到無量的分別,我們先從總體上把握一下。
所以後面的【經】呢,這個所謂的「經」,就是文字般若,通過文字把前面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表述出來,叫作「經」。那麼我們現在就這個「經」,再來作一個解釋。這個經呢,印度語叫「修多羅」,這是音譯過來的。如果解釋成漢語呢,修是長的意思;多羅呢,印度有一種樹,叫貝多羅樹——貝多羅樹那個樹葉,有的叫它多羅葉,有的叫貝葉;它那個葉子比較大,比較堅硬,比較容易保存。
在兩千五百年前,印度人把所有的文字都刻寫在樹葉上,與此同時,我們中國人把文字寫在毛竹片上、木頭片上;或者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印度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修行的民族,他不可能像中國人那樣殺生,還在骨頭上刻字那麼殘忍;而且來講呢,他僅僅是寫在樹葉上,都沒有寫在毛竹上——因為他們認為木頭都是生命,那個樹葉自然落下來的話,可以在上面刻字。我聽去印度回來的人講啊,你這個手裡拿一塊餅乾,拿幾粒米,鳥就會飛到你手裡來吃。印度人他天生的,他的國土氣氛很和平很慈悲,動物對人沒有戒備之心,它會飛到你肩膀上來。
據說當年一部《法華經》,刻在樹葉上有八里那麼長,這是講到這個「經」,我們作一個回顧——我們應該怎樣感恩我們的老前輩菩薩!為了弘揚佛法,他們付出了艱苦的勞動。那麼這個修多羅在翻譯成漢語的時候,是「契經」。這個「契」呢,就是默契配合的意思;我昨天講「大」字的時候,講我們的漢字結構它的不可思議的殊勝,已經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所以這個契,也就是說佛所講的經典,能夠上契諸佛智慧,下契眾生根機。這個經典吶,它相當於一座橋樑、一根紐帶,通過這個橋樑和這個紐帶,把諸佛與一切眾生連持為一個本體。
所以古人在把這個印度文翻譯成漢語的時候,也是充滿著智慧。中國人喜歡簡單,慢慢地形成習慣了以後,他自然而然地把「契」丟掉了,就以一個「經」字來表達。這也是中華民族的特點,喜歡簡明扼要。但是我們在解釋的時候,千萬不可忘記了這個「契」,離開了這個「契」啊,我們下面的文章沒有辦法作。所以佛以佛法度人,貴在一個契,就看你契不契。那麼古往今來啊,一般的經家對這個「經」字呢,注重從四種不同的角度來進行概括說明。一個「經」字非同小可啊!如果把這個「經」字搞明白,你也等於開了大智慧,那從哪四個角度來開呢?用「貫、攝、常、法」這四個字來分別說明。
所謂貫,就是貫通的貫,你這個人一貫表現很好,就是這個貫。從方便法來看,如果一個人講話語無倫次的話,是不是在鬧笑話呀?本來說:「啊,我口渴了,我要喝水啊。」你不能講:「啊,我口水了,我要喝渴啊!」能不能講得通啊?哎,講不通。寫一篇文章也是一樣,你要表達一個中心的意思,它的開頭、中間和結尾必須要連貫。你比如說要寫一篇歌頌祖國的散文——啊!祖國啊,你多美啊!啊!大地啊,你多美啊!你等一等,我來買塊麵包吃一吃啊!行不行啊?哈哈,那你這個文章啊,老師給你打個不及格。所以從這方便法來講啊,講一句話或者寫一篇文章,都不可以語無倫次,從這方面來觀照。那我們現在寫一篇文章很容易,拿一張紙你寫就是了。那麼在印度當年,用貝樹葉寫經,它能不能搞顛倒啊?可不能搞顛倒。
這是我們簡單地把這個日常生活中的「貫」觀照一下,也有好處。其實講到這裡,還是皮毛而已啊,許多人就是這麼解釋這個貫——這個貫一解釋,大家都認為解釋得還不錯,可是毫無意義啊!佛法裡面的貫,你在明白了『如來藏』道理以後,一切的萬法它貫不貫呢?都是萬法為一個念所貫起來的。你明白『如來藏』道理以後,佛講的什麼《阿含經》吶,還有什麼《殊勝菩薩志樂經》吶,什麼《地藏經》、《華嚴經》、《法華經》吶,有沒有哪一本經不是哪一本經啊?你明白了『如來藏』道理以後,佛、菩薩、天、人、鬼、畜、颳風下雨、樹木華草、泥巴瓦塊,有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呀?
現在以橡皮手套的空性來打比喻:這就是一個「手套經」啊!在這個手套經里,佛在這裡(掌心空性),是不是啊?天在大拇指,人在食指,喜馬拉雅山在中指,黃河在無名指,泥巴在小拇指,那個豬八戒在手掌心,這裡有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啊?這叫「貫」,這叫通。大家明白嗎?那麼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我剛才講的「我口水了,我要喝餓啊」,它對不對啊?(對。)雖然相上是錯誤的,那它性上是不是也是對的,是不是也是我啊?這叫「性相一如」。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佛法、出世間法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強詞奪理。真正明白了「啊,我肚子水了,我要喝餓啊」,你所有的道理都明白。1+1=8,3-3=9萬,你講這是對的,你開智慧了,明白嗎?但你必須真正明白:為什麼3-3=9萬對的。你可不要耍貧嘴:「那好啊,即然這樣,我知道8-8=9千也是對的」,這個不是打口頭禪,明白嗎?要明白它為什麼是對的,是不是啊?為什麼3-3=9萬是對的?因為這個錯誤的東西是不是也是我的心啊?是不是也是我的心變現出來的?那個到底9萬是不是8千?9萬是不是3?是不是啊?都是啊!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不在於斷煩惱,而在於我們自在把握,怎麼樣煩惱,怎麼樣菩提;要菩提我就現菩提,要煩惱我就現煩惱。不在於你要不要,而在於你能不能;當你既能現菩提又能現煩惱的時候,你是圓滿大佛,明白嗎?如果一個人只能現智慧,不能現煩惱,他那個智慧是真的還是假的啊?假的。一個人又能現智慧又能現煩惱,那個煩惱就是智慧,懂不懂啊?他是示現煩惱,是表演而已。所以佛在講其它法的時候,都是在講斷煩惱,那個煩惱你能斷嗎?煩惱一斷,你徹底完蛋,我們大家都跟著你完蛋。是不是?這就是智慧,這就是煩惱;你把這個手掌斷了,拳頭還有沒有了?它當下是一體一個東西,這就是講了義大法。所以佛為什麼把自己講的三藏十二部經判為戲論法?那本身就是邪法,但這種邪法叫「菩提邪」,明白嗎?不是世間人講的邪法,是菩提邪,不究竟,他是引導我們。
所以《楞嚴經》是不是講「一真一切真」吶?你如果講釋迦牟尼是真的,那豬八戒、白骨精還有煩惱,是不是真的?都是真的。就是一個東西。這樣理解「貫」,大家明白嗎?這叫一貫一切貫。就跟『如來藏心戒』一樣,一戒一切戒;就跟『如來藏心修法門』一樣,一修一切修。明白這個道理後,你怎麼樣修,都是全性起修,你已經形成了這個氣氛;你吃一口飯都成佛。你吃飯的時候,你可不要:「哎呀,這個飯可真好吃」,你完了——你要知道這個飯就是我,我就是這個飯,這就是我們這個心態在調理。調理以後,把這個肉團保養好,來弘揚佛法,成就眾生,明白嗎?你有這心,你做什麼事都是功德無量,這就是叫常精進菩薩——怎麼「常精進」呢?時時、事事、處處,念念在道,你不要在這裡聽了是『如來藏』,一切眾生都是佛,然後跑到家裡,看那個小寶貝疙瘩:「哎呀,我的寶貝疙瘩啊……」;跑到家看到小孩,應該想:「嗯,這就是佛,這就是我」,是不是?要念念在道:吃飯、穿衣、走路、走在路上,這個路就是我。我們這個真心本來面目這樣不可思議,就是變現你我他,在玩遊戲。要懂得觀照啊!這就叫「觀照般若」,這就是修「楞嚴大定」。
所以祖師大德都在強調,修禪定到哪裡去修啊?到超市,到百貨公司,到亂七八糟的地方修,你才真正修得禪定;把自己躲起來腿一盤,那是坐鬼窟窿。你可要當心,不是鬼就是神,要麼就是走火入魔。我們現在有些人,說身體能修到什麼什麼程度,能修到零度,能修到零上五十度、八十度——那很危險吶,你這是在坐鬼窟窿,在研究自己身體的變化。你就是坐得變成了一灘水,變成了一股風,你是一個水神,一個風神而已,明白嗎?要調整我們的心態,無處不道場,這就是修「楞嚴大定」;不是念你那個一句佛號,你念什麼什麼。你念一二三四五,是不是念阿彌陀佛啊?是不是念楞嚴咒、大悲咒啊?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以後,你照樣去打工,你看到那個叫老總、董事長,是不是啊?他是大佛,我們給他打工,讓他給國家創造更多的稅收,讓他解決更多的就業問題,你是這個心,就是在行菩薩道。你不要是為了賺他幾個錢,明白嗎?讓周圍的人知道我是修行人,所以我對自己要求嚴格,「哦,這個修行人就是不一樣」,你一言一行都是在弘揚正法,明白嗎?一定要懂得時時、事事、處處,念念在道。這叫什麼?這叫「貫」。你貫了沒有?所以不僅講法理法義,還要講法用,講妙用。
第二個字叫「攝」。這個攝像機在攝像,是不是啊?是攝受之意。凡是佛所講之經法一定能攝受眾生,凡是眾生他一定能攝受佛法,為什麼?佛就是我,法就是我,我就是法。所以過去有人說《楞嚴經》是天書,凡人是不可能懂的,而我們這幾年講《楞嚴經》經驗證明:它不是天書,每個人都能懂,只要你用心聽,就能懂。為什麼?因為《楞嚴經》就是我,我就是《楞嚴經》。怎麼可以不懂?當然講天書也可以,是不是?他是天,我也是天。是不是?天人讀天書,有什麼不懂啊?不管你前世怎麼長怎麼短,只要你今生今世能進道場,能把心定下來,你就能聽懂一切佛法;並不是像有些人講,只有六祖慧能和釋迦牟尼才能接受大法,按照這種說法,佛法只有死路一條,一代不如一代,這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歷史發展的規律就是真理。佛法與世間法一樣,都是與時並進,都是向前發展,而不是倒轉,歷史的車輪是不能倒轉的。
你今年過了五十歲,你能不能退到四十九歲呀?越往後我們的智慧越成熟。一個人十歲的時候是不是比八歲的時候聰明啊?到十五歲是不是比十歲聰明啊?一定要明白,一根草、一棵樹是不是越長越成熟啊?這是萬法發展的規律。我們不要被某些人鼎鼎大名所嚇倒。他傳的這個法是邪法,百分之百,千分之千,萬分之萬是邪法。佛在任何經典里沒有這樣說。佛成就眾生的數量,你看《法華經》怎麼講的——是無量百千萬億,因為佛對十法界說法啊!並沒有講:我在銀河系的人中,有這麼個把兩個人成就了,有沒有啊?沒有這個道理的。所以我們依法不依人,他人是佛,是菩薩,是魔,我們不管,但講的這個法一定是邪法;而且從我們這幾年傳法的經驗來看也是這樣,每到一處,一般地來講都是百分之九十以上,在這兩年幾乎都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乃至百分之百當下成就。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是從大光明藏中而來,是不是啊?我們本來就是那個東西,法爾如是;就是一層窗戶紙,你把它捅破了,他當下就是佛。你不傳究竟法,他怎麼能成就啊?
所以師父在江蘇,發了個誓言:只要有一位世界級的大法師,他能把師父講的《過五關斬六將證菩提》,或者把師父講的《如是我聞真實義》在全世界弘揚,師父以跳火海來證明這位菩薩講的法是正法,我用生命來證明,像藥王菩薩那樣。我是對天發誓!只要有這樣的世界級的大師,他能來承擔這個任務,而且我講是他的法。我這次在江蘇專門講了一盤《如是我聞真實義》,這個光碟將來也要跟大家見面。只要他能像師父這樣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他不管走到哪裡都能成就到哪裡;而且比師父的成功率不知道要大多少倍,他可以成百萬,成千萬的教化眾生,而百萬千萬的人當下都能成佛。所以我們要看看吶,佛法的發展,關鍵在於我們弘揚《法華經》《楞嚴經》『如來藏』。那麼他們傳那個小法,能不能攝受眾生呢?也能攝受;包括外道邪法也能攝受——他僅僅是果報不同而已。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擇法眼」,七菩提分第一個菩提分是不是就是「擇」啊?就是講我們選擇哪一種法最好。這就需要我們廣大的修持正法的同修,要發菩提心,我們都要利用佛法的這種攝受力,去爭取道場,教化眾生。這叫「攝」。
近代科學家牛頓,他在三百多年前就提出了萬有引力,就是物理學所涉足的內容。也就是說,一切的萬法相互之間都有吸引力。他通過實驗室反覆試驗,作為一種科學定理公諸於世;但是來講呢,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我們學佛法的同修懂得不懂得它的所以然啊?它的所以然,也就是它為什麼互相之間有吸引力。因為萬法都是我們一個心所變現而已,所以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相互之間都有吸引力。這也可以補充說明佛法的這個攝受之意。
第三個字叫「常」。它在佛法里是表永恆之意、永久不變之意、如如不動之意。在佛法被濫用為世間法以後,有些名相概念已經改變了原汁原味。我們現在講的那個常啊,「哦,你三天五天常來家看看」,這就是常,是不是?這是隨意,在佛法里講這個「常」,是時時、事事、處處,都是一如既往,是這個常,永遠都不變,念念在道,是這個常。
所以佛講的經典,我們要注意,任何人不可以以任何理由,擅自改動一個字,減少一個字,增加一個字;否則你是大逆不道。佛經任何一個字都是無價之寶。佛講的道理,是永恆之理,即使講一切的無量的小法,那麼小法對於修小法的人是不是永恆之理啊?他修這個小法,就只能證這個小果,是不是永恆啊?都是永恆的。那麼我們現在要解決一個當下成就、當下大成就的問題,所以要選擇一個當下成就當下大成就的法,是不是啊?這也是「常」。這是我們從廣義上來了解萬法之常。我們所知道的生住異滅,在講方便法的時候,把它判為是無常,是不是啊?那當我們明白『如來藏』道理以後,無常是不是也是有常啊?就是常。
比如說死是無常,死是不是也是永恆啊?皆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是不是也是我啊?所以我們懂得死,沒有死,那沒有死是不是就是死啊?它也是永恆的,大家明白這個道理嗎?一切東西都是永恆,都是靠我們自在變現。在沒有明白這個道理以前,我們把它方便說為這是虛妄的,這是無常的,是逼著我們迴光返照;大家返照了以後,所知道了以後,再照到外面來,是不是啊?那些東西是不是還是我啊?所以講這個常呢,如果用世間的語言邏輯來解釋啊,很難解釋。就是佛在《楞嚴經》講,「真非真恐迷」——你講到真的,他就執著真;你講到假的,他就執著假,佛都不輕易講這個法。所以我剛才講這個常啊,唯用智慧來觀照,這個法可妙了!很難講。
那麼這個「常」啊,就涉及到佛法經典可信度的問題。當年外道誹謗我們佛法說:「你們佛在世的時候,沒有留下一個文字,這都是他的弟子們胡編亂造出來的。」以此來動搖我們對佛法的信心,所以我們在這裡有必要把這三藏十二部經典它的緣起作一個簡單的回顧。
佛當年在世的時候啊,沒有留下一個手筆。大家想一想,以佛的智慧,他能不能把唐朝宋朝時候的用那個什麼印刷術,或者用布寫的那些經典創造出來呀?他完全可以,是不是啊?但有一條呢,叫佛法不壞世間法——你說在兩千五百年之前,把兩千五百年之後的書現出來,那當時的人認為這個書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不是?他敢不敢相信啊?不敢啊。所以佛能做而不做,是為了不壞世間法,那麼佛能不能通過神通示現把那些無量的貝樹葉一串一串的就變成經書,能不能啊?更加能。
佛之所以不這樣做,這就是在表一個法:佛以空口白牙說話,這是世間人的習慣,無形無相是不是空啊?明白嗎?那麼由他的弟子們變成語言文字,是不是有啊?那弟子們變現的文字當下是不是佛的空口白牙的空啊?是不是空有不二啊?法由佛金口玉言,是不是本呢?那再由弟子們白紙黑字,這是不是跡啊?這是表「本跡不二」。佛是表這個法,佛、法,由佛金口玉言,是不是表「華開」呀?那麼弟子們變成語言文字,變成經典是不是表「蓮現」啊?叫華開蓮現。
所以我們要理解到佛當年的良苦用心,他如果以神通變現一下那個貝樹葉經卷並不是不可以;同時佛也就是說,在他滅後讓他的弟子們整理經典,是不是本身就是一個修行證果啊?那整理經典的時候是不是在修行啊?那麼我們再看佛的弟子們整理經典的程序,由此來看到底應該不應該相信經典的真實度。當年有五百羅漢,由摩訶迦葉主持,來共同參加集結佛四十九年所講之經典,由阿難尊者登台,一字一句背誦,全體舉手表決,百分之百通過。只要有一個人有不同意見,這句話這個字必須修改。
所以我們想一想,古今中外有哪一個學派,有哪一個國土,對於經典能夠做到如此的慎重、精確?!沒有的!在當年就充分體現出民主。那麼我們再看佛的經典由梵文翻譯為漢文的時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呢?我們要知道,佛法在我們中國的流傳跟其它宗教流傳不一樣,佛法都是由中國歷代的皇帝、國王禮請而來。所以對經典的翻譯呢,都是由皇帝任命當朝宰相或者當朝狀元主持,組織進士學位以上的人參與。這個進士學位啊,在封建社會是三年一考,相對於現在的博士生,這樣的文憑是三年一考;中了進士,那都是朝廷命官,一般可能最小也是七品縣官。那麼這一部分人呢,還包括高僧大德,過去不要說高僧大德,過去人不容易出家的——在清朝乾隆皇帝以前,修行人要出家,第一個條件:必須是進士學位,沒有進士學位,你沒有資格出家,他把這個出家人看得非常的神聖;不僅要有文憑,還要經過地方平民百姓來評議—這個人在社會上品行兼優,再由地方官查實,然後經過皇帝審查批准,最後發一個通牒,就相當於現在發錄取通知書一樣,你才有資格出家。那麼過去能修行的人都是少數有福報的人。
由此可見,組織這樣一個團體來翻譯經典,也是仿照在當年印度一樣的做法。那麼這個做法就比較複雜一點,要把印度文翻譯成漢文,就多了一個環節:一個人主法,左右兩個人來監督,印度文一句一句讀出來,這兩個人認可了宣布,再把這一句印度文翻譯為漢文,三個人認可了,然後全體通過,這個經文應該是這樣,最後經過皇帝批准,進入藏經閣。
那麼在歷史上佛法的教育啊,幾乎是與我們國家的政教聯繫在一起。因為佛法它勸人行善積德,勸人尊重國主,有利於國家和社會的穩定。所以從佛法的緣起來看,我們應該對佛所講之經典深信不疑。這就是「常」,因此我們不可以對佛法有任何的懷疑,更不可以擅自改變;那麼在有些經典里涉及到一些語言、一些名相概念、一些文字啊,用我們現代的語言、規則、語言風格,確確實實沒有辦法理解,怎麼辦呢?佛法里也有通融,叫存疑。所以法師講解的時候,可以作個通融,可以按照現代語言風格和現代的社會的習俗來加以解釋、變通。但是在翻印經典的時候,你不能改變,這是規矩。這是講這個「常」。
第四個字叫「法」。這個法帶有規範之義,帶有依教奉行之義——凡是佛所講之大法,任何人不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來違反。三皈五戒、菩薩戒,不可以違反;那麼其中涉及到一些小的規範性的要求,在佛法里也可以通融:比如說出家人穿衣服的問題。我們經常看到電視上出家人的肉肩膀露在外面,是不是?出家人連裡面的內衣都不可以穿啊,就是披那個衣服。這是因為佛根據當時印度的特點,佛親身體驗,到了晚上,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到底穿多少衣服為宜,最後確定三件衣服,僅三衣啊。所以規定;出家人超過第三件衣服,半個月之內你必須把它供養出去,布施出去,否則就是破戒。那麼這個情況在我們這個地方來講,可能就不能實現,這樣冬天把人還要凍死,是不是啊?這個可以變更,佛定這個法,這是要破除出家人的貪心。
可是現在呢,我每次帶一些人出去,都感慨萬分。那個行李都沉甸甸的,我就想不到有多少東西,有些人帶的東西比我和當法兩個人帶的東西還要多,一出門就和大搬家一樣。所以我們出家人啊,到哪裡都是輕裝上陣,你不就是跟師父出去聽聽經嗎?你回來就沒有事了,是不是?走到哪裡我們是修清凈心。
那麼在這個」貫、攝、常、法」的法啊,涉及到一個很敏感的事情,師父必須在這裡講清楚,否則許多人會造業,這就是密宗吃肉的問題。那密宗吃肉的緣起呢,是在一千多年以前,印度國內發生了政局動亂,所以佛弟子受到迫害,逃亡到西藏。當年的西藏盛行外道修行,佛弟子為了能夠把佛法弘揚下來,就跟外道進行勾通;其中有一個宗派比較接近佛法,但就是涉及到一個吃肉的問題,沒有辦法改變。那麼當時考慮到西藏高寒地區,沒有足夠的動物脂肪就不足以解決熱量的攝取;而西藏地區呢,只長草不長五穀,當時想到內地搞五穀,談何容易啊?他非此不能生存;同時還考慮到西藏有個奇怪的習俗,叫「天葬」,怎麼天葬呢?人死以後把屍體用刀砍砍剁剁就扔到荒郊野外,給鳥吃、給狼吃、給老虎吃——當生債務當生了,是不是也很省事啊?所以為了能把佛法繼承下來,佛弟子和這個宗派達此協議,可以吃肉,但是當時就規定:離開藏地到內地,不可以吃肉。這個我們要搞明白。
而事到如今,按照常情推理,即使在西藏本地都不可以吃肉。現在什麼都有,是不是啊?更何況內地。因為我們許多同修都在講,密宗到這裡都吃肉,鄺老媽還給他們煮過肉吃,是不是?對於這些問題呢,我們要有正確的看法。
那麼再遇到這樣的和尚,我們可以勸導他,不管他是真的假的,勸導他吃齋不要吃肉。
這是從「貫、攝、常、法」這四個字來觀照這個「經」,也有的把這個「經」說為「門」,不讀經的人是門外漢。讀經要讀懂,不讀懂仍然是門外漢,所以把經叫作門。
也有的把它解釋為「徑」,就是走捷徑,抄近路吶。所以徑呢,是我們成佛之路,而且是成佛的近路。
也有的把它說為「湧泉」,湧泉就是泉水洞,只有把經讀懂,我們才能徹法源底,開智慧。所以把它叫作湧泉。《法華經》《楞嚴經》就是三藏十二部經的湧泉,是不是啊?三藏十二部經都是流,唯有《法華經》《楞嚴經》叫源。
也有把經說為「華蔓、華籃、華叢」,這就是華叢。這是表我們要想成圓滿之佛要讀無量經,要修無量法門。我們平時講的「當下成佛、當下成就」是指成分真即佛,成明心見性的菩薩;但要成圓滿之佛,我告訴你:無量法門都要修。不僅是佛講的三藏十二部經,即使魔講的經典我們都要修。我們就可以以此方便教化無量眾生,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現天相、現人相、現鬼相、現畜生相、現泥巴相、現瓦塊相,三十二應身遍入一切國土,所以把它叫作「華蔓」。但是這種修行是在見到了『一心三藏』這個根本前提之下,我們再去修無量的法門。
也有的把經說為「繩墨」。過去木匠鋸木頭的時候用的一種工具叫墨盒,那個小木盒子裡面有黑繩,要鋸一塊板子的時候,就用墨盒裡的黑線在切割處打一個黑色線條狀印跡,然後沿著這個印跡的地方鋸開——也就是把經典作為一種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想成佛,必須以佛在經典上的教誨來約束,來規範修行人的身、口、意這三業。
那麼對於這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個經題呢,我們先解釋到這裡,下面來解釋正文。
在此之前呢,我們很可能要提出一個問題。有人講:「師父啊,所有的經典,前面第一句話都有如是我聞,這個《心經》怎麼沒有啊?」告訴大家,《心經》也有。《心經》有各種不同的版本,在這部《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里,就有「如是我聞」,它有這個過程,所以這個『如是我聞』每部經前面都有。而我們手裡用的是唐玄奘大師的版本。玄奘大師良苦用心,就是要用最簡短的篇幅來說出一個最不可思議的佛法,所以把《心經》的文字減縮到最最短篇幅,連【如是我聞】都省略,他省略如是我聞的用意即在於這篇《心經》就是在講「如是我聞」。雖然省略了如是我聞,鑒於如是我聞不可思議的重要性,我們今天在這裡還得把『如是我聞』作一個開示;況且在《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這個版本中就有「如是我聞」。
我這次在揚州專門講了一課,《如是我聞真實義》,我感到高興的是,194人聽課,大概180人也像講《過五關斬六將證菩提》一樣,各自用佛的金口玉言自己印證自己:「我們當下都成佛了」!說明真理不可戰勝,我們可以用各種語言,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表述。那今天在這裡講『如是我聞』呢,不可能像那一課那樣講得那麼詳細。
我們首先採取打官腔來作一個開示;第二個,採取對號入座,把它與我們以往所講的各種名相概念來觀照;第三個,通過打比喻,當場進行心理實驗,來明白它的法理法義;第四個,直書如是我聞的妙用。
怎麼打官腔呢?這個「如是」二字,就是講宇宙人生本來面目,就是講『一心三藏』。那麼按照「無分別不妨分別」這個原則,按照佛講藏教、通教的那種次第,我們一般地把這個「如」啊,說成是我們的真心本性,法爾如是。這個「如」,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但它又是無窮無盡、無邊無際,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它沒有任何的一形一相,可是它就是靈明不昧,就是真實存在。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諸佛菩薩、天人鬼畜等一切的萬法在沒有出現之前,它就是真實存在、無形無相;在顯現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諸佛菩薩、天人鬼畜以後,它仍然是個無形無相的真實存在,靈明不昧。它不現一相,不現一法,但是萬法萬相皆依它而有,皆依它而有啊!大家好好觀照,這個法很難講,它不現一相,但這些法是不是都它現的?這叫什麼?現而不現,不現而現,它過去、現在、未來始終保持這種如如不動之心,這就是講『如』。
是,表十法界一切的萬法——從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風雲雨霧,到諸佛菩薩、天人鬼畜、一切的有情,都是「是」。從一切的有情,種種的妄想、分別,執著、造作,從一切的生、住、異、滅,萬法、萬相,都叫「是」。這是表十法界萬法。那麼這十法界萬法是怎麼來的呢?就是由這個「如」變現而有。所以在《楞嚴經》講啊,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離一切相」,這就叫「如」。它沒有任何相,「即一切法」,這就是「是」。所以「如是如是」,這就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那麼「如」怎麼樣變現出「是」來?用《楞嚴經》來講呢,它既可以巨變、突變,又可以漸變、緩變。這個如,可以一念之間現出十法界萬法,也可以慢慢地現。
好像二十年前就有了克隆羊、克隆猴,是不是?這是電視上公布的。所以使得一些政府首腦、一些大的科學家對我們佛法已經另眼相待,但是他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克隆就是心能變現萬法的道理。
為了教化眾生,我們前面講過《楞嚴經·168個字》,有時間你們可以自己看光碟進行一次複習。《楞嚴經》呢,從「無明不覺有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大概地勾畫出這個「如」怎麼樣漸漸的變現出「是」,變現出十法界。這就是我們講的這個「如是」。「如」在沒有變現出「是」之前,那個「是」在不在啊?那個「如」當下是不是就是「是」啊?如果它不是「是」的話,它變不出來。那變現出是以後,這個「是」當下是不是就是「如」啊?
我們還經常用這個比喻:孫悟空變現出茶杯以後,孫悟空沒有了,這個茶杯當下是不是就是孫悟空啊?現在孫悟空由茶杯再變現出孫悟空,茶杯沒有了,那孫悟空當下是不是就是茶杯啊?大家明白這個道理嗎?所以我們要明白,一切的萬法都是一個『如』變現出來的。孫悟空既然能變茶杯,那能不能變話筒啊?能不能變這個燈啊?他能變無量的東西,他是不是還是一個孫悟空啊?要明白,男女老少、天花地板,以及日月星辰,是不是都是一個「如」變出來的?所以我們在這個問題上要開智慧,要看破,放下。把「如是」這兩個字搞明白的同修叫「如是我聞」,還沒有明白的同修暫時叫「如是我不聞」,哈哈……
所以這個「如是如是」,是不是就是一個「我」啊?「我」就是「如是」;「如是我」就是「阿彌陀佛」,是不是?「佛」既是「阿」,又是「彌陀」。「彌陀」是無量的,是不是啊?「阿」是不是「一」啊?「是」是無量的。「如」是不是「一」啊?無量的「彌陀」是一個「阿」,無量的「是」就是一個「如」。「彌陀、阿、如是」就是一個「我」,是不是啊?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了叫「如是我聞」。「如是我聞,萬法皆成」。你把這個搞明白了,你怎麼修都成,包括不修,不修是不是也是一種法啊?「如是我不聞,萬法皆不成」,你怎麼修都不成。
我這是打官腔,講這個法來講,在佛法里叫「示轉法輪」。示轉法輪就是直話直說,你當下明白。對大根機的人示轉法輪,幾句話當下成就。通過打比方,這叫「勸轉法輪」。這對中等根機的人,就能成就。兩個手一伸變長短,那叫「證轉法輪」。通過神力變現,對下等根機的人,他就能成就。所以我們要懂得,佛以三輪教人啊,次第不一樣。
下面我們把「如是我聞」與我們學到的一些名相概念來對號。你不要懂得了如是我聞還問:「師父啊,如來怎麼解釋啊?阿彌陀怎麼解釋啊,理事不二怎麼解釋啊?」這些名相概念呢,它都是講同樣的道理。
我們首先與「阿彌陀佛」來對照:「如」就是「阿」;「是」就是「彌陀」;「我」就是「佛」;「如是我」就是「阿彌陀佛」。
與如來相對應:「如」就是「如」;「是」就是「來」;「如是我」就是「如來佛」,是不是啊?我們講如來佛如來佛啊。
再與理和事相對照:「如」就是「理」;「是」就是「事」;「我」就是「不二」,理事不二,是不是?
再與性和相來對照,這是佛法經常涉及的名相概念,是不是?「如」是什麼?「如」就是「性」;「是」就是「相」;所以呢,「如是我」,就是「性相一如,性相不二」。
還有些什麼名相概念呢?三個如來藏好對應,是不是?「如」就是「空如來藏」;「是」就是「不空如來藏」;「我」就是「空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本身就是『一心三藏』,空不空。
再與權和實來對照:「如」就是「實」;「是」就是「權」;「如是我」,「權實不二」。
再與「本跡」來對照:「如」就是「本」,「是」就是「跡」,本跡不二;再與三個實相來對照,「如」就是「無相之實相」,「是」就是「無不相之實相」,「如是」呢,就是「無相無不相之實相」。
再與般若來對照:「如」就是「實相般若」;「是」就是「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
所以「如是如是」,我們還要明白百界千如。百界千如是講無量法界、無量法都是一個如是。你不要講一百個法界和一千個如,那就錯了,那是依文解字。無量法界無量萬法都是一個「如是」。以《法華經》那十個如是說盡了無量法界,無量萬法,沒有哪一法不是「如是」,只要你能說出來。
舉個例子,一個人能跳兩米高,是不是啊?能跳兩米那個彈跳力,它是不是「如是」啊?他沒有跳之前他的力在不在啊?那就是「如」嘛,跳出了那麼高那就是「是」嘛,是不是?那麼跳到兩米那麼高的「是」,當下是不是就是那個「如」啊?他沒有跳之前,他能跳到兩米的那個東西它在不在啊?是不是「如是」啊?
比如說豬會啃爛蘋果,是不是啊?豬能啃爛蘋果的那個東西叫力量,那個力量在豬沒有啃蘋果之前它在不在啊?所啃的爛蘋果在沒有出現之前,它在不在我們心裡?一定是在,大家明白嗎?從地、水、火、風來把它化解,地水火風是不是我們心裡變出來的?或者爛蘋果是不是由樹上長出來的?樹是不是由泥巴里長出來的?泥巴是不是由我們心變出來的?它是不是就是「如」變出來的?
要會觀照啊!沒有哪一法不是「如是」,沒有哪一法不是我,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了,你叫「聞」,一聞你就是「如來」,就不是「如來藏(cáng)」,懂不懂?沒有聞之前,你是「如來藏(cáng)」;聞了以後,你就是如來出藏(cáng),哈哈,是不是啊?如來出藏。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法會圓滿,諸位吉祥如意自在,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法界衛星採訪老法師 2013/11/9
※弘願念佛人直入【極樂報土】,不墮【九品胎生】|慧本法師
※凈修法門—星雲法師
※聖嚴法師:不再為情所困
※學誠法師:?迎難而上、奉陪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