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中國佛教發展史(圖文介紹,附佛學基本常識)

佛教是我國現有五大宗教中歷史比較悠久,影響也比較大的一個宗教。在我國有2000餘年的歷史。佛教雖然來自印度,但其成熟和發展是在中國完成的,它既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又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公元前565年,釋迦牟尼在印度誕生。他的父親是迦毗羅衛國國王凈飯王、母親是是摩耶夫人。35歲那年,釋迦摩尼開悟後創立了佛教。目的是引導眾生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苦樂的真諦,以及離苦得樂的方法,給人類以和平、幸福和智慧。

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新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稱為「小乘」。

佛教傳入中國漢地年代,學術界尚無定論。古代漢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時沙門室利防等18人到中國的記載。但目前無法證實。

公元64年,東漢明帝劉庄,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劉庄正要開口問,那金人又呼的一聲騰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飛去。

東漢明帝

次日晨,漢明帝將此夢告訴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他們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並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於是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

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四十二章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接待,並於公元68年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

白馬寺

公元147年安息國高僧安世高來到東漢,二十餘年間先後翻譯佛教經典共三十五種,四十一卷。包括《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阿毗曇五法四諦》、《十二因緣》、《轉法法輪》、《八正道》、《禪行法想》、《修行道地經》等。安世高所譯的佛經,就思想體系上說多屬小乘佛教。

公元167年大月氏國高僧支婁迦讖來到東漢洛陽翻譯佛經,他所譯的佛經主要有:《道行般若經》十卷、《般舟三昧經》二卷、《首楞嚴經》二卷、《阿闍世王經》二卷、《寶積經》一卷、《問署經》一卷、《兜沙經》一卷、《阿佛國經》一卷、《內藏百寶經》二卷、《方等部古品曰遺日說般若經》一卷、《胡般泥洹經》一卷、《孛本經》二卷等。幾乎全屬大乘佛經。

公元247年三國時期,康居國高僧康僧會來到東吳。他在建業(當時東吳的都城)建立寺廟,供奉佛像弘揚佛法。不久受到孫權的信敬,並為他建佛塔,造佛寺,開始在江南傳教。

公元310年西晉時期,79歲高齡的龜茲國得道高僧佛圖澄來到洛陽。適逢永嘉之亂,佛圖澄先隱居草野,後以博大的佛法勸後趙皇帝石勒、石虎少行殺戮,深得石勒信任,被奉為國師。

神僧佛圖澄

佛圖澄在後趙國弘揚佛法,推行道化,所經州郡,建立佛寺,有八百九十三所。追隨他的弟子有: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進、道安、僧朗、竺法汰、竺法和、竺法雅等。對弘揚佛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公元348年佛圖澄卒,享年117歲。有關他的神異事迹,《高僧傳》中記錄甚多。

在佛圖澄的弟子中,道安法師尤為傑出。他長相醜陋,一直被人輕視,後師從佛圖澄後,著述、譯經很多,對佛教貢獻很大。自漢以來,佛學有兩大系,一為禪法,一為般若,道安實為二系之集大成者。他提倡「本無」之學,為般若學六家之一;確立戒規,主張僧侶以「釋」為姓,為後世所遵行。道安還是當時譯經的主持者,在他的監譯下,還翻譯了大量佛教著作,包括《四阿含》、《阿毗曇》等經共百餘萬言,是當之無愧佛學一代宗師,被稱為「東方聖人」。

公元384年,前秦苻堅派大將呂光征討龜茲國,目的是為了爭奪聞名遐邇的高僧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銅像

鳩摩羅什祖籍天竺,自幼天資超凡,半歲會說話,三歲認字,五歲開始博覽群書,七歲出家,曾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

後來,苻堅在「淝水之戰」中兵敗被殺,呂光聽聞後在甘肅涼州建立後涼國。鳩摩羅什只好歲呂光待在涼州17年弘揚佛法,學習漢文,矢志不渝。公元401年,鳩摩羅什來到長安,憑藉深厚的漢文造詣,譯成《大品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論。被譽為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其譯經和佛學成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公元365年,由於政局動蕩,道安法師弟子慧遠大師率領眾弟子南下,途徑廬山,見此地風景秀麗,便停留此地修行。後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全力資助下,在廬山東面,重新建立寺院東林寺。此後成為中國佛教凈土宗著名的發源地之一。著作《沙門不敬王者論》。

公元397年,彭城出家的高僧道生來到廬山向慧遠求學,在此地修行七年,後又赴長安向鳩摩羅什求學。道生首先提倡「頓悟成佛」之理,並主張「人人皆有佛性」,與其後傳入中國的《大般涅槃經》不謀而合。

此時的北魏時期,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由於政府的保護和提倡,佛教有了迅速的發展,佛教藝術的發展也是蒸蒸日上。出現以東晉戴逵為代表的佛像藝術家。這一時期留傳下來的金銅佛像數量很多。此外,聞名於世的大同雲岡、洛陽龍門兩大石窟,都是這時由國家主持開鑿的,規模巨大、空前絕後。另外還有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顯示了非凡的氣勢。

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下令在首都平城(今大同)武周山開鑿雲岡石窟,一直延續到公元524年止,現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展示佛教藝術中國化。

雲岡石窟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並下令在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開鑿龍門石窟。此後,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龍門石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始建於後秦,歷經北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斷的開鑿擴建,成為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現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麥積山石窟

據統計,北魏末流通佛經共計415部,1919卷,有寺院約3萬餘座,僧尼約200餘萬人。北齊僧官管轄下的僧尼有400餘萬人,寺廟4萬餘座。

不過,佛教在北方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在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時期,由於佛教的勢力迅速發展壯大。僧尼、寺院的數量激增,僧尼品行越來越良莠不齊,寺院經濟也極大地損害了朝廷的稅收利益,佛教與道教、儒家學說之間的矛盾更是越來越尖銳化。導致了北魏太武帝與北周武帝的滅佛行為。

兩次滅佛後不久迎來了佛教發展的另一高潮。

南朝宋、齊、梁、陳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自稱「三寶奴」,四次捨身入寺,皆由國家出錢贖回。

梁武帝

他建立了大批寺遼,親自講經說法,舉行盛大齋會。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餘人,僅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就有大寺700餘所,僧尼信眾常有萬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描述的就是這個時期。

蕭衍從《大般涅槃經》中找到理論根據,下令僧人必須吃素。從此,漢傳佛教形成吃素的傳統。

南北車時期局勢圖

南朝末年(公元520年左右),達摩祖師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因與梁武帝面談不契,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于慧可。

達摩祖師

達摩祖師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主要傳授《楞伽經》為依據的獨特大乘禪法,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6種。為中國禪宗始祖。

歷史上,還留下許多關於達摩的故事: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家喻戶曉的故事充分顯示了達摩祖師在中國民間的巨大影響力。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政治經濟穩定,佛教義學蓬勃發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

重要的有智顗創立的天台宗;吉藏創立的三論宗;玄奘和窺基創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礪和懷素分別創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東塔三家;由東晉慧遠大師開創,隋代道綽相繼,而由唐代善導集成的凈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別創立的禪宗,有北宗和南宗;法藏創立的華嚴宗;由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和惠果、一行所奠定的密宗。

即佛教大乘八宗!

佛教宗派創立後,隨著隋唐中國對外交通的開拓,不久即傳播海外。

隋唐之際高麗僧慧灌入中國,於嘉祥吉藏門下學習三論,後奉使至日本,於公元625年在元興寺大弘三論。

公元653年日僧道昭從玄奘學法相宗義,回國後以元興寺為中心傳法。

鑒真法師

公元743年,唐代高僧鑒真應日本留學僧請求先後六次東渡,弘傳佛法,成為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開山祖師。

8世紀,禪宗相繼傳人日本、韓國,公元734年唐代高僧道璇東渡日本,弘傳北宗禪。

公元804年日本僧人空海長老來長安學習密宗,回國後創立真言宗。

9世紀初,日本僧人最澄將天台宗傳到日本。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另外,公元641年統一西藏的松贊干布迎娶唐文成公主,並為她帶去的佛像建造小昭寺(為尼泊爾尺尊公主所帶佛像建造的是大昭寺),為藏傳佛教的形成奠定基礎。

小昭寺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民族強盛,佛學文化藝術也迎來了黃金時代。佛教文化藝術包括文學、美術、音樂、建築等。

佛經的偈頌是獨創的文體,每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以至多字不等,通常以四句為一偈。

佛偈頌

唐代吳道子在長安、洛陽畫了300多幅佛畫,人物奮袂,衣裙飛舞飄動,後人稱為「吳帶當風」。敦煌莫高窟等發現的唐代壁畫,是中國佛教美術重要代表。

吳道子所繪佛畫

敦煌佛教壁畫

佛教最精美的藝術品,當屬佛像。隋唐僧俗藝匠們以高超藝術表現手法,創造的佛像氣勢雄渾。

唐代佛教造像藝術

唐代,佛曲也已相當普遍。

由於晚唐時期的滅佛運動,造成唐代很多佛教建築損毀,沒有保留下來,但是莫高窟等佛教壁畫中,還可以看到隋唐時期佛寺的恢弘氣勢。

敦煌壁畫中的唐代佛寺院落

唐代大興善寺復原圖

唐代帝王還修建了很多大佛,包括四川樂山大佛、屏山大佛、甘肅山丹大佛、天梯山大佛等。

樂山大佛

然而在公元845年,唐武宗在丞相、道士的鼓動支持下,再次下令滅佛,全國拆毀寺院、招提、蘭若共4.46萬餘所,還俗僧尼26.1萬人,奴婢15萬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被稱為「會昌法難」。除禪宗外,佛教其他宗派均沒落,經典散失。

五代十國時期,統治者繼續排佛,後周世宗親自以斧劈觀音銅像。

連同此前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事件,被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宋太祖後,政府對佛教繼續採取保護政策。

宗派以禪宗特別是臨濟、雲門兩派最盛,天台、華嚴、律宗、凈土諸宗稍次。由於各宗互相融合,提供「教(天台、華嚴)禪一致」、「凈禪一致」,因而廣為流行華嚴禪、念佛禪等等。另外,在天台宗中分為山家、山外兩派,而在民間念佛結社特別興盛,影響極大。

宋代開雕《大藏經》

宋太祖開寶四年,敕令張從信等至成都開雕大藏經,稱《開寶藏》,後又陸續完成《崇寧藏》、《毗盧藏》、《圓覺藏》和《資福藏》等,創造了宋朝佛教發展的偉業。

天禧五年(1021),天下僧尼近46萬人,寺院近4萬所,為北宋佛教發展的高峰。徽宗時(1101~1125),由於朝廷篤信道教,曾一度下令佛道合流,改寺院為道觀,佛教一度受到打擊。

南宋偏安,江南佛教雖仍保持一定盛況,但由於官方限制佛教的發展,除禪、凈兩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遠非昔比。

與此同時,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正式形成,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

忽必烈與八思巴

到了元代,政府崇尚藏傳佛教,不過對漢地佛教也採取保護政策。除了禪宗和凈土宗,其他教派逐漸不振。元世祖忽必烈迎請西藏薩迦派的八思巴入京,請制蒙古文,譯述藏經,對蒙古文化貢獻巨大,賜號「大寶法王」,世祖封賞全藏為俸爵,地位職權之高僅次於皇帝。此後薩迦派僧侶世代為國師,遂使喇嘛教成為元代的國教。

明代,翻蒙古統治的明太祖朱元璋,初為皇覺寺僧,宰相宋廉亦出身於寺院,所以對佛教特別崇敬,也力圖整頓佛教。因此,即位後即頒布了一系列新的佛教政策,如:立僧官、定考試、制度牒、刻藏經(南藏)、整理僧籍、分寺院僧為禪、講、教三類;明成祖永樂帝以臨濟僧道衍為宰相,刻北藏,並作《贊佛偈》、《金剛經解》,力護佛教。此後,諸帝王無不奉佛,禪、凈二宗與喇嘛教並行。

度牒

明代,佛教與中國本土的儒教、道教在義理上開始趨向融合,被稱為「三教歸一」,明代思想大家王陽明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他所創立發展的「陽明心學」是儒釋道歸一集大成者。

明代影響最大的思想家王陽明

清代同元朝一樣,王室崇信喇嘛教,可說是以佛化政策統治了蒙、藏、漢三個不同的民族。

1653年,順治帝正式冊封達賴五世羅桑嘉措為"達賴喇嘛",承認達賴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並加封以前各世班禪,從此這一活佛系統得此封號。藏傳佛教信徒一般認為班禪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而達賴喇嘛為觀音菩薩的化身,在佛教理論上,班禪的地位要高於達賴。但是,在世俗地位中,達賴由於常駐拉薩,地位似乎顯得比班禪重要。

清政府還在蒙古各地賜封喇嘛「呼圖克圖」的尊號,更將皇宮中的雍和宮改為喇嘛寺。

清朝時期,譯經、刻經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乾隆時刊行《乾隆版大藏經》(即《龍藏》),並編輯《漢滿蒙藏四體合譬大藏全咒》,對佛教的發展起了一定推動作用。(藏經,是佛教經典的總集,又稱為一切經)

《龍藏》

清代佛教宗派,繼承著明末的遺緒,仍以禪宗為最盛,凈土次之,天台、華嚴,律宗、法相等又次之。

晚晴時期,著名的居士佛學家楊仁山自南條處獲悉中國唐代散失之佛經,多為日本寺院所保存,因之委託南條,在日本代為搜購得中國唐代散逸的佛經註疏近三百種,大量刻印流通,對於近代佛教振興,功不可沒。

楊仁山

民國以來,高僧輩出,主要有:

虛雲和尚、來果禪師、弘一法師、圓瑛法師、太虛大師、印光法師、諦閑法師等。他們把佛法的流傳進行了更好的承接,他們堪稱民國佛教界的翹楚,都做到了無我境界。

近代高僧虛雲長老

近代高僧弘一法師

近代佛教不再總結整理!

佛教基本常識

佛教萬字元:卍

佛教八吉祥:輪、螺、傘、蓋、花、罐、魚、長

佛家八正道:正見解、正思想、正語言、正行為、正職業、正精進、正意念、正禪定。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

佛教八苦難: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

佛教小乘二宗:俱舍宗、成實宗

大乘八宗:前文提及

佛教三寶:佛、法、僧

僧的兩大類:賢聖僧與凡夫僧

佛教四大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

佛教西方三聖:中間是阿彌陀佛,左邊觀世音菩薩,右邊大勢至菩薩

佛教東方三聖:中尊藥師如來,左側日光遍照菩薩,右側侍月光遍照

佛教護法神

佛教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

佛教韋陀:站在彌勒佛身後的神像。

哼哈二將

八部天龍: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

佛教四劫:成劫、住劫、壞劫、空劫

佛教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

佛教六道輪迴:天道、人道、修羅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

佛法十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羅法界、人法界、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和佛法界。前六項稱為六凡,後四項稱為四聖,合稱為六凡四聖。

佛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佛教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佛教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佛教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佛教九地: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凈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

佛教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佛教五蘊:色、受、想、行、識

佛教四緣: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

佛教兩重因果:未來果、現在因、現在果、過去因

佛教三藏:經藏、律藏、論藏

佛教三歸: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佛教十善: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

佛教十惡: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語,五兩舌,六惡口,七綺語,八貪慾,九嗔恚,十邪見。

佛教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

佛教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佛教四攝: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佛教修學五乘次第: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佛教重要經典:《金剛經》、《大悲咒》、《心經》、《大藏經》、《楞嚴咒》、《華嚴經》、《阿彌陀佛經》等

佛教主要稱謂:

沙彌: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齡在7歲以上,未滿二十歲時出家的男子。

沙彌尼:受過沙彌十戒後未滿二十歲出家的女子

比丘:和尚

比丘尼:尼姑

法師:凡能演講佛經的出家比丘成為法師

住持:又稱方丈、住職。原為久住護持佛法之意,是掌管一個寺院的主僧。

居士: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信佛人的泛稱。

佛教主要禮節:合十、繞佛、頂禮等

佛教主要節日

浴佛節:農曆四月初八,也稱佛誕節

浴佛節

盂蘭盆節:農曆七月十五,是舉行供佛敬僧儀式及超度先亡的節日。

臘八節、成道節:農曆十二月初八,幾年釋迦摩尼成道的節日。

另外還有觀音道場三個節日:

二月十九 觀音聖誕節;

六月十九 觀音成道節;

九月十九 觀音出家節。

佛教的主要儀式:

水陸法會:中國佛教經懺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種。

水陸法會

焰口施食。

佛教三大聖樹:菩提樹、無憂樹、娑羅樹

佛教聖樹菩提樹

佛教吉祥物:蓮花、孔雀、大象

佛教舍利子分類:法身舍利、真身舍利、影骨舍利

中國寺院布局常識:

中國大部分寺廟是坐北朝南,

主體建築依次是: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毗盧殿、藏經樓、方丈室。

山門,又稱三門:中間空門、東側無相門、西側無作門

鐘樓、鼓樓:東側鐘樓、西側鼓樓。

天王殿:三個重要元素 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陀菩薩

大雄寶殿:寺院正殿,供奉佛祖釋迦摩尼,有一、三、五、七尊不同。

一尊佛:坐佛、立佛、卧佛。

三尊佛:

1、三身佛:釋迦摩尼三種化身,中尊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左遵報身佛盧舍那佛、右尊應身佛釋迦摩尼佛。

2、豎三世:中間現世佛釋迦摩尼、左邊過去佛燃燈佛、右邊未來佛彌勒佛

3、橫三世:中間婆娑世界教主釋迦摩尼佛、左側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右側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

五方佛:統稱東西南北中五方佛

中央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佛),佛身白色。

東方不動佛,佛身藍色。

南方寶生佛,佛身金黃色。

西方阿彌陀佛,佛身紅色

北方不空成就佛,佛身綠色。

七尊佛:

自左向右依次是:迦葉佛、拘留孫佛、尸棄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舍尼佛、釋迦摩尼佛。前三佛為過去莊嚴劫千佛的三佛,後四佛為現在賢劫千佛的四佛。

殿內兩側多為十八羅漢或二十諸天。正殿佛像背後,往往有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龍。

東西配殿:東為伽藍殿、西為祖師殿。

四堂:法堂、照堂、經堂、講堂

四台:樂台、拜台、高台、戒台

羅漢堂:供奉十八羅漢、十六羅漢或五百羅漢

禪房:修禪人居住之所

監院、方丈院:監院是寺院總管、方丈院是方丈正寢之所。

大齋堂:僧人就餐場所。

藏經樓:佛寺最後一個院落,儲藏佛經之所。

某寺院全景圖

結束語:

前幾天看《中國通識》,當介紹到西域高僧鳩摩羅什被一代梟雄呂光帶到蒼茫的涼州滯留17年之久,依舊矢志不渝,苦學漢文化,鑽研佛學,最終成為學貫中西的佛學法師,頗有感觸,於是著手整理此文。奈何才疏學淺,對佛學只是了解一點皮毛,讓人貽笑大方。

(全文完)

隨喜轉發


推薦閱讀:

急性胃腸炎中西醫治療基本常識19篇
46個基本常識
艾灸基本常識
在生活方面人際交往中的基本常識
詩詞格律基本常識(二)--揚州正昌

TAG:中國 | 常識 | 佛教 | 發展 | 佛學 | 介紹 | 發展史 | 基本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