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肖郎平:撤資迷霧,李嘉誠一年前暗示過什麼

  1月9日,香港首富李嘉誠宣布,旗下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兩個集團業務重組,創立兩家新的公司「長和」、「長地」分別接手原兩集團的非房地產及房地產業務。長和將持有所有非房地產業務,包括港口、電訊、零售、基建、能源等;而長地將持有兩個集團的房地產業務,包括在香港、內地及海外的相關業務。

  李嘉誠在記者會上再三解釋,長和及長地仍在香港上市,將註冊地轉去開曼群島只是為做生意方便。但此舉再度引起人們對李嘉誠撤資的猜疑。

  李嘉誠會撤資嗎?這不好猜測。小石子藏在李嘉誠的手心裡,你說是左手還是右手呢?你說是左手,他可以攤開藏著小石子的右手心給你看;你說是右手,他可以攤開藏著小石子的左手心給你看。

  不過,至少一個已經明確的事實是,此前李嘉誠數次斬釘截鐵地表示,絕不會撤資,絕不會遷冊;現在呢,答案變成了「絕不,會遷冊」。

  遷冊,一再闢謠之後成為現實

  在《南方周末》記者翁洹拍攝的一張圖中,李嘉誠笑容可掬地著站在辦公室落地窗前,正背後的玻璃映射著他的背影,而右側玻璃上還有一組若隱若現的影子。從構圖來說這是雙重對稱關係,而事實上,李嘉誠的虛虛實實真假面孔,毫無疑問就像這張圖一樣具有多面性。更值得咀嚼的是,側面的影子和玻璃後浮現的香港摩天大樓重疊,無意間暗示著李嘉誠和他的「李家城」。

  有時候,我們無法理解當下某一刻發生的事情,需要將考察的時間跨度拉長,回顧過去再看今天才會有新發現。對李嘉誠撤資的傳聞,也是如此。

  查閱近兩年來的報道,以《南方周末》2013年11月28日刊發的訪問內容最為詳盡,可供解讀的可能空間也就最大。而仔細品味之下,這又是一篇充滿狐疑的報道,記者失去了一個拷問的機會,令人不能嘆服「此老乃野狐精也」的李嘉誠掌控媒體能力之強。報道也披露一個細節,李嘉誠在整個採訪過程中一直保持著慣有的平靜語調。智者面對波瀾壯闊的世界時,他的表面越是平靜,越值得我們揣摩他平靜之下波瀾壯闊的內心。

  先看「撤資」這個關鍵詞。李嘉誠直奔主題表示,「說長和系『撤資』是一個大笑話。」 正面理由是, 2013年長和系總毛收入約4300億港元,投資海外(紐西蘭和荷蘭)基建項目實際動用資金只有80億港元,僅占長和系總毛收入不足2%;同時, 2013年在香港的貨櫃碼頭項目也投資了40億港元,「這樣怎能說是『撤資』?真是天方夜譚的笑話。『撤資』這個問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不成立的。」

  反面理由是,集團在52個國家有業務,曾經在不同國家出售業務,別人一句批評都沒有。但經營國際性業務超過30年,此次第一次聽到來自香港所謂的「撤資」評論,然後又傳到內地去了。

  他還說,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撤資」這兩個字是用來打擊商界、扣人帽子的一種說法,不合時宜,對政府和營商者都是不健康的。可見,李嘉誠還是稍稍抱怨了一下,有所擔心「撤資」這個帽子而拒絕接受,他將自己的商業行為視為「帶高度警覺思維,靈活調整」的運作。

  彼時,李嘉誠試圖以海外投資比例很低來說明自己沒有撤資。不過,時至今日,媒體統計表明,李嘉誠在過去兩年套現資產超過800億元。如此龐大的體量,該如何解釋,不得而知。相當多媒體和網友主動替李嘉誠解圍,稱其意在全球商業大布局。長和系早就是國際化布局的集團企業,為何偏偏此刻打出這個旗號?以內地法律來說,轉讓股權,以及重新註冊新公司轉移資產後註銷原公司,都屬於撤資的情形。因此,撤資說法並非無厘頭的猜疑。

  再說「遷冊」這個關鍵詞。李嘉誠在訪談中表示,「沒有撤資的事,日後出售業務也都跟撤資沒有關係。如果我真要撤資,那麼最容易的就是遷冊。我一定不會遷冊,長和系永遠不會離開香港。」

  當記者追問他是否會離開香港時,李嘉誠再度表示,「我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家在香港。對我來說,長和系的基地在香港,我絕不會遷冊。」

  言猶在耳。只是,僅隔一年零一個月,長和系就宣布遷冊。這和內地網路多年來的黑色幽默邏輯是一致的,被辟過的謠言,最後都成了真相。

  香港的不確定性與潛台詞

  輿論普遍認為,香港的發展空間對李嘉誠來說顯得太小;同時,社會兩極分化越發嚴重,民間仇富情緒抬頭,對李嘉誠變得越發不利。

  提及包括李家在內的幾大富豪家族被香港坊間指為「地產霸權」,李嘉誠說,「地產霸權」實在是一個笑話。「大家都知道香港地產市場一直由政府政策主導,不論從土地供應到投地條件的設計、房地產稅務政策等等,並非地產商決定,因此『地產霸權』並非屬於地產商。」

  很顯然,李嘉誠一方面否認對自己的輿論指控,另一方面,又把這個燙手山芋推給了政府。查閱此前此後的報道,李嘉誠一直把香港房地產問題的責任歸咎於政府。

  香港經濟奉行新自由主義,而香港又是個低稅負高福利的社會,政府的確沒有能力在短期內大幅改善樓市對底層民眾不公平的狀況。第一任特首董建華甚至因為無力履行合同回購紅灣半島項目而備受政治打擊。

  普遍性的看法是,香港地產商對政府的綁架作用非常厲害。2014年3月,英國《經濟學人》發布的含有23個國家的裙帶資本主義指數排行榜指稱,香港的裙帶資本主義指數最高,富豪財富佔GDP的比重接近80%。這種被動局面遠非特區政府自身所能扭轉。

  香港畸形的房地產市場加劇了貧富嚴重分化的問題。2011年,香港基尼係數高達0.537,再度高居全球第一。在香港700萬常住人口中,有123萬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對此,李嘉誠是這樣回答南方周末記者的,「全世界都有這個現象,並非香港獨有,內地也有。與10年前相比,歐美大眾今日的收入和購買能力,原則上也沒有太大的改善。……我認為提供免費午餐難以解決貧富懸殊問題,唯有為年青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提高普羅大眾的就業條件和機會,脫離跨代貧窮。」

  但李嘉誠的潛台詞是,第一,歐美大眾收入和購買力十年來陷於停滯,所以香港民眾不值得為此抱怨;第二,政府試圖以補貼手段為低收入者提供低價住房是不合理的;第三,提供良好教育、創造更多就業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道。李嘉誠用四兩撥千斤的手法巧妙地迴避了地產商對香港貧富分化的責任。事實上,高房價是香港財富過於集中的主因,香港社會新增的財富絕大部分流向了地產商的錢包。而房價過高,會導致整個城市的商業運營成本居高不下,非常不利於創業,自然就壓縮了創造就業的空間。近年來,香港便利店、理髮店、書店等各種小店紛紛關門大吉或退縮到很偏僻的角落就是證明。

  香港號稱自由經濟的典範,加之房地產行業壟斷嚴重,導致樓市問題尾大不掉。梁振英上任特首以來,香港政府連年出招調控樓市(至於李嘉誠和梁振英之間的杯葛,以及香港打擊地產霸權的施政方向,此處按下不表)。

  李嘉誠在回答香港仇富的問題時再次談到貧富分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說,「福利化社會是否適用香港?關鍵是我們要有選擇,要大家扶貧,也要自願,只能引導。我相信,香港人一向熱心於慈善,樂意助人,對我來說,幫助低收入人士是義不容辭的事,但如果政府政策錯誤,不能解決社會缺乏上進機會的問題,只向有能力的人開刀,這是錯誤的。」

  仔細品味下來,其實李嘉誠暗暗指責政府「只向有能力的人開刀」,希望維持叢林社會秩序,財富集中在強者手中,再讓強者向弱者提供救濟。

  李嘉誠對香港環境的評價也耐人尋味。「要維持良好的法治制度,政府不能選擇性地行使權力。香港擁有不少有競爭力的核心價值:自由開放的市場,重視法治和原則。這些『社會操作系統』來之不易,需要時間孕育,但如果管治失當,也可以一夜之間蕩然無存。」也許,他潛意識中對港英政府的治理方式流露出深深的眷戀,同時暗指香港已經變得不那麼讓他適應。

  李嘉誠對香港環境的不確定性帶來心理不適又在另一處得到印證。在回答記者問近年的投資為什麼多選擇在歐美那些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時,李嘉誠說,「一定選擇有公平法律的國家,我們在一些國家經營三十多年,政府並沒有因為我是外國投資者而出現不公平的對待。

  世界上的投資機會和選擇,實在令我們應接不暇;集團可以挑選有法治、政策公平的環境投資。」

  這就再明顯不過地表示,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聯繫到上面他強調香港自由、法治的核心價值,這番話說給誰聽?又是不是因幾個月前旗下碼頭工人罷工持續數周的事件對某些機構或特定人員表達不滿呢?李嘉誠的說話藝術爐火純青,可謂用心良苦,既讓你看到他了什麼又似乎沒說什麼。實際上,對類似的頂級政商人物,我們要看到說了什麼,更要看他沒說什麼。

  曖昧的態度,明確的信號

  在整個採訪中,李嘉誠數度強調愛國愛港的赤子之心,以及對投身公益的虔誠之心。比如,「如果是為對國家民族和人類有益的事,即使卑躬屈膝我也在所不辭。」滿紙正能量撲面而來。這可以理解為,他明確在向他需要表白的人物表白。至於對方信不信,或者李嘉誠自己信不信,又另當別論。

  李嘉誠撤資,是不是有政治因素,備受外界關注和猜測。李嘉誠在訪談中也有正面回應,但回應的技巧依然非常高明,若有若無,可進可退。有時候態度曖昧,有時候信號明確,有時候又在曖昧的態度中釋放明確的信號。

  他自稱,「我不是聰明的人。如果政治問題真的沖著自己而來,擔憂也沒用。我沒有參與政治,但我關心政治,政治跟經濟根本是手和腳的關係,假如兩者背道而馳,是難以處理的。……我並非萬能,無法預測政治變化,也絕對沒法影響政治,我只能以我的智慧做出對股東有利的事。」如果李嘉誠都謙虛地說自己不是聰明的人,那估計這世界上就再沒有敢自稱聰明的人。人們之所以對他撤資傳聞保持熾熱的關注度,就是想知道李嘉誠是不是預測到了政治的變化,是不是「政治問題真的沖著自己而來」。

  他回應與梁振英關係不佳的傳聞稱,「健康社會中政府與企業的關係息息相關。關鍵是政府的權力要在法治的基礎上公平公正地落實執行,永遠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勿令人對政府的公平性失去信心。」

  他認為,「一個不健康現況在擴散中:『為官難,為民亦不易』,這對政府和社會來說都是雙損局面。有時候我慶幸自己並未當官,因為為官者要面對如何平衡和解決不同權益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演變成更大的問題。」

  請注意,這是他在一篇訪談中第二次提及「選擇性行使權力」,對港府公平性的指責已經躍然紙上。而且,這種不公平導致「為民亦不易」,甚至暗示,港府在解決問題時卻帶來更大的問題。

  一方面,李嘉誠說自己慶幸沒有當官;另一方面,又說「我自問無論如何努力,仍發現沒有一個人能解決所有問題;如果可以重新開始,我可能會考慮選擇參政(笑)。」為何看起來自相矛盾?其實仍然可以邏輯自洽。當官很難解決問題,但要徹底解決問題從終極上來說還是只能靠政治。而這種自信,也可以從他把自己的企業管理角色定位為「領袖」而不是「老闆」可以看出來。

  有流言揣測,李嘉誠撤資可能涉及內地強烈而持續的反腐震蕩。遍讀南方周末報道全文,其中有一處提到,「擁有的資產一分一毫均從正途而來;即使有容易賺錢的機會,但對有些行業也堅決不參與。」為何強調「正途」二字,又堅決不參與哪些容易賺錢的行業?的確有耐人尋味的空間。

  李嘉誠辦公室掛著一副對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如果撤資只是商業布局的需要,以他的智慧與能力,向寬處行只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一場旅行而已。但在落地窗前的那張照片里,李嘉誠被擺放在最右側邊緣,也許這意味著他依然不動聲色端坐在角落控制自己龐大的商業帝國,也許這意味著他前所未有地感受到空間的逼仄。

推薦閱讀:

李嘉誠是怎麽對付綁匪的
李嘉誠難得開口:說我撤資是大笑話 | 說叨網
李嘉誠有話說
李嘉誠先生的10句名言,句句都是真話,實話,有用的話
地產K線: 李嘉誠:超人「超脫」 文/樂居財經 陳翠 3月16日,長實集團(01113.HK)業績發...

TAG:郎平 | 李嘉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