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持戒波羅蜜多(下) |《佛海啟航》

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從利弊方面來看:第一,對大悲商主來說,他殺害了短矛黑人,使短矛黑人沒有傷害到那五百個商人,避免了短矛黑人下地獄的果報;第二,殺了一個人,卻保護了五百個商人的生命,這是利大於弊。其次從發心與動機方面來看:第一,完全是為了眾生,而不是為了自己;第二,對眾生利大害小。

在這樣的情況下,身三種惡業、口四種惡業都有允許的時候。但是在大乘里,尤其在顯宗里,意三種惡業是性罪,沒有允許的時候。但是在密乘里也不一定,煩惱也可以轉為菩提。煩惱當下就是清凈的,不用特意斷除,有轉變的方法。這麼一說,都是以方便為主。我以前講過,大乘佛法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如果為了眾生,怎麼做都可以。如果你有智慧,會方便行持,受戒也不難。受持戒律不是一種苦,而是一種樂;不是一種約束,而是一種解脫。

第三,萬一犯戒了怎麼辦,還有沒有清凈的餘地?受戒後不違犯是最好的,犯戒了也沒事。戒律的第三部分就是講犯戒了怎麼辦,還有沒有清凈的餘地。

不同層次里也講不同懺悔的方法。比如說犯別解脫戒了,有彌補、懺悔的方法;犯了菩薩戒,也有彌補、懺悔的方法;如果犯密乘戒了,還有懺悔的方法。通過懺悔,都能彌補;通過懺悔,都能返回;通過懺悔,都能清凈。

然而,很多人都沒明白這個道理,認為受戒是一種壓力,是一種約束,是一種束縛。這還是不懂戒律,不會受持戒律。如果懂得了戒律,就會受持戒律,持戒不難。不同層次有不同的戒律,不同戒律有不同的受持方法,不同戒律有不同的懺悔方法。持戒不是死的而是活的。

我們現在所認為的戒律是定死的,必須要受,絕對不能犯。雖然受戒了,但卻把它當成了一種壓力,這樣受戒就變成了一種痛苦。這是因為不懂戒律,不會受持戒律。不知道自己在哪個層次,也不知道自己處在哪個境界。

自己所修的法是哪個乘,自己的根器在哪裡,很多人都不知道。現在很多人都不懂佛法,還講佛法,其實他講的只是一部分,是不全面的,世間與出世間,小乘與大乘,顯宗與密宗,每個層次的佛法都不同。佛法可以分三乘、四乘、八乘或九乘。紅教寧瑪派所有的佛法,都可以歸納到九乘佛法里。

九乘佛法都是出世間的,它從聲聞、緣覺開始。大幻化網等許多續部里講人天乘、聲聞緣覺乘、菩薩乘、金剛乘。但九乘次第里沒有人天乘,沒有下士道的修法。小乘是聲聞乘和緣覺乘,大乘是顯宗和密宗。顯宗里有一個是波羅蜜乘,其餘六個都是密宗里的。密宗包括外密三乘:事部、行部、瑜伽部;內密三乘:瑪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一共六乘,再加上前面的聲聞乘、緣覺乘、波羅蜜乘,共九乘。

你的根基在哪裡?是聲聞乘、緣覺乘,顯宗波羅蜜乘,還是密宗的外密或內密?九乘次第都有戒律——有共同的,也有不共同的。你的根基在哪裡,你就去受和自己的根基相應的戒律。受戒不是為難你,佛沒有為難你,是你自己不會受。

很多人學佛修行都是東抓西抓、東跑西顛、不死不活的。說修也沒修,說沒修也修了;說學也沒學到什麼,說沒學也學了一些。這是什麼狀態啊?自己仔細思考一下,你到底在幹些什麼?學修些什麼?是修世間法還是修出世間法?是修小乘還是修大乘?是修顯宗還是修密宗?如果修密宗,在學修密宗的哪一乘?

現在我們很難做到不犯戒。佛講,造業、犯戒有四種原因:第一,不明理。不明白、不知道這是在犯戒造業,在迷茫的狀態下犯戒了;第二,不相信。也知道在犯戒、造業,但是在半信半疑,不太相信的狀態下,造業、犯戒了;第三,煩惱重。也明白、也相信,但是煩惱重,在煩惱面前是個弱者,嗔恨心、貪心一上來,沒有控制住,又犯戒了;第四,串習重。由於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知不覺地犯戒了,不知不覺地造業了。煩惱是不好對付的,沒有一定的正知正見,沒有一定的定解,無法降伏它。它一上來,就得跟著跑,讓你罵人你就得罵人,讓你打人你就得打人,讓你幹壞事你就得幹壞事。

現在很多人都存在這四種問題,還能不犯戒嗎?但是我說過,犯戒也不要緊,好好懺悔就可以了。不過,如果你認為只要懺悔就可以了,然後就隨便了:「沒事,雖然我受戒了,但是也可以犯戒,因為我可以懺悔。」有這樣的心態就不行了,以這樣的心態犯戒是罪過。如果是因為沒有辦法,即不知道、不深信、煩惱強烈、習氣深重不好對治,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犯戒了還有餘地,你可以通過懺悔,一步步地清凈。也許你還會犯戒,但主要是你有這個受戒的意識,慢慢進步了,有變化了就行。以前犯的時候多,現在犯的時候少了;以前犯戒的時候一點都不在乎,現在在乎了。不斷地修、練,慢慢地就不犯戒了,就徹底清凈了,那時候你就成佛了,這也是有過程的。如果你因為怕犯戒而不受戒是錯誤的。應該受戒,盡量別犯戒,實在犯了就懺悔。

前面講的是斷惡行戒、行善法戒,接下來是饒益有情戒,這是菩薩的戒律。作為菩薩,作為大乘修行者,要利他,要饒益眾生。佛講了四種方法:布施、愛語、同行、共事。我們現在都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了,如果你發菩提心、受菩薩戒都是真的,那你就是大乘修行者,你要負這個責任,要受持這個戒律!

布施就是在一般的情況下,不僅不能惱害眾生,還要利益眾生。在家裡、在單位、在外邊沒有要求,不求回報,無私地付出。在家裡多幹家務,無怨無悔;在單位給你安排工作,心甘情願地做;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就幫同事做,任勞任怨……這都是布施。你不是要受饒益眾生這條戒嗎?所以就要布施、付出。他人需要什麼,喜歡什麼,一般的情況下就要隨順他人。在家裡、在單位、在外邊都這樣做。

愛語就是說悅耳語,說好聽的話。不要總跟人吵,不要總說是非,不要總評價別人:我單位領導如何不好,我同事如何沒有能力,反倒陞官了……心裡總不平衡。他陞官是他的命,是他自己的福報;你一直認為自己比他強,但是卻沒有陞官,這是你的命,是自己福報不夠,因緣不具足。如果福報夠了,因緣具足了,你也會陞官。同樣你陞官以後他們也會這樣想。

人都特別自以為是,都覺得自己好,他人都不如自己。人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但是凡夫就是這種個性,就有這樣的習氣,看自己的時候就看優點;看別人的時候就看缺點。不如別人的地方,自己就感覺不出來。

既然他陞官了,肯定是比你好,比你強,你就得承認。但是自己不承認,心裡還不平衡,煩惱不已。眾生得到安樂,得到好處了,我們應該隨喜才對。作為大乘修行者,不應該嫉妒他人,不應該說他人的是非。我們經常說:「我要為眾生,我要給予眾生安樂!」現在不用你給予,他自己得到了,你心裡為什麼不舒服啊?因為你說的那些都是假的么!如果你真心這麼想,沒有通過你的幫助,他自己陞官了;沒有通過你的力量,他自己發財了;沒有通過你的付出,他自己生活好了……你應該隨喜,應該發自內心的高興才對啊!

我們現在隨喜也是表面上的。他人做功德了,修福報,積善根了,都會說「隨喜!隨喜!」說得都很好。你心裡真的隨喜了嗎?心裡真的替他高興了嗎?你要好好問問自己的良心,你是不是表裡如一?隨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他人有功德了,積善根了;得到好處了,有進步了,有成就了,你能發自內心地隨著他歡喜、開心,這叫隨喜。隨喜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歡喜之心,不是一種行為,不是一句話!

迴向同樣要發自內心。我有功德、有善根、有福德了,然後將這一切全部給他人,讓他人也有同樣的功德、善根、福德、成就……心裡這樣想,這叫迴向。迴向不是一種行為,不是一種言語,而是一種心態。你有沒有真心地這樣想?如果有,才是迴向!雖然隨喜迴向好,但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這樣才有功德、才有力量!

如果你不貪著、不執著,真能發自內心地將功德、善根、福德施捨給眾生,這個功德不得了啊!有智慧的人,不會貪著世間的財富、名譽等,而會非常在意自己的功德、善根、福德,這才是真正的如意寶啊!會讓你得到很多很多的利益。

在家裡不跟他吵,不跟他爭。吵什麼、爭什麼呀?要說愛語!現在很多人都說:「我也想把家人度進來,我也想把同事度進來,但是為什麼不行呢?」因為你沒有用四種方法攝受眾生。布施你沒有做到,沒有為他們付出,沒有好好表法。愛語你也沒有做到,沒有和他們說悅耳語。

同行就是做利益他人的行為,做對他人有利益的事情,幫助他,替他做事,讓他高興。

共事就是和他做同樣的事情。比如在家裡,跟家人一起生活,平時要跟他做同樣的事情。

只有大乘行者,真正的菩薩,才有攝受眾生的四種方便,才有這個能力!這樣你才能把他領入佛門,才能幫助、救度他。

在家裡、在單位、在外邊,對那些眾生,你能做到這四種善巧方便,就一定能把他拽回來,一定能把他領入佛門,然後學佛修行就沒有問題了。

為什麼父母兒女、親戚朋友都沒和你一起學,因為你沒有表好法。好好表法,這也是一種傳法,這叫現身說法!這個力量不可思議!讓他們親身感受,親身體會,親眼所見你的變化與進步。你學佛修行以後,所得到的這些好處和利益,使他們不得不學。誰不追求這些?誰不渴望這樣?是你沒有展現,是你沒有好好表法,所以他們沒有跟你學。這都很重要!這是簡單地講,詳細地講還有很多。


推薦閱讀:

惟賢法師:嚴持戒律勤修普賢願行
凈空老法師:專精念佛 真心信佛(持戒念佛報恩佛七法會2015.09.02)
講記九 1 持戒
上士道07-學習持戒
六度之持戒

TAG:持戒 | 波羅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