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杜甫的三峽行吟

  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正月元旦,吉日良辰,杜甫誕生於黃河流域河南鞏縣瑤灣。七歲時,始學為詩;九歲習字;十四歲聽樂曲,出與文藝人等交遊。從青年時代開始,杜甫就曾漫遊晉,漫遊吳越、齊趙,漫遊宋梁、齊魯,歸東都,赴長安……在漫漫人生之旅中艱難跋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他後來成為唐代偉大詩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杜甫的位置在詩壇。年輕心高氣盛的杜甫,其官運總是不亨通。第一次,京兆貢舉,沒有考上;第二次,長安應試,又榜上無名。後來應召作文,又無結果。但他始終堅持作詩,堅持歌吟,洞察世事,體察民情,在坎坷曲折中寫下了許多詩文,初步統計,現有杜甫的詩和文有1400多首(篇),傳誦千古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等名句,以及《三別》、《三吏》、《兵車行》等等名篇,使杜甫戴上了「詩聖」的桂冠。作為政治家,杜甫沒有成功,但作為詩人他自己是感到滿足的,廣大人民也是十分稱頌的。在泱泱華夏民族,杜甫是以詩名世的精英。  由於安史之亂的原因,長安淪陷,杜甫的「杜工部」職務大約半年光景便被吹掉了。鬱郁不得志的杜甫雖在仕宦航程中落下了風帆,卻踏上了東下長江三峽的人生之旅。  一、雲安南中吟  永泰元年(765年)春,杜甫五十三歲時,攜家離成都,乘舟南下,經嘉洲(樂山縣),戎州(宜賓市)、渝州(重慶)、忠州(忠縣)、流離途中,病在雲安(雲陽縣)。他在雲安養病的一年裡,生活艱辛,十分不便。詩云:「雲安沽水奴僕悲」,連家裡的傭人為取水而發愁。面對偏遠山城,發出了「雲安縣前江可憐」的哀嘆。「兒扶猶杖策,卧病一秋張。白髮少新洗,寒衣寬且長。」頭髮掉了,瘦骨如柴,衣也變寬長了,可憐兮兮,詩里行間,吟出了他病魔纏身,內心凄涼愁苦之情。杜甫在雲安,雖身處困境,身染重病,仍憂國憂民,他的眼光仍然關注黎民百姓的艱難困苦,「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發船何郡郎?」雲安產鹽,背鹽女的勞動生活進入了他的詩篇;雲安臨長江,船工打鼓開船的情景也被詩人所描繪,「玄甲聚不散,兵久食恐貧」。憂國憂民之情,洋溢在詩行之間。「前年渝洲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史」。流露出杜甫聞殺官顯貴、貪官污吏之快感,愛憎非常鮮明。「詩言志」。杜甫所言之志,所抒之情,同廣大黎民百姓是休戚相關、息息相通的。在雲安一年裡賦詩45首。當地人民大眾為紀念詩人杜甫,在江南岸鳳凰山麓的「張飛廟」內修建一座「杜鵑亭」。杜鵑亭是以杜甫在雲安作的《杜鵑》詩而命名的。「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涪萬元杜鵑,雲安有杜鵑。」  明代曹學位曾題詩:「春林血淚染青山,羈客中霄忍淚聽,何處蜀山不啼遍,雲安偏有杜鵑亭」(《杜鵑亭》)。這首詩情地寄託了人民大眾對杜甫的緬懷之情。雲安杜鵑亭曾幾度興毀。現有的「杜鵑亭」系光緒元年(1875年)重建。兩樓一底,木質結構,紅窗綠瓦,畫棟雕欄,高16米,由24根紅圓柱支撐,富麗堂皇。樓上匾額「江上數峰青」幾個大字,耀人眼目。亭中掛著詩文書畫,琳琅滿目,四壁生輝。立有杜工部牌位,陳列著杜甫畫像。登上二樓,臨江聽濤,江上風情,大江東去令人油然想起詩人杜甫在雲安病中行吟的情景,廣大人民群眾永遠忘記不了他們心目中的「人民詩人」!  二、夔州詩興多  大曆二年(767年)夏初,五十五歲的杜甫遷徒夔州(奉節縣)。因為夔州都督的照顧,使杜甫主管屯田100頃,買及西攘溪柑桔園40畝,在夔州白帝城附近的草堂村過著穩定而較優裕的田園生活,一住就是三個年頭。在草堂村杜甫寫了許多有關屯田的詩:「東屯大江北,百頃平若案。……主守問家臣,分明見溪畔」(《行宮張望補稻窪水歸》),「西成聚復散,不必陵我倉」。秋收後,他把收成分獻出,慷慨地分送一些給鄉鄰們。他的房前屋後種有棗樹,鄰居一個貧婦常偷偷地上樹偷棗子,杜甫明知道這事,卻並不責怪她。「柴門果樹向千株。丹桔黃柑此地無。……桃溪李徑年雖古,桅子紅椒艷復殊」(《寒雨朝行視園樹》)。  在夔州的草堂,杜甫身在民眾之中,對於下里巴人所唱的歌,總是懷著興趣,百聽不厭,「萬里巴渝曲,三年實飽閣」(《暮春題西新賃草屋》)。從人的地方,因此,夔州(奉節)有了「詩城」之美名。  在夔州的草堂,杜甫寫了一首《秋日夔府詠懷>,五言百韻,長達1000字,是他詩集中最長的一首詩,但因用典太多,詩意晦澀,內容又是敘述詩人同禪宗的關係,承認自己是佛教信徒。杜甫到晚年似大徹大悟了,可立地成佛。這自然是時代和自己的思想局限所致。  在夔州草堂所寫的《秋興八首》,是這時期的重要詩作。「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聲情並茂,活現出詩人每當落日斜照白帝城時,總是對著北斗星而想念京城的情景。奉節古城的南大門依然叫「依斗門」。每登奉節城門,令人發思古之幽情l『『千家山郭靜朝暈,日日江樓坐翠微……」白帝城周圍,千家萬戶恬靜地沐浴著朝霞,江邊之樓,籠罩在青翠的山色之中。詩意何等盎然,詩情多麼濃郁呵!《秋興八首》之六:「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塵接素秋」句,《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等,其寫景抒情達到了極致,傳誦千古!  尋訪夔州草堂「杜公祠」遺址,讓人深深地緬懷杜甫,從白帝城沿草堂河走,約行八華里可到達。放眼一望,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果園茂密,似人杜甫當年之果園。後人乘涼當不忘種樹人。今存「重建杜工部西草堂碑」一塊,系清光緒三十五年度謹撰和敬書,字跡清晰可辨,碑刻中描敘了草堂的環境和自然風光,「山頭桃李」,「流泉自繞」;也記述了詩人寓居草堂的心境:「故園之思」,「飄零之怨,」思古之情,等等。觀瞻拜渴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夔州草堂「杜公詞」遺址,令人久久地留連忘返。偉大詩人杜甫將永遠活在人民的中心。  杜甫寓居夔州草堂,還有一件鐵事不能不提。都說李白斗酒詩百篇,被稱為酒仙,而杜甫的嗜酒也不亞於李白。他在《壯遊》中吟道:「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情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多茫茫。」可見早在十四五歲時,杜甫就自稱酒豪了。後來,他同李白等也是有酒同醉的。在長安任左拾遺時,「朝回日日典賣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曲江二首》)。杜甫在夔州的草堂已是五十有六了,有一天,夔州刺史柏茂琳設宴,杜甫赴宴後,騎馬醉歸,從白帝城放馬飛跑下瞿塘,「低身直下八干尺」。不料,馬失前蹄,杜甫被摔下鞍來受了傷。朋友們聞知後,前來看望他。受傷後的杜甫見到友人,賓主相互提攜,在草堂浣花溪邊,席地而坐,開懷痛飲,朗朗大笑……  大曆三年(768年),詩人杜甫別夔州出三峽南下瀟湘,開始他人生中最後的飄泊生涯,舟行三峽,他沿途都在喝酒,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酒香飄雲霧……出三峽後,進入湖南嶽陽洞庭,船艙中仍被酒罈、酒罐擠得滿滿的。可見,詩人杜甫一生從小嗜酒,老來愈飲愈烈,最終不幸死於牛肉白酒,這不能不說是個沉痛的教訓,中國有悠久的酒文化,但嗜酒畢竟有害,應以詩人杜甫之死為戒矣。  地以人名。壯麗的長江三峽,因為有杜甫晚年的四年流離生活和400多首詩篇問世,給三峽增添了無比絢爛的光彩,留給中國和世界人民無限緬懷的人文景觀!      

[2005-01-13]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推薦閱讀:

中央「巡視組」進駐三峽集團遐想
《三峽》過關練習
真名、網名和馬甲====三峽在線
《文化三峽》詩文鑒賞·宋玉與三峽
江湖三峽

TAG:三峽 | 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