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開示集錦 ? 發菩提心的方法有哪些(龍多仁波切)

如果不懂得發心的方法,僅僅自己想發菩提心是很難發起來的,必須按下面所講的竅訣次第修持,才能真正從內心生起不虛偽的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以後,修行才真正成為成佛的因。

可用寂天菩薩的自他平等、自他交換和愛他重己的修心方法,來修四無量心而發菩提心。這裡講的是嘎單派的七種因果修心的方法,按照知母、念恩、報恩來發心:首先思維我們無始以來流轉沒有邊際,所以在輪迴當中的受生也無有邊際,那麼受生為胎生也沒有邊際,因此從無始以來一切眾生都曾做過我的父母,做過我父母的一切眾生都和今世的生身父母一樣對我有養育之恩,都是有大恩德的,在此基礎之上,思念報恩,為了一切有情我誓願成佛。

其後入菩薩的學處而生行菩提心,能這樣發心的人成為大乘的利根人,名字也稱為菩薩而戴上桂冠,實際上也成為諸佛菩薩所讚歎的對象。

譬如,內心已經決定要去拉薩的話,肯定會邁上去拉薩的路途。同樣,首先已經發起為了一切眾生誓願成佛的願菩提心的人,肯定不得不去行持成佛的方法,這樣就自然地踏上了行六度的真實行菩提心的路途。

正式發心

所緣境,以思維利他的慈悲心為因而生心,依止思維自利圓滿佛菩提功德的慧和欲願為助伴而產生。

發心的所緣境分兩個方面,首先是思維利他的、願一切有情都離苦得樂的慈悲心作為因來發心,然後以智慧想著佛的果位,這是助伴緣。

為了利他,願成佛的心王即真實的發心。《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證正等覺。」

首先是為了成辦一切有情的義利,然後願證得佛的果位。

具備這樣二方面的意義,大乘心王即真實發心。

所以,菩提心具備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利他以大悲心緣想一切有情;一方面是自利以智慧想證菩提果位成佛。

從體性上分類:有願心和行心。《心性休息》云:「願心自性四無量,行心許為六度行。」

這裡說願菩提心是修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和舍無量心。願一切有情得到安樂,這是慈無量心;願一切有情遠離痛苦,這是悲無量心;願一切有情具足無苦的安樂,這是喜無量心;對一切有情遠離貪嗔的分別,住於平等的舍心,這是舍無量心。發誓修六度萬行,這是行菩提心。

我們在聞思期間,有時對行菩提心和願菩提心的差別和分類下定義有點困難,但是根據無垢光尊者《心性休息》中這兩句偈頌很容易認識:我們首先修唯願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然後在慈悲雙運的基礎之上,為了一切有情誓願成佛,這已經是願菩提心了;為了成佛來修六度行,就是行菩提心。

觀待助伴分類,有觀待助伴三學的三種發心。

增上三學是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從戒定慧方面來分,有三種發菩提心的方式。

如果從地道來分有四種發心:資糧道加行道的發心是信解行發心,初地至七地是殊勝意樂發心,三清凈地是異熟發心,佛地是斷障發心。

下面講《華嚴經》中用比喻來說明以不同地道而區分的二十一種發心。

如果從比喻來分類:小資糧道住菩薩學處者與欲願相應的發心,成為地道眾功德的所依故,是如地的發心;小資糧道菩薩的發心,是與菩薩學處和欲願相應的發心,成為一切地道功德增上的根本、基礎和所依,所以是如大地一樣的發心。

中資糧道與精進喜樂不變的善心相應的發心,乃至未獲菩提之間不變故,是如金的發心;中資糧道的人對修道精進的喜樂,是不會改變的。此時的發心是與善心相應的發心,乃至成佛之間,都非常穩固、沒有改變,好像金子一樣。金子即便通過燒、打、磨等十六道工序,質地都不會減退,反而會越來越增上。

獲得念住等小中資糧道已,生大資糧道時,是與較前特別超勝的意樂相應的發心,能輾轉增上念住等七菩提分的一切法故,是如上弦月的發心;在大資糧道的時候,獲得法流三昧的禪定,可到報身佛面前聽法,其功德如上弦月一樣,越來越增上。

與加行道相應的發心,如焚燒現前罪障的柴薪故,是如火的發心;在加行道的時候,雖然煩惱習氣的種子還不能根除,但是現前的煩惱罪障,可以像火燒柴薪一樣被消除,所以與加行道相應的發心是如火的發心。

初地具足布施的發心,受用不盡故,是如寶藏的發心;初地菩薩布施度是圓滿的,不管進行財施、法施,還是無畏施,都沒有限量,因而受用不盡,所以初地的發心是如同寶藏的發心。

二地具足戒律的發心,作為功德珍寶的所依故,是如珍寶生源的發心;二地菩薩特別修學戒波羅蜜,因為有戒波羅蜜的緣故,他成為一切功德珍寶的所依,所以二地菩薩的發心是如珍寶生源的發心。

三地具足忍辱的發心,對一切損害的痛苦心不紊亂而歡喜故,是如大海的發心;三地菩薩特別修持忍辱波羅蜜,他的心對一切外來損害的痛苦,毫不動亂如大海一樣穩固,所以三地菩薩的發心是如大海的發心。

四地具足精進的發心,於道獲得特殊堅固的深信故,魔障不能危害,是如金剛的發心;四地菩薩主要修精進波羅蜜,他對修道獲得特殊堅固的深信,一切違緣、障礙、魔類不能危害(魔只能危害,還沒有對道獲得穩固精進的異生凡夫),所以四地菩薩的發心是如金剛一樣不動的發心。金剛有不壞、不散、穩固等七種自性,它能摧毀一切而不被其他所摧毀。

五地具足禪定的發心,少許也不為散亂所動故,是如山的發心;六地具足智慧的發心,平息煩惱障等垢染的病患故,是如葯的發心;七地具足善巧方便的發心,以四無量心饒益有情而不舍故,是如善知識的發心;《中陰救度文》里說要斷除方便的垢染、願的垢染、力的垢染,那麼什麼叫方便的垢染、願的垢染、力的垢染呢?對方便有執著,不具備善巧方便是方便的垢染;不具備大願是願的垢染;不具備大力是力的垢染。七地菩薩已經具足了善巧方便,遠離了方便的垢染,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饒益有情,不顧度生的辛勞和艱難,以悲心反反覆復地發心度化眾生,所以七地的發心是如善知識的發心。

八地具足願的發心,擁有五神通,如何發願皆成就故,是如如意寶的發心;九地具足力的發心,以四攝法成熟所化的稼禾故,是如日的發心;九地菩薩因為具足力,可以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來成熟所化眾生,就如同太陽成熟稼禾一樣,所以九地菩薩的發心是如日的發心。十地具足智慧度的發心,以各各清凈四明開顯所化所欲的法故,是妙音的發心。

三清凈地具足六神通的發心,自相續獲得能成熟他的證悟功德故,是如王的發心;因為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薩煩惱障已經斷盡,所以這三地叫清凈地。三清凈地的菩薩,具有成熟他相續的能力,就如同國王擁有他所有的臣民,所以三清凈的發心是如王的發心。

清凈地具足二資糧的發心,具足眾多福慧故,是如庫藏的發心;清凈地具足三十七道品的發心,是三世聖者諸佛所行道故,是如大路的發心;清凈地菩薩具足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此時就知道三十七道品是三世諸佛都要經歷的,所以三清凈地的發心是如大路的發心。

清凈地具足大悲與勝觀的發心,不墮輪迴和涅槃而至佛地故,是如乘騎的發心;如果有一匹烈馬,不論到哪裡都充滿艱難險阻,而且對主人也有危害;如果有一匹良馬,就能非常穩當而且迅速地到達任何地方,主人也不辛苦。清凈地的菩薩因為具備大悲和勝觀、空性和智慧雙運的發心,不墮輪涅兩邊,能夠穩速到達佛地,所以三清凈地的發心是如乘騎的發心。

清凈地具足總持辯才的發心,能不忘總持過去已得的法和未來新得的一切法故,是如賢海水或噴泉的發心。清凈地菩薩具備三種總持、八種辯才的發心,總持一切法就好像是海水或噴泉一樣無有窮盡,所以三清凈地的發心是如海水或噴泉的發心。

佛果地具足四法印的喜筵的發心,欲解脫者獲得從輪迴解脫的悅耳法音故,是如琴瑟的發心;佛具唯一行道的發心,獲得平等共同調伏所化的能力,利他不需各別精進故,是如水流的發心;與佛法身相應的發心,化現從安住於兜率陀天下降人間之行等十二大事業,能成熟所化有情的稼禾故,是如雲的發心。

如果僅從發心的方法區分,有先解脫有情,然後自己才成佛的發心,稱為不可比擬的發心或如牧人的發心,比如文殊菩薩的發心;這種發心方式具有的愛他重己的心比其他的發心方式要深厚得多。法王說,這僅僅是發心的方式而已,實際上不是這種情況。成佛的目的是為了給眾生講法、轉法輪,或者示現化身,或者直接度化眾生,如果一切眾生都已成佛,一個眾生都沒有了,那成佛還有什麼意思呢?但是從發心的方式而言,菩薩的這種發心稱為不可比擬的發心,或者如牧人的發心。就好比牧人放牧時,首先把牛羊等牲畜趕在前面,帶到草場後,他也是先讓畜生吃飽水草,然後才考慮自己吃飯的問題。與此類似,這種不可比擬如牧人的發心者,也是首先把一切眾生安置到佛的解脫果位,至於自己成不成佛則置之度外。

不可比擬的發心就如同文殊菩薩的發心,他發心的時候說,乃至輪迴沒有空盡,永住於十地菩薩的形象饒益有情。最最殊勝的發心,就是文殊菩薩這樣的發心。文殊菩薩久遠劫以前,曾經是位國王,他有一千個王子,這一千個王子在身為國王的文殊菩薩前發的菩提心。釋迦牟尼佛也是這一千個王子中的一位,現在釋迦牟尼佛早已成佛,但是文殊菩薩還住於十地菩薩童子形象。所以,實際上文殊菩薩早已成佛。

發心與其他有情同時成佛,稱為舟子的發心或凈智的發心,比如彌勒菩薩的發心;譬如,船夫擺渡客人時,同他們同時到達彼岸。這種發心的菩薩,發願與一切有情同時抵達涅槃彼岸成佛,所以稱為如同舟子的發心。

僅僅從彌勒菩薩所說「發心為利他,欲證正等覺」這種菩提心的定義上面,倒看不出來他就是如舟子的發心,但是他的發心確實是如舟子的發心。

發心自己先成佛,隨後引導眾生現證成佛,稱為大欲如王的發心,比如無等釋迦能仁的發心;譬如,世間的國王,只有自己先坐於王位攝政、擁有權力和財富,然後才可以引導其他的臣民共同富裕。這種大欲如王的發心者也是首先著眼於自己成佛,待自己成佛後,再以成佛的智慧來引導一切眾生,把眾生安置到佛的果位。


推薦閱讀:

土登翁修堪布:一病回到解放前
土登翁修堪布:生命悲喜的組合
[轉載]如何觀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
《凈土宗發菩提心百問答》
菩提心與空性慧| 蔣哲秋傑仁波切

TAG:方法 | 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