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孔子退場-再認識儒學體系
1部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德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從而達到大家相互之間友好相處,無欺壓現象。本來這種主張完全是談論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倫理,而人類的生存恰恰需要情感之間的聯繫。所以這種主張還是很經典的。可以說在論述人類道德情感方面直到現在,甚至未來都是很適用的。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2部分以孔孟為載體的時代儒家代表孔孟之道:他們的主張主要是針對當時諸侯國紛爭來說的,他們在儒家思想那種只談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問題上更詳進了一步,加入了階級特性,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等關係。而這其中那些只闡述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時還是很經典的,但是那些從當時的社會生活現象來闡述的道德問題,既他們把民眾的困苦簡單地歸咎於諸侯國的紛爭,同時諸侯國把周天子不放在眼裡而帶來的禮樂甭所造成的。使得其有些主張具有階級特性而埋下隱患。
3部分漢武帝後的儒家制度:他比孔孟之道更詳進了一步,這些孔孟的學徒們在吸取以前參政的教訓,再結合當時的封建皇權使其儒家思想在實際實踐中具有極強的階級特性。最典型的就是「三綱五常」的強化,從此中華民族的苦難才真正開始了。他們隨著時間異化成了不是宗教類似宗教的儒教。
4部分民間的道德規範:就是民間的道德感情聯繫規則,而且他要遠遠多於孔孟之道所歸納出來的,並且絕大部分雷同。因此即使沒有孔孟之道,這些道德規範仍然會在人們之間存在完善下去,而孔孟之道不過是結合當時的社會制度著重強調了而已。所以雖然民眾生活在低層,他們為生存而掙扎,但是人類的情感又是最基礎的協調聯繫方式,結果儒家思想所主張的內容反而在他們中得到體現。
5部分記載儒學的書籍:例如《論語》,《春秋》等等。他們僅僅是記載了儒家思想和其相關的歷史內容的書籍而已。
在這5類部分中,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的闡述和實踐。而不同點就是儒家思想僅僅是闡述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具有人類廣泛性。孔孟之道雖然他具有奴隸主的階級特性而論為奴隸主餘孽的嫌疑,但是他還不失最初的儒家思想的主張,從而使其還是留下了許多的經典。儒教由於封建主皇權比奴隸主的權力更集中,控制力更強,使得孔孟之道由於其階級特性留下的隱患在此得到發揚光大更具封建寄生性而變得虛偽。民間儒家道德規範因為其人數眾多,又處於低層反而淳樸些,但是又恰恰其處於低層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向封建皇權靠攏使得有些變成了儒教,比如家長制和宗族制度就是儒教的預備役隊伍。儒學書籍僅僅就是書籍。所以我們看到儒學書籍是最無辜沒有對錯的,儒家思想是經典的,至少錯不在他,孔孟之道是需要我們還原其歷史真相,而需要歷史唯物科學地對待,民間道德規範是需要我們正確引導,積極關懷的。而儒教才是我們需要拋棄,批判,認認真真對待的。
我們再來看看儒學體系以孔孟為代表的孔孟之道產生的時代背景。孔子所說的天下紛爭,禮樂崩的社會亂象,其實是周天子下的各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這些兼并戰爭帶給了各個階層不同程度的苦難,而且我們要注意到這個紛爭之亂象和奴隸起義、低層民眾因生活苦難禮樂崩而起義的社會亂象是不同的,正因為這個不同的沒有大量低層民眾參加的紛爭,使得當時的大量學說主張基本上是忽略了低層民眾的根本利益,他們考慮的多是諸侯國的利益或者是個人的認識問題。偏偏此時的各諸侯國根本就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因此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他們的學說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為諸侯國服務的,而不是為周天子服務的,也不是為低層民眾(包括大量的奴隸)服務的。一旦某些學說主張得到諸侯國的認可,那麼這些學說主張人就能夠得到諸侯國的重用。這種重用帶來的是權力、金錢、生活的同時豐饒,而且能夠在政治實踐中獲得名聲,而這些反過來又證明了這類學說的某種意義上的成功,從而對學說主張人來說是真正的做到名利雙收。而這完全是一種寄生形式,學說主張的實踐完全是寄生在諸侯國的身上,本質就是服務於權力和實力,不同的就是有些學說主張是協調各個階層而共贏以法家為代表,有些學說主張是協調人類和自然的關係而共贏以道、五行為代表,還有些學說主張是協調現有具有政治權利的各層共贏,同時善心之餘給點湯給低層民眾這個以儒家為代表。另外還有些學說主張是長痛不如短痛,更看中實力的有效實施這個以兵家為代表。由於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處於奴隸制末期和一旦獲得諸侯國重用所帶來的豐厚回報,使得寄生學者越來越多,越來越廣,而這個才是今天大家所批評的官本位思想,御用文人的真正罪魁禍首。就是資源向權力集中,由權力來享用最多的資源。那麼今天受人詬病的儒學的硬傷在哪兒呢?其實就是他只探討闡述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教育感化問題,而閉口不談人與人之間的生存生活協調問題。也就是說他的前提是不用為生存操心,而儒家所探討的道德問題是在滿足生存之上的貪婪所造成的人際危機。在當時能滿足這一條件的只有奴隸主貴族和少量的自由平民,這個問題的表現就是諸侯國紛爭。所以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他的硬傷就是學說主張是建立在滿足生存之上的,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孔子鄙視低層的體力勞動者,而事實是為生存掙扎的低層民眾要比貴族多得多,這也是他論為奴隸主餘孽嫌疑的原因,同時也可以解釋在當時諸侯國兼并生存危機下,孔子的四處碰壁就不足為怪了。偏偏也就是因為這點才使得比奴隸主權力更為有效的封建主捧為聖人典範。可以說這個諸侯國紛爭時代的奴隸主的寄生生活結合周王朝的奴隸主禮儀催生了現實的寄生觀念才是我們今天所有問題的根源。
這種寄生觀念把我們的社會結構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就分成了3個部分。上部分是以圍繞封建皇權的官場既官僚權貴。下部分以低層的大量初級生活資料生產者的農民階層。中部分就是非官非農的自由平民階層,這一部分主要是以讀書人為主,還包括少量的富人。官僚權貴處於上層,他們的利益模式是奴隸主的,但是其政治模式卻是封建主的。他們是完完全全寄生在低層的農民身上。由於時代的硬傷,所以一直到現在低層的民眾特別是農民除了毛澤東思想外,幾乎沒有關注他們利益的學說主張,農民一直被排除在利益分配之外,他們一直被其他各層寄生吸血。這也就是今天還是有那麼多人瞧不起農民,而農民則想盡辦法要脫掉農民標籤的歷史原因。官僚權貴對於農民階層的態度,用一個不好聽,我個人不是侮辱心態,但是卻最形象的來說就是「養過年豬」,所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而且還有一個奇特現象,就是農民比商人的社會地位高,但是其實際生活水平卻比商人底。所以我在此強調別把自私自利完全怪在農民身上,因為其他階層任農民自生自滅也就算了,還要寄生在農民身上吸血。另外的一個非官非農的階層呢,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從低層農民產生,也有以前的沒落貴族階層,這一層是向下寄生在農民身上討生活,向上寄生官僚權貴鑽營財富。由於封建皇權從隋朝開始只承認科舉方式從官僚權貴外擠進來的其他階層的人,所以這個階層產生了一大批的讀書人,而在隋朝之前的讀書人主要是靠春秋戰國時期的模式既自我提高學術修養以期獲得官僚權貴的認可來擠進官場。所以這之前的讀書人還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和原則。但是科舉後,讀書人的增多使得大批的帶有寄生思想的人完全淪為了皇權的奴才。
我們再來看看這三個階層的歷史演化:1,官僚權貴:春秋戰國前基本上是奴隸主貴族,但是隨著秦國統一六國,就只剩下了秦國貴族,雖然秦國變成了封建集權國家,但是在皇室里仍然是奴隸主利益繼承模式,因為秦國皇室其實就是諸侯國奴隸主貴族,而且其宮廷禮儀就是周王朝奴隸主禮儀,特別是封建皇權比周天子的權力有過之而不及,而其他的貴族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商鞅變法發展起來的。而後期隨著農民起義的改朝換代,那種悠長歷史的老貴族沒有了,以前的老貴族,老官僚權貴都逐漸被新官僚權貴所替代,從唐朝開始,這些官僚權貴中還加入了北方游牧民族貴族。在這個替換過程中變化的是官僚權貴的出生。世襲讀書人,低層農民和游牧奴隸主成為了新的官僚權貴,而且是越往後從農民階層出來的越多,同時跟隨改變的就是上層的氣質了,在晉朝前這些貴族還有些責任感和血性,而在唐後變得越來越自私、頑固、墮落,這一點不能不說是農民階層出生的官僚權貴的通病,而這個通病就是從諸侯國的兼并戰爭時代各個學說主張不考慮關注低層的民眾特別是大量的奴隸的生存問題落下的,包括今天的世襲現象也是那個時代留下的病根。而其中不變的是秦朝建立的官僚利益繼承模式,既奴隸主利益模式,核心就是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幼,典型的私人家庭利益模式。2,農民階層:在秦朝前其實就是奴隸,在此後加上改朝換代的沒落其他階層的人,雖然經過秦朝的改變,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改變自身利益的機會,但是能成功的畢竟還是少數人,而不變的還是擺脫不了被寄生吸血的命運。3,非官非農階層:這個在唐前變化不大,只增加了吃佛家飯的人,在隋後增加了大量的農民階層的讀書人,不變的是期望擠入官僚權貴的心。
我們再看這三層結構的利益分配關係:1,官僚權貴,其本身本來就是奴隸主貴族利益的變種,所以他們佔據了所有的社會資源,雖然歷史上不準其官員經商,但事實上是官商不分家,最典型的方式就是家中一人在朝作官,其他的「七大姑,八大姨」則經商。同時由於其家庭利益的世襲往往捆綁了社會利益而變的相當的頑固和自成圈子。因此在許多的政策制定和執行上都是為維護獲取自身圈子的利益而進行的,典型說法--官官相衛、刑不上大夫,另些特例就是量身定做的招聘條件,婚姻上的門當戶對等。一旦他們在維護獲取自身圈子利益上完全遮斷了中層和下層能夠進入官僚權貴的機會時,也就離改朝換代不遠了,這一點也可以說明為什麼歷史上的變法都失敗,而往往是通過改朝換代這種把整個官僚權貴從上到下翻個底朝天才稍稍地緩解了下矛盾的原因。比如當前的所謂「仇官」,每當社會上出現了官場靶子,大家都出乎意料的目標相同,其實他背後的意思就是說,官僚權貴把其他階層的人的出路給遮得要完了,他的另一個反映就是世襲問題變得很嚴重了。就比如公務員考試製度是個好東西,可惜的是這個好東西成了有些官二代搞世襲的漂白劑了。2,農民階層,由於歷史上的所有改朝換代的結局都沒有給農民帶來長久的福利,同時處於中間階層的表現屢屢讓人失望(主要是讀書人),使得農民越來越麻木了,也就越來越自私自利,更加的自己顧自己了。也就對中層,上層的事情越來越漠視了。所以農民階層對官場抱有不信任、迴避、提防態度和對中層的冷眼旁觀也就不奇怪了。可以說農民完全處於一種自生自滅的利益分配中,但是一旦官僚權貴的利益有什麼損失或者想獲得更多的利益,首先想到的就是從農民身上找補回來,所以不管興亡農民都遭罪。3,非官非農的中間階層,最明顯的就是讀書人,在歷史上讀書人為民辦事,就不受官僚權貴的歡迎,而不為民辦事呢,則不受民的肯定,可以說讀書人是兩面不討好。而事實是為民辦事的讀書人很少,撈取私利的多,使得讀書人越來越被誤解而成了個貶義詞了。而在現代又增加了個工人,大家再看看工人對農民的態度吧,可以說下崗工人的下崗遭遇被農民冷眼旁觀而得不到支持,和他們自認比農民好是分不開的。還有一個就是民族資本的問題和讀書人是一樣的,為什麼我們的民族資本發展不起來,就是因為他被官僚權貴當「養過年豬」而面臨隨時都有可能成為政策的犧牲品,另外由於其對低層民眾的剝削也使得他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同時大家也再看看世襲問題,除了農民是最不希望自己子女繼承自己的事業外,其他的兩層哪個不是希望子女繼承自己的事業,這點在官場尤甚,其次是有錢人,而對於無錢無勢的就是希望子女繼承自己的職業,這一點在企業里,事業單位里的基層職工中最明顯,在效益好的壟斷性國企中從上到下都是這樣,比如內部招聘。只有當他們連這點也保不住的時候,他們才想起了農民,才想起了腐敗。這些都反映了一個問題,凡是比農民職業更好的社會分工和福利都沒有農民的份。而其他的也沒有認認真真地為農民考慮,謀取過利益。農民只不過是他們謀取優質生活的棋子而已。
我們再來看讀書人的歷史演化:在秦朝前基本上就是各個學說流派的人,在漢武帝後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學流派的人寄生皇權佔了上風,到隋後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學流派的人因為科舉制度得到大發展,而其他學說流派逐漸消失了。到了明朝因為八股取士,這以後的讀書人基本上都是孔孟門人了。所以這才有了讀書人就是儒生的誤解。而這個誤解一直到現在都是這樣。
我們再來詳細了解一下儒生:他們可以分為6類:1,有天賦,智商高,品德高尚的儒生,這類儒生人數少,但是卻知名,這類人往往是開朝名臣良將,而且他們學習的東西還包括其他流派的主張,嚴格來說他們是超越了儒生,囊括儒學的真正知識分子,他們已經算不上是儒生了。2,有天賦,智商高,品德大眾化的儒生,這類儒生相對多,主要以大量的官員為主。3,有天賦,智商高,品德底下的儒生,這類儒生人數少,也很知名,但是危害也很大,那些奸臣,腐儒就在這裡面,事實是他們的所作所為證明他們已經算不上是儒生了。4,沒天賦,智商大眾化,品德高尚的儒生,這類儒生人數多,那些德高望重的學者和老者就是。5,沒天賦,智商大眾化,品德大眾化的儒生,這類儒生是最多的了,所謂的酸秀才,無力書生就在這類人里。6,沒天賦,智商底,品德底下的儒生,這類儒生不少。他們其實不是儒生,他們是形儒而已。就是掛個儒皮而已。那些靠權錢買來功名的就是,尤其是官僚權貴里的紈扈子弟,花花公子居多。這6類中,1類,3類,6類都是務實派,區別就是1類和低層民眾共贏,3類和6類以私利為中心;2類,4類,5類都是孔孟之道的忠實者,不同的是4類的人品要比大眾化的道德水平要高得多。
而真正對儒學造成災難的是這4類人:1,智商有限的半壺水響叮噹的人,這類人往往從記載儒學內容的書籍中「望文生義,斷章取義」,同時因為能力問題,所以他們能夠進入官僚權貴的數量很少,但是留在民間的卻很多,這類人往往都是教條主義者,而他們又通過言行影響了周圍的人,更可怕的是其中有許多又做了夫子,還有些到老來成了大家口中的迂腐之人。像儒生中的5類和6類人;2,是智商高,心術不正的人,這類人由於智商高是能夠讀懂記載儒學內容的書籍,但是為了迎合封建皇權能夠進入官僚權貴而對其進行有選擇性地繼承,甚至扭曲。這類人的代表就是儒生中的2類和3類人。這4類人都是在利用封建皇權賞識儒教能夠維護其統治,而做出的寄生行為。這也是為什麼開朝時基本不用儒生,而建朝後卻大量用儒生的原因。同時這4類人基本上對改朝換代持觀望態度,特別是2類和3類儒生他們既不背叛舊主,又在為新主服務做好準備。可偏偏這4類人又最多最廣,所以每個開朝封建君主都對他們的開朝前的不支持和開朝後的投懷送抱的行為採取了默認的態度,因為他們的憑據就是「治天下要靠讀書人」。另外的儒生中非真儒的第1類人多開朝名臣和民眾尊敬的官員,第4類人多開明的長者和忠義之士。而偏偏這兩類人又成為了書籍中記載的儒學歷史人物。這是因為這兩類人在為權力服務時,心中也裝著民眾的苦難,在實踐中充分地協調官僚權貴和農民之間的利益分配達到共贏,也就成了儒學的典範,事實上他們應該算為儒學實踐的外援。其實前面所說的對儒學造成災難的類似現象,還有道家的長生不老葯,佛家的南北朝亂世都是這種有寄生觀念的人寄生皇權在實踐中敗壞了道家,佛家的形象,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他們都是隨時準備著擠進官僚權貴而口手掛著形儒(就是作秀),甚至,如果能夠得勢還想取而代之。長久下來不良的生活實踐經驗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選擇,反而對儒佛道里的古典樸素唯物觀越來越模糊而視而不見了。這種現象在現代還體現在全民英語,腐敗D員違背G產D思想上,這裡變的是把儒學換成了英語,G產D思想,不變的是披羊皮撈私利。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是他們的手段和特長。
我們再看其他學說主張對儒學的影響:由於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的硬傷(忽視人的生存生活問題和孔子的鄙視低層勞動者)使得他和諸子百家中的法家,墨家在思想上對立。但是卻和兵家的操作手段相融合。而在孔孟之道和儒教的階級特性中,和道家,陰陽家,五行家,佛家的一些觀念融合。所以在漢武帝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能夠受到儒家認可的只有兵家,並且是認可兵家的謀略和手段(因為這個對利益爭奪,官場斗有用),卻不認可實打實的戰爭(卻擅長紙上談兵)。而自然科學類中的只有中醫和農業發展了下來。其他的都在苦苦掙扎。孔孟之道之所以能和道家,佛家兼容,是因為他們都強調個人的人心修養而達到與人為善,儒家強調的是個人道德修養而與人謙讓守禮,道家強調的是人順應自然而為,所以講究內心的平靜而與世無爭,佛家強調的是個人內心的感悟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麼道家和佛家給儒家又帶來了什麼不好的方面呢?道家的主要是因為其宇宙自然道,把人的自然生息繁衍用道德來過分的提高而造成客觀主觀不清,這個和儒家思想只談道德不談生存相通。佛家的主要是因為其一切皆空和因果報應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這些在孔孟之道上還沒有體現,而是在南北朝經過佛亂後,他們的兼容融合才慢慢地體現在儒教上,道家融合最具代表性的就主要體現在「孝」上,孝的道德基礎,就是大家熟悉的有父才有子和父教子的這種繁衍因果關係。在孔子的道德觀點裡他更強調的是子感激父,這時的道德承載體是子,被承載體是父,是子發自內心的真情感激而孝父,是主動的。而儒教呢,他強調的是子應該感激父,此時的道德承載體是父,被承載體是子,變成了子必須孝父,是被動的。這種承載體的一顛倒,把孔子的發自內心感激的孝變成了儒教中的孝成了父的特權和恩賜。也就是說把有父才有子這種大自然最本能的生息繁衍變成了父的主觀功勞。這個從孔子所說的三不孝在民眾中的影響就可以體現出來,事實是我們所熟悉的三不孝是無後為大,而孔子的三不孝是父不義、子不勸為大。大家看看在有心人的操作下把三不孝中,最大的不孝給變了,大家再看看現在我們又有多少的家庭中,兒女敢去勸父母不要去貪污,不要去投機取巧,不要耍小聰明去貪便宜?恐怕此時的兒女去勸會招來一頓臭罵,此時的父母還會振振有辭,沒有我哪有你,沒有我的辛勞哪來你的好生活。這種類似問題在封建皇權里就是朝廷做了本來就該給民眾的變成了朝廷的恩賜,在現代就是我們的政府本來做的工作就是他們的本職工作,卻當成了他們的功勞。就是說把義務變成了權利,換個說法就是只見權利不見義務。這種融合造就了我們社會中普遍的公私不分,賞罰不明,職責不清。佛家融合的就主要體現在寬容無極限上,明明吃了無數的虧,還要不停地寬容來表現自己的道德高尚,老是認為我會感化別人。這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截取了的:以德抱怨。結果就是越來越不長記性,越來越懦弱,越來越沒有血性了。由於儒學天生的硬傷不談及生存生活問題,使其缺乏客觀態度,再在吸取了道,佛兼容觀點後,就更具有隨意性,結果就帶給了我們一個沒有「度」的隱患。這個隱患就是沒有社會基礎標準,結果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最後就是和稀泥,也遲遲形成不了公平,平等的社會公德和社會責任。這也是我們人治流行,法治卻一直真正建立不起來的原因。
在此,我再次詳細的討論下儒家和道家的融合問題。
儒家和道家的融合,帶來的主要問題就是客觀主觀不清,看問題就老是糾纏於問題的結果,而不去看問題的根本原因。比如前面「孝」的問題,我們現在來看兩個假設結果。1當前我們的孝,被顛倒承載體的孝,由於這種孝對晚輩來說,就是長輩的特權,這種特權事實上就是長輩的晚年生活質量是和晚輩的生活質量捆綁在一起的,而這一點也被真正的不孝子女所利用,反過來不孝子女就更不孝了,所以越是有錢有勢的家庭,其子女的世襲繼承性就越強,其子女的自主選擇性就越小,從而在心態行為上養成要麼是過分懦弱,要麼是過分囂張跋扈,不管長輩犯了什麼樣的錯,晚輩只有服從的資格,沒有批評的資格,孝成了長輩的免死金牌,而晚輩的服從用孝來感化維持,這種一相情願的感化帶來了問題的解決嗎?沒有,結果就是家庭悲劇不停的重演,而我們的民眾呢?除了嘆息,就沒有認真去思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等到悲劇重現時,繼續用孝來自我麻痹。2 如果我們還原孝的承載體的真正位置的話,那麼孝就不是長輩的免死金牌了。如果長輩犯了錯,是不能再要求晚輩的無條件順從了,此時的長輩才可能會認真地平等地對待晚輩,因為他如果犯了錯,是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諒解,甚至會帶來懲罰,這個時候才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孝。假如有這種選擇,您會選擇那種?是選擇長痛還是短痛?事實上當前這種被顛倒承載體的孝,他的實際操作原理,和儒教強調的忠於皇權是一樣的,這也是有些老人倚老賣老、為老不尊的把持所在,就是把人都會老的自然生息現象過分的用尊老來強調,是被「顛倒的孝」的另一個變種,其實都是人潛意識裡不願放棄老人的生活特權--過分佔有社會資源,也是這個潛意識才造成有些人對犯錯老人過分的「將心比心」,因為這些倚老賣老、為老不尊者總是會得到大量人的這種諒解和謙讓而得不到應有的懲罰,才是他們有恃無恐,甚至把問題直接推在後輩們身上,這個問題也是我們社會監督乏力,執行力欠缺的類似原因,也就是缺乏「度」的把握,造成人類情感在不合適的地方、不合適的時間在不合適的事情上不合適的泛濫,結果是照顧了個人道德,卻損害了社會責任,最終還是照顧不了個人道德。在這裡面長輩,皇權相對於晚輩,平民農民來說,他們是既得利益者,處於強勢,所以對於晚輩平民農民來說,長久下來造成了軟弱的性格,進而就是民族的軟弱性格,同時也就缺少了創新精神,而且這個問題在漢民族中最嚴重,現實中的各類社會問題也是在漢民族身上最多,也比其他少數民族墮落的更多、更快,而在一些少數民族漢化越輕者反而比漢民族更淳樸,更團結,也更要對外,這個現象提醒我們要反思為什麼會這樣?
這種融合還帶來了另外一個客觀主觀不清的現象就是戰略上的過分自信,而戰術上卻裹足不前,這種現象往往帶來的後果就是戰略目標還沒有實現,卻因為戰術的失策而毀了戰略目標的達成,這一點在外交和民意表現相左最為明顯,特別是對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和對本國民眾的忽視就是這種體現,同時全民英語,富不過三代也是這種弊病的體現。對自己的戰略能力,文化融合的自信是沒有錯的,但是不能只靠上層設計執行,低層民眾自生自滅而不參與,甚至依靠犧牲低層民眾來達成,不要到了低層民眾反而會起反作用時才來收民心,那時黃花菜都涼了。事實上當前民眾的所謂「仇官」,對官場上問題抱著看「狗咬狗」的心態就很不好了,特別是當前國際形勢嚴峻,而國內問題嚴重製約帶來的對外處理上投鼠忌器都是這種融合的不良後果。我們的經濟嚴重依賴外貿,而內需遲遲發揮不了核心作用就是表現,這種表現和發展經濟就是為了民眾更美好的生活是不相符的。儒家和道家的融合帶來的不良後果還有報恩感恩問題,我們社會的報恩感恩在有些人心中還是沒有樹立起其社會責任,社會公德的慈善觀念。而是把這種慈善做成了個人的道德投資轉化為利益投資,用別人的生命生存換取別人的忠心。典型代表「童養媳」,就是一種用別人的生命生存環境用拔高的道德來換取他們將來的順從,這些接受者在長大後基本上沒有自己的選擇權,一旦沒有達到慈善者的願望,就被視為忘恩負義。而這種慈善心態是和現代慈善的公益性,社會責任性不相符的,這也是我國黑社會能夠以情義捆綁而深度發展的相同原理。再比如,我們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因為長輩們的溺愛,連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讓做,而這種問題就是長輩們的幸福觀是寄生觀念造成的,是因為把這種幸福觀建立在別人為自己服務,而自己坐享其成,同時也是因為長輩們以前吃苦太多(其實就是低層民眾被上中層寄生的結果),從而過分地把後輩們成長中應該經歷的風雨給遮擋了,也因為儒道的兼容而缺乏的「度」的把握,沒有定位好什麼是苦,把苦給極端地去掉了,在這種觀念下,那些權貴家庭多權二代,富二代的紈扈子弟、花花公子也就不足為怪了。特別是這種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子女過於放縱而缺乏社會自立能力,所以他們的未來就只有在父母輩的安排下而覺得理所當然,而父母也被迫選擇了子女的美好生活而侵犯了社會公平,從而帶來了嚴重的世襲問題和不公平現象,這個就是戰略上的子女幸福生活和戰術上的子女社會自立能力的不協調問題,也是我們家庭教育上最大的失敗之處。在把握問題上也就是老從這個極端走到那個極端。把人性想得不是過於善良,就是過於無恥,而事實就是這種想法偏偏把人的人性向這兩種極端現象逼近變成了事實上的行為,又反過來證明了這種想法的正確性,行成了惡性循環。要不就是沒有社會責任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其實就是左右逢源,進退有據的立場,往往是從個人私利和不得罪人,而不是從社會責任的立場來說的,特別是社會中默認的那個不攙和別人的家庭糾紛的規則,就是這種立場的典型表現,那種在糾紛中提倡私了,而對社會公德的不良影響卻視而不見的立場也是這種表現,在這種觀念立場下,我們是不可能出現法制社會的,因為把道德情感,家庭情感凌駕於社會公平,社會責任之上,本質就是用道德感化來遮蓋生存生活問題,而又把這些生活處理經驗應用到國家政府行為上,那麼法律被「強姦」也就不奇怪了。
儒家和道家佛家融合還帶來了另外一個現象,就是對有限生命的定位問題。比如道家的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佛家的認為人是時間中的一部分。反過來說就是人,幾十年的人生是有限的,要善待自己有限的人生。那麼此時定位問題就出來了:一種人感悟到這點,要麼為民眾做點實事(這個才是感悟的本意),要麼就是消極地與世無爭;而另一種人呢,感悟到這點,其所作所為就沒有廉恥,沒有人性了,在他們看來及時享樂才是他們的生活中心。可惜的是這種人最多,影響也更大。比如有些好名者,認為好名出不了名,那就壞名出名,君不見秦檜能夠遺臭萬年,還有那麼多人能夠記得知道他,而那些為民的功臣呢,又有多少人還記得,另一類就是我在世時及時享樂,死後哪管洪水滔天。悲哀,人生定位的悲哀,這其中以儒生好名者居多,而這個好名不能不說是諸侯國紛爭中各個學說主張寄生權力撈私利的一個極端變種。
這些融合的共同點就是,忽視最基本的生存生活協調問題,過分提高道德感化的作用,達到一俊遮百丑的目的,從而帶來的是社會責任、社會公德、社會人文標準的長久缺失,也就是「度」和人文精神原則的缺失,所以我們就只有更看中生活經驗了,而不會管這些經驗是否合理、是否不侵犯他人利益、是否更符合社會發展了,其實這是一種違背大自然新陳代謝的行為。他給我們帶來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就是老是治標不治本,老是在問題的結果上糾纏,不去從問題的原因上下手。而這種現象從沒有多少人敢去碰「孝」這根高壓線就可看出來。其實今天社會的道德低下,社會墮落並不是我們早些年批判拋棄儒學所帶來的,而是今天為了生存生活的掙扎,使得儒家自己毀了自己,本來是用道德感化規範人們行為但卻因為生存反而帶來更大的道德敗壞,是因為儒學的硬傷並不能解決絕大部分民眾的生存生活問題而帶來的。典型代表:前一時間的「收破爛人用國旗包垃圾」的爭論就可看出這種硬傷。比如「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一觀念,大家想沒想過,如果明天不存在了怎麼辦?您如果願意做明天的那個不存在的我無話可說,如果您不願意就少把這個缺乏長遠眼光,看重眼前利益的觀念時常掛在嘴上。再比如我們的社會是個大染缸,其實就是沒有社會公共準則,大家都以個人為中心,以周圍環境的生活經驗為處世方式而沒有章法的集合。但是每個人的觀念雖然都不同,卻並不代表社會觀念也會不同而不能建立。這些對生活經驗妥協的立場,就是我們生活中「逆淘汰」那麼多的精神原因。如果我們要形象理解的話,就用自然科學的標準來參照說吧,比如當前我們人類社會對長度的標準單位是米,這個米就是大家在長度單位上的基礎標準,而米在標尺上和我們的自然科學技術之間的差距就是誤差,學過物理的都知道,誤差只能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縮小,卻不能完全避開。同樣的道理,我們的社會缺乏的就是這個類似「米」的基礎標準,這個基礎標準是應該建立在絕大部分人的利益協調妥協的基礎上的,也是在國家政體和民眾的利益協調妥協的基礎上的,能夠說明鞏固這一標準的從國家方面來說就是憲法、法律,而從社會民眾來說就是國民素質的高低,處理糾紛、利益分配的原則,而他們之間的距離就是社會誤差,社會誤差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認識關係,事實上當前狹隘的定義就是剝削,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其實就是要縮小社會誤差,也就是當前狹義上的減小直至消滅剝削,換個說法就是追求公平、公正、自由、平等等,但是別忘了加上合理二字。從這點上我們再來看「競爭促進進步」「剝削有理」兩種觀念間哪個更符合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哪個應該遭到批判?比如貧富差距的擴大,我們的對內殘忍,對外獻媚,特別是我們多漢奸,就是這種在當前世界發達國家為公民法制國家這一符合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人文基礎標準和我們的人治寄生社會之間的社會誤差,而且是這種社會誤差我們比人家要大得多(非洲的有些國家比我們更嚴重,但是卻沒有大量的漢奸,這個現象值得深思),而這點最明顯的就體現在我們的家庭教育、勞動法的執行、社會福利上。而所謂的政治「民主」看上去好象也是社會誤差—也是事實但是卻不是重點,這個民主誤差往往是處於中層非官非民的寄生蟲被官僚權貴排擠在外,而藉助低層民眾對官僚權貴在歷史經驗教訓積累下來的長期幻想、期待、警惕、和半信任的心態中給自己成為新官僚權貴增加籌碼,民運分子和分裂勢力就是這類人,所以我們要對鼓吹政治民主保持警惕,其實我們自己更應該關注民生民主和生活民主,沒有這些民生民主和生活民主,政治民主就是空架子,而這一點也是當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在當前還能存活的原因之一,但是他們的政治民主卻是為大財閥服務的,事實上西方的政治民主制度還比不上我們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我們欠缺的就是民眾缺乏社會責任造成政策執行力不夠、處事的圓滑、和稀泥給了利己分子生存壯大的機會,從而造成一種表象我們比西方的制度差,這也是那些只見西方制度其表、不見其里的寄生觀念嚴重的投機分子鼓吹西方政治民主,卻視而不見西方民眾生活中的民主,有選擇性地宣傳上的最大欺騙性。這種類似問題也特別地表現在我們的有些經濟專家在國內鼓吹執行的經濟政策宣傳上,特別是在國家這一觀念上更是我們整個社會和西方發達國家比較起來的最大社會誤差,所以我們需要的不是上層官僚權貴、中層非官非農、低層農民各顧各的愛國主義,而是上中下層統一共識的愛國主義,是一種大家獲利的愛國主義,而不是像宋朝、清朝那樣保持官僚權貴權利,卻犧牲低層民眾甚至中層平民利益的愛國主義。
到了這裡,我們來做一下總結:就是今天我們的所有問題的罪魁禍首其實是我們的家庭幸福觀價值取向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就是我以前的帖子中說的那樣,抱著奴隸的身份,卻嚮往奴隸主的生活,這種家庭幸福觀價值取向就是一個寄生觀念,其實就是奴隸主貴族生活給民眾的榜樣影響而造成大眾化的體現,這個寄生觀念的核心就是盡最大的可能,以最小的代價佔取最多的生活資料,通俗點就是榮華富貴,而且是體現在吃、穿、權力、金錢、女人、名聲的全豐收,是一種很原始的生理社會滿足,而那種對自然,對社會的進步發展認識基本上沒有體現,其中那種沒有教養的,能夠在社會上囂張跋扈的現象也被認為是成功的榮華富貴,可悲的是這種認為貫穿了我們的封建社會直到現在都獲得了大量民眾的默認,雖然大家都鄙視這種人,但事實上大家的奮鬥實踐都在向這類人靠攏,看看今天社會上處於上層的成功人士的表現即可,最典型的就是為富不仁。所以這個奴隸主寄生觀念才是問題的根源。而儒學只是為這種寄生觀念遮醜,使其能夠頑固持續的最佳幫凶,也就成了事實上的最大,最得力,最成功的幫凶,所以異化出儒教。君不見我國的歷史上那麼多的改朝換代,除了封建君主改了姓,貴族一紮扎的換,卻並沒有帶來社會結構的進步,也沒有思想的進步,更沒有催生其他的先進思想。反而越來越頑固、越來越自大、越來越退化了。這也是我們以家為中心的小農經濟觀念能夠存活到現在還沒有改變進步的原因。這個寄生觀念把我們社會結構分成了3層,直到現在也是這種結構,既上層的官僚權貴,中層的非官非農,下層的農民。不同的是中層的非官非農的人員組成有了變化,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工人、市民和非孔孟門人的其他知識分子的出現。最頑固的是官僚權貴,而農民階層還是可悲的自生自滅和被寄生,繼續被官僚權貴、工人、城裡人不放在眼裡。戶籍戶口裡的有些政策偏向和國家的福利分配偏向就是最好的體現。可以說就是以寄生觀念、家(血緣情感關係)、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特別是儒教)、三層社會結構這四者之間的共同作用才是今天我們社會問題叢生和頑固的原因。
我們再看社會各個階層的共同問題:1。自私性和自成圈子性;其實就是處於低層的農民階層在接受了歷史教訓下,結合生活經驗的自保行為而已。但是這種自保行為隨著3層社會結構人員的演變而成為整個社會行為就出問題了。這個問題只要大家把各個階層家族往上數兩三代,哪個不是低層農民階層出身就知道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前後,那幾百萬軍隊和黨政幹部的前身和安置就是很好的參照,大家都是在以前被舊社會官僚權貴寄生剝削下的農民階層出身,其農民階層的自生自滅利益分配下的自私自利的家庭幸福價值觀也就帶到了上層和中層中去了。比如城裡人瞧不起農村人其行為本身恰恰就是他們瞧不起農村人的原因,可他們自己還不知道自己骨子裡也是農村人。在我們的各個行業中,特別是吃財政飯方面的行業中,自成圈子性是最嚴重的,集體腐敗福利、部門福利都是體現。大家去查查他們中各種補貼和補貼的數額都是和行業的效益性成正比的,而在維護其小圈子利益上,特別是人事上,大家的利益都一樣,沒有外人的份,而人事的解決基本上是內部招聘。由於其小圈子利益優質資源的集中和社會資源的減少,使得這些小圈子利益越發世襲和融不進外人了(其中相對例外的是美女),他們最大的借口就是學歷問題,體質問題,工作經驗問題等等。這種自成圈子性,帶來的就是他們的生活、福利、工作、養老、婚姻等都是在自己的圈子裡解決。比如愛滋病、乙肝歧視、學歷歧視、資格歧視、戶口問題等都是他們保護自成圈子的優質生活的方法,有著廣泛的社會性。所以那些要求解決工作歧視,社會歧視的問題才會遲遲得不到社會的響應,不止是上層的官場沉默,還有中層的小市民們,和在這些門檻之外的農民。由於這種自成圈子的利益往往要優於低層民眾的生活質量,所以長久下來他們的思想已經是本能地脫離低層民眾了,本能地維護自己的小圈子利益,即使是公平的條件下給自己圈子裡的機會也要比給圈子外的機會要多得多。比如高考加分現象,內部招聘現象。這些問題都揭示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沒有社會責任性,也就是沒有適應社會發展的社會公共準則,也就是我說的社會誤差。而這個就是當年毛主席批評的官老爺衛生部現象,也是毛主席一直強調的不要脫離人民群眾的原因。也是因為這個社會公共準則的缺失,造成大家的眼睛一直都盯著官場,而不去看看中產階級,小市民,農民的共通性問題。事實上今天我們的社會問題,上中下層的共通問題就是個農民階層的問題,由於農民階層一直是被其他兩層寄生,一直都在為生存掙扎,所以在解決了生存過後的生活又該怎麼辦的更進一步的人文精神沒有了。在這種人文精神缺失下,再加上以前為生存掙扎的困難生活的補充,那種沒有社會責任性的爆發戶心態適時出來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飽暖思淫慾。而這個問題是儒家思想的硬傷埋下的,同時他也沒有解決掉生活好了後人們又該怎麼辦。所以我們的家庭幸福觀很奴隸主化,也很原始生理化。2。面子問題,這個面子可以說是好名的另一個變種,就是一個寄生權力下個人學說主張被別人認可的問題。在今天他演化成了個人能力被別人認可的問題。事實上我們的不得罪人,就是不要掃了別人的面子,尤其是在人多的情況下,這是大忌。你掃了別人的面子,就是降低了別人對其的認可度,降低了別人對其本事的評判,就是損害了別人在利益分配時的優先權。而這一點和春秋戰國時的那些寄生學者的心態是一樣的。也是這種原因使得儒家後來容不下其他的學說主張。大家看看周圍的人都喜歡和有本事有面子的人交往,而不去看這種本事和面子是否會侵犯別人的利益、是否公平、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特別是那種侵犯了別人利益,別人反而更恭順的本事和面子更加地倍受周圍人肯定,也是我們生活中老是有人時刻想著要佔便宜,好處都向自己靠攏的社會基礎,使得許多的法律法規流於形式,因為法律法規不利於潛規則操作。而這就是我們社會人文精神缺失沒有社會公共準則的悲哀。也是貓論和摸石頭過河倍受有些人推崇的思想根基。而這恰恰是寄生觀念和自生自滅逼迫下的自私自利的綜合體現。所以我說我們的人際關係,其實就是利益寄生關係,也是個整人、壓人、吃人的關係。為什麼在我們中間要講論資排輩,就是個小圈子的個人利益,個人特權的保護問題,也是被顛倒承載提的孝、敬老的異化問題。就是這些現象使我們的法律法規、自然科學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傷害。3。窩裡斗問題,這個問題除了前面寄生學者為了獲得權力認可的互相傾扎外,他的另一個幫凶就是妻妾制度。這個妻妾制度是從奴隸主後宮制度演化出來的,你可以從中看到越向上越輕鬆,越向下越嚴格。而且這個妻妾制度和奴隸主利益繼承模式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多少的家庭悲劇。而儒教封建禮教的吃人就集中體現在這一塊上。而且這種制度經驗從家擴展到社會上就構成了封建社會的法禮根基。為什麼我們有男尊女卑,就是因為家庭利益繼承模式即奴隸主利益繼承模式在作怪,也是因為老人的養老是和子女特別是和兒子是捆綁在一起造成的。而且更諷刺矛盾的是,大家都需要女人卻不需要女兒(大家看看我們歷史中和社會中被拐騙的、被家庭歧視、無父無母的女童的悲慘命運讓我狠狠地詛咒這個社會)。事實上家庭利益的糾紛都集中在是否是一碗水端平的問題上,但是在奴隸主利益繼承模式下是根本不可能的。那怎麼辦?大家就都去爭取繼承資格吧,所以窩裡斗開始了。而這點大家看看以前家庭的先後問題、偏愛問題,皇室中皇位爭奪問題。而這些爭鬥經驗再經過社會財富的轉移深入到了我們的社會各個方面,同時也是我們的社會責任,社會公共準則沒有參加到家庭糾紛裡面去,屈服於儒教被顛倒的孝而放縱的,我們的不參合別人的家庭糾紛的默認規則就是例子。事實上今天的社會問題有些是生活鬥爭經驗的積累造成的,是不能完全算到儒學的頭上的。而其根子還是我前面說的寄生觀念上。4。歷史生活知識的欠缺。就是歷史發展觀的嚴重缺失造成許多人用今天的準則來判定過去的問題。這個也是儒道融合造成的客觀主觀不清的表現之一。這個問題,只要大家去調查調查下有多少人清楚「關公戰秦瓊」是怎麼回事就知道了。就比如,到現在有時看古裝電視時,有人會發出為什麼古人把酒當茶喝會喝不醉的感慨。只要你知道古代酒的酒精度數和今天生活的酒是有很大區別的就不會有這種感慨了。這種把今天的度量衡和古代的度量衡等同起來的類似還有很多,比如把岳飛定為非民族英雄就是典型的關公戰秦瓊。而另外一個反中醫的例子「人血饅頭」也是,大家看看魯迅筆下的人血饅頭背景是什麼時代,而肺癆能夠治療好又是什麼時代,他們都相差了四五十年了,有人把他拿來反中醫可見其自然科學精神素養的差勁。同時也對這些人只看中醫藥理,不看背後深刻的社會問題表示鄙視。歷史生活知識的欠缺--這個想像的背後我們再來看看歷史上能夠讀書的人都集中在哪兒,再看看在這中間處於低層的農民階層又有多少人能夠讀書,這點我們從建國時有多少人能夠讀書識字就可以看到農民階層的文化問題了。所以農民階層的處世方式基本上是從生活中積累的,所以那些瞧不起農民而拋棄農民者是很不負責任的表現。
我們再看看歷史上的變法問題,除了秦國的商鞅變法最徹底之外,其他的都半路夭折了,為什麼其他的都半路夭折了呢?他的最大問題就是侵犯了當時的既得利益其實就是官僚權貴的利益而死掉的。那為什麼商鞅變法能夠成功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當時秦國所處的「國際形勢」幫了他的忙,也就是說當時的秦國即使投降了,東方六國也容不下他。在這個舉國存亡和變法陣痛前,秦國選擇了陣痛,所以商鞅得到了秦王的近20年的有力支持,也獲得了部分有力貴族的默認。而其他的變法都是因為君王在大貴族的壓力下而放棄了,因為對這些大貴族和君王來說他們還沒有面臨到秦孝公當時面臨的存亡國際形勢。即使是這樣,商鞅的變法也沒有去碰秦王包括秦國皇室的利益,反而把他們的利益加強了,說到底秦王還是個奴隸主,以後接下來的王朝皇室其實就是奴隸主。而這點還是商鞅變法沒去碰皇室利益留下的。所以只要不去改變奴隸主的利益模式,不管什麼學說主張都是一樣的下場。所以秦王贏政被罵暴君是不公平的,事實上後期的昏庸皇帝即使深受儒家主張影響還是有許多比秦王贏政更加的暴政,而且有些奸臣亂黨比他們更加的暴政。而這些也再次說明了奴隸主式的寄生觀念的可怕性。那我們再來看看改革開放為什麼能夠成功呢?從最開始的農村改革開始,包括後來的企業改革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去碰官場。這點我們從下崗職工中,是基層工人居多,還是行政人員居多就知道了。而且在改革開放中還有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有些人還是沒有放棄「養過年豬」的心態。先是鼓勵發展,等過了幾年差不多了就借政策進行拔毛,結果就是改革開放的紅利由少數人享了。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很多人抱著大發一筆就跑路的心態來發展。
推薦閱讀:
※90、父親偷羊,兒子揭發:這是種大義滅親、正直無私值得宣揚嗎
※淺析儒家文化發展與儒學精神
※孔子嫡傳後人之謎:為何不在山東曲阜卻在浙江?
※【儒】論語·子罕篇(3)孔子堅決反對不合禮法的
※如何理解孔子的「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