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結石要做手術切膽囊還是「保膽取石」?
廖木興/圖 |
膽囊里有結石到了需要做手術的程度,該怎麼治?不少大醫院都主張切除膽囊,但也有的醫院宣稱將膽囊內結石取出,留住膽囊,即「保膽取石」。孰優孰劣?專家表示,看似留住膽囊傷害更小,但實際上,內鏡保膽取石缺乏循證醫學研究證實,目前處於探索嘗試階段,不適宜廣泛開展,不適合大多數膽囊結石病人。
新快報記者梁瑜通訊員楊頌德靳婷
膽囊切除術VS保膽取石:前者證實更有效
廣東省肝膽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人民醫院大外科主任簡志祥主任醫師對新快報記者表示,我國膽石病發病率約為10%,分為膽囊結石、肝內膽管結石和肝外膽管結石三類,其中膽囊結石最常見。膽囊結石手術,目前有兩大手術方式,一是膽囊切除術,另一個是保膽取石術。「保膽並非『新技術』,藥物溶石、排石、體外震波碎石等方法消除膽石,保留膽囊,國內外大量隨機對照研究證實療效不佳而被逐漸淘汰。近10年,又興起了『保膽取石』,但缺乏循證醫學的研究證實其有效性。」
他指出,100多年前就有了膽囊切除手術,因為產生膽囊結石的膽囊沒有了,是一種治標治本的方法,現在已成為治療膽囊結石的標準術式。2011年《膽囊良性疾病治療決策的專家共識》提出:「膽囊切除術是膽囊良性疾病的標準術式,腹腔鏡手術應作為首選。」簡志祥表示,廣東省人民醫院目前開展的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相對於大多數醫院3-4孔的腹腔鏡手術方式,減少了創口、手術時間更短、費用更低、病人術後疼痛輕、幾乎看不到疤痕。
而近年來一些專家提出「保膽取石」,他們強調膽囊作為一個身體器官有著其獨自的功能。「但保膽取石最大的問題是膽囊結石複發率高。」簡志祥指出,因為保膽取石術後膽囊形成結石的機制沒有改變,保膽取石的膽囊結石複發率有報道高達80%左右。一旦複發,病人面臨著要再次手術,即使是內鏡微創取石,反覆手術也容易造成膽道損傷,還要面臨多次麻醉。「有的病人保膽取石術後短期又複發了。」「由於缺乏循證醫學的證據支持,所以目前保膽取石術不適合廣泛開展,除了少數膽囊功能很好的病人,在排除了遺傳、代謝疾病後可嘗試。」
膽囊切除術後應「忘記做過這個手術」
膽囊沒了,病人會否感覺不適?簡志祥對記者表示,肝臟是人體產生膽汁的器官。「膽囊的功能就像銀行一樣,將肝細胞產生後彙集過來的膽汁像『工資』一樣存起來,當要大量『消費』時,可以一次性取出。但實際上,即使沒有『銀行』,肝細胞產生的膽汁也足夠日常飲食的消化之用。」他表示,膽囊切除後,短期內因為膽汁不能一次性大量排放,部分患者的大便性狀有所改變或間中腹痛,但一段時間後,膽功能代償後,患者癥狀就會逐漸消失。
「做完膽囊切除術後最好『忘記做過這個手術』。」簡志祥表示,膽囊切除術恢復正常後應正常飲食,該吃什麼就吃什麼。「術後飲食太講究,不敢吃多、不敢吃油膩的食物,太過『小心翼翼』反而不好。」他稱,如果食物吃得太講究、太少,缺少油分刺激膽汁流動,而使膽汁淤積,更容易繼發肝內膽管結石和膽總管結石。
不是所有膽結石都要做手術
一旦檢查出膽結石,都應該做手術?並非如此。
簡志祥表示,以下3種情況的膽結石只需要定期複查:無癥狀的膽囊結石、既往沒有膽囊炎發作、膽囊壁不厚;膽總管無擴張、膽總管內泥沙樣小結石、沒有引起胰腺炎或黃疸等併發症;沒有癥狀,單純體檢發現肝內小結石或鈣化灶的肝內膽管結石。
以下4種情況可以考慮做手術:雖沒有癥狀,但心理壓力大,影響日常生活,且手術風險不高;膽囊結石超過10年;邊遠交通不發達地區、野外工作人員;老年人,有膽囊結石病史,身體情況良好。
而建議做手術的人,則根據膽結石的分類有所不同。有以下8種情況的膽囊結石的病人建議做手術:結石直徑≥3厘米;合併需要開腹的手術;伴有膽囊息肉>1厘米;膽囊壁增厚;膽囊壁鈣化或瓷性膽囊;兒童膽囊結石;合併糖尿病;有心肺功能障礙。若是肝內外膽管結石,有以下2種情況建議做手術:有癥狀的肝內外膽管結石(三聯征);已有併發症的肝內外膽管結石,如肝膿腫、肝萎縮、惡變、反覆發作胰腺炎。
梁瑜 、楊頌德、 靳婷
(《膽囊結石要做手術切膽囊還是「保膽取石」?》由金羊網為您提供。轉載請註明來源,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版權聯繫電話:020-87133589、87133588)
推薦閱讀: