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富著養
女孩富著養
女孩把世界看成一種關係,她們傾向於關係式的生活方式。女孩的優勢也將圍繞關係展開——她們天生喜歡語言、社交和與人交流,這促使她們去發展與之有關的技能。
女孩的生長藍圖
糖、香料和所有美好的東西做成的女孩
姍姍似乎從小就比雙胞胎哥哥志強更討人喜歡。她安靜、合作,媽媽剛把她放到小床上她就能睡著,而志強還在一旁吵個不休。姍姍喜歡跟人說話,爸爸剛剛走進房間,她就開始咿咿呀呀,好像在跟爸爸說些什麼。當爸爸抱起她的時候,她會花更多的時間與爸爸對視,然後露出可愛的微笑。
當志強還在廚櫃里爬進爬出,亂動炊具上的開關,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時,姍姍已經可以跟人聊天了。3歲的時候姍姍已經表現出不同尋常的語言天賦。她可以說出長而複雜的句子,口齒伶俐,反應敏捷,經常充當哥哥的發言人,因為此時志強還在苯嘴拙舌地說不清楚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
姍姍不喜歡海盜遊戲、變形金剛和玩具槍。她喜歡洋娃娃、毛絨玩具和廚藝玩具。她跟洋娃娃做遊戲,給自己安上不同的角色——有時她是小媽媽,有
跟姍姍住在同一個大院里的小玲是姍姍最要好的朋友。她們年紀一般大,同時進幼兒園,後來又進了同一所小學、中學,大學也在同一所城市。這對小姐妹形影不離,無話不談。當志強張開雙臂,嘴裡發出鳴鳴聲,扮飛機在雲層里飛行的時候,小姐妹正坐在角落裡談天,對志強的玩耍方式不屑一顧。小姐妹穿一樣的衣服,鞋子,並為此感到自豪。即使她們長大以後,穿著的風格品位也非常相似。
在學校里姍姍的語言天賦得到很好的發揮,她的作文經
爸爸媽媽理解姍姍在數理方面的困難。他們並不要求姍姍在這些課程上做得跟哥哥一樣出色。他們鼓勵姍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寫日記——爸爸媽媽從不給珊珊出命題作文,而是給她最大的自由空間。爸爸媽媽幫助姍姍將自己的潛能充分地釋放出來,這讓姍姍對自己充滿信心。
女孩的天賦和弱勢
出色的女孩
女孩把世界看成一種關係,她們傾向於關係式的生活方式。女孩的優勢也將圍繞關係展開——她們天生喜歡語言、社交和與人交流,這促使她們去發展與之有關的技能。
女孩比男孩更敏感。「聽」是女孩得天獨厚的心智能力,因此女孩對噪音的反應更強烈,同一個聲音在女孩聽來要比男孩聽到的響亮兩倍;在觸覺方面,最不敏感的女孩也要比最敏感的男孩得分高;女孩的視覺記憶更好,在黑暗中女孩看得要比男孩清楚;女孩的味覺和嗅覺也比男孩敏感:女孩有更多地味蕾,更容易受到氣味的吸引。正因為此,女孩更擅長調動自己的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等,捕捉到那些微妙的、不容易被人發覺的信息以及更為具體的細節,建立起自己的直覺系統。
女孩會把這些自然地應用到人際交流中。她們喜歡交往,並注重發展親密的友誼。她們對人更感興趣,在搖籃里就表現出於人交流的傾向性。交流使她們感覺到支持。先交流後行動是女孩習慣的方式。
女孩的交流傾向受到語言能力的有力支持。因為大腦左半球神經末稍的發育早於男孩(女孩的的語言大腦組織位於左半腦前區,而男孩子的分布在左半腦的前區和後區),她們很早就學會說話、書寫、造句,有良好的語言推理能力,並且很少出現閱讀問題。這些使女孩一上學就表現出男孩所不具備的優勢。
女孩發育成熟比男孩快而均衡。學齡前的女孩比同齡的男孩有更好的平衡水平,她們能很好地進行單腿跳。
女孩不喜歡帶有競爭性的遊戲。她們的遊戲一般活動量也比較小,有秩序和規則可循。
請在這些方面幫助她女孩缺乏空間能力——例如改變物體形狀,選擇正確路徑——美國做過一項部件組裝測試,要求男孩子、女孩子把不同的火花塞和瓶塞分別插到對應的內燃機、瓶子上,結果男孩子的成績遠遠超過女孩子。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女建築師的數量要遠遠小於男建築師。
女孩更為薄弱的抽象思維能力使得她們在數理方面的學習較男生困難。當數學不再只是四則運算,必須學習、運用抽象的概念和理論時,女孩的語言能力便派不上用場了。因此,家長不妨有意識地讓女孩多玩三維立體積木和遊戲,以增強的她空間思辨力。
由於激素水平的不均衡,女孩與男孩的性發育出現差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徵。例如,男孩會在跑步和跳高方面更勝女孩一籌。特別是青春期以後,這種差距漸漸擴大——男孩發育得更快、更健壯,在體格上擁有女孩所不能企及的優勢。
女孩天生不具有攻擊性的傾向。當社會需要更多的進取、競爭和探險精神,而不僅僅是安靜的聽從指令,女孩就會覺得自己陷入被動。雖然很多人相信,如果在女孩的早期教育中適當增加一些能夠培養攻擊性的心理內容,女孩也會像男孩一樣成為自主解決問題的高手,但這並不表明,這些會使女孩覺得滿足。換言之,一分成功的事業或許會讓女孩贏得自尊,但她未必會覺得快樂。
女孩的需求滿足點在哪裡?
正如睾丸素讓男孩成為富有攻擊力的「鬥士」,並且把在競爭中贏得頭籌作為最大的滿足,女孩的需求滿足也與體內的荷爾蒙有密切的關係。
我們在第一部分提到,女性染色體基因藍圖由女性荷爾蒙激活,這些荷爾蒙在女孩出生之前就已經為她規划了未來,並最終發展成為女性荷爾蒙的接納系統。
例如,雌性激素對女孩的感情生活有著重要影響。它控制情緒的穩定、思考的過程、理解力、記憶力、個人的動力、親昵行為的動機、愛好、焦慮以及如何處理外來的壓力和性衝動。當雌性激素活動不穩定,就會使女孩的情緒產生波動。如果雌性激素過低,女孩就會感到孤獨、生氣、易怒、神經過敏、悲傷、失望、缺乏自尊,讓你覺得她的大腦短路了。當這種過低的情況持續下去,並且不能恢復至正常水平,女孩就會受到抑鬱症的困擾。
然而,雌性激素的不穩定是經常存在的——月經周期、生育以及絕境都會使女性陷入壞情緒。例如女性在排卵期雌性激素水平比較高,情緒比較穩定,而月經來臨前,雌激素會突然降低,使女性進入情緒低落期;女性生完孩子後15天內,雌激素會迅速下降為原來的1/800,所以80%的女性產後會有抑鬱體驗,13%左右的人會轉化為產後抑鬱症;而40歲的女性,雌性激素不到18歲女孩的1/2,這也是更年期抑鬱症的重要原因。
雌性激素只是一個方面。女孩還受其他激素的影響。例如孕激素就是女孩更喜歡小孩子和小動物的原因;催產素則會使女孩產生更多的「憐憫之情」,這就是「母性的本能」;生長激素則影響女孩突發性的生長、身高、重量和體形等方面。另外,女孩體內也有睾丸素,但是水平只及男孩的1/20,因此女孩不存在攻擊性,並且比男孩更容易抑鬱(睾丸素有助於保持愉快的心情)。
我們對於女性荷爾蒙的闡述意在說明,這些荷爾蒙使得女孩關心、敏感、溫柔、憐憫,但是也導致她們的情緒天生就變化無常。是的,情感對女孩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對女孩來說,她的自我意識的提升,從根本上來自情感的滿足,以及人際關係的質量。我們來看看女孩通常在想些什麼:
她的情緒。
她所使用的語言、交談的速度和需要。
在指定的時間裡,為了某項任務如何去做。
她會吃多少東西。
在不使用語言的前提下,她如何與人保持聯繫。
她對所喜歡的人有什麼的感覺。
她如何幫助自己調整。
她的自尊。
她的競爭水平。
她在社會中的抱負。
她的進取心。
她的重要情感---如生氣、快樂和痛苦。
與男孩相比,女孩似乎來自另一個星球。她們和他們,對於生活有不同的感悟和要求。在上一章節,我們提到男孩最想知道的三件事情:「第一,誰是領頭人?第二,規則是什麼?第三,必須按規則辦事嗎?」——競爭是男孩的天性,那麼,女孩的天性是怎樣的呢?或者說,她們關注的事情是什麼呢?艾里姆夫婦在下一本名為《養育女兒》的暢銷書中提到了我們所關心的問題,他們把女孩對情感的要求解釋為對「關係」的需要。他們認為,女孩更容易受以下問題的驅使:
第一,我們之間有關係嗎?第二,我們之間關係的本質是什麼?第三,在這種關係中,我處於何種地位?第四,要維持關係內的這種聯繫,我應該做些什麼?
女性荷爾蒙的周期是如此靈敏,它們對女孩的個性、情感、道德、精神和身體發育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使女孩不像男孩那樣富有攻擊性、冒險性和控制欲,樂於變化、投機、嘗試和訴諸行動,而是更具預測力、穩定性、安全感、謹慎細心、穩定從容——它們使女孩把友誼和家庭看得比成就和機會更重要。
一份對當代女大學生價值觀念的調查顯示,對於「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的問題,「有美滿的婚姻和家庭」選項最受女大學生青睞。分析者認為,這意味著婚姻家庭正在逐漸成為當代女大學生人生價值的重心——事業誠可貴,家庭價更高。被出生在20世紀50、60年代的人們所貶抑的以婚姻家庭為女性人生價值的取向,在80年代出生的女性中又重新瀰漫開來。
然而,這是否體現了當代女大學生對傳統價值的回歸?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認為婚姻非常重要,當代女大學生更關注的還是自我。當被問及「我自認為是何種女性」時,「享樂型的自我中心女性」選項得票最高。這說明,現代的女孩更注重自我觀念的滿足,她們把婚姻家庭作為人生最重要的部分,是因為她們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來自家庭。她們不滿足於把成功簡單定義在事業上,更願意呈現一個完整的人格:她們是幸福的女人,有著深愛她們的丈夫和可愛的孩子,有著和諧美滿的家庭。
婚姻家庭是女性對於「關係」的最直接和親密的體驗。在家庭中女性明晰自己的地位和責任,並且很願意為之付出努力。健康的家庭、與家人的和諧關係使女性的自尊心得到增強,這比一份成功的事業能夠給予她們更大的滿足。
女孩不像男孩那樣獨立和競爭。她們更喜歡和諧、融洽的交流,無拘無束地與人相處。她們只是在尋求一種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她們平等付出與獲得,相互依存和制約,她們是關係的一分子並對它負有責任。溝通和交流是她們維持聯繫的方式,渴望關愛和友誼等親密情感是她們的天性——同樣是一場比賽,男孩們無時無刻不在想自己該怎麼贏,女孩卻在想怎樣和對手保持友誼。「下一次你一定會贏。」獲得勝利的女孩可能會這樣更對方說。她的確了解對方的失落和悲傷。
然而,「能夠關心他人並不意味著軟弱。」艾里姆夫婦在《養育女兒》一書中提到。心理學家約翰?格
社會與女孩
本書中我們多次提到了女孩所處於的兩難境地:一方面社會要求女性自強、經濟獨立;一方面女性又不能擺脫傳統固有的觀念,事業有成而家庭失敗的女性並不認為是成功的。
我們把這種矛盾出現的外部原因歸為:社會正處在男性框架結構中。當社會以男性為規則的標準取向,女性就不得不向這一標準靠攏。這樣的結果是,女性一直不斷地同自己的內心作鬥爭,她們不再聽從內心的聲音,而是藉助外界的力量來決定自己做什麼。文化的力量就在於此。對女人中的成功者,社會熱衷於為她塑造一個男性化的女強人形象;而對於失意者,社會也鼓勵她們應該像男性一樣打拚。當男性文化成為我們社會的主流,女性文化就被逼到一個可憐的角落——報刊、雜誌、商店的櫥窗……似乎一切都在圍著女性轉,我們卻無法忽略這些背後的那雙眼睛——甚至女性也在從男性的視角看取自己。
然而,如果女性強迫自己獨立、自強、富有進取心,以爭取與男性平等,這實際已經說明,女性覺得自己永遠是第二位的——為什麼女性不能擁有自己的獨特氣質?為什麼女性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和視角來取得與男性的平等?為什麼當女性們紛紛走出家門,也在為一份事業打拚的時候,還得同時操持家務?為什麼當家裡一團糟、杯盤和衣服都沒有人洗的時候,人們會說女主人太忙或太懶?
特別對於女孩的家長來說,必須反思:透過目前的文化鏡頭看女孩是不是對待她們的最佳方式?我們已經習慣的觀念和看法將會幫助女孩拓展自己的潛能,還是壓抑她的發展?在本書的一開始,我們已經舉出安妮和莉莉的故事,他們的父親持有目前最普遍的兩種觀點:是讓女孩「跟男孩子一樣,才能在社會上有競爭力」,還是「女孩子的將來主要是操持家務而不是創業」?
「從小父親就代替我做了所有的事。我讀書他送我到學校,大一些的時候他給我買了自行車,並且每天都檢查車胎是不是漏氣。畢業以後,他給我找了份穩定的工作,並且給我找了男朋友,還幫我們買房、裝修。現在他去世了,我的單位效益不好,我正面臨下崗,而且我跟丈夫也出現了矛盾。我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35歲的
另外一位
兩位女性對人生有不同的選擇,然而她們都不覺得幸福。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對這句話的批判是毋庸置疑的。對此,作家王小波卻頗有深意地說:「人們只是小心提防著不要做小人,至於怎樣不做女人這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的確,當社會文化讓女性在潛移默化中背棄自己的天性,我們該如何從文化中蘇醒,來選擇一條讓女性過得更健康、快樂、舒暢的路?
對此,我們贊成艾里姆夫婦的建議:要傾聽女孩的「真實意圖」,讓女孩根據自己的「內部指導系統」而不是別人的意見來決定自己的發展。女孩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表白的信號」,理解自己「內在的慾望」。是的,幫助女孩,讓女孩成為她自己——一個真正的公主,而不是別人思想的隨從——真正釋放出自己的潛力,這就是家長要做的事。所謂「富養女兒」的意義就在於此。本書將圍繞這個觀點加以闡述。
女孩是天賜
公主的畢業典禮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初夏,空氣里瀰漫著薔薇花的芳香。爸爸和媽媽靜靜地坐在東階禮堂第七排中間的位置,等待著女兒若桐的大學畢業典禮。
音樂和掌聲響起,學者模樣的校長親自宣讀榮譽畢業生名單。接著,爸爸媽媽看到他們的女兒自信地走上領獎台,以綜合測評級部前十名的優異成績成為榮譽畢業生的一名,並從校長的手中接過畢業證書。「這是我們的女兒!」爸爸媽媽的眉梢眼角堆積著掩飾不住的驕傲。
此刻,媽媽熱淚盈眶。時間過得多麼快啊!她想起那個春日小雨初停的傍晚,胖乎乎的女兒向她呈現的第一抹微笑;女兒蹣跚學步時,經常跌倒在地,小黃裙子上滿是泥漿;女兒拿著紅紗巾扮演大公雞的可愛模樣;女兒圍著自己說悄悄話的羞澀臉龐;女兒下雨的時候忘了帶雨具,只好在雨里奔跑的場景;女兒高考時的日日夜夜……
爸爸的眼眶也潤濕了——真不可思議,這個小丫頭大學畢業了!彷彿就在昨天,她還纏著爸爸不住地問「為什麼我去公園的時候不買票?為什麼金魚有紅色的也有黑色的?為什麼隔壁的小哥哥要戴眼鏡?為什麼……」爸爸的小問號終於快樂地健康地長大了!爸爸想起讀小學時的「小問號」,一個下午就學會了騎自行車;初中的時候,為了
爸爸的左手握住媽媽的右手,他們相視一笑。微笑中帶著對女兒點點滴滴的回憶,還有對彼此二十幾年來相互扶持、理解的感激。爸爸媽媽共同建立了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共同孕育了可愛美麗健康的女兒,他們為此感到自豪。
公主的家庭聚會
若桐是幸福的,因為她出生在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里,相親相愛的爸爸媽媽給予了她愛的證明和保證——這是女孩最需要的安慰,也是女孩幸福、安全感的源泉。
為了迎接若桐的出生,爸爸媽媽早早就做好了準備。他們買了很多關於家庭教育的書,希望這些書能給他們帶來一些啟發。在一本書上,他們看到這樣一句話:「孩子未來的成功與幸福取決於我們營造的環境,而不是所教授的技能。」還有一本書這樣寫道:「在人身這個小宇宙里,一切都是潛伏地存在著。你給他(她)光明,他(她)立刻就看見了。」爸爸媽媽認為這些話很有道理。他們相信,女兒一定會變成美麗善良、心懷美好、充滿靈性的女人,不管她將來是否有高學歷,她的幸福一定和她看世界的心境有關,也和她小時候曾經受到的理性的寵愛有關。為此,他們約定,要盡最大的努力讓女兒相信愛的存在和可能,要讓光明、溫暖、堅信、樂觀這些幸福的字眼佔據女兒最初最柔弱而單純的心靈,這些將變成女兒一生的信念。
事實證明,爸爸媽媽的做法是正確的。他們成功地承擔(或者塑造)了自己的角色。他們最讓人嘆服的堅持是:作為父母,他們從來沒有在女兒面前紅過臉——爸爸媽媽互相理解、支持、信任,這意味著,女孩最初所看到的世界是明亮的,這些美好的感情也會反過來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女孩。
這種堅持來自父母之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沒有人可以日復一日地偽裝,在孩子面前的偽裝尤其困難,因為孩子們通常有一雙明辨的眼睛)。在家庭日常的生活中,則體現為夫妻雙方的協作以及對家庭的責任。丈夫該如何進入家庭,而不是遊離於家庭之外?妻子該如何擺脫孤獨和困惑的心境?對這些問題的闡述或許偏離了本書的主題,然而,問題的解決對於女孩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
清清來自一個極端專制的家庭。在家庭里父親扮演了「封建家長式」的角色:脫離家務,將自己的權威擺在毋庸置疑的位置,家庭成員的任何事都要徵得他的同意,同時他還熱衷於行使自己的反對權。母親的地位在這個家庭里是卑微的,似乎沉重的家務是她的天職,雖然她也有一份吃重的工作。在女兒的教育問題上父母也有很大的分歧,每次清清學習成績下降或犯了錯誤,他們都會互相指責。
這個家庭的氣氛是讓人窒息的——父母為家庭責任和義務而爭吵,陷入長期冷戰,女兒則在冷冰冰的氛圍中長大,懷疑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長大後的清清孤僻、內向,經歷了幾次失敗的戀愛和婚姻。她扮演過各種角色:獨立的、依賴的,甚至不顧一切的。每一次戀愛或婚姻,她都試圖讓自己擺脫看似宿命的怪圈,然而她並不知道究竟該怎麼做,最終她都會陷入懷疑和絕望的深淵,並走向情感的破裂。
不和諧的家庭關係對女孩的影響是複雜、重大的。使女孩無法建立起對感情的信任和獲得是最基本的方面。正如我們在前面講到的,如果女孩從一開始就深陷矛盾重重的關係中,從而對感情持懷疑態度,那麼她的滿足又如何談起呢?如果女孩不曾見過美好、寬容的感情,不曾見過溝通交流的方式,她又如何建立開放的心態?
父母關係的嚴重惡化,使女孩長期處於恐懼焦慮和無所適從狀態,這不僅會影響女孩的心理發育和個性發展,還將導致她無法完成必要的角色認同。例如故事中的清清,希望學習父親又覺得父親「高不可攀」,試圖學習母親又覺得母親太過「軟弱」,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矛盾使得清清看到父母(認同偶像)是如此沒有自制力,這也會動搖她向父母學習的心態,使她的的角色塑造嚴重受挫。
渴望愛的小公主
當男孩們正在衡量自己實現目標的能力,女孩們已經身處某種關係,並且對這種關係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是爸爸媽媽的女兒!」女孩這樣想,「這意味著什麼呢?」
於是,當男孩們對海盜遊戲樂此不疲的時候,女孩們開始玩「過家家」,扮演自己感興趣的所有角色。「寶寶該吃飯了。」她們學著媽媽的樣子,奶聲奶氣地對洋娃娃說。有時她把自己的娃娃設想成一個家庭:這是爸爸,這是媽媽,這是寶寶。然後爸爸媽媽下班回家,一起做晚飯——女孩已經把父母的生活搬到她的遊戲中了,這是多麼自然而然的事!如果爸爸經常晚回家,女孩會設想一個天天早回來陪自己玩耍的爸爸,但也有可能在遊戲中剔除爸爸的角色。
女孩就是這樣將自己融入一個個關係中。她們天性傾向於關係式的生活方式。於是親密的情感、交流、溝通就成為女孩生活中舉足輕重的部分。正如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情感對女孩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對女孩來說,她的自我意識的提升,從根本上來自情感的滿足,以及人際關係的質量。這種女孩在搖籃里就已經體現出的情感訴求是父母們最不能忽視的部分。因此,在家長精心營造的情感氛圍中,既包括父母之間關係的偶像作用,也包括女孩所能獲得的感情滿足程度。
女孩通過交流獲得關心、理解、尊重、忠誠、體貼和安慰。交流對女孩意味著:
傳達或收集信息:這或許是男孩交流的唯一理由。
探尋並發現想表達的內容:女孩往往通過交流發現自我、找到自我並理清思路。
釋放情緒,改變心情:女孩最害怕沒有傾訴的渠道,傾訴使女孩得到感情的依託和支持。
保持與對方的關係:女孩相信交流中的真情實感,這種親密的狀態使她們提升與對方的關係。
在女孩的情感訴求中最為獨特的方面是:當女孩的青春期來臨,她就要經歷有著荷爾蒙循環的周期,這使得女孩以新的方式去面對世界。關於荷爾蒙對女孩的影響前面我們已經闡釋。在此我們仍然要強調它的循環周期,正是它使得女孩的情緒像波浪一樣起伏不斷,且變化無常——當波浪上升的時候(雌性激素水平比較高),女孩感覺良好,身邊的一切都會讓她快樂,女孩也像甜蜜的糖果一樣討人喜歡;而波浪下降後,女孩的世界就會陰雲密布,缺憾重重,女孩也會無精打采、煩惱和沮喪。
這種變化是正常的。第一次經歷月經的女孩可能會覺得驚慌失措,甚至產生羞恥感,這時候,媽媽是女孩最有效的安慰劑。從驚恐里走出來的女孩將要在今後的許多年中同自己的壞情緒作鬥爭,她仍然需要幫助。因此,家長必須重視女孩的情緒變化——當女孩哭泣的時候,緊緊地擁抱她們;當女孩想說話的時候,就與她們交談——這正是女孩所需要的:最高境界的耐心、最好的見解、最無微不至的關懷。
媽媽的貼心小棉襖
冰心曾經說,「世界上若沒有女人,這世界至少要失去5/10的"真』、6/10的"善』、7/10"美』。」的確,在家長們看來,女孩是由糖、香料和所有美好的東西做成的,然而擁有女孩並不僅僅意味著歡欣和興奮,還意味著責任和擔憂。女孩就像一朵小花,或美麗,或嬌弱,或嫵媚,或敏感,或細膩,她們各具魅力,但她們的成長都需要父母,尤其是母親更貼心的關懷。
正如父親會對男孩承擔起「男性榜樣」的任務,母親也需要承擔起對女孩的任務,即教會女孩:我是誰?什麼是女人?怎樣做一個女人?該如何將自己的女性潛能發揮出來?——「你簡直像你的母親一樣!」人們經常這樣對女孩說。女孩是天生的模仿專家,而大多數的女孩都會把母親作為模仿對象。如果母親自信、果斷,她的女兒也往往會有同樣的品質;如果母親脾氣暴躁、性格惡劣,女兒的脾氣可能也好不到哪兒去。事實上,不管母親是女孩的良師益友,還是讓人討厭的陰影,母親的影響都將貫穿女孩的一生。
朱莉和翠西是一對好朋友,可是最近她們突然鬧翻了,原來朱莉的男朋友跟她分手了,並且開始追求翠西。
一個周末,朱莉的媽媽突然接到了翠西媽媽的電話,電話里的聲音非常憤怒,要求朱莉媽媽好好管教自己的女兒。
「我們度假回來,發現起居室的陽台堆滿了臭雞蛋!」翠西媽媽說,「我聽說,這是你女兒跟幾個朋友乾的!」
晚上,情緒低落的朱莉回到家,發現媽媽正在客廳等著她。「朱莉,翠西的媽媽今天打電話過來了,她非常生氣。你能不能告訴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那些臭雞蛋是不是你扔的?」
「沒有,媽媽。」朱莉回答。然而她的臉色並不平靜。媽媽看出了些什麼,但還是撥通了翠西家的電話:「……我想你冤枉了我的女兒,朱莉沒有做這件事,希望你向我和我的女兒道歉。」
朱莉看著媽媽為自己辯護,心裡又感激又愧疚。她不想讓媽媽失望。於是她原原本本地將出實話:「媽媽,你知道我跟傑克分手了,都是因為翠西,所以我買了臭雞蛋扔到她家裡……對不起媽媽,我很難過,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朱莉以為媽媽會大發脾氣,但是出乎她意料的是,媽媽並沒有這麼做。媽媽坐下來,握住朱莉的手,向她講述了自己過去的經歷。媽媽談到了自己的初戀,少女時代的困惑,也談到了自己的成長和為人父母的難處。媽媽鼓勵女兒將心裡話說出來,並表示願意跟她一起度過難關。
媽媽的一席話讓朱莉感受到了愛和理解,她覺得應該糾正自己的錯誤。終於,她拿起電話,向翠西媽媽誠懇的道歉,並且最終獲得了諒解。
有句俗話說:「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意思是說女孩溫柔體貼,與母親心靈相同。這很有趣:同父子關係相比,母女關係往往看起來更為親密。事實上,這種親密的關係對女孩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親密的母女關係帶給女孩溝通、交流的經驗,有利於發展女孩的親密感和感受性,使她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這種對女孩心理需求的滿足,還有誰會比母親做得更好?正是女孩與母親的共性,使女孩有了借鑒的榜樣,並從中發展了自我。
爸爸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用很多篇幅來介紹父親對兒子的影響力,那麼,父親對女兒又有什麼影響呢?父親是否應該積極地介入女孩的生活?是否應該把這份責任統統交給母親?父親只是女孩成長中的一個次要角色嗎?父親在女孩面前有什麼特殊的責任?
做女孩怎麼樣?很多女孩都偷偷地穿過媽媽的高跟鞋和長裙子,她們看著鏡子里那個小不點,幻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一個風姿卓越的女人。然而,也許女孩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她們洗手的姿勢、哈哈大笑的樣子更像爸爸,甚至在她們的內心也一直在向著父親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父親對女性的看法,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女孩對自己的性別角色的認識。如果父親認為女性應該是傳統的,那麼他的女孩就會溫順而文靜;如果父親認為女性跟男性沒有什麼不同,他的女孩可能就是個假小子。父親的這些暗示是不會被女孩忽略的。
女孩的安全感很多男孩承認,他們在按照母親的摹本挑選女友或妻子。有趣的是,同時又有65%的母親發現,自己的女婿跟丈夫竟然如出一轍——這意味著,很多女孩也在按照父親的標準挑選丈夫。
與父親同類型的男人令女孩更有安全感和親切感。但是也有一些父親因為在家庭中扮演了「可憎」形象而受到女孩的排斥。因此,這些女孩的父親會說自己的女婿:「真是個討厭的傢伙!」
怎樣與異性交往?媽媽發現6歲的女兒正在跟爸爸討論《孫子兵法》,她不由得想,也許將來女兒帶回家的小夥子會對古代文化津津樂道。媽媽的想法並非沒有道理。調查表明,5個女孩中有2個會顯示出和異性交往的能力與父親有關。如果說母女的親密關係帶給女孩滿足的體驗和情感的支持,那麼父親與女孩的關係,則使女孩初步懂得了怎樣與異性相處,以及如何維持異性間的關係。
一個我們不能忽視的現實是,在我國獨生子女成為普遍現象,使得大多數女孩沒有兄弟,因此父親就成了帶領女孩走進男性世界的唯一領路人。如果女孩的父親是個冷淡而被動的男人,女孩就需要自己去摸索與異性的相處之道,如果那些困惑不能及時解決,女孩成年後就會在與男性的關係問題上遭遇更多困難。
成長進行曲
從搖籃到工作
成長是連續的,在某些方面它也許會慢下來,但絕不會停滯不前——你的小公主正走在人生的哪段路程上?你給予她的支持、信任、理解有多少?這段路途讓她快樂嗎?在趕路的同時她有沒有錯過路邊的好風景?你是她的引路人嗎?如果她選擇的路線跟你不一樣,你會怎麼辦?
這就是我:從出生到7歲
「蘇珊似乎已經有了自己的辭彙表。每次我跟她說話時,她都會模仿我的口型,甚至根據我的語氣作出不同的舉動。她才4周大。這真不可思議!」
「安妮非常喜歡"藏貓貓』的遊戲。有時我抱著她照鏡子,她會對著鏡子里的自己微笑,然後把可愛的小腦袋轉過來看著我。她已經5個月了。」
「我的寶貝6個月了。她喜歡熱鬧,每次有客人進來,她都會蹬著小腿表示歡迎,還會伸出胖嘟嘟的手臂讓人抱。」
「姍姍才11個月大,可是她已經會叫我"爸』了。我太激動了!」
「翠西一歲半了。如果我跟她說"小貓』,她就會用小手指向畫冊上的小貓。我們都很喜歡這個遊戲!」
「西西注意到家裡的小狗有一個翹翹的尾巴。她把這指給我看,並為此感到驕傲。她2歲半了。」
「若桐簡直就是個"小問號』。她不停地問我和她爸爸一些問題,有些真叫我們為難——她問我們是不是從垃圾箱里撿到了她。她才3歲,我們該怎樣回答她呢?」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夠像對待兒子一樣對待愛麗絲。可是現在她4歲了,她喜歡粉紅色的裙子和洋娃娃,不喜歡哥哥的玩具槍!」
在女孩胎兒時期18周大的時候,所有的腦細胞就開始生長了。她的大腦跟男孩一樣,分為大腦皮層、邊緣系統和腦幹3個部分,並且沐浴在荷爾蒙中。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女孩的荷爾蒙主要是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同時男孩的荷爾蒙卻主要是睾丸素和血清素。
女性荷爾蒙通過連接大腦里的細胞受體來告訴體內成千上萬個細胞該做什麼。它們在女孩出生以前就為她規划了以後的藍圖,但是起到明顯的作用還是在青春期以後。事實上,在女孩出生到7歲的這段時間,主要是腦垂體的生長素在起作用,這使得女孩的身體發育和男孩基本相似。
然而這種相似只是出現在身體表面。大腦生理學家們發現,此時女孩的大腦正在從右半球以比男孩更快的速度向左半球發育,她們的額葉比男孩更活躍,顳葉上的神經連接比男孩更強,頂葉比男孩接收更多的數據,枕葉比男孩發展的更快速……正是這些不同造就了女孩的天賦。我們在前面已經對於這些天賦有所描述。
無論如何,這一階段是女孩的身體變強時期,也是她們的心理奠定期、精神奠基期和人格形成期。她們要學會走路、說話、思維、表達自己的意願,為今後的發展奠定身體、社會和情感的基礎。她們遵循著自己的發展方向,開始尋求各種聯繫。她們開始學會以一種符合她們年齡的方式去關心別人,同時也希望獲得別人的關心。她從父母的身上學會了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並把注意力漸漸擴展到周圍的環境。
提早教育和感官訓練這段時間是女孩大腦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有報告指出,女孩的腦細胞組織到3歲就已經完成了60%,6歲則完成了80%,等到7歲上小學的時候,她的聰明與否大致上就已經決定了。因此,教育學家們認為,0~7歲是女孩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段時間的教育關係著女孩一生的智力發展水平。
教育家蒙台梭利還提到了「感官訓練」,她認為,幼兒的學習始自感官(視、聽、味、觸、嗅等五覺)的直接接觸,增加智力的第一步就是培養孩子感覺器官的敏銳性。幼兒習慣於從具體到抽象的培養方式,而不是由大人把她們拽到一個她們還無法理解的世界中來。
尊重女孩的需要當女孩躺在搖籃里的時候,她們用哭鬧錶示她們需要更多的關心。4歲以後,女孩的哭泣則可能隱藏了更多的因素。但不管怎樣,女孩的需要是不能被忽略的:她們需要父母把她們從潮濕的母體過渡到現實中來,需要父母溫暖的懷抱、看護人穩定的呵護、有節奏的家庭生活、適合年齡的活動和玩具、適度的自由和家長們為她們做出的恰當的決定。最根本的是,她們需要家長們傾聽她們內心深處的聲音,通過家長的關愛和幫助,獲得希望、力量、勇氣、理解、同情和友善。
新鮮的世界:8~12歲
「當麗莎的小狗死去時,我們一起坐著,手拉著手哭泣。她知道我理解她的感受,相信我能跟她在一起。麗莎10歲了,我們還保持著親密的父女關係。」
「我們帶著珍妮到鄉下度假。珍妮就像個假小子,她喜歡跟爸爸,還有那些馬和狗呆在一起。她無憂無慮,熱愛自然,精力無窮,這真是一段美好的時光。」
「身為媽媽,我很早就向陽陽灌輸了"月經』的觀念。當她發現自己來月經時,有一點驕傲,還有一點忐忑不安,但是她並不害怕。」
基礎打好以後,女孩開始建造她的「大房子」了。8~12歲的女孩,開始從夢幻般的世界裡走出來,驚喜地發現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存在。這時候,她的大腦額葉生長的速度幾乎和嬰兒期一樣快,這使她能更好地學會新技術、吸收新觀點、掌握新的能力去思考、爭論。她是生機勃勃的。她不再害怕分離和孤獨,但是迫切地想要跟這個世界建立聯繫。
這一階段,父親的作用是特別的。一個合格的父親會成為女孩心目中的英雄。女孩渴望受到父親的關注,並希望自己能夠符合父親的期望。如果父親過於嚴厲、壟斷、冷漠,女孩就會感到失望——甚至有報道說,她們的青春期會因此而提前到來;而擁有開放心態、願意同女孩分享情感的父親會使女兒更堅強、更有競爭力、更少神經質,並且像鮮花一樣綻放。
而母親在這個時候可能會感到失望。因為女孩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她不願意做家務,不再與母親保持親密的關係:她像男孩子一樣熱衷於探索世界,甚至還帶有一些陽剛之氣,她開始在親近父親的同時,有意無意地與母親疏遠。然而當女孩遭遇挫折時,母親仍然是她的感情支持——如果母女關係一開始就呈現健康的狀態,這一點永遠都不會變。
對女孩來說,周圍的一切都不再神秘。一本名為《女孩的內心》的書中這樣描述一個9歲女孩的內心世界:
記得9歲的時候,又一次我走在環繞公園的圍牆上,想到自己9歲了真好,而且無所謂自己是不是永遠9歲。
我正在思考著這個世界……
我記起曾經擁有過的一種真正快樂的感覺,一種可以征服世界的自信……我感到安全和鎮定。
我有過一種感覺,我可以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即使這意味著我將形影單只。我知道我可以征服這個世界,我可以做到!
這可能是女孩的最佳時期。所有的事情都是新鮮的,精彩的世界在召喚著她。它們將在女孩今後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記。這一時期女孩所經歷的關係、親情、體育運動、美術和音樂活動以及一些理論知識會在她以後的生活中保持,而這個時期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以後做不好是很可能的。
但是事情也有糟糕的一面。這一時期,女孩的荷爾蒙開始「作祟」,使得她很容易從自信的高端跌落下來。那些不為成人察覺的精神創傷可能會讓女孩做惡夢,並給她帶來難以彌補的惡劣影響。家長們必須指導女孩,使她們信任自己的內心的聲音和思考的能力。
請理解我:13~17歲
「她開始憂鬱、敏感、悶悶不樂,我說什麼她都煩。」
「她總是覺得自己胖。事實上她是班裡最瘦的那個。該怎麼勸說她,讓她多吃點東西呢?」
「她開始變得尖酸刻薄,覺得我是一個來自地獄的母親。這是怎麼回事?我們似乎沒有任何共通的地方。想當初,3歲的她是多麼可愛啊!」
在這一階段,我們的可愛女孩進入了青春期。於是突然之間,父母發現曾經那麼活潑開朗的女兒變得悶悶不樂、喜怒無常、神神秘秘、情緒波動大,還有一些自戀。那個甜蜜的小公主變得刁蠻任性,成了家裡「最難對付」的人,她有一顆脆弱而驕傲的心:一方面表現出強烈的自尊,為一點小事就感覺受到傷害;一方面又經常陷入矛盾中,舉棋不定,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對大多數父母來說,這可真是一段喜憂參半、難挨的時光——我們的小公主能不能順利渡過這段「陣痛」時期,成長為一個快樂、自信的現代女性?
很少有家長能夠清晰地回憶起自己那段混亂、迷茫的青春期。也很少有人敢說,他在那個時候曾經非常幸福。甚至,當我們經過歲月的洗禮而擁有成熟的思維後,都在試圖同那段歲月中所瀰漫的不安感覺保持距離。然而,我們的女孩正在經歷我們試圖要忘掉或粉飾的一切,她們的心裡充滿了疑問:為什麼我的身體會有變化?我會變得難看嗎?我會變胖嗎?別人會怎麼看我?我應該怎麼辦?我應該說出心裡話嗎?這會不會打亂我的關係?他們喜歡我嗎?
月經初潮是女孩的成人儀式。在美國,女孩月經初潮的平均年齡是12.5歲,今天中國女孩的平均初潮年齡則是十三歲左右,但相當一部分十一二歲就來了。這標誌著女孩告別童年時代,進入有責任感、成熟的女性時期。然而這種變化並不那麼簡單。女孩們對此的看法是不同的,有人覺得自豪而甜蜜,有人認為這不算什麼,也有人認為這是一件羞恥的事。這正是家長們擔心的:女孩會怎麼看待這種變化?她能不能接受自己的變化?聰明的家長會給孩子打好「預防針」,提早將這些「公開的秘密」告訴女孩,告訴她這件事的意義,以及做好相應的身體和物質上的準備。此時媽媽的作用非同小可——15歲的蘇珊這樣說:
我11歲時的一天,媽媽告訴我她最近不太舒服,她說這叫「月經」——成熟的女人每個月都會經歷一次。「會疼嗎?」我問媽媽。「有時候會肚子疼,不過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媽媽繼續說,「你也會有的,蘇珊。這就意味著你長大了。」
媽媽給我看她買的書,還有一些衛生用品。她的介紹非常細緻,還對我說希望我這些天能夠關心她。於是我幫她洗碗,做那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一年以後,我意識到自己有些不一樣了。一切都像媽媽預料的那樣發生,我和媽媽為此感到高興。媽媽為我做了充足的準備,我很感謝她,我們的關係更加親密了,像一對好朋友。
與媽媽自然而然的關心不同的是,此時的父親卻可能因為不知道如何處理與女孩的關係而躲得遠遠的。不誇張地說,此時的父親也是同樣迷茫的。他們沒有經歷過這樣的變化,也不知道該如何看待它。但是,一個關心女孩的父親或許知道,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跑掉會有什麼後果:女孩沒有了父親的指導和約束,對異性缺乏必要的了解,她甚至認為自己的變化是讓人討厭的——否則,爸爸為什麼不理她了呢?這些簡直就是讓女孩更加困惑不安的迷霧。
與月經初潮如影隨形的是女孩的第二性徵的出現。這時,女孩發現自己有了玲瓏的身體曲線,她的胸部開始發育了。最早發育的女孩往往會成為男孩子們取笑的對象,而晚發育的女孩則會失去向同伴傾訴的機會。女孩們更關注的問題是:我的曲線會不會露出來?這會讓我難堪嗎?我該不該買一副文胸?還有一些女孩因為擔心自己會變得太胖而出現飲食危機。另外一個家長們需要關注的現象是,女孩們正在遭受文化的強烈衝擊:社會文化正在宣揚怎樣的審美觀念?是把「性」作為生活中正常的部分還是過分敏感的話題?要知道,女孩們是不會對網路上的色情鏡頭視而不見的。
荷爾蒙對女孩的影響可不止這些。上個世紀末,隨著港颱風刮進大陸,「追星族」現象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們經常看到電視上有這樣的鏡頭:女孩因為見到心中的偶像而激動地掉下眼淚,還有一些報道說,女孩為了追星做出過激行為;更讓人擔心的是,有些女孩會把感情放到距離較近的人身上:也
李梅曾經有過一段很心酸的往事。讀高中的時候,李梅的父親去世,渴望父愛的李梅於是把感情交給了一個大她很多的男人。這個人是李梅父親的同事,曾經幫忙料理過父親的後事,也經常在生活上關心李梅,然而,他並不能回報給李梅相同的感情。他有自己的家,有妻子和孩子,他並不想因此打破自己的婚姻。
李梅後來對自己15歲的女兒將起這段往事:「那時我很痛苦。我懷孕了,但只能偷偷把孩子打掉。他知道這件事後,不但沒有關心我,反而開始躲著我。他對我說;"我們不能再見面了。』」
陷入情緒低谷的李梅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本來是優等生的她開始跟不上同學們的步伐。「後來怎樣呢?」女兒問道。
「後來,我碰到了你爸爸。他從外地轉校過來,成了我的同桌。他開朗、樂於幫助人,在聽說了我的事情後,他不但沒有嘲笑我,反而給了我很多鼓勵和幫助。」媽媽沉浸在甜美的回憶中,「他把我從絕望的邊緣拉回來。後來,我們一起考上大學,然後畢業結婚,有了你。」
「爸爸太棒了!」女兒讚歎地說。
「是啊,我也這麼認為。你覺得李建怎麼樣?」
女兒臉紅了。「我不知道。我覺得他很帥。」
「寶貝,給你一個建議:跟他設立一個時間期限——譬如考上大學,如果那個時候你還是這麼認為,那麼你不妨開始一段美麗的愛情。在這之前,你可以跟他做很好的朋友。」
女兒點點頭。她覺得媽媽說得很有道理。她的這段友情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很快女孩就發現,她心中的白馬王子遠沒有爸爸那麼寬容、真誠,這不是她想要的感情。於是,她從這段青色的愛情里走了出來。
李梅知道,自己的理解就是對女兒最大的支持。她沒有將自己放在高不可攀的位置上,將那些理想化的東西交給女兒去實現,而是打開心扉,用自己去衡量女兒的處境,教會女兒用理智來控制自己的情感,學會分辨幻想和現實。這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做到的。有些家長認為「愛情猛於虎也」,一味地責罵墜入愛河的女孩;有些家長則向孩子灌輸「愛情可恥」的思想。這樣做的後果是,女孩為自己的行為陷入深深的自責,產生自卑情緒,或者產生逆反心理,做出更加「出格」的事。
總之,這是一段女孩人生中非比尋常的時期。在這段時期,荷爾蒙開始用它的循環周期影響女孩,像龍捲風一樣席捲女孩的生活,給她們帶來心理和生理上「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段時間的女孩經常陷入迷茫,她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該怎麼做,並為此感到害怕。她們因此而容易隨波逐流,迷失自我。如果家長們能夠給予女孩足夠的理解、支持、關心和耐心,鼓勵她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女孩就會找到內心與外在世界的平衡,順利地渡過這段危險期。
18~29歲
「今天女兒參加了她的成年儀式。是的,她長大了。她開始覺得曾經的憂鬱不過是"小兒科』。」
「我們都覺得蘭蘭應該讀師範類院校,可是她不喜歡當老師。她為自己選擇了新聞系,我們尊重她的選擇。」
「暢暢交了一個男朋友。小夥子不錯,跟她爸爸有點像。」
「女兒畢業了。可是她不想回到她長大的城市。她想出去走走。」
女孩終於走過了那段迷茫、莽撞、無所適從的青春期,正在成為一個有思想、有內涵的成熟女人。站在我們面前的女孩,已經沒有了嬰兒時期胖嘟嘟的臉龐,沒有了童年時代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告別了青春期憂鬱的眼神,她活潑而不失安靜,細膩又不乏大度,她帶著成年女子特有的微笑和風度,開始了自己的新的歷程。
女兒長大了!家長們在心中感嘆說。她真的可以自己去面對那些事情了嗎?
是的,她可以。心理學家們把這時期叫做「尋找自我」階段——從選擇自己喜歡的穿著風格、選擇交往的朋友(不僅僅是男朋友),到選擇自己要從事的職業,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女孩在一次次的選擇中,尋找著屬於自己的位置。
這種選擇並不輕鬆。女孩面臨的最大壓力可能來自家長。對於那些有女孩的家長來說,他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女兒在成年後生活陷入窘境。於是,他們關注著女孩的一舉一動——特別是一些重要的動向,諸如選擇工作或男朋友——生怕女孩為自己的選擇付出慘痛的代價。他們利用自己的經驗對女孩進行指導,更有甚者,試圖盡一切可能替女孩規劃今後的生活。對這些家長來說,放手是艱難的。
然而,家長們發現,他的建議並不經常被採用。這些關心反而可能引起女孩的反感。問題出在哪裡呢?24歲的小萊如是說:
我父親是一名建築師。在我填報大學志願的時候,他建議我選擇建築學專業,這樣他就可以在我大學畢業後為我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一切都像他計劃的那樣發展。但我發現事情有點不對勁。「這不是我想做的。」我對自己說。我對建築設計沒有絲毫興趣,我希望跟孩子們呆在一起——也許我更適合幼教工作。
我的工作讓我很吃力。我沒有這方面的天賦、靈感,更沒有工作熱情。最後我被壓力打垮,不得不辭掉了這份很多人羨慕的工作。在家休養了一段時間後,我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在一家幼兒園做老師,我的薪水只及以前的二分之一,可是這又怎樣呢?現在我無比快樂。
不管家長們願不願意,預先決定怎樣對待她,女孩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偏好和行為。我們的教育並不能讓女孩完全按照我們自己的描繪去發展,而只能引導她們進入符合自己自然本性的角色中去。這是女孩學會自立的階段,她的自立,就是相信並聽從自己的內在智慧。女孩的心裡有一個聲音,它會告訴女孩她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需要什麼,怎麼去做。這就是女孩的內在指導系統,它將指引女孩去感受和思考。女孩感受和思考的越多,她適應生活的能力就越強。反之,如果家長們包辦或控制了女孩的思想,女孩就會感到失落、煩躁和沒有目標。是到女孩走出家長庇護的時候了,相信她們,把決定權交給她們,給她們勇氣去戰勝挫折,女孩就能安定、自信的走下去。
我們是公主:精神的貴族
伊娜娜的靈魂之旅
伊娜娜是蘇美爾神話中掌管仁愛和公平,負責植物、動物的生長和人類繁衍的女神。她友好、美麗,被她的臣民所愛戴,並擁有奢侈的服裝和與權力相匹配的珠寶。但即使擁有了這一切,伊娜娜還是覺得不滿足,她的內心有一種渴望,她希望得到一種她也說不清楚的東西。
於是,伊娜娜決定去拜訪她的姐姐——地獄的黑暗女王艾里希克戈爾,希望能夠從她那裡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她告訴自己的僕人尼蘇伯,請她在地獄的門口為她守護三天三夜。如果她不能按時回來,尼蘇伯就去找眾神為她求情。
艾里希克戈爾了解了伊娜娜的願望後,沉思良久,她看到伊娜娜靈魂的死亡時機已經成熟。因此,她命令把地獄的七重門全部拴上,「每一道門都要奪取她的威力!」艾里希克戈爾說,「我要把她碾成死去的灰塵!」
伊娜娜被這樣的判決震驚了。她憤怒地呼救,可是被一隻無形的手弄去了聲音,然後又被除去了王冠、珍寶和美麗的衣服。最後,伊娜娜被掛在牆上的掛肉鉤死去。
三天後,伊娜娜忠實的僕人尼蘇伯沒有等到主人,就匆忙來到太陽神的神殿請求幫助。在被太陽神拒絕後,她又來到伊娜娜的父親——月亮神那裡,請求他去救自己的女兒,然而也被拒絕了。最後,水神恩克答應了尼蘇伯的請求,他塑造了兩個小生靈,飛進了地獄的大門,把正處在生產痛苦中的艾里希克戈爾拯救出來。艾里希克戈爾非常感激,作為回報,她答應了小精靈的請求,把掛在牆上的伊娜娜的屍體送給它們。
小精靈們用生命的麵包和水給伊娜娜餵食,於是伊娜娜蘇醒了,她失去的所有東西都回到她身上,而且比從前更強大、更有力量。她穿越了七重地獄之門,再一次出現在陽光中,因此被譽為通過黑暗轉換時期的嚮導。
夢想與現實的距離
也許這是傳說的力量:擁有、不滿足、渴望、迷茫、磨難甚至死亡,而後重生、真正強大。這是女神伊娜娜的鳳凰涅磐,然而真正讓讀者震驚的恐怕是傳說所隱喻的意義——從嬰兒到成人,從瑰麗的夢境跌落到心靈的重重迷霧中,從沉睡的酣暢、蘇醒的驚喜到混沌的惶恐不安以及不能言語的渴望……在夢想與現實的交錯中,哪個女孩不是忐忑不安地成長,不曾把靈魂掛在命運的牆上,經歷痛苦的嚙咬?古人的智慧到今天仍然閃光,那些傳說和象徵神秘而強大,讓人嘆服。
沒有哪個女孩不曾做過白馬王子的夢。在女孩生命中的一段時間裡,她堅信自己會美夢成真。她翻閱雜誌,看著那些美麗的婚紗照片,幻想自己有一天能穿上它。她以為這會是在那個不可知的未來里一定會發生的事。然而,很多年以後,女人回憶起那段往事,會搖搖頭,「這不過是童話,」她輕輕嘆息說,「這怎麼可能呢?我曾經多麼"孩子氣』!」
那麼,童話怎樣褪去了它五彩斑斕的外衣?女孩怎樣穿越了童話的門檻,來到光怪陸離的現實世界?也許家長們會說,「喔,這不過是順其自然。」——什麼是「順其自然」呢?女神伊娜娜遵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那不可知的東西,這是不是順其自然?難道這就意味著,她不會經歷那些生與死的考驗?或者說,那些考驗也是順其自然?
這就是女孩將要面臨、或正在經歷的現實。她所要面對的考驗是嚴峻的:她的父母能夠理解她嗎?會不會拋棄她?會不會將自己的興趣和主觀願望強加給她?會不會因為愛而過渡干涉她的生活?她能「順其自然」地成長嗎?她還聽得到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嗎?她能夠聽從這個聲音嗎?還有,這個社會的文化給她帶來了那些改變?這些改變對她的保護有多少,傷害有多少?所有的這一切,能夠在她從夢中蘇醒,掉落現實的時候有力地拉她一把嗎?她將依靠怎樣的力量重新「出現在陽光中」,誰會給她「生命的麵包和水」?
「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著優良的品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的環境的,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的品質』,並讓它們得以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說這句話的小
書中的「小豆豆」,是一個因為淘氣,一年級就被退學的孩子。在以前的學校里,她經常因為各種原因而被老師罰站,隔壁般的老師後來回憶說:「幾乎每天都看到你(徹子)站在走廊里。而且,當我走過時,徹子總要叫住我,問:"老師,我被罰站了,為什麼呢』、"我做了什麼壞事了嗎』。」幸運的是,小豆豆有一位理解她的媽媽,當小豆豆被退學時,她並沒有加以責備,而是深深地擔心,女兒會因此受到傷害。為此,媽媽將小豆豆送進了巴學園,一所用電車當教室的特殊的學校。巴學園的校長小
小豆豆的故事感染了很多人。一位女高中生從少年管教所來信說,「如果我有一位像小豆豆的媽媽那樣的母親,或者遇到像小
我們很難為「教育」下一個定義。字典的意思是,按一定要求培養人的工作,主要指學校培養人的工作。那麼,所謂的「要求」又是什麼呢?如果一個學校不能為「這麼活潑有禮貌、誠實又快樂」的小豆豆提供健康成長的機會,它的教育可以被認為是成功的嗎?而其他沒有被退學的孩子中,真的沒有像小豆豆這樣的孩子嗎?還是這些孩子的夢想被扼殺於無形之中了呢?誰該對那些沒有順利渡過成長危機、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負責?
誰能決定小公主的未來
19世紀末的美國,有一個愛跳舞的小姑娘,她的家庭非常貧困,但母親發現了她的舞蹈天賦,就籌了一筆費用,送她去正規的舞蹈學校上學。
然而,小姑娘剛學了3次就不肯去學校了。她認為那種站在腳尖上的舞蹈不但不美,而且有悖於自然。這種舞蹈根本不是她想要的舞蹈。
母親聽了小姑娘的解釋,半晌沒有說話。雖然這花去了她一筆不小的生活費,母親還是決定尊重女兒的意願。她說:「如果你認為只有自己的舞蹈才能真正體現自己,那麼就勇敢地跳下去吧。孩子,自由地表現藝術的真理,也是生活的真理。」
在母親的支持下,小姑娘開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藝術。她突破了古典舞蹈的刻板教條,用自由飄逸、浪漫不拘、充滿生命力和靈魂的舞姿,重新激發了觀眾對舞蹈的激情與熱愛,從而創立了與古典芭蕾相對立的現代舞派。她就是被稱為「世界現代舞之母」的伊莎多拉?鄧肯。
與鄧肯一樣很早就展露自己獨特風格的女孩不在少數,但其中的大部分都被教化轉換了筋骨。她們摒棄了自己對夢想的獨特追求,轉而踏上那些所謂規範的道路。「你是女孩,就應該……」這樣的教育讓一部分女孩屈服,進而失去自我;卻讓另一部分女孩走向反抗。女孩們失去了什麼?
——「我想要這樣的聲音。」傑奎琳?杜?普瑞,世界最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當她5歲時從收音機里聽到大提琴的聲音時這樣說。是的,女孩們失去了自己靈魂深處的聲音,失去了傾聽這種聲音的能力,失去了聽取這種聲音的勇氣,她們刻意地逃避自己的真實意圖,力求與現實世界接軌,她們遵循那些條條框框,聽從他人的智慧,最後卻在教化的叢林中迷失了自我。
小豆豆是幸運的。鄧肯也是幸運的。鄧肯後來回憶說:「我母親給了我一個充分自由的空間,讓我學會真正的生活,勇敢地追求藝術。……現在有很多為人父母的,還不知道他們所給予兒女的教育,足以使兒女走入平凡之途,喪失創造美好事物的機會。」
也許有的家長會反問:「照這麼說,我們應該讓女孩做她想做的任何事情?」
當然這不是我們的真實意圖——要知道,家長也可以有他的真實意圖,這些真實意圖也許同樣不被女孩了解——我們試圖闡述的是,家長可以靜下來,認真傾聽自己的女兒,也許你會發現,那些看似糟糕的行為背後,隱藏著女孩的積極願望:要知道,淘氣、破壞並不是女孩的本意!
然而,家長們面對這些行為的時候又是怎麼做的呢?批評、指責、嘲笑、懲罰……這些都不會讓我們覺得意外。家長們可以這樣說:「你要這樣做!」「你不能這樣做!」實施權威的結果可能是表面的風平浪靜和女孩內心的委屈與不平。——「我做了什麼壞事了嗎」,小豆豆問道,她因為上課把書桌蓋開了又關,並且重複了很多次,所以遭到了老師的批評。然而媽媽知道,小豆豆只是因為太好奇了,她沒有見過這樣的書桌,等她習慣了就不會這樣做了。搗亂也不是小豆豆的本意。
「你怎樣繼續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聰明的家長會這樣問陷入麻煩的女孩,「以一種不給你帶來很多麻煩的方式?」這才是女孩想要聽到的話。她只是在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用自己的方式做事情,她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給別人帶來麻煩,更不是被潑一盆冷水。如果她知道自己的真實意圖被理解,就會表現出合作的態度,這將有助於家長幫助她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決定女孩未來的只能是她內心的聲音。這個聲音將幫助女孩找到自我。正如霍華德?瑟曼所說:「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一種願望,它在等待、在傾聽著我們內心真我的聲音……那就是我們所擁有的唯一的真正的嚮導。而且,如果你不能聽到這種聲音,那麼你的一生都會有被人牽著鼻子走的感覺。」沒有家長願意看到女孩迷失方向,然而企圖牽著女孩鼻子走的,有時恰恰是家長自己。
親愛的,你要點什麼?
1989年,日本漫畫大師宮崎駿推齣動畫電影《魔女宅急便》,講述了小魔女琪琪的修行故事。所謂「修行」,就是指魔女們到了12歲,必須離開家到陌生的地方,開始一年的獨立生活。
琪琪所擁有的魔力就是飛行。在異鄉的生活中,琪琪利用自己的飛行能力為人送快遞賺取生活費用,但是她的獨立生活還是面臨很多困難:同齡人的嘲笑、處理與陌生人的關係、送貨中的失誤、魔法的失效……這些困難看起來跟普通女孩沒什麼兩樣——事實上,宮崎駿也並沒有把小魔女描寫的高不可攀:琪琪只有一點飛行的魔力,而這種魔力還會受心情和體力的影響,在心情極度惡劣、喪失信心的情況下,魔力還會消失。
回頭看女孩的生活,琪琪的故事正以不同的表現形式真實地再現著,正如宮崎駿所言,「在這部電影里,會飛的魔法不過象徵著一種今天的女孩們可能擁有的某種才能。飛行的能力把她從陸地上釋放,但自由也意味著煩惱和孤獨。她必須面對和克服這些困難才能真正獨立。」
我們從女神伊娜娜的生死之旅講起,探討了女孩在現實與夢想間徘徊時的困惑與惶恐,並且試圖傳達這樣一種觀點:只有女孩內心的聲音才能幫助她們「通過黑暗轉換時期」,真正獨立和強大起來。這個聲音就是女孩內心深處對自己的衡量和把握,對自己的判斷和指引。這就是女神伊娜娜最渴望得到的東西。琪琪的魔力不也在於此嗎?
但是,我們擔心女孩會在精神上迷失,並不意味著我們贊同這樣的觀點:只有男性才是理性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的人;女性的智力則不夠聰明,只能依賴於她們的直覺來解決問題。我們的擔心是,所謂理性的選擇是否就是最佳的選擇?如果女孩聽從了理性的勸導,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它常常以直覺的形式出現),甚至違背了自己的意願,這樣的選擇就是正確的嗎?最根本的問題是,女孩應該作出自己的選擇嗎?
一個三口之家到餐廳用餐,他們帶著8歲的女兒進入兒童服務區——這是為有兒童的家庭準備的區域。
笑容可掬的服務生穿著印有米老鼠圖案的色彩鮮艷的衣服走過來。他先問母親要點什麼,接著問父親要點什麼,之後問坐在一邊的小女孩,「親愛的,你要點什麼呢?」
女孩說:「我想要熱狗。」
「不可以,今天你要吃火腿三明治。」母親堅決地說。
「在給她一點生菜。」父親補充說。
服務生沒有理會父母的提示,他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女孩問:「親愛的,熱狗上要放什麼?」
「哦,一點西紅柿醬和黃醬,還要……」她停下來怯怯地看一眼父母,服務生一直微笑著耐心等著她。女孩在服務生的目光鼓勵下說,「還要一份蔬菜沙拉。」
「好,謝謝。」服務生認真地記下菜單,轉身徑直走進廚房,留下兩位瞠目結舌的父母。
「你知道嗎?」他們在驚訝之餘,聽到女兒輕輕地說:「原來我也沒當真的。」
「原來我也沒當真的。」當女孩被問及自己的看法,往往會應付了事,因為她知道這不過是「形式主義」。然而當提問者抱有一種認真的態度,女孩就會驚訝、不安,然後開始認真地思索。「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潛能。」《魔女宅急便》中,熱心的女畫家對喪失信心的琪琪說。當女孩循著自己內心的足跡,鄭重其事地作出自己的選擇,她的潛能就會像魔力一樣,發揮出超凡的力量。她不再被慫恿向男孩看齊,也不再為自己得不到尊重而沮喪,她會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獨立而富有智慧。這樣的女孩才是真正的公主,因為她們是精神的貴族。
每個女孩都是天才
為女孩打開機會之窗
有一隻小猴子不幸掉進了獵人的深井,它不甘心束手就擒,就拚命地往上爬。
井口聚集了很多小動物,大家都對小猴子的遭遇表述同情,不由自主地為小猴子擔心:
「獵人的井這麼深,它怎麼可能爬上來呢?」
「井壁這麼滑,小猴子可怎麼辦呢?」
「小猴子不可能爬上來的……」
「是啊,不可能不可能……」
小動物們議論紛紛,搖頭嘆息著。它們又要失去一個好朋友了。
在井下的小猴子聽到這些議論,非常不甘心。它決定爬爬試試。它咬緊牙關,時而攀住岩壁的小草,時而把住壁上的小坑,一步步地往上爬。離井口越來越近了……然而,小動物們的議論聲也越來越大了:唉……這怎麼可能呢……它不可能不可能……
小猴子的勇氣被一點一點地打消了,它越來越覺得自己真的不可能爬出去。終於,小猴子筋疲力盡,手一松,掉了回去。這時,井上的小動物又感慨地說,「看,說不可能吧。唉……」
就像伊娜娜的神話一樣,女孩都要經歷「從天堂到地獄」的轉換過程。可是,當女孩掉進命運的深井,家長們難道只能為她端一杯熱茶,期待著女孩原始智慧與情感的成熟與救贖嗎?只能在深井的上面,忐忑不安地等待結果的來臨,準備為女孩求情嗎?這當然不是我們的答案。女孩真正的幸運,莫過於有一對懂得理解、支持、鼓勵與付出的父母。事實上,當女孩從夢中醒來,試圖把紛繁複雜的世界看個清楚時,父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已經根植於女孩的內心深處。當女孩們模仿著母親做飯的樣子,模仿父親說話的表情,她們也在模仿著父母看世界的眼光。父母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不僅塑造女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描畫著女孩看自己的表情。如果父母眼中的女孩正直自信,女孩就不會辜負這份信任;如果父母眼中的女孩懦弱無能,女孩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女孩從父母的眼睛裡看到了自己,她的自我意識由此產生深刻的烙印。
就在那隻小猴子掉進深井的一個月後,又有一隻小猴子失足掉了進去。
這一次,小動物們更難過了:
「上一次,曾經有一隻小猴子掉進去,再也沒出來!」
「那隻小猴子可是爬樹比賽的冠軍呢!」
「井那麼深,岩壁那麼滑……」
「這一隻要瘦弱得多,它更不可能爬出來了!」
「是啊,不可能不可能……」
但是,這隻小猴子跟它的「前任」一樣,也表現得非常不甘心。只見他攀住岩壁,開始往上爬……
「不可能不可能……可憐的小猴子……」
議論聲越來越大了,這一次再沒人堅信小猴子能爬出來了。
然而,這隻小猴子卻非常執著,不管大家說什麼,都不能影響它向上爬的決心。一步,兩步……再爬一步……終於,小猴子爬出來了!
小動物們太驚訝了,這個小猴子怎麼可能創造奇蹟呢?大家紛紛圍住它,向它討教勝利的秘訣。
然而,小猴子卻什麼也沒有說。因為他根本就不會說話。原來,這個小猴子是一個聾子!
意志並非是決定事情成功與否的唯一理由。但有些時候,可能與否的界線是模糊的。這正如女孩的潛力:它真的存在嗎?女孩真的能做到嗎?是的。我們回答。寄女孩予希望,幫助她們設定一個合理的目標,只有抱有積極心態的家長才有能力聽到女孩內心的聲音,並且為女孩打開機會之窗。
命運的「種子」
「露西8歲的時候,我給她做了一塊小黑板,從此她每天都教鄰居4歲的彼得和5歲的傑瑞識字。現在她是一所中學的教師,學生們都很喜歡她。」
「有一次,我給12歲的安娜買了一個漂亮的芭比娃娃。接下來的日子我發現,安娜經常給娃娃做新衣服,以至於耽誤了功課。她做的衣服剪裁還不夠細緻,針腳也不夠整齊,可是非常有創意。她也很善於搭配色彩和花紋。現在她正在讀服裝設計專業。」
「一天晚上我在廚房做晚飯,聽到客廳傳來優揚的歌聲。這歌聲太棒了!我走進客廳,以為是電視里在上演精彩的節目,然而我看到10歲的安妮在隨著伴奏的音樂唱歌。現在她已經出了自己的專輯,我是她忠實的歌迷。」
每個女孩都是一粒亟待發芽抽枝、開花結果的種子。也許她是玫瑰花種,將來會綻放需絢爛的玫瑰;也許她是一株小草,將來會煥發出綠色的、倔強的生機……然而有一點不容置疑:這些女孩都有與眾不同的天賦。
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教授加德勒把孩子們可能具有的天賦歸結為6種職能,並且認為,那些受到鼓勵的孩子至少可能發展其中的一種智能:
語言智能
「薩拉剛上小學一年級,我們為了讓她專心學習,開始禁止她看電視。但是薩拉還是可以得到很多機會,聽到那些精彩的電視節目。電視上的廣告是經常重複播放的,往往這些廣告剛開始播放,薩拉就已經流利、繪聲繪色地背出了下面的廣告詞。有些廣告薩拉可能只聽過一遍。」
「聽」是女孩得天獨厚的心智能力。這種能力使她們在閱讀上佔得先機。然而這並不是全部。與男孩相比,語言智能是女孩很早就顯示出的天賦之一。由於大腦結構的優勢,女孩通常比男孩更早、更生動、更流利地使用語言,通常男孩到4歲半才能講清楚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而女孩3歲時就能做到了。等女孩到了16歲,她聯繫著大腦左右半球的神經纖維---胼胝體比男性大25%,這使她們的左右腦半球交流更多,更容易用語言表達情感。甚至女孩大腦內負責語言和寫作的區域也更活躍,所以女孩能使用更多辭彙,寫作也更生動、細膩。
女性經常被認為是喋喋不休的。曾經有人戲虐說:「一個女人等於500隻鴨子。」還有人喜歡拿更年期的女性多語症說事。人們不喜歡女性毫無顧忌地宣洩自己的情感,於是文化開始告誡女性要學會克制和忍讓。然而,這其中隱藏的弊端是,女孩該不該發表自己的看法?她們應該怎樣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過度的剋制會不會掩蓋了女孩的真實意圖,埋沒了她們的這種天賦?傳統文化一直宣揚女性用保持沉默來取悅他人,這樣的要求是與女孩的天性背道而馳的。
慶幸的是,我們的社會正給予女孩更多的話語權。或者我們的家長應該和女孩一起,嘗試用什麼方式可以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表達自己的觀點。特別在女孩的轉換時期,家長要注意到自己曾經活潑可愛的女孩開始變得沉默的情況。家長們要保護女孩,防止她被過度的自尊打敗,鼓勵她克服自卑的情緒和試圖犧牲個性維持和諧的想法。「有一次數學課,我用一種簡單的方法做出一道複雜的題目,但是老師並不承認我的做法。然而我的父親卻說,"莉薩,你是對的!』父親太棒了!」也許有人很難相信,女孩能看見那些被我們忽略掉的東西。創造是寶貴的——為什麼不讓女孩把這個偉大的發現說出來呢?
音樂智能
2005年的一天,美國精英教育中心(CEE)總裁JoannDiGennaro來到上海,親自面試並選拔了三位高中生,這三名高中生將和全球75名高中生一起,獲得免費參加由麻省理工學院舉行的「傑出青年科技夏令營」的機會。
面試中,音樂素養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被當作選拔的標準。談到「音樂素養」,JoannDiGennaro說,「經過調查發現,音樂對一個人的數理化學習幫助很大,特別是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對學習數學很有幫助,而這方面很少有人關注到,所以,我們在優秀人才中再"千里挑一』時,特別注意考慮其是否具有一定的音樂素養。」
音樂素養和科學會有什麼關係?人們一般都認為:科學思維屬邏輯思維,主要用左半腦;音樂思維屬形象思維,主要用右半腦。這一左一右,似乎是兩碼事。然而,普林斯頓大學基因研究所所長波茨坦卻說:「音樂和科學,都需要秩序和心智的自律。(從事這兩種行業的人)都需發展出本能理解事物看起來和聽起來像是什麼樣子的本領。這種直覺本領,音樂家需要,生物學家也需要。」
科學家與音樂「聯姻」的例子不在少數。愛因思坦既會彈鋼琴,也會演奏小提琴,諳熟貝多芬、巴赫等音樂大師,他甚至認為他拉小琴的成就,比在科學上的貢獻還大;數學家華羅庚諳熟音律,他在琵琶弦上所找到的音色最佳點與著名琵琶演奏家劉德海經長期測定所得到的恰好相符;古希臘學者畢達哥拉斯有一天路過一家鐵匠鋪,聽出這一家的敲擊聲比別家的更諧和悅耳,他量了量鐵砧和鐵鎚的大小,終於發現了音響的和諧與發聲體存在一定比例關係的規律……
既然音樂與科學思維的聯繫如此緊密,我們不妨把音樂添加到對女孩的教育中,以彌補女孩在數理思維方面的不足。英國倫敦教育學院的專家們曾經做過一個試驗,他們將受試兒童分成A、B、C3個組。A組兒童欣賞阿爾比諾尼輕柔優美的《慢板》,B組兒童聆聽克爾特林的爵士樂《三位一體》,而C組兒童則什麼也不聽。此後,三組兒童又都接受了閱讀理解、記憶單詞、背誦課文和四則運算測試,而測試內容完全是剛剛新學的新知識。最後的結果顯示,平均成績最優的是A組,其次是C組,而最差的則是B組。
科學家們的結論是:輕柔優美的背景音樂對孩子的大腦認知機構具有積極作用,過分活躍或帶有攻擊性的背景音樂卻會起到相反的作用。那麼,對女孩進行適當的音樂教育效果如何呢?對此,教育家鈴木鎮一就曾經提出通過拉小提琴開發和提高孩子能力的教育方法。
「為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敏銳的感覺、優良的能力而讓孩子學拉小提琴,即通過小提琴來塑造人。」鈴木鎮一如是說。在他的指導下,那些看起來資質平庸的孩子,奇蹟般地變成「天才」兒童。鈴木鎮一的成就轟動了世界,被美國報紙評價為「小提琴教育法革命」。
也許,對我們的家長來說,「小提琴教育」已經不能稱為革命,現在的孩子,業餘時間學習鋼琴、小提琴已經非常普遍,但是很少有家長意識到音樂學習對孩子的特殊作用。當音樂成為孩子的課餘「牢籠」,它的魔力就已經消失殆盡了。這將是我們在下面探討的問題。
邏輯-數學智能和空間想像智能
女孩可以學數學嗎?為什麼理科班女生的數量少於男生?現實的情況是,邏輯-數學智能和空間想像智能的確不是女孩的強項。也有人不承認這一點。他們把這種差異歸結為文化的因素。他們認為,男孩受鼓勵去探索、冒險和從經驗中學習,這些都有利於他們提高理科成績。然而,如果讀者認同探索、冒險和從經驗中學習都是男孩的天性,也就不會再為女孩在理科上花費更多的時間而感到困惑和苦惱了。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為女孩做些什麼。研究發現,女孩早期所做的一些富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豐富的遊戲——例如拼圖和組裝三位物體——將有利於她們拓展這些智能。函函小的時候,學慣用鉛筆寫字,當她看到媽媽用的是鋼筆時,感到非常好奇。媽媽就把廢舊不用的鋼筆給她,讓她看看有什麼不一樣。函函把鋼筆拆開,覺得裡面的構造很有意思。後來,家裡的收音機壞了,函函就把它拆開來研究。久而久之,函函的空間想像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函函現在一所重點大學學習電子工程。「很多女生覺得這很複雜。」函函說,「可對我來說,這就像兒時的遊戲一樣有趣。」
身體動覺智能
當男孩們還在為寫不好字而著急時,女孩已經初顯心靈手巧的潛能了。女孩手的小肌肉群靈活協調的發展,使她們能夠充分開發利用「手」的功能:有些女孩對色彩比較敏感,她們很早就可以握住畫筆,按自己的意圖畫出喜歡的動物、花、草和小房子;有些女孩對針線、細小線繩情有獨鍾,看到媽媽織毛衣、做針線活,她們也會找些碎布織織縫縫;有些女孩天生有一雙美麗、細長的小手,特別適合彈鋼琴;有些女孩對書法感興趣,潑墨揮毫,像模像樣……
當女孩畫出自己的第一幅「畫」,縫製出第一件「服裝」,寫出第一個毛筆「字」,家長要懂得鑒賞,給予適當的褒獎。當然因為年紀小,女孩做得還不盡人意,因此有些家長就擔心女孩被針扎傷了手,或者因為她們在牆上、地上作畫而大發雷霆。然而,家長們只看到事情消極的一面,卻沒有注意到其中女孩所展示出的才華,他們更沒有意識到,女孩的才華就像礦石一樣,如果不被發現,就失去了閃亮的機會。家長們為孩子的胡鬧、調皮而頭疼,因為怕麻煩而不給女孩鍛煉的機會,殊不知,這卻在無形之中扼殺了女孩的藝術創造力。
給予女孩「創作空間」是必要的。對於小手靈活的女孩,家長不妨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女孩盡情施展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例如,家長可以給喜歡畫畫的女孩準備好一些大的紙張,鋪在地上或放在桌椅面上,讓孩子盡情創造;如果女孩對針線感興趣,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巧手籃」,放一些不用的布頭兒或者毛線,用來給小娃娃縫製新衣。在孩子創造的過程中,家長還可以給予女孩適當的指導,例如告訴孩子針的用法,孩子自然會小心的。對於女孩的作品,家長也應該進行誇獎,家長的誇獎往往會成為女孩的積極暗示。
舞蹈也是一些女孩的最愛。當女孩隨著音樂起舞的時候,她們的音樂感、音準、韻律、節拍的敏感度和數學邏輯都得到了提高,腦部及身體協調能力也得到了鍛煉。然而,舞蹈對女孩的先天條件和性格、年齡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例如:跳芭蕾舞的女孩身材要符合「三長一小一個高」(即長胳膊、長腿、長脖子,外加一個小腦袋,高是高腳背);性格太內向、太「含而不露」的女孩不容易學好舞蹈;女孩學習舞蹈一般來說從幼兒園中大班開始,也就是4歲左右,比較正規的舞蹈訓練,一般要到小學以後才開始。這些家長們都應該注意。
有造詣的舞蹈家、工程師、運動員都具有很好的身體動覺智能。開發女孩的身體動覺智能,不但可以提高女孩的專註力、自信心、觀察力、集中力和記憶力,還可以培養她們獨特的氣質和形體。畢竟,在我們的文化中,在學歷相似的情況下,女孩的談吐和外在形象將在很大程度上確定差異和優勢。那麼,讓女孩在享受藝術美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素質,陶冶情操,何樂而不為呢?然而女孩自己的興趣是重要的。家長們一方面要給女孩多看、多做、多練的機會,一方面也不能違背女孩的意願,主觀決定女孩的「一技之長」——無謂的壓力畢竟不是成才的最佳方案。
人際智能
我們一直在用各種方式和角度重複這樣的觀點:女孩把世界看成一種關係,她們傾向於關係式的生活方式。女孩的優勢也將圍繞關係展開——她們天生喜歡語言、社交和與人交流,這促使她們去發展與之有關的技能。如果讀者理解了女孩這種關係趨向的模式和世界觀,我們關於人際智能對女孩意義的解釋就顯得有些多餘了。
需要指出的是,關係式的行為並非女性獨有。男孩生來也具有這種能力,只是他們很快就被主流文化引導到自主性上來了。人際智能並不是女孩獨一無二的能力,但是對女孩來說這無關緊要——既然女孩更傾向於關係式的生活方式,主流文化也對這種方式表示認可和贊同,那麼女孩就更容易開發並利用這種職能,讓其更好地為自己和他人服務。
「珊妮小時候是我們社區的孩子頭。她總喜歡帶著一幫孩子玩,孩子們有了什麼糾紛也總來找她解決。有一次我看見她處理兩個孩子的矛盾,鄰居的傑克和拉塞爾——他們並不比珊妮小,但是他們都對珊妮的能力表示贊同——幾個孩子很快就表示和解,繼續愉快地玩耍,而我卻陷入沉思。很明顯珊妮具有某種能力,她知道別人需要什麼,並總能給予安慰。現在珊妮經營一家企業,她的員工以她為榮;她還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丈夫的事業沒有她那麼成功,但這一點也沒有損害他們的感情。」
了解別人的能力是人際智能的一種類型。具有這種智能的女孩善於發現別人的特徵,她能很快識別齣電影或小說里的人物是否為反面角色。家長可以支持女孩表現戲劇小品,並同她討論電視劇里的人物角色。如果要求女孩就某個熟悉的人物寫一篇文章,女孩的表現可能會讓家長感到吃驚。
另一種類型是洞察自身的能力。這種能力對女孩非常重要。它意味著女孩能否傾聽內心的聲音並採取適當的措施。具有這種智能的女孩,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知道如何計劃以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量。對此我們之前已經有所介紹,在此不做贅述。
牽著蝸牛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儘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佛說:「人家已經儘力了嘛!」
我拉它,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我苦惱著,任蝸牛往前爬,自己坐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聲和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
我突然想起來,莫非是我弄錯了?
原來上帝叫蝸牛牽著我去散步!
作者
一個下午,父親收拾家裡的舊書箱,無意中發現了自己和女兒愛麗絲的舊時日記。他隨意翻開自己的日記,其中的一頁寫道:「今天跟愛麗絲去釣魚,但是居然一條魚也沒有釣到,糟糕透了,真是沒有收穫的一天!」
釣魚?是的,愛麗絲小的時候,他們曾經去釣魚,可他不記得有過這樣的沮喪一天。女兒現在已經長大,在外地工作,什麼時候他們還能去釣魚呢?
懷著複雜的心情,父親翻開女兒的日記,找到釣魚的那一天,日記上認真地寫著:「今天跟爸爸去釣魚,玩得很愉快,這是高興的一天!」
這是現代人的怪圈:人們每天奔波勞作,疲憊不堪,應付著沒完沒了的事情。如果被問起,為什麼選擇這樣的生活,人們會想當然地回答:「為了以後生活得更好唄!」可是,以後是什麼時候呢?當這種風潮波及到孩子,我們也在敦促孩子,「好好學習,將來……」將來又在哪裡呢?一個僱員對老闆說自己生病了,老闆甚至對他說:「好好休息,抓緊時間工作。」這是怎樣的社會?人們所追求的閑適的生活——人們為精疲力盡的生活所尋找的借口——到底在哪裡呢?
沒有人願意停下來。放慢了腳步的人只會感到恐慌。現代生活就像傳說中的紅舞鞋一樣可怕。一切都在速成,自然規律已經成為過去式:養殖場的雞、大棚的蔬菜、速食麵,甚至是現代的孩子。我們有多久沒有在一個下午的時光里「什麼都不做」,只是聊聊天,釣釣魚?台灣作家三毛曾經帶孩子去大自然,當她為自然的一切陶醉不已,卻發現同行的孩子心不在焉。孩子怎麼了?在最應該與自然心心相同的時刻遠離自然,是孩子的錯嗎?
美國萊斯大學學者裘斯洛?埃格這樣形容中國新一代的年輕人:「他們是被放置在一個超常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成長起來的。……他們接受的不是一種人的自然成長,而是一種類似工具的積累進化。」裘斯洛的見解獨到而犀利。這無疑給家長提起警鐘:我們養育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確?我們是否正在心急火燎地「拔苗助長」?最重要的事,在這樣冷漠的、反自然的教育中,孩子快樂嗎?她能夠成長為健康(不僅僅是身體)的成年人嗎?
特別對於女孩,這是更為殘酷的危機。當天真爛漫的女孩遭遇機器人的生活,她們只能把自己隱藏起來,這可能才是女孩自我封閉和自我中心的根源。一個不知道如何與別人友好相處的女孩,她的生命怎能不帶有嚴重的缺憾呢?
當家長把女孩送去學習畫畫、舞蹈、書法、小提琴,把功利性的培養當成潛能的開發,把自己的希望當成孩子的需要,用自己的經驗代替孩子的自我探尋,誰去關心女孩們真正在想些什麼?在「都是為你好」的旗幟下,女孩的興趣被忽略,天分被埋沒,話語權被剝奪,她們忘記了休息的時間,或者在休息的時間裡無所適從,她們是在為誰思考?當女孩打破她們內在的節奏,封閉內心的聲音,旋風般地從搖籃走向成人世界,她們成熟的軀體里還有多少孩提的一流的夢想?她們真的已經金戈鐵馬,能夠適應那些成人的壓力嗎?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和女孩一提走過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女孩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現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女孩的眼光是率真的、女孩的視角是獨特的,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陪著女孩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傾聽女孩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給自己的留一點時間,從沒完沒了的生活里探出頭,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是女孩。
在愛的名義下
她開始約會了
妮妮16歲了,她長得很秀氣,而且擅長舞蹈,很受男孩子的歡迎。很多男生給她寫情書,可是這並不是妮妮想要的。妮妮喜歡隔壁班高三年級的孫建——一個學習很好、酷酷的男生。
一開始,孫建並沒有注意到身邊的這個「小丫頭片子」,可是一次聯歡會上,妮妮的獨舞吸引了他的視線。於是,彼此吸引的兩個年輕人開始了秘密的約會。
跟眾多的年輕情侶一樣,兩個人也有很親密的舉動,但是妮妮一直嚴守防線,兩個人並沒有跨越雷池。
被妮妮冷落的男生們很快就發現了蛛絲馬跡,然後,他們的故事被傳到校園網上,並配以大幅的照片。妮妮和孫建很快就成了校園的公眾人物。
事情變得越發不可收拾了。在巨大的壓力下,孫建把罪責全套在妮妮頭上,孫建的媽媽也來到學校,當眾羞辱了妮妮。妮妮的媽媽也很憤怒,她把妮妮鎖在家裡,說她給家裡丟了臉,還不如死了算了。妮妮受不了接二連三的打擊,終於在一個半夜離家出走。半年以後,等家長找到妮妮的時候,她已經以出賣肉體營生了。
對於青春期女孩的迷茫,我們已經在前面有所論述。但是我們仍有必要將青春期女孩的「早戀」問題作重點講述。青春期女孩開始交男朋友,這件事情總讓家長們感到緊張:會不會耽誤學習?會不會遭遇感情的打擊?更重要的是,她會正確處理與性有關的問題嗎?
青春期的愛情是不成熟的,但並不是可恥的。它是女孩在這一階段正常發育的表現,家長大可不必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去阻止女孩結識異性和談戀愛,更不必將其視為洪水猛獸。畢竟,愛情是女孩必須經歷的環節和步驟,只是對於不同的女孩,會有時間的早晚而已。然而,中學時期的浪漫史很少是延續終生的。因為個性的不穩定和不成熟,年輕的男女很難處理好戀愛中所遇到的問題,而成長所帶來的改變往往是導致感情變化的根本原因。但是讓陷入戀愛中的女孩明白這些道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時間的女孩,正因為第一次戀愛而自信滿滿,她們不相信所謂的變故,總以為自己的愛情與眾不同,會改寫歷史。
無論如何,聰明的家長懂得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女孩必要的建議。但是面對為了保衛愛情而警惕心十足的女孩,家長必須學會表達的方式。露絲最近顯得很苦惱。在一個夏日夜晚,露絲跟媽媽坐在陽台乘涼的時候,媽媽問道:「親愛的,你最近有點不一樣。我可以幫你嗎?」露絲點點頭,於是她把自己在戀愛中的問題和盤托出。取得女孩的同意是第一步。這樣家長才能讓女孩自己從固守的堡壘中走出來。即便如此,家長也不能以為自己有解決所有問題的責任——建議只是建議,它可以被接受也可以被拒絕,感情是女孩的,她有這個權利。這與家長的權威沒有任何關係。如果家長們迫不及待地追問女孩關於建議的實施情況,女孩就會覺得自己被控制了,她的逆反心理可能會讓家長之前的努力付之東流。
事實上,對於那些家庭生活幸福的女孩來說,因為享受了父母足夠的關愛,她們是不急於發展戀愛關係的。這些女孩對父母有朋友般的信任,在結識異性和戀愛的過程中,會把父母當作最好的顧問專家。在父母的指引下,她們可以更從容地面對青春期的迷茫,更懂得愛人與被愛。
不可缺少的一課
17歲的蘇靜考取了職高,並且交了第一個男朋友。男朋友已經在讀大學,比蘇靜大5歲。
在與男友的交往中,蘇靜感覺到了男友的「渴望」,但是她拿不定主意,要不要突破那道「防線」。
對此,蘇靜的男友表示理解:「她是一個潔身自愛的女孩。我尊重她的想法。」
但是這並沒有打消蘇靜的不安。「我知道他不能阻止自己有這樣的渴望。我該怎麼辦呢?」
真正讓那些青春期女孩的家長如履薄冰的,恐怕是性的問題。關於性,中國的家長們普遍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對孩子的性教育最早也應該是從青春期開始。事實上,對女孩進行性教育最有效的時期是14歲之前,尤其是5歲之前——要知道,在女孩變成美麗的蝴蝶之前,性的發育已經悄然開始了。
「太早了吧!我的女孩還這麼小!太早的介入會不會讓她受傷害?」家長們可能帶有這樣的疑問,然而他們也會尷尬地發現,3歲的女兒正在摸自己的生殖器。這並不奇怪。3歲的女孩已經知道觸摸生殖器會獲得快感,家長的責怪可能會使她有羞恥感,但不能阻止她的行為。對於那些被刻意隱瞞真實情況的女孩來說,傷害才是最可能的。「18歲以後,當我第一次看到有關性的解釋,我才意識到,小的時候我曾經被鄰居侵犯過。這真讓我憤怒!」讓女孩免於傷害的第一步是:公開回答女孩關於性的問題。在開放性的談話中,家長應該盡量使用精確、科學的辭彙,這不但可以讓自己的解釋更清楚,還會讓女孩體會到,性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並沒有那麼神秘。
對於女孩來說,生活中有很多比性更美好的事情。特別是青春期女孩,性衝動中好奇、釋放壓力佔了很大部分。因此,保持女孩的生活情趣,讓女孩的生活中沒有空白也是很好的方法。如果女孩在心理上已經擺脫了對性的神秘探求,生活又是豐富而多姿多彩的,她是不會有時間關注那些成人話題的。
關於性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次嚴肅的思想啟蒙式的專題談話並不適合家長。實際上,家長有很多閑聊的機會可以告訴女孩這些,家長關於性的看法也將深刻地印在女孩的大腦里。也許孩子會問起:「你和爸爸(媽媽)怎麼樣?」「我們很好。」家長可以這樣回答:「我不想過多地談論細節問題。這是我與你爸爸(媽媽)之間非常特別的事情,就像將來你與你愛上的那個人之間的事情一樣。」家長與其擔心女孩會因此受到傷害,不如讓女孩了解、珍愛並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以及學會防範傷害的措施:
教育女孩珍愛自己的身體雖然關於「處女」的討論鋪天蓋地,我們仍然沒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爭執不休。一個被強姦的女孩就失去貞節了嗎?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然而我們卻有必要理直氣壯、開誠布公地對女孩說,在18歲之前,女孩應該學會「潔身自愛」。我們還有必要告訴女孩性行為的後果,以及在性器官接觸之外的其他釋放性壓力的方式,如自慰、轉移注意力、積极參与兩性同在的文體活動等等。「你是上天的禮物。」媽媽可以對女孩說,「我們應該怎樣珍惜這份禮物呢?」家長們應該讓女孩懂得,只有珍愛自己——包括靈魂和身體——才能享受到完美的性愛。
規避文化中的性信息互聯網時代一個重大的危機是,我們很難控制垃圾信息的傳播。儘管家長們力求在一個高雅、健康的環境中養育女孩,那些關於性虐待、性暴力、男性至上等的信息糟粕卻無孔不入。很多時候,成人們一笑置之:「喔,這不過是堆垃圾!」女孩們可不這麼看。對於成長中的女孩來說,「出淤泥而不染」是困難的。因此,家長們要管好家裡的電腦,盡量不要讓女孩關注這些東西。如果女孩要看,家長不妨藉此跟她討論一下性價值觀的問題。不要讓女孩學會期待在性方面被男人利用,家長們需要把互聯網給予女孩的混亂的性信息理清楚,讓女孩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教會女孩設立警戒線10歲的蘇珊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碰到了鄰居的哥哥,18歲的湯姆。「我送你回家吧!」湯姆說。於是蘇珊跟同伴們說聲「再見」,高高興興地坐上了湯姆的汽車。但是湯姆並沒有送她回家,而是將車開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對她進行了性侵犯。
據美國估計,至少有1/4的女孩和1/10的男孩在16歲前受過性騷擾,其他西方國家報道的發生率也與此大體相似。近年來,我國青少年中性冒險行為也逐漸增多,少女懷孕以及感染性病艾滋病的事例屢見不鮮。我們把原因歸結為混亂的信息時代,但是,在這樣的時代里,女孩該怎麼做呢?家長們的一個重要的責任就是:要教會女孩設立警戒線,在必要的情況下說「不」。這些警戒線可以包括:
當陌生人要求女孩跟她走的時候;
當男孩要帶你單獨外出或回家,並且不讓你告訴家長的時候;
當男孩要你脫衣服的時候;
當你必須以一個人行動的時候;
當男孩要跟你做讓你覺得好笑和奇怪的「遊戲」的時候;
……
這樣的警戒線還有很多。女孩要做的就是說「不」,離開現場(甚至逃跑)以及告訴家長。
麵包自己掙,玫瑰要他買
夏蘭有一個看起來幸福美滿的家庭,然而她的家庭中卻有不為人知的苦澀——夏蘭的父母感情不和,雖然住在一個屋檐下,卻長期分居,甚至他們都有自己真正的「另一半」。但是因為一些特殊原因,他們沒有離婚,對外保持著「蘋果皮式」的和諧。
夏蘭很小就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離開這個虛偽的、冷冰冰的家庭。大學的時候,她遇到了自己的「白馬王子」,並迅速墜入愛河。於是,夏蘭就把希望寄托在男友身上。她的生活以男友為中心,事事都要男友拿主意,把男友的話當做自己的標杆。男友說你太胖了,原本體形標準的夏蘭馬上開始減肥;男友在校外打工,夏蘭就每天給男友送午飯。然而即便如此,他們的感情還是持續降溫,男友的挑剔越來越多,夏蘭也越來越覺得自己千瘡百孔,一無是處。
一個周末晚上,夏蘭去超市採購,希望給男友做點夜宵,等他打工回來吃。然而,她卻看見男友跟一個女孩親密地走在一起。男友對女孩呵護備至,就像最初對夏蘭一樣。夏蘭還看到,那個女孩比已經弱不禁風的夏蘭要豐滿許多。
當女孩長大成人,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戀愛婚姻的時候,家長們不由得把警惕心又提高了幾公分。中國有句俗話:「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女孩一個錯誤的選擇可能會延誤終身,家長怎麼會不擔心呢?
夏蘭的結局是家長們所不願看到的。一個痴情的、唯男友馬首是瞻的女孩卻遭到男友的拋棄,這是在任何時代都不缺少的悲劇。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女孩為什麼會被男友玩弄於股掌之上?當我們為女孩的遇人不淑、看錯眼而惋惜,為男孩的薄情寡義而不齒的時候,還有什麼問題是我們所忽略的?
以夏蘭為例,她的男友並不討厭豐滿的女生,但卻以此為借口指責夏蘭,這其中自然帶有「挑刺」的意思,然而,夏蘭是怎麼做的呢?——「原本體形標準的夏蘭馬上開始減肥」,最後變得「弱不禁風」——夏蘭並不知道,正是自己「把希望寄托在男友身上」,毫無理由的妥協和順從將男友推得更遠!這就是我們下面將要談到的問題:女孩應該保持怎樣的戀愛態度?正常的戀愛關係應該是怎樣的?
保持自我對年輕的女孩來說,失去自我是最容易出現的問題。這些女孩混淆了「愛」和「佔有」的意義,以為相愛的兩個人就要時刻呆在一起,殊不知,真正健康的戀愛關係就是兩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對於有些男孩來說,競爭的天性使得他們在愛情關係里試圖控制對方,而女孩卻誤以為被男孩控制是幸福的表示,卻不知道,這其實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對於喜歡變化和新鮮感覺的年輕男孩來說,女孩失去自我的犧牲有什麼意義呢?
保持平等在夏蘭的事例里,「平等」是一個被忽略的字眼。夏蘭的故事並不鮮見,這是因為很多女孩都有跟她一樣的「託付心態」。「我把自己託付給你,我願意聽你的話!」這背後的潛台詞卻是:「你要對我負責!」女孩理所當然地想著,卻給了男孩一個沉重的包袱。男孩真的能夠擔負起這個責任嗎?甚至,他能夠對自己負責嗎?如果他只能吃速食麵,而女孩卻想吃大餐,他如何滿足女孩的願望?失去自由、覺得負累,這簡直是男孩的惡夢!
發揮自己的特性「她跟別人不一樣!」當男孩喜歡上一個女孩,往往會這樣說。女孩是高貴的公主,我們不止一次提到。是的,女孩的高貴就在於,她懂得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並信守它。也許男孩不願意相信,但信守內心的聲音的確比信守男孩的諾言要有力的多。「我自己決定做什麼,我為自己感到驕傲。」當女孩找到除了愛情之外,能夠用雙腳堅強站在大地上的東西,就沒有什麼可以擊敗她。對男孩來說,不隨波逐流的女孩永遠都是富有吸引力的。
保持對事業的追求很多女孩都會面臨事業和愛情(婚姻)的兩難。在韓國,事業女性結了婚就會辭職在家相夫教子。這對大多數中國女性來說是不可能的。要事業還是愛情(婚姻)?兩者兼顧總有偏重。事實上,解決這一矛盾唯一的辦法就是把二者區分開來。家庭永遠是女孩的港灣,而事業卻是她安心棲息的理由,它無所謂大小,重要的是意義。
保持美麗心情麗薩買了一隻漂亮的蝴蝶結。她把蝴蝶結別在頭髮上,鏡子里的她變得格外動人。於是,她帶著蝴蝶結出門了。今天我多麼美麗!麗薩跟每一個認識的人打招呼,並從人們的眼裡看到驚艷的微笑。開始有男孩過來搭訕,要她的電話號碼。天哪,都是因為那隻蝴蝶結!麗薩高興地回到家,推開門,卻發現那隻蝴蝶結安靜地躺在客廳的桌子上。
每個女孩都會覺得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夠完美。年輕女孩的很多煩惱都與外貌有密切的關係。社會文化恰恰擊中了女孩的軟肋。雜誌上的模特漂亮迷人,人們誇獎女孩也會說:「看這個女孩多漂亮!」
「他不喜歡我,是因為我不夠漂亮嗎?」女孩這樣問自己。事實上,外表美的作用並沒有女孩想像得那麼大。也許女孩要長大一些才會明白,男人的品位是多元的,如何滿足他吃了披薩又想吃漢堡的胃口呢?而修養、氣質、特色永遠是獨一無二的。「我就是我!」當女孩時刻保持自信、美麗的心情,就會發現,男孩也會給她相應的回報。
女孩的另類語言
獨立的女孩
芊旬的父母是一對工程師,因為工作繁忙,他們直到35歲才決定要一個孩子。姍姍來遲的芊旬因此成為父母的掌上明珠。
但是,父母對芊旬的寵愛充滿理性。他們很早就培養芊旬自己動手的能力,甚至全家人出去玩的時候,2歲的芊旬也會背一個小背包,裡面放著自己的奶瓶和嬰兒濕巾。
芊旬學步的時候經常摔跤,每一次父母都會說:「乖女兒,你自己能站起來,是不是?」等芊旬自己站起來,父母就會說,「寶貝,你真棒!」
有一次,芊旬一家去朋友家做客,告辭的時候,大家在門口換鞋,發現調皮的小狗把芊旬漂亮的蝴蝶結鞋帶弄丟了。「換根鞋帶吧。」「鞋碼多大?我女兒有一雙新鞋。」朋友夫婦熱情地幫忙。
芊旬的父母一直沒有說話,當他們聽到朋友的建議,婉言回絕道:「這是她自己的事,要她自己來處理吧。」
只見4歲的芊旬鎮定自若地從頭上摘下橡皮筋,比划了一下,有些笨拙但卻穩妥地把橡皮筋纏在鞋上。鞋子又可以穿啦!
「寶貝,你真棒!」父母不由得誇獎道。朋友看到這一幕,想到自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女兒,不禁陷入沉思。
在女孩的養育過程中,有很多「美麗的陷阱」,會讓家長「誤入歧途」。例如,很對家長認為,女孩天性弱小、脆弱,這是性格方面的不足,因此,需要給予她們更多的保護,使她們免受失敗之苦。「當我因為對天空的熱愛而爬到後院里的大樹上時,媽媽就站在我的背後,雙手向外伸著彷彿要抓住我似的。她總是不斷地提醒我要謹慎——"看著你的腳步,不要爬那麼高,別往下看。』直到我不再為我的探險而興奮為止。」18歲的陳雯如是說,「可我的弟弟磊磊爬到桌子上去夠放在高處柜子里的漂亮東西時,媽媽最多也就是笑笑,然後把他抱下來。」父母對幫助女孩表現出更大的熱忱,其實就在向女孩透露一個信息:「你是弱者,你需要保護,沒有我們,你什麼也做不好。」多麼危險的暗示!這樣的結果就是:女孩不再相信自己能夠做到,而是理所當然地依賴:小時候依賴父母,長大後依賴丈夫,心甘情願地做別人生活的附屬品。
我們一直強調善待女孩的感情需要,然而這與脆弱是兩碼事。女孩是感情豐富的,這種豐富的感情如果得到理解和支持,將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很多女孩都會拓展出關心照顧他人,並輔助他人發展的藝術。這是女孩的天賦,而非不足。
女孩也可以有所成就,然而,這種成就取決於女孩傾聽並遵循內心聲音的能力,而不是父母的過度保護。當女孩受到父母控制過多時,她們的智力發育比男孩受到的損害更大,她們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失去自我。
總之,女孩必須有關於自己力量和能力的意識。她們不僅僅是精神的貴族。無論她們在學習走路還是在堆積木,都跟男孩一樣從嘗試、失敗、再嘗試,直到成功中獲得自信、培養自立。她們可能會碰到一些不同於男孩的問題,但是結果是一樣的。女孩並不會因為安靜、甜蜜和溫柔就失去發展和控制自我的能力,就獨立的角度而言,女孩和男孩殊途同歸。
懦弱的女孩
3歲的貝貝非常膽小。有一次,媽媽帶她去社區的小廣場玩,旁邊突然跑過來一個2歲多一點的小男孩,他直勾勾地盯著貝貝手裡的小皮球,非常好奇的樣子。貝貝看見了,不自覺地把球往身後藏,然後壯著膽喊:「你不許搶我的小皮球!」
小男孩好像看出貝貝的外強中乾,衝上來就搶。貝貝嚇得嚎啕大哭。媽媽連忙說:「小弟弟,你怎麼可以搶東西呢?」又對貝貝說,「小弟弟比你還小呢,你為什麼怕他?來,和小弟弟握握手,大家做個好朋友。」
小男孩做個鬼臉,跑了。從那以後,他只要看到貝貝經過,就會跑過來打她一下,或者把貝貝手裡的東西搶走。而貝貝看到那個小男孩,總是不由自主地躲得遠遠的。
又有一天,媽媽帶貝貝從外面回家,又看到了那個小男孩。小男孩衝過來就要搶貝貝手裡的書。貝貝十分害怕,往媽媽身邊躲,向媽媽求助。但媽媽為了鍛煉女兒的勇氣,故意站著觀察沒有干涉。貝貝很快就哭了,小男孩卻越發膽大,竟然伸手去抓貝貝的臉。
這時,貝貝的爸爸從後面跟上來,打開車庫的門。貝貝一下子跑了進去,說:「爸爸,快關門,不要讓小哥哥進來。」看爸爸把門關起來,她才鬆了一口氣,說:「小哥哥進不來,打不到我啦。」貝貝竟然將比她小的孩子升級為「哥哥」了。
如果你的女孩也正在有類似於貝貝的經歷——事實上,大約一半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都曾經有過同樣的遭遇——首先要教給女孩的是,讓她學會抵禦不友好的對待,學會保護自己。
媽媽對貝貝說:「下次小弟弟再搶你的東西,你就大聲地對他說"不許欺負我』,然後再把東西搶回來!」第二天,貝貝跟媽媽出門,遠遠地看到小男孩走過來,媽媽就對貝貝使了個眼色,躲到一邊。
小男孩過來了,看到貝貝手裡的玩具熊,就上來搶。貝貝鼓起勇氣,大聲說:「你不許搶我的東西!」然後用力把玩具熊奪回來,還把小男孩推到地上。小男孩沒想到貝貝變得這麼「驍勇」,被她嚇了一跳,居然坐在地上哭了起來!
看來,做粗暴事情的孩子也不一定就真的強大。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勇敢面對往往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但是要讓女孩學會「反侵略」,家長還必須注意:
不要動輒恐嚇、斥責、嘲笑女孩「不要哭,狼外婆來了,專吃愛哭的小孩子!」從小李麗哭泣的時候,外婆就這樣對她說。現在李麗已經成年,可是每次碰到不開心、想要掉眼淚的時候,她的心裡都會閃過一絲恐懼。恐嚇就像鴉片一樣,它對女孩的副作用要遠遠大於它的效果。年幼的女孩並沒有掌握太多的科學知識,她們很容易就會對家長的戲言信以為真,並且產生深深的恐懼。
過於苛刻的斥責和嘲笑也會產生類似的作用。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女孩的一些調皮行為背後往往隱藏著積極的探究世界的願望,但是當她們每次都會因為犯錯被家長大聲斥責或嘲笑時,就會變得唯唯諾諾,縮手縮腳。
對生活帶有恐懼心理的女孩,是很難有勇氣面對「侵略」的。在被欺負的時候,恐懼心理會捲土重來,像一個巨大的陰影吞噬女孩幼小的心靈。甚至在女孩長大以後,這種陰影仍然揮之不去——即使她們知道,狼外婆只是兒時的童話。
不要過分溺愛女孩「不要動,小心燙著你!」「想吃蘋果?媽媽給你削,刀子會傷到手!」正如我們在「獨立的女孩」一節提到的,家長的過分保護會給女孩消極的暗示。在家長的溺愛下,女孩一方面會變得嬌縱、不可一世;更一方面,女孩的身體動覺能力智能也沒有得到開發,會對實踐產生畏懼心理。這樣的女孩在面對「侵略」的時候不知所措,也就不足為奇了。
鼓勵女孩對外交往這是女孩的天性——她們需要在交往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如果女孩的生活中缺少了這一環節,她們就不知道該如何與別人交往,當碰到不公平的事情時,就更不知道怎麼處理了。對此我們將在「孤僻的女孩」小節作重點講述。
鼓勵女孩勇於爭取香港著名女作家梁鳳儀小的時候,是一個不敢說話的小女孩。有一次,小鳳儀跟爸爸逛商場,就要離開時,她拽住爸爸的衣角:「爸爸,再玩一回吧。」小鳳儀並不是貪玩的孩子,她只是想要櫃檯里漂亮的洋娃娃。爸爸看出了她的心思,卻沒有主動買給她。終於,小鳳儀忍不住了,她用細若蚊蠅的聲音說:「爸爸,我……想買一樣……東西。」「買什麼?說話別吞吞吐吐,想要什麼說出來!」「我想買一個洋娃娃!」小鳳儀鼓起勇氣說。於是,她得到了一個洋娃娃。
謙讓是一種美德,爭取卻是一種能力。當女孩希望得到某種東西或機會的時候,當女孩的權利被侵犯的時候,當女孩面臨各種壓力的時候……爭取不一定獲得,但放棄就意味著失去。在很多時候,女孩應該學會為自己說話。
「寵」出女孩的自信如果我們把「社會」和「競爭」這兩個辭彙聯繫起來,懦弱可能是女孩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礙——我們並不是說,懦弱是女孩的本性。事實上,所有的嬰兒生下來,都會害怕怪異的聲音,怕從高處跌下。男孩也有類似的問題,只是他們天性中有更多對抗懦弱的成分(例如冒險和攻擊性),而社會對於男孩的教育也更有助於他們擺脫懦弱的心境。
這是不是說,我們對女孩的教育會使她們更容易失去自信、懦弱退縮呢?其實不然——女孩的自信是可以「寵」出來的。
在朋友的眼中,小雨是一個特別自信的女孩。每當有人問起「你為什麼這麼自信」時,小雨都要講起小時候的故事——從小到大,父母都特別寵愛她,他們覺得自己的女兒是個很優秀的女孩:小雨嫌自己個子高,父母說正好可以做模特;小雨一當眾說話就臉紅,父母說害羞是一種美德;小雨學習畫畫,卻畫得亂七八糟,父母滿不在乎地笑笑說:「可你的歌唱得特別棒啊,每個人都有長處。畫畫你再練練,如果不行,就不畫了。」小雨想當記者,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以後準備去央視,還是鳳凰衛視?」「寵」到現在,小雨已經在一家知名的媒體找到了滿意的工作,她始終是個特別自信、特別陽光、性格開朗、有人緣的女孩。
知心姐姐陸勤在《告訴孩子,你真棒!》一書中這樣寫道:「成功是一種感覺,一種態度。"我能行』是成功者的態度,"我不行』是失敗者的態度。人改變了態度,……由"我不行』變為"我能行』,就會獲得成功的感覺,最終改變自己的命運。」
的確,當女孩缺乏自信,即使面對比她弱小的對手也會退縮不前,即使自己的玩具被搶走也不敢要回來……這樣的女孩,實際上是把自己放在失敗者的假象里,未出征先言敗,又何談將來的成功呢?
孤僻的女孩
因為父母工作的調動,王英轉學到另一所城市,離開了朝夕相處的好朋友。在新學校,王英覺得很不習慣,她聽不太懂當地孩子的方言,也不知道該怎樣跟同學們交流。往往是一群女生在跳皮筋,她卻遠遠地看著,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樣子。久而久之,王英成了班裡的獨行俠。一些比她晚來的女孩都已經跟同學們打成一片,她還沒跟別人說過幾句話。本來就性格內向的王英變得孤僻,她上課不敢舉手,遇到問題也不敢問,心情變得格外憂鬱。一個學期下來,本來成績不錯的她有好幾門功課開了「紅燈」。
友誼是女孩不可欠缺的營養液。對於把情感的滿足和人際關係的質量作為自我意識標杆的女孩來說,失去友誼和溝通,就像生長在熱帶雨林的植物被放逐到沙漠里。女孩的很多負面情緒都由此而來:自我懷疑、抑鬱、消極、懦弱……很難描述女孩失去感情支持和傾訴的渠道會變得怎樣,很可能比人們想像的要糟糕。
如果說集體生活是男孩的愛好,對女孩來說,它意味著更多。艾里姆夫婦把女孩的成長形象地比喻為「編製一幅既大又複雜的掛毯」,他們認為,「女性人格就是在這樣的關係和聯絡中得到自我確定,」也就是說,女孩「隨著與他人關係網的擴大,在不斷的複雜的關係中發展自我。」對女孩來說,被同伴排斥或不能融入集體不僅僅是一段痛苦的經歷,它還意味著女孩將在孤獨和寂寞中迷失發展的方向。
因此,家長們應該保持與女孩的溝通和交流,應該花些時間跟女孩在一起,傾聽她的想法和感受,而不僅僅是看電視。但是,對於那些陷入「孤僻症」的女孩來說,她們更善於和喜歡隱藏自己的感覺,而不是溝通。不過這只是開始。如果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女孩會逐漸找回溝通所帶來的美好感覺,她們會逐漸學會為自己的心靈找到出口,回到健康、正常的軌道上來。
培養女孩的自信和興趣也是擺脫孤僻的良方。前者我們已經有所論述——一個有自信的女孩更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她們會在人群中顯得生機勃勃,因此也更受關注。而興趣的力量也是神奇的:它可以讓女孩擺脫人際困擾所帶來的惡劣情緒,找到心靈的寄託,也可以成為女孩發展友誼的渠道。
鼓勵女孩走出封閉的心境是最直接的措施。「第一步,你只需要微笑。」心理老師對前來諮詢的王英說。第二天,王英鼓起勇氣對遇到的每一位同學微笑——雖然那笑容還是羞澀的。王英看到了同學們驚訝而友善的表情。「我們一起做吧!」下課了,王英主動去擦黑板的時候,同桌拿起另一塊板擦對她說。
發脾氣的女孩
南希從電影院回來,顯得非常生氣。她看到桌子上的晚飯,禁不住大聲抱怨:「媽媽,你又做胡蘿蔔!你知道我不喜歡胡蘿蔔!」
「你好象很不開心。」媽媽說。
「我很生氣,我坐得很靠後,什麼都看不到!」
「怪不得你不高興,坐得那麼靠後就沒什麼意思了。」
「當然沒有,而且邁克——那個高個子男生就坐在我前面!他不停地搖頭晃腦!」
「那更是雪上加霜了。一隻坐在後面,還有一個坐不住的高個子男生。太糟糕了!」
「確實夠糟。」南希慢慢平靜了下來,「媽媽,你今天做的胡蘿蔔餡餅好像比以前好吃。」
這位媽媽的做法可以打100分。當女孩情緒激動的時候,家長需要尋求解決、疏導的辦法,而不是火上澆油。如果媽媽說,「我辛辛苦苦做了晚飯,你卻不知道感激!」這勢必會引起母女倆的爭執。或許爭執到最後,兩個人都筋疲力盡,媽媽覺得女孩不懂事,女孩覺得媽媽不體貼。「這一天真是糟透了!」南希可能會為這亂七八糟的一切而沮喪之極。
還有一種可能是,媽媽覺察到南希生氣的原因,卻給予了職責:「南希,我知道你沒有看好電影,但你不應該責怪我做的胡蘿蔔!」媽媽說得沒錯,南希沒有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但是這種直接的指責通常會引起女孩的排斥。「喔,你說的沒錯,可是我覺得很不舒服!」女孩在心裡這樣說,「我覺得你並不體諒我!」
在家長眼中,女孩的很多脾氣是莫名其妙的。「她太敏感了!」「她總是那麼尖酸刻薄!」然而,有時連成年人也不能說明白自己發脾氣的原因。因為一件小事而大起風波,這是很多成年人都會遇到的事。因此,對於還不知如何梳理情緒、控制憤怒的女孩來說,這就更可以被理解了。
體諒女孩的情緒,並告訴女孩關心他人在後面的兩種假設下,南希都因為抱怨媽媽做的胡蘿蔔而招致批評。這並不是南希想要的。她有點後悔,但是仍然憤怒。但是在第一種情況中,南希因為被理解而意識到自己剛才的衝動。「媽媽,你今天做的胡蘿蔔餡餅好像比以前好吃。」南希婉言表達了自己的歉意。
對於任何人來說,憤怒的情緒都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們卻可以採取不同的解決辦法。有句話說:「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別人。」家長對待女孩的態度應該是正面的。那些體諒的語言背後,是對女孩深深的尊重和理解,也必將換來女孩的同樣的回報。
幫助女孩找到情緒釋放的渠道和方式父母是女孩的榜樣,即使發怒的方式也一樣。如果一個家庭經常以爭吵代替交流,女孩的語言中就會帶有「火藥味」;如果這個家庭以交流代替爭吵,女孩也會試著正面表達自己的感受。無論如何,健康的、直接的情緒釋放是必要的。父母應該告訴女孩,不必為自己的生氣而懊惱,她需要學會的,是一種適合自己,又不傷害他人的情緒釋放渠道和方式——即使無法避免的怒火,也可以不帶指責、不帶定性評價地表達出來。
推薦閱讀:
※如果要追女孩的話.我教你們幾招
※在海邊的大眼睛未婚女孩!*
※下輩子不做女孩子了,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
※難產孕婦跳樓身亡:女孩子嫁錯人究竟有多可怕?
※女孩當自強
TAG:女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