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內功玄奧概說(二)
1、內丹功夫
道家「內丹功夫」,於唐代中期興起。唐代時期先後有眾多的內丹大家倡導內丹功夫,並紛紛注書立說。崔希范的《入葯鏡》、鍾離權的《靈寶畢法》都是弘揚內丹功夫的著名經典。既鍾離權之後,呂洞賓又一次總結百家之長,提出了煉內丹,氣走經脈,打通任督兩脈、奇經八脈的「周天功法」。使人體氣血系統循環周流不息,從而建立了鍾呂派內丹學說。之後「內丹功夫」流傳到宋朝,開始分成南北宗兩大派:即南宗,以張伯端為首,北宗以王重陽為首。張伯端得劉海禪所傳主張先修命後修性;王重陽得鍾呂所傳主張先修性後修命,可謂各有千秋。不管怎樣的不同,都離不開「神與氣合」的宗旨。
其入門的方法就是「迴光返照法」。具體的做法如下:先收目光於兩內眼角,然後內觀明堂,待明堂有反映後,下觀鼻尖,繼而下觀丹田,皆以神光內視也,此乃返照法。久而行之自然生光,而光中產出一點真陽,如夫婦交合,則煉精化氣也。
2、吐吶功夫
吐吶功夫是內功中最古老的鍛煉方法,早在兩千年前古人所注的《黃帝內經》中,就明確的記載著先古之人的鍛煉方法:「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這段記錄雖然不長,但是已經明確地說明了兩千年前的古人對他們用呼吸新鮮空氣作為鍛煉方法的介紹。在《老子》中則更明確的提到「或噓或吹」、「綿綿呵其若存」的吐納功法,這種與「養生六字訣」鍛煉方法非常近似的方法早在數千年以前就存在。據《莊子》中記載「吹噓呼吸,吐故吶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說明吐吶功夫的歷史是多麼的源遠流長。隨著時光的流逝,吐吶功夫也在不斷地發展,由最初的簡單呼息,逐步的發展成一個體系完整的功夫流派,在這個流派中最著名的功夫當是《五息直指》了。其書中把人的呼吸劃分成五個階段,由數、踵、胎、混元、原五個次第組成,由初學到大成。《五息直指》的發展,把道家的呼吸吐吶的方法提高到近乎圓滿的地步。
五息入手的方法就是數息。具體的做法:眼睛觀鼻端,調正呼吸,使呼吸均勻,同時體會呼吸的深度,使之逐步的變為深長、綿密。在記數時,以7數為準。如此反覆。使煉功者逐步的進入靜定的狀態。從而達到靜定的修身目的。
3、導引功夫
導引功夫是一種以肢體活動作為養生方法的功夫,相傳由養生鼻祖彭祖所傳,是先祖們向大自然學習的一個主要例證。先祖們通過觀察自然界的各種動物的生息、運動,總結出一種鍛煉方法,它通過模仿動物的各種動作,進行肢體運動從而達到舒筋活絡,調暢氣血,宣通五臟。配合呼吸吐納使人能夠精氣內斂,神氣內守,百脈交通。漢代的華陀所發明的《五禽戲》導引術,由於他的養生、健身的功效非凡而流傳至今。唐代著名醫家,藥王孫思邈也非常推崇導引術,認為此種方法是簡單易行,效果宏大的好方法。並在前人的基礎之上發明了《導引二十四式》,此後,導引術就熔匯在整個內功功法的大家庭中,成為一個受人喜愛的鍛煉方法。現今比較好的功法有:《內功八段錦》、《道家十二段錦》、武當的各種鍊形法等,在此不一一例舉。
4、存想功夫
存想,又稱觀想,是傳統的內功中最古老的內煉法門,其大概的形式是:運用自我暗示的想像能力,設想某種景象,使練功人的意念集中,進入一種境界而入靜。最早提出存想方法的是王子喬的《八神臟導引術》,其方法要求煉功者進行自我的內視鍛煉。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中,提出一種動靜結合,以存想為主的功法。功法要求:「閉起雙目,想像頭頂上空有一片太和元氣,如紫雲呈傘蓋狀,五色絢麗清亮,徐徐而下,當觸及頭髮頂蓋,出現雨過天晴,祥雲退入山中的景象和感受。於是太和元氣穿透皮肉,過骨入腦,再下至小腹,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皆有受其潤澤之感,就像流水滲透入地下。同時好像聽到腹中氣過,汩汩有聲。很快即覺元氣抵至臍下氣海,又達腳底湧泉,以致身體振顫,兩足捲曲,扯動床坐,拉拉作響,此為一通。如此多次反覆,及至每日三通五通,則身體舒展,面帶光澤,鬢髮滋潤,耳目聰明,精神飽滿,氣力強健。」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鍛煉方法。而《黃庭內景經》的出現,則把存想功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二、養生類內功
養生功夫則是中華內練方法的先驅,也是最原始的內功練法。據現代的考古所挖掘出來的文物記載,早在4800年以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黃帝內經》、老莊學說等都對其有重要的論述。在這方面傳說最早的功法是彭祖的吐納法,之後又有王子喬的內視導引術等。抱朴子葛洪、藥王孫思邈、華佗等在這方面都有很大的貢獻。比如「五禽戲」、「抱元守一」、「八段錦」等,為後來的養生方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由於養生類的內功大多與修真、武技內功有密切關聯。故這裡不做重點介紹。
三、武技類內功
武術內功則是華夏傳統內功中的另一奇葩,是華夏祖先們根據華夏民族自身的身體特點而發明的技擊內修方法。在漫長的歷史流傳的過程中,先祖們不斷的發展、創新,形成了門派眾多,風格各異的內功世界。從內功修鍊方法的風格而分,可以分成內、外兩大流派。一種是以意修鍊柔韌為主的內家流派。一種是以力修鍊剛健為主的外家流派。但是,無論是何種修鍊方法,究其真諦,都不外乎如何調節人體內的經脈、肌肉、筋腱、骨骼以及內臟器官,使身體處於最佳的可調動內部能量進行發力的內功狀態。
傳統的流派把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功法叫內功。內功鍛煉的方法很多,以練功的身體要求而言,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叫靜功,一種叫動功。在靜功中,則以樁功為主,也就是常說的站樁。肢體按一種特定的姿勢固定不變,以此來強化內氣運行及打通經脈,傳統門派稱其為「以形壯氣」。動功又叫行功,是靜功的形變,是以身體形狀的改變來得到功夫的。通過肢體動作來引動內氣按著固定的經絡軌跡運行,傳統的門派稱其為「以形引氣」。不論是「以形引氣」的動功,還是「以形壯氣」的靜功,歸根結底都是以強化身體機能,補充內部元氣為目的。至於形態的不同,只不過是入手方法、途徑不同而已。總之,內功的鍛煉方法都離不開如何調整呼吸、意識以及配合肢體的動作。通過這些內容的相互配合,就可以達到練習內功的目的。
樁功是習內功者練成內功的重要方法,從古到今,武術界的各個門派,對站樁修鍊的方法都非常重視。從功架到內功心法,力求精準、簡捷、實效。由內練到外練,由用意到用力,由肌肉、骨骼到經絡、內臟,無處不力求細緻入微。
從站樁功所要達到的目的而論,又可分成一下兩種:1、通過內功的鍛煉,達到周身柔軟、輕靈的軟功;2、通過內功的鍛煉,達到周身剛健、有力、硬朗的硬功。軟功要達到軟中有硬,硬功要達到硬中有軟的境界。縱觀傳統各個門派的站樁功的修鍊目的,皆不出以上兩種。傳統的習慣把內功分成內外兩家,乃是練功的內涵有別,內功成就的結果不盡相同而已。
(一)內家功夫
歷代先祖們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嘗試、總結後,在內功修鍊上形成了一個比較明朗的體系。築基階段就是打基礎,通過一定的方法,加強內練精氣的功能,並將其收入體內丹田,在經過長期系統的練習,就可以達到丹田飽滿,精神內壯,經脈暢通,
推薦閱讀:
※論內功、內勁、內力的區別
※李經梧太極內功探源
※秘不外傳的太極內功,您了解多少?
※古傳內功易筋經十二勢
※形意拳內功怎麼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