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是什麼節?小SHUI科普時間到!
大家都知道明天是清明節
可很少有人知道
今天也是我們傳統節日哦
今天是冬至後第105日
古稱「寒食節」
寒食節顧名思義,在這天禁煙火,只食冷食。這是所有傳統節日中,唯一一個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今天,小SHUI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曾是我國第一祭祀日的節日!
寒食節的由來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他國,大臣介子推追隨左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的日期
寒食節還有「一百五」的別稱,這是由於寒食節時在冬至日後的105天。一般情況下,都是在清明節的前一二日。宋代蘇轍的一首詩《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堯臣《依韻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風雨急,斜飄細濕春郊衣。」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鑽木取火。唐代詩人韋莊的詩:「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
寒食節習俗
禁火、禁煙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蘇軾的《望江南 超然台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後詩人煮茶的行為。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
拜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寒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於墳」、「折柳枝標於戶」、「插於檐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於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古今踏青
據《武林舊事》記載:「清明前後十日,城中士女艷裝濃飾,接踵聯肩,翩翩游賞,畫船東鼓,終日不絕。」宋時詩人吳惟信詩云:「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萬株揚柳屬流鶯。」即是當時踏青盛況的真實寫照。
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去踏青,文人雅士們聚會,曲水流觴,喝的微醺的古代文人一起抒發詩情,儘是快意,但我們現代人也有自己的方式。現代踏青和好友或家人一起,去附近的公園觀鳥賞花,野餐風箏,或去附近的景點遊山玩水,也有部分人會選擇遊樂場或農家樂。不管怎樣,能在春日和親朋好友一起出遊踏青,都是一大樂事。像白居易曾說過:「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歷史長河。
不過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揚,卻是千年如一的。雖然現代生活中,人們對寒食節沒有對清明節那樣重視,但我們應該知道,寒食節是我們的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需要重視和傳承,不應該被遺忘。
綜合整理自網路
責任編輯 | 大拿
編審 | 劉惠婷
推薦閱讀:
※仁澤易道:這幾個時間出生的人,男有老闆相,女有富婆命!
※八字命理 :教你從出生時間看一生吉凶福禍!
※《時間之問8》4年1閏,400年多少閏?
※有朋遠方來播出更新時間什麼時候 有朋遠方來哪個台播出 有朋遠方來節目內容介紹
※杜君立:時間的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