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為什麼打擂台不好使?

國術者 古今同義 國之術 修身之藝也!

多年前,在形意門武俠作家徐皓峰先生的座談會上,他的投資人當著他的面直接就說,徐老師武俠作品中的那個武林是不存在的,是他虛構的。徐老師穩穩地聽著,妥妥地笑著。進入到互動環節,主辦方給出了十個提問名額,但是先後有三次被問到同一個問題,大意是「中國武術為什麼打不出國門」。

徐老師三次回答,妥妥地笑著,但觀眾似乎並不滿意,還是繼續地追問,後來越發直接,變成了「為什麼上不去擂台」「為什麼打不過泰拳」。

最後我直接給戳破了這層文雅:不就是問形意拳是怎麼不行了么?

他們說,對。

我做了直截了當的回答:傳統武術,以徐老師推崇的形意拳為代表,特色是顧打一體,是以技術保護要害,而同時攻擊對方要害,行走江湖時增加存活的幾率,狹路相逢倒一個,倒的通常都是那個護不周全的。

而擂台競技,是以規則保護要害,比如說不許打後腦,那麼一轉身對方就不能打了,在現實街斗和械鬥中這是不存在的。所以傳統武術上了擂台,他守著自己的技擊特點,顯然是吃虧的。當然,他也可以放開來打,但這個時候大家恐怕又要疑問了:這還是傳統武術嗎?

傳統拳上擂台,必然要根據規則進行演化。

比如傳統拳在打擊力與靈活度上,以通臂為典型,號稱「內勁之精」。

通臂拳放長擊遠、運臂如鞭的形象雖然自早就印在武林拳家的心中了,但是所謂的擊遠,並非只是說可以打遠,而是勁力深遠通透。勁力能夠透入體內,顯然只是如鞭捎抽是不夠的。這也是敲鑼的勁兒跟鑿碑的勁兒的不同。運臂如鞭,更如九節鋼鞭,鏢頭勁力直入而骨節松活,正如拳頭如錘而周身通透。只是人體更妙,可以鬆緊變換,其中緊的部分,又是松的沉積。

這跟各類勾擺拳法中,以肩壓肘、以肘壓手的出拳軌跡追求的作用相當。只是通臂拳法更活一些,中間有個協調的餘地,因而可以打出更多的變化,也可以在更多的角度出拳,實戰中就多了發拳制勝的時機。

大連一脈的通臂打猿擺力出拳,特別是運用到散打拳擊上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散打初期某位傳統出身的散打運動員的絕技巡天雷,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樁功的某些表現跟泰拳的拍擋、壓制打法很像,就好比箍頸搶攻的時候,肘子是能撐住勁的,手掌搬著對手的脖子,就好比腳底撐住地面,道理是一樣的。原地正蹬能將人撐開,道理也是如此。

說起邊腿,大多人都認為傳統功夫里是沒有的。因為傳統功夫是建立在實用的基礎上,出拳、出腿也多是奔著對手要害、又考慮著護住自己要害而去的,因而就鞭擊一類的腿法,多是彈踢著奔襠、奔膝、奔軟肋,比較直接。但是傳統拳家的基本功卻不是這樣,而是里合外擺的高踢腿,從側里起腿的,也就有了邊勾腿之類,打擊方式就綜合起來,勾踢也行,接側踹也行。特別是少林一系的,多是邊勾接踹,甚至帶動去騰空腿法。

邊腿的演變一是從此類而來,另一類就是從季銘晏上下翻飛的十字飛球腿而來。當時季銘晏、肖力虎等人服役於公安散打隊,隨著被稱為「散打國師」、「警營教頭」的童慶徽征戰南北,也是由童慶徽定名,取了「邊腿」一名。跟橫打側彈的鞭腿還是有些區別的。

後來很多地方沿用了邊勾腿一說,以此形容收腿迅速,不似掃腿那般生硬難控,減少了被對手抱摔的機會。在傳統打法里,有起腿半邊空一說,一旦被人鎖住腿,就意味著襠部跟咽喉已經出現空門了。而在古泰拳比賽中,抱腿砸肘,往往可以一舉重挫對手,甚至廢掉對手的攻擊能力。

但就十字飛球腿的刁鑽,「邊勾」二字難以概括。想當年,這些資深教練廝殺爭鬥的時候,奠定後期散打風格的另一位技術全面,而又特別擅摔的教頭杜正蒿,與肖力虎有過幾次交鋒,甚至有復仇之戰的說法,在這其中,對防腿、防摔的技術完善,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傳至今日,掌門級的杜教頭回憶起來也是歷歷在目,感慨萬千。只是季銘晏後來去了日本,肖力虎又出了事情,劉信武等人轉戰四地,都脫離了拳台,繼續發展實戰打法去了。而之後幾撥的弟子,也隨了主流技法的學習,且不斷吸收國外的全接觸式技術訓練,又隨著規則的不斷完善,逐漸就改變了早先硬朗的打法。打一些競標賽的,為了附和規則,也鑽規則的空子,已經改變了殺傷性的腿法,開始追求快脆帶響的快速鞭腿了。如此雖然容易在點數上打贏以重腿見長的選手,但實戰中卻要改變攻擊方式,又回復到那種慢節奏的實在打法。隨著不斷演變,風格也就與早期散打有了本質的不同了,以至於許多去泰國打過比賽的拳手,回來之後都不適應。

拳手也都是有思維的,一旦有了對抗經驗,也就開始了針對自身優勢的改革,像後來的散打高手王參真,就把硬朗風格發揚得很好,結合泰拳又對付泰拳,打出了拳法特色。但也有一些人轉向了地面技術的發展,向著國際上流行的MMA制式的無限制格鬥進發了。但是更多的職業拳手,還是追求王者寶座,繼續發揚被重擊拳手認為該淘汰了的快脆打法,還認為散打技法在不斷完善,迅速改進,前後批次的選手在技術上的完善程度差異很大,並以此洋洋得意。

不過優劣也要分實用的場合,在三回合制少有機會擊倒的情況下,閃賺鑽營打法下培養出來的躲避意識,在街頭動用了器械的實戰中,也有著自身的絕對優勢。這個就要看個人愛好了,確實不能以勝敗論英雄。

實戰首先看環境,不明環境,拳法不能活用後果不堪設想。拳法的運用表現,很多時候是因為環境所限。

就比如刀客風格,拳腳功夫不能說多高明,也志不在此。但是刀子卻不是一般武師能擋得住的。所以很多拳法都是拳械綜合的,為了這個共用性,必然要犧牲一些東西。源於所用而的理法,就是風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馬上步下,長槍短棍,各有特色。所以,拳還是有高低的,刀槍弓拳肯定不一樣。只是看在什麼大環境下,看誰更適合發揮。

所以看一個拳種風格,或者人的修為,不只要看一拳一腳的風格特點,而是支撐他戰略戰術的真正根基所在。就是心意二字的靈變程度。簡單點可以權當做反映能力,洞察能力,應變能力,把握能力等等。

文/ 鐵萼奇蘭


推薦閱讀:

中國女孩遠嫁到印度 真實生活竟讓人羨慕
陽春三月,盤點中國最美的踏春旅行聖地
「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是怎麼煉成的?
大眾養生網 - 中國養生第一門戶提供養生小常識,食譜,養生湯,粥,茶等食品
中國100座名山大川(五)

TAG:中國 | 武術 | 中國武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