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心經》隱藏的神奇密碼!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何故無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等六種成就,以證明是佛說呢?

唐太宗時,有一位國師名玄奘法師,在家姓陳,十二歲時跟隨哥哥出家,出了家後,讀一切經典,有些經典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有些經典是別的法師翻譯,他對有些語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經,後來在四川成都掛單,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癩,人不敢近,惟有年輕的玄奘法師,以一顆同情心侍奉他,為他洗膿血,塗藥,不久,這老和尚的疥癩病痊癒,老和尚感他調治之恩,無以為報,惟有一部經,可以口傳給他,就是這一部心經,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師便記在心內,後來把它譯出來,一個字也沒有更改;鳩摩羅什法師也有翻譯這部心經,名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如是我聞等語,但不及老和尚傳給玄奘法師所說的那麼簡潔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麼人呢?他就是觀音菩薩。

玄奘法師後來到印度取經,經過八百里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中間無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經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經,所有邪魔鬼怪隱藏,仗這心經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經,十五年後回中土,成為國師,專心翻譯經典。

心之神力是觀音菩薩,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心內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賢菩薩,心中的願力,就是地藏王菩薩。

這部心經是觀音菩薩教我們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煩惱作業,受無邊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開始就教我們要認識自己,自己不認識不能度自己,認識自己就能度自己,還要認識眾生,認識眾生就能度眾生,諸佛認識自己,也認識眾生,故諸佛成佛度眾生。

華嚴經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十方如來同一個心,無兩個心,阿彌陀佛的心與釋迦佛的心相同,釋迦如來的心與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無量佛都是一個心,返觀眾生心,個個不同,因為眾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會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謂觀自在?對機說法,對病落葯,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觀法,背菩提心觀法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縛,離菩提心觀色,便著色,為色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聞聲,便染聲,被聲音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嗅香,為香所染,為香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講話,著了語言文字,亦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覺觸,昧著了觸,為觸塵所縛,不得自在,過在何處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觀一切法,著一切法,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觀心,心明法空,於一切法得自在,故觀音菩薩的「觀」字,不是叫我們觀法,若觀黃金,可能起盜心:觀色則著色,觀名則求名,所以要離境——離三界之境、離六塵之境、離人天之境、還有,離目前之境,而觀自己的心,觀心則無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於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懺內,觀音菩薩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噁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觀音菩薩觀心,於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觀自在。

普門品云: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於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於水得自在。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於王難得自在。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於怨賊得自在。

觀音菩薩不但於種種難得自在,於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觀音菩薩聖號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於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養觀音菩薩,與受持供養恆河沙菩薩的功德相同——所謂一多自在。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於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觀自在」解作觀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麼?自己要認識自己,自已是眾生:只緣眾生迷了佛,識得眾生便識得佛,不是佛迷了眾生,度了眾生便無迷,不迷便見佛,佛是眾生所成,一定要認識眾生,猶如饅頭、水餃,為麵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認識麵粉。

下文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如何照見五蘊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發現。自己就是五蘊,五蘊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蘊所覆,便不能認識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識得念佛是誰,因為被五蘊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但這個「深」字很重要,大乘稱為深般若,小乘稱為小般若,我認為這個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們念佛,佛從何處出呢?

你要看!

越看越深,絕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們看這個念佛是誰,亦無有來處,惟有看他從那個地方出,就從那個地方直看下去?諸法無有來處,是故看不到來處,若有來處,如來便不是無所從來,而是有所從來,既然如來無所從來,佛號亦無所從來,既無來處,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無底。雖然看不到佛號從何處來,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這個濁惡世便空了,無論你看甚麼?看念佛是誰、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講話、看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切法都無來處,甚深!甚深!故般若稱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禪時身體空了,他使驚恐起來,切不要驚恐,身體雖然空了,但心還末空嘛!身體空的時候,心便現出來,你再看這個心,心有無量的妄想,你便看這些妄想,無量的妄想不生,那時你的涅槃心便現出來,所以在深般若中,觀音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就是眾生,五蘊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認識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蘊,蘊即蓋覆之意,五蘊蓋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蘊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蘊,菩提心才現出來:我們現在這個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稱為道心,可以說是人我是非,貪名貪利的心,五蘊空時見菩提心,從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極樂世界也要空五蘊:劫濁就是色蘊,煩惱濁就是想蘊,見濁就是受蘊,眾生濁就是行蘊,命濁就是識蘊,空了五蘊便能到極樂世界見自性彌陀,唯心凈土。

釋迦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都教我們空五蘊,心經故然如此,彌陀經離五濁即空五蘊,妙法蓮華經過五百由旬到寶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蘊,乃至解深密經空八識,轉八識成四智,八識也是五蘊,眼耳鼻舌身識便是受蘊,所對五塵是色蘊,第六意識是想蘊,第七識是行蘊,第八阿賴耶識便是識蘊,是故八識便是五蘊,唯識教我們轉八識成四智,不是教我們分別甚麼名相,轉八識即空五蘊,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時」字也要解釋一下:一切法唯識所變,唯心所現,時指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過去現在未來都行深般若,所謂過去不可得,過去便有般若,未來不可得,未來便有般若,現在不可得,現在便有般若,時者,即過去未來現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把六百卷大般若經濃縮為五千字的是金剛經,再把五千字的金剛經濃縮為二百多字的是心經,我現在再把心經濃縮為一句,就是「照見五蘊皆空」。觀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未來的菩薩亦照見五蘊皆空,過去的菩薩亦照見五蘊皆空,現在學佛的人亦要照見五蘊皆空,路就是這樣行,把照見五蘊皆空,再濃縮為一個字?

照!

照即照顧,人人可以照顧,例如帶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顧,不照顧便會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顧呀,不照顧便踏著糞穢,或是墮進坑內,講話也要照顧,不照顧便會講錯話,拜佛也要照顧,當照顧時便發覺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所以禮佛一拜,罪滅河沙;誦經時口誦心思惟,隨文入觀,照顧其義,便會發現經中義理無窮,便能演說經中道理,持咒時亦要照顧,照顧這個音聲從那處地方出來,若能照顧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這個世界便空了,從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從娑婆的穢土,到毗盧性海。

過去有一位和尚,脾氣很壞,知客師要他清單,他使求情懺悔,從此止語,在藏經樓當香燈,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個字一個字的到了涅槃彼岸。持咒是一個無分別法門,若能跟著一個字一個字的走入去,便能離開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禪定的國土去,俗稱三昧。

參禪又如何?參禪更加要照顧,禪堂內稱為照顧話頭,時時刻刻要照顧話頭,但照顧話頭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顧這個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參究,誰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罵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爭權奪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誰?不懂,在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兩年三年;虛雲老和尚參「拖死屍是誰」,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視而不見——不懂,最後,不懂的疑情斷了,便悟過來,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個「照」字,時時刻刻要照顧自己,動一個念頭都要照顧,善念可以保存,惡念要消滅,我們動一個念頭,照顧這個念從何處來,照顧這個念往何處去,若能照顧自己的心念,則受想行識空,若照顧自己的色身,則身體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滅滅,見到粗妄想,後來粗妄想熄滅,變了細妄想,細妄想猶如流水一樣,古人稱為流注生滅,趙州老人稱其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樣,還看無生滅,其實微細生滅不停,再照顧,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便能心空及第歸,完全靠這個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見五蘊皆空,留意那個照字,照甚麼?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蘊,何人無五蘊,五蘊本來空,迷的時候才有,悟的時候即無,古人云:色蘊猶如聚沫,受蘊猶如水泡,不論苦愛樂受,很快便過去,想蘊猶如陽焰,打甚麼妄想也不實在,行蘊猶如芭蕉,層層剝落,剝到最後便成空,識蘊猶如幻化。

度一切苦厄

以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出三界火宅。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般若的功用,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則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盡,然後才見到諸法的清凈相,清凈是空的別名,所以名為諸法的空相。

諸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空相,諸法的實相亦是空相,諸法未曾離開空相,故云是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個空相,迷的時候以為有,以般若觀之,生死是空的,不離開生死然後有涅槃,生死當下空就是涅槳:般若照見煩惱本來是空,煩惱空就是菩提,眾生也是本來空,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一切法的實相是空,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一切法不生,試問水中月有沒有生??無生。水中月有沒有滅??無減。水中月無生無減,一切法亦無生無減。又水中月有沒有垢穢?——無,污水裡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凈水內亦有月,亦不染清凈水,故云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大海一天兩次潮水,海水不會增加,一天兩次退潮,亦不會減少,所以眾生成佛時,佛性不會增加,未成佛時,佛性也不會減少,生凈土,佛性不會清凈,墮地獄,佛性不會染污,凡夫輪迥有生死,佛性無生亦無死,等於虛空——明來暗去,空性無生無滅、無垢無凈、無增無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在諸法實相的空相內,無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因此諸佛如來絕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識,諸法空相內,無五蘊可得,是故諸法空相內一個眾生也無,金剛經云:「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此意。

在諸法實相內,無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諸法的空相,空相內無色的相可得,無楞嚴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無金剛經的文可得,是故空中無色。

無色,身便空,無受想行識,心亦空,所謂身心兩亡,身空心空佛現前,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異滅,若身空,無生老病死苦,心空,無生住異滅,身心兩亡,佛性現前,所以學佛,是很簡單,很現實的事。

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根以能生為義,根是積業潤生,如眼看色,當見色的時候,或邪視、或偷看,於是便作業,又如眼見黃金起盜心,見美女起淫心,見名貪名,見食貪食,於是因眼根而積業。六根空即是清凈,不是作無解,如來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則便會作業,耳根亦復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詞歌曲,會使人作業,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謂六賊為媒,自劫家寶,六根即六賊,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寶。以般若觀照,見到諸法的實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是無,是空,是清凈。

無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塵是染污,能遮蓋本來清凈的佛性,如眼觀色塵起貪念,色塵蓋覆佛性,如是耳聞聲塵起執著,鼻嗅香塵起取著,舌嘗味塵樂著,身著觸塵,意緣法塵,都能蓋覆佛性。

六根對六塵,六根空,六塵亦跟著空,若六根取六塵便是生死,若六根迴光返照,返流全一,便是涅槃,所以觀音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是用耳根,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耳根聽是非閑言會造罪,若耳根返聞,遠離聲塵,會令你成等正覺。

修行人一定要離六塵,出家便是離六塵,所謂出家,是出六塵之家,例如沙彌戒完全是離六塵,殺盜淫妄酒是五戒,在家居士也可受,但沙彌戒再加:

不唱歌不跳舞,亦不往觀聽,是離聲及色塵之家。

不戴香花蔓,不香油塗身,是出香塵之家。

不坐卧高廣大床,是出觸塵之家。

過午不食,不貪著飲食之味,出味塵之家。

手不捉金銀財寶,出法塵之家[分別我有多少財寶是法塵]。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共稱為六識,加上六塵六根,稱為十八界,十八界就是眾生,六根在內,六塵在外,中間是六識。六塵無知,六根有覺,六識起分別,但六根無分別,如眼見物,不會分別長短方圓,是由眼識分別,耳根只能聞聲音,不能分別是男聲、女聲、風聲、火聲等,是由其識去分別,眾生不肯出離生死,皆因留戀自己有六根、六識、六塵,在十八界內打圈,離十八界即無眾生,所謂此無故彼無,十八界和合即有眾生,故云此有故彼有,眾生本來空,若無六根、六塵、六識,何來會有眾生,只是眾生不肯把十八界放下,十八界蓋覆佛性,是故處處受生,六道輪迴,無有了期。

昔日,有一梵志拿花供佛,世尊叫他「放下著」,梵志把左手的花放在地上,世尊又說「放下著」,梵志把右手的花又放下,世尊又說「放下著」,梵志問:「我兩手的花都放下,世尊還要我放下個甚麼?」

世尊說:「我要你內放下六根、外放下六塵、中間放下六識,十八界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之處,便是你安身立命處。」梵志即時悟道。

我們現在約六根六塵六識都未放下,被十八界蓋覆佛性,欲想見佛性,一定要把十八界放下。以般若觀照,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十八界都無,十八界空,十八界清凈,便是諸法實相,便是佛性。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何謂無明?眾生十八界不能放下,十八界蓋覆佛性,佛性不明,名之無明,經云:「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崗位,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便是真如守自性,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妄動,故有無明,無明無實體,有了無明必定有行,所謂不覺是無明,妄動就是行,行分善行、惡行、不動行,總稱為業行,行必有識,善行有善識,惡行有惡識,不動行有不動識,行即業,人業有人識——例如見水是水,天業有天識——見水如琉璃,餓鬼業有餓鬼識——見水成火焰。

有了識,業牽識走去投胎,識與父精母血,三緣和合而成胎,是為名色,色是父精母血,自己的識是心,心有其名而無作用,所以稱為名色,名色七日一變,四十九日後有五個胞:即頭、雙手、雙腳,十個月後六根成熟,六根有入六塵的功能,故稱為六入,小兒出生後與六塵相觸,所謂六入緣觸,觸境有苦有樂,屬受,故觸緣受,受是果報,受果報時心生系著,故受緣愛,若樂受愛其長合,若苦受

愛其常離,愛合愛離而生取,取即作業,若依理而取屬善業,若非理而取屬惡業,故取緣有,有即業,有業故有生,生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

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受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名十二因緣,若以般若智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滅,十二因緣是空的,可以證辟支佛果,若以般若觀照諸法的實相,不但無無明,無凡夫的無明,亦無辟支佛的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凡夫的老死,亦無辟支佛的老死盡。以般若觀一切法,可以超越世間法無明,超越出世間法——無明盡。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稱為四聖諦,諦即真實之意,四聖諦不是辟支佛道,是羅漢道,世尊三轉十二行法輪,示二乘人四諦法門:

一、示相轉

此是苦,逼迫性——指眾生的果報完全是苦的,生老病死再加上貧病交逼,是為苦苦,就是快樂也是無常,樂壞苦生,名叫壞苦,享禪定之樂也是無常,屬於行苦,是故三界中有苦苦、壞苦、行苦,是名三苦,另外還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等,眾生不知苦,所以如來示苦相。

此是集,招感性——苦從何來?是自招的,名集諦,集即招感之義,人人都有貪嗔痴煩惱,由三煩惱作殺盜淫妄等業,由業而招感上述八苦,苦是果,煩惱業是苦因。

此是滅,可證性——滅苦因苦果名為滅諦,苦盡就是涅槃。

此是道,可修性——滅苦因苦果需要修道,道諦是無漏法,修無漏法,不漏落生死。

二、勸修轉

此是苦,汝應知——知即覺也,覺[苦]生則無生,覺[苦]住無住,覺[苦]滅無滅。覺苦無生,何來有苦,所以謂此是苦,汝應知。

此是集,汝應斷——集是煩惱,煩惱可以斷,如何斷呢?一定要覺,覺集無集即斷集,故云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如何證呢?苦因苦果「滅」了,這個「滅」因生而有,無生則無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是雲證。

此是道,汝應修——道是可以修,如持戒則有戒,不持戒則無,修定則有定,不修則無,斷惑則有慧,不斷則無,故云汝應修。

所謂修道就是修三十七助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還有三無漏學:戒、定、慧。

三、得證轉

此是苦,我已知,不用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用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用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

何以不用更知、更斷、更證:更修呢?因為如來悟了四諦真實之理,例如苦,是有為法,有為不離三相:生、住、滅,如來悟苦的生相不可得,悟苦的住相不可得,悟苦的滅相不可得,若悟到苦的生住滅三相不可得,苦當體即空,空就是苦的實諦之理,是名苦諦。

集也是有為法,不離三相:煩惱有生耶?悟則無生相可得,煩惱有住耶?悟則無住相可得,煩惱有滅耶?悟則無滅相可得。如是迷時見有煩惱生、住、滅可得,悟時,煩惱生住滅三相皆不可得,當體就是空,此是集的真實相,故名集諦。

滅又如何?有生則有滅,覺則無苦生,亦無苦可滅,寂滅現前,就是滅的真諦,如來說滅,因苦滅而見諦,見諦時無苦無集,故無滅。

道又如何呢?例如修戒定慧之道,戒有生耶?戒無生相,戒有住耶?戒無住相,戒有滅耶?戒無滅相,戒定慧無生住滅三相可得,無生住滅三相就是無為法,戒定慧當體即空,道即是空相,修即無修,故云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六祖云:「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此是戒定慧的真理,道的真諦。

在諸法的空相、實相內,無凡夫苦集之法,亦無賢聖滅道之法,故謂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一切法空,空相便是清凈相,在清凈相內,六根清凈,故無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清凈,無色聲香味觸法,六識亦清凈,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明清凈,故無無明,無明盡亦清凈,故無無明盡,老死清凈,無老死,老死盡亦清凈,故無老死盡,無菩薩能修六度萬行之智,智亦清凈,是為無智,萬行清凈,有何可得,故無得,世間法出世間法清凈,是為無所得。

此是菩薩法門,菩薩以六度為智,皆是斷惑,在未證得一切法寂滅以前,要以智去斷惑,但是一切法本來寂滅,無能得之智,無所得之法,亦無能修之智,無所修之法,若見有能所,是生滅心,不見有能所即寂滅心,所以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悟一切心空名為菩提,了一切法空名為薩埵,心法一如,並無能得所得,以無所得故即是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何謂掛礙?例如眼[珠]與眼[白]相合是為無掛礙,眼與沙不能相合,是為掛礙,又如皮與肉相合是為無掛礙,肉中有刺則有掛礙,」掛礙者,與般若心不相同故,般若心是空,一切法是有,若一切法不空,有與空不能合便有掛礙,若一切法空,法空與般若心空相合便無掛礙,所以一切法空即般若,般若即一切法空,般若與一切法空打成一片,即一切法空不礙般若,般若不礙一切法空,猶如大悲咒放在心內——空,所以不會礙楞嚴咒,楞嚴咒在心內也是空,此空彼空,空與空台,無有掛礙,假如有一法不空,便有掛礙。

六祖菩薩在世時,有一僧名法達,來頂禮六祖,但是頭不到地,六祖說他心中必有一物,法達說:「我誦法華經已有三千部。」自謂讀法華經三千部,何必叩頭到地,這三千部法華經未空,放在心內,便成為他的掛礙。

世間法不空,與般若合不來便有掛礙,出世間法不空,與般若合不來亦有掛礙,若世間法空,出世間法亦空,與般若空相合便無掛礙,無掛礙則無有恐怖,恐怖即憂慮之意,如眼內有沙,若不除去便會盲,盲便是恐怖,眼內無沙便不會恐其盲,又如肉中有刺,若不除去,則有潰爛成瘡的恐怖,凡夫有生死的恐怖,二乘人有沈空滯寂的恐怖。要是有一法放在心內不能空,此一法便牽你入生死。

過去有一位金碧峰入空定,無常鬼找他不到,無常鬼便請土地公幫忙,土地公云:「金碧峰甚麼東西也可以空,惟有一水晶缽他最愛,你們倆一變作老鼠,把玩他的水晶缽,一拿鎖鏈,預備他出定時鎖他。」金碧峰入定時身體空掉,但在定中聽到老鼠把弄水晶缽的聲音,立即出走,大罵「誰人碰我的水晶缽」,另一無常鬼立即鎖他,金碧峰知道水晶缽的掛礙令他被無常鬼找到,於是求情許他延期七日,無常鬼走後,金碧峰便把水晶缽打爛,然後入定,臨入定前,在牆上寫下四句偈:欲來找我金碧峰,猶如鐵鏈鎖虛空,虛空若然鎖不得,莫來找我金碧峰。

世間法不空,與般若有掛礙,等於眼中有沙,認生死輪迴為實有,出世間法不空,與般若亦有掛礙,等於肉中有刺,認化城為寶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槃的顛倒夢想。

凡夫生死有四顛倒:

1、身不凈,計為凈,

2、受是苦,計為樂,

3、心無常,計為常,

4、法無我,計為我。此是凡夫的顛倒相。  

二乘人的涅槃亦有四顛倒:

1、看不凈,不見法身凈,2、看苦,不見寂滅樂,

3、看無我,不見自在我,

4、看無常,不見佛性常。是為二乘人的顛倒夢想。

所以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何只離一切苦厄,離一切苦厄然後才見到諸法空相。五蘊空,色空,空亦空,一切法空,便是諸法的空相,亦是五蘊的空相,所以先講度盡一切苦厄,後說諸法空相,若五蘊未空,即一切法不空,不但一切苦厄不能度盡,而且會生出恐怖及顛倒夢想,即凡夫認生死為真實,二乘人認涅槃為實有,悟道的人「生死涅槃等空花」,生死空,涅槃亦空。

以無所得故,菩薩證般若波羅蜜多,若有所得,便不能證般若波羅蜜多,證到般若波羅蜜多,見一切法即心,心即一切法,所以心與一切法無掛礙,無掛礙便無有世出世間法的恐怖,既無世間凡夫生死的四倒,亦無出世間二乘涅槃的四倒,是為遠離顛倒夢想,究竟證大般涅槃。

究竟涅槃

心不可得,法不可得,心與法一如,俱無所得。是為究竟涅槃,又名大般涅槃,大涅槃是常寂光凈土,常寂光凈土是我們的老家,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脫德,光是般若德,三德秘藏,是諸佛行處,菩薩依般若修行,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得大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無明塵勞煩惱妄想空,是過去佛,現在無明塵勞妄想煩惱空,是現在佛,未來無明塵勞妄想煩惱空,是未來佛,以般若觀照,過去煩惱空,過去成佛,現在煩惱空,現在成佛,未來煩惱空,未來成佛。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無明妄想塵勞煩惱空,三世佛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此雲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是最上,菩提是最平等,菩提是最真,故又稱為無上正真之道。

上來所說諸法空相內,無凡夫五蘊十八界之法,無聲聞苦集滅道四諦之法,無緣覺十二因緣之法,亦無菩薩能得之智,所得之法,總說就是無二乘之法,匯三乘歸一佛乘,匯九法界同歸一佛界。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依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佛得菩提,菩薩證大涅槃,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是:

大神咒——神力最大,能度眾生成佛,

大明咒——能破除眾生的無明煩惱,

無上咒——般若最上,更無有上,無等等咒——般若是佛母,出生一切佛,無一法能與她相等。能除一切苦——依般若波羅蜜多修行,越出三界火宅,遠離生死輪迴之苦。真實不虛——即心即佛,決定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心經有顯說,也有密說,現在講的是密說,密說很簡單: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密是無可解,亦不破人知,佛門中有很多人依顯教修行,亦有依密教修行,例如大悲咒、楞嚴咒等,都不可以解釋,若有以解,不稱為密,密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講不出,解不來,唯有自己知,不過今天我將此咒的意義約略說出來:

揭諦揭諦——去、去。波羅揭諦——到彼岸去。

波羅僧揭諦——大眾到彼岸去。

菩提薩婆訶——迅速成就證菩提。

推薦閱讀:

讀過未必讀透,《紅樓夢》中隱藏的國學知識
忠臣岳飛為何非死不可?秦檜三個字揭開了隱藏一千多年的真相
生肖隱藏玄機:家住幾樓最旺你?
十二生肖隱藏的人生學問
送水工背後隱藏的「秘密」

TAG:密碼 | 南懷瑾 | 心經 | 神奇 | 隱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