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姓起源

白姓的來源比較複雜,有許多互無關係的支派,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六種說法:

其一,以邑為氏,出自顓頊(zhuān xū)帝羋(mǐ)姓後裔。相傳顓頊帝的後裔陸終娶鬼方氏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後裔熊繹在荊山一帶建諸侯國,定都丹陽。公元前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前689年遷都郢(yǐng,今湖北江陵西北),改國號為楚。楚平王時,太子建受迫害逃到鄭國,後因做晉軍襲鄭的內應而被殺,他的兒子勝隨伍子胥逃到吳國。楚平王的孫子惠王即位後,楚國令尹子西把勝召回國,任巢大夫,封白邑,人稱白公勝。子西曾應允勝出兵伐鄭為太子建報仇,可晉國伐鄭時,子西卻出兵救鄭,白公勝因子西言而無信,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惠王,並著手改革朝政以爭取民心,但最終失敗自盡。他死後,子孫便以其封邑為氏,稱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為氏的。《元和姓纂》、《尚友錄》等有載。

其二,以字為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孫虞仲的後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視。孟明視有二子,一曰西乞術,一曰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國大夫,其後人以他的字為氏,就是秦國的白氏。《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有載。

其三,《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義之子,為神農通水脈,當為白姓之始。」《姓氏考略》及《姓氏尋源》等古籍也贊同這種說法,如果此說成立,則白姓是早在炎帝神農氏時期就已經有了的,其得姓歷史已超過五千年。

其四,清代張澍《姓氏尋源》稱:「《逸周書》白民之國,今之白州,或有以地為氏者。」傳說古代南方有個白民國,唐代在其地置白州(在今廣西博白縣),當地人以地為氏,也稱白氏。

其五,皇帝賜姓。如元時西域紇(hé)城人察罕,明時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賜姓白;又如元代回回世家伯篤那丁之子察汗也被賜姓白氏。

其六,他族改姓。如回族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後裔,取其祖輩名字中的「白」字立姓而來。因易卜拉欣,亦譯伊白來金或伊白拉金,其後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另據《台北縣氏族略》所載,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來;猶太人留居河南開封之後裔中有白姓;裕固族斯娜氏、阿克達塔爾氏、巴依亞提氏,鄂倫春族白依爾氏,土族白彥氏,漢姓均為白;台灣土著、佤、東鄉、苗等少數民族中亦有白姓。

關於白姓起源說法雖多,但其中一些顯然不能成立,如唐代白民國說與元代賜姓和他族改姓說。這些白姓均非漢族,出現的時間也很晚,所以不能作為白姓的「源」。將炎帝大臣白阜視為白姓始祖可將白姓的歷史推至五千年以上,但這段敘述過於簡略,而且是後人的追述,能否作為信史尚待考證,更重要的是,白阜後人的世系亦無從考證,因此要使這種說法成立恐怕還需要更多的資料,這有待於新的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成果的出現。這樣,目前比較可靠的說法就只剩下了兩種,即以邑為氏和以字為氏。這兩種說法中的白姓始祖及相關人物,在先秦以及漢代的史籍中都有較多的記載。

在這兩種說法當中,白姓源於楚國公族之說受到以白居易為代表的白氏先賢的認可。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太原白氏家狀二道·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說:「白氏,羋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即楚平王)太子建奔鄭。建之子勝,居於吳楚間,號白公,因氏焉。」唐宰相白敏中墓誌中也稱:「白氏受姓於楚公子勝,理白邑有大功德,民懷之,推為白公。其後徙居秦,生武安君……」不僅如此,近年來,在河南、陝西等地出土了十餘塊墓誌,皆稱白氏出自楚公族。有追溯至祝融的:「昔天命祝融,制有於楚,洎(jì)王熊居,太子生勝,避地於吳,賜號白公,爰命氏矣。勝孫起適秦為將,爵武安君……」有追溯至顓頊的:「白氏其先太原人,顓頊帝之後。帝子裔孫曰起,起為秦將軍,封武安君……」以上為隋唐時期白氏先賢認定的白氏始祖,均沒有脫離楚公族。2001年,在洛陽龍門西山發掘出土了白公陵巨碑,該碑系白居易在大和五年任河南尹時所立,碑體高度63米,重約20噸。現將碑文全文載錄如下:

公諱勝,其先羋姓,楚公族也。楚平王太子建遭讒奔鄭,鄭人誤殺之,建子勝與伍員奔吳。惠王立,詔公返楚,以為巢大夫,封白邑,號白公,因氏焉。公思報父仇,請兵伐鄭,惠王許之而兵未起。適晉伐鄭,鄭求救於楚,令尹子西受賂與鄭盟,公乃大怒。及周敬王四十一年七月遣部將石乞襲殺子西於朝,劫惠王,踞郢都,立為王。會葉子高救楚,公兵敗殞于山,石乞葬之,其地無知之者。公享年五十五,子五,曰:乙、丙、已、降、張,四子奔秦,咸為名將。幼子居楚,湮祀焉。洎大和五年正月,余守河南,前相國、武昌軍節度使元稹書至,言部屬於荊山之谷瞻拜公之墓壠,及楚簡公之佩劍銘。土人云:公九世孫起拔郢拜祖於此,云云。余狂喜不置曰:此誠天助也!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白氏先祖之兆,逾千載,於今問世,此非天意耶!公孤眠江漢間,地處僻壤,為祭祀計,族親議遷葬。遂遣敏中、景受奉公之靈至東都,其年五月五日安神於龍門西山之南阜,禮也。裔孫居易拜撰,微之書,銘石以志。

白公勝陵巨碑的發現,進一步說明了白居易堅信白氏出自楚公族之說。目前,國內大多數白氏族譜皆稱白氏出自楚公族。此外,《韓國白氏大同譜》、《韓國白氏寶鑒》皆承認白公勝為白氏得姓始祖。再如與安溪榜頭白氏同宗的浙江平陽白氏宗祠正殿楹聯:「溯本源於楚服秦關係出南陽百世宗支勿替,探形勝於閩天浙懈靈種湖竇千秋堂構維新。」此聯乃平陽白氏舊宗祠聯語,可見當地白氏古時即承認白氏出自楚公族。

因此,白公勝為白姓始祖,今河南信陽息縣為白氏祖地當勿庸置疑。

以字為氏的白姓起源說,出自由北宋著名學者宋祁與歐陽修合著的《新唐書·宰相世系》,文中稱:「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孫虞仲封於虞,虞之公族井伯奚媵伯姬於秦,受邑於百里,因號百里奚。奚生視,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後名,故稱孟明視。孟明視有二子:一曰西乞術,一曰白乙丙,其後以為氏。」白乙丙的後代以白為氏,形成了白姓的又一支。因春秋時的秦國建都於雍(今陝西鳳翔東南),故這支白氏起源於今陝西。這種說法還存有一定疑問,如白乙丙的出身問題,不同的歷史典籍記載有所差異。但此說畢竟出自知名學者之筆,因此也受到一些人認可,其詳情或許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

以邑為氏之白姓

宋代人鄭樵所著《通志·氏族略》中將白姓列入「以邑為氏」類。說「白氏,羋姓,楚白公勝之後也。楚有白邑,其地在蔡州褒信(今河南息縣白土店,位於包信鎮西南)」。前引白居易在其《太原白氏家狀二道·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中的記述也大體如此。還有其他一些大致相同的記載。這些材料都表明:白氏一支出自春秋時楚國之羋姓,始祖為楚平王太子建的兒子勝,勝曾被封於白,為白公,世稱白公勝,其子孫以先祖的封邑為姓。在這裡,白姓的起源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楚平王二年(前527),大夫費無忌(一作費無極)受楚王派遣到秦國為太子建娶親。費無忌是個善於媚上的奸佞小人,他見秦女貌美,便先行回國勸楚平王自娶秦女。好色的楚平王竟然接受了這一荒唐的建議,把原本聘為太子妃的秦女據為己有,這件事成為當時楚國的一大丑聞。費無忌雖討得了楚平王的歡心,卻與太子結下了仇。他唯恐太子繼承王位,便常常在楚平王耳邊說太子的壞話。楚平王本來就不喜歡太子的母親蔡女,在秦女為他的生了兒子熊珍之後,他與太子的關係更疏遠了。楚平王六年,費無忌先是勸楚平王把太子建派往城父(今河南寶豐)去守邊,然後編造謊言,誣告太子意欲謀反。於是,楚平王拘押了太子的老師伍奢,並下令召回太子。後來,伍奢和他的長子伍尚被楚平王殺害,他的次子伍子胥逃出了楚國。

鎮守城父的太子建得到郢都的消息後倉皇逃往宋國,恰好在那裡碰上了剛逃出來的伍子胥,當時宋國正發生一起內亂,他們又一起投奔鄭國。居留鄭國期間,太子建去了一趟晉國,晉王私下要求他作晉國攻打鄭國的內應,並承諾滅掉鄭國之後將其領地送給他。太子建急於佔據地盤積蓄力量討殺費無忌,竟然答應了晉王。但這件事被他的隨從得知並報告了鄭國,太子建一回鄭國就被殺掉了。而伍子胥和太子建的兒子勝也成了鄭國人追殺的對象,他們只好再次出逃。一路艱辛,最後到了吳國。此後,伍子胥在吳國做了官,勝也就留在了那裡。

楚平王在他執政的第十三年(前516)死了,他和秦女的兒子珍繼承了王位,就是楚昭王。昭王年幼,國政由楚平王的庶弟令尹子西輔理。子西順應民意,殺了費無忌。楚昭王死於他執政的第二十七年(前489),他的兒子章繼承了王位,就是楚惠王。楚惠王二年(前487),子西與惠王談起了客居吳國已幾十年的勝,深感憐惜,畢竟血濃於水。於是就準備召回勝,而葉公則堅決反對。葉公叫沈諸梁,是楚國左司馬沈尹之子,封邑在葉(在今河南葉縣境內),人稱葉公。他認為,勝為人冷酷而又不講信用,召他回來遲早會生禍患。而惠王和子西都對葉公的話不以為然,葉公只好稱病回自己的封邑去了。

勝回國之後,惠王把他封在白邑(在今河南息縣境內),此後人們便稱其為白公勝。回到故國的勝念念不忘鄭國的殺父之仇,召集一批武士為復仇作準備,其中有一個叫石乞的最得他信任。幾年後,他正式向子西請兵伐鄭。子西並無伐鄭之意卻口頭上答應了白公勝。就在這一年,晉國伐鄭,如果楚國出兵,正可一舉滅掉鄭國。但子西不僅沒有出兵反而作了雙方的調解人,使晉、鄭言歸於好,互相結盟。白公勝氣壞了,從此他天天獨自磨劍,並聲稱要殺了子西。又過了幾年,白公勝終於瞅准機會,帶著石乞等一幫勇士闖入王宮殺了子西和子西的弟子期,把楚惠王囚禁了起來,自立為王。奪取王位的勝希望通過改革朝政來獲取民心,穩固政權,但他沒有能獲得這樣的機會。

遠在自己封邑的葉公得到白公勝叛亂的消息後,隨即召集國人殺奔郢都。白公勝的行為在楚國並不得人心,他手下也多是烏合之眾,很快便被葉公打敗。白公勝逃入山中,在萬般絕望之下橫劍自刎。一直追隨著他的石乞將他的屍體埋在了荒山之中。後來,石乞被楚國人抓住,人們逼他說出白公勝屍體所在。石乞是個講信義的人,至死也不肯說,最後被殺了。白公勝的埋葬地大約在今天湖北荊山的叢林之中。到了唐代,在當地任地方官的元稹發現了白公勝的墓,白居易將其遷葬洛陽。

在各種史籍的記載中,白公勝都是不甚光彩的人物,但我們今天審視這段歷史時顯然不能簡單地沿用前人的眼光。我們當然不能贊同白公勝的反叛,但應該看到的是,當他還是一個無辜的孩子的時候,就受到了來自自己祖國和父親的仇家鄭國的雙重迫害乃至追殺,成年之後又不得不遠離故土寄人籬下,在這種環境中,他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扭曲。葉公所說的他的那些性格特徵正是這種殘酷的成長環境造成的,他是殘酷的宮廷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白公勝死後,他的子孫就以他的封邑「白」為姓,白姓一支就這樣流傳下來。據白居易在其《太原白氏家狀二道》和2001年在洛陽龍門西山發掘出的白公陵碑記載,白公勝有五個兒子,分別名乙、丙、已、降、張,除幼子張留在楚國不知其後之外,其餘四子逃到了秦國,在那裡居住下來並做了官。

以字為氏之白姓

《新唐書·宰相世系》中關於白姓起源有這樣一段記載:「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孫虞仲封於虞(春秋時期姬姓諸侯國,在今山西陸平縣東北),為晉所滅。虞之公族井伯奚媵(yìng,作為陪嫁的奴隸)伯姬(晉國公主)於秦,受邑於百里,因號百里奚。奚生視,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後名,故稱孟明視。孟明視二子:一曰西乞術,二曰白乙丙,其後以為氏。」根據這段記載,白乙丙是秦國大臣百里奚的孫子,孟明視的兒子,他字白乙,名丙,當時人們對人稱謂的習慣是先字後名,所以叫作白乙丙,他的後代以他的字為姓,由此形成了白姓一支。但是,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秦本記》中卻說:「(秦穆公)使百里奚子孟明視,蹇(jiǎn)叔子西乞術及白乙丙將兵。」也就是說西乞術和白乙丙並非孟明視的兒子,而是蹇叔的兒子。蹇叔是百里奚的好朋友,經百里奚推薦在秦國做官,與百里奚同掌國政,白乙丙是蹇叔的小兒子。這兩種說法孰是孰非或許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這裡,我們取《史記》的說法,因為《史記》的創作年代較早,司馬遷能看到許多在後世由於戰亂等原因失傳的史料,所以其記載應該更為準確。

白姓雖與百里奚並無血緣關係,但白乙丙的經歷卻與他關係很大。百里奚是虞國的破落貴族,人到中年仍一事無成,便出外闖蕩,但漂泊多年也沒有找到用武之地。當他在齊國窮困潦倒沿途乞討時,蹇叔收留了他,兩人談得很投機,遂成了交好的朋友。後來,百里奚經蹇叔的朋友宮之奇推薦,在虞國謀到了官職。蹇叔依然留在齊國自己的老家。公元前655年,晉獻公用計滅了虞國,百里奚和虞君一起被俘成了晉國的奴隸。恰好這一年秦穆公派人到晉國求親,晉獻公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秦穆公,百里奚被當作陪嫁的奴僕也送往秦國。他半道上趁人不備逃到了楚國境內的宛(今河南南陽),被當地人抓住,讓他放牛。秦國的國君秦穆公很有雄心壯志,為了謀圖霸業正在四處招攬人才。他的大臣公孫枝把百里奚懷才不遇的情況告訴了他,秦穆公喜出望外,馬上就要派人用重金把他贖回來。公孫枝卻說:「楚國人讓他放牛是不知道他有多大本領,用重金去贖,人家肯定會起疑心。」於是秦穆公就派人按當時一般奴隸的身價,帶了五張羊皮去楚國,把百里奚贖了回來,所以後來人們稱他為「五羊大夫」。這一年百里奚已經70多歲了。

秦穆公見到百里奚後便和他談論軍國大事,兩人越談越投機,一口氣談了三天。秦穆公非常高興,要拜他為相。百里奚乘機力薦蹇叔,稱蹇叔有雄才大略,只是天下沒人知道。秦穆公當即派人帶重金去請蹇叔。蹇叔比百里奚還大一歲,他年輕時就是個隱士,原本無意做官,但為了成全朋友,就決定去秦國,他的兩個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陪同父親一起前往。蹇叔一到秦國,秦穆公就召見了他並向他討教為君之道。蹇叔侃侃道來,把秦穆公聽得飯都忘了吃。秦穆公隨即拜蹇叔為右相,百里奚為左相。而西乞術、白乙丙和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都做了武將。不久,秦穆公派他們領兵討伐姜戎(西部少數民族的一支),三人牛刀小試便大獲全勝,趕跑了姜戎,從此秦國佔領了瓜州(今甘肅敦煌市)一帶的領域,擴大了版圖。百里奚和蹇叔輔佐秦穆公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力日漸強大。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8),中原霸主晉文公死了,鄭國的新君也剛剛即位。這時有鄭國人向秦國出賣情報,並答應做秦國伐鄭的內應。秦穆公覺得這是他出兵中原成就霸業的機會,而蹇叔和百里奚都覺得不能出兵,因為行軍千里去襲擊別國,成功的把握不大,即使打了勝仗也不可能佔有那麼遙遠的鄭國土地,一但戰敗恐怕全軍覆沒。但急於求成的秦穆公誰的話也聽不進去,他命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為將,率軍伐鄭。出發那天蹇叔和百里奚去送行,他倆望著兒子們禁不住老淚縱橫,深知這一去凶多吉少。

這支秦軍一路奔襲,穿越晉國到了滑(與晉國相鄰的小國,長期依附於晉,在今河南偃師市南),眼看就要進入鄭國境內了,鄭國卻一無所知。鄭國的大商人弦高正趕著12頭牛要到東周都城(今河南洛陽)去賣,恰好與秦軍相遇。他靈機一動,一邊讓自己的隨從回國報信,一邊帶著自己的牛迎上前去求見秦軍的主將,佯稱鄭君派他前來犒賞將士們。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誤以為鄭國已作好準備了,於是便就地滅了滑國,班師回國。秦軍滅滑的消息很快報到了晉國,晉國的新君晉襄公非常生氣,下令發兵,在崤(xiáo)山(在今河南洛寧縣北)伏擊秦軍。崤山是兩山夾一谷的狹窄通道,這一仗秦軍全軍盡沒,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人也被晉軍生擒。晉國太后、晉襄公的庶母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兒,她聽說秦軍吃了敗仗,又有三員大將被擒,心裡很難過,也怕兩國結怨太深,就勸晉襄公放他們回國交秦穆公處置。晉襄公雖然很不情願,但礙於太后的面子,還是放了三員秦將。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人僥倖回到了秦國。

不久,蹇叔和百里奚告老還鄉。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終日操練軍隊,等待復仇的時機。三年後,秦國以三人為將伐晉。大軍渡過黃河之後,孟明視下令將船全部燒毀,以明必勝之志。這批將士多是崤山陣亡將士的子弟,他們心中也都燃燒著復仇之火。秦軍一路攻城掠地,勢不可擋,晉國人全部守在城內不敢出戰。秦國一舉擊敗中原霸主,令各路諸侯刮目相看,也為以後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

蹇叔走了,白乙丙卻再也沒回到自己的故鄉齊國。他留在了秦國,他的子孫由此開始在這一帶生息繁衍,並都以他的字首「白」為姓。白姓一支由此起源。

祖地:白姓的祖居地在河南信陽息縣。

息縣

息縣歷史悠久,夏、商時期屬豫州,周武王時封文王37子羽達為息侯,始建息侯國,公元前682年,楚滅息國置縣,此後兩千多年歷史中,曾設新息縣、息侯國、東豫州、息州,數經分合,直到明洪武年間置縣至今。

息縣白土店,位於息縣城東北25公里處,這裡是白姓始祖白公勝居住的地方。它南臨蓮花港,北靠閭河。據198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息縣誌》載:「該集(白土店)春秋時為白公國治。南北朝梁置白苟戍,又為白苟堆。」「北齊為齊興郡治,廢郡為白苟縣治。」隋唐時建制多變,「清稱白土店」。白公勝死後,他的後人為避禍四散奔逃,離開了他們的祖地。歷史上,人們曾陸續在這裡建起了白公城、太子建廟和白亭等,以紀念白姓的始祖。

由於白姓自白公勝之後便離開了祖地,因此,白姓在其祖地並未形成望族。白姓歷史上最傑出的名人當屬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他晚年居住洛陽,並曾在任河南尹時,將白公勝遷葬洛陽,因此,近年來的白姓尋根者多把洛陽或白居易故鄉及家族先塋所在地陝西渭南作為目的地。也有白姓尋根者將白姓歷史上的郡望南陽作為目的地的。而認同白乙丙為白氏始祖的,也將陝西鳳翔或咸陽視為祖地。應當說,這些地方都曾是白姓祖先生息的地方,也是他們建功立業書寫輝煌歷史的地方,但它們都是白姓的「流」,其「源」當在息縣。

本文摘自《中華姓氏中原尋根叢書》作者:趙昭


推薦閱讀:

儒家思想起源與伯夷、叔齊的故事
《山海經》上古神話索隱:這才是華夏起源的真相!
說說你聽說或者想到過什麼獨特的世界觀?
魚類的起源和演化
百家姓-東門姓起源

TAG: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