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心目中「好社會」的特徵:點贊,還是差評

好社會應該具有哪些特徵?數據說了算。 (何籽/圖)

「一個好的社會應該具有哪些特徵?」

中國社科院社會研究所社會發展研究室發出以上問卷,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12個詞打亂,再加上「團結」、「尊重人權」、「尊崇憲法」、「集體主義」等7個詞,放在一起,讓一萬多城鄉居民進行勾選,每人最多勾選其中5個。

認可度排名前三位,分別是「平等」、「民主」、「公正」——均屬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列;認可度最低的是「集體主義」。

「一個好的社會應該具有哪些特徵?」調查問卷上,該問題下列有19個詞,接受調查的人最多可以勾選其中5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12個詞被有意打散,放在選項里。另外7個詞是「團結」、「尊重人權」、「尊崇憲法」、「創新」、「崇尚科學」、「包容」、「集體主義」。

10206名中國城鄉居民選出了他們的答案。他們的年齡限定在18至69歲,受轄於151個區縣市的604個居民委員會。調查組織者依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提供的數據,抽取出這一萬多人。

好社會應該「平等」,47.2%的人選擇了這個選項。隨後是民主(43.1%)、公正(40.3%)、文明(39.7%)、富強(39.3%)、和諧(37.7%)——這幾個價值觀受到約40%的人青睞,它們都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內。

約20%的受調查者選擇了團結、尊重人權、尊崇憲法、誠信、愛國、法治、自由、創新。崇尚科學、包容、友善、敬業、集體主義這些價值觀的認可度不足10%,最低的「集體主義」,只有2.8%的人選擇。

「這是第一次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民眾接受程度做出定量分析。」李煒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李煒是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發展研究室主任,他所在的研究室每兩年組織一次大型「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2013年的調查主題是「中國夢與社會質量」。

該調查涉及百餘個問題。其中,「好社會特徵」的多項選擇後緊跟一道單項選擇:您認為目前我們的社會是否符合「一個好的社會」標準。選項為:完全符合、比較符合、一般、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51.9%的受調查者認為「完全符合」或「比較符合」;31.2%的認為「一般」;15.1%的人認為「不太符合」或「完全不符合」。

社會發展研究室分析了這兩道調查題所搜集到的數據,得到《社會公眾的「好社會」價值標準調查報告》。2014年12月,該報告以「社會藍皮書」的形式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

數據呈現出不同階層在價值觀上的明顯差異:認可民主理念的群體大多具有精英特徵;認可「愛國」及「公正」理念的社會群體有較多底層色彩;年齡越大,越認可「富強」;黨員和官員對民主和憲法的認可程度,均比群眾高10個以上百分點。

調查者如何看待民眾在價值觀方面的分歧與共識?不同社會群體是否有不同的價值訴求?對不同價值觀的追求獲得的是社會動員力還是社會治理壓力?南方周末記者就這些問題專訪了項目負責人李煒。

他從來沒有想過跟上海的白領比

南方周末:這些價值觀的選項,你們對被調查者會做解釋嗎?

李煒:問卷設計過程中有4次試調查。第一、二次,我們測試普通公眾對每一個題目、語彙的理解。你講的不一定是一個標準版。比如很多人不知道人權是什麼,我們就改成「尊重人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個字,我不能變,即使公眾對某一個的理解有歧義,我也不能把語彙變了。

南方周末:所列19項價值觀,認同率均低於50%,這說明社會價值觀的多元,還是它們沒有覆蓋中國民眾社會價值觀的全部?

李煒:社會價值觀在公眾調查中,都沒有太高的集中度。1980年代的「歐洲價值觀研究」,歐洲人對「自由」理念的選擇比例是49%,「平等」則是35%。當然這也和問法、選項多少有關——如果你給兩三個選項,答案有可能會集中;10個以上,超過50%的就很少。我們的調查中能有40%多的人集中認可某個價值理念,已經算高的了。現在數據顯示,民眾的價值觀既有共識和交集,也有不一樣的聲音,最起碼出現精英和底層兩個很大的分野。

南方周末:城鎮居民對「民主」的認可率(47.7%)高於農村居民的認可率(37.8%),認為應該有「公正」的農村居民多於城鎮居民。你怎樣理解這種差異?

李煒:這兩年國內多項調查顯示,農村居民對社會的評價好於城鎮居民。第一是相對來說農村居民的教育程度較低,很多社會性事務缺乏知曉;第二跟參照系有關係:西北地區一個農民的年收入和上海一個白領的能差上百倍,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跟上海的白領比,就跟他周圍的人比。

客觀而言,最近幾年大部分公共政策對農村是利好的,比如2005年取消了農業稅,鄉鎮幹部就不太以收稅為由增收其他費用擾民了。最近幾年農村的社會保障也有了很大改觀,比如「新農合」、「新農保」,雖然保障的額度不高,但畢竟開始享有了社會福利。

2007年,我跟李培林教授寫了一篇文章,就是農民工對社會評價的積極性的問題。農民工工資低、福利差,但是社會態度比城鎮工人要積極得多。他們即便意識到自己社會地位低下,大部分也歸結於自己技能不夠、謀生能力不夠。

南方周末:這跟鄉、村一級選舉已經搞了多年有關嗎?

李煒:其實民政部自己有很多調查,所謂基層的民主選舉從程序指標上來看都不錯,但是民主選舉後面還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這些執行層面的民主,農村居民並沒有很高的參與。

碰上個「清官」就滿足了

南方周末:「法治」在19個價值觀里排名第12,認可度不到20%。你覺得意外嗎?

李煒:有一點意外。但要看到不同群體對「法治」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大專及以上的群體中,贊同「法治」的比例是28%,高中及以下群體不到20%。從職業的角度,政府官員、各類機構負責人、辦事人員認同度在25%到28%之間,藍領階層是18%。這可能表明,基層民眾在權益保障上也缺乏法律意識。比如征地拆遷遇到不公正,很少人會想到用法律手段,主要途徑是告狀、上訪,然後碰上個「清官」辦妥了,就滿足了。至於這麼辦合不合法,如果不做長期博弈,或者沒有人點撥,很少有人在法律層面考慮。

南方周末:這兩年全國矚目的案件很多,媒體大量報道,民眾對「法治」的間接經驗應該比先前多。

李煒:但你要看民眾是怎麼解讀這方面信息。民眾可能並沒有將其歸結為法律。上訪多,有一個原因是(民眾)不相信基層法院的判決。其實從程序來看判的好像也沒什麼問題,所以每每到了中院或者高院,又維持原判。但是民間有一個思維:基層法院肯定是偏向了另一方,或者是對方有關係有勢力,或用錢收買了。法律公正不公正我不懂,但是你只要判我輸了,你就是不公的。你不公我找高層法院,上級如果最後還維持原判,這叫官官相護。這樣的思維我們很難把它歸結為法治思維。我自己看,不要說普通民眾,我們知識層的法治觀念也是很淡漠的,我們離法治國家的距離還很遠。

你看李銀河跟她的伴侶引髮網上多少罵聲?

南方周末:「50後」群體相對保守,但對「尊崇憲法」的認可程度卻最高,有27.3%。

李煒:我們分析了半天,到現在也沒有結論:是什麼時代記憶讓「50後」對憲法那麼珍視。這是我們在整個問卷中唯一覺得與預期不太相符的地方。

南方周末:中共黨員對憲法的認可度比團員及群眾高10個百分點,官員群體比一般民眾高十幾個點,原因課題組分析過嗎?

李煒:不光「尊崇憲法」,包括民主、尊重人權、法治等——我們覺得近代以來帶有啟蒙色彩的價值理念,在官員幹部群體中認可度都挺高。我個人認為這是教育導致了觀念進步,官員幹部是高教育程度者集中的社會群體。我們的同事還有另一組國家機關公務人員的思想狀況、價值觀調查,做了七八年,結果差不多也這樣。

我研究過一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變遷。其概念,2006年十六屆六中全會就提出來了,當時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更多,包括指導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落到公民個人踐行層面才是「八榮八恥」。現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由「八榮八恥」轉換過來的,但是增加了富強、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等。回溯一下,這些理想訴求,是1940年代中共在延安、西柏坡時代倡導的。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七大報告)中提出「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國家」。現在重啟歷史記憶,目的就是要在當今的社會形勢下,凝聚社會共識。

南方周末:民眾對「法治」(19.7%)和「包容」(9.1%)的認可度比「民主」和「平等」要低很多。這讓人有某種隱憂:缺了法治和包容,民主與平等會不會瘸腿?

李煒:平等和民主的認可度高,我覺得可以理解,這些是權利訴求。法治認可度低,可能因為它涉及實踐。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有人把民主當成價值式的東西,也有人把民主想成民主選舉,是程序式的東西。程序式的東西,認可度也會低,因為是要實做的。其實公眾心裡有「好社會」的理念,但是對這些理念的踐行程序,相對來說比較模糊、滯後。

提到包容,這是在權利訴求之外的政治與社會價值理念,在公眾中的接納度自然會低於其他。以前做過的其他調查發現:在社會和政治意義上的包容和寬容,可能是我們民族性中缺乏的心態。你看李銀河跟她的伴侶,引髮網上多少罵聲?實際那是她私人的事情。

南方周末:「集體主義」認可度最低,但這曾經是幾代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辭彙。

李煒:1990年代初,我們做社會心理學的調查發現:集體主義的認可度在下降。集體主義首先是一種道德倡導,後經權力體系轉化為社會體制。如今認可度低,主要是過去幾十年計劃體制下把集體主義極端化了。現在基本是權利社會,都講自己的權利邊界。常態來講,首先是保障個人權益,在此基礎上倡導集體主義。

我們調查時發現,講集體主義,老百姓已經不太容易理解了。我們解釋,就是先人後己。他說:要是當幹部的先人後己,我們都可以,拆遷時村長先把他家拆了,全村人都會跟著。計劃體制時代,單位分房,領導讓房,吃苦在先享受在後,大家就信服。調查中有一道題:「現在一心為群眾著想的幹部不多了。」同意這一說法的公眾佔了75%。中國底層的文化確實非常看重這一點。你想讓老百姓跟從、遵從你,一個前提就是你有沒有「義」,這就是所謂的「德治」。你可以說這不符合現代政治觀念,但必須承認,我們的國民性格還是有很多前現代的因素。

沒有哪一個話語能夠罩住全體網民

南方周末:你在調查報告中開宗明義:現代社會治理的重要特點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就目前的調查數據,你認為現階段的社會價值觀是否為多元治理提供了良好土壤?

李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個理念,只有6個認可度排名靠前;有些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可度也不低;不同群體對同一價值的認可度也不太一樣。草根群體和精英群體的價值觀分野已然存在,在網路上體現得更激烈:現在沒有哪個話語能夠罩住全體網民。這才是這個研究的關鍵所在。

我們已有三四十年的和平發展時期,經濟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物質的訴求逐步讓位於發展的訴求;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開啟民智的效果初現;市場經濟下和平發展期生長的新世代帶著更為鮮明的個體主義價值步入社會;社會階層的持續分化和階層利益的固化……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從單一價值時代走進價值多元甚至價值分歧的時代是很自然的。但這個過程可能會出現很多碎片,碎片化可能是一個潛在的隱憂。至於分歧是好是壞,需要更多時間來做判斷。

南方周末:你認為目前精英階層和草根階層最明顯的分野是什麼?

李煒:民主、法治、自由、尊重人權這些理念,對精英群體是非常基本的,但在民間好像缺乏土壤。這可能意味著啟迪民智任重道遠。我們踐行我們認為一個現代國家應該具備的價值理念,不要忘了民間社會還有很多前現代性的東西。

南方周末:你在調查報告開頭還提出過一個問題:倡導調查中羅列的價值觀,獲得的是社會動員力還是社會治理的壓力。現在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答案?

李煒:我曾經做過一個圖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每一項,公眾的認可度究竟如何;秉承某一價值觀的公眾,會點贊社會,還是差評社會;持某一價值觀的人在面臨社會衝突時,是站在何方立場。某一價值理念公眾認可度高,而且認可它的人群又是對社會點贊的,我們就稱其為動力型價值觀,或合力型價值觀;某一價值理念的認可者主要持批評社會的態度,就稱為壓力型價值觀。這樣,可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布在合力、壓力、動力、助力四個象限上。從這個角度提醒執政者,不要以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提出來12個詞就達成社會共識了,也不要以為這些「精神文明」層面的口號對社會的影響力「軟」而無關宏旨。它既可以凝聚人心,也會形成批判的武器:政府倡導了某種價值理念,得到公眾認可,進一步民眾可以以此來評價你,要求你。將壓力轉化為動力,符合公眾對好社會的價值期盼,政府才能在更大範圍、更高程度上凝聚人心。


推薦閱讀:

中國護照崛起進行時:看截止7月各國簽證新政策
新中國十大元帥和十位大將(戎裝圖)
新版中國"綠卡"年內將啟用 強化身份證明功能
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和結束的時間分別在
這本既傳統又時尚的手撕老黃曆,帶你重溫最美妙的中國文化

TAG:社會 | 中國 | 中國人 | 人心 | 點贊 | 特徵 | 差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