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傳內功易筋經十二勢
2012年
所謂易筋者,非真能將人體之經絡取出而換以堅強之筋,猶言練此功夫,日久之後即可使筋骨堅強,勝於未練之時,如脫胎換骨。易筋者,比喻之辭也,實為練力運氣、舒展筋脈之法。此功練成之後,即能運柔成剛,以御外侮。雖精氣已衰之人,勤習此法,也足以延年祛病。
第一勢
【練法】
先盤膝而坐,以右腳背加於左大腿之上面,更將左腳從右膝外扳起,以左腳背加於右大腿之上面,使兩足心皆向上。此為雙盤趺坐法,即尋常打坐,亦多用此法,唯須練習有素,始能自然。
坐時身宜正直,且不能有所依傍,而坐於木板之上。因棕藤之墊,質軟而有彈力,易使人身體偏側,故不相宜。
兩手則緊握雙拳,四指屈於內,而以拇指護其外。兩拳放於膝頭之上,須純聽其自然,不可稍微用力。將雙睫下垂,眼露一縫,口緊閉,上下牙關相切,舌舔於牙關之內,冥心屏息,全身完全不用絲毫勉強之力,唯將精氣神三者,用意想之法,而注于丹田。在入手之初,決不能立時匯合,唯如此凝思存神,日久自有功效。
【要點】
此勢在未行功之先,因心中雜念,一時不易完全消滅。雜念不消,則心神不寧;心神不寧,則精神渙散,行功等於不行,絕不能收到絲毫效果。故先用此法,消其雜念,然後行功,自無妨礙。所以,必注想于丹田者,蓋以其為內府之中宮也。
第二勢
【練法】
行第一勢功夫,大約以一炊時為度,然後更續行第二勢。
趺坐如前,兩足並不放開,身體亦完全不動,唯兩手則將握拳之指,徐徐放開,以舒直為度。然後,將兩臂緩緩從側旁舉起,掌心向上,舉至平肩之時,則屈肱內引,由頭上抄至後面,同時,翻轉手腕,使掌心向前,大指在下,至玉枕穴後面時,兩手漸漸接合,十指交叉,而抱持其後頭,兩手之掌根,適按於耳門穴之上,兩臂則成三角形。
抱時不宜有有形之力,頭略後仰,胸稍前突。唯在兩手動作之際,軀幹各部,不宜稍有震動,心意仍須注在丹田;既抱住頭顱之後,略事停頓,即提氣上升,意想此一口氣,似由丹田而起,經過臍輪,上達心包,而過喉結,直至頂門,而停留片時,再使由頂門向後轉下,經玉枕穴由頸椎緣脊而下,過尾閭抄至海底,再轉上而回至丹田。
初行時,不過一種意想,氣力必不能遵此途徑,而運行自在。唯練習既久,自有成效。唯行此功夫時,須一切純任自然,不可有絲毫勉強,且不可過於貪功,是學者宜注意者也。
【要點】
此一勢功夫,乃使氣力轉運循環之法。蓋頂門之百會穴,實為首部要區,而臍下之丹田穴,實為內府寶庫,同一緊要。故氣力上升,則貯於百會;氣力下降,則歸於丹田。一升一降,即周天循環之道;一起一伏,亦陰陽造化之機。所以,須一切純任自然者,蓋本乎先天之靜穆,而致後天之生動之。
練習時,以循環二度而停止,乃將雙手放開,握拳收置於兩膝之上,回復原狀。
第三勢
【練法】
行第二勢功夫既畢之後,乃將圈盤之腿,緩緩放下,略事休息,使腿部之筋骨,得以舒展,氣血不至因而壅阻。但在此休息之時,心神猶須寧靜,切不可有絲毫雜念興起。
一炊時後,再將兩足徐徐向前伸去,至腿部平直為度。兩腿緊並,兩足跟之後部放於板上,跖則直豎,足心向前,足尖向上,更將上身徐徐下俯,兩手則從旁側抄向前方,至足前時,乃交叉十指,收住兩足。須將兩足用力,向前仲挺,而兩手則向後拉引,方為得力,腰背兩部,始可因之而緊張。成此姿勢之後,乃將貯留丹田之氣,運於肩背腰股各部。
初時,亦僅意想可到,練至功夫漸深,則氣力亦可隨之俱到矣。行此一勢功夫,亦以一炊時為度,然後徐徐放開,回原來之平坐狀態。
【要點】
此一勢,乃充實軟襠各部之法,其主要之處,則在乎腰閭。因此一部,在人身各部之中為最為軟弱,氣力亦最不易貫注,故行時必須俯身至極度,然後始能使腰部之筋肉緊張,筋肉緊張之後,氣力亦較易達到。勤加練習,自有妙用。惟身體起落之時,務徐緩,切不可向左右擺動,以亂其神而散其氣,是為最要。學者慎之!
第四勢
【練法】
行第三勢功夫既畢,略略休息,更續行第四勢。
先將兩腳徐徐盤起,以右腳背置於左大腿上面,然後,將左腳從右膝外扳起,放於右大腿之上面,兩腳心皆向天,成為雙盤坐之勢。唯在兩腳盤坐時,上身切忌向前後或左右搖動。
坐定之後,寧神一志,注氣于丹田,摒除一切雜念。稍事停頓,兩手即徐徐翻腕,使掌心向外。然後,兩臂從左右兩側緩緩上舉,至頂門上面相合,交叉十指,再將腕向前翻轉,而使掌心向上,兩掌用力上托,同時運用其氣,使從丹田向上提起,轉入兩臂,而達於指掌。亦用以意役神、以神役氣之法,並無有形之動作,唯意念之專註耳。
行此一勢功夫,亦以一炊時為度。然後,徐徐將手鬆開,將兩臂仍從旁側落下,運氣下降,回復原狀。
【要點】
此勢乃行氣於臂指之法,較第三勢為難。因臂部肌肉堅實,氣不易行,如欲練至意到氣達、氣到力隨之境,非短時間所能奏效,頗費苦功也。其所以須盤坐而行者,固實其下盤也。架手於頂門,則可使全身上提,正直得勢,使氣易於上達,更不至中途所阻閡也。在兩手動作之時,務須徐緩,而固其神氣,不可粗率也!
第五勢
【練法】
行第四勢功夫既畢之後,乃將所盤之兩足,徐徐放開,向前伸去,以腿直為度。兩足相併,以足跟之後部,放於板上,足心則向前,足尖則向上,與第三勢之起手時相同。略略休息之後,即續行第五勢功夫。
先將兩手由兩旁側之下面,徐徐移向後方,至尾閭穴之後,兩手相合,交叉十指,將腕翻轉,使掌心向正後方,而兩手背則貼於尾閭穴之兩旁,須要貼得緊緊,不可稍有鬆浮。兩肩頭則用力向前逼出,兼向上聳,務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緊張異常。然後,用意想之法,運用其氣力,使充實其肩背。起初,不過意行;久後,自能達到。
行此一勢功夫,亦以一炊時為度,然後,徐徐收回雙手,回復原狀。
肩背等部,骨多筋雜,皮肉極薄,而堅實異常,故氣力之不易運行,與臂指相等。練習亦頗不易,收效之遲緩,較諸上一勢為尤甚,然能下苦功,亦必有成。
【要點】
此勢之所以兩手放於後面,及兩肩前逼而兼上聳者,無非欲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緊張,而易於運行其氣,使之到達,不致多所阻閡也。唯在運氣之時,並無有形之動作,純以意行耳。
第六勢
【練法】
行第五勢功夫既畢,略事休息,然後續行第六勢。
先將兩足收回,成盤坐之狀,以右腳背加於左大腿上面,更將左腳從右膝之外面扳起,亦將腳背放於右大腿上面,使成雙盤坐法,與第一勢相同。
兩足動作時,上身切忌搖動。坐定之後,先將兩手從旁移至前面,至臍下時,兩手相含,而交叉其十指,翻腕向內,以掌心捧住小腹。
初時,並不用力,冥心存念,略定神思,然後運氣,由丹田而注於腎囊,以活動其睾丸。停頓少許後,乃提氣上升,以回原處,做似欲將兩睾丸吸入腹中之想。在提氣上升之際,同時兩手心亦漸漸用力,略做向上摩起之勢。略停片刻,更運氣注於腎囊。
如此升降,各十二度而功畢。
【要點】
腎囊為人身最要之物,睾丸又極嫩弱,稍受外力,即易破損。此一勢功夫,乃專練收斂睾丸之法,即世稱之「斂陰功」是也。
在初練之時,睾丸必難隨氣升降,然練習稍久,即易活動,反較運氣於肩背等為易於收效。因腎囊為筋絡所成,中空而運接於小腹,與丹田相距甚近,故氣力易於運到,待練習既久,睾丸自能隨氣升降矣。此功練成,人縱慾取我下部而制我之命,亦無從下手矣。
第七勢
【練法】
行第六勢功夫畢,略事休息,再續行第七勢。
上身及兩腿,完全不動,就原勢略略加以停頓耳。兩手則從小腹上徐徐撤下,移向兩股之側,按於板上,大指在內,指尖則向前面,掌按板面,不宜過分用力,但求其能相貼合耳。
心神既定之後,則將兩臂徐徐用力下注,意欲將上身做向上升起之狀,唯並非有形之動作!同時,提氣上升,使充於胸廓,停滯不動。歷一呼吸之久,再將氣從原道降下,停于丹田,而兩臂之力,亦同時鬆弛,回復原狀。更隔一呼吸時,再提氣上升如前。如此,升降各十二度為止。
此勢功夫,雖不甚難,但在初入手時,亦不免有所阻礙,須經過若干時後,始克升降自如。
【要點】
此一勢功夫,乃充實胸廓之法。運氣於內,故較行於筋膜之間為易,唯運行雖易,而停滯一事,極為煩難。若神氣未能完固之人,決難達到此目的,此即道家所謂「凝神鑄氣」之法也。
初入手時,未能久停,為時不妨稍暫,以後逐漸加長可也。是在學者自己斟酌之。
第八勢
【練法】
行第七勢功夫既畢之後,即就原勢略事休息,調和氣力,使稍弛展,然後再續行第八勢。
此勢上身與兩足皆不動,一如以上二勢之姿勢,唯將兩手提起,使離開板面,然後,徐徐向前移去,繞至兩腳心之上面,即以左掌心緊按右足心,右掌心緊按左足心,即以中渚穴緊對湧泉穴也。大指在內,指尖相對,肘微兩屈,臂部並不用十分氣力,但以手足兩心貼合為度。
略略停頓之後,始將兩臂稍微用力撐拄,同時將氣從丹田中運行而出,使之從下抄左,轉上繞右方而下,回至丹田,在臍之四周繞一圓圈,上及肚子之下,旁及前腰。
如此,運行一周之後,即休息一呼吸時,再為運行,以九度為止。若為女子,則宜自右而左。
【要點】
此勢乃練氣充實肚腹之法,而兼及於腰腎之前部者。行時,宜先鼓足其氣,使之略一停滯,然後,再運之,循軌而行,似較稍易。唯在運行之時,非但外表不宜顯有形之動作,如身體動搖等,既內部亦不宜有迸氣掙力之象,須純任其自然。初時,固未必能盡如我意;久後,必可成功也。
第九勢
【練法】
行第八勢功夫既畢之後,仍就雙盤坐之原勢,略事休息。上身與腿足,完全不動,一如上勢,唯將兩手徐徐至側面,仍按於板上。休息約三個呼吸時,則續行此第九勢。
先將右手在前面徐徐向斜上方屈肱舉起,至左肩之上,即用手掌搭於肩上,掌心適按於肩窩穴上,五指則在肩後,肱緊貼於胸脅前面。
然後,再將左手亦從前面向斜上方徐徐屈肱舉起,左掌心按住右肩窩穴,肱則緊貼子右肱之外側,用力緩緩搿緊(搿:gé,用力抱),而使其肩背之筋肉,緊張至極度,同時則運用丹田之氣,使之上升,而充實其肩背之內部。初時,決難氣隨神到,但宜用意想之法行之,日久之後,自能運行無阻。
【要點】
此一勢亦系行氣於肩背之法。肩背以筋雜肉薄之故,氣力殊不易運到,唯其不易運到,故須多練。行時所以必兩手抱肩、緊聚相搿者,亦正欲使其肩背緊張,而氣易於貫注也。
第十勢
【練法】
行第九勢功夫畢,先將左手徐徐放下,按於板上,再將右手落下按板。然後,將圈盤之兩腿,徐徐放開,直伸於前。略事休息,更續行第十勢。
須將兩腳收回,屈膝而跪,兩腿緊緊相靠,腳背貼板,臀部坐於小腿之上面,尾閭則緊靠兩腳跟。上身略向後仰;頭正目前視。但經此一番動作,心神必外瞀(mào),故須休息片時,加以收攝。心神既定,則徐徐將兩手從側面抄至前下方,屈肱向上舉起,至心窩旁、兩乳下為度,乃將兩手掌輕輕按於脅上,兩肘則略略用力後引,唯非有形動作!按定之後,即將氣提之上升,用意想之法,使之充滿於兩乳房,停滯不動,歷一呼吸之久,仍從原路,使之下降,如此,升降各九度而止。
【要點】
乳房在胸前亦系主要之部分,而膺窗、乳根等大穴皆在於此。若不練氣之充實,最易為外力所傷,與斂陰一勢功夫,實有同等之緊要!
此勢之所跪行者,蓋欲使上身正直,而氣易於運行也。兩手按脅者,即所以示氣循行之路也。
第十一勢
【練法】
行第十勢既畢,即就原勢略息片時,兩手則徐徐放下,垂於旁側,稍稍舒展,續行第十一勢。
先將兩手稍微舉起,徐徐移向前面,至膝蓋之上,乃將右掌心按於右膝蓋,左掌心按於左膝蓋,即膝骨與腿骨接合之處。大指在內,指尖向前,兩臂稍為用力作撐拄之狀,上身則向後作倚靠之勢,頭則後仰至極度。
心神既定之後,則將氣提之上升,經臍輪、心坎等部而上起,至喉結穴而停留不動,使喉部充實。
如此,歷一呼吸時,仍將氣下降,停滯丹田;亦經一呼吸之時,再運氣,上升而充注於喉結穴。如此,升降各九次,乃將上身徐徐坐直,頭亦下俯,兩手亦收回,垂兩側,回復原狀。
【要點】
咽喉為人身最要之地,生死關頭之所系,且喉管為一軟骨,雖有筋肉護於其外,奈極薄弱,故此部極易受傷,稍重即足致命,故必須加以鍛煉。若能運氣於喉,而充實其內部,功夫精純時,既快刀快劍亦不足以損其毫髮矣。唯咽喉功夫,亦極不易練耳。
第十二勢
【練法】
行第十一勢功夫既畢,則將上身拾起,而使兩足徐徐舒展,直伸於前。略事休息後,即收起兩足盤坐,仍以右腳背置於左大腿上,而左腳背則置於右大腿上,成雙盤坐之勢。
在動作之後,神志不免外瞀,故須瞑目靜心,以收攝之。待心神既定之後,即將兩手移至前方,上下相向。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掌心相合,然後,用力將左掌自左而右,旋摩七十二度。
再翻轉兩手,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用右掌之力,自右而左,亦用力旋摩七十二度。
此時,掌心熱如火發,乃將兩掌移貼後腰,先由外轉內,旋摩七十二度;更由內轉外,亦旋摩七十二度。則此勢功夫畢矣。
仍收回兩手,做第一勢趺坐之勢。
【要點】
此十二勢功夫,皆系坐行之法,甚不易行,且久坐傷精,為行功十八傷之一。此一勢加於後,良非無故,蓋恐行功之人,久坐而損傷其精,故用此勢以養其精。後腰,精之門也,精門和暖,則生氣自足,更不虞其損傷矣。
推薦閱讀:
※《重訂內功經》
※拳道集錄.內功四經
※李經悟的太極內功
※天龍增力內功函授教材
※春發小花有幾枝——孫氏形意內功入門
TAG:內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