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瓊島夜話 ----11 雲岡石窟

詠大同雲岡石窟 ------ 散淡閑人

武周山中放毫光

石破天驚天下揚

莫道鮮卑胡兒種

興安南徙定帝邦

曇矅五窟馬銜衣

孝文一旨下洛陽

拓跋雄才誰堪比

流融中華一脈香 2016年10月 16日

要說雲岡石窟,必知佛教和鮮卑族建北魏王朝的歷史。

1 佛教流布中華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公元前500年左右。與孔子、老子(儒、釋、道之祖)幾乎同時期人。

釋迦牟尼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八十歲時滅度。

佛教傳入中華主要說法是白馬馱經的事情。

相傳東漢明帝夜間夢見一個金人,頂上有白光,在殿廷間飛行。第二天將此夢告訴朝臣,問他們是吉是凶。傅毅說,夢見的是佛。於是漢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和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天竺既印度,摹寫佛陀的遺像。蔡愔等後來和天竺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回到洛陽。中國有佛教和跪拜的儀規是從這時開始的。蔡愔等又帶回佛經四十二章和釋迦牟尼的立像,明帝令畫工繪製佛的圖像,安放在清涼台和顯節陵上,經藏在蘭台石室。蔡愔等是用白馬把佛經馱回洛陽的,明帝因此在洛陽建了一座白馬寺。

2 三武滅佛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爾後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

盛極而衰,物極必反,佛教經歷中國歷史上三武一宗滅佛劫難。其中三次規模較大,而發起這場運動的皇帝的謚號里都有個武字,所以就稱為「三武滅佛」。三武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五代時期後周的周世宗又下詔廢天下無敕額之寺院,毀銅像,收鐘磬鈸鐸之類鑄錢。合周世宗,稱「三武一宗滅佛。

滅佛背後,不僅隱藏著佛教勢力與政府的經濟衝突,也隱藏著佛教與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之間的矛盾。三武滅佛,很大的原因是由於佛教與國家之間的經濟利益的衝突造成的。佛教寺院的擴大,佔據了大量的田地,佛教僧侶不稅不征,和封建國家爭奪著勞動力和軍隊來源,直接觸犯到了封建國家的經濟政治利益。

3 鮮卑融漢

北魏是鮮卑民族建立的政權。

鮮卑族乃東胡的一支,世居漠北的鮮卑山而得名。是我國北方三大古民族之一,在匈奴東,故曰東胡。

按拓跋氏之先,實來西北利亞。一說居住東北大興安嶺,其國有大鮮卑山。鮮卑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南遷,在我國北方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民族,建立了北魏王朝,先後兼并了五胡十六國,統一了中國,統治了將近150年,即公元386年至公元534年。

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領貴族和文武百官及鮮卑兵馬20多萬人,從山西大同遷都洛陽。這些貴族、官員家眷及奴隸,總數超過百萬人,此後鮮卑族分為洛陽和平城兩部分。遷入洛陽及六鎮的人大體已經漢化。

鮮卑族作為一個統治民族,前後不到30年,就融入被統治的漢族中,這是北魏孝文帝堅持民族大融合的結果。

同時孝文帝還下令禁止鮮卑人穿胡服,若見婦女還穿著鮮卑族服裝,要追究群臣違詔的罪名。又禁止群臣在上朝時,在朝堂上說鮮卑話。如有違者,30歲以下的官員,一律免職;30歲以上者,准許從緩改變。又令鮮卑人自稱是河南洛陽人,死後埋葬在洛陽北邙山,不得還葬北土。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再次下令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姓。他帶頭將皇室宗親改為元姓,自己將拓跋宏改為元宏。皇族中的拓跋氏改為長孫氏。皇族中原有九姓,加上元姓共計十姓,相互間不準通婚。其他貴族的姓氏也隨之改變。

在這次改姓運動中,共144個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北魏孝文帝為了加速鮮卑族的漢化過程,還下令實行鮮卑人與漢族人通婚。

說不準,現在你、我、他中的一員就是鮮卑人的後裔。

4 雲岡開窟

由於北魏政權治國需要,北魏文成帝久思回復佛法。根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

初,曇曜於復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於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人以為馬識善人,帝後奉以師禮。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

自北魏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達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一直在雲岡有開窟造像。

整個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造像51000多個。石窟雕刻的題材內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5 曇矅小傳

曇曜的姓氏、家世、生卒年月,早在唐初已經不詳,我們只能從史書中了解到他自小出家習禪,品格堅貞,志氣高遠。

他可能是涼州(約今甘肅中部、寧夏西北一帶及青海西部一帶)人,或者早期活動於涼州。

據史書記載,曇曜即以禪業見稱,北魏滅北涼,徙涼州民三萬餘家於京城,沙門佛事皆隨之而來。曇曜來到平城後,為太武帝太子拓跋晃所知禮。可是後來太武滅佛,「沙門無少長悉坑之」。曇曜本欲死守殉教,但拓跋晃再三勸喻,曇曜才離開平城,逃亡于山澤,後潛往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北魏文成帝即位後,他將太武帝滅佛的一切規定全部廢除,同時推行恢複發展佛教的措施以便復興佛法。

興安二年(453年)曇曜自中山返平城,適值文北魏成帝車駕出行,御馬前銜路遇曇曜之衣,演繹了一場「馬識善人」的故事。後來北魏文成帝把曇曜迎入宮中,奉以師禮,並常請曇曜宣講佛法。

曇曜是一個信仰堅定、很有操守的僧人。據史書記載,在對僧徒迫害最厲害的日子裡,他仍貼身穿著法服,沒有片刻離身。受到文成帝重用後,他決定為北魏佛教的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他感覺到「世界成壞要因諸佛,聖法興毀必在帝王」,因此他希望想出一個萬全之策,使佛教能夠永遠流傳,不致因一時的政治權力的迫害使經像法物蕩然無存,因而他提出鑿窟雕佛。   

曇曜向文成帝建議,於京城西武州山北崖西開窟5所,鐫建佛像,意為北魏太祖以下五帝祈福,文成帝欣然同意。這是因為從皇室方面來說,太武帝生前對廢佛之舉已有悔意,只是難以驟然改變政策。文成帝即位後,矯正廢佛政策的時機已經成熟,所以迅速地推行了復佛措施。曇曜提出鑿窟雕佛的建議,文成帝認為正可藉此懺悔祖父廢佛之過,同時為祖先追福。

  在曇曜的主持下,開始了石窟寺的建造,即今雲岡第16-20窟,世曰曇矅五窟。這些高大佛像「鑿石開山,因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高者七十尺,次者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遂成今天輝煌的雲岡石窟群。

  和平三年(462年),曇曜針對太武滅佛時佛經被焚、所剩無幾的狀況,組織中外高僧共同翻譯佛教經典。譯出新經14部,今存9部。

曇曜任沙門統達30餘年,一直從事造像、譯經和寺院管理,在孝文帝遷洛前圓寂。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雄偉壯觀的雲岡石窟,也正是他傑出貢獻的最好見證。曇曜可謂是北魏復興佛教的一代名僧。

下面發拍照,請好朋友欣賞。

景區大門

售票大廳

一代高僧 曇耀塑像銘文

靈岩寺 景區

千年微笑 感動你我

曇耀伍窟傑作 釋迦牟尼佛 當地人叫他大白佛

佛容 是千年前工匠心靈的再現 好美絕倫

著名學者余秋雨 題碑 中國由此邁向大唐

抄錄 後附碑文

余平生研究中國史學,特別傾心北魏。回想秦漢兩朝,皆竭力抵禦北方鐵騎以衛護華夏文化,誰知公元五世紀鮮卑拓跋氏鐵騎建立之北魏反而大力提倡華夏文化,廣泛汲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而形成當時人類文明交匯中心。山西大同曾為北魏之首都,雲岡石窟則為文匯之鐵證。故余注文曰;先秦諸子好則好矣,卻缺少馬背雄風、異域視野,無法建立煌煌大唐;待北魏以小集大,以野尊文,血緣相融,大氣新凝,則大唐不遠矣。且留句雲;何處赴唐第一步?雲岡巨佛笑無語。

余秋雨 2011年九月

元代壁畫 千手千眼觀音

玉佛

禮佛是心靈的洗禮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好朋友,感謝您的欣賞,謝謝。

2016年 11月 21日午夜 於瓊島東方 寓巢

---- 散淡閑人

下次聊國寶文物,大同華嚴寺。


推薦閱讀:

行通萬里 | 雲岡石窟, 一聲嘆息
雲岡石窟之——曇曜五窟
雲岡石窟導遊詞(57p)
雲岡石窟,第一座帝神合一的皇家寺院[原創]

TAG:雲岡石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