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港險」火爆背後的原因(上)

在2014年11月以來的央行幾輪降息後,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已降至1.5%,而近期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波動,也讓更多高凈值人群將投資的目光瞄準了海外。香港地區的美元保險則成為他們所青睞的新對象。本文總結了如下幾點原因:規避外匯風險2015年8月10日到2016年1月,人民幣兌美元的在岸匯率貶值5.6%,國外投行陸續發布對新一年全球市場的展望報告。在花旗(Citi)、渣打(Standard Chartered)、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滙豐(HSBC)等對高凈值客戶2016年的投資建議中,對於是否看漲美元資產,也出現了分歧。瑞士銀行與花旗銀行站在了同一陣線。表示美國或成為2016年全球唯一有機會加息的市場,美元在短期內或先進行調整,但在美國加息和總統大選的背景下,有機會在2016年下半年再現強勢。不過,與多數市場參與者預期美元2016年會走高不同,滙豐預計美元2016年會收低。而渣打銀行中國財富管理部總經理梁大偉表示,人民幣今年不會繼續大幅貶值,預計今年人民幣匯率的平均水平將維持在6.6左右,但是波動性會增加。但是,無論外資銀行報告的指向如何,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貨幣走勢出現分化之時,關於高凈值人群的資產配置問題已成為焦點。但是,此前高凈值人群的海外置業傾向已十分明顯。相關資料顯示,高達80%的受訪高凈值人群表示在未來有海外投資需求,超過半數已有海外投資經驗。而地產成為最為熱衷的海外投資標的,占海外投資最大比重,超過四成。其投資回報率高是吸引高凈值人群青睞海外置業的重要原因。香港美元保險美元保險已經成了很多內地富豪熱捧的保險。一個香港保險圈流傳的故事是,國內某BAT大佬,大神級人物,去年來香港一口氣買了2億美金保險。超過九成內地人均買美元或港元保單,近月投保明顯上升,主要是內地股災後,有分散資產風險需求。銀聯卡是內地人來港買保險的主要渠道之一,較方便而不受外匯管制。那麼,除了海外置業以外,2016年還有哪些投資方式適合高凈值人群?在資產配置時應當考慮分散投資,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裡面,手持多種貨幣做合適的對沖那就肯定不虧。在2016年資產配置方面,主要配置美元債券、歐元區股票,此外還可以購買香港保險。香港保險的保費便宜、保障範圍廣、理賠方便、分紅收益高等優勢為人所皆知。其中長期終身壽險和重疾險等保障型保險深受內地居民的歡迎。相關資料顯示,2014年內地訪客在香港購買近16萬份保單,平均每張保單保費約為15萬港元。據悉,赴港購買保險的多是富裕人士。說到香港保險產品對內地富人的吸引,保險產品具理財功能,除卻傳統意義上的保障與投資外,追求避稅、避債、避險的特殊功效,在購買境外保險的行為中更為突出。富豪們還藉助境外保險產品,進行家族信託、遺產信託安排,達到轉移資產的目的。所以,香港保險逐漸成為富豪所青睞的投資對象。內地保險與香港保險收益大 PK香港保險不僅針對內地富裕人士,更是吸引著高級白領人士前往香港投保。近日,一則香港地區美元保險宣傳材料的文章在朋友圈熱傳。這份材料對比了在內地和香港兩地購買保險的不同收益:在內地買某保險,30萬元投入在80年後變成880萬元,升值29倍。而在香港地區買某保險,5萬美元(約為30萬元人民幣)在同樣的時間內可以變成905萬美元,升值181倍。僅僅80年的時間,兩地保險收益相差足足6倍之多!明事理的人看到這裡都會毫不猶豫選擇高收益的那一方。其實,香港保險如此高的收益從何而來?據說,保險公司通過一籃子投資組合進行的,保單分紅業務基金投資於不同類別的資產,包括環球股票和債券、房地產、企業債券、現金等。由於香港保險公司大多是全球保險公司的香港分部,所以其投資渠道是面向全球的,投資渠道、方式較廣,所以高收益自然不在話下。國內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的投資範圍,現行的依據為保監會2013年2月份發布的《關於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開展資產管理產品業務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這一規定將保險資管產品投資範圍限於銀行存款、股票、債券、證券投資基金、央行票據、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不動產投資計劃、項目資產支持計劃及中國保監會認可的其他資產。最後,要注意的是:第一年必須在香港地區簽單才能受到法律保護,避免出現「地下保單」。此後每年可以通過轉賬等方式續保,而想要取錢時,只需要提交相關資料申請即可。我在香港金融行業打拚多年,主要從事投資銀行和基金管理業務,之前先後在美國英國新加坡讀書和工作。一年前,我加入香港一家大型保險公司,做起了保險經紀這個頗具爭議的行業。一些內地好友剛剛得知的時候,很不理解。在他們看來,保險經紀和地產中介、傳銷人士差不多,就是一群穿著廉價西服套裝,提著低檔公文包,天天追著人家屁股後面推銷的工種;屌絲相不說,還老乾著「騙人」的勾當。而我,有著排名全球前列的工商管理金融學碩士學歷和在國際頂級投資銀行工作的經歷,為何去做這樣一份乍聽起來有點low的工作呢?每每看到內地朋友這樣的不解時,我都暗暗想笑。事實上,在香港,類似前面這種屌絲保險推銷者的確不少,但擁有高等學歷,豐富金融知識的精英人士也很多,特別在最近幾年。為什麼呢?因為從內地來香港買保險的客戶越來越多了!自從2003年開通港澳自由行以來,初到香港的內地遊客一般都會想到去吃道地的美食,購買免稅的國際名牌,遊覽現代化城市建築及濱海風光等等。但最近十年隨著個人財富的增加以及對資產保值增值的強烈需求,一批有先知先覺的內地居民紛紛專程赴港購買保險產品。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統計,內地客新增保單保費總額從2006年的28億港元上升到2014年的244億港元,年化複合增長率高達31%。強勁保費增長的背後是投保人的精打細算:對比現階段香港與內地的保險產品後,大家都發現前者更實惠,保障範圍更多,返回紅利更豐厚,理賠更容易(見表一)。事實上,在我進入保險行業之前,我就已經選了一家英國保險公司為爸爸、媽媽、自己和先生每人都各買了一份重大疾病保險。當時購買重疾保險的想法非常簡單,就是為全家人買個保障。四年之後,我在內地的母親因為突發腦梗塞並且患上中風住進了當地的一家醫院。經過兩個星期的治療後出院;社保報銷了80%的醫藥費,但還有20%以及一些進口葯需要自己支付,總共花費了一萬多人民幣。當時聽在國內買過保險的朋友講述的經驗,讓保險公司賠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耗時耗力不說,國內的保險公司還經常以各種理由拒賠或者少賠。意外的是,在把醫院診斷和病歷等資料寄給香港的保險公司後,我在兩周內就收到了保險公司寄來的十萬美金(按當時匯率約68萬人民幣)的賠付支票。這次經歷與聽到的「國內保險難賠付」形成鮮明對比,讓我對香港保險「嚴進寬出」的特色有了更切身的認識。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又不斷給全家人加保。特別是女兒吉吉小朋友在幾年前一出生就為她買了一份全球終身保障的重疾險,保額200萬港幣,5年一共支付26萬港幣保費(供款金額和年期都可以按自己實際需要調整)。200萬港幣的保額不斷滾存,幾十年後就滾存到200多萬美金,夠保障吉吉一輩子了。後來,一些聽說我這樣經歷的內地朋友開始托我介紹香港的保險產品。而我也在跟國內很多朋友的交流中了解到他們都有相關的需求,但是苦於沒有可以信賴的人幫他們把關整個過程。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出於幫助朋友的考慮,我選擇做起了保險經紀。相信很多在香港工作的內地朋友之所以現在也選擇從事保險,和我的原因應該差不多。在做起保險經紀之前,我也經過了一番對整個行業背景的研究。從金融專業的角度看,任何國家的居民的消費和理財都會經過一個特定的發展階段。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積累了大量個人財富。由於歷史原因,大部分中國居民過度依靠家庭儲蓄或者是房地產來進行資產保值,卻忽略了保險對家庭理財的重要性。相比之下,當前歐美地區的居民大概三分之一的資產都在保險和養老金上面,就連非常保守的日本居民都把四分之一的資產放在保險和養老金。大體來講,對保險產品的投資需求一般跟經濟發展階段和人口結構高度相關。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放緩,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越來越接近歐美和日本,國內居民對保險產品的需求必然會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國內的保險行業才經過不到二十年的初步發展,產品設計、投資渠道、客戶服務等各 個方面都還不能達到國際保險業的高標準。因此,隨著大陸居民往返香港越來越容易、方便、經濟,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前來香港購買保險產品。在香港生活的最近幾年,我就已經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一群有著高學歷和優質家庭背景的人士都在投身香港的保險行業,做起銜接內地客戶和國際化理財通道的橋樑。這裡不乏國際頂尖名校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也不乏富二代、官二代和影視演藝界的明星。這些人都有很大機會選擇進入「高逼格」的國際大型投資銀行工作,但現在都出沒在保險行業的第一線,為國內朋友們的中長期理財保障出謀劃策。香港保險業的火熱也是跟從業人員的高收入直接掛鉤的。在近期人民幣連續貶值的情況下,內地居民赴港買保險的熱情越發高漲。我在過去兩個月短短時間裡就幫助了超過三十位從內地來香港的朋友購買重大疾病和理財儲蓄型的保險產品。在幫忙朋友們理財避險的同時,我現在的收入也已經超過我那常春藤博士畢業在一家外資做高管的老公。我相信,這也是很多金融白領進軍香港保險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而讓我更欣喜的是,內地居民對保險理財這個概念的認可度在最近幾年也有大幅提高。過去很多人都覺得保險產品不靠譜,對保險中介的印象也不太好。這種看法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國內保險公司的發展尚未成熟並且很大部分的從業人員缺乏國際化的金融素質。隨著更多的認識和客觀接觸,越來越多人都覺得買保險對個人對家庭都很有必要,並且找一個素質好、可信賴的理財顧問至關重要。而為更多的內地朋友們打通一個透明的、客觀的了解香港保險產品的渠道並幫助制定合適的理財計劃是吉吉媽我未來幾年的工作目標。說到這裡,想起前段時間的一條娛樂八卦新聞。就是講曾經出演過多部知名港劇如《苗翠花》《九五至尊》《楚漢驕雄》的江華,在歷經病痛之後,現在已經轉做保險了。當時很多人對此新聞唏噓不已,而我想說的是,憑著人家的影響力和人脈,收入肯定遠遠高過之前做演員哦。香港保險的優勢一、保障範圍大香港的終身壽險幾乎沒有「免責條款」。內地不可保的項目,在香港均可保。例如保單生效滿一年後,即使受保人自殺,都可獲賠償。國內重疾10種,香港42種。二、分紅保單以及投資保單回報率高以20年的分紅回報計算,內地平均每年3%的 回報,而香港是平均每年20%。通過香港投連險,您可以將資金投資到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或行業,獲得高額的回報。這點在內地是很難辦到的。三、價格便宜同樣的保障額,保費要大大低於內地產品。大概便宜10%-20%。換言之,同樣的保費,在香港能買保障額遠多於內地。四、供款期短保證指定年期供完,(例如5年,10年,15年,20年),也就是說客戶的長期責任變短了。而內地少有短期供完的保單。這些短年期供完的保單就是無論將來金融海嘯或經濟不景氣,保險公司都要賠給客戶。客戶不需要再支付保費。五、理賠快捷港保險公司實行「嚴格核保,寬鬆理賠」的經營理念。尤其是理賠程序簡單,高效,更無需投保人親自來港辦理理賠手續,只須按照要求,提供相關文件即可。六、全球理賠七、香港保單條款更注重保護客戶的利益香港壽險保單中的「不可爭議」條款,規定保險公司不能以任何理由,宣布生效兩年以上的壽險保單「作廢」,從而讓保戶吃了定心丸。文章選自BETA《成長手冊保險精選篇》
推薦閱讀:

你不懂換擋:在你銷魂動作的背後,變速箱都忙活些啥?
健康食品背後的「危機」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背後的現實邏輯
莫言諾貝爾獎「背後的功臣」
歪解西遊(四十三)西天路上八十一難背後的實情

TAG:原因 | 背後 | 深度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