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十三|垓下 · 霸王別姬

1993年,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

張國榮以一票之差遺憾地與影帝桂冠擦身而過。

作為男兒身,張國榮在電影里出演了一位演繹女性形象的男人——男扮女裝的京劇旦角「程蝶衣」。

他在電影中以極其出色的表現征服了全世界的觀眾,也包括戛納的評委。他之所以沒能拿到影帝桂冠,是因為一位名叫克勞迪婭·卡迪娜爾的評委將其投給張國榮的票記在了「最佳女演員」上。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霸王別姬》,當年獲得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李碧華的小說《霸王別姬》——也是電影劇本的原型——講述的是兩個京劇藝人長達半個世紀悲歡離合的故事。作品的名字有雙關的意味:既是一出京劇經典曲目,同時也是對故事中兩位主人翁的曖昧關係和結局的一種影射。

《霸王別姬》這出京劇的高潮,正如其名稱中所體現的那樣,在於虞姬自殺前和霸王的訣別。作為一個喜好歷史八卦的人,我對這段故事的真實性尤感興趣。

仔細翻看,《通鑒》中一個字都沒有提及虞姬。這原不奇怪,一來,虞姬在歷史上是否存在本身就存有爭議,二來,怕是光哥覺得,在帝王教科書中,糾纏這種兒女情長的事情沒有任何積極之處,不如索性略去。

在傳統史觀來看,女人只是歷史這個舞台上可有可無的道具,不值得為之費筆墨。

幸好,同我一樣愛好八卦的太史公司馬遷則在《史記·項羽本紀》記錄了這個霸王別姬的故事,筆墨不多,但一如《史記》的慣常風格,人物形象豐滿,情節戲劇化。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唐朝好事者張守節唯恐太史公辜負了虞姬的才華,在其編寫的《史記正義》裡頭,特別標註了「虞姬和之」的和歌: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嘖嘖,一句「賤妾何聊生」勝過當下年輕人的多少情話,也迷倒了一片附庸風雅的文人墨客。

只是,《史記》的記述,到這裡就戛然而止了,並沒有道盡虞姬美人的最終結局。

既然虞姬的和歌都這麼說了,那她肯定是先於霸王自刎了。文人墨客們如是相信。因此,京劇大師在編劇的時候就將虞姬騙過霸王、抽出他腰中寶劍自刎而死的情節作為了全劇最高潮。

但我不相信。我倒是覺得,如果有虞姬,她一定是在那晚一曲終了的時候被霸王一劍刺死的。

法國浪漫派畫家德拉克洛瓦有一副名作,名字叫《撒丹納巴勒斯之死》,描繪的是亞述國最後一位君主撒丹納巴勒斯知道自己將被暴動奴隸殺死前一晚的場景。撒丹納巴勒斯是一位享盡人間富貴的君王,他不願意自己最愛的東西——妃子、愛駒——在自己死後落入敵人手中,受其凌辱,因此命令他的太監和手下在當晚殺死這些妃子和愛駒。

作為一個有著強烈佔有慾的男人,撒丹納巴勒斯當然不願意和自己的敵人——那些身份低劣的奴隸「分享」他的私人財產,若他不能繼續擁有,他當然有權毀滅。

從我讀史書的感受來看,霸王項羽跟撒丹納巴勒斯是同一類型的男人:野心勃勃,佔有慾強烈,不願分享。

所以,在四面楚歌的垓下,死亡氣息撲面而來,項羽猛然發現自己這次是在劫難逃了,於是,他叫起了他最愛的女人——亦是天下最美的女子——讓她再為自己跳一支舞。在楚歌聲聲中,曼妙的舞姿伴著昏暗的燈影搖曳著。

美人如此美好,何苦復求天下?霸王也是醉了。

可如此美好的東西豈可被劉邦奪去?霸王心頭一驚,聽見帳外楚兵哭聲陣陣。

美人一曲舞畢,走到桌邊,為霸王斟酒。

大王~請~

愛妃請!

虞姬舉起酒杯,微微仰頭。

霸王抽出寶劍,輕輕一抹。

水酒灑落地面,漸漸染紅。

楚歌依然迴響,悠悠耳旁。

我所熟識的項羽,必會同撒丹納巴勒斯一樣,在臨死的前一夜親手了結自己最愛的女人,以免其落入好色鬼劉邦之手,受其污辱。

或許,從項羽的心理上,這是他最後一次戰勝劉邦的機會了:

你搶得去我的天下,卻搶不去天下最美的女人!

這才是霸王本性。

可為何流傳廣泛的偏偏卻是美人自刎的故事版本?

也不難理解。中國老百姓特別喜歡英雄美人的故事。尤其當看到英雄們不顧天下紛爭,跟自己一樣在台上兒女情長、纏綿悱惻,台下人總是能獲得一種莫名的快感。

這大概是在因為我們喜歡在看戲的過程中混同自己跟戲中人的關係,莊子夢蝶,通過這種常人亦能體會的切痛之感來意淫於英雄美人的場景設定之中。

所以,如果霸王太霸王,反倒失掉了人之常情,讓台下人產生距離感,難以產生共鳴。意淫的情緒會在霸王刺向虞姬的那一刻瞬間蕩然無存。

反過來,像項羽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有一天忽然發現自己已經到了連自己最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了的地步,那種無奈落魄,卻是人人都能、也願意去回味的情緒。

作為男人,人生最痛苦之事也莫過於此吧!

但更精彩的是虞姬。在戎馬一生、久經沙場的霸王尚不敢下決心的時候,為成全自己忠貞不渝的感情,毫無猶豫的拔劍自刎了。

霸王回頭的那聲「啊——」包含著惋惜、遺憾、痛心,但也包含了對虞姬由衷的讚賞和欽佩。

美人才是台下人心中的主角。美人死了,戲也到此為止了。至於霸王之後是被俘,被殺,還是自裁,乃至東山再起,都不重要了。在戲中,恰恰與所謂正統觀念相反,對於虞姬這個女人來說,霸王才是道具,用以承載她的崇高和偉大。

台下人在虞姬刺向自己的時候,伴著霸王的喊聲,不自覺的進入了情緒的最高潮。

美好的東西在毀滅中變得更美好。

一聲嘆息。

在這一局上,霸王敗給了美人。

連歷史都敗給了美人。事實明明是這樣,他們卻偏偏信那樣。

於是,美人為台下人而死,霸王為台下人而慫。

演完程蝶衣的張國榮,被普遍認為達到了「雌雄一體」的超凡境界。文章開篇提到的那位叫卡迪娜兒的女性評委以非常規的方式表達了一個女人對張國榮塑造的女性形象的高度認可。從演技來說,當世無有匹敵;從人品來講,更令人咋舌稱嘆。

他離霸王本就一步之遙。

可惜的是,他是個戲子,評價他的是台下人。

在付出了這一切超凡卓絕的努力之後,他收到的卻不是與之匹配的認可和讚賞,更多的卻是質疑乃至污辱。不過,諷刺的是,這恰恰是台下人給予霸王的最高禮遇。

張國榮應該是想明白了,在台下人看來,美人才是美好的,而成為美人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巔峰的時候戛然而止,通過靜止的時間來實現永恆完美。

在四面楚歌的時候,是應該選擇像美人那樣永恆美好呢,還是選擇像霸王那樣再拚死一搏?

張國榮選擇了縱身一跳。

世界又恢復了美好。

垓下的那一夜,在看似平靜的楚歌聲中,才恰是人性這場大戲的最高潮。


推薦閱讀:

陳凱歌后來的電影哪一部更接近《霸王別姬》?
電影《霸王別姬》如何展現了歷史對文化的衝擊?
《阿飛正傳》讓你更懂張國榮的不只有《霸王別姬》,還有它
中國通史50—楚漢相爭,霸王別姬

TAG:霸王別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