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魔的烙印——十大連環殺手電筒影

·本文來自豆友 時間之葬 的日記

史上最著名的連環殺手開膛手傑克的身份之謎終於在126年後被解開。這位曾讓整個倫敦聞風喪膽的罪犯,不但以殘忍手法殺害多名妓女,而且大膽地向公眾和警方寫信描寫犯案細節進行挑釁,卻一直未被捉拿歸案,身份不明。經過DNA技術的驗證,一名英國偵探拉塞爾·愛德華茲現已確定波蘭美髮師阿倫·克斯明斯基就是大名鼎鼎的開膛手傑克,他在1891年被送入精神病院,於1919年離世。早在這一世紀謎題破解前,已有多個電影版本演繹過這個連環殺手的故事。除了由克勞斯·金斯基主演的1976版,還有威廉·坦南執導的1999版,最為著名的還是由休斯兄弟導演、約翰尼·德普主演的《來自地獄》。相較於粗製濫造的前兩部,《來自地獄》頗為考究地還原了19世紀倫敦的風貌和服飾,以極其典型連環殺手電筒影的方式講述了懸案破獲的過程。只不過在電影里,傑克不是美髮師阿倫,而是醫生威廉·古爾。

像熱衷於開膛手傑克之類的八卦軼聞一樣,人們熱衷於表現連環殺手的電影。在那些患有嗜殺、性虐、戀母、戀童、戀屍、食人等諸般變態心病的「惡魔」身上,人們不但能享受一段緊張刺激的懸疑歷險,而且不時會有深入觀察和思考一個時代與社會的超值回報。甚至在少數靈光閃現的導演手中,這些「惡魔」的形象在傳統觀念基礎上被大幅顛覆,顯現出幾許優雅與崇高的秉性。

1.《M》M 1931年 導演:弗里茨·朗《M》在世界電影史上擁有煊赫的地位,以至於「第一部連環殺手電筒影」這個標籤在它的諸多殊榮中都不甚起眼。這位電影中最早的連環殺手,由於難以控制自己心中的邪念,一次次將魔爪伸向天真無辜的孩童。殺手不時哼唱的口哨《山大王的宮殿》如鬼魅般飄蕩在銀幕上,諷刺的是,這首著名的曲子原本是由格里格創作的《皮爾金組曲》的一部分,是在給孩子們將故事時用來引導他們進入情境的歡快歌謠。比這首歌謠更令人錯愕的,是讓警方翻遍整個柏林都遍尋不得的罪犯竟然長著一張娃娃臉,彼得·洛那張蒼白又驚懼的臉,成為了整部影片的縮影。弗里茨·朗在《M》中並不止於表現一個令人恐懼的殘忍兇犯,而是藉此批判了魏瑪德國時期社會的陰暗,在他看來,滋生貧困和墮落的社會土壤,才是造就這樣一個惡魔的根源所在。而影片中柏林警方的無能以及通過犯罪組織捉拿殺手的描寫,又進一步探討了私刑這一敏感的問題。這部電影的另一件偉大成就是,它所採用的明暗對比鮮明的表現主義手法,成為了十多年後在大洋彼岸的好萊塢風靡一時的黑色電影的美學源頭。

2.《精神病患者》Psycho 1960年 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作為連環殺手電筒影的宗師,《M》早早地定下了連環殺手患有心理疾病(調查表明他們90%以上患有精神錯亂,幾乎百分百是虐待狂)的基調,只不過上世紀30年代完成的《M》,表現兇手的戀童癖和虐待狂心理時還較為含蓄內斂,到了更為激進叛逆的60年代,則更為肆意大膽。作為懸疑大師希區柯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精神病患者》曾讓銀幕前的觀眾長時間的戰慄,希區柯克自己就曾親口對法國著名導演特呂弗親口承認:「我就像在撥弄一件樂器般撥弄他們(觀眾)。」影院里此起彼伏的尖叫和嘶喊,配合著伯納德·赫爾曼為影片做出的刺銳弦樂(有人形容這段尖銳刺耳、不斷重複的小提琴尖刻的聲響幾乎能將人的皮肉切開),共同譜寫了這支驚悚的樂章。希區柯克讓這個諾曼·貝茨連環殺手患上了戀母症、戀屍癖和扮演妄想症,在影片的結尾還意味深長地安排了一場心理學家與殺手的談話,試圖以心理分析的方法去探究罪犯內心的深淵。雖然希區柯克未必有意在此闡釋弗洛伊德的理論,但他確實在那個時代做出了一次超前的嘗試。當年,他的這一舉動不被理解,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超前。

3.《美國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 2000年 導演:瑪麗·哈倫從高度相似的片名便不難看出,瑪麗·哈倫是希區柯克的忠實擁躉,將故事背景設定於80年代紐約的《美國精神病人》算是在《精神病患者》的基礎上,將人格分裂這一連環殺手的特質加倍放大。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貝特曼,是人們眼中的人生贏家——哈佛畢業的高材生,不但在華爾街事業蒸蒸日上,平日里的言談舉止也盡顯風度與優雅。然而,每當夜幕降臨,他就成了截然相反的另一副模樣,一個四處搜尋獵物的嗜血野獸。他將這些獵物或誘騙或綁架至自己的豪華公寓,然後用斧頭等利刃一點點地折磨他們,看著他們漸漸流血身亡。而平日里的完美形象成了絕佳的武裝,讓毫無頭緒的警方長時間根本不把他放在嫌疑人的名單上。《美國精神病人》雖然在精神分裂這一主題上走得足夠遠,卻並未流於荒誕和獵奇的B級恐怖片範疇。貝特曼的殺人慾望,一方面來自他難以自抑的心魔,同時也來自他對日常生活的怨恨與嫉妒(例如在高檔餐廳訂不到位子,或是同僚的名片印得比自己精緻等此類細微小事),當代大都市的迅疾生活,讓更多的人不得不戴上層層面具和偽裝,內心積壓更多不滿與怨懟,致使每個看似正常的普通人,背後可能都是一個窮凶極惡的罪犯。這,或許正是《美國精神病人》獨有的當代寓意。

4.《無臉之眼》Les yeux sans visage 1960年 導演:喬治·弗朗敘與大多數連環殺手電筒影將犯罪動因歸於精神或心理疾病不同,法國先鋒導演喬治·弗朗敘的《無臉之眼》提供了一個更為現實的作案動機——親情。為了讓在一場車禍中被毀容的女兒重新擁有一張美麗的臉,愛女心切的生物學教授,就此走上瘋狂綁架年輕女孩的不歸路。他將這些女孩帶到自己的地下實驗室,麻醉之後取下她們的麵皮,試圖移植在女兒的臉上。無奈手術一次次的失敗,女兒依舊不敢面對自己的容顏,無辜的女孩卻一個個慘遭殺害。與大多數同類影片將殺手鍛造得神秘恐怖亦有所不同的是,《無眼之臉》的黑白攝影讓它的陰森可怖呈現出幾分詩意與唯美,人物的裝扮與房屋的布置更是具備詭異的哥特氣質。同時,它所引入的「變臉」主題,成為了後來無數電影安生立命的資本。在它誕生後幾年,日本新浪潮導演勅使河原宏的《他人之顏》藉助這一題材,深刻探討了臉作為一個人最典型的身份辨識符號所具備的倫理意義,而90年代吳宇森執導的《變臉》則成為好萊塢以此為噱頭打造的娛樂片範本。

5.《德州電鋸殺人狂》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 1974年 導演:托比·霍珀無論《無眼之臉》的犯罪動機多麼現實,在電影中表現一個曾真實存在的連環殺手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作為美國最著名的連環殺手之一,「德州電鋸殺人狂」艾德·蓋恩的事迹已經被改編成至少4個電影版本,其中最早也最著名的版本是1974年由擅長恐怖片的托比·霍珀執導。艾德·蓋恩的生平,與《精神病患者》的主角諾曼·貝茨頗有幾分相似:都是自幼與母親在一所偏僻的住所相依為命,生活中除了佔有慾極強的母親,幾乎接觸不到外界環境。當母親死去之後,他先是把母親的屍體保留在家中,此後為了滿足對女性的慾望而去掘墓起屍,最初還只是觀看或觸摸她們,但後來變本加厲,把屍體剝皮並縫製成人偶。影片的恐怖感,正來自於此類噁心的「人類手工製品」,包括用人皮製作的燈罩,由人頭骨所造的湯碗,嘴唇做成的項鏈,陰道和乳房做成的背心,乳頭做成的皮帶,以及他自己長期佩戴的由死者麵皮做成的木乃伊面具。《德州電鋸殺人狂》的影響力持久不衰,不但拍攝了多部續集和前傳,以本片為藍本跟風炮製的同類B級片後來層出不窮。一群青年男女,行至某僻靜地域,遭遇殺人狂魔,與其殊死搏鬥一番後險中逃生的故事梗概已經成為惡俗的恐怖片樣本,《13號星期五》、《猛鬼街》、《猛鬼屋》等片都是在此基礎上稍作改頭換面的典型。

6.《十二宮》Zodiac 2007年 導演:大衛·芬奇同是根據真實案件改編,《十二宮》走的是與《德州電鋸殺人狂》迥異的路線。改編自《舊金山紀事報》記者羅伯特·格雷史密斯的紀實小說的本片,圍繞的是作為案件調查當事人的羅伯特本人之所見所聞而展開。除了高度逼真地還原十二宮案件的複雜難解與一波三折,芬奇更多著墨的,其實是包括羅伯特在內的三位調查者(另外兩人是羅伯特的記者同事保羅和警探大衛)的心理狀態——接近真兇時的緊張與興奮,以及案件重歸撲朔迷離後的失落與迷茫。眾所周知,由於關鍵證據不足以將嫌犯定罪,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之久的十二宮案件徹底成為了無頭懸念,徒勞無功的無奈結局也成為了羅伯特一生的心魔,此後他曾不斷嘗試調查取證,想要將嫌犯定罪歸案,可是依然無疾而終。以懸疑驚悚片見長的導演大衛·芬奇,拿起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連環殺人懸案這一素材,卻拋棄了以往絕大多數同類影片慣用的技法與橋段,既不執迷於表現殺人狂的兇殘可怖,也不著力於渲染案件的詭異離奇。在《十二宮》里,芬奇無時不在故意將情節去戲劇化,他以平凡的寫實,抹去了這個臭名昭著的殺手身披的神秘光環。就這一點而言,《十二宮》是在觀眾的心理層面上為此案作結。

7.《殺人回憶》??? ?? 2003年 導演:奉俊昊由於與《十二宮》的劇情頗有幾分相似,《殺人回憶》總是被與前者相提並論。同樣是改編自一起懸而未決的連環命案,同樣是追逐一個連續作案的變態兇手(只不過相比十二宮殺手,這個兇手的作案目標更有明確的針對性),同樣是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將嫌犯目標鎖定在一個人身上,也同樣在最後一步調查取證的過程中落空......然而,看似同樣是懸而不破的故事,《殺人回憶》與《十二宮》的著力點卻大相徑庭。《殺人回憶》通過案件牽帶出來的,是整個80年代韓國社會的生動圖景,那個始終隱匿在幕後的兇手,更像是一種黑暗力量的代表和化身。與大多數同類影片帶領觀眾一步步逼近並揭示真相迥異,《殺人回憶》更像是牽引著觀眾一點點遠離真相,直至最後發現真相徹底消弭。將影片至於上世紀80年代動蕩的社會大背景下,便不難理解其中的深意,彼時的韓國,確曾發生無數起這樣令人壓抑迷茫的事件(雖然未必都像電影這樣離奇飄忽),《殺人回憶》由此也成為韓國國民的一次集體回憶。正因為此,它總是被選入「韓國最好的十部電影」之列,甚至有不少人認為,它就是韓國電影的NO.1。

8.《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年 導演:喬納森·德米無論兇案最終是否告破,古往今來的絕大部分連環殺手電筒影都會把殺手刻畫成一個令人厭惡、痛恨的變態者。但也有少數影片,不按這一常理出牌,它們刻畫的殺手依然不減變態的氣息,卻具有了某種邪性的魅力,不再像一個典型的反派,而更像一個無法被定義的異類,甚至英雄。在這類影片中,開宗立派的當屬摘得多項奧斯卡大獎的《沉默的羔羊》,安東尼·霍普金斯演繹的漢尼拔博士幾乎毫無疑問地可以當選有史以來最高貴優雅也最大膽張揚的連環殺手。他甚至都不像絕大多數兇手那樣隱匿在黑暗中,而是至始至終堂而皇之地出現在眾人面前,所有人都清楚他的可怕,卻依然需要他的幫助來偵破一起連環兇案。漢尼拔不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食人魔(雖然他曾多次表示人的肝臟就酒是無上的美味),更像是一個凌駕於世俗道德之上的超然存在。他以自己的是非觀審判人類,因此他殺死的,往往是他眼中的狂妄無禮之徒。同時,憑藉自己淵博的學識,他又能深入洞察他人的內心世界,成為警探克拉麗斯的良師益友。在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的50大電影反派中,漢尼拔博士毫無疑問地摘得頭魁,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榜單上屈居第二的是諾曼·貝茨,足見美國人對連環殺手的偏愛。《沉默的羔羊》後來拍攝的兩部續集都變成完全以漢尼拔為中心,都口碑不俗。2013年的同名美劇更是在全球掀起一陣新的熱潮。

9.《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2006年 導演:湯姆·泰克維爾讓-巴普蒂斯特·格雷諾耶沒有漢尼拔博士的超群智慧,也不及他萬分之一優雅,事實上,他只是一個出身在臭魚攤里的最底層屌絲。然而,在最污穢處誕生的他卻具有天賦異稟的嗅覺,註定成為一名卓絕的香水製造師。為製作世上最芳香的香水,格雷諾耶苦心孤詣地收集世間萬物的味道,而其中最珍貴的,是少女的體香。為此,他誘騙並殺害一個個美麗的少女,收集自己不朽的素材。格雷諾耶的變態,不再像過去的連環殺手一般帶著殘酷和齷齪的目的,更像是一個追逐藝術至高境界的瘋狂和痴迷。他用香水來拯救自己污穢的身軀,也相信最終他製作的香水能夠升華所有人的靈魂(從影片瑰麗盛大的結尾看,他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就某種角度而言,格雷諾耶和漢尼拔一樣,像是一名超然的藝術家。

10.《七宗罪》Se7en 1995年 導演:大衛·芬奇從誕生的那一天起,《七宗罪》就重新定義了連環殺手電筒影。影片所採用的七天、七雨、七罪互相咬合的解構,以及懲罰每一條罪行時指向明確的方式,共同組成了一篇具備嚴苛形式感的新佈道書。全知全能的殺手約翰·杜(John Doe,這個名字在英文中就是任何一個無名小卒之意),像上帝一般操控著案件始終。他沒有指紋、不留線索,就連自己的被捕也是自己一手設計。機智的警探到頭來只是淪為他實現目的——警醒墮落的世人——的工具。《七宗罪》是大衛·芬奇對當代社會中人在物慾橫流中迷失的一次有力批判,直接催生了一大批徒具其表的仿效者,然而後者大多難以模仿那莊重肅穆的宗教氣質,淪為浮躁的爆米花電影。《七宗罪》不但讓向來與變態殘忍劃等號的連環殺手徹底超越了是非善惡的評判,而且第一次讓一個連環殺手真正具備了崇高感,堪稱電影史上最完美的連環殺手。
推薦閱讀:

他殺掉了每一個為他懷孕的女人
連環人命案

TAG:大連 | 惡魔 | 手電筒 | 殺手 | 連環殺手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