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武術名家(三)
轉載-清鎮市體育總會武術大家庭
(武術名家)龐林太:
龐林太1938年生,山西太原人,國家高級武術教練,國際級武術裁判。系中國武術協會委員、山西省武術協會主席、查拳主要傳人之一。10
龐林太1938年生,山西太原人,國家高級武術教練,國際級武術裁判。系中國武術協會委員、山西省武術協會主席、查拳主要傳人之一。10歲開始習武,從師於何振江、張錫太、布學寬等武術家,擅長查拳、形意拳。1956年,入選山西省體工隊;1957年,參加山東省武術摔跤運動會,獲武術、摔跤兩項冠軍。自1958年始,長期從事武術教學、科研工作,培養了張玲妹、栗小平、原文慶、王冬蓮等二十餘名全國冠軍。曾五次擔任中國武術代表團教練,出訪日本、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1988年,應邀擔任香港隊武術教練,香港武聯授予其「作育英才」獎牌。有《查拳之風格特點》、《套路技術訓練初探》、《如何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等眾多論文發表於報刊。專著有《飛虎拳》、《腿拳》、《長拳》等。1989年,參加了亞運會競賽套路及全國訓練教材的編纂工作。1990年,參加了《中國武術精華》一書的編寫。曾先後被授予「新中國體育開拓者」、「國際武術優秀教練員」、「全國優秀體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1989年,被評為山西省勞動模範;1990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1年,被選為「山西省優秀專家」;1994年,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榮譽獎章」。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被中國武術協會、國家體委武術運動管理中心評為中國首屆「中華武林百傑·十大武術教練」。
(武術名家)程廷華:
程師於崇文門外教武場,自立「程派八卦掌」並經常遇到同道中人比武切磋。程師雖身懷絕技,武藝超人,但他為人正直,懲惡扶善,注重武德。幾十年來,登門找他比武較技的人絡繹不絕,他始終以禮相待,以武結友,絕不隨意傷人,從而受到武林的交口稱讚。
一日,程師由前門返回家的途中,行至蘆草園衚衕內正走時,忽聽背後有急促的腳步聲,先生急回頭,見一陌生人,手持鋼刀自上而下劈頭砍來,先生縮身閃轉,刀落空,同時一記「卧牛腿」,來人被踢出丈余,鋼刀脫手。先生回身撣撣長衫說:「朋友,回家練幾年,再來吧!」。此事不脛而走,從此程廷華名聲大振。
當時,在北京城南有個武場,有個傳授八斬刀的葉姓武師。此人身手靈活,刀法精熟,憑藉一手快刀打敗南方無敵手,在京城裡也頗有一點名氣。一日,其弟子王某路經花市「眼鏡程」的武場,見場上程師正在教拳,便放聲狂笑:「嘿嘿,這算什麼功夫,懶驢拉磨。」並執意要與程師較技,程師道:「我不出掌,你只要把我的胳膊扛起來就算我輸」,王某身高力大,曾習洪拳等外家功多年,根本沒把程師放在眼裡,於是站好馬步,程師待其站好探右臂放在其右肩,王某大吼一聲向上就扛,程先生右臂微微一沉,王某立即臉色灰白,癱坐在地,程師忙命弟子扶起王某送回調息。
葉某知道後攜刀上門尋釁,程師百般解釋,葉某一概不聽,非要與程師較技,程師無奈與之動手,葉某雙手持刀,近身連環標斬,程師一記「托掌過身」拿住葉某右臂旋步到葉某身後,起腿略點葉某腿彎,隨即抽身退出,未傷葉某絲毫,且顧全了葉某在徒弟面前的顏面,葉某當即心悅誠服。
1883年,南方詠春派某武師北上京城,專訪各派名師較技,自誇所向披靡。後訪至程廷華,程師為人低調,不願與之計較,遂數日閉門不出,詠春武師更加猖狂,聲稱要將八卦一門踏平,程師無奈,遂請其入室,勸之以和為貴,詠春武師以其怯之,竟趁程師倒茶之際,突出「日字沖拳」偷襲,程師略吸胸一抖,一記混元抖將詠春武師由屋內擊出窗外,使之深為折服。
據傳,程廷華的八卦掌絕技就是一招雙撞掌,程廷華與人較技,只要使出雙撞掌則無人能敵,程廷華每天必練雙撞掌,而練習方法則是圍繞一棵大樹走八卦圏,其間不停地用雙撞掌撞擊大樹,天長是久,其雙撞掌功夫深厚了得,這與郭雲深半步崩拳打天下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程先生門徒頗多,有弟子想以保鏢為生,求先生打出一條從北京到濟南的路,先生應之,帶領幾位門徒自北京出發,行鏢途中,遇強人約十三四人,手持器械攔劫,先生叫門徒看管車輛,自己上前應對「春點」,但這些強盜卻不按規矩辦事,要強取這趟鏢,於是程師說:「各位要拿這鏢容易,只要各位能在這身皂衣上留下點印記,我將這趟鏢雙手奉上。」強盜一聽,一擁而上,刀槍齊舉,程施展八卦九宮步法,游身繞進,閃展騰挪,少頃,程師抽身圈外,道「各位稍停」待眾強盜停下,程師以目示之,眾強盜才發現每個人的衣襟均被程師以指碾出數個破洞,眾匪遂拜服,讓程師通過,並稱以後只要是打著程師名號的鏢車一律由保證安全,從此程師開闢了北京到濟南的行鏢之路。而後,其門徒在生活困難時,便打著程先生的旗號行鏢,從未丟過鏢。
清末時局動蕩,慈禧太后雖有八旗侍衛卻日夜擔心刺客行刺,因此四處籠絡武林高手,以壯聲威。當時八卦掌聲震武林,尹、程兩大派八卦掌名冠京師,慈禧便派二總管太監崔玉貴拉攏程廷華,崔玉貴重金厚禮收買,均被程廷華以「武藝不佳,難當重任」婉拒,後崔玉貴打探到程廷華的父親死後,母親一直守節,而程廷華對母親也很孝敬,於是便說動慈禧在程廷華守寡的母親即將七十大壽時,命人書「節孝可風」牌匾一塊,刻上了西太后的大號印並描金,由程廷華老家所在的深州知府賜給程廷華之母。然程廷華不發一語,不為所動,崔玉貴卻認為程廷華默許,遂喜回報慈禧。
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西逃,匆匆召集昔日網羅的武林高手「保駕」,程廷華到弟子劉斌家中閉門不出,崔玉貴找不到程廷華,因情況緊急只得逃離。程廷華得知慈禧西逃後,便要回內城店裡去,劉斌苦留不住,只得讓程師回去。程師途經東單牌樓時,見一支德軍巡邏隊十幾個德兵調戲一位少女,於是上前阻止,洋鬼子一擁而上,把程廷華圍在中央,上前便打。程師三招兩式,把十幾個德寇打翻在地,立時斃命。程師回到眼鏡店後,稍作打點正準備離開,一個鄰居跑來,風風火火地說:「程師傅,不好了,八國聯軍的長槍隊抓您來了」。程廷華走到門口一看,果然整條衚衕里都是端著長槍的洋鬼子,他心裡明白了,這肯定是漢奸給引的路,不然,洋人是不會認識他的家的。程師遂施展游身八卦掌,八卦步法靈活且速度極快,不等洋人開槍已近身,以掌法重擊。打出衚衕,洋槍隊見勢不妙,便胡亂射擊。程廷華縱身上房,身子一縮,躍身而起,跳於門房之上,未想,發鞭被房瓦纏住,起縱不得。想脫開二次再縱,拖延了時間,被洋人的亂槍飛彈擊中,一代武術巨擘、開派宗師,就這樣犧牲在八國聯軍的槍口之下,終年五十二歲。程先生亡於河泊廠四十六號門的房頂之上,遺體由其弟程殿華、長子程有龍等冒死運回家中,隨即草草入葬於程廷華妻子的老家——京城東郊樓梓庄,後運往河北省深州程家村,葬於程家祖墳。
【武術名家】太極技擊大師——王培生
1981年在瀋陽體育館內,中國武術界人士與日本少林拳訪華代表團舉行了一次技術交流會。會上,王培生以其精湛的太極拳藝博得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評。日本少林拳手們欽佩之餘,邀請王培生前往日本講學。
王培生,河北省武清縣人。生越1919年,在軍閥割據,戰火不熄的時代,三歲就隨父母來到北京,定居東四海演樂衚衕。
王培生自幼喜愛運動,尤其嗜好武術,切愛看武戲。對戲中武打動作模仿得惟妙惟肖,並常因此摔得鼻青臉腫。
在王培生的鄰人中,有一位滄洲吳橋馬戲團的把式。此人身懷絕技,善翻斤斗,她見王培生喜好此道,就指點其翻斤斗之要領,初時只在他腰上一挑,又又囑他直腰抬眼,由此王培生領悟到凡事皆有本領,而要領即事之訣竅,循此一往,無有不利。這個簡單的概念,竟為其以後鑒別、選擇拳種,領悟拳理的道路上有所側重地向前發展打下了一個牢固的基礎。
以後王培生又隨父母搬到東四甘雨衚衕,又練起摔跤,一日,王培生正在門口耍紅纓槍,一槍向外搠去,恰好這時門口走進一位老者,見槍尖逕奔面門,略一揮手,使其脫手而飛……
這位老人就是八卦掌名師馬貴,字世清,人稱「螃蟹馬」,馬貴當時已有七十多歲,但精神煥發,步履矯健,這天恰好外出探親而遇此事,後經馬貴親戚的推薦,王培生遂拜馬貴為師,從學八卦。
十三歲時,王培生又向張玉連習教門彈腿,年底又拜楊禹廷為師學太極拳。他三門一起學,天未亮即起,練過硬功夫。在中華路先演十路查拳,十路彈腿,後練八卦掌,太極拳,直至太廟開門又轉入裡面再練。
那時北平太廟成立了「太極拳研究會」,並設有刀槍劍戟等十八般武藝。楊禹廷在此任教,王培生隨楊老師邊學邊教,歷時數載。
王培生十八歲時,楊禹廷看他勤學苦練,日夜不輟,功夫日漸精進,足可獨立施教,遂將北平第三民眾教育館武術教練的職務讓給王培生擔任。不久,王培生又開始教授家館。
王培生生性俠義,好打不平,亦常遇較技者,一生中軼事較多。一天,王培生去天津探親,路過一武場,見一壯漢,臂刺青龍,演練形意。王培生看到妙處,不禁脫聲叫好。
豈料那壯漢已大步追出來一定要與王比試一下。王無奈只得應允。說時遲那時快,壯漢一個虎撲撲來,王隨用一個太極「下勢」,使其重心前傾,隨後又用『上步七星』將其打倒。當時,王培生才年滿十七歲。年齡雖小,太極拳卻已運用到純熟自如的地步。
王培生雖然技藝大成,但仍好學不倦,為鑽研萬家之所長,悟拳術之至理,十九歲時又帶藝拜師,從形意拳師趙潤廷習拳。
「七七」事變,北平淪陷後,街頭到處見持槍配刀的日本兵。一日,王培生前往「太廟後河拳社」拜訪王薌齋先生,恰遇五六個日本兵,尾隨其後,來至拳社。
王薌齋不在,其徒洪連順正在演練虎頭雙鉤,見王身後日軍簇擁,以為是王帶他們前來挑釁,不禁面色鐵青,虎目圓睜,日本兵受此敵視,心懷忿怨,又以為王是這裡的頭頭,遷怒於他,當王培生告辭時就與其並步而行,尋機報復。
走出不遠,突然一個日本兵抽出刺刀朝王腹部扎來,王不慌不忙,看準時機,用太極的抱虎歸山,一手抓住對方握刀的手,另一手向其腰部捋去,這個日本兵當即仰面跌出。
接著又撲上來一個日本兵用刺刀徑直向王的前胸扎來,王即用「進步栽錘」,使其前栽倒地。第三個日本兵持刀從背後襲來,刀尖直奔王的後心,王異常敏捷,一個轉身,旋用八卦掌中的周倉抗刀,將其仰面摔出,
在短短的幾秒鐘內,連續打倒三個日軍,動作乾淨利落,旁觀者無不高聲喝彩。剩下的幾個日本兵見王功夫了得,不敢再動,悻悻而去。
王培生此舉在日本佔領區內,陡然增長了中國人的威風,體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精神。王培生時年二十,武藝膽量俱各驚人!與「太廟後河拳社」的誤會,事後亦得到澄清。
1946年,韓幕俠先生由津來京,王培生又從學於彼處,蒙先生指點形意、八卦,武藝更臻妙處,此外,王又從梁俊波先生學通臂,從無秀逢學八極,廣采博納,孜孜以求,從此九長九短,十八般兵器皆演純熟,而其中尤以刀槍劍棍最為精通。
王培生常說:「多知則懂,一通百通,技藝雖不同,而其理則一。」王培生苦心孤詣,窮盡一生之精力,正是要從諸兵百藝中悟出一條武學的至理。
1947年,王培生應邀與幾位武術家:「神槍」李書文之弟子張立堂,「鼻子李」李瑞東之弟高瑞周,韓幕俠之女婿馬逸林等在北京匯通祠成立了「匯通武術社」,為研究武學,發揚國術作出了貢獻。
解放以後,王培生在北京各大院校,如北京工業學院,師範學院,礦業學院,中央戲劇學院,農業機械化學院等,為師生們教授太極拳。1953年參加了華北地區民族形式體育大會擔任評判工作。1954年又參加了在北京成立的「群眾武術社」。
現在,王培生除在西單體育場教拳外,還繼續在院校、醫院、療養院進行教拳。幾十年來,正式拜王為師的達一百多人,從學者數以千計。這些人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有工農群眾、知識分子、黨政幹部、老紅軍戰士以及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此外,王培生還應各省市體委的邀請,前往講學。並經常會見世界各國來華訪問的武術代表團。
王培生晚年,武功已臻上乘,拳理亦至徹悟。他把太極、八卦、五行用科學的思維融於一爐,用科學的方法付諸實踐,並在理論和實踐的兩個方面揭示了他們的內在聯繫,生化之道和運行規律,由小見大,一通百融。
王培生雖然居室簡陋,卻門庭若市,或談論武學,切磋技藝,或拜於門下,精誠學藝,甚至有朋客遠自千里而來,為求一晤,得其片言片語,奉若至寶。太極拳學之理不僅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之大成,而且也是古代哲學思想的具體運用。它包括了醫學、力學、心理學等領域,其內容之豐富,道理之深奧,非潛心鑽研,實際操作難以諳其妙旨。
王培生的主要著作有《太極拳》《太極劍》《太極刀》《太極粘桿》《吳式太極拳三十七勢》,並且以中英文兩種版本向國內外發行,為武術的推廣作出了貢獻。
(武術名家)牛春明:
牛春明(1881~1961),滿族,北京人。早年研習園藝、骨科等多種技藝。21歲(1901年)之前曾向健侯先師學太極拳,後拜楊澄甫為師。因得楊氏父子賞識,特賜字「鏡軒」,是著名的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宗師。
自1914年起,牛春明先生就在楊澄甫武館協助教拳,歷時六年之久。1920年南下,先後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教拳,並在上海哈同路68號開設太極拳館。1925年受聘於浙江蘭溪體校、中醫學校等單位教拳。
此後多年輾轉於江浙各地,並在浙江永康縣成立拳術研究社。1946年定居杭州,受聘於浙贛鐵路局教授太極拳。後在杭州開元路37號設立「牛春明太極拳研究社」,並先後在杭州青年會、六公園等地設場教拳。
新中國成立後,他精神煥發,不辭勞苦,除了每天在西湖邊帶領群眾晨練外,先後應聘執教於浙江醫科大學、浙江省軍區醫院、杭州郵政局、浙江大學等單位。1960年,中央委託浙江電影製片廠為牛春明先生拍攝了《萬年青》太極拳影片。
牛春明(1881~1961),滿族,北京人。早年研習園藝、骨科等多種技藝。21歲(1901年)之前曾向健侯先師學太極拳,後拜楊澄甫為師。因得楊氏父子賞識,特賜字「鏡軒」,是著名的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宗師。
(武術名家)陳有本:
陳有本(1780~1858),字道生,36歲入庠。
陳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自幼與兄有恆(字紹基)從父習武,太極拳術頗精,為一時瑜亮,壯年之後,他閉門練拳,於太極拳術更加精研,並且大膽革新,在太極拳原有套路的基礎上,逐漸捨棄了某些高難度和發勁動作,架式與同輩份陳長興所編老架(大架)太極拳一樣寬大和舒展大方,但更柔和自然,儒雅瀟洒,收蓄兼并,發勁剛勁,同樣分為一、二路。後人稱為"新架"(也稱小架,後為與其徒陳清萍所改小架區別,又簡稱"略")。這些成就使他成為太極拳發展史上一代名師。當時精於太極拳者多出其門。其弟子陳清萍、陳有綸、陳奏章、陳三德、陳運棟等,均為太極拳名家。眾徒中,又以陳清萍最為著名。
(武術名家)李雅軒:
李雅軒,名椿年,河北交河縣人,生於1894年。當時,他的家鄉武風盛行,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他,從小練就了一身好武功。1914年,年滿20歲的李雅軒就開始與太極拳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天,李雅軒的好友張彬如家中來了客人,請雅軒公作陪。雅軒公與客人傅海田經過一番盤拳論技、友誼比試之後,李雅軒對太極拳的妙用佩服至極,第二天親自上門向傅海田學太極拳。從學數月後,覺得太極拳具有高深的哲理和技擊價值,便正式提出拜傅海田為師。傅老師對他說:「你天份極高,領悟能力頗強,我這點本事確實不能給你當老師。我的老師廣平楊澄甫,家學淵源海內獨步,我現在介紹你到楊老師那裡去重新學習。」經傅老師的推薦,李雅軒來到北京正式拜楊澄甫師宗為師。從此,李雅軒先生窮畢生精力,致力於太極拳功夫的研究。
李雅軒當年練功非常刻苦,每個動作都要潛心琢磨,做到形神兼備,經過千錘百鍊,直到楊老師滿意為止,所以得到楊老師的讚賞和器重。
(武術名家)趙子虯:
趙子虯(1897年6月~1996年12月30日),四川老武術家,字正清,男,漢族,四川廣安東嶽鄉人,全國武術協會委員,四川省和重慶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全國十大武術家之一。擅長峨眉派武術。從六、七歲起就跟民間武術能手學習武藝,身靈步捷,功底紮實。三十年代,趙老在華中大學出任體育教師時,三次挑戰的洋拳師,大震國威和民氣。解放後,在全國武術比賽中,趙老的峨眉派拳術和斷門槍、青萍劍等先後獲得過一等獎。
1982年參加全國武術工作會議,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1995年被國家體委命名為全國十大武術名師之一。退休後利用大量時間,才從事挖掘和整理祖國寶貴的武術遺產工作,與陳尚潔合作撰寫出38萬字的《四川武術史(初稿)》,還寫出《中國武術管窺錄》、《峨嵋化門南拳——三十六閉手》、《從明唐順之〈峨嵋道人拳歌〉看峨嵋拳宗風格》、《峨嵋武術縱橫談》、《氣功流源瑣談》、《氣功探源》等80餘萬字的專著等文章,主持整理了四川南拳套路。
趙子虯的家鄉在廣安協興鎮牌坊村,趙幼生說,他老家與小平同志家的院子很近。趙子虯自小就跟著婆婆學功夫,後又拜一個叫陳小東的人為師。「學武之人都容易受傷,因而都知道一些跌打損傷的治療方法,父親在師傅那裡也學到一手。18歲那年,父親跑出老家到了重慶,開始以賣葯為生。」在重慶生活時,趙子虯繼續拜訪名師,博採眾長。民國初期的江湖要靠拳頭打拚,趙子虯也不例外地常和別人「搶手」,漸漸地他的名頭越來越亮。
1928年6月,在原西北軍統領張之江的倡導下,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張之江擔任館長,它是民國時期主管國術的中央行政機構之一。為了消除門戶之見,中央國術館取消了原來實行的武當、少林兩門制,改設教務處,下設教授班和練習班。國術館教學強調泛學博通,要求學生廣學各門派拳種之精華。為壯大國術館實力,張之江遍請各方名師來執教,研究整理武術文化遺產,開展教學、訓練工作。
同年10月,中央國術館主要舉辦第一屆國術國考的消息,通過朋友傳到趙子虯耳里,他決定到南京試試身手。來自全國的高手大約幾百人,經過預試淘汰還有一百多人,趙子虯順利進了正試。正試分為散手、摔跤、長短兵、對劈刺等項目,採取單敗淘汰制,趙子虯還是一路過關斬將並拿到了任教聘書。任教一段時間後,張之江非常器重他,又聘趙子虯為家庭教師教他峨嵋武功。
趙子虯一家最後落戶在重慶江北縣(現渝北區),這與他到中央國術館後的一段經歷有關。「父親說過他曾是馮玉祥將軍的保鏢,但在哪一年我記不清楚他講的時間了,好像就是張之江介紹的。家裡過去有一張父親做保鏢穿軍裝拍的相片,文革時期就是這張相片讓父親打成了『反革命』。」在當保鏢的時候曾出現過一次險情,幸好父親反應快捷。「父親說,有一天剛把馮將軍接到車裡正要離開,突然從馬路對面衝過一個戴禮帽的人要強行拉開車門,當時我站在前車門外一看情況不對,甩起一腳把他踢飛了,我們也趕快發動車走了。後來有人講,那個人是來刺殺馮將軍的。」跟隨馮玉祥一些日子後,趙子虯辭了保鏢的職務,輾轉到了華中大學任體育教師。「在大學父親主要還是講授武術。」但就是因為這裡發生事情他才重新回到重慶。趙幼生說,「學校外面的大街上,有一個大塊頭洋人經常對中國老百姓拳打腳踢,還用語言侮辱他們。也不知道洋人從哪裡打聽到有個武林高手在大學教課,幾次到學校找我父親挑釁。一天洋人在上課的時候又來了,父親忍無可忍當著同學們的面,沒有給洋人一點還手餘地,接連3次把他打趴下。」那個年代,官府也怕洋人。沒多久,警察就到了學校要抓趙子虯,理由是他像共產黨。為躲避抓捕,趙子虯只得逆江上行。
回重慶後為了找個棲身之地,頗有文學底子的趙子虯到當時江北縣洛磧鎮一個女子中學教國文。解放後因為趙子虯有一套行醫本事就到了醫院工作。「父親退休時我到醫院頂替的他,我當知青時行了5年醫,這些醫術還是父親傳授的。」
趙子虯在解放後參加了許多全國比賽,他的峨嵋派拳術、斷門槍和青萍劍等先後獲得過一等獎。
推薦閱讀:
※李小龍兒子李國豪是怎麼死的?
※[轉載]張國棣先生武術論集
※石鎖運動 有一個巨大的優點 (原創)
※太極散手的對抗訓練(二)丟失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