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寶臣古詩雜品(一)

李寶臣古詩雜品(一)

  李寶臣,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主要從事明清史研究工作,側重於明清政治制度史、禮制制度史、北京史以及京師文化。之一——盧綸之《塞下曲》之三

唐朝大曆十才子之一的盧綸有《塞下曲》四首,其三云: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此詩為歷代注家所賞,皆雲其妙。並將其詩意解讀為:夜靜月黑雁群飛得很高,單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竄。正要帶領輕騎兵去追趕,大雪紛飛落滿身上弓刀。

然細細品讀或有疑竇,月黑之時何以見高飛之雁?你率領騎兵追趕,弓刀上卻落滿了白雪。那麼,其核心意思到底是什麼呢?

似此,千餘年來無人甚解。唯數學家華羅庚先生以其縝密思維發現此誤。遂將其更正為:北方大雪時,群雁早南飛。月黑天高處,怎得見雁飛?

大文豪郭沫若獲知此事,頗覺無言。焉可輕易指斥一個大數學家的高論。遂中庸之為:「深秋雁南飛,懶雁慢未隨。忽聞寒流至,奮翅連連追。」郭老這首微妙的釋答詩諧謔間作,極具巧思。高明處乃既默認了數學大師質疑詩之觀點,亦不排斥盧綸之詩乃為特例,實有文采。可謂兼容並包,兩全其妙。

吾亦難議是非,各有其妙。皆因所站地位不同。數學家與文學家之思維或有不同,深思即好。之二——品王之渙《涼州詞》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如王之渙、王翰、張籍。而今最為人所賞者當屬王之渙之《涼州詞》,詩曰: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詞中所言之萬仞者,極言其高,仞,乃古時高度單位,約合今日之七八尺。而羌笛者,乃為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王之渙此首詩是寫的戍邊士兵的懷鄉之情。蒼涼慷慨,悲不失其壯,雖渲染戍卒幽怨,亦無消沉之情,表現出作者的豁達胸懷。

「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繫。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無怨,怨而無用。「何須怨」也?

縱觀全詩,悲而不憤,怨而無悔。足見逆境中仍持樂觀曠達之心胸。當然,暗諷之意亦存。

此詩另有一則趣事不得不言。

紀昀之《閱微草堂筆記》中有這般記載:一次,乾隆皇帝讓紀曉嵐給自己的扇面提此詩「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紀曉嵐匆匆而就。誰知由於匆忙,居然丟掉了一個「間」字。乾隆皇帝大怒,欲問罪於紀氏。你想紀昀何等聰明,於是告訴乾隆皇帝:陛下,此非詩也,乃詞也。乾隆皇帝知道紀昀之才華,遂道:試與朕讀之。紀昀遂讀道: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乾隆皇帝頗嘆紀氏之才,不但未治其罪,反而賞之。

此為趣談。之三——欲窮千里目,需要幾層樓——品王之渙詩《登鸛雀樓》

世人或從童稚之始便習盛唐世人王之渙之《登鸛雀樓》,詩云: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且看那美麗的景色:

夕陽依偎著起伏的山巒,慢慢地從我們的眼帘中退卻,滔滔的黃河之水呀,洶湧地奔向大海。你想看到千里以外的風光嗎?再上一層樓吧!

諸君可以閉上眼睛,細細品來。跋扈你的想像,美麗的風景畫卷就會在你的心中縈繞。

試問,若等一生不曾有過顯赫仕宦的小人物,一個衡水小小主簿,一個小小的文安縣尉,是如何有此飛揚之思,豪放之念的呢?

史載,王氏家族世代官宦,王之渙之五世祖王隆之即為後魏絳州刺史,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縣令。父王昱,鴻臚主簿、浚儀縣令。從曾祖到父親,雖皆小官,然亦官也。或叛逆之心使然,王之渙自幼聰穎好學,未及壯,便已窮經典之奧。中國歷史上的學而優則仕之俗,雖令王之渙不得不為冀州衡水主簿之爛官,但浪漫之心未改。友人言之,山西永濟乃有一鸛雀樓,煞是美麗,遂行。故有如此佳作流傳至今。

 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共六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為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風景勝地。傳當年時常有鸛雀(顴,鶴一類水鳥)棲於其上,所以得名。該樓始建於北周(公元557--580),廢毀於元初。它與武昌黃鶴樓、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或雲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蓬萊閣)

唐時詠鸛雀樓之詩較多,除了王之渙外,另有大曆進士李益和暢當二人。其李益詩云: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

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並起思鄉望,遠目非眷亦自傷。

暢當詩云: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詩之美皆無異論,然或以人深究其里。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再上一層可解,那麼若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到底需要多高的樓呢?

甘肅金昌一位中學教師就從勾股定理的角度予以分析。他說,地球是個橢圓體,其赤道半徑6378.140公里,極地半徑6356.755公里,平均半徑6371.004公里。我們姑且認為地球是個近似球體,其半徑是6371公里。在任何一個地方遠眺,其視線必然與地球形成一個切面。而詩人要看到的是千里(500公里),設樓高為3.2米,看到千里的樓高就需要19.6公里。以19.6公里(19600米)除以3.2米,可得6125。即言,若要看到千里景色,需要站在6125層樓上。

權為趣賞,數學或勾股定理怎知詩人的滔天浪漫?!之四——君子焉意以隱乎?——品虞世南之《詠螢》

世人皆知唐朝大詩人虞世南之《詠蟬》詩,詩云: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此詩極言蟬之高風亮節,不借世俗之力,但憑自己站於高處,將清脆之聲傳播至遠。

然虞世南尚另有《詠螢》詩,與《詠蟬》詩相比,亦伯仲難分。詩云:

的歷流光小,飄颻弱翅輕。恐畏無人識,獨自暗中明。

區區螢火之蟲,於夏日之暗夜中,獨自發光,給別人指路,亦足證自己的作用。或此才有聲名。虞世南之所以歌頌區區之螢,實在想證明人皆有名譽之心,君子焉意以隱乎?說白了,誰都不願意隱於終南山,而願意被皇帝把自己的畫像放到凌煙閣上。當然,這個虞世南就是凌煙閣上二十四個有功之臣之一,其於文學、於官宦皆有所成,唐太宗稱呼之:「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即言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足見聲名之顯。

被人稱詩鬼的李賀亦有《南園》詩表達男兒皆應成名的意思。詩云: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然李賀因避其父李晉之諱,不得考進士,僅任奉郎小官,憤懣不得志。雖滿腹鬼才,終於二十七歲之少壯而死,哀哉。之五——品古詩「天上星多月不明」曾經讀過一首古詩,沒有朝代,詩云: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下坑多路不平,

河中魚多攪濁水,世上官多不太平!

基本詩意很簡單,天上的星星多了就會影響到月亮的光芒,地上若是坑坑窪窪的,就不好走路了。河裡若是魚多了,水就混亂。最後一句很好,官若是多了,世間就不太平了。

凡事皆宜有個尺度,我沒有說世間沒有官員(公務員)就是好,但是,多了肯定不好。若其患:大量吞噬財政,加大百姓負擔。貪污腐化,阻礙上層建築的運行效率。這在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詬病,也是一個非常難於解決的問題。

以中國為例,有報道說,中國目前有官員(公務員)身份的人約計5000萬人,偌大的人口要靠13億人來養活,而中國的財政收入是有限的,所謂多一個人就多一個吃飯的,之於中國這樣的發展過度是在是難以承受。這還不包括由於冗員太多給社會帶來的負面作用。

有史記載,中國在漢朝時期的官民比例是:1:7945;唐高宗時是:1:3927;元朝成宗時是:1:2613;明朝時是:1:2299;清康熙時是:1:911;1987年時是:1:67;1998年時是:1:40;現在是:1:28。可以說,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官民比例是越來越小了,即官員越來越多,也意味著百姓的負擔日益加重。

若以單位GDP的官員(公務員)人數來衡量。從經濟視角考察,財政供養人員與GDP之比看,中國為39人/百萬美元,美國為2.31人/百萬美元,日本為1.38人/百萬美元。中國官員(公務員)「超標」近20倍。老百姓掙點錢不容易,都被公務員給吃掉花掉了。

也難怪古人說「世上官多不太平」。故此看來,解決百姓富裕的出路或減輕政府財政的壓力不僅僅要從經濟的角度考慮,還要從減員的角度考慮。之六——萬山不許一溪奔

——品楊萬里詩《桂源鋪》

南宋大詩人楊萬里(1127——1206)在其一生中寫過兩萬首詩歌,大多都比較平凡。不過若是百里挑一的話,亦不乏佳作。其中的一首《桂源鋪》即屬上乘之作。詩云:

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

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這首詩是典型的寫景之作,詩人看到那清純的溪水從山的夾縫中潺潺流出,頓時對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產生出無限的感慨。本來那些山是攔不住溪水的。後兩句便直言: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即言,當溪水到了平原地區的時候,便開始自由自在地流淌了。

此詩猛然讀來猶如大白話一般,抑或不合乎七絕規則。然而,詩人對大自然的某些則是一語中的。文字看似平凡,卻令人品爵無窮。

也許當年楊萬里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是描寫一下家鄉的景色而已,抒發一下對大自然的情懷。只是今天的人看來,則是有了另外的味道。以中國現代文學大家胡適先生為例。當初胡先生也是用這首詩描述自己的家鄉安徽績溪上庄村的美麗,因為胡適先生的家鄉與楊萬里的家鄉有著共同的美麗。美麗之愛便有借詩以歌的事情。而到了後來,這首詩又起到了另外的作用。蔣介石壓制民主,打壓自由言論。作為有新思想的胡適當然不願意讓蔣介石壓制,於是就用這首詩表明他對蔣介石壓制民主的反抗。「萬山不許一溪奔」就是說要允許有自由、民主,要允許自由的言論。胡先生告訴獨裁者:任何專制都無法壓制民主與自由,就如同那出山的溪水,當「到得前頭山腳盡」的時候,不然是「堂堂溪水出前村」。之七——老去風光不屬身——品雍陶的詩《勸行樂》

老去風光不屬身,黃金莫惜賣青春。

白頭宗做花園主,醉折花枝是別人。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雍陶的作品,名曰《勸行樂》。詩中講到,人在青年之時,風華正茂,充滿無限的朝氣,一旦衰老,則物是人非,縱然你依舊是花園的主人,但是,折花而醉的雅興則徹底地沒有了。因為那些少男少女們正在無拘無束地享受著無與倫比的快樂。

這首詩的主體格調是消沉的,他勸說人們要及時行樂,千萬不要將生活簡單地理解為就是財富的聚斂,而要在創造中珍惜光陰,享受生活。當然,該詩也不是一點積極意義都沒有,他提醒某些貪財者,聚財要有度,縱然你不擇手段聚集了財富,最終還是人家愛的,或可因為財富聚斂手段的不當,進入班房亦未可知。而雍陶提示:白頭縱做花園住,醉折花枝是別人吶。

唐代金陵女子杜秋娘亦有《金縷衣》詩云: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勘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與雍陶的詩相比,杜秋娘的詩幾乎沒有什麼積極意義。之八——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品盧梅坡詩《雪梅》

宋代詩人盧梅坡有一首《雪梅》詩,詩云: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平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其詩大意是說,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無法定論,或誰也不肯服輸。或有詩人慾加評判,但亦難有定論。最後不得不中庸了之。梅花之白不如雪,而雪則沒有梅花之香氣。這盧梅坡也算是中庸大師了,誰都不得罪,看似二難推理的問題,以詩人的智慧得意圓滿的解決。你們二位都代表春天,足見詩人之高明。

另外,這位盧梅坡大人還有一首詩詠梅花,依舊是說梅花與白雪的關係。詩云:

有雪無梅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您瞧,又是一個都不能少,不但有雪有梅,還要有詩。之九——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品謝枋得詩《慶全庵桃花》

凡文人者皆尋幽靜,或因其對世俗紅塵之物感覺凄涼。詩仙李太白有「自古聖賢皆寂寞」之語,概屬此例。諸葛孔明當初躬耕南陽草廬亦有「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之句。除了孤傲之外,當是無爭之心使然。

南宋詩人謝枋得(1226——1289)於官場憤懣,亦覺人生還是清幽為妙。遂有《慶全庵桃花》之佳句。詩云: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慶全庵在什麼地方,作者未詳述。自是一個很逍遙的廟宇。詩人處於國破家亡之時,又有諸多的佞臣誤國,於無奈之中,心境蒼涼,如詩以唉。

謝氏之詩典出晉代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當時的人們之所以紛紛躲避於此,皆為逃避秦朝之亂。而在桃花源則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確為極樂之地,無人叨擾,悠哉悠哉。而謝枋得之「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則喻,身處於桃花源,仍然小心翼翼,連一瓣桃花亦不肯掉在水中,所怕者是,若花瓣隨流水而去,恰有漁人獲之,豈不清幽又被破壞?可見,詩人在那樣的紛亂時代,對於和平的嚮往。之十——劉項原來不讀書——品張碣詩《焚書坑》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凡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推行愚民政策,實施了殘酷的焚書坑儒運動,活埋了大量的書生,也燒毀了很多書籍。一個滿意為可以從其開始直至百年千年的帝業的皇帝,沒有想到,皇帝美夢剛剛到他兒子那兒就開始動搖,孫子的帝位沒有幾天就完蛋了。陳勝吳廣起義,立邦項羽揭竿,火燒阿房宮,就差點把個皇陵給刨了。

你不是燒書嗎,他老劉、老項就是文盲,他用不著讀書就可以造反。據《史記》記載,劉邦原本是個潑皮無賴,而項羽倒是有個貴族血統,但也不過是個紈絝子弟。二位都不是讀書的材料,你不要說把書給燒了,就是你白給他他也不要啊!而詩人的這首詩就是對這個千古一帝的無情揶揄,更是對封建統治者所實施的愚民政策的有力鞭撻。

推薦閱讀:

古詩中的大好河山,你去過幾處?
古詩文積累的考查
古詩詞中的中秋
古詩詞講義(1)
古詩接龍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