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去棉化」加快 高端纖維成接力棒(圖)

紡織業「去棉化」加快 高端纖維成接力棒(圖)2011年12月05日06:47

來源:中國資本證券網-證券日報   目前,中國紡織工業中的紡紗、織造等技術與發達國家幾無差距,但是在高端纖維方面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嚴重依賴進口。以位芳綸為例,進口依存度超過95%。正因如此,大力發展高端纖維被同時列入國家戰略新興產業規劃、化工「十二五」規劃和紡織「十二五」規劃,享受如此三項殊榮,中國高端纖維重任在身。  紡織業十二五規劃力推產業質變 產業用紡織品被寄厚望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秘書長李桂梅透露,紡織業十二五規劃的重心是紡織業要實現由量到質的轉變  本報記者 矯 月  雖然紡織工業十二五規劃已獲工信部通過的消息早已放出多日,但相關程序的履行卻一直未結束,對此,紡企早已躍躍欲試想一睹真容。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我國紡織工業將在關鍵技術創新、先進技術產業化運用、自主品牌建設、可持續發展、產業園區規劃、產業布局調整、多層次人才體系建設以及企業兼并重組等八個方向進行突破,推動紡織工業的轉型升級。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秘書長李桂梅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這次的紡織業十二五規劃的重心將是紡織業要實現由量到質的轉變。  由量到質的轉型是重點  2011年,在紡企經歷了棉花「過山車」、人民幣升值與歐洲債務危機等困難後,大批技術低下的中小企業無法維持生計而紛紛倒閉。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紡企急需進行產業升級改變虧損現狀。  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曾公開指出,紡織工業正處於發展的重要關頭,機遇與挑戰並存比其他行業更加突出。棉價波動、勞動力成本上漲、融資難已經成為影響企業經營的重要制約。  據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透露,十二五期間,化纖業將更加註重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協調發展產業鏈,將傳統產業提升與新的經濟增長點並重培育。  有消息稱,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已被列為十二五期間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的重點任務。據了解,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大力提高紡織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尤其是關鍵技術的創新,形成自主創新體系。提高超紡、高紡、功能性、差別化等纖維技術的創新,加強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材料的技術研發創新以及生物質等可再生資源纖維技術的研發。  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認為,當前我國紡織工業在部分化纖產品的創新能力、研發方面尚不足,而這部分正是此次「十二五」規劃重點開發的項目,這些項目都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受益的化纖企業主要有吉林化纖、華峰氨綸、華峰超纖等企業。」  東興證券分析,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高性能纖維行業產值的年均增速在20%-25%之間。重點可關注公司包括芳綸龍頭泰和新材,兼具規模和技術優勢的S儀化。目前,泰和新材自主開發了對位芳綸技術,建成了國內最大的1000噸/年產能,產品已經接近杜邦、帝人等國際巨頭的品質,具備了替代進口產品的能力。  由於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性能要求高、生產工藝複雜、技術壁壘高,是未來產業升級的關鍵要素,有券商建議投資者關注其中具有技術、規模優勢的公司,如生產航空航天複合材料產品,技術壟斷優勢明顯的博雲新材;具有生產芳綸纖維中間體技術優勢的浙江龍盛;具備高端芳綸纖維產品生產技術和規模領先優勢的龍頭企業煙台氨綸;具有生產超高分子聚乙烯纖維技術與規模實力的S儀化。  產業用紡織品將成新增長點  為引導紡織工業脫離困境,工信部在制定相關規劃時,產業用紡織品的十二五規劃就是其中之一。  產業用紡織品又稱技術紡織品或智慧型紡織品,可增加混凝土強度,減輕飛機、火車的重量,作為紡織墊可提高路軌安全,作為窗帘與金屬纖維的混合物具有防火功能,被廣泛用於交通、工業、醫療、建築、航空航天等領域,是高附加值產品。  近年來,傳統產業用紡織品持續迅猛發展,新興領域如醫用紡織品、阻燃、防護、特殊複合材料等紡織品也呈現了新穎的發展態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產業用紡織品中的繩、索、纜,紡織帶和帘子布,非織造布三大類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88.7億元,同比增長29.4%,實現銷售產值471.9億元,同比增長28.8%,產銷率96.6%。而出口方面,海關總署數據顯示,1~5月份產業用紡織品出口額達到66.8億美元,同比增長29.4%,尤其出口單價普遍上漲。  產業用紡織品需要的化纖產品要求很高,主要面對的是高性能化纖產品,這需要企業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難度較大。不過,這個市場的前景很好,有較大的盈利空間。  事實上,我國有一些企業早已開始相關研發並已取得一定的成果。據最新消息,煙台氨綸集團所屬煙台美士達特種紙業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航空級蜂窩芯材用間位芳綸紙順利通過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技術鑒定,即將批量用于飛機製造。作為一種重要的航空材料,芳綸紙蜂窩具有重量輕、強度高、抗衝擊、耐腐蝕、隔音隔熱、便於大面積整體成型等優異性能,因此成為現代飛機結構部件的理想芯材。此次國產蜂窩芯材用間位芳綸紙通過中航工業技術鑒定,標誌著中國在打破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與市場壟斷、實現飛機輕量化關鍵材料的國產化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兼并重組成為趨勢  鑒於我國紡企低端產品的產能過剩,中小企業紛紛虧損與倒閉。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認為:「必須加強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實現服務模式的轉化,在適應終端產品特性的同時打造自主品牌,獲得長期發展競爭力,而產業過剩虧損嚴重主要是由於行業品牌缺失,受限於中間材料的地位使其難以形成獨立的品牌地位,因此轉變模式,樹立品牌地位是關鍵,重組並未唯一辦法,企業間的合作、合資同樣能夠幫助企業解決問題。」  朱慶驊認為,重組能夠加速行業優勝劣汰,對整個行業發展而言是有利的,這也將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中小企業需要加強自身競爭實力,為企業長久發展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同兼并重組一樣,企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決定權也在企業自己身上。記者採訪某紡企時,相關負責人認為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有難度,不但經濟發達程度不夠,而且在當地還沒有形成一個整體的產業鏈,這對公司的生產、經營與銷售會造成一定的難度。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已經陸續有紡企在向中西部轉移,這為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不過,這種轉移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運作。  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對此則評價較高:「中西部地區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成本優勢較為明顯,加上產業轉移有利於拉動當地經濟發展,因此中西部地區政府都持積極的態度,這使行業發展獲得有利的外部因素,但是產業轉移對地區配套設施的要求較高,這成為轉移過程中的關鍵問題。」  汪前進:國內紡企兩大優勢變劣勢 產業升級迫在眉睫  中國第一紡織網主編汪前進認為,常規產品已經過剩,未及時轉型的化纖企業未來很可能被淘汰  本報記者 矯 月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進入空前的創新時代,以智能、綠色和普惠為特徵的新產業變革蓄勢待發。隨著金融危機、棉價「過山車」、人民幣升值與歐洲債務危機的相繼爆發,中國的紡織業深受影響,大批的中小企業倒閉關門。  在這一場場風暴的背後,只有有實力的大企業與有特色的企業才能經受住大浪淘沙,現實的體驗令紡織企業切身的體會到技術的重要性。  中國第一紡織網主編汪前進接受《證券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紡織業的產業升級已經迫在眉睫了」。  產業升級是發展大方向  中國的紡織業一直是世界公認的加工廠,但這種稱謂是建立在成本低的前提下。目前的紡織業,受到國內人工、原材料、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的影響,成本逐漸走高,中國的紡織企業已經無法再通過低成本獲得利潤了,眾多紡織企業老闆在無法僱到廉價的勞動力的情形下,只能被迫轉變經營方式轉而進行產業升級,以機械智能化的方式節約成本。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被提上了紡織業十二五規劃的議程之中。中國第一紡織網主編汪前進向記者談到,十二五要進行產業升級很可能是紡企一致達成的建議,「產業升級早在幾年之前就提出來了,但由於動力不足才耽擱到現在。」  據汪前進所說,我國前期紡織業的發展主要靠的是成本低與出口量大這兩個優勢,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這兩個優勢變成了劣勢。  「這兩年,成本提升特別快,出口情況也不好。以前的有利因素轉換成了不利因素,各紡企不得不迫於情勢改變自身,在有了切身的體會之下開始嘗試轉型,進行產業升級」,汪前進表示。  汪前進認為,這次紡織業的轉型將以化纖行業為重點,主要是因為我國出產的化纖量是世界第一位,佔全球60%的份額,但大部分是常規產品,高端產品的生產能力較弱,無法滿足國內需求,往往要從國外進口。  目前,我國傳統化纖產能過剩,但對位紡綸、碳纖維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性能纖維卻仍需大量進口。其中對位紡綸全年需求量約5000噸,進口依存度超過95%。  據了解,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已被列為我國「十二五」期間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的重點任務。針對近年來我國PPS、PTFE、芳綸等過濾用纖維及濾料的發展特點,有相關紡企提出,擬開發高溫袋式除塵領域的高性能纖維,著重開展纖維用原料,纖維細旦化、異型化、複合化技術開發工作,形成纖維上下游產業鏈條的關鍵節點技術,最終為不同行業除塵領域提供最優化的纖維原料。  紡企轉型關鍵是資金  在發展的同時,我國產業技術創新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有待完善。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技術創新機制有待形成,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技術創新結合不夠緊密。二是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與產品少。三是技術創新投入不足。投入強度不足和投資分散的問題長期存在,特別是面向行業基礎技術研究的投入嚴重不足。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開發經費內部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僅為0.69%。  「產業升級政策的出台將會加大紡企產業升級的力度與相關扶持。」汪前進認為,如果有相關優惠政策出台,那麼,將會為紡企的產業升級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紡企進行產業升級最關鍵的就是資金問題。如何將資金落實到具體實行難度較大,主要還是看企業自身的實力。」  汪前進指出,技術創新要通過長時間的不斷鑽研與嘗試才能成功轉化為產品,而這段時間的投入對企業來說將是個巨大的花費,要持之以恆的投入對企業來說要承擔很大的風險。  化纖業競爭將加劇  我國化纖工業發展20多年以來,雖然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由於底子薄、發展時間短,國產設備技術質量水平跟不上,除部分滌綸長絲企業及新建大中型企業外,多數化纖企業工藝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粘膠纖維設備大多仍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水平。錦綸生產設備約40%是低速紡系列,產品毛絲多、卷裝小,不能適應噴水織機需要。  汪前進認為,這些企業如果不進行產業升級的話,未來非常有可能倒閉。「未來的市場將有兩類模式:一是規模大、平均成本低的企業;二是產品高端或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  「化纖行業的競爭正在逐漸加劇,而且在今後會越來越殘酷。」汪前進認為,企業只有通過由量到質的轉型,才會有希望。相反,則有可能會被淘汰。「這種淘汰將會在今後的十二五發展進程中持續進行。」  「化纖行業中多數企業是細分市場,產品比較單一,這有利於單一產品的研究。」汪前進說道,如果產品未來發展空間小的話,企業將會轉型找其它發展空間大的。化纖業的技術升級是個長期的過程,不僅是技術的積累,同時也是技術人員的積累。如何才能在眾多紡企中突圍而出也是對企業的一種考驗。最後,汪前進向記者講道:「現在進行轉型還不算晚。」  紡織工業:「舊瓶」要裝「新酒」  賀 駿  曾幾何時,紡織業被認為是夕陽產業。所謂夕陽產業,是對趨向衰落的傳統工業部門的一種形象稱呼。 回溯夕陽產業的提出,還是在上世紀的1977年。彼時,聯合國組織全球6000多位專家對21世紀上半葉世界發展規划進行調研。專家們的調研結果認為,作為服裝、家紡的主要原料,紡織纖維的發展空間已趨飽和,紡織工業的發展空間日益縮小。隨著這一預測的出爐,從1977年到1980年3年間,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相繼將紡織工業定位為「夕陽產業」。  在中國,紡織業曾是工業重鎮上海最大的工業行業,被喻為上海的「母親工業」,從新中國誕生至上世紀80年代,其一直雄踞上海第一支柱產業的地位,產值和利稅分別占上海工業的1/3和1/4。但是從1992年開始,上海紡織業大幅壓縮初級加工規模,職工人數從55萬降為2.25萬人。  上述現象似乎已經印證了紡織工業「夕陽」的事實。不過,還有一個數據卻呈現出一個相反的結果,即從1980年至今30年來,紡織工業非但沒有衰退,而且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潮:全球纖維加工總量從3000多萬噸增長至7000多萬噸,翻了一倍有餘。而且,這個高增長期還將持續。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全球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將達到2.53億噸,比目前7000多萬噸的數量還要增長近3倍。  為何會出現這個矛盾,其實原因很簡單,紡織工業其實是一個大概念,除了服裝面料,還包括產業紡織品等。近幾十年來,紡織工業眼見著日薄西山之時又重新升起,正是緣於產業紡織品的快速拉動。  產業用紡織品是指農業、建築、汽車、醫藥衛生、國防、航天等領域所需要的紡織品。按用途不同,有高強度、超高強度、高模量、低模量、耐高溫、耐低溫、低電阻、高絕緣性、防高能粒子等特性。比如,航天領域裡,宇航員穿著出倉的宇航服,朝向太陽的一面最低溫度是185℃,背向太陽的一面最高溫度是零下160℃,因此,要求服裝纖維在185℃以上不變軟、融化,在零下160℃以下不能發硬、發脆。這樣高的要求,不是傳統紡織品所能企及的。  要滿足不同產業的需求,就必須開發新的纖維品種,開發新的紡織加工工藝、設備,開發一系列檢測技術和儀器,建立一系列新標準。  中國現已研發進入產業化的高性能纖維品種主要有:超高分子量高強度高模量聚乙烯纖維、聚間苯二甲醯間苯二胺纖維、聚對苯二甲醯對苯二胺纖維等等。同時,全球高性能纖維正在開發併產業化的還有:超高強度碳纖維、碳化硅纖維、聚全氟纖維、聚對亞苯基苯並二噁唑纖維等等。  在纖維名稱越來越晦澀的同時,是其科技含量以及應用範圍的大大提高。聯合國預測,世界鋼鐵材料加工量在2050年時將降至1980年的50%,而數量減少那部分主要由於被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所替代。儘管這個預測,對同為「夕陽產業」的鋼鐵業不是什麼好消息,但卻給紡織業進一步增加了想像空間。  自「十一五」起,國家便對高端纖維的研發生產實行減稅和資金補貼。在國家確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高端纖維是新材料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高端纖維更是進入化工「十二五」規劃和紡織「十二五」規劃。高端纖維成為國家三大規劃的交集,足可見其重要性。目前,中國對高端纖維的進口依存度還相當之高,某些重要產品甚至超過95%。如果這一短板不能快速有效的得到彌補,則會很大程度上拖累其它產業的發展。  人們傳統概念中的紡織工業這一「舊瓶」,如今已經裝進了高端纖維這一「新酒」。為有科技多創新,敢叫日月換新天,紡織工業的起死回生再次證明了,不論哪個產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持生機活力。  攜5年科研成果重返紡織業  漢麻面料成雅戈爾獨家法寶  雅戈爾董秘劉新宇表示,雅戈爾在紡織領域的發展主要是依靠推進對面料與成衣兩個項目的研發  本報記者 矯 月  伴隨著紡織業進行技術提升、產業轉型,雅戈爾在增加了房地產與投資為主營之後,再次轉回頭將巨資投入公司的老牌主業服裝紡織業。  今年6月雅戈爾剝離了握在手中整整4年,卻未給上市公司帶來明顯收益的新馬服裝;5個月後的11月7日,卻又以8.86億港元的重金,以新馬國際為主體,擬從關聯方鄒氏國際有限公司手中收回寧波雅戈爾襯衫有限公司等14家公司的股權。  業內人士認為,這次的收購標示著雅戈爾將再次發力進軍服裝業。  雅戈爾董秘劉新宇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雅戈爾在服裝業主要依靠的是對兩個研發項目不斷的推進:一個是對面料的研發與創新的推進;一個是對成衣的功能性等研發的推進。  高科技面料是核心競爭力  據劉新宇透露,雅戈爾為了給成衣提供更好的面料,公司專項研發了一種國內獨一無二的面料。「漢麻技術是公司下屬公司研發的面料技術,這種面料是專門為雅戈爾供貨的。」  不斷的工藝革新,使面料成為雅戈爾的核心競爭力。雅戈爾旗下一家科技上市公司專門負責漢麻纖維技術的開發,而為了這種漢麻技術的研究,雅戈爾整整歷時5年的時間。  「外觀的顏色和款式很容易複製,但面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別人很難仿製」,雅戈爾集團技術研發中心主任王慶淼說道。  服裝最重要的是其功能性,正因如此,雅戈爾集團非常注重對服裝面料的研發,近3年申報了30項專利。  六大品牌實現市場全覆蓋  獨特的面料創新為雅戈爾的成衣設計帶來了靈感,形成了雅戈爾獨特的功能性成衣設計。  據劉新宇介紹,由於將新技術運用到新產品中,雅戈爾一直在市場上保持著新品的領先地位。此外,從2009年開始,雅戈爾便開始探索多品牌戰略,推出6個系列細分品牌。  雅戈爾副董事長李如剛表示:「旗下6大品牌已形成了各自清晰的品牌定位。」雅戈爾董事長李如成的盤算是,「雅戈爾將逐步減少毛利率低、佔用資源多的OEM外銷份額,公司品牌服裝資產將進一步優化,服裝的邊際效益將進一步凸顯。」  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向記者談到:「建設自主品牌是我國紡織企業長期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如此才能擺脫簡單代加工等低端製造者的身份。」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歸屬於母公司凈利潤4.63億元,依然同比增長28.23%。公司內銷毛利率達65%,超過了國際一線品牌的水平(2010年LV的毛利率為64.6%,Burberry為62.8%)。
推薦閱讀:

2018年,我還賣布!因為這36個理由!
一位紡織老闆30年生意經:看懂面料行業的水到底有多深
『科普』紡織基礎知識大全:建議收藏
一文看懂染料公司百年變遷
一次把平紋、斜紋、緞紋說清楚

TAG:高端 | 纖維 | 紡織 | 紡織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